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D.复合菌剂中的农药降解菌对农药的分解有助于生态保护2、下列四项措施中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A.植树造林B.建立自然保护区C.建立种子库D.完全禁止砍伐树木3、下列关于种群特征以及种群数量的调查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利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样方线上的个体不能都被统计在内4、某种群13年来的种群增长倍数λ(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前4年种群的数量保持不变B.第4年的种群数量比第5年的多C.第11年到第13年种群数量一直在增长D.第9年的种群数量既多于第3年,也多于第10年5、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分为不同类型。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以下关于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不同陆地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存在差异,且存在季节性变化B.同为森林生物群落,热带雨林中的植物多有艳丽的花朵和鲜艳多汁的果实,以吸引动物传播花粉和种子;而落叶阔叶林中植物多为风媒花C.生活在草原群落的动物不能生活在森林群落里D.草原上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6、湘江源头位于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国家森林公园,此处溪流纵横,瀑布众多,空气负离子含量极高,有“天然氧吧”之称。公园内物种繁多,被专家们称之为“自然博物馆和天然植物园”,共有高等植物1699种,陆生脊椎动物201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30种,是我国南方生物物种保存最完好、最齐全的高海拔国家森林公园,被誉为湖南的“香格里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公园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B.公园内可用于食用、药用的生物繁多,直接价值要大于间接价值C.为了更好的保护公园中的珍稀物种,可建立动物园、植物园,这属于就地保护D.研究公园中某野生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出现频率、种群密度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7、下图为一富营养化河流生态修复工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曝气可增加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B.吸附基质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表面积,提高了净化效果C.植物浮床有吸收水体氮、磷的能力,可减少富营养化D.增加水体透明度,恢复水草生长是该修复工程的目标之一8、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原理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选项有关实例相关的生态工程原理A“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B部分“三北防护林”成为残败的灰色长城违反物种多样性原理C过度放牧违反协调与平衡原理D“前面造林,后面砍林”违反系统整体性原理A.AB.BC.CD.D9、河流生态系统受到养猪场排出的污水轻度污染后可以随水流逐渐净化。在沿河的甲;乙、丙、丁四处采集了水样进行分析;其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样品1、样品2、样品3的取样地点分别为乙、丙、丁B.样品1中藻类植物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水体中CO2浓度增加C.样品2中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需氧细菌大量繁殖和藻类植物减少D.样品3的数据说明该河流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10、若人为引入某种外来物种,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v=(第N+1年的种群数量-第N年的种群数量)/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外来物种引入不一定能增加生物的多样性B.外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均会在一定时期内出现“J”形增长C.一个群落中入侵种群的个体数量增加属于演替过程D.种群增长不受当地非生物因素制约,种群密度能无限增大11、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开展了持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数量/前一年末种群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不定项)()

A.在这4年中甲种群的数量保持不变B.第1~2年甲、乙两种群年龄结构类型相同C.第2年末乙种群的数量一定大于甲D.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12、如图为美国大雾山不同垂直高度上七种昆虫的分布曲线,其中a、c、f、g是叶蝉,b、d是啮虫,e是芫菁。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图中显示出群落具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B.不同种的昆虫只在一定的垂直高度范围内存活,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有关C.图示表明群落的空间结构为随机分布D.同一垂直高度上分布的昆虫之间无竞争关系13、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中突出了“绿色理念”,环保细节处处可见,如七棵烟花树的焰火药剂无重金属物质且低硫,是高科技环保焰火产品;迎宾礼炮零污染;由再生涤纶、地毯专用纱线编织而成的红地毯是由40余万个废旧矿泉水瓶制作而成的;气球可生物降解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焰火药剂鸣放时产生的含碳气体可以参与碳循环B.零污染环保礼炮既不会导致雾霾,也不导致酸雨C.用废旧矿泉水瓶制作红地毯,有利于减轻塑料制品对环境的污染D.研究土壤微生物分解可降解气球时,对照组土壤需60℃处理1h14、某农业生态工程的部分结构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农业生态工程以生态学原理为依据,有利于可持续发展B.该农业生态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C.为提高或恢复土壤肥力,可对农作物进行间种D.实施秸秆的多途径利用,可提高能量利用率15、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下列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B.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相同环境因素对不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相同D.种群数量的变化受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综合影响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6、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属于_______,经历了裸岩阶段、_______、_______、草本植物阶段、_______、森林阶段。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属于______。17、信息的种类:_______等。18、生产者——绿色植物属于第_____营养级;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昆虫是_______,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次级消费者——青蛙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_______——蛇属于__________营养级;四级消费者——鹰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19、种群数量变化增长曲线的两种类型是“J”型和“S”型。

