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教五四新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人教五四新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人教五四新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人教五四新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人教五四新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人教五四新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178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之所以得此名字,主要是因为()A.汉朝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影响深远而广泛,名称准确生动B.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C.丝绸的名字优美动听且好记D.张骞通西域后命此名字2、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张骞在公元前127年之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之发现美洲对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这一观点说明()A.当时中国商品经济高度发达B.欧洲和中亚各国普遍希望与中国广泛交流C.张骞通西域加强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关注D.张骞通西域刺激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活动3、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这反映了A.开埠通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B.中西文明的激烈碰撞C.西方文明渗透到国民生活中D.人们生活的彻底西化4、1902年,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刊载文章,将马克思及其学说作为西方的一个政治学派加以介绍;1905年,《民报》上刊载了介绍马克思生平及思想主张的文章,并介绍关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等思想。这表明()A.马克思主义成为救国新方案B.资产阶级达成反清革命共识C.向西方学习深入到文化层面D.思想启蒙成为救亡必由之路5、“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这是唐代诗人汪遵写的《咏长城》诗。下列有关长城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秦长城西到临洮;东至辽西的山海关②汉新修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③明代对长城进行最后一次大规模修建④晚清在长城居庸关建“人”字形铁路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6、史实: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

推论: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9题,共18分)7、人口跨区域的转移史。

材料一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此后,西欧国家争相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造成印第安人大批死亡。欧洲殖民者掳掠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欧洲人因各种原因也大批远涉重洋,到达美洲。随着西方工业化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以及金矿的发现,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人不断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明清时期,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生齿日重,地狭人稠”。郑和下西洋之后,东南沿海民众不断前往东南亚;印度洋一带谋生,这一现象被称为“下南洋”。19世纪,东南亚锡矿的开发,橡胶园的开辟,北美、澳洲、南非的金矿开采和铁路建设,南美洲种植园的拓展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力。19世纪30年代,由英国殖民统治者组织首批印度“契约劳工”到达海外,此后,印度人大规模前往海外。1860年,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形成了前往美洲及大洋洲的“苦力贸易”。19世纪末,拉美国家鼓励外国移民进入,日本地少人多,很多人为改变命运移民拉美。

材料二16—20世纪世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路线图。

(1)读上图;分别指出欧洲与亚洲人口跨地域转移到哪些地区?

(2)人口的跨地域转移与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结合所学分析欧亚人口转移不同方向的历史原因。8、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古文字;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汉字与伟大的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生生不息,并在信息化时代依然焕发出蓬勃生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用拉丁字母拼读汉字是明末来华耶稣会士借鉴西方音韵学理论和方法,学习汉语的一种特殊方法。由于汉语和西方文字大相径庭,对大多数来华耶稣会士来说,汉语学习最深切之感受恐怕便是一个“难”字,尤其体现在语音上。——卞浩宇、严佳《从<葡汉词典>到<西儒耳目资>--来华耶稣会士与早期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演变》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因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所及,汉字的危机依然存在。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汉字危机再一次爆发。有许多学者提出,汉字不适应计算机录入技术的发展。彼时,应当改革方块汉字为字母文字的呼声又起。”198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选发明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其特点是高倍率汉宇信息压缩技术、高速度还原技术和不失真的文字变倍技术,使图书、报刊的排版印刷告别了传统的“铅”与“火”,进入了“光”与“电”的时代。王选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当代毕异”,2002年2月1日获得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摘编自李南《告别铅与火的新技术一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等请回答:

(1)依据图一;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一个与其相关的主题,从唯物史观视角谈谈你是如何认识“仓颉造字”这历史传说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传教士利玛窦研究汉语拼音和汉学的主要背景。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当前“汉字危机”出现的原因,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汉字危机?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对印第安人来说美洲不是新大陆;4万年前就有了他们生活的足迹。在被欧洲“发现”前,占美洲原住民绝大多数的印第安人大约有4000万人,其中在拉丁美洲约2500万人。欧洲人和非洲人陆续来到美洲,到17世纪中叶拉美的印第安人为950万人

南北美洲的移民分布(单位:百万)

白人。

黑人。

1835年。

1935年。

1835年。

1935年。

北美洲。

13.8

124.3

2.6

12.4

中美洲。

1.9

6.9

2.7

8.4

南美洲。

2.9

40.9

4.5

18.7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美洲人口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海外华人变化表。

