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上册月考试卷184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历代的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其根本目的是A.繁荣社会经济B.巩固封建统治C.减轻农民的负担D.增加财政收入2、1777年1月,华盛顿给战地医生写信:“由于天花的广泛传播,而在我军中又无法防止,我已决定在部队中进行预防接种。因为如果天花继续传播,疾病将比敌人的刺刀更令人恐怖。如果接种能立即开始并获得成功,我们的军队将能免于这种灾难性的威胁。”材料反映了天花疫病流行()A.为打败英军提供了时机B.影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进程C.促使美国现代医疗体系建立D.表明接种牛痘战胜了疫病3、如今很多地方政府采纳智能交通控制技术,对各个方向交通车辆的数据进行分析,按照最优算法自动控制各个方向红绿灯的关闭与点亮,提高路网和路口通行能力。由此可见()A.人工智能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B.科技杜绝了严重交通事故的发生C.科技推动政府机构职能的转变D.信息技术颠覆了人们的社会生活4、阅读下面两幅图。据此可知我国()
①人民的健康状况不断改善②人民的身心素质不断提高。
③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④把人民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5、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培育了适合本地区的植物物种,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下列诗词所描述的物种不属于美洲培育的是()A.君不见贰师城外行人稀,葡萄满目秋离离。——明·张宁B.不奇桂辣椒辛味,知是吴民性喜甜。——清·王季珠C.玉米秋成晒满场,长杨丛立守其旁。——明·罗青山D.番薯当米度年华,鼓腹安闲海外家。——清·胡健6、1531年,最早的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1602年,荷兰建立起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17世纪后,伦敦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中心。这些反映了()A.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B.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C.商业经营方式的创新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7、1879年,清政府在旅顺北郊开工建设龙引泉引水工程。经过十余年的艰苦施工完成。该工程具有较为完备的供水体系,不仅供军港、医院用水,也供城市居民用水。开创了中国近代城市供水事业的先河。旅顺地区率先建设城市供水系统得益于()A.较早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B.清政府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C.地理位置与国家战略的结合D.在开埠通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8、1921年,列宁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一“途径”指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B.计划经济的推行C.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掀起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9、下列图片为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搜集到的一组史料,最适合用于探究()
图1魏晋墓砖画《驿使图》图2民国时期自行车邮差出班图3民国时期行动邮局的邮车A.民间邮驿的发展历程B.中外交往的演变C.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邮政工具的进步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10、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___________者。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1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40分)12、读图;回答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幅图中蒙娜丽莎的形象分别反映出怎样的历史信息,并加以评析。