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2-第2讲-中国近代的民主思想和世界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_第1页
选修2-第2讲-中国近代的民主思想和世界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_第2页
选修2-第2讲-中国近代的民主思想和世界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_第3页
选修2-第2讲-中国近代的民主思想和世界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_第4页
选修2-第2讲-中国近代的民主思想和世界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走向·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总复习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选修二第2讲中国近代的民主思想和世界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选修二目标定位方法警示探究考点梳理典例剖析巩固提升目标定位明确考向把握主线课程标准1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1)了解19世纪后半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主张,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主的主要论述,比较其观点的异同。(3)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说明其对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影响。(4)说出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5)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民主斗争的史实,认识其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意义。2.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力的斗争:(1)简述宪章运动要求普选权斗争的基本史实,认识欧洲早期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对欧洲民主化进程的影响。(2)说出第一国际推动各国工人参加民主运动、巴黎公社建设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和第二国际争取工人民主权利的斗争史实,认识近代以来人类在民主化领域的进步,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不懈斗争的结果。本讲主要讲述了近代中国人民和近代欧洲的工人阶级在民主思想指导下,为了反对专制、实现民主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近代中国社会的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建立民主制度的探索与尝试。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民主权利方面取得了巨大胜利,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政治地位并未因此提高,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为争取自己的民主权利,同资产阶级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英国的宪章运动、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巴黎公社是重要事件。考纲要求1.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1)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2)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2.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1)第一国际;(2)第二国际考点梳理1.民权思想的启蒙(1)表现:①康有为:认为人人有“自主之权”,人人有“自立之权”,还主张“人人平等”。只有这样才不违背天赋人权的“公理”。②梁启超:人人有自主之权的原则与专制君主集中权力于一人,是完全对立的;中国“历古无民主”是中国社会进化缓慢,国家长期积弱不振的重要原因;中国若再不开放民权,就要亡国灭种。近代中国对民主理论的探索(2)意义:①表达了资产阶级对平等、自由、民主的向往,但没有多少可行性,社会影响有限。②是后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先声。2.孙中山的民权思想(1)内容:①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学说的核心,是维新派民权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更是孙中山建立理想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重要原则。②“五权宪法”原则是孙中山民权思想的基本内容。借鉴了西方三权分立学说。(2)意义:孙中山的民权思想,包含的理论、内容和一系列设想,凝聚着孙中山民主思想的精华。[考点小结]1.推翻帝制(1)1894年11月,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成立。(2)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提出革命纲领,并阐发为三民主义。(3)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清王朝统治瓦解。(4)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5)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以宪法的形式,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它第一次以宪法形式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反专制的法律武器。近代中国反专制的斗争2.捍卫共和(1)原因: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其后袁世凯抢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践踏民主。(2)过程:①孙中山高举讨袁旗帜,号召、发起二次革命。②1917年孙中山组织了护法运动。(3)结果:护法运动失败,孙中山重新去探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特别提醒: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其重要原因是未发动群众。[考点小结]1.中国共产党及各阶层民主力量坚决回击国民党的专制独裁。2.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1)内容:实行选举制度;实行“三三制”原则。(2)作用: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3.抗战胜利后争取民主的斗争:(1)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确定了坚决避免内战,建设民主国家的原则。(2)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打破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4.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考点小结]1.宪章运动(1)背景:工人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议会改革中没有获得选举权。(2)纲领:《人民宪章》。(3)经过:三次请愿活动。(4)影响:①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②对英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③推动了欧洲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进程。2.第一国际(1)成立背景:①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人运动不断高涨。②各国工人阶级加强合作的愿望增强。③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经验并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为建立新的国际组织创造了条件。(2)成立:1864年,在伦敦成立;它是第一个世界性的工人组织。(3)主要活动:领导工人运动,支持工人斗争。(4)历史意义:推动了欧洲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3.第二国际(1)成立背景:①19世纪70年代以后,工人运动再度高涨。②科学社会主义的广泛传播,使欧美许多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政党,要求加强国际联系。(2)成立:1889年7月,在纪念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100周年之际,第二国际成立。(3)主要活动:①指导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②引导工人阶级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合法斗争。(4)历史意义:①在第二国际的指导下,欧美工人运动的规模更大、组织性进一步增强,斗争形式也更加灵活多样。②有力地推动了近代社会的民主化进程。