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初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3.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一、积累与运用(26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画横线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瞥见(piē)侵略(lüè)牛犊(dú)俯仰生姿(yǎng)B.解剖(pāo)庸俗(yōng)折皱(zhé)连绵不断(mián)C.倔强(juè)镂空(lòu)遒劲(jìn)惟妙惟肖(xiào)D.绢本(juān)坊间(fāng)记载(zǎi)旁逸斜出(yì)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泻气攀登耸立粗制滥造B.桥梁涂墁鲜腴长途拔涉C.漕运题跋深渊别俱匠心D.惦记典质卑微交头接耳3.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乱局中见定力,演变中有演进。这一年,人们在求索未来,世界面临_______还是分裂、开放还是_______、合作还是_______的重要抉择。人们在变局中看见,疫情中有情义,治理中有真理,中有转机。A.团结封闭抗拒危险B.封闭团结对抗危机C.团结封闭对抗危机D.封闭团结抗拒危险4.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3分)①_______,是历史之中国的延续;_______,是中国之历史的沿承。②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③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所决定的。④中华文明的沃土滋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宝贵资源:仁爱民本、礼法合治等,都为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启示。(1)请将下面的语句分别填在第①句的横线上。(只填序号)(1分)A.今日之中国B.中国之今日(2)请提取第④句的主语部分,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⑤句有一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诗文默写(5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其五)》](2)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赤壁》)(3)______________________,绿水逶迤。(欧阳修《采桑子》)(4)______________________,妾妇之道也。(《富贵不能淫》)(5)晏殊在《浣溪沙》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6)借景抒情是古诗中常用的表达方式,诗人们也喜欢用“美景”来渲染“思乡”这个永恒的主题,如崔颢在《黄鹤楼》中以登楼所见的明丽江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再如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描摹的江上月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宛若仙境,却又平添了几分乡愁。6.《昆虫记》一书中,作者把食粪虫与蝉的幼虫进行比较,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3分)()A.食粪虫的地洞口是方的,蝉的幼虫的地洞口是圆的。B.食粪虫的地洞口周围有浮土,蝉的幼虫的地洞口周围没有浮土。C.食粪虫是从地面往地下掘进,蝉的幼虫是从地下转到地上。D.食粪虫是挖土进洞,蝉的幼虫是从洞中出来。7.综合性学习(6分)【材料一】随着社交媒体兴起,少数人受利益驱动,盲目追求点击量和曝光度,在一些“吃播”节目中假扮所谓“大胃王”,一边胡吃海喝一边暗中催吐,造成极大的浪费。【材料二】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随即,全国上下闻令而动,狠抓落实,以扎实举措推动全社会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餐饮浪费。【材料三】我国粮食安全并非高枕无忧,耕地减少、地力退化、减灾防灾能力不足等问题,都是粮食丰收丰产的现实威胁。此外,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国外部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粮食贸易不确定性愈发凸显。正因为如此,要端稳端牢14亿人的饭碗,在全力开源基础上更需持续节流。(摘自《半月谈》2020年第17期)请你从材料三中提炼出两条我们必须厉行节约粮食的原因。(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以上材料,拟写一条关于节约粮食的宣传标语。(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在全社会营造节约的氛围,你会落实哪些行动?(至少两点)(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4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3分)桨声云影艾叶鲜朱谷忠①芒种一过,端午便盈盈含笑而来了。②清晨,一缕明媚的霞光,照在松软的大地上。刚出门,就闻到一股清新的味道,那是草木和泥土混合的一种舒朗气息。每一家窗台,都堆着鲜嫩舒展的蒲草;每一处门口,都飘着甘甜细腻的粽香;连挂在篱笆的豆荚,那形状、色彩也格外妙曼。③不用说,这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是故乡闽中极富色彩与诗意的日子。与别处不同的是,故乡的端午,要从农历五月初一算起,按照“初一尝糕,初二吃粽,初三吸螺,初四挂艾,初五划龙舟”的程序进行。