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龙防洪影响评价汇报_第1页
堆龙防洪影响评价汇报_第2页
堆龙防洪影响评价汇报_第3页
堆龙防洪影响评价汇报_第4页
堆龙防洪影响评价汇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堆龙德庆区堆龙河两岸综合治理工程(下游)汇报时间:2020年11月汇报内容1概况2基本情况3河道演变4防洪评价计算5防洪综合评价6防治与补救措施7结论与建议1概述1.1项目背景1.2项目地理位置1.3河流水系1.4评价范围1.5防洪标准1.6技术路线1.7工作内容1概况1.1项目背景MAL堆龙德庆区堆龙河两岸综合治理工程(下游)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堆龙新区境内的堆龙河干流下游,治理范围为东嘎大桥(新桥)开始,沿河道中心线向上游方向约4.23km

的河段,工程所在地理位置示意图见附图1-1。堆龙河是典型的游荡型河道,主流摆动不定,威胁两岸防洪堤安全,枯水期河道萎缩,水面面积较小,工程河段卫星影像图见附图1-3。为保证河道行洪顺畅,在枯水期或平水期堆龙河中心城区段形成较大的水面,改善城区人居环境,提升城区品位和档次,使水生态水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提高,形成良好水面效果。2020年7月24日,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具了关于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堆龙河两岸综合整治工程(下游)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堆发改项字【2020】110号)。1概况1.2项目地理位置堆龙德庆区堆龙河两岸综合治理工程(下游)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堆龙新区境内的堆龙河干流下游,治理范围为东嘎大桥(新桥)开始,沿河道中心线向上游方向约4.23km的河段,工程所在地理位置示意图见附图1-1。1概况1.3河流水系•堆龙河是拉萨河下游右岸的一大支流,发源于冈底斯山脉东段南麓,流径羊八井运输站、德庆乡、玛乡、古荣乡,在乃琼下游汇入拉萨河。河源海拔高程为4600m,河口处海拔高程为3630m,总落差970m。河流全长137km,河道平均比降5.26‰,流域面积约5093km2。河口位置东经91°01′,北纬堆龙河羊八井以上为上游,河俗平坦开阔;羊八井到支流楚布曲汇入口为中游,其中羊八井以下至德庆河段3km

为峡谷,德庆以下河谷逐渐开阔;楚布曲汇入口至河口为下游,河谷继续展宽,在河口附近河谷宽达3~5km。工程河段流域水系图见附图2.1概况1.4评价范围•根据有关规定,本项目的防洪影响评价范围为:上游从东嘎大桥(新桥)沿河道中心线向上游方向约4.23km处开始,下至堆龙河与拉萨河汇口。评价河段河道长度约6.6km,评价范围图见附图1-4.工程河段两岸均已建成防洪堤,两岸的评价范围至防洪堤外10m范围。1概况1.5防洪标准MALL•根据《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分区规划》(2018年),本工程治理河段位于规划的“堆龙新城片区”,属中心城区段。根据《西藏自治区拉萨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5)》(2018年修编)“堆龙河规划城区段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堤防级别为1级”,“规划对现状堤防提高标准,治理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对治理范围内无堤段按100年一遇治理标准进行综合治理”。因此,本工程治理河段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2014)及《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3级主要建筑物设计洪水标准为30~2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100~50年一遇。4级次要建筑物设计洪水标准为20~1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50~30年一遇。”本工程1#~4#水闸的主要建筑物为3级,次要建筑物为4级,考虑河段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偏安全考虑,工程设计洪水标准取上限。因此,1#~4#水闸的主要建筑物设计洪水标准为3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次要建筑物设计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1概况1.6技术路线MADL(1)采用羊八井水文站和拉萨水文站实测资料,根据相关规范确定工程的防洪标准,利用既有资料对工程河段进行水文分析计算,确定评价河段设计洪水。