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问题研究:如何“藏粮于地”理解“藏粮于地”的含义。分析提出“藏粮于地”战略的原因剖析历史和现实中“藏粮于地”的案例提出当地“藏粮于地”的可行方案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如何理解藏粮于地“,如何才能做到”藏粮于地“?
目录一、“藏粮于地”的含义二、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背景三、如何“藏粮于地”
一、“藏粮于地”的含义
知识拓展资料1“藏粮于地”的含义“藏粮于地”强调的是可持续的粮食生产能力,广义上看,它有三层含义。一是确保具有粮食生产能力的耕地面积。这些具有生产能力的耕地可以暂时不种但不可以减少。二是同等面积的耕地要生产更多的粮食,也就是保护和提升耕地的质量,不能使耕地生产能力减退或受到破坏。三是在粮食生产相对充足的情况下,让退化的耕地休养生息,从而保障和提升耕地的生产力;一旦出现粮食紧缺的状况,这些耕地可很快恢复粮食生产,满足国内粮食需求。1.“藏粮于地”与“藏粮于仓”的粮食储备强调的重点有何差别?一是储备对象不同。“藏粮于仓”强调耕地实际生产出来的粮食产量,“藏粮于地”强调耕地所具备的粮食生产能力。二是投入环节不同。“藏粮于地”与“藏粮于仓”均需要投入,“藏粮于仓”的投入在粮食生产、仓储建设和仓储维护环节,“藏粮于地”的投入主要在改善耕地质量环节。三是附加效益不同。“藏粮于仓”的粮食储备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库存压力和仓储财政负担,并产生大量陈化粮,造成粮食浪费,“藏粮于地”重点在于耕地生产能力的维持,可以在粮食供给充足的年份改种经济作物,提高农民经济收益,也可以通过休耕、轮作等方式缓解生态压力,在粮食短缺情况下,调整种植结构,恢复粮食生产。2.从决定粮食总产量的因素来看,在已划定18亿亩耕地红线的前提下,“藏粮于地”的关键是什么?“藏粮于地”的关键是提升耕地质量。逻辑分析过程分为三步:一是粮食产量是耕地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的乘积,划定18亿亩耕地红线意味着耕地面积是基本确定的,粮食总产量的提高主要依赖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二是影响单位面积产量的因素,可以进一步分解为耕地质量因素和农业生产投入因素;三是“藏粮于地”不是实际的粮食生产,不需要农业机械、化肥等生产投入,只与耕地资源有关。因此,提升耕地质量是“藏粮于地”的关键。资料分析
二、
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背景资料2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背景
“藏粮于地”基于以下认识:一是粮食供应充足,可以有富余的耕地用来休养生息;二是耕地质量降低的问题突出,确实需要提高耕地生产能力。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藏粮于仓、以丰补歉”的政策略有效地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总体上未出现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
然而,在过去数十年中,为解决温饱问题,我国农业生产一直沿循高投入、高产出模式。在我国粮食生产连年增产的同时,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化肥农药过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机含量偏低,耕地生产力下降等退化问题。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使耕地从质量不高的“亚健康”状态中得到恢复,对于提高我国粮食安全的可持续保障能力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又面临粮食产量、粮食库存量和粮食进口量“三量齐增”的局面。国内粮食库存增加导致仓储补贴负担较重;粮食生产成本高于进口成本,使国内外市场粮价倒挂明显。利用现阶段国内外市场粮食供给充足的时机,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在部分地区实行耕地轮作休耕,既有利于耕地休养生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平衡粮食供求矛盾,稳定农民收入,减轻财政压力。1.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有哪些有利条件?一是在粮食生产供应方面,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丰收,已做到供应自给并略有盈余。二是我国农业生产稳定性上升,粮食储备的主要目的是应对粮食产量的年际波动,在农业科技和农田基础设施不断强化支撑下,我国粮食生产稳定性增强。三是在粮食市场供应方面,国内外粮食市场供应充足,进口粮价甚至低于国内粮食生产成本,国内粮食流通渠道通畅。四是在经济方面,我国经济状况良好,具有充足的经济实力购买粮食。2.“藏粮于地”对解决保障粮食安全与耕地质量之间的矛盾有什么作用?