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1月20日信阳市2024-2025学年普通高中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姓名、准考证号等考生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填涂在相应位置。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是一种新技术,更代表着生产应用的新范式,能够催生新产业和新业态。大模型的学习模式类似人类大脑的处理机制高基于答案逾用腐盛,通过学习不同的数据,能够形成多样化的能力,而无须针对特定任务开发定制算法。通过自然的人机交互,用户可直接通过对话生成应用程序,用户就是程序员,数据和场景本身就是软件应用。这一突破改变了软件开发范式,使软件开发由代码驱动向语言描述驱动转变,在需求分析、代码编写等软件开发的各个流程,都显著降低了技术门槛、提高了开发效率。这种新范式同时也给软件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带来了新模式,使各行业的体系变革和生态发展都有了新逻辑和新路径,促使新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将引领产业变革,成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的主阵地。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安全风险和治理挑战不容忽视。由于大模型自身结构和生成机制存在漏洞,有被恶意攻击的风险,同时大模型自身的知识表达和学习模式还存在缺陷,经常出现常识性错误、杜撰内容等“幻觉”。为此,应建立针对大模型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监管与治理体系,从数据安全、模型安全、内容安全、伦理安全等多个角度,保障大模型研发和应用安全可信。同时,为充分发挥大模型的带动作用,必须确保大模型的健康合理应用。然而,当前在大模型应用上仍存在一定误区。一是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化”,仅将其视为生成文案的办公工具。这种应用方式大大限制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潜力。大模型不仅可以用于文案生成,还能够在数据分析、决策支持、辅助管理等多个重要环节发挥作用,其应用价值远超办公自动化。二是将生成式人工智能“神化”,误将其视作万能助手。虽然大模型具备强大的通用能力,但在专业领域的赋能往往依赖专业知识,通用大模型难以满足需求,只有与根据专业领域的知识和需求定制专用模型相结合,才能实现更为精准和有效的支持。(摘编自《激发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创新活力与应用潜力》,《学习时报》2024年10月14日)高三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材料二:人既是理性的,也是情绪化的,正是理性与情感的融合构成了人性的基础。交互主体性表明,作为具有自主性和目标导向性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极有可能以一种不对称的主体形态进入人性领域,忽略人类情感和直觉的重要性,同时激发和压制人类的深层欲望,改变人类理性与情感之间的平衡和协同机制。理性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数据分析、模式识别和决策支持,识别出人类可能忽视的模式和趋势,大大增强了人类的理性判断能力,从而为人类提供更深入的洞察和更广泛的选择。但是,这种增强也可能导致人类过度依赖人工智能的分析和判断,削弱人类自身的批判性思维和决策能力。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会打破以人际交互为基础的分布式认知模式,逐渐形成一种以大语言模型为中心、人类个体为边缘节点的认知模式。情感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会影响人类对情感的认识和表达,使得人类在长期的人机互动中逐渐习惯于程式化的情感交流模式,忽视了人在真实人际关系中的独特情感需求和体验,改变人类行为的情感动因。人工智能对人性影响的另一个表现是对人类文化演化的影响。人类文化形成与演化的关键在于学习。研究发现,促进人的智力发展的关键是模仿学习、指导学习和协作学习,这些学习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认知形式,即个体有能力理解同类作为与自己一样的生命,拥有与自己一样的意向和精神生活。人类合作交流、相互学习,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文化交融和行为选择,这些文化过程的基础是人类之间的相互信任,而信任需要情绪的参与。有学者提出,我们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本质上是依赖,而不是信任。