(1)“J”型增长曲线:是无限增长曲线,呈指数增长的曲线。条件是在食物和_______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S”型增长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_______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______,死亡率______。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______________,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_______,又称K值。20、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指种群在_______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算种群密度。

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_______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_______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3)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

(4)迁入率和迁出率。

迁入率: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出率: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5)年龄组成。

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_______的个体数目比例。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年龄组成有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_______个体数目比例。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21、特点: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______;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______的,而且是_______的流动,而不是_______。22、根据群落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评卷人得分四、综合题(共4题,共16分)23、科研人员对我国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导致山体滑坡30年后;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

(1)科研人员在两个群落中________选取多个样地;收获全部植物,按照________分类后,测定生物量,结果如下图。图中_______(填“S1”或“S2”)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

(2)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还可能存在植物的种子;可能发芽的地下茎或植物根系等,在这一基础上形成恢复群落的过程为______演替。伴随这一演替过程,群落的物种_______逐渐增加。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具有较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__________利用率。

(3)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只有原始林群落的______%,这是由于山体滑坡后群落的_______能力较弱,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24、回答下列Ⅰ;Ⅱ小题。

Ⅰ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_____。

(2)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_____决定的;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

(3)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_____。若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的_____关系;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Ⅱ。果蝇的眼色由两队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B、b仅位于X染色体上。A和B同时存在时果蝇表现为红眼;B存在而A不存在时为粉红眼,其余情况为白眼。

(1)一只纯和粉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白眼雄果蝇杂交,F1代全为红眼。

①亲代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F1代雌果蝇能产生_____种基因型的配子。

②将F1代雌雄果蝇随机交配,使得F2代粉红眼果蝇中雌雄比例为_____,在F2代红眼雌果蝇中杂合子占的比例为_____。

(2)果蝇体内另有一对基因T、t,与基因A、a不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当t基因纯合时对雄果蝇无影响,但会使雌果蝇性反转成不育的雄果蝇。让一只纯合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白眼雄果蝇杂交,所得F1代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代雌雄比例为3:5;无粉红眼出现。

①T、t基因位于_____染色体上,亲代雄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

②F2代雄果蝇中共有_____种基因型,其中不含Y染色体的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

用带荧光标记的B、b基因共有的特有的序列作探针,与F2代雄果蝇的细胞装片中各细胞内染色体上B、b基因杂交,通过观察荧光点的个数可以确定细胞中B、b基因的数目,从而判断该果蝇是否可育。在一个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若观察到_____个荧光点,则该雄果蝇可育;若观察到_____个荧光点,则该雄果蝇不育。25、某红树林是多种候鸟南北迁徙道路上重要的“中转站”;“停歇地”和“加油站”;是被多个城市包围的滨海湿地自然保护区。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及其带来的诸多环境问题,红树林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1)红树林能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渔业资源,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____________。

(2)在红树林生态恢复建设时,应尽量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程度,这遵循了______原理。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请你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出合理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所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回答:

①由于某种原因蛙全部死亡,则短时间内鹰的数量____________。

②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效率平均为10%,同一营养级的每种生物获得的能量是均等的,第一营养级的同化能量为2×107kJ,则鹰最终获得的能量是____________。26、湿地生态系统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图1为某总面积为600hm2的湿地受有害物质a污染后;有害物质a的浓度在各营养级部分生物体内的变化情况。图2为某生物兴趣小组根据调查对象构建的食物网。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体现了_____现象。该湿地生态系统中燕鸥种群的K值为3600只。当燕鸥的种群密度为_____只/hm2时,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湿地中的挺水植物如荷花、菖蒲对光信息非常敏感,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才会开花,这说明_____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2)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关系称为生态系统的_____。在分析图2中“水生植物→草鱼→野鸭”食物链时,测得一年中流经野鸡的能量为20千焦,流经草鱼的能量为1000千焦,有同学认为这不符合能量流动10%~20%的传递效率。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并陈述理由_____。

