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7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教案湘教版_第1页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7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教案湘教版_第2页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7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教案湘教版_第3页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7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教案湘教版_第4页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7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教案湘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7第27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1.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1)背景:20世纪60年头以来,人口增长、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严峻。(2)目的:合理利用资源,爱护生存环境,促进共同发展,并使将来人类满意其需求的实力不至于减弱。(3)行动纲领:《21世纪议程》。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定义:既满意当代人的须要,又不对后代人满意其自身需求的实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实力、社会公正和人民主动参加自身发展的基础上。(3)目标:既要使人类各种须要得到满意,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爱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构成威逼。(4)基本观念3.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1)限制人口规模①目的: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②地位: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2)转变发展模式发展模式目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影响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使人类陷入严峻的资源、环境危机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环境承载实力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削减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耗竭(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资源类型可持续利用措施土地资源防治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爱护基本农田,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等森林资源合理利用和妥当爱护森林资源,退耕还林水资源节约、爱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海洋资源伏季休渔、禁止滥捕、环境污染治理等(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①协调人地关系: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方法,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协调人类社会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协调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②个人参加:维护生态平衡,珍惜自然资源,爱护好生态环境。微点1中国的可持续发展(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不只是由国情确定的: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除了受国内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国际环境的压力等外界因素的影响。(2)中国要把发展经济放在可持续发展的首位: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中国应把经济发展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中心。微点2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区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只留意经济增长,生产循环过程的表现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则强调经济增长、环境爱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协调,生产循环过程的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微点3全面把握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生态农业传统农业指导思想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追求经济效益农业结构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结构单一,留意种植业的发展肥料以有机肥为主以化肥为主农业能源沼气、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煤炭、柴草等微点4分析某地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答题要点一般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看详细考题可有所侧重或删减。(1)限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养,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2)转变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与生态农业。(3)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体系。(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树立可持续的环境观和消费观。