这期间,妇女们早早就用五色线为孩子织结长网袋装熟蛋,织结小线袋装樟脑丸,缝黄布虎,裁新衣裳。初五一早,人们纷纷上野外,采集“午时草”,如艾草、木香、一点红、木荷……连同大蒜、鸡蛋、鸭蛋,全部洗净,置于屋外吸纳天光,叫做“晒午时”。之后,装入大锅烧“午时水”,以备全家人洗澡、清洁肌肤。一些人家,至今还保留浴后尝一口雄黄酒的习惯,并将酒喷洒在墙角杀虫;儿童要在腋下、肚脐和耳朵后涂上雄黄粉,以壮身祛病。这一天,在苔痕斑驳的小巷,或阳光朗照的晒场,多见小孩子们在脖子上或衣扣上挂着彩色香袋,有的内装鲜桃子和煮熟的黄鸡蛋,有的装上小香丸,兴奋得前后追逐玩耍。④中午刚过,耳边就会听到好几支唢呐同时吹响,高亢激越的音调,声声在催促人们快去溪边为龙舟竞渡助威呐喊。记得那时,妇女们听见唢呐声就赶忙收拾厨房,慌不迭梳头整装。又去邻居招呼同伴,牵孩子出门。一路上,只听人声嘈杂,互为问答:快了吧?快了、快了……待赶到溪边,桥头早已站满了人。于是,有的挤在岸畔,有的下到溪滩,有的索性爬到树上。兴奋中,只见两艘龙舟,正压着溪面轻轻晃荡。令村人引以为豪的是,村里的龙舟至今保留着两种最古老的式样:一种是用硬木雕刻成昂起的龙头,加以彩绘,龙尾则用整木刻上鳞甲,称为“公船”;还有一种船头是平板式的,龙头用青藤编织,蒙布后描出龙眼,涂上颜色,再抹上厚重的桐油,显得丰满、亮丽,称为“母船”。虽称公船母船,比赛时却互不相让,竞相追逐,成了当地有名的一道奇观。其时,尚未开赛,沿溪蜿蜒的荔枝树,微风稍微一碰,便纷纷垂下枝叶,去抚弄一溪的碧波翠浪。⑤终于,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只听一直吹着的唢呐忽地收声,顿时锣鼓齐鸣,岸上岸下,人头攒动,满溪清波,哗啦扬起;龙舟上,两排木桨在划手整齐的动作中,搅得浪花迸溅,水藻纷飞;一时间,加油声、呐喊声、桨声、水声响彻水面。⑥“看龙舟,看龙舟,两堤未斗水悠悠”“锦标赢得千人笑,画鼓敲残一半春”“竞渡齐登杉板船,布标悬处捷先未。归来落日斜檐下,笑指榕枝艾叶鲜”……此时此刻,这些诗句会不知不觉地涌现在你脑海里,融化在眼前的情景里……⑦午后三时,龙舟加场赛开始了。放眼四望,日头高照,云烟如缕,红桃溢甜;多少白墙黛瓦,笼在淡墨轻岚中;多少小桥流水,汇入桨声云影里。多少年岁,故乡依然保持这端午节龙舟竞渡的风俗,这些美好的影像时常浮现在眼前,永远铭记于心中……(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5月30日,有删改)文章第③段为我们介绍了哪些端午的习俗?(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尚未开赛,沿溪蜿蜒的荔枝树,微风稍微一碰,便纷纷垂下枝叶,去抚弄一溪的碧波翠浪。(从描写的角度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在本文中描写了端午节的种种习俗,文章是如何把这些习俗有条不紊地组织在一起的?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作答。(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桨声云影艾叶鲜”中寄托了哪些情感。(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12分)地球自转加快,一天已不足24小时①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现在地球自转速度为50年来最快,所以一天的时长比24小时稍稍短了一些。为此,全世界的计时人员都在讨论是否需要引入“负闰秒”,也就是删除一秒钟,以使时钟的走速重新与地球自转保持一致。事实上,过去几十年,地球自转是在变慢,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已经加入了27个“正闰秒”。这次有可能首次出现“负闰秒”。②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很多人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快,一天24小时仿佛不够用。事实上,地球自转却是越来越慢,也就是说一天的时间是越过越长的。我们知道,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一直存在,变慢是总趋势。地球自转存在不均匀性,科学家很早就意识到这个了。地球自转呈现的是一个长期减慢的大趋势。大概在几亿年、几十亿年这样一个尺度上,地球自转是长期变慢的。比如在寒武纪,大概是5.4亿年之前,当时地球自转是挺快的,一年大概有420天,而现在是365天,那时候地球自转一周大概是21个小时,现在是24个小时。这应该是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作用,引起地球上的潮汐力,是一种摩擦力,使地球的自转变慢。③为了与地球自转尽量保持一致,需要修正时间,就出现了“闰秒”,由国际计量局统一规定在年底或年中(也可能在季末)对协调世界时增加或减少1秒的调整。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原子钟一直以超高精度记录每日时长。它发现在过去50年里,地球完成一次旋转所需的时间很少短于24小时,也就是转得越来越慢,为此,全球已经增加了27次闰秒。④然而,根据原子钟数据显示,2020年至少有28天比以往任何一天的时间都过得更快,2020年7月19日则是有记录以来最短的一天,这一天的时长比24小时缩短了1.4602毫秒。地球在自转变慢的总趋势下会呈现不规则的反复,在长期减慢的大趋势下,有可能会阶段性地加速或者更减慢,会呈现不规则的变化,大概是在几年、十几年或者几十年这样一个尺度上,它都会有这种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也不是很确定。现在科学家大概一致性的看法是这应该来自地球内部,有可能是地核和地幔之间的能量交换。⑤尽管我们经历了27次的正闰秒调整,但日常生活中却感受不到。对于航空航天和军事、潜水、电力部门等科研单位,一秒钟的误差足以引起系列影响。现在整个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时间基准调一秒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一些对高精度授时需要的行业,比如金融、通信、电力系统等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全世界要统一起来调。