。年代。

人口(单位:万)

资料来源。

宋代经济中心南移至明代海禁开放的六百多年中。

数万。

厦门大学历史所:

《东南亚论文集》

明代海禁开放至鸦片战争三百多年中。

十几万至一百多万。

1879

300

李长傅:

《中国殖民史》

1899

400

1905

760

1921

860

《南洋研究》2卷第5号。

1931

1282

《南大与华侨》11卷3号。

1940195619621963

850140016001700

沈已尧:《海外排华百年史》

1975

2200

陈烈甫:《东南亚州的华侨;华人与华裔》

1982

2400

《中国百科年鉴》

1984

近3000

《人民日报》

——朱国宏《论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现象自产生到现代;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代早期的国际迁移,即始发阶段。唐宋元明时期进入自发迁移阶段。明中叶以后,开始进入被迫迁移阶段。“一战”到建国时期,处于推动迁移阶段。新中国建国以来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据朱国宏《中国人口国际迁移的历史观察》整理材料二明代后期;正值西欧殖民者在东亚海域为争夺中国商品而展开激烈的商业竞争时,“隆庆开关”开放了福建漳州的月港一处口岸,允许泉州和漳州的商人对外贸易,并且仍禁止对日贸易。尽管如此,仍使中国海外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大量的海外贸易船涌向马尼拉等地,以中国的生丝;丝织品换取大量的墨西哥银元和日本白银,随之亦形成了一股海外移民浪潮。

——李金明《明代后期的海外贸易与海外移民》(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后期形成海外移民浪潮对中国的主要影响。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示意图北京中轴线南北划定,对应的是子午线,子位是正北,午位是正南,意喻自然界天时万物的运行有着内在的规律,即“天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帝王作为统治者把自己的统治看作是“人道”,“人道”即“天道”,正所谓天不变,遵亦不变。中轴线占据了城市的中心位置。“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中轴线正是这三个“中”的集中体现。——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编著《古都北京中轴线·上册》材料二都城中轴线的格局在中国的延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是密不可分的。这表明了中轴线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也许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人的本质的外在表达方式,但在以后漫长的历史中被附加上了许多文化的内涵,虽然冲淡了中轴线最原始的意义。但也加强了这一形式的延续与传播。都城中轴线的格局在中国的延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是密不可分的。这表明了中轴线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也许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人的本质的外在表达方式,但在以后漫长的历史中被附加上了许多文化的内涵,虽然冲淡了中轴线最原始的意义。但也加强了这一形式的延续与传播。

根据明清时期北京都城建设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摘编自周润山《试论中国古代都城的中轴线布局》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讲话:“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讲话:“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

(1)在下面的资料夹中选择可以作为依据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描述国人对“孔子”评价的变化。(要求:写出变化趋向并用具体材料加以验证。)

[资料夹]①《史记》中写道:“(战国时)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汉)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②唐高祖李渊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释迦佛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③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为孔子加谥“元圣文宣王”;五年后又改谥“至圣文宣王”。④元成宗特诏命孔子加谥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于大德十一年(1307年)刻《大成至圣文宣王追封碑》。⑤康熙皇帝亲题“万世师表”献于孔庙。⑥1917年,陈独秀发文强调:“旧教九流,儒居其一耳。阴阳家明历法,法家非人治,名家辫名实,墨家有兼爱节葬非命诸说,制器敢战之风,农家之并耕食力,此皆国粹之优于儒家孔子者...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此文在当时“批孔”思潮中颇具代表性。⑦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曾对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说:“(为说服一个青年军官加入国民党)我向他解释我是从孔子到现在的中国伟大的改革家的直接继承者,如果在我生前不发生重大的变革,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将推迟六百年。”一位国民党政要也回忆说:“(孙中山答复一位俄国革命家)中国有一个正统的道德思想,自尧、舜、禹、汤、文、式、周公,至孔子而绝。我的思想,就是继承这一个正统思想来发扬光大的。”