(5)加强国际合作,明确共同但有区分的责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2024·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我国某区域2002-2024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变更图。读图回答1~2题。1.2002-2024年期间,该区域()A.限制工业废水排放阻碍了经济的增长B.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同步增长C.人均GDP持续增长,工业废水排放量先增加后削减D.人均GDP增长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的2.该区域工业废水排放量在2005年发生转折,最可能的缘由是()A.经济增长放缓 B.人口规模减小C.环保政策变更 D.工业生产萎缩【图解思路】【尝试解答】1.C2.C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永续、许久的发展方式,它不仅能促进当代社会的进步,又对后代人的进一步发展留有发展空间,供应相应的条件,其基本观念有发展、公允、环境、权利等。详细分析如下:观念内容要求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发展方式,尤其对经济发展而言,可持续发展更具意义公允时间方面:代际公允空间方面:区际公允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依据须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现代人须要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环境经济发展和环境爱护彼此联系,互为因果,两者对立统一,并不是不行调和的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与爱护环境的关系,不要仅留意其中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权利人类、国家、个人都享有享受美丽环境的权利,任何人不能剥夺地区、国家之间不能转移污染严峻的物质,不能使生态破坏跨国扩散;各个国家、地区、个人及整个人类的决策和行为应有助于环保并不对其他人和地区的环境权利造成破坏2.可持续发展的构成可持续发展包括社会、经济和生态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这三个系统都是在人的管理调控下进行的。三者间的关系如下: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767米)。据此回答第1题。1.假如过度猎狼,将会()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削减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允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选D。假如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数量急剧削减,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衡,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削减,并影响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①正确。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食物,比如山羊等食草动物数量的增多,而食草动物增多会破坏山区的草场,导致山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继而山区的环境承载力下降,②错误;过度猎狼和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没有干脆的关系,③错误;过度猎狼违反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公允性,④正确。所以D选项正确。“努力建设漂亮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漂亮中国”的表述,将生态文明摆在了事关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以及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新高度,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地位。据此回答2~3题。2.“建设漂亮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是()A.经济可持续发展B.社会可持续发展C.生态可持续发展D.文化可持续发展3.人类活动对生态文明建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下列行为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是()A.在丘陵、山区实施退耕还林B.我国北方缺水地区扩大地下水开采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D.全面关停污染性的工业解析:第2题,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第3题,在丘陵、山区实施退耕还林能保持水土,有利于环境爱护;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面下沉;毁林开荒、围湖造田易造成湖泊调蓄功能降低,洪涝灾难增加;不能关停全部污染性的工业,否则会造成经济衰退。答案:2.C3.A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2024·高考天津卷)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形式之一。循环经济旨在生产过程中对物质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实现无害、减量排放。天津市采纳了很多循环经济的模式。据此回答下题。1.在下列经济活动中,不属于循环经济的是()【图解思路】【尝试解答】B2.(2024·高考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在协同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如下图文字所示)河北省为落实“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定位,因地制宜实行了相应措施。为爱护生态环境,河北省的山区和平原地区在农业方面应分别实行何种措施?【图解思路】【尝试解答】山区:扩大林业比例(建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平原地区:发展节水农业(发展生态农业;爱护湿地;削减农药、化肥的运用)。1.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2.循环经济发展模式3.分析某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1)分析各区域区位特征、地理环境形成与特征、人类活动与人地关系等地理环境背景。(2)分析各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从区域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交通、科技、市场等方面来进行分析。