(2)采用二维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对河道的现状及工程实施后的行洪能力进行计算。根据工程设计方案对河道建设后的水面线进行计算,并对方案的过流能力进行复核计算。(3)根据上述计算结果,评价工程建设对现状河段行洪及已建水利工程和其他设施防洪安全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1概况1.7工作内容MADL(1)河道实地勘察了解工程河段实际情况,进行现场勘察,并进行工程区河道地形测量。(2)水文分析计算水文分析计算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水文资料的审查与分析、资料的插补和延长、水文分析计算及计算成果合理性分析。(3)壅水和冲淤分析计算采用数学模型进行壅水影响和冲淤计算分析,其主要内容包括:模型的基本方程、计算网格形式、数值计算方法、边界处理等的确定等内容。(4)河势稳定分析与冲刷深度计算结合河床演变分析、数学模型计算及堤防设计规范中冲刷计算公式估算评价河段冲刷深度。(5)综合评价通过上述几项分析计算,综合评价建设项目对河道和其它设施的防洪安全影响以及河势稳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2基本情况2.1建设项目概况2.2河道基本情况2.3现有水利工程及其他设施2.4评价河段水利规划情况2基本情况2.1建设项目概况1.堤防修复工程经现场调查,沿河道部分河段堤防在使用过程中已经发生损毁或掩埋。损毁堤防较为分散,共有10段:其中左岸8段,分别分布在DLZ0+029.30~DLZ0+057.10、DLZ0+128.00~DLZ0+495.50、DLZ1+149.50〜DLZ1+257.50、DLZ1+551.30〜DLZ1+606.20、DLZ1+754.50〜DLZ1+779.00、DLZ2+145.70〜DLZ2+169.00、DLZ2+440.10〜DLZ2+517.60、DLZ2+672.40〜DLZ2+955.80,共计修复损毁堤防966.9m。其中右岸2段,分别分布在DLY0+636.40~DLY0+677.40、DLY1+028.60~DLY1+252.50,共计修复损毁堤防264.9m。表2.1-1··堤防整治工程规模表根据水文河道行洪能力计算,百年一遇洪水时,桩号DLZ0+000.00~1+300.00DLZ2+100.00~2+300.00、DLZ2+700.00~2+900.00、桩号DLY0+000.00~2+300.00DLY2+700.00~2+900.00段现状堤防顶部高程低于计算堤顶高程0.16~1.2m,不满足计算堤顶高程要求,共计加高2350m。序号序号项目项目部位部位桩号范围11堤防修复堤防修复左岸左岸DLZ0+029.30~DLZ0+057.10DLZ0+128.00~DLZ0+495.50DLZ1+149.50~DLZ1+257.50DLZ1+551.30~DLZ1+606.20DLZ1+754.50~DLZ1+779.00DLZ2+145.70~DLZ2+169.00DLZ2+440.10~DLZ2+517.60DLZ2+672.40~DLZ2+955.80右岸右岸DLY0+636.40~DLY0+677.40DLY1+028.60~DLY1+252.50↵|合计合计22堤防加高堤防加高左岸左岸DLZ0+000.00~0+300.00右岸右岸DLY0+000.00~2+050.00合计合计2基本情况2.1建设项目概况2.生态护岸生态护岸顶部高程按照以下两种工况外包线水位高程超高0.1m进行控制:1、天然地形情况下,立门挡水工况遭遇非汛期20年一遇洪水位;2、河道未疏浚情况,主汛期20年一遇洪水位。生态护岸以下采用混凝土护岸,保证护岸防渗、抗冲,生态护岸以上,设置绿色护岸,打造绿色生态区。在平台顶部设置2.0m宽人行步道,沿河道每隔100m设置近水台阶,实现人与水“零距离”接触。指标项目指标项目桩号范围(m)左岸左岸DLZ0+000.00~LZ04+255.61右岸右岸DLY0+000.00~DLY4+410.22合计(m)合计(m)2.1建设项目概况3.河道疏浚按照现场查勘和实际测量成果显示,河道疏浚设计起点位于4#闸上游约980m处(桩号堆龙中心中心4+000.00),终点位于东嘎大桥上游约110m处(桩号堆龙中心中心0+109.55)。河道疏浚比降从上往下依次为0.0052、0.0037、0.0044、0.0038。共计疏浚河道长度为3.89km。河道疏浚约192.15万m3,填方约0.41万m3,剩余约191.74万m3。2基本情况2基本情况2.1建设项目概况4.生态蓄水闸工程1#闸位于东嘎大桥上游223m,桩号堆龙中心0+222.33,闸轴线总长156m,闸高3.4m,正常蓄水高度3.50m,最大蓄水高度3.90m。底板高程3638.20m,正常蓄水高程3641.70m,最大蓄水高程3642.10m。设计证号|L151006647|24-00-0-10-00-00-002.1建设项目概况4.生态蓄水闸工程(2)2#闸2#闸位于青藏铁路桥上游约260.00m,桩号为堆龙中心1+055.40,闸轴线总长162.00m,闸高4.25m,正常蓄水高度4.35m,最大蓄水高度4.75m。