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4~15世纪的英国,由于生产力相对低下,疾病和瘟疫严重困扰着英国人口发展,致使英国人口呈长周期衰落。18世纪初,英国的人口出生率为32%,1851~1855年平均每年仍达33.9%。与此同时,新生婴儿的死亡率下降十分明显。1749~1759年,英国出生在医院的新生儿的死亡率为1/15,1799~1800年下降到1/118。上述状况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18世纪中期以前,东南部和伦敦因其自身自然经济条件优越而人口发展最快、密度对大、数量最多,18世纪中期以后,作为英国重要产业棉纺和煤炭钢铁工业迅速在英国西北崛起,人口的重心也随之由东南向西北转移。据统计,1696年,英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数的3/4,而到1831年,包括地主、农场主、自耕农和雇工,还不到全国总户数的30%。随着人口的集中,一大批大城市迅速崛起。14~15世纪的英国,由于生产力相对低下,疾病和瘟疫严重困扰着英国人口发展,致使英国人口呈长周期衰落。18世纪初,英国的人口出生率为32%,1851~1855年平均每年仍达33.9%。与此同时,新生婴儿的死亡率下降十分明显。1749~1759年,英国出生在医院的新生儿的死亡率为1/15,1799~1800年下降到1/118。上述状况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18世纪中期以前,东南部和伦敦因其自身自然经济条件优越而人口发展最快、密度对大、数量最多,18世纪中期以后,作为英国重要产业棉纺和煤炭钢铁工业迅速在英国西北崛起,人口的重心也随之由东南向西北转移。据统计,1696年,英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数的3/4,而到1831年,包括地主、农场主、自耕农和雇工,还不到全国总户数的30%。随着人口的集中,一大批大城市迅速崛起。——摘编自黄光耀《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自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英、法、美、日等列强在中国共设立商埠92处,在23个城市开辟了租界和租界地。通商口岸城市仅占城市总数的1.6%,而人口却占城市总人口的28%。外国学者曾估计说:“1853年,上海租界内住有中国人约500名,自1853~1854年间,因小刀会占领上海县城,发生战争,逃难移入租界的人数激增。紧接着太平军来攻,1860年租界人口一跃而达30万人。20世纪初,浙江农业歉收,“省城骤添数万人”。近代中国,农业过剩人口既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直接后果,也不可能被工业部门所吸收,这种矛盾发展的直接后果,非但不能解决农业相对过剩人口问题,反而使城市失业问题更加尖锐化。材料二自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英、法、美、日等列强在中国共设立商埠92处,在23个城市开辟了租界和租界地。通商口岸城市仅占城市总数的1.6%,而人口却占城市总人口的28%。外国学者曾估计说:“1853年,上海租界内住有中国人约500名,自1853~1854年间,因小刀会占领上海县城,发生战争,逃难移入租界的人数激增。紧接着太平军来攻,1860年租界人口一跃而达30万人。20世纪初,浙江农业歉收,“省城骤添数万人”。近代中国,农业过剩人口既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直接后果,也不可能被工业部门所吸收,这种矛盾发展的直接后果,非但不能解决农业相对过剩人口问题,反而使城市失业问题更加尖锐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近代中国人口城市化的显著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统计,自霍乱于1817年由印度传入中国,清代中国共发生了4次霍乱大流行。尽管清代国家对霍乱等疫病的制度性救疗基本阙如,但越来越多的地方官府把日常性的疫病救疗纳入自身的职责范围。这一趋势到清末最终演变成国家在新政中,将自身的卫生和医疗职能明确和制度化。与官方相比,清代社会力量对霍乱的救疗更加积极主动。除了施医送药、祈神驱疫等传统活动,上海等地的乡贤和慈善机构还在外国势力的刺激下,成立了实行强制查验和隔离的防疫医院。国内医学人士也初步完成了中医学对霍乱医理和疗法的探索,甚至有的医家已经认识到环境污染与霍乱的关系,对居所环境和用水卫生提出了要求。材料二霍乱于1831年由印度传入英国后,英国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实行隔离措施,社会各界也提出了五花八门的治疗方案,但效果甚微。1831—1832年霍乱以后,把霍乱与社会状况联系起来的观点逐渐被大多数英国人接受。1848—1849年霍乱期间,英国政府颁布了《公共卫生法》,成立了卫生总会负责改造城市卫生。然而,该措施并没有阻止1853—1854年霍乱的再次降临,反而因把城市污水肆意排入河流,加剧了霍乱的传播。1866年霍乱证明了斯诺医生关于霍乱病菌通过饮用水传播的理论。据此,英国议会出台了1875年《大公共卫生法》和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切断了霍乱传播的途径。