(3)了解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从自然灾难、资源短缺、环境问题、基础设施、经济结构、人力资源、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来分析。(4)分析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①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农业发展;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工业发展;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②发展科技,贯彻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确定,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削减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国民经济效益等都依靠科技创新,即要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经营。④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⑤促进对外开放。⑥发展教化,安排生育,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养。⑦重视生态环境爱护和生态建设,防治各种环境问题。⑧科学防卫自然灾难,建立防灾减灾体系。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如图示意某复合型循环经济基本模式图,读图回答1~3题。1.图示循环经济模式适合大面积推广的省级行政区是()A.桂 B.粤C.苏 D.新2.图中a、b、c、d代表的工业,以下对应正确的一组是()A.a—纺织工业b—印染工业B.a—印染工业c—食品加工C.c—饲料加工d—食品加工D.b—纺织工业c—饲料加工3.关于图示循环经济模式的表述,正确的有()①全部的废弃物都进入了新的生产环节②生物质发电可满意生产生活用电需求③变更了农田施肥结构,爱护土地资源④第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相互促进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解析:第1题,从图中产业结构可以看出,该经济模式中既有棉花种植,又有水产养殖,能够满意这个种植条件要求的可能是江苏省。第2题,以棉花为原料的工业应是纺织工业;与纺织工业有产品联系的是印染工业,因此a为纺织工业,b为印染工业。畜牧养殖业的产品可以为食品工业供应原料,c为食品加工;而花卉加工和食品工业的下脚料可以进行饲料生产,因此d为饲料加工。第3题,并非全部的废弃物都进入了新的生产环节,生物质发电也只能满意生产生活供应部分用电需求,因此①②说法错误。答案:1.C2.A3.D地理关联图的判读地理关联图通常是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的地理事物。它体现了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机制、内部结构、因果关系、发展趋势、治理措施等。判读内容分析解决问题读图名,明主题研读图名及图文材料,明确关联图的主题是什么理关系,找突破把握内在联系依据框图中文字内容、箭头指向,明确各框图之间的相互联系,把握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等找寻主导因素结合主题和各框图之间的关系,分析并找出主导因素(或核心地理要素),然后抓住主导因素来分析其对其他要素的影响代入尝试验证将最终推断代入关联图,然后进行正确、严密的推理、分析、推断等,以验证其正确性(2024·高考全国卷Ⅲ)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须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下图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据此回答(1)~(2)题。(1)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A.废料 B.原料C.能源 D.产品(2)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A.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B.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C.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D.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判读流程】第一步读图名,明主题。该图为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示意图。其次步理关系,找突破。(1)该自动处理系统是处理厨余垃圾的,故厨余垃圾是该处理系统的原料。(2)从图可知,该处理流程可转化为下图:【尝试解答】(1)B(2)C(2024·淄博测试)读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回答1~3题。1.图中②处的内容应是()A.改善环境质量B.人类与环境统一C.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养D.物质资料生产2.结合材料推断,下面关于人类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确定因素C.人类不能等待大自然的赏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类的任务D.人类应在敬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3.协调人地关系的首要任务是()A.限制人口规模 B.转变发展模式C.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D.我们每个人都主动参加解析:第1题,人类的生产既有自身生产也有物质资料生产,人类自身生产要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养,故①为物质资料生产,③为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以改善环境质量,故②为改善环境质量;要想达到可持续发展必需保证人类与环境统一,故④为人类与环境统一。第2题,A、B、C三项的叙述都是片面的,人类只有敬重自然才能发展自己。第3题,依据图示分析,协调人地关系首先要限制人口规模。答案:1.A2.D3.A一、选择题(2024·南昌摸底)滴灌是指利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直径约10mm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浇灌,它是目前现代农田最有效的节水浇灌技术之一,在世界各地得到大力推广。下图是我国某地滴灌技术及施肥系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针式滴头的主要作用是()A.提高植物根系的汲取率B.有效限制滴水量C.削减土壤中水分的蒸发D.阻挡污染物渗入土壤2.滴灌技术的优点包括()①调整田间气候②削减病虫害的发生③增加地下水水量④削减无效蒸发⑤相宜全年浇灌⑥保持土壤结构A.①④⑤ B.②③④C.②④⑥ D.④⑤⑥解析:第1题,利用针式滴头进行滴灌不能变更植物根系的汲取率,A错;运用针式滴头使滴入土壤中的水削减,能有效限制滴水量,B对;针式滴头的运用对土壤中水分蒸发没有影响,C错;滴灌不能阻挡污染物渗入土壤,D错。