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不可解释性、不可说明性和不可信任性,加之其不具备情感状态,也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人类在与其交互时,面对的实际上是一个无法完全理解的、缺乏情感和规范性的“黑箱”,得到的可能是包含无法证伪的知识信息,这种知识可能会通过人机交互的多次循环被吸收到其他对象中,最终作为一种消费信息在人类、人工智能之间传播流转。由此带来的潜在问题是,这些非纯正的、无节制的信息消费不仅大量消耗人类的精力,而且会导致某种特定思维反复强化人类的认知,引发社会心理的问题同时影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人性既坚韧又脆弱。心理学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展示了人在特定社会角色下可能会迅速适应并表现出与其性格不符的异常行为,显示出人性在特定人际关系情境下的脆弱性。当我们与一个非人类的超级人工智能长期交互相伴时,必然会影响人类个体的思维认知和情感品格,人性脆弱性被利用的机会显著增加。未来的人工智能将成为我们生活中更加智能、更加贴心的伙伴,同时也存在其对人性欲望的过度满足和扭曲的问题。我们需要确保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增进人类福祉,而非削弱人性的核心价值。(摘编自《人工智能如何影响“人性”》,《光明日报》2024年11月4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模型的学习模式无须针对特定任务开发定制算法,可在人机交互中直接生成应用程序,这一过程的程序员是用户自身。B.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化”,或将其“神化”,都不是健康合理的应用方式,都没有认识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局限性。C.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以不对称的主体形态进入人性领域,这种不对称主要体现在理性的强大和对情感、直觉的忽略。高三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D.人的脆弱性体现在人在特定社会角色下表现出与其性格不符的异常行为,而超级人工智能会利用人的这种脆弱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软件开发转变为语言描述驱动后,相应的技术门槛反而得以降低,这也有助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推广与应用。B.大模型的学习模式只是基于一个通用底座,它要在特定领域发挥作用,还需要与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C.如果人们在长期的人机互动中习惯于程式化的交流模式,那么在真实的人际关系中也可能运用这种交流模式。D.生成式人工智能产生的消费信息会导致某种特定思维反复强化人类的认知,使人类文化的生成、发展趋向单一。3.下列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评价,最符合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A.生成式人工智能打破了传统的“技术中立”幻象,塑造了深度的“技术理性”,也随即僭越了原有的“价值理性”。B.就生成式人工智能而言,数字技术迭代导致技术生命周期缩短,加剧了不同主体在数字化应用中的“使用鸿沟”。C.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对多源数据的自动化感知和精准化处理来模拟人的思维,实现思考决策和自主学习。D.生成式人工智能展现出强大自主性和泛化功能,让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与人工智能的交流就像是和另一个人交谈。4.对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存在的弊端,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是从哪种角度进行论述的?请简要概括分析。(4分)5.荀子《劝学》中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情境下,我们该如何“善假于物”?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奔走的红薯谢枚琼薯苗蓬勃得像一丛燃烧的绿色火焰,烧得母亲坐不住了,红薯苗长得都二尺多长了,得赶紧插地里去。父亲倒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他说,就在这两天的事。后山的菜地早已仔细翻耕过,一个个坎子打好,火土灰亦已烧好,堆在一旁,可谓万事俱备,虚位以待,就差一场雨了。这是端午节前的事。父亲没有通晓天文地理的本寕,但他对时令气候却是了然于心。他笃定这个时节,一场“端午水”总是会如约而至的。农历五月初五的那个日子,因为一颗怀沙沉江的灵魂,而具有了特别的意义,几乎从不缺失的“龙舟雨”,想必是苍天特定的纪念方式。其时,即是插下红薯苗的大好时机。自然界的许多事情往往就是这么巧妙,仿佛一环紧扣一环,衔接得天衣无缝。果然如此。几乎在闻得到粽子清香的时候,一场不大不小的雨说来就来了,这就是父亲所说的“端午水”,之于红薯来说这是一场孕育生命之雨,在母亲的眼里,则不亚于一场及时雨。父亲戴上斗笠,披上蓑衣,操起一把镰刀,挎上竹背篮,一头扎进淅淅沥沥的雨中,直奔红薯秧地,不过半个钟头的高三语文试题第3页(共8页)