到19世纪末,英国霍乱防治的方法被接纳为国际预防措施的基础。(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国与英国霍乱防治方式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国与英国霍乱防治的共同意义。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统计,自霍乱于1817年由印度传入中国,清代中国共发生了4次霍乱大流行。尽管清代国家对霍乱等疫病的制度性救疗基本阙如,但越来越多的地方官府把日常性的疫病救疗纳入自身的职责范围。这一趋势到清末最终演变成国家在新政中,将自身的卫生和医疗职能明确和制度化。与官方相比,清代社会力量对霍乱的救疗更加积极主动。除了施医送药、祈神驱疫等传统活动,上海等地的乡贤和慈善机构还在外国势力的刺激下,成立了实行强制查验和隔离的防疫医院。国内医学人士也初步完成了中医学对霍乱医理和疗法的探索,甚至有的医家已经认识到环境污染与霍乱的关系,对居所环境和用水卫生提出了要求。——摘编自余新忠《瘟疫下的社会拯救:中国近世重大疫情与社会反应研究》等材料二霍乱于1831年由印度传入英国后,英国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实行隔离措施,社会各界也提出了五花八门的治疗方案,但效果甚微。1831-1832年霍乱以后,把霍乱与社会状况联系起来的观点逐渐被大多数英国人接受。1848-1849年霍乱期间,英国政府颁布了《公共卫生法》,成立了卫生总会负责改造城市卫生。然而,该措施并没有阻止1853-1854年霍乱的再次降临,反而因把城市污水肆意排入河流,加剧了霍乱的传播。1866年霍乱证明了斯诺医生关于霍乱病菌通过饮用水传播的理论。据此,英国议会出台了1875年《大公共卫生法》和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切断了霍乱传播的途径。到19世纪末,英国霍乱防治的方法被接纳为国际预防措施的基础。——摘编自毛利霞《从隔离病人到治理环境:19世纪英国霍乱防治研究》(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国与英国霍乱防治方式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国与英国霍乱防治的共同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今社会防疫事业从中能得到哪些借鉴。评卷人得分五、论述题(共3题,共9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图1和图2,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布局。
图2中国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
比较图1和图2,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世纪以来人类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简表(部分)。时间地区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备注14世纪欧洲食物主要以小麦、大麦和稞麦为主。多次陷入粮荒。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多次肆虐,欧洲人口迅速减少。16世纪欧洲、亚洲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产量极大增加。全球范围内农作物大传播。19世纪欧美地区。
出现罐裝食品、防腐食品等,食品加工业大发展。1860年,英国政府制定了第一部《食品安全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地区。
出现巧克力棒、人造奶油、高汤等美味食品。1906年,美国通过了第一部联邦食品法。二战后世界范围。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出现快餐食品。非洲出现粮食危机,西欧出现食物生产过剩。1974年,联合国通过了《消灭饥饿和营养不良世界宣言》《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欧盟于2002年出台了《食品通用法》。——据陈炎、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等上反映了有关人类食物的多种变化趋势。指出其中-种趋势并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輯清晰)评卷人得分六、简答题(共2题,共4分)19、算一算,1911、1924年的铁路总长(1924年全国铁路总长1。2万千米,其中大部分为外国人修建)分别占今天全国铁路总长的百分之几分析导致这种数据变化的原因。20、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基本做法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
(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滯胀”现象,各国纷纷采取怎样的经济对策?