底板高程3641.35m,正常蓄水高程3645.70m,最大蓄水高程3646.10m。2基本情况……本工服务HD1M……,,设计数量/4151006647|图号……2.1建设项目概况4.生态蓄水闸工程(3)3#闸3#闸位于堆龙河大桥下游约650m,桩号为堆龙中心1+962.03,闸轴线总长200.00m,闸高4.15m,正常蓄水高度4.25m,最大蓄水高度4.65m。底板高程3645.35m,正常蓄水高程3649.60m,最大蓄水高程3650.00m。2基本情况2基本情况2.1建设项目概况4.生态蓄水闸工程(4)4#闸4#闸位于堆龙河大桥上游约410m,桩号为堆龙中心3+020.41,闸轴线总长200.00m,闸高4.35m,正常蓄水高度4.45m,最大蓄水高度4.85m。底板高程3649.30m,正常蓄水高程3653.75m,最大蓄水高程3654.15m。2基本情况2.1建设项目概况5.施工方案(1)导流标准: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17),施工导综合考虑本工程实际情况,本工程导流建筑物级别为5级,当采用土石围堰时,相应设计洪水重现期为10~5年。由于本工程一期、二期围堰各使用一个枯水期,因此,导流标准选为5年一遇重现期洪水。(2)导流时段和设计流量:拦河坝拟采用分期枯期导流方式,安排2个枯水期完成施工。选用枯期导流时段为11~5月,相应的5年一遇的枯期导流流量为63.33m3/s。生态护岸工程施工安排在二个枯水期进行,导流方式按照两岸分期施工,采用岸边式围堰导流。选用枯期导流时段为11~5月,相应的5年一遇的枯期导流流量:堆龙河为63.33m3/s。2基本情况2.1建设项目概况5.施工方案(3)主体工程施工程序:拦河闸工程:首先施工导流(围堰填筑及施工排水)→基础开挖→进行底板混凝土浇筑→浇筑混凝土闸墩、导流墩→闸门安装调试→扫尾工作。生态护岸工程:施工导流(围堰填筑及施工排水)结合基础开挖→进行砼浇筑→平台砂卵石填筑→大块石压脚→填筑完毕后进行堤顶路面工程及景观绿化打造工作。疏浚工程:疏浚时采用边挖边填的方式,同时结合施工导流,按施工分期要求,边疏浚边进行导流围堰填筑。2基本情况2.1建设项目概况5.施工方案(4)施工分区根据施工场地条件、建筑物的分布特点和施工进度安排,采用相对集中的原则布置。本工程拟规划5个工区。(5)施工工期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规定,本阶段将施工时段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工程筹建期、工程准备期、主体工程施工期、工程完建期,施工总工期不包括工程筹建期。工程总工期为22个月。其中准备工期2个月、主体工程工期为19个月、完建工期1个月。2基本情况2.2河道基本概况堆龙德庆区堆龙河两岸综合治理工程(下游)工程河段河宽在90〜560m之间,从工程终点到东嘎大桥河道由宽变窄,东嘎大桥至河口,河宽由窄逐渐变宽;河道最宽处位于堆龙河大桥附近(约为560m),河道最窄处位于东嘎大桥附近(约为90m)。工程河道比降较大,约为3.8‰~5‰,属于典型的游荡型河道,整体形态较顺直,工程起点~青藏铁路大桥之间横断面十分宽浅,平面上水流散乱呈辫状,心滩密布,河势变化无常,极易形成“横河、斜河”。2基本情况2.2河道基本概况1.气象特征:堆龙德庆区属高原寒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四季不甚分明;干湿季分明,降水集中于6——9月,干季多大风,湿季多夜雨;气候垂直分布特征明显,不同海拔高度的气候各不相同。根据地形地势的显著差异,堆龙德庆区全境总体分为两个气候区。参照邻近拉萨气象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2009年7月),极端最低气温(1983年1月);多年平均降水量437.3mm,降水年内分布极不均匀,约90%的降水集中在6~9月;暴雨多出现在6~9月,历年实测最大1d降水量约为41〜45mm,最大3d雨量约为62〜85mm;由于高原强烈的热力作用,拉萨“夜雨”很多,夜雨率高达85%。多年平均蒸发量1369.2mm,最大月蒸发量在5月;春季多风,最大风速16.3m/s,最大风速多发生在3~5月。多年平均相对湿度约44%;多年平均日照时数3000h。2基本情况2.2河道基本概况2.河道地质情况:(1)地形地貌工程区属山间河谷地貌,河谷“U”形。区内河谷地貌可分为河床、低河漫滩、高河漫滩等三个地貌单元,其基本沿着垂直河流走向分部,分部面积受地势地形条件控制。工作区内整体地势西北高东南底,地形相对平直。堆龙河大桥附近地面高程3653.50m