工夫,父亲手脚麻利地割满了一篮子红薯藤,一脚水一脚泥地赶回来。这时候,母亲早就手持一把剪刀严阵以待,红薯藤一进屋,立马挥舞着剪刀唰唰地剪起了秧子。眼见着落在背篮里的秧苗,像雨水一般慢慢涨起来了。父亲道,差不多了,先插了这一篮子再说。说着,他一弓腰,背篮上了肩。的确是恰到好处,这雨下得不大不小,雨水浸泡过后的黄土松软湿润。父亲从东头开始,母亲从西头开始,各自攥了一把秧子,弯腰忙将起来。雨依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母亲手中的秧子插完,她直起腰来,看到刚刚插下的秧子在雨中舒展着叶片,雨珠打在叶上,似乎想按下它的头颅,但看似弱不禁风的秧子在微风中一抖赢弱之躯,雨珠只得无奈地滚落。再弱小的红薯秧都有这般神奇,仿佛只要一脚扎根大地,它就有了昂首挺胸的底气。眼前原本光溜溜的黄土地上渐渐浮现了一抹浅浅的嫩绿,像扯起了一片片生机盎然的绿色旗帜,母亲脸上的汗珠里面也映出了一层盈盈的青翠。落地生根的红薯不会辜负这一场及时雨。它们借着时令,茁壮成长,在黄土地里撒脚奔走,廉价得不能再廉价的火土灰就是它们最好的营养,单薄的秧苗一天比一天蓬勃,墨绿油亮的心形叶子密集如盖,苫蔽了整片土地。满眼的葱郁,让母亲的心里乐开了花。透过顽皮地乱爬一气的藤蔓,母亲仿佛—眼就看到了埋藏在土里的红薯,那野蛮而疯狂生长的模样。待秋霜来袭,红薯藤开始枯黄,收获红薯的季节,在母亲眼巴巴的盼望里到了。地面裂开了一条条缝隙,那可是被红薯生生撑开的呀,你也许无法想象,当偌大一块地面崩裂的“噼叭”声四起,又该是怎样一种声势浩大的场景呢。此起彼伏的“噼叭噼叭”声,似乎在向人们奔走相告:红薯熟了!红薯熟了!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噼叭”声即是集结号。赶紧择上一个阳光大好的日子,乡邻们不约而同地扛着耙头、锄头,挑着箩筐、箢箕,挎着背篮,提了柴刀,浩浩荡荡的队伍直奔红薯地。父亲往手心里啐了一把口水,高高扬起了耙头,瞄准了高位一耙下去,起头一撬开,好大一蔸红薯迫不及待地跃将出来。母亲蹲下身子,一把揪住藤蔓提起来,就地磕几下,一看,圆滚滚的红薯挨挨挤挤着,像挤在一起拱奶吃的猪崽子。箩筐装着红薯,箢箕装着藤,一趟一趟往家挑,红薯小山样堆满了小半个厅屋。人勤地不懒,“瓜菜半年粮”,红薯从此滋养每一个平淡的日子,充实和温暖。红薯自兹紧随着人们奔走,如影随形。饭桌上,它是主食;菜锅里,它是主角;奔波的路途上,它是干粮;至于平常呢,更是孩子们衣兜里的零食。蒸、煮、汆、烤、煎,土里土气的红薯,被人们变着法子改装成各式的花样,变换成各种吃法。除开生吃这种最为简单得有些粗暴的吃法外,我的记忆里经常回味着若干种常见的方式。譬如,做饭时,在柴火灶里埋几个红薯,煨着吃,苅开焦煳的外皮,香甜的味道弥漫一屋;又譬如,通过一套颇为繁琐复杂的工序,加工成红薯粉丝,在沸腾的火锅里舞蹈;至若把红薯切成小块放入浸水坛子里泡上几天,则又是酸甜开胃的小菜一碟了……我兀自臆想着,那颗悲悯苍生的伟大的灵魂,“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声浩叹里饱含了几许遗恨,倒是天性平民气质的红薯,在一场“端午水”里,悄无声息般生根发芽,埋头生长,不事张扬地结出硕果。在山野地头的词典里,它毫无让人惊艳之处,不过是低到尘埃里,行走世间的事物,它连浇水这样一丁点的渴求都不曾有过,却着老实实地抚慰了苍生,我宁愿相信,这,或许是对一颗魂灵另一层意义上的慰藉了吧。沧桑世事亦如一茬茬插下又收割的红薯,任凭时间流逝,一去不返,而红薯一直不曾停止它奔走的脚步,它依然如故地行走在人世间,携着人们不曾淡忘的记忆。时常听到大街小巷里回荡着一声声“烤红薯喽,烤红薯喽”,悠长的乡音里飘荡着红薯的香甜和缥缈的乡情。奔走的红薯,肯定是深蕴了一层“人间至味是清欢”的内涵,足以让人细细品𠳔一辈子。(有删改)高三语文试题第4页(共8页)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插红薯秧前,父亲和母亲早已做好了准备,等雨降下后,他们马上开始插红薯秧,体现了他们的勤劳与贫苦。B.弱小的红薯秧在扎根大地后“就有了昂首挺胸的底气”,这句话意在赞美土地对农作物和劳动人民的重要作用。C.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一颗魂灵”指的是屈原的魂灵,“另一层意义”指红薯以不事张扬的品质抚慰了芸芸众生。D.结尾引用“人间至味是清欢”一句,内涵丰富,既以“至味”概括红薯的味道,也以“清欢”彰显作者的境界追求。7.