⑧2004年3月,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批示,将孔子出生地建成“中华文化标志城”,并将对外汉语传播机构命名为“孔子学院”。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说明人们对“孔子”评价变化的因素。⑨据张岂之等现代学者的研究,隋唐以前的崇儒政策以尊周公为主,但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周公的地位是不断下降的,孔子的地住是不断上升的。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纵观二十世纪的东北亚,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前半个世纪烽火连绵,战乱频仍,每一次战争都导致了东北亚政治格局的显著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停滞倒退。从纵观二十世纪的东北亚,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前半个世纪烽火连绵,战乱频仍,每一次战争都导致了东北亚政治格局的显著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停滞倒退。从19041953年日俄战争爆发到10年朝鲜战争结束,战火在东北亚蔓延了整整半个世纪。战争的间隔时间相当短,长不过5几年,最短的仅隔年。不仅频率快,而且规模大,甚至出现了像朝鲜战争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参战国最多、投入兵力也最多的大规模军事冲突。后半个世纪当然也潜在着危机但相对安宁,东北亚各国都获得了和平建设的大好时机,日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具活力也最有前途的地区之一,引起世人的普遍关注。只要东北亚各国人民认真总结二十世纪战争与和平的教训和经验,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够开创一个各方面差异虽大但能密切合作,共同繁荣的区域化经济结盟的新模式。相信这一模式的出现,将对世界的和平与人类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上半叶东北亚地区战争不断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制约东北亚经济合作与共同发展的因素。——摘编自黄定天《二十世纪的东北亚》14、说一说材料历史的解读:一段史话来自亚洲腹地的原始游牧民族蒙古人,对世界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征服的规模无与伦比。这是文明社会所经受的最后一次,也是最为惨烈的游牧民族的野蛮攻击,其后果十分严重。亚洲和大部分欧洲的政治组织都变换了。许多地区的人民被灭绝或四散,永远改变了其种族特征。横跨欧亚大陆的道路由一个政权所控制,旅行变得安全了。历史的解读:一段史话来自亚洲腹地的原始游牧民族蒙古人,对世界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征服的规模无与伦比。这是文明社会所经受的最后一次,也是最为惨烈的游牧民族的野蛮攻击,其后果十分严重。亚洲和大部分欧洲的政治组织都变换了。许多地区的人民被灭绝或四散,永远改变了其种族特征。横跨欧亚大陆的道路由一个政权所控制,旅行变得安全了。

请回答:指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该事件对世界史产生的巨大影响。——摘编自杰弗里·巴勒克拉夫主编《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15、扩张之路。

美国在19世纪末的扩张。

问题:

(1)根据以上材料;美国的扩张呈现出哪些特点?

(2)美国实行扩张政策的前提是什么?

(3)美国扩张战略在20世纪初取得了何种成果?评卷人得分四、简答题(共3题,共27分)16、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17、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18、美国将选择孔子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A【分析】【分析】

【详解】

因为中国和西域、欧洲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中,中国输出的主要是丝绸,而且丝绸在传到欧洲后影响巨大,成为中国的象征。故选A;BCD项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2、C【分析】【详解】

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人的视野获得极大开阔,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张骞出使西域也扩大了中国人的视野,加强了中国与中亚和欧洲国家的联系,故C项正确;汉朝时商品经济并不发达,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欧洲和中亚各国普遍希望与中国广泛交流,故B项错误;张骞通西域与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活动没有直接联系,这也不是材料要说明的内容,故D项错误。3、C【分析】【详解】

天津通商之后中国人打扮已经脱离了中国传统打扮模式,趋向西化,而甲午战争前,内地乡村日用洋货流行进一步说明西方文明渗透到国民生活中,C正确;A与题无关,排除;题干主要反映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未体现出中国传统文明的抗争,排除B;D中的“彻底”表述绝对,排除。4、C【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1902年,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刊载文章1905年,《民报》上刊载了介绍马克思生平及思想主张的文章”,可以看出国内报刊对马克思以及相关学说的刊登,表明当时国人向西方的学习已经不仅在器物与制度层面,更深入到了文化层面,C项正确;当时只是简单介绍马克思及其说明的相关信息,并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成为救国方案,排除A项;材料中只提及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反清,排除B项;思想启蒙是救亡的必由之路,是一个长时期的过程,比如从维新变法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民主科学思想等历程可以得出。但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这一个较短的时间节点,得不出这样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5、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长城西到临洮,东至辽东郡,而不是辽西的山海关,①排除;新修的汉长城超过一万千米,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长城,②符合;我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对长城进行大规模修建是在明代,③符合;晚清时期詹天佑是在长城八达岭而不是居庸关建“人”字形铁路,④排除;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6、B【分析】【详解】

