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篇)2025年高考备考高中历史个性化分层教辅之隋唐时期_第1页
(学困生篇)2025年高考备考高中历史个性化分层教辅之隋唐时期_第2页
(学困生篇)2025年高考备考高中历史个性化分层教辅之隋唐时期_第3页
(学困生篇)2025年高考备考高中历史个性化分层教辅之隋唐时期_第4页
(学困生篇)2025年高考备考高中历史个性化分层教辅之隋唐时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学困生篇)2025年高考备考高中历史个性化分层教辅之隋唐时期一.选择题(共23小题)1.(2024•江苏三模)如表反映的是唐代对剑南道的治理,表中举措说明唐代()开元初年唐朝在剑南道设置节度使,其战略任务为“西拒吐蕃、南抚蛮獠(南诏)”大历二年唐朝将剑南道划分为剑南东川与剑南西川元和二年唐宪宗以宰相武元衡为西川节度使,揭开了“文官治蜀”的序幕A.开发经营西南地区 B.减少地方行政层级 C.朝廷依赖藩镇势力 D.羁縻政策成效显著2.(2024•深圳一模)唐代德政碑一般在地方官员离任后,由当地吏民请立于交通要道,以供观瞻。碑文一般力赞官员德政,在朝廷允准立碑后由士人撰写。德政碑的颁赐说明朝廷()A.不断完善地方监察管理体系 B.以民众口碑衡量官吏政绩 C.与地方共同构建良吏的形象 D.丰富地方官考课制度内容3.(2024•湖南)唐末以后出现的新藩镇,其军队主要靠强迫征发而来,难以结成牢固的军人集团。到后周时,中央禁军成为最强大的力量。这些变化()A.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重建 B.从源头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 C.促进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D.使重文轻武观念逐渐被接受4.(2023秋•天津期末)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据表可知唐中后期使相的变化()时间阶段数量(位)出身所在结果唐玄宗8人多科举出身;安史之乱后奖赏军功大部分都为宰相,一直在中央代天子巡边唐肃宗——唐懿宗(100年间)36人几乎都是藩镇节度使多数在藩镇,不在中央形成大量强藩唐慎宗——唐哀帝(34年间)67人强藩霸臣推荐几乎全部在藩镇,不在中央藩镇之间频繁征战A.推动中枢权力体系完善 B.说明藩镇制度名存实亡 C.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D.表明藩镇割据愈演愈烈5.(2023秋•南充期末)唐初,因“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唐高祖时期,在门下省设政事堂,“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政事堂的设立()A.加强了君主专制 B.提高了工作效率 C.消除了政治纠纷 D.改变了权力结构6.(2024春•朝阳区期末)李吉甫等人主张裁减冗官,讨平西川、镇海、淮西(等地节度使),并积极策划用兵之策,得到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任用。采取各个击破,剿、抚并用的手段取得了胜利,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史称“元和中兴”。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有()①开源节流,充实国库②虚心纳谏,为政以德③重用人才,策略得当④民生安定,威服四夷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7.(2024•兴庆区校级一模)唐朝前期推行府兵制,府兵平时从事农耕,自给自足,有战事时朝廷临时任命将领率府兵出征作战。战事结束,府兵返回折冲府,将领则回归朝廷。该制度的推行有利于()A.巩固均田制 B.提高军队战斗力 C.避免武人拥兵自重 D.增加政府财政收入8.(2024春•邯郸期末)《新唐书》记载,安禄山任范阳节度使期间,他对“凡降蕃夷皆接以恩;有不服者,假兵胁制之;所得士,释缚给汤沐、衣服……禄山通夷语,躬自尉抚,皆释俘囚为战士,故其下乐输死”。这些记载可用于研究,盛唐时期()A.中央集权制度的异化 B.藩镇割据局面的持续 C.边疆民族交往的方式 D.社会平等观念的传播9.(2023秋•盐城期末)唐太宗曾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材料主要表明()A.官员的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B.人情私利威胁政权的稳定 C.三省六部制导致效率低下 D.官官相护限制了中央集权10.(2024春•海安市校级期中)如图为唐代两税法实行前后户口数量的变化示意图。据此可推知,两税法的实行()A.导致人口大规模流动 B.加剧了土地兼并现象 C.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D.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11.(2024•兰州一模)唐朝中后期,品秩较低的翰林学士逐渐取代中书舍人,掌管国家制诏之权。德宗时期,翰林学士陆贽被视为亲信,“虽有宰臣,而谋猷参决,多处于贽,故当时目为‘内相’”。这一变化()A.可有效减少决策失误 B.使行政中枢一分为二 C.导致中书省不复存在 D.使君主专制得到强化12.(2024春•河北期末)对下表所示信息解读正确的是()宦官从与宦官关系所任职位及任期田令孜陈敬暄田令孜亲兄西川节度使(880﹣881年)王建田令孜养子水平节度使(888﹣831年)西川节度使(891﹣907年)韩建田令孜养子镇国节度使(896﹣901年)李茂贞田令孜养子武定节度使(887年)风雨、沈右节度提(887﹣907年)杨复光杨守亮杨复光养子金商节度使(886﹣887年)杨守家杨复光养子金肖节度使(887年)A.宦官把持了中央的军权 B.黄巢起义后中央集权有所强化 C.唐朝面临严峻统治危机 D.安史之乱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13.(2023秋•大连期末)钱穆先生认为,“唐代的政府组织之详备,实为汉代所未有,此后宋、元、明、清四代,都尊奉为行政圭臬。”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表述,可以佐证钱穆先生这一观点的是()①体系完整而且制度化②职责分明并相互制约别③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④分化相权又办事高效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14.