(3)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B【分析】【分析】
【详解】
统治者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其根本目的在于稳定经济,维持社会秩序,从而巩固统治,故选B项;繁荣社会经济、减轻农民的负担和增加财政收入都是统治者采取重农政策和扶植小农经济考虑的因素,但不是他们的根本目的,其根本目的最终还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故排除A、C、D项。2、B【分析】【详解】
材料信息反映了天花疫病流行,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影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进程,B项正确;华盛顿的军队受到疾病影响,不利于打败英军,排除A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当时天花疫病的影响使得美国现代医疗体系建立,也没有提及当时对抗天花的成效,排除C、D项。故选B项。3、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政府应用现代智能交通控制技术,提高了交通管理的效率和道路通行能力。结合所学可知,人工智能应用于现代交通运输管理,提高了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A项正确;“杜绝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府机构职能的转变,排除C项;D项结论太大,材料只涉及智能技术应用于交通管理,排除D项。故选A项。4、C【分析】【详解】
材料中我国人民的寿命不断延长、婴儿的死亡率整体下降,说明人民的健康状况不断改善,①正确;材料中现象得益于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③正确。故①③说法正确,C项正确;心理素质提高不能由材料得出,②错误,排除AB项;由材料可得出我国政府重视人民的身体健康,但不能得出“放在首位”,④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5、A【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不见贰师城外行人稀,葡萄满目秋离离”描述的是葡萄,葡萄原产地不属于美洲,A项符合题意,A项正确;“不奇桂辣椒辛味,知是吴民性喜甜”描述的是辣椒,辣椒是美洲居民培育的植物物种,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玉米秋成晒满场,长杨丛立守其旁”描述的是玉米,玉米是美洲居民培育的植物物种,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番薯当米度年华,鼓腹安闲海外家”描述的是番薯,番薯是美洲居民培育的植物物种,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6、C【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可知是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史实,“安特卫普”“荷兰”“伦敦”可知是欧洲,根据“商品交易所”“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证券交易所”可知新航路开辟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商品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C项正确;材料提到的地点都位于大西洋沿岸,没有体现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排除A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后期,排除B项;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排除D项。故选C项。7、C【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期旅顺地区能够率先进行城市供水系统的建设,一是因为其地理位置,二是因为其与国家的军事布局有关,因此体现出地理位置与国家战略的结合,C项正确;根据题干时间可知,旅顺地区不是较早引入西方先进技术的地区,排除A项;城市供水系统的建设不是边疆管理的主要内容,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旅顺并不是通商口岸,排除D项。故选C项。8、D【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1921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这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故D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排除A;斯大林在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计划经济,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斯大林时期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排除D。9、D【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三幅图片展现了三个时期邮寄使用了不同的交通工具,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方的邮寄,并不是民间的,排除A项;材料是反映邮寄的演变情况,没有提到中外交流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的《驿使图》与近代社会生活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10、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生产者。故填空生产。【解析】生产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11、B【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因此,本题说法错误,一战改为二战。四、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40分)12、略
【分析】【详解】
图一:信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传世经典著作《蒙娜丽莎》,画作着力描绘了蒙娜丽莎作为一名女性温婉可人的形象,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的的时代潮流;评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西欧的资本主义得到快速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进行思想解放,这就冲击了天主教会的封建神学统治,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激发了社会的活力,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图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二为网络信息时代经过网友的技术处理后,将传统的蒙娜丽莎形象进行修改,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体现现代人的精神风貌,反映了当下追求自由的时代潮流;信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信息网络技术成为时代的潮流,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转变,表现在网络经济兴起,社会更加开放,沟通便捷。但是时代的变化也使得当代的人面临着精神世界的空虚,例如信仰的缺失、价值观的迷茫、文化的庸俗化等,这对传统的社会秩序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和挑战。【解析】信息:图一为文艺复兴时期;女性市民的形象体现的是人文主义的时代潮流图二为网友经过技术处理后的当代人得生活写照,体现了个体更为自由的社会潮流。