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是关于荷马史诗内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马史诗的地位,因此史实和推论逻辑不符,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9题,共18分)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根据路线图看出;西欧人向北美洲;南美洲转移;南非人口向澳大利亚、新西兰转移;俄罗斯人口向亚洲北部转移;亚洲:中国人向东南亚、美洲、大洋洲转移;印度人向非洲南部和东部海岸;东南亚和加勒比海地区转移;日本人向拉美移民。

(2)欧洲人口转移原因:根据“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此后,西欧国家争相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得出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之后,欧洲国家开展对外殖民扩张。根据“随着西方工业化的开展,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人不断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得出19世纪,工业革命对原材料及商品市场的需求增加,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根据所学,还可从欧洲革命;战争导致政局的动荡;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促进思想解放;交通的进步等分析总结。

亚洲人口转移原因:根据“生齿日重;地狭人稠”“郑和下西洋之后,东南沿海民众不断前往东南亚;印度洋一带谋生”得出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地区农耕经济发展,人地矛盾突出,受郑和下西洋影响,民众前往东南亚、印度洋一带谋生。根据“东南亚锡矿的开发,南美洲种植园的拓展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力”得出19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根据“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得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北京条约》,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华招募华工。民众为生活所迫或被绑架欺骗,成为华工劳力。根据“英国殖民统治者组织首批印度‘契约劳工’到达海外”得出印度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被迫移民到英国殖民地。根据“19世纪末,拉美国家鼓励外国移民进入,日本地少人多,很多人为改变命运移民拉美”得出19世纪末,拉美国家实现独立后,发展经济的需要,鼓励外国移民进入,日本地少人多,移民拉美地区。

【点睛】【解析】示例:

(1)欧洲:西欧人向北美洲;南美洲;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转移。俄罗斯人口向亚洲北部转移。

亚洲:中国人向东南亚;美洲、大洋洲转移;印度人向非洲南部和东部海岸;东南亚和加勒比海地区转移。日本人向拉美移民。

(2)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之后,欧洲国家开展对外殖民扩张。19世纪,工业革命对原材料及商品市场的需求增加,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欧洲革命;战争导致政局的动荡,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及追求财富思想的推动,以及交通的进步,促使欧洲人口向美洲和大洋洲、南非、北亚不断转移。

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地区农耕经济发展,人地矛盾突出,受郑和下西洋影响,民众前往东南亚;印度洋一带谋生。

19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北京条约》,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华招募华工。民众为生活所迫或被绑架欺骗,成为华工劳力,被迫前往东南亚;澳大利亚、美国等地。

印度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被迫移民到英国殖民地。19世纪末,拉美国家实现独立后,发展经济的需要,鼓励外国移民进入,日本地少人多,移民拉美地区。8、略

【分析】【详解】

(1)主题:从两幅图片中关于汉字的起源来看;可归纳出主题是中国汉字具有悠久的历史。认识:围绕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作答即可。

(2)背景:根据材料“用拉丁字母拼读汉字是明末来华耶稣会士借鉴西方音韵学理论和方法”和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有西学东渐的影响;传播天主教的需要;早期传教士的努力等。

(3)原因:根据材料“因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所及,汉字的危机依然存在”可归纳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的汉字的简化改革也是重要原因;根据材料“198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选发明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可归纳出科技发展的影响。应对: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如树立全社会重视汉字书写的意识;加大的政府的宣传;强化教育过程的书写意识等。【解析】(1)主题:中国汉字具有悠久的历史。认识: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仓颉造字”的历史传说反映的是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

(2)背景:西学东渐的影响;传播天主教的需要;早期传教士的努力等。

(3)原因: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建国初期的汉字改革的影响;科技发展的影响等。应对:树立全社会重视汉字书写的意识;加大的政府的宣传;强化教育过程的书写意识等。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的印第安人减少、白人和黑人移民增加、地区分布差异等信息概括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材料涉及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从新航路开辟、殖民主义的罪恶、工业革命的影响等角度概括即可。【解析】特点:印第安人大幅减少;移民总数增长迅速;美洲人种走向多样化。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黑奴贸易与殖民扩张加强,人口迁移规模扩大;屠杀、奴役和疾病等多种因素使印第安人人口锐减;工业化不断扩展,新的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北美经济实力的增长及相对稳定的环境吸引大量外来移民。1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现象自产生到现代;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并结合材料一中对诸侯国人口迁移的五个阶段的描述可知,中国人口迁移过程具有持续性和阶段性;根据材料一海外华人数量变化表可以看出,移民人口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从迁移的方式来看,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性质基本上是和平的;从迁移的动机来看,中国人口国际迁移动机具有经济性和社会性,受国内环境影响;从近现代人口迁移的原因来看,人口迁移的进行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