左右,堆龙河出口附近高程3623.00m左右,相对高差30m,地面坡降平均为3.2%。河谷宽2〜6km,河床宽90〜560m,下切深度一般1〜2m,个别地段达5m左右。(2)地层岩性根据《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之西藏自治区综合地层区域,工程区地层区划属藏滇地层大区冈底斯——腾冲地层区却桑————松多分区。区域内地层出露较广,发育较全,出露地层主要为二叠系~白垩系。2基本情况2.2河道基本概况2.河道地质情况:(3)地质构造根据《青藏高原及邻区大地构造及说明》及《西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工程区在大地构上,一级构造单元归属于冈底斯—喜马拉雅造山系,二级构造单元归属于拉达克——冈底斯——察隅弧盆系,三级构造单元归属于拉达克——冈底斯——下察隅岩浆弧带。2基本情况2.2河道基本概况2.河道地质情况:(4)地震及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根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工程区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见图2.2-5、2.2-6。根据工程区地质构造背景及工程地质条件,依照《水电工程区域构造稳定性勘察规程》(NB/T35098-2017)表9.2.2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标准综合判定,勘察区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差。(5)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冲、洪积层中的潜水,以基岩为隔水底板,含水层巨厚,赋水量丰富。场地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雪)和地表水体、冲沟的补给,沿山谷冲沟、洪积扇向堆龙河谷中迳流排泄。地下水埋深沿堆龙河自上游向下游逐渐降低,自上游向下游潜流。场地地下水埋藏较浅,洪水期河水暂时回灌补给地下水,含水层透水性强,储水量丰富,堆龙河两岸漫滩及一级阶地内地下水位高程受河水水位控制与堆龙河水位基本一致或略高于河水位。2基本情况2.3现有水利及其他设施1.已建堤防工程本工程治理河段位于堆龙德庆区堆龙新城片区,河段及上下游堆龙河左右岸均已建有堤防工程。评价河段2003年建有堆龙河县城段防洪堤一期工程,防洪标准50年一遇,左岸堤防7016m,右岸堤防8235m。左堤起点为液化气储配站,终点为东嘎大桥处;右堤起点为加木沟靠近上游侧的山嘴处,终点为东嘎大桥处。东嘎大桥以下堆龙河右岸和拉萨河右岸,2014年建有乃琼村-岗德林村堤防,50年一遇。东嘎大桥以下堆龙河左岸和拉萨河右岸,2015年建有拉萨河二期右岸堤防,50年一遇。2基本情况2.3现有水利及其他设施2.桥梁工程评价河段范围内共涉及到桥梁有3处,由下至上分别为东嘎大桥、青藏铁路桥和堆龙河大桥。本阶段未收集到相关桥梁设计资料,但现场实测了桥梁断面。东嘎大桥桥梁全长约125m,为大桥,设计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青藏铁路桥桥梁全长约350m,为大桥,在铁路网中起骨干作用,设计洪水100年一遇,校核洪水300年一遇。堆龙河大桥桥梁全长约570m,为大桥,设计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名称名称桥梁总长L(m)桥梁总长L(m)桥梁类别东嘎大桥东嘎大桥125125大桥青藏铁路桥青藏铁路桥350350大桥堆龙河大桥堆龙河大桥570570大桥3.区域引水工程根据《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城区水系连通工程初步设计报告》(2018年),水系连通工程始于堆龙河老波玛桥,沿原西郊电站引水渠系向下游引水,终于流沙河下游青藏铁路桥处,渠系总长26.4km,最大引水流量2.00m3/s。2020年,水系连通工程正在施工。2基本情况2.4评价河段水利规划本工程在治理河段下游规划有拉萨河经开区段堆龙曲蓄水坝工程,除此之外现阶段无其它规划水利设施。①经开区1#闸1#闸位于拉萨河与堆龙河汇口上游约300m处,桩号闸轴线总长217m,闸高3.5m,正常蓄水高度3.60m,最大蓄水高度4.00m。底板高程3628.70m,正常蓄水高程3632.30m,最大蓄水高程3632.70m。②经开区2#闸2#闸位于天文公园上游约270m,桩号闸轴线总长145.00m,闸高3.50m,正常蓄水高度3.60m,最大蓄水高度4.00m。底板高程3632.40m,正常蓄水高程3636.00m,最大蓄水高程3636.40m。同时,沿河新建生态护岸生态护岸总长4301m,其中左岸长2245.84m,右岸长2054.56m。3河道演变3.1河道历史演变3.2河道近期演变分析3.3河道演变趋势分析3河道演变3.1河道历史演变评价河段整体顺直,历史洪水造成的河道局部弯曲构筑了天然河道。评价河段河宽在90~560m之间,从工程起点到东嘎大桥河道由宽变窄,东嘎大桥至河口,河宽由窄逐渐变宽;河道最宽处位于柳东大桥附近(约为560m),河道最窄处位于东嘎大桥附近(约为90m)。工程河道比降较大,约为3.8‰~5‰,属于典型的游荡型河道,整体形态较顺直,工程起点~青藏铁路大桥之间横断面十分宽浅,平面上水流散乱呈辫状,心滩密布,河势变化无常,极易形成“横河、斜河”。3河道演变3.2河道近期演变分析近年来,堆龙德庆区政府在工程河段修建了大量的堤防,对河势有一定控制作用,但河道摆动状态仍存在。尤其是堆龙河大桥附近较宽河段江心洲和边滩密布,河床的泥沙堆积,水流散乱,分叉多,河势不稳定,倒滩横流使防洪堤脚冲刷严重。