(3)该湿地在某个时期由于污染物大量排放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说明_____。在对受污染后的湿地进行修复时,专家组选择了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并进行合理布设,同时考虑节省投资和维护成本,以上做法遵循了生态工程建设的_____原理。修复后的湿地到处充满生机,阳光正好,微风徐来,“草色青青,散发着阵阵清香”,青草传递给食草昆虫的信息属于_____信息。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B【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详解】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物种多样性,从而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错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从而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C正确;

D.复合菌剂中的农药降解菌可降解农药残留,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有助于生态保护,D正确。2、D【分析】【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属于简单题。考生需要明确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和利用,并不意味禁止开发和利用。

【详解】

A;植树造林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A正确;

B;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B正确;

C;建立种子库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C正确;

D;完全禁止砍伐树木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D错误。

故选D。

【点睛】

生物多样性包括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3、D【分析】【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出生率是每年、每一千人当中的新生人口数。

【详解】

A;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在一定范围内动态变化的种群数量,A错误;

B;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新生个体数量为20,则出生率为20÷100×100%=20%,B错误;

C;统计种群密度时;不能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而是把所得的数据相加后求平均值,C错误;

D;利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若将样方线上的个体都被统计在内,会导致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偏大,故样方线上的个体不能都被统计在内,D正确。

故选D。4、D【分析】【分析】

根据题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因此λ>1,表示种群数量增加,λ=1,则说明种群数量不变,λ<1,则说明种群数量减少。

【详解】

A、前4年,λ均为1.5,即λ>1;说明种群数量增加,A错误;

B;第4年到第五年;λ在减小,但是仍然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仍然增加,第5年的种群数量比第4年的多,B错误;

C、第11年到第13年λ一直在增加,但是前半部分λ<1,后半部分λ>1;说明种群数量先减少再增加,C错误;

D、从第3年到第5年,λ>1,种群数量增加,第5到9年,λ=1,种群数量稳定,因此,第9年的种群数量多于第3年,第9年到第10年,λ<1;种群数量减少,第9年的种群数量也多于第10年,D正确。

故选D。5、C【分析】【分析】

1;生物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作为一个群落所具有的空间分布情况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具有镶嵌现象。

【详解】

A;不同的陆地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完全相同;并且是可变的,存在季节性变化,A正确;

B;热带雨林中空气流畅不通;植物大多有艳丽的花朵和鲜艳多汁的果实吸引动物传播花粉和种子,在落叶阔叶林春天开放的花多数是风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实有翅,能借助风力传播,B正确;

C;有些生活在草原群落的动物也可以生活在森林群落里;如田鼠等,C错误;

D;草原上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这些特征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这些特征的形成使草原植物能抵抗干旱,D正确。

故选C。6、A【分析】【分析】

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即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建立动物园;植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属于易地保护;

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详解】

A;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即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A正确;

B;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B错误;

C;建立动物园、植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属于易地保护;C错误;

D;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D错误。

故选A。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7、B:C:D【分析】【分析】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的富集;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导致水体溶氧量下降,进而引起水生生物衰亡、水质恶化的现象。利用需氧微生物与厌氧微生物能够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作用、植物的根系能够从水体中吸收氮、磷等矿质营养的作用,依据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进行合理设计,对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从而达到改善和净化水质的目的。

【详解】

曝气可增加溶氧量,进而降低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A错误;吸附基质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面积,有利于微生物的生理活动,可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因此能够提高净化效果,B正确;借助植物浮床,可使植物庞大的根系透过小孔牢牢的固定在水体中,植物的根系从水体中吸收氮、磷等物质,可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增加水体透明度,恢复水生植物生长,从而起到了改善和净化水质的效果,可见,增加水体透明度,恢复水草生长是该修复过程的目标之一,C、D正确。故选BCD。8、A:B:C【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详解】

A;无废弃物农业是将一个系统中的废物作为另一个系统中的原料;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故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A正确;

B;三北防护林是人工种植的单一的林木;违背了多种多样性原理,B正确;

