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沪教版选修1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0/08/14/wKhkGWeN1RiAWLdSAAHff3zFHuY666.jpg)
![2025年沪教版选修1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0/08/14/wKhkGWeN1RiAWLdSAAHff3zFHuY6662.jpg)
![2025年沪教版选修1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0/08/14/wKhkGWeN1RiAWLdSAAHff3zFHuY6663.jpg)
![2025年沪教版选修1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0/08/14/wKhkGWeN1RiAWLdSAAHff3zFHuY6664.jpg)
![2025年沪教版选修1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0/08/14/wKhkGWeN1RiAWLdSAAHff3zFHuY666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沪教版选修1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战国时期被“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冲击的制度是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C.井田制D.世卿世禄制2、北魏政权的建立者鲜卑族的拓跋部发源于我国的哪一个地区A.西域地区B.滇川一带C.北方大漠D.东北大兴安岭北段3、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内容有7章76条,规定天皇作为国家元首统揽统治大权,拥有任命文武官员、统帅陆海军、召集和解散议会、批准和公布法律实施等权力,国务大臣主要对天皇负责,帝国议会对政府的制约极小。这部宪法的制定A.主要学习当时美国的政治体制B.一定程度上学习了当时的德国C.完成了日本政治的民主化改革D.在日本建立完善的代议制政体4、梭伦改革后,“穷人只能作为公民大会的成员或作为陪审员来参与国政。但这两种权利,尤其是后一种权利,到后来却证明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就渐渐成为法律和城邦的真正主人”。下列解读正确的是A.平民成为城邦的最高统治者B.平民在城邦事务中取得了一定的参与权C.贵族在政权中已无足轻重D.雅典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公民民主制度5、天主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支配地位,主要是因为A.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B.“什一税”的大量征收C.统一了《圣经》版本且有解释权D.是欧洲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6、梭伦改革的第一项措施就是颁布“解负令”,有关这一措施说法正确的是A.它解除了平民沦为债务奴隶的危险B.遗嘱法是解负令的重要内容C.债务奴隶制废除后,奴隶制在雅典废除D.为了有效实行“解负令”,梭伦对贵族丝毫不让7、战国时期,诸侯列国纷纷开凿运河。据《史记》记述:“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洒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沟通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淄、济之间。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这些运河的修建A.适应了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B.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C.表明诸侯各国经济交往频繁D.标志着中原统一市场的形成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8、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完善。
(1)确立:公元前6世纪末;____________________改革促成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2)发展和完善:公元前5世纪,__________________改革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空前繁荣。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7题,共14分)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材料三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俄国“一直停步不前”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亚历山大二世在解决农民与土地问题上所持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态度产生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历史进程的影响。10、(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梭伦说: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材料二他的《解放法令》(1861年3月1日)解放了农奴;将农奴耕种的土地在农奴和贵族地主之间重新分配。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1)简述材料二中“土地在农奴和贵族地主之间重新分配”的举措。