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一丛燃烧的绿色火焰”使用比喻手法体现插薯秧的急迫性,“烧”字烘托了母亲的焦急心理。B.“红薯熟了!红薯熟了!”以土地的口吻重复宣告红薯的成熟,更突出了红薯收获时人们的喜悦与激动。C.文中详写人们对红薯的多种吃法,体现红薯受人喜爱的程度,为下文进一步赞美红薯的平民气质做铺垫。D.本文从红薯苗写到红薯做成的食物,凸显了红薯在各个阶段的价值,也暗含着对劳动人民的讴歌与赞美。8.文章为何要突出红薯与端午的关系?请简要说明。(4分)9.好的标题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翻的榨用,本文题目为“奔走的红薯”,其中“奔走”一词就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材料一:天下,大器也;群生,重畜也。器大者,不可以小道治;势重者,不可以争竞扰。古先哲王知其然也,是以捍其大患,御其大灾。百姓皆知上德之生己,而不谓浚己以生也,是以感而应之,悦而归之,如晨风之郁北林,龙鱼之趣薮泽也。然后设礼文以理之,断刑罚以威之,谨好恶以示之,审祸福以喻之,求明察以官之,尊慈爱以固之。故众知向方,皆乐其生而哀其死,悦其教而安其俗;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廉耻笃于家闾,邪辟消于胸怀。故其民有见危以授命而不求生以害义又况可奋臂大呼聚之以干纪作乱乎!基广则难倾,根深则难拔,理节则不乱,胶结则不迁,是以昔之有天下者之所以长久也。(节选自干宝《晋纪·总论》)材料二: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陈时政曰:臣历睹前代,自夏、殷、周及汉氏之有天下,传祚相继,多者八百余年,少者犹四五百年,皆为积德累业,恩结于人心。岂无僻王,赖前哲以免尔!自魏、晋以还,降及周、隋,多者不过五六十年,少者才二三十年而亡。良由创业之君不务广恩化,当时仅能自守,无遗德可思。故传嗣之主政教少衰,一夫大呼而天下土崩矣。今陛下虽以大功定天下,而积德日浅,固当崇禹、汤、文、武之道,广施德高三语文试题第5页(共8页)化,使恩有余地,为子孙立万代之基。岂欲但令政教无失,以持当年而已!且自古明王圣主虽因人设教,宽猛随时,而大要以节俭于身、恩加于人二者是务。故其下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此其所以卜祚遐长而祸乱不作也。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陛下虽每有恩诏,令其减省,而有司作既不废,役之如故。臣每访问,四五年来,百姓颇有怨嗟之言,以陛下不存养之。太宗曰:“近令造小随身器物,不意百姓遂有嗟怨,此则朕之过误。”乃命停之。(节选自《贞观政要·奢纵》)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故其民Ⓐ有见危Ⓑ以授命C而不求生Ⓓ以害义E又况可奋臂F大呼G聚之H以干纪作乱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御,指抵挡、抵御,与《过秦论》中“振长策而御宇内”的“御”意思不同。B.固,指巩固、稳固,与《阿房宫赋》中“日益骄固”的“固”意思相同。C.祚,福气、福运,常指代由天赐予的福气,或者特指帝王的福运,即皇位。D.当,指应当,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名我固当”的“当”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下是重要的基业,百姓是宝贵的财富。古代贤明帝王知道治理大国不能用简单的办法,需要防患于未然,防止大灾难的发生。B.干宝认为国君的恩德能让百姓归附并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在马周看来,国家长治久安的原因也是百姓爱戴、敬畏国君。C.百姓遵循正道,接受国家的教化并安于本分,或修习礼乐,或尽心劳作,是因为坚定了廉洁知耻之心,并消除了邪恶的念头。D.马周认为虽然太宗治国没有大过错,但国家人口仅前朝十分之一,且老百姓之中已有很多抱怨之辞,可见国君对百姓施恩不够。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故传嗣之主政教少衰,一夫大呼而天下土崩矣。(4分)(2)陛下虽每有恩诏,令其减省,而有司作既不废,役之如故。(4分)14.下图是材料二的思维导图,请补充完成横线处的空缺内容,每处不超过9个字。(3分)高三语文试题第6页(共8页)(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组唐诗,完成15~16题。初夏曲刘禹锡其二时节过繁华,阴阴千万家。巢禽命子戏,园果坠枝斜。寂寞孤飞蝶,窥丛觅晚花。其三绿水风初暖,青林露草晞。麦陇雉朝雊①,桑野人暮归。百舌②悲花尽,平芜来去飞。【注】①雊:野鸡鸣叫。②百舌:反舌鸟。春始鸣,至五月止。15.下列对这组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节过繁华”写季节变换,与题目相切合;“阴阴”是诗人举目眺望看到树木葱茏的景象。B.禽鸟育幼子,园果压枝低,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写特定时节的农村风光,展示出生机与活力。