评析:图一,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资产阶级反对教会压迫,要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图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网络经济兴起,社会更加开放,沟通便捷;反映了当代人信仰的缺失、价值观的迷茫、文化的庸俗化等,言之有理、酌情给分。13、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18世纪初;英国的人口出生率为32%,1851~1855年平均每年仍达33.9%。与此同时,新生婴儿的死亡率下降十分明显。1749~1759年,英国出生在医院的新生儿的死亡率为1/15,1799~1800年下降到1/118”得出出生率高,死亡率相对较低,自然增长率高;根据“东南部和伦敦因其自身自然经济条件优越而人口发展最快;密度对大、数量最多,18世纪中期以后,作为英国重要产业棉纺和煤炭钢铁工业迅速在英国西北崛起,人口的重心也随之由东南向西北转移”得出人口区域分布发生剧变,人口流动频繁;根据“随着人口的集中,一大批大城市迅速崛起”得出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基本协调,相互促进。影响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主要是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广泛的国内市场;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发展;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英国人口的区域转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区域分布。
(2)特征根据“通商口岸城市仅占城市总数的1.6%,而人口却占城市总人口的28”得出具有被迫性;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根据“近代中国,农业过剩人口既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直接后果,也不可能被工业部门所吸收”得出人口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未能同步前进。原因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中国近代城市化特征的成因主要和西方列强的侵略、战乱和灾荒、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日趋衰败以及近代中国工业的畸形发展等因素有关。【解析】(1)特点:出生率高;死亡率相对较低,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区域分布发生剧变,人口流动频繁;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基本协调,相互促进。影响: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广泛的国内市场;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发展;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英国人口的区域转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区域分布。
(2)特征:具有被迫性;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人口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未能同步前进。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战乱和灾荒;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日趋衰败;近代中国工业的畸形发展。14、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与官方相比;清代社会力量对霍乱的救疗更加积极主动”可知,中国社会力量是霍乱防治的主体,根据材料“霍乱于1831年由印度传入英国后,英国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实行隔离措施”可知,英国政府在霍乱防治中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材料“清代国家对霍乱等疫病的制度性救疗基本阙如”可知,中国的霍乱防治带有“救急”色彩,根据材料“1848—1849年霍乱期间,英国政府颁布了《公共卫生法》,成立了卫生总会负责改造城市卫生”“到19世纪末,英国霍乱防治的方法被接纳为国际预防措施的基础”可知,英国把霍乱防治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中国未形成系统的防治规范,英国形成了系统的防治规范标准且影响深远);根据材料一主旨可以看出,中国的霍乱防治以治为主,根据材料“英国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实行隔离措施,社会各界也提出了五花八门的治疗方案”“据此,英国议会出台了1875年《大公共卫生法》和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切断了霍乱传播的途径”可知,英国注重防治并重;根据材料“清代社会力量对霍乱的救疗更加积极主动。除了施医送药、祈神驱疫等传统活动”可知,中国将传统中医作为主要疗法,根据材料“1866年霍乱证明了斯诺医生关于霍乱病菌通过饮用水传播的理论”可知,英国以西医科学研究为理论支撑。
(2)意义:英国政府积极防治霍乱,救治生命,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生命安全;根据材料“霍乱于1831年由印度传入英国后,英国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实行隔离措施”“1848—1849年霍乱期间,英国政府颁布了《公共卫生法》,成立了卫生总会负责改造城市卫生”可知,增强了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有利于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的建立);霍乱的防治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根据材料“1866年霍乱证明了斯诺医生关于霍乱病菌通过饮用水传播的理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霍乱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医学研究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从霍乱防治对民众的影响而言,增强了人们的公共卫生观念,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根据材料“到19世纪末,英国霍乱防治的方法被接纳为国际预防措施的基础”可知,霍乱的防治促进了国际合作和文明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解析】(1)不同之处:中国社会力量是霍乱防治的主体;英国政府在霍乱防治中发挥主导作用;中国的霍乱防治带有“救急”色彩,英国把霍乱防治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中国未形成系统的防治规范,英国形成了系统的防治规范标准且影响深远);中国的霍乱防治以治为主,英国注重防治并重;中国将传统中医作为主要疗法,英国以西医科学研究为理论支撑。