[考点小结]典例剖析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4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08年8月,清廷批准了预备立宪的方案,九年内计划做的主要工作包括:设立谘议局、资政院,开办地方自治,清理财政,推行普及国民教育,修订法典,厘定官制、官规,宣布宪法,颁布议院法、选举法,进行上下议院议员选举等。1910年(宣统二年)11月,清廷发布上谕:“今者,人民代表吁恳既出于至诚,内外臣工强半皆主张急进,民气奋发……应即俯顺臣民之请……着缩改于宣统五年,实行开设议院。先将官制厘定,提前颁布试办,预即组织内阁。迅速遵照钦定宪法大纲,编订宪法条款,并将议院法、上下议院议员选举法,及有关于宪法范围以内必须提前赶办事项,均着同时并举。”1911年5月,责任内阁成立,13名国务大臣中满人9人,其中皇族7人,汉人仅4人,时人形象地将此称为“皇族内阁”。——摘编自金毓黻《宣统政纪》等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8年、1910年清政府在预备立宪安排上的区别,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预备立宪未能挽救清政府的原因。[解析]本题以清末新政为切入点,考查晚清预备立宪,主要考查学生材料阐释与运用的能力。第(1)问,提取并比较材料中1908年预备立宪方案的内容(预备期限、政治变革、教育变革)与1910年预备立宪方案的内容(缩短预期、制定宪法、进行政治变革),说明差别;联系材料中“内外臣工强半皆主张急进”“民气奋发”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发展等史实说明其原因。第(2)问,提取材料中预备立宪的内容,归纳其骗局的特点,并结合资产阶级革命形势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分析其未能挽救清政府的原因。[答案](1)区别:预备立宪期限缩短;调整预备立宪内容,增加设立内阁。原因:革命形势的发展;立宪派和部分官员的推动;清政府意图化解统治危机。(2)革命成为大势所趋;清廷借立宪维护统治;立宪派大失所望。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4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各抗日根据地比较认真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在陕甘宁边区,1941年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的原因,并指出三三制政权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实行三三制的主要意义。[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根据地的三三制原则,考查学生对史料有效信息的提取、解读与综合分析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要从1940年的抗战背景对根据地建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要求把握;第二小问,特点要根据材料“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以及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把握。第(2)问,意义从对抗日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以及对中国民主建设的借鉴意义分析。[答案](1)原因:巩固抗日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调动各阶层积极性,实行民主。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联合;民主协商。(2)广泛团结了抗日力量,调动各阶层积极性;保证了各阶层民主权利;根据地人民民主政权得到巩固。 (2013·福建·41B)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欧洲今日政治之进化,其动力全在十八世纪之末,而以诸大家发明学理之功最高焉。英之陆克(今译洛克)、法之孟德斯鸠、卢梭其最著也。同人就日本人所谓书中三先生学说重译、编辑,以成是编,聊为吾中国政治进化之前驱云耳。——摘自《清议报》(1901年)材料二卢梭学说,于百年前政界变动最有力者也,而伯伦知理(欧洲政治思想家)学说,则卢梭学说之反对也。二者孰切真理?曰:卢氏之言,药也;伯氏之言,粟也。痼疾既深,固非恃粟之所得瘳(病愈)。然药能已(治愈)病,亦能生病,且使药证相反,则旧病未得豁,而新病且滋生,故用药不可不慎也。——摘自梁启超《新民丛报》(1903年)(1)材料一中“学理”指什么?指出“同人”对卢梭等人思想的看法。(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实际,如何理解梁启超“用药不可不慎”的观点?[解析]本题考查欧洲启蒙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主要考查考生材料分析、阐释问题的能力,试题难度较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第(1)问,从材料中涉及的人物洛克、孟德斯鸠和卢梭可知,“学理”是指欧洲启蒙思想;然后从材料出处、内容判断“看法”的内容,说明启蒙思想主要是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第(2)问先提取材料出处的时间信息“1903年”(戊戌变法已失败、《辛丑条约》已签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掀起高潮),以及报刊信息《新民丛报》(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梁启超等人反对民主革命的报刊),再结合材料二内容进行分析、说明。[答案](1)启蒙思想;指引当时中国政治变革。(2)梁启超认为,治病要对症下药,一种新思想的引进要切合国情;共和制不适合当时国情;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才是出路。但梁启超的君主立宪思想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 (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4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夫西人设立新闻纸馆,上以议国家之得失,下以评草野之是非,可以知四方之物价,可以悉外国之情形,原为有益之举。今宜仿而行之,惟不准议朝廷得失。凡外国物价,外国情形,及中国人而被外国人欺凌者,或传教不公道者,皆可写入新闻纸,布告各国,咸使闻知,使归曲于彼;且以见中国百姓痛恨洋人,必将激而生变。庶彼君臣闻之,惕然知惧,必饬令彼国公使领事,自行约束。——《李鸿章附呈潘司丁日昌条说》(1867年)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后,维新派开始办报。他们在办报实践中提出,报纸必须“宗旨高而定”,“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严复强调办报须“一举足不能无方向,一著论则不能无宗旨”。有维新人士倡言:“无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阅报之多寡,与爱力之多寡有正比例;与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梁启超提出:“所贵乎报馆之著述者,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并说:“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摘编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报宗旨、任务、目的方面的认识有何不同。(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前报纸在推动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作用。[解析]第(1)问,难度较低,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按照题意要求从宗旨、任务、目的三个方面直接进行概括归纳即可,但应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第(2)问,可以转换为近代中国报纸具有哪些功能,无论是洋务派还是维新派创办的报纸都具有传播西学拓展国人视野的作用;当然维新派创办报刊的政治性功能较强,不仅进行了救亡图存和启蒙思想的宣传,有助于开启民智,而且还为变法作了舆论准备。[答案](1)宗旨:洋务派注重对外宣传,维新派强调政治属性。任务:洋务派强调披露洋人之事务,维新派倡导为维新变法服务。目的:洋务派意在维护朝廷并警示洋人,维新派强调利用报纸传播新思想,改变国人的精神面貌。(2)逐步冲破封建专制的言禁,拓展了国人视野;进行了救国图存和启蒙思想的宣传,有助于开启民智;为社会变革作了舆论准备。 (2013·山东文综·36)辛亥革命爆发后,山东巡抚孙宝琦曾致电清内阁,阐述对时局的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顷者,宪法信条,业经颁布,君权削尽,仅存皇位,而各省不知信从,反多独立。……重以土匪蜂起,列强环伺,瓦解瓜分,危在旦夕。……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实行公天下,宣布共和。——孙宝琦致内阁电(1911年11月11日)(1)概括指出孙宝琦的电文反映了哪些史实。(2)结合史实,说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各省民情”的。[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局势的发展演变。第(1)问,可以从清政府、革命人士、帝国主义、人民大众四个角度归纳史实。第(2)问,首先应该明确“各省民情”就是要求实行民主共和,然后结合材料回答清政府政策的“变化”。[答案](1)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实行预备立宪;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帝国主义伺机扩大对华侵略;实行共和成为大势所趋。(答出三个要点即可)(2)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