C.“绿”和“青”,是对夏日色彩的重重点染,一幅绿意盎然、色调和谐的初夏画卷徐徐展开。D.诗人综合使用触觉、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描写了乡间湖畔山林田陌桑野的初夏景色。16.同样是诗人第一次被贬郎州时写的诗歌,《初夏曲(其三)》尾句写到的飞鸟和《秋词》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飞鸟,在惹象特点和新寄情思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新学期的开学典礼上,校长引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两句话来提醒同学们:在学期之初能做得好的为数不少,但到期末还能做得好的就不多了。(2)周末休息,李华决定按照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所写的那样,练练书法,窗前品茶,享受一下难得的休闲时光。(3)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生产工具,更是重要的战略物资,自然成为古代诗人们笔下常见的意象。其中“,”两句中的“马”就与战争、军事有关。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秋从夏徐徐而来,在云蒸霞蔚中,在天朗地爽中,显现出它的风采。总觉得在秋的静美里,含着四季的气息。它有着春江花月夜的身骨,有着夏日荷花香满湖的惊艳,有着秋风扫落叶的飒爽,也有着冬日暖阳的温柔。这是经历了一季溽暑后的清爽,炙热连同蝉鸣,都已蜕变。怒放的万种心事,与任性滋长的丛丛高三语文试题第7页(共8页)欲念,都收敛了翅膀,随着枫叶摇曳,仿佛正在寻觅归根之处。是的,飞得再高远、再傲人的世间生物,都有回落与沉静的季节。这个季节,沥干的水分,白露为霜。小溪水清如镜,梧桐声中,更有果实开始呢喃,唱着甜蜜的咏叹。从夏走过的秋,唯有被酷暑滤过,才渐渐变得旷达和通透。“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新绿似修眉。”如此景色谁不爱!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与下面句子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有何共同之处?请简要分析。(5分)它(台儿沟村)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褶皱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19.如果将“如此景色谁不爱!”中的叹号改为问号或省略号,表达效果分别会有怎样的变化?(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按照颜色,人体内的脂肪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白色脂肪约等于俗称的“肥肉”,就像中学生物课本说的那样,它的主要作用是储存能量。只有当其他“能量物质”消耗殆尽时,身体才会动用白色脂肪细胞。这也就是减肥难如登天,需要实行大量有氧运动才见效。棕色脂肪的细胞要比白色脂肪细胞小,而且在细胞内部还存在很多“能量制造机”线粒体。所以,当我们感到寒冷时,棕色脂肪能够迅速释放热量,是比白色脂肪效率高得多的“好燃料”。这也就是说,①,他越能适应寒冷,并在严寒中快速达到较高体温。科学家们发现,当人体长期处在低温环境中,体内更容易产生棕色脂肪;当人体长期暴露在炎热环境中,则更不容易产生棕色脂肪。所以和秋天比,春天时我们的身体里有更多的棕色脂肪,也就是有更多“好燃料”。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同样是10度,②。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2.下列句子中的“还”与文中加点的“还”,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B.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还去过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这就是过去马克思常去的地方。C.这是怎么回事?或者,也许我的眼睛骗了我?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D.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我不知道。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现代文阅读Ⅰ中写道:“人既是理性的,也是情绪化的,正是理性与情感的融合构成了人性的基础。”但现实中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理性与情感的平衡,他们有的偏于理性,待人沉稳,处事冷静;有的偏于感性,享受生活,追求诗意。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三语文试题第8页(共8页)