藏粮于地”将粮食安全建立在提高土地生产潜力上。在粮食供给充足时,通过轮作、间作、休耕等方式,发展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修复退化耕地、水土流失耕地、被污染耕地,实现养地补肥的效果;在粮食短缺时,调整种植结构,恢复粮食生产,由于耕地质量得到补肥提升,粮食产量和品质提升,因此得以保障粮食安全。粮食安全和耕地质量由矛盾关系,转变为相互增益关系。3.如何理解“藏粮于地”对解决粮食储备成本与粮食稳定供给之间矛盾的意义?从“藏粮于地”和“藏粮于仓”的共同点和区别入手,需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藏粮于地”和“藏粮于仓”的共同点是“藏粮”,都具有保障粮食稳定供给的功能。二是“藏粮于仓”所藏的粮食是现实生产出来的,不仅有生产成本,而且维持储备也是有成本的;而“藏粮于地”所藏的是粮食生产能力,没有仓储成本。
三、如何“藏粮于地”资料1如何“藏粮于地”
“藏粮于地”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拥有足够数量的优质耕地。耕地在我国始终是十分紧缺的资源,在耕地数量不足的情况下,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藏粮于地”可以借鉴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智慧。我国传统农业的优点就是通过施肥和精耕细作,使土壤越种越肥,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特别是通过施肥,使物质得到循环利用,从而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此外,我国古代还采取修筑梯田、基塘生产、新修水利工程、作物轮作等措施改进和维护耕地质量。
在现代,提升耕地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土壤肥力、减少农田环境污染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国各地针对各自耕地质量存在的问题,因地施策。
吉林省颁布黑土地保护条例,规定对质量严重退化,或者污染严重的黑土地实行轮耕秀跟或者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同时采取土壤工程技术等污染防治措施,推进连片治理。
辽宁铁岭县对6000多公顷农田实施秸秆粉碎还田、增施有机肥、玉米大豆轮作等黑土地保护利用综合措施。3年后项目区耕层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均有所增加。
黄淮海地区的土地盐碱化问题十分严重。这里的人们采取引淡淋盐、井灌井排、营造防护林等综合治理措施,调节和控制土壤中的水盐运动,使耕地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江苏张家港善港村农民以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如今他们不用农药、不用化肥、不用除草剂、不用生长激素,在农作物收割后的田地田里种上红花草,苕子等绿肥作物,待其长大后将其翻压在土中,以增加土地肥力。
甘肃玉门六墩乡昌河村原是一个土壤盐碱化严重的“简窝子”,经过多年的改良,可以种庄稼了。尤其是经过拉沙换土和麦草翻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也得到增加。“藏粮于地”的前提:
前提是必须拥有足够数量的优质耕地。耕地在我国始终是十分紧缺的资源,在耕地数量不足的情况下,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藏粮于地”措施遴选问题:一:从耕地的数量看,可重点关注耕地是否充足,是否存在耕地被占用问题,是否存在耕地撂荒问题。二:从耕地质量问题来看,在耕地存在问题的地区可重点关注如何减轻耕地污染程度,在土壤侵蚀严重的地区可研究水土保持的问题,而在耕地肥力低的地区可探讨提高肥力的途径。三:从耕地的利用方式看,在耕地充足的商品粮产区可探讨如何休耕问题,而在耕地短缺的地区可探讨如何在耕种的同时提高耕地质量或是否有其他途径使部分耕地休耕。“藏粮于地”的措施:现代农业技术:恢复土壤肥力因使用化肥不当而减弱,可采取休耕或轮作、套作的方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取,要在建立防护隔离带阻控污染源的同时,采取施用石灰、翻耕、种植绿肥作物等农艺措施,以及生物移除、土壤重金属钝化等措施,修复污染耕地。传统农业实践:保持土壤肥力的施用人工肥、减少土壤侵蚀的梯田、防洪和增加灌溉的水利工程、低湿地区改进耕地状况及物质循环利用的基塘农业。1.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对“藏粮于地”有什么借鉴意义?一是对耕地利用与保护关系的认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系统所体现的是主动适应自然而非盲目对抗自然或消极应对自然,追求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二是因地制宜采取耕地质量提升措施。每个措施都针对具体的耕地质量问题,是因地制宜的。