(2024春•黑龙江期末)史载,隋朝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其税制也为唐朝所继承。但明清之际却有史学家提出,隋朝的富庶,连汉唐的极盛时期也无法与之媲美。隋朝的“富庶”最可能得益于它()A.厉行“大索貌阅” B.强调“藏富于国” C.改良了农业工具 D.开创了义仓制度15.(2024•雨花区校级模拟)唐朝前期,税收由中央政府统一征收和分配支出。唐朝后期,中央政府根据大历十四年(779年)的收成和人口,制定税额,并分派给各地政府进行征收,地方政府征收上来的税收,分为“上供、留使、留州”三个部分。这一变化()A.深受政局变动的影响 B.加重了农民经济负担 C.保障了中央赋税收入 D.有助于解决藩镇割据16.(2024•广东二模)有学生在开展关于唐代主题的学习中,收集到“江南仲春天,紫蔗节如鞭”“种药疏故畦,钓鱼垂旧钩”“枫树隐茅屋,橘林系渔舟”“故城边有卖花翁,十亩芳菲为旧业”等唐诗。这些诗句可用于研究唐代()A.经济作物的种植 B.手工技艺的进步 C.市民阶层的闲适 D.民众生活的艰辛17.(2023秋•延庆区期末)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政府推行了“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赋税制度。这一制度是()A.察举制 B.租调制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18.(2024春•福州期末)有学者认为,隋代三省共议国政,同为“佐定政令”的宰相机构;而到了唐代,随着尚书令的虚废和左右仆射加衔为相,仅掌管行政的尚书省不再具备宰相机构的资格,由此形成的并非“三省制”,而是宰相中书门下“二省制”的宰相体制。这一论述从侧面说明了唐代()A.君主权力出现下移 B.三省职权各有分工 C.中书门下执掌实权 D.决策效率有所降低19.(2024•赣州模拟)安史之乱后,户籍制度及以它为基础的国家土地分配制度遭到破坏,政府为保持土地使用权和土地分配控制权的努力被证明是无效的,土地拥有者的土地所有权和自由处理权实际上得到承认。这一变化导致()A.国家赋税制度的调整 B.基层治理制度的变化 C.中央集权的严重削弱 D.土地制度的根本变革20.(2024春•临沭县校级月考)唐玄宗时期“始选朝官有词艺学识者,入居翰林,供奉敕旨”,“将陆坚、张九龄等召入禁中,谓之翰林待诏。王者尊极,一日万机,四方进奏,中外表疏批答,或诏从中出”;唐德宗时期,陆贽任翰林学士,被时人称之为“内相”。这反映唐朝中后期()A.中书权力被大为削弱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翰林学士已取代丞相 D.三省制度渐趋成熟21.(2023秋•昌平区期末)杜甫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留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描述的盛世景象出现在()A.汉武帝时 B.光武帝时 C.唐太宗时 D.唐玄宗时22.(2024•湖南模拟)唐朝曾经强盛一时,8世纪中期之后开始出现衰落的迹象。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A.农民起义 B.武则天当政 C.唐玄宗即位 D.安史之乱23.(2024春•香坊区校级期中)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唐睿宗时始设节度使,到玄宗天宝年间,从西北到东北共设八个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将原本只存在边地的军镇又扩展到内地。这一变化()A.说明边疆与内地联系的加强 B.促进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 C.是迫于当时国内形势的需要 D.有利于实现民族之间的交融

(学困生篇)2025年高考备考高中历史个性化分层教辅之隋唐时期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3小题)1.(2024•江苏三模)如表反映的是唐代对剑南道的治理,表中举措说明唐代()开元初年唐朝在剑南道设置节度使,其战略任务为“西拒吐蕃、南抚蛮獠(南诏)”大历二年唐朝将剑南道划分为剑南东川与剑南西川元和二年唐宪宗以宰相武元衡为西川节度使,揭开了“文官治蜀”的序幕A.开发经营西南地区 B.减少地方行政层级 C.朝廷依赖藩镇势力 D.羁縻政策成效显著【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中央政权,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从表格中可以看到,唐朝在开元初年就在剑南道设置了节度使,目的是“西拒吐蕃,南抚蛮獠”。这一举措显示了唐朝对西南地区进行军事和政治控制,同时也可能涉及对该地区的开发经营,A正确;表格中并没有提及减少地方行政层级的措施,因此B选项不正确;虽然节度使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一种藩镇势力,但表格中的举措并没有明确表明朝廷依赖藩镇势力,相反,唐朝通过设置节度使和进行区域划分,似乎是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选项错误;羁縻政策是唐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管理政策,但表格中并没有直接提及羁縻政策或其成效,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中央政权,学生需掌握唐朝中央集权的内容及其影响。2.(2024•深圳一模)唐代德政碑一般在地方官员离任后,由当地吏民请立于交通要道,以供观瞻。碑文一般力赞官员德政,在朝廷允准立碑后由士人撰写。德政碑的颁赐说明朝廷()A.不断完善地方监察管理体系 B.以民众口碑衡量官吏政绩 C.与地方共同构建良吏的形象 D.丰富地方官考课制度内容【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中央集权,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唐朝的中央集权。