⑥由于现在地球自转的加快,有科学家提出负闰秒的想法,将某分钟缩短至59秒。也有人认为,当世界时和原子时之间相差超过0.9秒的时候,才有调整的可能,而目前地球自转加快的速度离0.9秒差得还比较远。(选自“中国青年网”2021年2月11日,有删改)1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一直存在,地球自转呈现出长期减慢的大趋势。B.为了与地球自转尽量保持一致,就需要修正时间,于是便出现了“闰秒”。C.科学家认为,地球自转不规则变化可能是地核和地幔之间的能量交换。D.之前我们经历了27次的正闰秒调整,可日常生活中并不能感受到,因此调不调意义不大。13.文章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一下“负闰秒”的含义。(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大概是在几年、十几年或者几十年这样一个尺度上,它都会有这种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20题。(12分)【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乙】崔杼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①在脰②,剑既在心,维③子图之也。”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④吾以利而倍⑤其君,非义也。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⑥矣。”崔杼将杀之,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⑦教矣。”崔子遂舍之。(选自《晏子春秋》,有改动)【注释】①既:即,便。②脰(dòu):颈。③维:语气词,不译。④回:转变,改变。⑤倍:通“背”,背叛。⑥革:改变。⑦为:算作,算是。16.选出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2分)()A.崔杼谓晏子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周敦颐《爱莲说》)B.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虽有至道(《虽有嘉肴》)C.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帝感其诚(《愚公移山》)D.以顺为正者投以骨(《狼》)17.将选文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得志,与民由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乙文中的晏子就是甲文孟子所说的“大丈夫”,请结合乙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述理由。(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甲文孟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作类比,指出公孙衍和张仪的本质;乙文崔杼释放晏子的主要原因,是有人告诉他晏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21、22题。(7分)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请从炼字或修辞手法中任选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中“黄金台”和“玉龙”分别指什么?此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作文(5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担当”在字典里的含义是“接受并负起责任”,这样简单的一个词语、一句解释,却蕴含着可歌可泣的精神、敢于直面的勇气、默默无闻的付出……请以“勇于担当”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初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A2.D3.C-(1)AB-(2)中华文明的沃土-(3)将冒号改为破折号-(1)结庐在人境-(2)铜雀春深锁二乔-(3)轻舟短棹西湖好-(4)以顺为正者-(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A-(1)耕地减少、地力退化、减灾防灾能力不足;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国外部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粮食贸易不确定性愈发凸显。-(2)示例:-①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②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③爱惜粮食,遏制舌尖上的浪费。-④节约粮食,人人有责。-⑤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3)示例:积极宣传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现餐饮浪费行为,积极提醒并予以制止;坚持理性、绿色消费,杜绝浪费;按需点餐,餐后打包;珍惜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践行光盘行动。-①从农历五月初一算起,按照“初一尝糕,初二吃粽,初三吸螺,初四挂艾,初五划龙舟”的程序进行。-②织结长网袋装熟蛋,织结小线袋装樟脑丸,缝黄布虎,裁新衣裳。-③上野外,采集“午时草”洗净后-①从农历五月初一算起,按照“初一尝糕,初二吃粽,初三吸螺,初四挂艾,初五划龙舟”的程序进行。-②织结长网袋装熟蛋,织结小线袋装樟脑丸,缝黄布虎,裁新衣裳。-③上野外,采集“午时草”洗净后“晒午时”,然后装入大锅烧“午时水”并用来给全家人洗澡。-④浴后尝一口雄黄酒,将酒喷洒在墙角杀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