(2)影响:根据材料“尽管如此,仍使中国海外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大量的海外贸易船涌向马尼拉等地”可知,海外移民浪潮带动了中国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根据材料“以中国的生丝、丝织品换取大量的墨西哥银元和日本白银”可知,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增加了国民收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白银大量流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经济的松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引起了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封建统治受到一定的冲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国际迁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人口迁移至他国,造成国内人口流失,劳动力减少。【解析】(1)特点:①迁移过程具有持续性和阶段性;②移民人口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③迁移性质基本上是和平的;④迁移动机具有经济性和社会性,受国内环境影响;⑤迁移的进行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

(2)影响:①带动了中国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②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增加了国民收入;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经济的松动;④引起了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封建统治受到一定的冲击;⑤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⑥造成国内人口流失,劳动力减少。11、略

【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二中的观点“都城中轴线格局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先秦时期即已形成中央集权观念,秦统一全国后,中央集权和“大一统”政治理念被历代王朝贯彻并逐渐强化。作为国家政治中心,明清北京城建筑呈中轴线布局,以紫禁城为中心,整个皇城大体对称,所有建筑依附在紫禁城周围,体现皇权独尊、皇权中心的理念。唐都长安、北宋都城开封以及元明清都城北京,都采用中轴线布局。因此,古代建筑文化的传承性也体现传统政治文化一脉相承。根据材料二中的观点“中轴线蕴含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北京城中轴线建筑可以看出,其建筑中多有“天”“地”“安”“定”“文”“武”等名称,体现“天人合一”“安定和谐”“文武兼备”等传统文化思想。中轴线贯穿南北,紫禁城位于中心,则体现地方服从中央,民众服从政府,以皇权为中心、尊卑有序的民族文化观念。这也吻合了维持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礼教制度,体现出中轴线蕴含民族文化特色。根据材料二中的观点“中轴线布局方式是人的本质的外在表达方式”。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自古关注天人关系,提出很多相关理论主张,如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和谐等。人的身体基本上左右对称,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也采取基本左右对称的布局,如建筑名称东西相对、文武对称、左右并存等,都体现这一理念。受心脏处于身体中心位置的启示,故宫(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中心位置。故中轴线布局方式是人的本质的外在表达方式。根据材料二中的观点“都城中轴线布局被附加上了许多文化内涵。”。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历代王朝对都城的建设,中轴线布局被赋予许多文化内涵。传统中华文化中,“中”讲居中、正中、向心、凝聚,“和”讲亲和、仁和、和谐、和平,“中和”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文化,是中国人的一种待人处事方法或生活方式。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北京城的中轴线布局体现了皇权至尊、文武并重、阴阳五行的宇宙观念、适中的哲学理念、国家安定等丰富的文化内涵。【解析】观点1:都城中轴线格局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说明:我国先秦时期即已形成中央集权观念;秦统一全国后,中央集权和“大一统”政治理念被历代王朝贯彻并逐渐强化。作为国家政治中心,明清北京城建筑呈中轴线布局,以紫禁城为中心,整个皇城大体对称,所有建筑依附在紫禁城周围,体现皇权独尊;皇权中心的理念。唐都长安、北宋都城开封以及元明清都城北京,都采用中轴线布局。因此,古代建筑文化的传承性也体现传统政治文化一脉相承。

观点2:中轴线蕴含中华民族文化特色。

说明:从北京城中轴线建筑可以看出;其建筑中多有“天”“地”“安”“定”“文”“武”等名称,体现“天人合一”“安定和谐”“文武兼备”等传统文化思想。中轴线贯穿南北,紫禁城位于中心,则体现地方服从中央,民众服从政府,以皇权为中心;尊卑有序的民族文化观念。这也吻合了维持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礼教制度,体现出中轴线蕴含民族文化特色。

观点3:中轴线布局方式是人的本质的外在表达方式。

说明:中国自古关注天人关系;提出很多相关理论主张,如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和谐等。人的身体基本上左右对称,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也采取基本左右对称的布局,如建筑名称东西相对、文武对称、左右并存等,都体现这一理念。受心脏处于身体中心位置的启示,故宫(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中心位置。故中轴线布局方式是人的本质的外在表达方式。