(2)意义:救治生命,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生命安全;增强了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有利于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促进了医学研究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增强了人们的公共卫生观念,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了国际合作和文明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任答三点即可)15、略
【分析】【详解】
(1)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与官方相比;清代社会力量对霍乱的救疗更加积极主动。”可知,中国社会力量是霍乱防治的主体。根据材料“霍乱于1831年由印度传入英国后,英国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实行隔离措施可”可知,英国政府在霍乱防治中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材料一主旨可以看出,中国的霍乱防治带有“救急”色彩,根据材料二“1848—1849年霍乱期间,英国政府颁布了《公共卫生法》,成立了卫生总会负责改造城市卫生”可知,英国把霍乱防治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根据材料“与上海等地的乡贤和慈善机构还在外国势力的刺激下,成立了实行强制查验和隔离的防疫医院”可知,中国的霍乱防治以治为主,根据材料“英国议会出台了1875年《大公共卫生法》和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切断了霍乱传播的途径”可知,英国注重防治并重;根据材料“国内医学人士也初步完成了中医学对霍乱医理和疗法的探索”可知,中国将传统中医作为主要疗法,根据材料“1866年霍乱证明了斯诺医生关于霍乱病菌通过饮用水传播的理论”可知,英国以西医科学研究为理论支撑。
(2)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防治霍乱救治生命,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生命安全;根据材料“这一趋势到清末最终演变成国家在新政中,将自身的卫生和医疗职能明确和制度化”和“英国政府颁布了《公共卫生法》,成立了卫生总会负责改造城市卫生”可知,防治霍乱增强了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有利于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的建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防治霍乱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根据材料“国内医学人士也初步完成了中医学对霍乱医理和疗法的探索,甚至有的医家已经认识到环境污染与霍乱的关系,对居所环境和用水卫生提出了要求。”和“英国议会出台了1875年《大公共卫生法》和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切断了霍乱传播的途径”可以得出,防治霍乱促进了医学研究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增强了人们的公共卫生观念,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根据材料“上海等地的乡贤和慈善机构还在外国势力的刺激下,成立了实行强制查验和隔离的防疫医院”和“到19世纪末,英国霍乱防治的方法被接纳为国际预防措施的基础”可知,防治霍乱促进了国际合作和文明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
(3)借鉴:开放性试题。从防疫力量看,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利用民间社会力量;从防疫手段和措施看,应当坚持防疫与救治相结合,完善公共卫生体系。【解析】(1)不同之处:中国社会力量是霍乱防治的主体,英国政府在霍乱防治中发挥主导作用;中国的霍乱防治带有“救急”色彩,英国把霍乱防治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中国未形成系统的防治规范,英国形成了系统的防治规范标准且影响深远);中国的霍乱助治以治为主,英国注重防治井重;中国将传统中医作为主要疗法,英国以西医科学研究为理论支撑。
(2)意义:救治生命,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生命安全;增强了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有利于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促进了医学研究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增强了人们的公共卫生观念,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了国际合作和文明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
(3)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利用民间社会力量;防疫与救治相结合;完善公共卫生体系。五、论述题(共3题,共9分)16、略
【分析】【详解】
本题首先要根据图1和图2的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城市布局的基本信息,整理和归纳一个基本观点,如:根据中国古代城市和现代城市布局可知,二者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功能不同、指导思想、发展动力等方面不同,需要从政治军事功能、儒家教化功能、经济功能、尊卑有序的观念、近代工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思考,结合相关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知识来进行阐述即可。【解析】示例一观点:中国古代城市与近代城市功能不同。
说明:①古代城市主要发挥政治军事功能,图1主要有衙署;武庙、兵营、城墙、护城河等。②近代城市主要发挥经济生活功能,图2主要有工业居住混合区、商埠区与居民生活的老城区和新市区。