2024-2025学年普通高中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参考答案1.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作品内容的能力。【解析】根据材料一“一是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化’,仅将其视为生成文案的办公工具。这种应用方式大大限制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潜力”,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化”,是没有认识到它的潜力,而不是没有认识到它的“局限性”。2.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解析】材料二中说的是“而且会导致某种特定思维反复强化人类的认知,引发社会心理的问题同时影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影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使人类文化的生成、发展趋向单一”两种说法不能等同。3.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作品论点论据的能力【解析】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人们理性、感情和文化演化的影响,从而削弱了人性的核心价值。A项强调的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理性”,这种“技术理性”僭越了原有的“价值理性”,对人类的人性产生了影响,与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相符;B项强调的是人们使用生成式人红智能的号鸿沟”;C项强调的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自主思考和学习能力;D项强调的是人们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感觉,B、C、D三项与材料二主要观点均有偏离。4.【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作品论述角度的能力。【参考答案】①材料一从安全风险和治理挑战的角度论述,生成式人工智能存在漏洞和缺陷,人们在对待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态度上也存在一定问题。②材料二从人性的角度进行论述,生成式人工智能有可能改变人类理性与情感之间的平衡和协同机制,对人类文化演化也会产生影响。(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5.【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根据文本内容探究问题的能力。【参考答案】①适应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生产应用的新范式,催生新产业和新业态,促使新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②善于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数据分析、模式识别和决策支持,提升理性判断能力。③认识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人类情感、文化等带来的威胁和冲击,避免其对人性欲望过度满足和扭曲带来的问题,保持人的主体性地位。(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6.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作品内容的能力。【解析】A项,“端午水”降下前后的描写,主要体现的是父母作为农民对插红薯高三语文答案第1页(共6页)秧的期待之情,突出的是他们的勤劳,没有体现“贫苦”。B项,根据“但看似弱不禁风的秧子在微风中一抖羸弱之躯,雨珠只得无奈地滚落。再弱小的红薯秧都有这般神奇,仿佛只要一脚扎根大地,它就有了昂首挺胸的底气”,这句话赞美的是红薯秧被插入大地后的生命力,不是“意在赞美土地对农作物和劳动人民的重要作用”。D项,“以‘至味’概括红薯的味道”说法不当,此处的“至味”已上升到境界的层面,不再简单的是“红薯的味道”。7.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解析】D项,“凸显了红薯在各个阶段的价值”说法不当,文中重点写红薯成为食物后的实用价值,没有体现它在生长、收获阶段的价值。8.