C;过度放牧超过了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使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违反了协调与平衡原理,C正确;

D;前面造林;后面砍林,说明没有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这违背了整体性原理,D错误。

故选ABC。9、C:D【分析】【分析】

生物富集作用亦称“生物放大作用”;是指通过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营养级的传递,某些污染物,如放射性化学物质和合成农药等,在生物体内逐步浓集增大的趋势,随着营养级的不断提高,有害污染物的浓集程度也越高。

【详解】

A;污水进入河流后;近污染源的水域藻类减少,需氧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溶解氧被大量消耗;远离污染源的水域藻类大量繁殖,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有机物减少,需氧细菌的数量下降,因而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水中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因此比较水中溶解氧可得出,样品1、样品2、样品3的取样地点分别为丙、乙、丁,A错误;

B;样品1中藻类植物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水体中N和P浓度增加;B错误;

C;样品2中藻类减少;藻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减少,然而需氧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消耗大量氧气,导致溶解氧大量减少,C正确;

D;样品3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以及物质种类和浓度与甲地水样中的相差不大;说明题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

故选CD。

【点睛】10、B:C: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系统中的物种经过成百上千年的竞争;排斥、适应和互利互助,才形成了现在相互依赖又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有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也有可能因新的环境中没有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这个引进种可能成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

【详解】

A;外来物种入侵可能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可能使物种多样性下降;A正确;

B;外来物种进入新环境也有可能不适应当地环境被淘汰;B错误;

C;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C错误;

D;种群增长受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共同制约;D错误。

故选BCD。11、B:D【分析】曲线分析:甲种群的L=1.5;表明甲种群数量不断增加;乙种群的L值由大于1到小于1,说明乙种群数量先增多,后减少。

【详解】

A;这4年中;甲种群的L值均为1.5,说明甲种群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A错误;

B;第1~2年甲、乙两种群年龄结构类型相同;都是增长型,B正确;

C;第2年末甲种群的L值小于乙种群;但第2年末乙种群的数量不一定大于甲,C错误;

D;只要L值大于1.0;种群的数量就在增加,据此分析题图可知,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正确。

故选BD。12、A:C:D【分析】【分析】

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分布有差异,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分层现象,植物是由于阳光决定的,动物是由食物和栖息地决定的,因此,美国大雾山不同垂直高度上七种昆虫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详解】

A;同垂直高度种群分布不同;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

B;不同种的昆虫只在一定的垂直高度范围内存活;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有关,B正确;

C;随机分布是指种群的空间特征而不是群落的空间特征;C错误;

D;同一垂直高度上的昆虫种类和数量不同;它们之间为了争夺资源会有竞争,D错误。

故选ACD。13、A:B:C【分析】【分析】

碳在大气圈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CO2;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碳循环过程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转变成有机物,然后通过捕食关系传递到动物,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和枯枝落叶被分解者分解,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碳再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部分以化石燃料的形式通过燃烧产生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详解】

A、焰火药剂鸣放产生的含碳气体(如CO2)可以参与碳循环;A正确;

B;分析题意可知;环保礼炮零污染,既不会导致雾霾,也不会导致酸雨,B正确;

C;废旧矿泉水瓶属于难降解制品;对难降解制品进行二次利用可以减轻该类制品对环境的污染,C正确;

D;观察土壤微生物对可降解气球的分解作用时;对照组要用来观察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土壤不做处理,实验组要在尽可能保证土壤理化性质的前提下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土壤可在60℃恒温箱中处理1h进行灭菌,D错误。

故选ABC。14、A:B:D【分析】【分析】

农业生态工程是应用农业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再生产的原理;多种成份相互协调和促进的功能原理,以及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和转化的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而设计的分层次多级别物质的农业生态系统。

【详解】

A;农业生态工程以农业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为依据;有利于可持续发展,A正确;

B;农业生态工程是应用农业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再生产的原理;多种成份相互协调和促进的功能原理,以及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和转化的原理,该农业生态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B正确;

C、对农作物进行间种可充分利用光能和CO2;与提高或恢复土壤肥力无关,C错误;

D;实施秸秆的多途径利用;如作为家畜的食物或沼气池的有机原料,可提高能量利用率,D正确。

故选ABD。15、A:B:D【分析】【分析】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宓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