结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和近代城市的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示例二观点:中国古代城市与近代城市城建思想不同。
说明:①古代城市主要体现统治(镇压)性与秩序性。图1主要有衙署;武庙、兵营、城墙与护城河,体现了统治性与镇压性;而官府居中,布局方正,街巷井然,则体现了秩序性。②近代城市主要体现商业化与世俗化。图2有很大的商埠区,有主要是市民居住并包含商业中心的老城区与新市区,以及向城外延伸的工业居住混合区,主要体现了城市浓郁的近代商业气息和市民世俗生活特点。
结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和近代城建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示例三观点:中国古代城市和近代城市的文化元素不同。
说明:①古代城市文化体现单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图1设有城墙,体现出集权政治下保守封闭的“围墙”文化;建有神庙,体现神权与皇权的结合;布兵重重,注重防卫,体现专制政治的镇压力。②近代城市体现中西混合的文化元素,且西方文化元素越来越强化。图2既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老城区,又有引入西方工业的工业居住混合区,建有西式新中心的商埠区,并修有西式铁路,大量地引入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文化中西交融,多元并举。
结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和近代城市文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7、略
【分析】【详解】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材料主要描述的是中国古代、近代的城市布局和城市化进程。因此在阅读材料后可对二者进行比较得出中国古代城市与近代城市功能不同这一观点。论述时可概括得出古代城市主要是政治军事功能,图1主要有衙署、武庙、军营、城墙、护城河等。近代城市主要是经济生活功能,图2主要有工业居住混合区、商埠区与居民生活的老城区和新市区。最后得出结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古近代城市的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它观点言之有理亦可。【解析】示例一。
观点:中国古代城市与近代城市功能不同。
说明:①古代城市主要是政治军事功能;图1主要有衙署;武庙、军营、城墙、护城河等。②近代城市主要是经济生活功能,图2主要有工业居住混合区、商埠区与居民生活的老城区和新市区。
结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古近代城市的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示例二。
观点:中国古代城市与近代城市城建思想不同。
说明:①古代城市主要体现统治(镇压)性与秩序性。图1主要有官署;武庙、军营、城墙与护城河;体现了统治力与镇压性;而官府居中,布局方正,街巷井然,则体现了秩序性。②近代城市主要体现商业化与世俗化。图2有很大的商埠区,有主要是市民居住并包含商业中心的老城区与新市区,以及向城外延伸的工业居住混合区,主要体现了城市浓郁的近代商业气息和市民世俗生活特点。
结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古近代城建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示例三。
观点:中国古代城市和近代城市的文化元素不同。
说明:①古代城市文化体现单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图1设有城墙;体现出集权政治下保守封闭的“围墙”文化;建有神庙,体现神权与皇权的结合;深沟高墙,布兵重重,注重防卫,体现专制政治的镇压力。皆为单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②近代城市体现中西混合的文化元素,且西方文化元素越来越强化。图2既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老城区,又有引入西方工业的工业居住混合区,建有西式新中心的商埠区,并修有西式铁路,大量地引入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文化中西交融,多元并举。
结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古近代城市文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示例四。
观点:中国古代城市和近代城市的交通条件不同。
说明:①中国古代;由于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低,交通依赖自然条件,城市主要依靠河运与陆上驿道(官道)。②进入近代,由于西方科技和工业文明引入,城市交通除传统的河运外,越来越依靠走电车;汽车的马路与走火车的铁路。
结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古近代城市交通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中地区一列和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一列中的变化情况;如16世纪欧洲;亚洲“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产量极大增加”,全球范围内农作物大传播,由此可得出:人类食物由原产地区域消费为主转向全球交流。
论证过程可以结合16世纪的时代特征,尤其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行分析。具体论证如下,16世纪以前,人类处于相对分散、彼此隔离的状态,各大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个人与个人草原保护管理服务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字画装裱作品定制与售后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美甲行业品牌形象设计与承包合同
- 2025年精装房装修材料运输与储存合同3篇
- 2025年度生态环保技术引进承包合同规范范本4篇
- 2025版文化创意设计师专属聘用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公园委托运营管理综合服务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农业科技企业总经理聘请及农业现代化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土地买卖居间代理服务合同规范-@-1
- 二零二五年度平面模特跨界合作聘用合同模板
- 《社会工作实务》全册配套完整课件3
- 单位违反会风会书检讨书
- 2024年4月自考00832英语词汇学试题
- 《电力用直流电源系统蓄电池组远程充放电技术规范》
-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形象分析
- 信息化运维服务信息化运维方案
- 汽车修理厂员工守则
- 公安交通管理行政处罚决定书式样
- 10.《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李强
-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综合训练100题含答案
- 1神经外科分级护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