评价河段内存在多处废弃采砂点,主要分布在堆龙河大桥、青藏铁路桥和东嘎大桥附近,非法采砂造成河道的凹凸不平,采砂坑距离堤脚较近,深度为1m~2m左右不等,在洪水水流作用下砂坑会继续扩展,造成河床下切,危及堤防安全;河道在不同区域深浅不一,改变了河床原有的态势,水的流速和方向受到严重的影响,进而影响了水流的稳定性,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堆龙河近期河道演变是由河道自然演变逐步转变为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共同作用下的演变。3河道演变3.3河道演变趋势分析通过堆龙德庆区堆龙河两岸综合治理工程(下游)建设理顺了主槽流路,使得河道断面流速在横向和纵向上的流速分布更为均匀,受堤防和生态护岸的保护,制约了河流向两岸的横向延伸,增加了河势稳定。虽然工程运行后,河道会有所回淤,但回淤后没有出现水流摆动与不利的折冲水流,不会对河道河势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工程河段河床演变特性受河床和岸坡地质条件岩土特性限制,河相关系较为稳定;河流地质地貌条件、河床地层的组成均没有改变,工程的修建未改变河道的“相对负载”,不会引起河道发生大的演变。4防洪评价计算4.1水文分析计算4.2防洪能力分析计算4.3冲刷与淤积分析计算4防洪评价计算4.1水文分析计算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堆龙河两岸综合治理工程(下游)位于堆龙河出口。工程流域上游有羊八井水文站;拉萨河干流由上到下分别设有旁多、唐加和拉萨水文站,距离本工程最近的为拉萨水文站。考虑到羊八井水文站与工程河段均在堆龙河流域,其在自然地理、气候方面及水文情势方面与工程河段更为相似,因此本工程堆龙河洪水分析计算选择羊八井水文站作为本阶段的依据站;拉萨河干流河段自然地理水文情势及气候方面与拉萨水文站相似,因此拉萨河干流(堆龙河汇口)洪水分析计算选择拉萨水文站作为本阶段依据站。4防洪评价计算4.1水文分析计算1.设计洪水拉萨站设计洪水成果表站名站名统计参数统计参数指定频率值(m3/s)指定频率值(m3/s)均值Q0(m3/s)均值Q0(m3/s)CVCVCS/CVCS/CV0.5%0.5%1%1%拉萨站(26225km2)拉萨站(26225km2)181018100.340.342.52.53880388036103610羊八井站设计洪水成果表站名站名均值(m3/s)均值(m3/s)CvCvCs/CvCs/Cv各频率设计值Qp(m3/s)各频率设计值Qp(m3/s)0.33%0.33%1%1%羊八井羊八井1371370.50.555489489400400堆龙河河口设计洪水成果表(采用)断面位置断面位置均值(m3/s)均值(m3/s)CvCvCs/CvCs/Cv各频率设计值Qp(m3/s)各频率设计值Qp(m3/s)0.33%0.33%1%1%堆龙河口堆龙河口2122120.50.5557557556186184防洪评价计算4.1水文分析计算堆龙河与拉萨河干支流洪水遭遇情况表单位:m3/s项目项目设计频率(%)工况①工况①堆龙河河口堆龙河河口0.33拉萨河干流控制断面拉萨河干流控制断面1工况②工况②堆龙河河口堆龙河河口1拉萨河干流控制断面拉萨河干流控制断面2工况③工况③堆龙河河口堆龙河河口2拉萨河干流控制断面拉萨河干流控制断面3.33工况④工况④堆龙河河口堆龙河河口3.33拉萨河干流控制断面拉萨河干流控制断面5工况⑤工况⑤堆龙河河口堆龙河河口5拉萨河干流控制断面拉萨河干流控制断面10工况⑥工况⑥堆龙河河口堆龙河河口10拉萨河干流控制断面拉萨河干流控制断面10工况⑦工况⑦堆龙河河口堆龙河河口20拉萨河干流控制断面拉萨河干流控制断面20工况⑧工况⑧堆龙河河口堆龙河河口50拉萨河干流控制断面拉萨河干流控制断面504防洪评价计算4.1水文分析计算2.控制断面水位2014年,受拉萨市水利局委托,中水北方公司承担《拉萨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并于2018年报送了《拉萨河流域综合规划报告》报批稿,该流域规划中对拉萨河干流唐加~雅江口河段不同频率下洪水水面线进行了推算。本工程为了与区域水面线衔接一致,堆龙河河口水位直接采用《拉萨河流域综合规划报告》中拉萨河干流推算至堆龙河河口的水位拉萨河干流(堆龙河河口)水位表断面位置断面位置桩号桩号水位(m)水位(m)1%1%2%2%3.33%堆龙河口堆龙河口86+62086+6203631.423631.423631.353631.353631.02堆龙河控制断面水位流量表断面位置断面位置各频率设计值各频率设计值0.33%0.33%1%1%2%2%3.33%流量(m3/s)流量(m3/s)755755618618534534472起始水位(m)起始水位(m)3631.423631.423631.353631.353631.023631.023630.874防洪评价计算4.2防洪能力分析计算本次评价河段洪水水面线计算采用平面二维数学模型。模型采用隐式与显式嵌套方法求解。求解思路为:先采用基于欧拉-拉格朗日方法(ELM)的隐式格式对水流方程进行初步求解。利用ELM