【解答】根据材料“碑文一般力赞官员德政,在朝廷允准立碑后由士人撰写”和所学可知,树立德政碑赞扬官员德政,有利于宣传良吏事迹,培养良好的官场风气,C项正确;德政碑宣扬良吏德政,而非监察官员行为,排除A项;德政碑一般在地方官员离任后树立,并非对官员政绩的日常考核,“衡量官吏政绩”不是树立德政碑的主要目的所在,排除B项;树立德政碑主要意在宣扬儒家道德、培育官场风气,并非官员考核制度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中央集权,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3.(2024•湖南)唐末以后出现的新藩镇,其军队主要靠强迫征发而来,难以结成牢固的军人集团。到后周时,中央禁军成为最强大的力量。这些变化()A.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重建 B.从源头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 C.促进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D.使重文轻武观念逐渐被接受【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的中央集权,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据材料“唐末以后出现的新藩镇,其军队主要靠强迫征发而来,难以结成牢固的军人集团。到后周时,中央禁军成为最强大的力量”可知,新藩镇军队的特点使得其难以形成强大的割据势力,而中央禁军力量的强大则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这有助于改变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地方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的局面,为重新建立中央集权体制创造了有利条件,A项正确;“从源头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说法过于绝对。虽然这些变化对遏制藩镇割据有积极作用,但不能说从源头完全消除了藩镇割据,排除B项;材料主要论述的是军事力量的变化,与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并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体现重文轻武观念逐渐被接受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唐朝的中央集权,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4.(2023秋•天津期末)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据表可知唐中后期使相的变化()时间阶段数量(位)出身所在结果唐玄宗8人多科举出身;安史之乱后奖赏军功大部分都为宰相,一直在中央代天子巡边唐肃宗——唐懿宗(100年间)36人几乎都是藩镇节度使多数在藩镇,不在中央形成大量强藩唐慎宗——唐哀帝(34年间)67人强藩霸臣推荐几乎全部在藩镇,不在中央藩镇之间频繁征战A.推动中枢权力体系完善 B.说明藩镇制度名存实亡 C.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D.表明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中央集权,考生可根据材料表格分析。【解答】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唐朝中后期的宰相多数都在藩镇而不在中央,说明藩镇割据愈演愈烈,D项正确;表格内容反映的是藩镇割据的严重,而不是分割相权,更不是推动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善,排除AC项;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严重,该制度并没有名存实亡,排除B项。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中央集权,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5.(2023秋•南充期末)唐初,因“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唐高祖时期,在门下省设政事堂,“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政事堂的设立()A.加强了君主专制 B.提高了工作效率 C.消除了政治纠纷 D.改变了权力结构【分析】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依据材料“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依据题干“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可知唐初三省六部制存在弊端,再依据“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可知,政事堂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唐初三省六部制的弊端,故B正确;A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C项说法绝对,排除;政事堂行使的也是宰相的职权,故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唐朝三省六部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6.(2024春•朝阳区期末)李吉甫等人主张裁减冗官,讨平西川、镇海、淮西(等地节度使),并积极策划用兵之策,得到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任用。采取各个击破,剿、抚并用的手段取得了胜利,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史称“元和中兴”。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有()①开源节流,充实国库②虚心纳谏,为政以德③重用人才,策略得当④民生安定,威服四夷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中央集权,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据材料“李吉甫等人主张裁减冗官,讨平西川、镇海、淮西(等地节度使),并积极策划用兵之策,得到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任用。”