结合所学;分析其对俄国工业化的意义。(6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二者在处理社会危机中所持策略的异同。(10分)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明宣德年间,江南地区积欠大量赋税。宣德五年(明宣德年间,江南地区积欠大量赋税。宣德五年(143022年)二月,明宣宗开始整顿赋税制度,下诏“自今年始,每田一亩,旧额纳粮一至四斗者,各减十之二,自四斗一升至一石以上者,减十分之三,永为定例”。这年九月,宣宗派周忱到税粮积欠严重的苏松地区,以江南巡抚身份总督税粮。周忱到江南后,深入社会实际,调查研究税粮积欠的原因。周忱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平米法”,并责成官、民田各种税户,不论大户或小户,同律交纳。实行折征法,将一部分贫弱下户和重赋官田税粮折纳金银,以每金花银一两折税米四石,凡每亩科则在四斗以上的田土,可以改纳金花银,使官、民田赋税的负担一定程度上得到均平,将马草每束折银三分征收。周忱还推行了一系列其他辅助措施,对改革的每一个细节都很注重。周忱在江南巡抚任上年,赋役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功,当周忱在世时,当地百姓就为他建立了生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忱赋役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周忱赋役改革。——摘编自周志斌《明代周忱苏松赋役改革述略12、[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清朝入关后,在沿用明制的基础上,对官缺制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划分后,还通过开科取士和“博学鸿词科”,以及增设通政使司、大理寺、鸿胪寺、国子监和钦天监等部门来吸纳汉族官员。此外,清朝还特设理藩院,分全国为18个行省,每省设巡抚一人,其中直隶、四川设总督而无巡抚,二省或三省设总督一人,而山东、河南、山西三省专设巡抚。清朝初期,在东北地区分设三将军等官,管辖八旗人丁和少数民族。顺治十五年(1658年)设立奉天府为管辖东北汉人的最高民政机构。为了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统治者们设置了一系列的国家机构,创造性地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配置,并制定符合自己需要的军队体系,使整个国家各个机构能够有条不紊地运转。清朝入关后,在沿用明制的基础上,对官缺制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划分后,还通过开科取士和“博学鸿词科”,以及增设通政使司、大理寺、鸿胪寺、国子监和钦天监等部门来吸纳汉族官员。此外,清朝还特设理藩院,分全国为18个行省,每省设巡抚一人,其中直隶、四川设总督而无巡抚,二省或三省设总督一人,而山东、河南、山西三省专设巡抚。清朝初期,在东北地区分设三将军等官,管辖八旗人丁和少数民族。顺治十五年(1658年)设立奉天府为管辖东北汉人的最高民政机构。为了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统治者们设置了一系列的国家机构,创造性地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配置,并制定符合自己需要的军队体系,使整个国家各个机构能够有条不紊地运转。
(1)概括清朝入关后官制改革的措施。
(2)简析清朝入关后官制改革的意义。——摘编自盛晴《清朝入关前后军政体系改革的研究》13、材料汉文帝即位之时“汉兴二十余年”,拥立大臣们如周勃、陈平等人对汉文帝既存期待之心,又有考察之意,随时可以废立皇帝。决策层一方面,“多质(朴实、粗野)少文(文化)”,缺乏“为国远虑”的谋略,另一方面,“皆日天下已安已治矣”,看不到当时社会出现的新矛盾,反对“纷乱诸事”。汉文帝首先废除“诽谤妖言之罪”。他认为,“言者不狂,而择者不明,国之大患”。“闻河南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召以为廷尉”。吴公荐洛阳少年贾谊,“帝召以为博士,一岁中,超迁至太中大夫”。即使贾谊触讳,也不予怪罪。袁盎其父“故为群盗”,其本人曾“为吕禄舍人”,“遇孝文初立,资适逢世”官至中郎将。文帝二年、十五年两次下诏,“举方正贤良能直言极谏者”。纳言与求才并重,成为选才与决策的一种制度。汉文帝即位之时“汉兴二十余年”,拥立大臣们如周勃、陈平等人对汉文帝既存期待之心,又有考察之意,随时可以废立皇帝。决策层一方面,“多质(朴实、粗野)少文(文化)”,缺乏“为国远虑”的谋略,另一方面,“皆日天下已安已治矣”,看不到当时社会出现的新矛盾,反对“纷乱诸事”。汉文帝首先废除“诽谤妖言之罪”。他认为,“言者不狂,而择者不明,国之大患”。“闻河南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召以为廷尉”。吴公荐洛阳少年贾谊,“帝召以为博士,一岁中,超迁至太中大夫”。即使贾谊触讳,也不予怪罪。袁盎其父“故为群盗”,其本人曾“为吕禄舍人”,“遇孝文初立,资适逢世”官至中郎将。文帝二年、十五年两次下诏,“举方正贤良能直言极谏者”。纳言与求才并重,成为选才与决策的一种制度。——摘编自邵金凯《再论汉文帝的“因循”与“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1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势力进入东南沿海,外国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逐渐渗透到中国沿海城市。实际上,清政府也走上改良的道路,对军服、警服这类特殊职业的装束进行了很大变动,原先穿着传统服饰的“赳赳武夫”,更平添了几分勇武。晚清男子的服装可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人们根据自己的信仰或爱好、习惯穿着打扮,在服饰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自己度”,社会生活图像因而变得各外热闹。