【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作品主要意象之间关系的能力。【参考答案】①表现劳动人民与自然间紧密的关系。插红薯时,父亲等待着“端午水”,他对时令气候了然于胸,端午水、插红薯,安排得天衣无缝。②升华主旨。将红薯对民生的“安抚”与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结合,凸显红薯对民生的重要意义,升华了作品的主题,同时,引用屈原的诗句,也增加了作品的文学气息。(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如回答红薯与季节、自然联系的也可给分)9.【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内涵的能力。【参考答案】①“奔走”红薯旺盛的生命厅。红薯落地生根后,就“在黄土地里撒脚奔走”,很少的营养就能让它疯狂生长。②“奔走”体现了红薯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红薯收获后,就“紧随着人们奔走”,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③“奔走”的红薯是人们乡愁的寄托。时间流逝,但“红薯一直不曾停止它奔走的脚步”,携带着人们的记忆和乡情。(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CEG【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析】第一步,了解句子大意:所以百姓们才会在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不会为了生存而伤害道义,更何况是奋臂大喊而起,聚众作乱来违法乱纪呢!第二步,根据句子结构,合理断句:“其民”是主语,后跟两组动宾结构,“见危而授命”“求生以害义”,“而”表转折,故C处应断开。动宾结构“求生以害义”与前面“见危而授命”句式一致,“又况”表递进,故E处应断开。偏正短语“奋臂大呼”后G处应断开,“聚之”表示“以干纪作乱”的方式,中间不可断开。综上,应涂黑C、E、G三处。11.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解析】B项错误,“日益骄固”的“固”意为“顽固”,两者意思不相同。高三语文答案第2页(共6页)A项正确,前者意为“抵挡、抵御”,后者意为“驾驭、统治”,词义不同。C项正确。D项正确,文本中的“当”是“应当”的意思,“名我固当”的“当”是“适合、得当”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12.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析】“是因为坚定了廉洁知耻之心,并消除了邪恶的念头”曲解文意。材料一认为,是帝王的德行使百姓们得以生存,他们因此顺应统治并高兴地归附,然后帝王通过一系列措施让百姓知道方向遵循正道、安于本分,“廉耻笃于家闾,邪辟消于胸怀”也是国君实施德政的结果和表现,并非原因。13.【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参考答案】(1)所以(只要)继承王位的君主政教稍有衰落,有人趁机造反(或:大喊起义),天下就会像土崩塌一样不可收拾(或:土崩瓦解)。(关键词“少”“衰”“土崩”各1分,句子大意1分)(2)陛下虽然常常颁发恩诏,下令减轻徭役,可是有些部门征派之后就不停止,像原来一样役使他们(或:仍旧役使他们)。(关键词“每”“废”“役”各1分,句意1分)14.【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参考答案】①积德累业,赢得民心二②平定天下,恩德不够③广施德化,节俭戒奢(或:广德恩德,存养百姓)(每空1分,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评分细则】马周分析夏、殷、周及汉氏延续朝代的时间长,是因为“积德累业,恩结于人心”,而魏、晋及周、隋拥有天下的时间短,是因为他们不广施恩德,只能自保,由此得出①处应填入“积德累业,赢得民心”。他接着指出当时的情况——太宗初平天下,积德不够,②处应填入与之相关的内容。最后马周向唐太宗提出谏言,不应只顾眼前无过,应该广布道德教化,为后世帝王创下稳固的基业。根据选文出处和后文内容,针对太宗因制造随身物件导致百姓有怨言的情况,马周认为君主自身要节俭戒奢,对百姓要体恤爱抚,③处填入“广施德化,节俭戒奢”“广施恩德,存养百姓”均可。据以上分析即可得出答案要点,每空1分。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字数要求。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全部照抄原文应酌情扣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天下,是帝王重要的基业,百姓,是帝王宝贵的财富。国家太大,不用一般的方法来治理;权势太重,就不可以用简单的方法来竞争。古代贤明的帝王都知道这个道理,所以才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防止大灾难的发生。