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有开源节流,充实国库,重用人才,策略得当,①③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②项错在“虚心纳谏,为政以德”是唐太宗的治国措施,④项错在材料不能体现唐宪宗时期民生安定,威服四夷,排除AB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中央集权,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7.(2024•兴庆区校级一模)唐朝前期推行府兵制,府兵平时从事农耕,自给自足,有战事时朝廷临时任命将领率府兵出征作战。战事结束,府兵返回折冲府,将领则回归朝廷。该制度的推行有利于()A.巩固均田制 B.提高军队战斗力 C.避免武人拥兵自重 D.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中央集权制,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唐朝的中央集权制。【解答】据材料可知,在府兵制下,将领都是临时任命的,其职权仅在战事之间行使,这种做法可避免武将力量的增强,防止他们拥兵自重,威胁中央集权,C项正确;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之上的军事制度,军事制度是为了巩固统治,排除A项;既然是临时任命,作战完成之后解散,就无法谈及提高军队战斗力,排除B项;实行府兵制,并没有扩大税源,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中央集权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8.(2024春•邯郸期末)《新唐书》记载,安禄山任范阳节度使期间,他对“凡降蕃夷皆接以恩;有不服者,假兵胁制之;所得士,释缚给汤沐、衣服……禄山通夷语,躬自尉抚,皆释俘囚为战士,故其下乐输死”。这些记载可用于研究,盛唐时期()A.中央集权制度的异化 B.藩镇割据局面的持续 C.边疆民族交往的方式 D.社会平等观念的传播【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中央集权,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材料记载了安禄山处理蕃夷的方法和措施,因此,这些记载可用于研究盛唐时期边疆民族交往的方式,C项正确;材料记载了安禄山处理蕃夷的方法和措施,未体现中央集权制度的异化,排除A项;盛唐时期还未出现藩镇割据局面,排除B项;材料记载了安禄山处理蕃夷的方法和措施,未涉及社会平等观念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中央集权,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9.(2023秋•盐城期末)唐太宗曾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材料主要表明()A.官员的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B.人情私利威胁政权的稳定 C.三省六部制导致效率低下 D.官官相护限制了中央集权【分析】本题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结合题干“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及三省六部出现的背景进行分析。【解答】根据材料“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可知,唐太宗认为官府在处理政务时难免人情困扰,有徇私之嫌,容易造成失政误国,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贬低官员素质,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三省六部的效率,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中央集权受影响,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10.(2024春•海安市校级期中)如图为唐代两税法实行前后户口数量的变化示意图。据此可推知,两税法的实行()A.导致人口大规模流动 B.加剧了土地兼并现象 C.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D.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两税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据图示可知,两税法实施后,归附政府户籍的农民数量大幅增加,这说明原先隐瞒或逃亡的人口重新注册入籍,而户口数量增长是农民安心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表现,由此可推知,两税法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C项正确;虽然两税法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但由材料无法得出人口流动情况,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两税法的实施使政府可控制的户口数量增加,土地兼并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两税法客观上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两税法,要求具备阅读、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运用的能力。11.(2024•兰州一模)唐朝中后期,品秩较低的翰林学士逐渐取代中书舍人,掌管国家制诏之权。德宗时期,翰林学士陆贽被视为亲信,“虽有宰臣,而谋猷参决,多处于贽,故当时目为‘内相’”。这一变化()A.可有效减少决策失误 B.使行政中枢一分为二 C.导致中书省不复存在 D.使君主专制得到强化【分析】本题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唐朝三省制的演变及其影响解答。