晚清社会男子的服装的显著特点是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特利是风云激荡的辛亥前夜,衣着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从而使服饰超过了它所代表的文化意味。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势力进入东南沿海,外国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逐渐渗透到中国沿海城市。实际上,清政府也走上改良的道路,对军服、警服这类特殊职业的装束进行了很大变动,原先穿着传统服饰的“赳赳武夫”,更平添了几分勇武。晚清男子的服装可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人们根据自己的信仰或爱好、习惯穿着打扮,在服饰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自己度”,社会生活图像因而变得各外热闹。晚清社会男子的服装的显著特点是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特利是风云激荡的辛亥前夜,衣着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从而使服饰超过了它所代表的文化意味。——摘编自孙燕京主编《晚清遗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晚清服饰变革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服饰的变革对社会的积极影响。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明朝初年,赋税以征收实物为主,但民间白银的使用逐渐成为一种潮流。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京师百官月俸,皆持俸帖(领取俸禄的票据)赴领南京。米贱时,俸帖七八石,仅易米一两”。1433年,“江南巡抚周忱,请减重额官田极贫下户,两税准折金花银,每两当米四石,解京充俸,民出甚少,而官俸长足”。“副都御史周铨建议于南直隶、浙江、湖广、江西不通舟楫处,将税粮折收布绢白银,解京充俸。”江西巡抚赵新亦以为言,户部尚书黄福复条以请。帝以问行在户部尚书胡濙,濙对以太祖尝折纳税粮于陕西浙江,民以为便。遂仿其制。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南畿、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米麦共四百余万石折银百万余两入内承运库;谓之金花银。“其后概行于天下,遂以银为正赋矣。”金花银送往内库,一部分用于发放官俸,一部分供皇帝赏赐和挥霍。金花银给明代财政制度及社会经济带来很大的变化。明朝初年,赋税以征收实物为主,但民间白银的使用逐渐成为一种潮流。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京师百官月俸,皆持俸帖(领取俸禄的票据)赴领南京。米贱时,俸帖七八石,仅易米一两”。1433年,“江南巡抚周忱,请减重额官田极贫下户,两税准折金花银,每两当米四石,解京充俸,民出甚少,而官俸长足”。“副都御史周铨建议于南直隶、浙江、湖广、江西不通舟楫处,将税粮折收布绢白银,解京充俸。”江西巡抚赵新亦以为言,户部尚书黄福复条以请。帝以问行在户部尚书胡濙,濙对以太祖尝折纳税粮于陕西浙江,民以为便。遂仿其制。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南畿、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米麦共四百余万石折银百万余两入内承运库;谓之金花银。“其后概行于天下,遂以银为正赋矣。”金花银送往内库,一部分用于发放官俸,一部分供皇帝赏赐和挥霍。金花银给明代财政制度及社会经济带来很大的变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金花银制度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金花银制度带来的影响。——摘编自《明史·周忱传》《续文献通考·卷二·田赋考》等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1题,共2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人物的个性作用的发挥要以既定社会条件为舞台;不能造背经济必然性的客观规律,社会总趋势不会因此改变,在这个意义上,没有不可替代的人物及其个性作用:在承认这些的前提下,由承认具有不同个性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确实是不同甚至极其不相同的,在这个意义上,历史人物个性作用又有不可替代的性质。
——《试论历史人物的个性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括并论证材料阐述的观点。(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思路清晰、表达通顺)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1题,共6分)17、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海外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请回答:
(1)根据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怎样的政治权利?(3分)
(2)如何评价梭伦确立的财产等级制度?(6分)
(3)除此之外,梭伦对国家权力机构和司法制度又进行了哪些改革?(6)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D【分析】【详解】