求解对流项时,能从时刻的质点位置高效地沿流线逆向追踪到时刻的位置,这样就摆脱了常规欧拉方法的CFL条件限制,它与隐式因子的联合应用使得模型能以一致的较大的时间步长求解,而数值稳定性不受影响,故效率大为提高,较好地缓解了模型跨尺度计算的要求,但是ELM追踪其实是基于流线追踪,对于复杂的非恒定流,流线与迹线相差较大。因此,在临时水位与流场的基础上,通过特征分裂算法显式迭代修正流场和水位,还原了一些被隐式算法抹去了流场信息。最后,根据已知流场,采用TVD格式的有限体积法求解泥沙模块。为详细反映河道形态、较好的适应水工建筑物及不规则的河道边界的模拟,计算模型采用三角形网格,并对堆龙大桥、青藏铁路桥以及东嘎大桥附近区域局部加密。计算区域共剖分为95456个节点,112354个网格4防洪评价计算4.2防洪能力分析计算工程河段局部天然河道行洪能力不足,难以达到防御100年一遇洪水的要求,天然河道流态较差,不利于现状防洪安全。堆龙德庆区堆龙河两岸综合治理工程(下游)治理后,对整个工程河段进行疏浚,对较宽河段进行有效束窄,流路归顺,水位较天然均有不同程度降低,附图4-15为考虑河道疏浚及建设各跨河建筑物后的河道水位影响等值线图。由图可见,由于工程治理后河道流路顺畅,水位大部分较天然降低。其中2#拦水闸上游到治理终点工程段水位较天然降低约0.6〜3.6m不等,大多水位降低在2.0m左右。局部1#拦水闸和2#拦水闸附近处因水闸建设水位略微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仅在0〜0.3m范围内,不会影响两岸堤防加高后的防洪安全。4防洪评价计算4.2防洪能力分析计算堆龙德庆区堆龙河两岸综合治理工程(下游)治理后,断面流速分布做了新的调整,使得河道断面流速在横向和纵向上的流速分布更为均匀。由流速影响等值线图(附图4-16)可见,凡较宽河段对其束窄主槽部分,工程后流速均有所增加,流速增加幅度最大可达2.0m/s。而对于天然河道疏浚部分,工程后流速则有所降低,流速降低幅度也可达2.0m/s左右。总体而言,整个工程河段流速增加和减少幅度大多在-0.05m/s〜0.05m/s治理后河道流速分布规律性更强。4防洪评价计算4.3冲刷和淤积分析计算四级闸坝的出库率计算见表4.3.4,运行3年,泥沙出库率74.7%,运行5年,泥沙出库率77%,运行10年,泥沙出库率84.7%,运行20年,泥沙出库率90.1%。四级闸坝泥沙出库率计算成果运行年限运行年限3年3年5年1#闸坝库区1#闸坝库区1.671.672.762#闸坝库区2#闸坝库区2.522.524.323#闸坝库区3#闸坝库区7.97.910.324#闸坝库区4#闸坝库区1.651.653.41总计淤积量总计淤积量13.7413.7420.81出库率出库率74.66%74.66%76.97%疏浚段总体上是逐渐回淤的。运行20年后在4个闸坝总淤积方量在35.8万m3左右。其中运行初期由于堆龙河大桥拦沙效果明显,故堆龙河大桥坝前在运行至3年的淤积量约为7.9万m3,运行至20年的淤积量约为10.3万m3,运行至20年的淤积量约为14.6万m3。堆龙大桥上游淤积越来越慢。随着堆龙大桥拦沙效果减弱,下游的淤积速率增大,出库率也逐大,运行3年的出库率为75%,运行10年为85%,运行20年为90%以上。由于堆龙河大桥以上的拦截作用,整治工程的整体淤积不严重。5防洪综合影响评价5.1与有关规划的关系及影响分析5.2与现有防洪标准的适应性分析5.3工程兴建对河道泄洪的影响分析5.4对河势稳定的影响分析5.5对堤防、护岸及其他水利工程和设施的影响分析5.6对防汛抢险的影响分析5.7建设项目对第三合法水事权益人的影响分析5防洪综合影响评价5.1与有关规划的关系及影响分析(1)根据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2018年3月编制的《拉萨河流域综合规划》(报批稿),“堆龙河波玛桥~拉萨河口为城区段,规划对堆龙德庆区城区段范围现状堤防提高标准,治理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对治理范围内无堤防段按100年一遇治理标准进行综合治理,治理长度左堤6.12km,右堤11.83km。”本工程位于嘎玛沙场附近~东嘎大桥区间的河道,属于堆龙德庆区规划城区段,因此,本工程符合《拉萨河流域综合规划》的要求。(2)堆龙德庆区水利“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拉萨市城区干流及支流防洪综合整治工程》和《堆龙河城区段综合整治工程》涵盖了本工程,因此堆龙德庆区堆龙河两岸综合治理工程(下游)符合堆龙德庆区水利“十三五”规划要求。(3)修建涉河建筑物,必须有水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拟建工程防洪影响评价批复,本项目业主委托我单位编制本工程防洪影响评价报告以取得批复文件,符合法律法规要求5防洪综合影响评价5.2与现有防洪标准的适应性分析根据《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分区规划》(2018年),本工程治理河段位于规划的“堆龙新城片区”,属中心城区段。