观点4:都城中轴线布局被附加上了许多文化内涵。

说明:随着历代王朝对都城的建设,中轴线布局被赋予许多文化内涵。传统中华文化中,“中”讲居中、正中、向心、凝聚,“和”讲亲和、仁和、和谐、和平,“中和”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文化,是中国人的一种待人处事方法或生活方式。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北京城的中轴线布局体现了皇权至尊、文武并重、阴阳五行的宇宙观念、适中的哲学理念、国家安定等丰富的文化内涵。12、略

【分析】【详解】

(1)变化:答案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指出变化的趋向,另一个是引用资料夹中的资料加以验证;通读资料夹可知,资料贯穿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又可以根据历代王朝统治者对孔子看法的变化,分为汉武帝以前、汉武帝至唐前期、宋元至清前中期、民国初年及新中国成立后几个阶段,分阶段指出趋向并列举资料夹中对应时期的资料序号即可。

(2)因素:根据唯物史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到动机、主体(立场或能力)、方法、对象以及外在环境(国内和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再结合对孔子评价的具体历史信息,从以上角度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变化:战国至汉初;孔子作为重要思想家受到统治者和儒生的祭祀和礼遇,资料①中《史记》的记载可验证这一点。汉武帝时期至唐前期,孔子的地位有所提升,但总体上地位不及周公,资料②⑨可验证这一点。宋元至清前中期,孔子的地位大为提升,专制统治者不断对其加以追封,资料③④⑤可验证这一点。民国初年,孔子遭到批判,但仍作为中华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代表人物,资料⑥⑦可验证这一点。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孔子作为中华文脉的延续者、世界文化名人,成为中外交往的重要名片,资料⑧可验证这一点。

(2)因素:春秋战国思想史研究的深入;国家建构思想“大一统”和传承中华文化谱系的需要;知识分子对儒家思想的解读;人民群众思想解放程度;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孔子的国际形象。(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

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3、略

【分析】【详解】

(1)结合所学列强对东北亚的侵略得出帝国主义列强对于殖民地的争夺;结合所学东北亚地区的矛盾得出殖民主义者与殖民地国家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矛盾;结合所学东北亚地区的社会制度得出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的对抗与较量;结合美国的霸权主义的影响得出美国等大国的插手使地区冲突升级。

(2)结合所学东北亚的社会制度得出东北亚各国的社会制度不同;结合所学东北亚的矛盾得出东北亚各国之间还存在各种各样的政治矛盾;结合所学东北亚的历史传统得出东北亚各国的文化历史传统及生活方式差异较大;结合所学东北亚经济发展程度得出东北亚各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差距很大;结合所学美国的霸权主义影响得出美国通过驻扎在东北亚的军事力量和经济渗透对这一地区施加影响。【解析】(1)原因帝国主义列强对于殖民地的争夺;殖民主义者与殖民地国家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矛盾;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的对抗与较量;美国等大国的插手使地区冲突升级。

(2)因素东北亚各国的社会制度不同;东北亚各国之间还存在各种各样的政治矛盾;东北亚各国的文化历史传统及生活方式差异较大;东北亚各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差距很大;美国通过驻扎在东北亚的军事力量和经济渗透对这一地区施加影响。14、略

【分析】【详解】

事件:据题干“一段史话来自亚洲腹地的原始游牧民族蒙古人”“征服的规模无与伦比”;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蒙古西征。

影响:据题干“这是文明社会所经受的最后一次,也是最为惨烈的游牧民族的野蛮攻击,其后果十分严重”并结合所学可知,蒙古西征对亚欧大陆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据题干“许多地区的人民被灭绝或四散,永远改变了其种族特征”并结合所学可知,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据题干“横跨欧亚大陆的道路由一个政权所控制,旅行变得安全了”,并结合所学可知,使亚洲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解析】示例:历史事件:蒙古西征。

影响: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使亚洲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15、略

【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

(1)重视海上扩张;特别是1898年的扩张;从1900年贸易状况看,扩张的主要动机是追求商业利益;扩张的区域主要集中于亚太地区的日本;中国、菲律宾,主要目标是中国,通过“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赢得了与列强均等的机会。

(2)南北战争结束;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吸收工业化的成果,迎来了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