【详解】

AB;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AB正确;

C;相同环境因素对不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可能不同;如温度对蝗虫的影响和对微生物的影响不同,C错误;

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如种间关系;也有非生物因素如温度,因此种群数量变化受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综合影响,D正确;

故选ABD。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6、略

【解析】①.初生演替②.地衣阶段③.苔藓阶段④.灌木阶段⑤.次生演替17、略

【解析】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一初级消费者二三三级消费者四五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空间种内竞争降低增高停止环境容纳量2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单位面积随机平均值新产生死亡迁入迁出各年龄期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雌雄2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反复利用逐级递减单方向循环22、略

【分析】【分析】

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的集合。群落水平上主要研究以下问题: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物种,空间结构,种间关系,生态位及群落的演替等。

【详解】

观察一个群落;首先看到的是群落外貌。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类型。解题关键是要明确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不同,进一步掌握群落在外貌和物种组成上的差异。【解析】①.外貌②.物种组成四、综合题(共4题,共16分)23、略

【分析】【分析】

1;原生演替(又称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3;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详解】

(1)选取样地时应随机取样;收获全部植物;按照植被类型分类后,测定生物量;由于S2群落生物量普遍低于S1,所以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S2。

(2)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还可能存在植物的种子;可能发芽的地下茎或植物根系等,在这一基础上形成恢复群落的过程为次生演替;伴随这一演替过程,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具有较好的垂直结构,这有利于提高光能的利用率。

(3)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为10.9+6.5+1.6=19;原始林群落的总生物量为55.0+36.2+3.8=95,(19÷95)×100%=20%,所以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只有原始林群落的20%;原因是由于山体滑坡后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低,群落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

【点睛】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考查分析图表的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析】随机植被生长型(植被类型)S2次生丰富度(或“多样性”)光能20恢复力(自动调节)24、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之间关系和伴性遗传的相关问题,Ⅰ大豆田的生态系统作用成分是大豆,猛禽和田鼠的关系是捕食,生物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和迁出决定的,由图b点大豆植株株冠形成;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同时食物增加,是促使田鼠增加的主要因素,曲线一的田鼠种群密度减小,说明猛禽的密度与曲线二相比,较大。

Ⅱ由题意可知亲代雌果蝇基因型为aaXBXB,亲代雄果蝇基因型为AAXBY,F1代雌果蝇基因型为AaXBXb,(雄果蝇基因型为AaXBY)能产生配子基因型为AXB,AXb,aXB,aXb,F`1代随机交配后代雌果蝇XBXB,XBXb:雄果蝇XBY=2:1,所以F2代粉红眼雌雄果蝇比例是2:1,F2代红眼雌果蝇纯合子1/3AA*1/2XBXb;所以F2代红眼雌果蝇杂合子为1-1/6=5/6;

纯合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杂交,F1代杂交,F2代无粉红眼出现,且雌雄比例为3:5,(正常应该为1:1,)所以亲代雄果蝇基因型为ttAAXbY,纯合红眼雌果蝇基因型应为TTAAXBXB,F2代中有少数个体发生性反转,F2代雄果蝇基因型为TTAAXBY,TTAAXbY,TtAAXBY,TtAAXbY,ttAAXBY,ttAAXbY,和ttXBXB,ttXBXb,用含Bb基因的序列做探针;有丝分裂后期有两个荧光点即说明该细胞含两个x染色体,说明该细胞是正常的细胞,若含四个荧光点说明该细胞含四个x染色体,细胞一极两个,说明该个体是性反转个体,是雄性不育个体。

考点定位:主要考查种群间的关系和伴性遗传的相关问题。【解析】①.大豆②.捕食③.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④.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食物增加⑤.更大⑥.能量流动⑦.aaXBXB⑧.4⑨.2:1⑩.5/6⑪.常⑫.ttAAXby⑬.8⑭.1/5⑮.2⑯.425、略

【分析】【分析】

1;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水平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主要有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制定必要的法规。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3.图中共4条食物链。

【详解】

(1)红树林能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对生态系统起调节作用,体现的是间接价值,同时红树林也蕴藏着丰富的渔业资源,体现的是直接价值;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2)在红树林生态恢复建设时;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