根据《西藏自治区拉萨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5)》(2018年修编)“堆龙河规划城区段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堤防级别为1级”,“规划对现状堤防提高标准,治理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对治理范围内无堤段按100年一遇治理标准进行综合治理”。因此,工程堤防整治设计采用100年一遇防洪标准满足《防洪标准》(GB50201-2014)要求,符合《西藏自治区拉萨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5)》对河道防洪标准的要求。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2014)及《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3级主要建筑物设计洪水标准为30~2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100~50年一遇。4级次要建筑物设计洪水标准为20~1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50~30年一遇。”本工程1#~4#水闸的主要建筑物为3级,次要建筑物为4级,考虑河段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偏安全考虑,工程设计洪水标准取上限。综上,堆龙德庆区堆龙河两岸综合治理工程(下游)堤防整治采用100年一遇设计,拦水闸采用3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年一遇校核满足《防洪标准》(GB50201-2014)和《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及相关规划的要求。5防洪综合影响评价5.3工程兴建对河道泄洪的影响分析2.对流速影响1.对洪水位影响通过分析,治理工程实施后,对于河道相对较窄的下游河段,流速大多数呈减小趋势;对于河道相对较宽的上游河段,因治理游荡性河流而束窄了主河槽,流速大多数呈增加趋势。整体而言符合流速变化规律,使整个治理河段流速分布更趋于均匀,有利于堆龙河河道的稳定。总体而言,堆龙德庆区堆龙河两岸综合治理工程(下游)建设后,1#拦水闸闸址处100年一遇水位比天然水位高0.11m、2#拦水闸闸址处水位比天然水位低0.02m、3#拦水闸和4#拦水闸闸址处水位比天然水位降低了1.83m和3.05m。同时为安全起见,本次100年一遇设计洪水水面线采用的是天然100年一遇水位和工程建设后100年一遇水位中较大值作为本次堤防设计依据水面线,因此工程建设更偏于安全。从表5.3-1可看出,工程有效降低了100年一遇洪水河道水位,并且通过对现有堤防的整治,使得整个工程河段防洪标准提高到了100年一遇,对堆龙德庆区提高区域防洪能力有利,同时也提升了城区整体的防洪能力。3.对过流宽度影响通过工程治理,工程河段过流宽度有增有减,建设前、后过流面积变化率在-39.95%〜47.66%之间。工程建设后大多数河段过流宽度是增加,局部较宽地段过流宽度有一定幅度的减少。主要因为采用束窄主河槽的方式对河段进行了游荡河道治理,导致过流宽度有一定幅度的减小,建设后更有利于河道的输沙,避免河道水流紊乱,同时也不会对河道的正常行洪产生不利影响。5防洪综合影响评价5.3工程兴建对河道泄洪的影响分析4.对过流面积影响通过工程治理,工程河段过流面积有增有减,工程建设前、后过流面积变化率在-46.29%〜119.73%之间。工程建设后大多数过流面积是增加,局部较宽地段过流面积有一定幅度的减少。1#拦水闸过流面积增加了45.12%,2#拦水闸过流面积增加了98.4%,3#拦水闸过流面积减小了9.19%,4#拦水闸过流面积减小了44.57%。主要原因为1#和2#拦水闸所在河段河宽是满足堆龙河过流的稳定宽度,因此工程治理未束窄河道,并且对该河段进行了疏浚,从而增加了河道过流面积和过流能力;3#和4#拦水闸所在河段相对较宽,为有效整治堆龙河的游荡性,因此采用了束窄主河槽的方式对河段进行了治理,导致过流面积有一定幅度的减小。综上,工程建设不仅治理了工程河段的游荡性,也有效改善了河道的过流条件。5防洪综合影响评价5.4对河势稳定的影响分析工程建设理顺了主槽流路,使得河道断面流速在横向和纵向上的流速分布更为均匀,受堤防和生态护岸的保护,制约了河流向两岸的横向延伸,增加了河势稳定。虽然工程运行后,河道会有所回淤,但回淤后没有出现水流摆动与不利的折冲水流,不会对河道河势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工程河段河床演变特性受河床和岸坡地质条件岩土特性限制,河相关系较为稳定;河流地质地貌条件、河床地层的组成均没有改变,工程的修建未改变河道的“相对负载”,冲淤达到新的平衡后,不会再引起河道发生大的演变。5防洪综合影响评价5.5对堤防、护岸及其他水利工程和设施的影响分析1.对堤防影响工程建设后,整个工程河段在现有两岸堤防之间将建成两条生态护岸,其作用不仅仅能保护现有堤防堤脚免受水流的冲刷,还能归顺堆龙河水流,有效整治堆龙河游荡型河流,避免产生横向水流淘蚀现有堤防堤脚。同时工程建设后,将会对现有堤防进行达标整治以及新建局部堤防形成闭合防洪系统。因此,工程建设对现有堤防工程是非常有利的。