【解答】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翰林学士品秩较低,皇帝更容易控制,翰林学士取代中书舍人掌管国家制诏之权,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草拟诏令的权力的转移,而非决策过程的转变,不能减少决策失误,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翰林学士逐渐取代中书舍人,而非两者并立和形成两个中心,故B项错误;材料只能体现中书省制诏之权逐渐丧失,不能说明该机构不复存在,故C项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2.(2024春•河北期末)对下表所示信息解读正确的是()宦官从与宦官关系所任职位及任期田令孜陈敬暄田令孜亲兄西川节度使(880﹣881年)王建田令孜养子水平节度使(888﹣831年)西川节度使(891﹣907年)韩建田令孜养子镇国节度使(896﹣901年)李茂贞田令孜养子武定节度使(887年)风雨、沈右节度提(887﹣907年)杨复光杨守亮杨复光养子金商节度使(886﹣887年)杨守家杨复光养子金肖节度使(887年)A.宦官把持了中央的军权 B.黄巢起义后中央集权有所强化 C.唐朝面临严峻统治危机 D.安史之乱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中央集权,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唐朝的中央集权。【解答】根据表格内容可知,表格中提到的节度使职位和任期表明,这些宦官及其亲属或养子在不同时间段控制了多个地方的军政大权,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宦官通过其亲属或养子控制多个地方的军政大权,反映了唐朝末年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统治面临危机,C项正确;表格中显示宦官确实掌握了一些军权,但主要是通过其亲属或养子控制地方军权,而不是直接控制中央军权,排除A项;表格中的信息并没有显示中央集权的强化,反而显示了宦官势力的扩散和地方势力的增强,排除B项;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中期,而表格中的信息是关于唐朝末年的情况,且安史之乱与表格中的宦官控制地方军权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中央集权,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3.(2023秋•大连期末)钱穆先生认为,“唐代的政府组织之详备,实为汉代所未有,此后宋、元、明、清四代,都尊奉为行政圭臬。”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表述,可以佐证钱穆先生这一观点的是()①体系完整而且制度化②职责分明并相互制约别③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④分化相权又办事高效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分析】本题考查了三省六部制,解答本题需结合三省六部制的特征及影响进行分析。【解答】三省六部制下,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体系完整而且制度化。故①正确;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职责分明并相互制约。故②正确;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故③正确;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既削弱了相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故④正确,故A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三省六部制,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4.(2024春•黑龙江期末)史载,隋朝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其税制也为唐朝所继承。但明清之际却有史学家提出,隋朝的富庶,连汉唐的极盛时期也无法与之媲美。隋朝的“富庶”最可能得益于它()A.厉行“大索貌阅” B.强调“藏富于国” C.改良了农业工具 D.开创了义仓制度【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隋朝的建立,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大索貌阅”是户籍登记管理的手段,并不能使社会财富获得增长,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的“富庶”并不是因为其社会经济整体实力强于汉朝和唐朝的极盛时期,而是因为在隋朝统治时期,社会财富通过以土地国有制为基础的均田制和租调制高度集中于政府的管控之下,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并没有出现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生产工具创新,排除C项;义仓制度是一种依靠民间力量的社会救济体制,并不能解释国家富庶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隋朝的建立,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15.(2024•雨花区校级模拟)唐朝前期,税收由中央政府统一征收和分配支出。唐朝后期,中央政府根据大历十四年(779年)的收成和人口,制定税额,并分派给各地政府进行征收,地方政府征收上来的税收,分为“上供、留使、留州”三个部分。这一变化()A.深受政局变动的影响 B.加重了农民经济负担 C.保障了中央赋税收入 D.有助于解决藩镇割据【分析】本题考查赋税制度,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根据材料“唐朝前期,税收由中央政府统一征收和分配支出。……并分派给各地政府进行征收,地方政府征收上来的税收,分为‘上供、留使、留州’三个部分。”及所学可知,唐朝前期,税收由国家统一征收和分配。两税法后形成了上供、留州、送使三分的财税管理体制。