禅让制属于夏朝之前实行的首领承让的制度,A错误;王位世袭制不受到军功的影响,B错误;井田制属于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不符合题意,C错误;世卿世禄制属于贵族按照血缘关系享受的特权制度,“有功者显荣”以军功作为受封的标准,打破了血缘关系的影响,是对该制度的最大冲击,故D项正确。2、D【分析】鲜卑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北方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的鲜卑山,因此得名,D正确。3、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日本1889年宪法确立的政体为君主立宪制而非共和制,故A选项错误;日本的民主化改革是在二战结束之后由美国主导实施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日本1889年宪法赋予天皇最高实权、政府对天皇负责而非对议会负责,议会对政府制约极小,其代议制权力结构中行政机关控制立法机关,是一种不完善的代议制,与德国1871年宪法建立起的君主立宪制极其相似,故B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4、B【分析】【详解】
古代雅典实行民主政治,平民有一定的参政权,材料“穷人只能作为公民大会的成员或作为陪审员来参与国政”“渐渐成为法律和城邦的真正主人”正说明了这一点,故B项正确。贵族财产多,地位等级高,拥有较多的权利,平民并不是城邦的最高统治者,故A、C两项错误;雅典建立比较完善的民主制度是在克里斯提尼改革之后,故D项错误。5、D【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天主教会控制欧洲大约1/3的土地,这些土地由教堂和大小僧侣掌控,采用封建的剥削方式,所以天主教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故天主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支配地位,故D正确;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不属于主要原因,故A错误;教会向信徒征收“什一税”,但这也不是天主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支配地位的主要原因,故B错误;欧洲中世纪的天主教会掌握着《圣经》的解释权,以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但这不是天主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支配地位的主要原因,故C错误。6、A【分析】试题分析:“解负令”的颁布;一方面有效地防止了贵族兼并土地,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另一方面,雅典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的债务奴隶;平民、贵族都成为享有人身自由和公民权利的雅典公民。但雅典并未废除奴隶制,来源于奴隶市场、海外掠夺或战争俘获的非债务奴隶仍然大量存在。故选A。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解负令7、A【分析】【详解】
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凿运河,且运河分布遍及南北,既有在中原地区的鸿沟贯通各国及河流,又有吴楚;齐地的运河连接各地。可见这些运河的修建便利于各国军需物资的运输,适应了当时的争霸战争的需要,故选A。材料“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反映了运河的修建不是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故B错误;诸侯各国经济交往频繁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运河的开凿并不能促使中原统一市场的形成,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状况。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各诸侯国为了能够兼并他国,纷纷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为争霸战争的需要,各国纷纷开凿运河,便利于各国军需物资的运输。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8、略
【分析】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划分十个地区部落取代过去的四个氏族部落,以五百人会议代替梭伦创立的四百人会议,创立十将军委员会和陶片放逐法,这些措施促成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革使各级官职向广大公民开放,为贫苦公民参加政权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证,这使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空前繁荣。故答案为“克利斯提尼、伯利克里”。【解析】克利斯提尼伯利克里三、材料分析题(共7题,共14分)9、略
【分析】(1)联系所学知识回答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即可。
(2)态度:根据“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二世的态度是解放农奴,但不将土地无偿地给予农民。原因:结合改革前阶级矛盾尖锐以及沙皇统治的阶级基础分析。
(3)原因:根据“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总结回答;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即可。
【名师点睛】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2)第一问;从材料信息分析回答,第二问,根据亚历山大二世的统治阶级地位和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分析。