三是与现代农业生产相比,有哪些方面被继承下来了,并仍在发挥作用:有哪些方面被放弃了,应该重新受到重视。2.在现代耕地质量提升的案列中,选择两个案列,说明当地耕地质量提升方式与自然环境及耕地资源特点的关系(针对自己所在的区域提出“藏粮于地”的具体建议)。我国不同地区,耕地问题的表现有差异,“藏粮于地”措施也应有差异,这是此问题研究应坚持的思想——因地制宜,因此,学生需要立足于当地情况进行该问题的研究。所建议的具体“藏粮于地”措施,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本地“藏粮于地”所面临的突出问题辨识;有利与不利分析;措施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具体保障措施。最后交流展示成果,即学生能够运用专业的语言、规范的图表、合理的逻辑关系表达个人或小组论证的成果,对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质询和点评,对各自的研究过程进行反思,对如何“藏粮于地”达成开放而有方向性的共识。资料分析读我国人均耕地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1.关于我国耕地数量不足的原因,正确的是(
)①山地多,平原少②非农业建设用地增加迅速③高产、稳产田的面积远低于低产田面积④东部各省级行政区由于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这种趋势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B.这种趋势应该继续下去C.近期可以根本扭转这种趋势D.应该加强耕地保护,抑制这种趋势3.为了保证我国的粮食自给,应该采取的措施有(
)①开垦草原②围湖造田③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改善耕地质量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BDC课堂练习读图,完成4~5题。4.有关该地区土地退化成因及其对周围地区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Ⅰ类型侵蚀区以风力侵蚀为主,并成为华北地区的重要沙源地B.Ⅱ类型侵蚀区流水侵蚀作用显著,加剧了水污染现象C.Ⅲ类型侵蚀区以冰川侵蚀为主,导致植被破坏严重D.乙地区因不合理的灌溉,导致洪涝灾害频繁5.有关晋、陕、内蒙古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叙述正确的是(
)A.黄土高原地区发挥光照优势,大力发展种植业B.河套平原地区灌溉水源充足,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业C.内蒙古地区大力植树造林,建立木材生产、加工基地D.依靠煤、铁、有色金属等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冶金和重化工业基地AD2020年6月25日是第30个全国土地日,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联组会上指出,加快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不同土地退化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a区域土地退化的方式主要有哪些?草地退化、荒漠化。(2)试分析乙区域相对于丙区域土地退化更为严重的人为原因。地表植被破坏(滥砍滥伐、过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企业与个人之间借款合同》
- 2024年榆林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真题
- 2024年新疆财经大学招聘事业编制人员真题
- 2025【中外合作经营合同范本(机械制造、技术研发)】机械制造合作协议合同范本
- 光电项目售后合同范本
- 2024年杭州东方中学招聘真题
- 2024年北京市公安局房山分局招聘勤务辅警真题
- 2014建租房合同范本
- 校园贷合同(2025年版)
- 理疗物品转让合同范本
- 四川成都历年中考作文题与审题指导(2005-2024)
- 2024年北京稻香村招聘考试真题
- 2025-2030中国全自动洗鞋机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市场深度研究发展前景及规划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
- 期货交易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
- 兽医临床诊断学试题及答案
- 2023年河南单招英语模拟试题及答案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培正中学七年级(下)期中数学试卷(含答案)
- 实验活动7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咨询项目咨询服务合同范本
- 2024届安徽省淮北市高三二模地理试卷
- 婴幼儿蚊虫咬伤概述陈丹丹讲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