百姓们也都知道是帝王的德行高三语文答案第3页(共6页)使自己得以生存,才不会认为是在压榨他们,因此就因为感激而顺应统治,并高兴地归附,就像晨风吹拂在茂密的林子里,龙鱼向往沼泽湖泊一样。然后就可以设立礼教文化来治理他们,决断刑狱赏罚来威慑他们,制定善恶的标的准向他们昭示,审查祸福的源头进行警喻,寻求明察之人来管理他们,尊重慈爱之人以稳固人心。所以民众才知道了方向,会为君主的存在而高兴,为君主的死亡而伤心,高兴地接受国家的教化安于本分;君子勤奋地修习礼乐,平民尽心劳作,廉洁知耻之心会坚定于家族和邻里之间,邪恶的念头也会消失在胸怀之中。所以百姓们才会在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不会为了生存而伤害道义,更何况是奋臂大喊而起,聚众作乱来违法乱纪呢!地基广就难以倾覆,根基深就难以拔动,管理好细节就不会发生动乱,百姓有凝聚力就不会改变,这就是过去拥有天下的帝王们能够长治久安的原因所在。材料二: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陈述时政得失说:“我一一阅读史书,发现从夏、商、周到汉代,朝代不断交接更替,时间长的朝代可以延续八百多年,短的也有四五百年,这些朝代都积善积德,赢得了民心。其中也有昏君,只不过依赖前哲(恩德)才免于灭亡。可是从魏晋以来,到周、隋之时,朝代长的不过五六十年,短的只有二三十年就烟消云散了。这都是因为创业的君主没有致力于广施恩德,当时只做到自保,对老百姓没恩惠可言。所以(只要)继承工位的君主政教稍有衰落,有人趁机造反,天下就会像土崩埸一样不可收拾。现在,陛下虽然创下奇功,平定了天下,但是,对百姓的恩德还很少。因此,应当推崇大禹、商汤、文王、武王之道,广布道德教化,为将来留有余地,为后世帝王创下稳固的基业。怎么可以认为只要当今的政治没有过失,保住今日的江山,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呢?而且,自古帝王虽然都根据当时的局势,制定或宽或严的具体政策,但节俭、施恩却是历代政治的根本。只有这样,百姓才会爱戴君王如同爱戴自己的父母,仰慕君王如同仰慕日月,尊敬君王如同尊敬神明,畏惧君王如同畏惧雷霆。这才是国家长治久安、没有动乱的原因。现在处于天下大乱之后,百姓人口相当于隋朝的十分之一。然而,如今徭役仍然很多,一个家庭里面兄长才回到家,弟弟又不得不离开了,并且往来征程几千里,一年四季,没有休止。陛下虽然常常颁发恩诏,下令减轻徭役。可是有些部门征派之后就不停止,像原来一样役使他们。我常常去访问民间疾苦,这四五年来,老百姓之中已有很多抱怨之辞了,他们认为陛下不体恤爱抚百姓。”唐太宗说:“最近命令营造随身的小器物,没想到百姓因此而不满,这是我的过错。”于是命令停止制造。15.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的理解分析能力。高三语文答案第4页(共6页)【解析】D项中“诗人综合使用触觉、视觉、呼觉、嗅觉等感官”分析有误,诗人运用多种感觉描绘初夏的乡间景色:水边风暖,是触觉描写。露珠已干,是视觉描写。雉鸡清晨在麦田里鸣叫,是听觉描写。农人从植桑的田野踏暮色归来,是视觉描写。诗人没有用到触觉描写。16.【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与情感理解的能力。【参考答案】①意象特点:《初夏曲(其三)》中的百舌鸟因为春花的凋零而心生悲切,不停翻飞。(1分)《秋词》中的那一只鹤推开层云直冲云霄,气势非凡。(1分)②所寄情思:《初夏曲(其三)》中,诗人借原野中的飞鸟,表达对春尽的不舍,朗州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屋贴皮维修工人和工头的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男方房产赠与女方及子女的财产赠与合同14篇
- 二零二五年度离婚后子女抚养费及探望权执行合同4篇
- 2025年度智能农贸场装修升级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农药行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合同4篇
- 二零二五版模具维修改型及知识产权保护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金融控股公司首席风险官(CRO)合同3篇
- 2025年度宁波高端住宅项目购房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度特色民宿搭棚建设合同4篇
- 2025年度外墙涂料专业承包及售后服务合同4篇
- 2024年英语高考全国各地完形填空试题及解析
- 智能养老院视频监控技术方案
- 你比我猜题库课件
- 体育概论(第二版)课件第三章体育目的
- 无人驾驶航空器安全操作理论复习测试附答案
- 建筑工地春节留守人员安全技术交底
- 默纳克-NICE1000技术交流-V1.0
- 蝴蝶兰的简介
- 老年人心理健康量表(含评分)
- 《小儿静脉输液速度》课件
- 营销人员薪酬标准及绩效考核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