第2题,土壤中水分较少,不能调整田间气候,①错;土壤中水分较少,可以削减病虫害的发生,②对;滴灌水量小,对地下水水量影响不大,③错;滴灌能削减水分的无效蒸发,④对;滴灌主要用在农作物生长期,不会全年浇灌,⑤错;滴灌水量较小,可以起到保持土壤结构的作用,⑥对。选C。答案:1.B2.C(2024·湘潭模拟)绿色GDP,即把资源、环境成本放入国民经济的生产核算之中,作为经济生产的成本处理,以实现对传统GDP的调整。绿色GDP指数=绿色GDP/传统GDP×100。下图为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13年传统人均GDP与绿色GDP指数分布关系图。据此回答3~5题。3.由图可知()A.绿色GDP总体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B.经济发展水平与绿色GDP指数成正比C.传统GDP与绿色GDP差值较大的为西部地区省份D.在资源节约、环境治理上东部地区不需关注4.若以各省份的传统GDP与绿色CDP指数的中位数(把全部值凹凸排序后找出正中间的一个作为中位数)为原点,做四象限图,将图示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4类,则符合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对资源、环境依靠程度较高,属于绿色发展高危区的省份是()A.北京 B.江西C.贵州 D.辽宁5.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对资源、环境依靠程度较高的高危区形成的主要缘由错误的是()A.生态环境脆弱B.资源禀赋条件较好C.产业结构单一D.科技创新实力不足解析:第3题,干脆获得图中信息即可推断答案。第4题,由图中数据可知,贵州传统人均GDP较低、绿色GDP指数较低,说明贵州对资源、环境依靠程度较高,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故C正确。北京、辽宁人均GDP较高,不符合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江西绿色GDP指数较高,说明对资源、环境依靠程度较低。第5题,资源禀赋条件较好,一般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生态环境脆弱区,把资源、环境成本放入国民经济的生产核算之中,作为经济生产的成本处理时,成本增加,进而导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则解除A项;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创新实力不足,一般对资源、环境依靠程度高,多属于高危区,解除C、D两项。答案:3.A4.C5.B(2024·北京朝阳区期末)2024年秋季东北的一次严峻雾霾引起社会关注。专家指出,部分地区农夫焚烧秸秆是导致雾霾加重的缘由之一。下图为某农业区秸秆利用示意图。读图回答6~8题。6.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A.饲料、肥料、燃料、废弃物B.饲料、燃料、肥料、废弃物C.肥料、饲料、废弃物、燃料D.肥料、燃料、废弃物、饲料7.东北地区发展沼气的不利条件是()A.原料不足 B.冬季寒冷漫长C.日照不足 D.科技水平较低8.以下解决秸秆问题的措施最利于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是()A.政府定期进行收购,作为造纸工业原料B.将秸秆作为燃料,为农夫供应生活用能C.沼气池建在日光温室内,促进秸秆综合利用D.强制农夫将秸秆干脆还田,复原土壤肥力解析:第6题,结合图中各环节的关系,可以得出①为饲料,②为燃料,③为肥料,④为废弃物。第7题,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热量不足,不利于发展沼气。第8题,政府定期进行收购秸秆作为造纸工业原料,不利于土壤肥力的复原;若将秸秆作为燃料,为农夫供应生活用能,会污染大气环境;沼气池建在日光温室内,会促进秸秆综合利用;强制措施不行取。答案:6.B7.B8.C下图为某市新生态城水循环利用模式图,图中化工产业区走的是高端化工产品之路。读图,回答9~11题。9.图示水循环利用模式()A.保障大气、水体的零污染B.实现了“氢气—甲烷—风电”清洁能源生产C.再生水干脆用作补充景观用水D.是基于“生产—生态—生活”的一体化设计10.图中化工产业区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是()A.原材料 B.能源C.科技 D.劳动力11.图示生态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A.节能、减排、再利用 B.净化、循环、再利用C.降耗、节能、可持续 D.净化、降耗、可持续解析:第9题,由图可知,该生态城水循环利用模式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D对。图中显示,再生水经过人工湿地及水生植物净化后才可用作补充景观用水,C错。图中未体现风电的生产,B错。该水循环利用模式并不能保障大气、水体零污染,A错。第10题,图中化工产业区走的是高端化工产品之路,所以其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是科技。第11题,该生态城建设的主要目标不包括节能和降耗,而是水资源的净化、循环、再利用。答案:9.D10.C11.B二、非选择题12.(2024·河北省级示范性中学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青海裸鲤,又称“湟鱼”,为国家二级爱护动物,主要摄食藻类、甲壳类、水生昆虫和小鱼。13万年前裸鲤是有鳞片(爱护鱼身,削减疾病,防止淡水流失)的,后因地壳运动使得青海湖由外流湖转变为内流湖,鳞片渐渐退化,直至现在通体无鳞。由于其特别的生存环境,湟鱼生长速度非常缓慢,每十年大约增重0.5kg。湟鱼为洄游繁殖性鱼类,在繁殖季节内对水温、水质等要求严格,自然状态下繁殖成活率较低。数据显示,湟鱼数量1961年曾达19.9万吨,到2002年却只有2592吨。2024年以来,青海省共耗资3672万元在湟鱼洄游必经的沙柳河、泉吉河、哈尔盖河等地废除拦河坝,修(改)建7座阶梯式洄游通道,两阶梯高差为15~20cm,阶梯间建有凹槽。至2024年底,湟鱼数量达到7.08万吨,比爱护初期2002年的2592吨增长近27倍。下面图1为青海湖水系图,图2为湟鱼洄游通道设计图。(1)分析湟鱼从有鳞片至鳞片渐渐退化的缘由。(2)简述1961年至2002年湟鱼资源数量锐减的缘由。(3)说明湟鱼洄游通道设计的合理性。(4)除修建洄游通道外,请再提出两条爱护湟鱼的可行性措施。解析:(1)留意“鳞片(爱护鱼身,削减疾病,防止淡水流失)”的含义,结合青海湖由淡水湖变为咸水湖,湖水盐度增大进行分析。(2)湟鱼数量削减与生长慢、过度捕捞有关;同时湟鱼对“水质等要求严格”,可从人为因素对栖息地、水质的影响角度分析。(3)明确设计内容“修(改)建7座阶级式洄游通道,两阶梯高差为15~20cm,阶梯间建有凹槽”,再分析阶梯及其高差、凹槽的作用即可。(4)湟鱼对水质敏感,须要爱护水质;自然繁殖成活率低,应加强人工繁殖。答案:(1)青海湖成为内流湖后,湖水盐度上升,湟鱼为使体内盐分快速排出,鳞片退化;由于湖水盐度上升,水体中微生物削减,避开感染和反抗疾病的功能性需求下降;湖水盐度上升,湖中其他天敌削减。(2)青海湖海拔高,湖水长期低温缺氧,浮游生物匮乏,湟鱼生长发育慢;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加大,湖水水位下降,相宜栖息地面积减小;上游地区过度开垦,引水浇灌、破坏地表植被等人类活动,导致入湖水量削减,生存环境恶化;人类过度捕捞、排放污水等行为,干脆造成湟鱼资源数量锐减。(3)阶梯高度不高,绝大部分湟鱼能够跳动经过,符合优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