1#闸、2#闸、3#闸和4#闸的建设,虽然在枯期抬高了河道水位,1#拦水闸正常蓄水位3641.70m,低于堤防顶部高程3643.02m,高差为1.32m;2#拦水闸正常蓄水位3645.70m,低于堤防顶部高程3646.79m,高差为1.09m;3#拦水闸坝前3649.60m,低于堤防顶部高程3650.75m,高差为1.15m;4#拦水闸坝前3653.75m,低于堤防顶部高程3656.03m,高差为2.28m,不会影响枯期现有堤防的安全;水闸运行方式为均为汛期全敞开方式运行,汛期不会因水闸的建设导致水位增加,不会影响现有堤防安全。防洪综合影响评价5.5对堤防、护岸及其他水利工程和设施的影响分析1.对桥梁影响(1)净空影响:复核东嘎大桥桥梁净空发现,实测该桥最低梁底高程为3643.06m,工程建设后100年防洪标准下水位3641.01m,桥下净空2.05m,满足规范要求,不会影响现有桥梁的行洪安全。复核青藏铁路桥桥梁净空发现,实测该桥桥梁底高程为3647.93m,工程建设后300年防洪标准下水位3644.57m,桥下净空3.36m,满足规范要求,不会影响现有桥梁的行洪安全。复核堆龙河大桥桥梁净空发现,实测该桥桥面最低梁底高程为3653.31m,工程建设后100年防洪标准下水位3651.71m,桥下净空1.60m,满足规范要求,不会影响现有桥梁的行洪安全。桥梁桥梁防洪标准重现期防洪标准重现期梁底高程(m)东嘎大桥东嘎大桥100年100年3643.06青藏铁路桥青藏铁路桥300年300年3647.93堆龙河大桥堆龙河大桥100年100年3653.315.防洪综合影响评价5.5对堤防、护岸及其他水利工程和设施的影响分析(2)桥梁基础冲刷分析:东嘎大桥和青藏铁路桥建设后冲刷深度比建设前冲刷深度分别减小了-0.03m、0.22m,增加和减小的幅度很小。同时工程建设改变了青藏铁路桥和水流的斜交关系,更有利于保护桥梁基础免受冲刷,因此工程建设对东嘎大桥和青藏铁路桥影响很小。对于堆龙河大桥由于工程建设对桥梁附近进行了小范围的清淤,清淤疏浚深度平均为1.0m,因此河道演变冲刷深度按最大影响1.5m左右考虑。通过计算可知,工程建设后桥梁冲刷深度为4.01m,比工程建设前冲刷深度大1.01m,可能会对其桥梁造成一定的冲刷影响。沿河桥梁建设前冲刷深度复核表桥梁桥梁基础埋深(m)基础埋深(m)河演冲刷(m)河演冲刷(m)东嘎大桥东嘎大桥//0.000.00青藏铁路桥青藏铁路桥//0.000.00堆龙河大桥堆龙河大桥//0.000.00沿河桥梁建设后冲刷深度复核表桥梁桥梁基础埋深(m)基础埋深(m)河演冲刷(m)河演冲刷(m)东嘎大桥东嘎大桥//0.000.00青藏铁路桥青藏铁路桥//0.000.00堆龙河大桥堆龙河大桥//1.501.505防洪综合影响评价5.6对防汛抢险的影响分析与堆龙德庆区堆龙河两岸综合治理工程(下游)配套,对河道两侧各5m宽的岸边防洪通道将同步建设,新建拦河闸与两岸防洪通道衔接;建设的防洪通道与堆龙河大桥、东嘎大桥连接,沟通河道两岸交通,对防汛抢险物资的运送有利。堆龙德庆区堆龙河两岸综合治理工程(下游)建成后对河道水位的影响较小(满足规范超高要求),不致危及河道行洪安全,拦河闸在汛期运行时均处于全部敞开方式,未占用河道过流面积。因此,工程建设提高了两岸防汛抢险道路的交通能力,对防汛抢险是有利的。5防洪综合影响评价5.7建设项目对第三合法水事权益人的影响分析工程建设已考虑了评价范围内水系联通工程的影响,除此之外无其他第三方水事权益人。因此,本工程建设不存在对第三者合法水事权益人的不利影响堆龙河大桥由于受到局部疏浚的影响,虽然流速减小了,但由于将向下疏浚的厚度1.5m

作为河床演变冲刷,导致冲刷深度增大了1.01m。因此,工程建设后可能会对堆龙河大桥桥址附近产生一定的冲刷影响。从保护桥梁的安全性出发,在堆龙河大桥桥下过水河槽部分上下游各50m铺设30cm厚雷诺护垫对河床及桥梁基础进行抗冲保护,保障桥梁冲刷安全。补救措施工程量及投资已计入堆龙德庆区堆龙河两岸综合治理工程(下游)投资概算。7结论和建议7.1结论7.2建议7结论和建议7.1结论1、拟建堆龙德庆区堆龙河两岸综合治理工程(下游)与拉萨河综合流域规划相符合的,同时也符合堆龙德庆区水利“十三五”规划要求,堤防设计采用100年防洪标准与现在和未来堆龙德庆区城市发展后的河道防洪标准是适应的。2、拟建堆龙德庆区堆龙河两岸综合治理工程(下游)堤防采用100年一遇设计、拦河闸采用的30年一遇设计、100年一遇校核洪水满足《防洪标准》(GB50201-2014)和《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及相关规划的要求。3、拟建堆龙德庆区堆龙河两岸综合治理工程(下游)通过对现有堤防的整治,使得整个工程河段防洪标准提高到了100年一遇,对堆龙德庆区提高区域防洪能力有利,同时也提升了城区整体的防洪能力。4、拟建堆龙德庆区堆龙河两岸综合治理工程(下游),对于河道相对较窄的下游河段,流速大多数呈减小趋势;对于河道相对较宽的上游河段,因治理游荡性河流而束窄了主河槽,流速大多数呈增加趋势。整体而言符合流速变化规律,无不利的向岸流速。有效解决了堆龙河游荡性问题,使堆龙河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5、工程建设理顺了主槽流路,使得河道断面流速在横向和纵向上的流速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