这主要是受到地方藩镇割据势力的影响,对中央集权造成了一定冲击,A项正确;材料无法直接得出农民经济负担加重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中央赋税收入得到保障的结论,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地方政府的税收使用权得到扩大,不利于藩镇割据问题的解决,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赋税制度,学生需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掌握赋税制度的内容,分析赋税制度演变的特点和规律。16.(2024•广东二模)有学生在开展关于唐代主题的学习中,收集到“江南仲春天,紫蔗节如鞭”“种药疏故畦,钓鱼垂旧钩”“枫树隐茅屋,橘林系渔舟”“故城边有卖花翁,十亩芳菲为旧业”等唐诗。这些诗句可用于研究唐代()A.经济作物的种植 B.手工技艺的进步 C.市民阶层的闲适 D.民众生活的艰辛【分析】本题考查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解答】据题干“紫蔗、种药、橘林、十亩芳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经济作物,A项正确;手工技艺的进步与本题主要结论经济作物的种植不一致,排除B项;诗人多为士阶层,诗更多体现他们的生活状态,而不是市民阶层,排除C项;材料中对民众的生活状况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7.(2023秋•延庆区期末)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政府推行了“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赋税制度。这一制度是()A.察举制 B.租调制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分析】本题考查两税法,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根据“780年”唐政府“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可知这一制度是唐代实行的两税法,故选D;察举制是选官制,出现于汉代,排除A;租调制和租庸调制的赋税征收都以人丁为标准,排除BC。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两税法,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18.(2024春•福州期末)有学者认为,隋代三省共议国政,同为“佐定政令”的宰相机构;而到了唐代,随着尚书令的虚废和左右仆射加衔为相,仅掌管行政的尚书省不再具备宰相机构的资格,由此形成的并非“三省制”,而是宰相中书门下“二省制”的宰相体制。这一论述从侧面说明了唐代()A.君主权力出现下移 B.三省职权各有分工 C.中书门下执掌实权 D.决策效率有所降低【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要求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回答。【解答】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隋代三省同为宰相机构,而唐代尚书省不再是宰相机构,只是一个执行机构,由此形成的并非“三省制”,这从侧面说明唐代的三省各有分工的状况,B项正确;三省制度下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使得君主将实权掌握于自己手中,排除A、C两项;尚书省不参与决策,实际上减少了决策者之间的拉扯,有利于决策效率提升,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要求具备阅读、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运用的能力。19.(2024•赣州模拟)安史之乱后,户籍制度及以它为基础的国家土地分配制度遭到破坏,政府为保持土地使用权和土地分配控制权的努力被证明是无效的,土地拥有者的土地所有权和自由处理权实际上得到承认。这一变化导致()A.国家赋税制度的调整 B.基层治理制度的变化 C.中央集权的严重削弱 D.土地制度的根本变革【分析】本题考查了唐代的赋税制度,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A.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户籍制度及以它为基础的国家土地分配制度遭到破坏,政府为保持土地使用权和土地分配控制权的努力被证明是无效的,土地拥有者的土地所有权和自由处理权实际上得到承认。”可知,唐朝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遭到破坏。再联系所学知识,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进行了赋税制度的调整,实行了两税法,故A项正确;B.材料所述为两税法推行的背景,没有涉及基层治理制度的变化,故B项错误;C.材料强调安史之乱后土地、户籍、赋税制度的变化,而非强调地方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D.唐朝和其他封建朝代一样实行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制度并未发生根本变革,故D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以唐代的赋税制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0.(2024春•临沭县校级月考)唐玄宗时期“始选朝官有词艺学识者,入居翰林,供奉敕旨”,“将陆坚、张九龄等召入禁中,谓之翰林待诏。王者尊极,一日万机,四方进奏,中外表疏批答,或诏从中出”;唐德宗时期,陆贽任翰林学士,被时人称之为“内相”。这反映唐朝中后期()A.中书权力被大为削弱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翰林学士已取代丞相 D.三省制度渐趋成熟【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隋唐三省六部制,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根据材料“将陆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