(3)第一问,根据“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总结得出;第二问,运用所学知识回答。【解析】(1)落后的沙皇专制制度和落后的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进步。
(2)态度:解放农奴;但不将土地无偿地给予农民。原因:农奴起义严重威胁到沙皇统治;贵族地主是沙皇统治的基础,必须加以维护。
(3)原因:改革没能满足农民关于土地与自由全部要求。影响:使俄国走向资本主义道路;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最终使俄国成为军事封建性帝国主义国家。10、略
【分析】试题分析:(1)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高价赎买。1861年改革的作用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主要是从推动俄国进步和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2)梭伦改革和1861改革都是秉持着中庸的原则。梭伦的改革是在贵族和平民之间找平衡,而1861改革是在解放农奴和保障农奴主的利益方面找平衡。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梭伦是直接的废除了债务奴役制,但是俄国是通过赎买的方式进行的。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1861改革;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解析】(1)措施:解放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在缴纳赎金,可赎买一块份地。(2分)作用:增加了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2分)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资金,加快了俄国工业化进程;(2分)
(2)同:①中庸:(2分)梭伦改革既要废除债务奴隶制,又要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优势地位;俄国农奴制改革既要解放农奴,又要保持农奴主的既得利益;(2分)②通过立法手段(2分)异:方式不同(2分):前者用赎买的办法有条件地解放农奴;后者直接废除债务奴隶制。(2分)11、略
【分析】【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宣德五年(1430年)二月;明宣宗开始整顿赋税制度”可知,明统治者的支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适合当时社会生产发展的要求;根据材料“周忱到江南后,深入社会实际,调查研究税粮积欠的原因”可知,深入社会实际,调查研究;根据材料“周忱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平米法’”可知,总结前人经验;根据材料“周忱还推行了一系列其他辅助措施,对改革的每一个细节都很注重”可知,统筹兼顾,对改革进行系统地谋划,注重细节;根据材料“周忱在江南巡抚任上22年,赋役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功,当周忱在世时,当地百姓就为他建立了生祠”可知,周忱在江南的任期长,有利于长期考察;调整和改革。
(2)简评:从目的看,周忱赋役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秩序,巩固封建统治;根据材料“责成官、民田各种税户,不论大户或小户,同律交纳”可知,增加了封建朝廷的税收;根据材料“实行折征法,将一部分贫弱下户和重赋官田税粮折纳金银,以每金花银一两折税米四石,凡每亩科则在四斗以上的田土,可以改纳金花银,使官、民田赋税的负担一定程度上得到均”可知,适当减轻了一般平民的负担和痛苦,从而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赋税折银,客观上顺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忱改革为“一条鞭法”和清代“摊丁入亩”奠定基础,对后代的财政体制或赋役体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解析】(1)原因:明统治者的支持改革;适合当时社会生产发展的要求;深入社会实际;调查研究;总结前人经验;统筹兼顾,对改革进行系统地谋划,注重细节;周忱在江南的任期长,有利于长期考察;调整和改革。
(2)简评:周忱赋役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秩序,巩固封建统治;增加了封建朝廷的税收;适当减轻了一般平民的负担和痛苦,从而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客观上顺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为“一条鞭法”和清代“摊丁入亩”奠定基础,对后代的财政体制或赋役体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2、略
【分析】【详解】
措施:学生可根据材料中“对官缺制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划分”可知细化官缺制度;“通过开科取士和‘博学鸿词科’”可知;完善选官制度;“增设通政使司;大理寺、鸿胪寺、国子监和钦天监等部门吸纳汉族官员”可知吸纳汉族官员;“每省设巡抚一人;其中直隶、四川设总督而无巡抚,二省或三省设总督一人,而山东、河南、山西三省专设巡抚”“在东北地区分设三将军等官”可知改革行政机构。
意义:学生可以根据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适应全国性政权的发展、推动政治变革、社会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具体分析可得适应了全国性政权巩固的需要;保证了行政机构的有效运转;缓和了民族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析】(1)措施:细化官缺制度;完善选官制度;吸纳汉族官员;改革行政机构。
(2)意义:适应了全国性政权巩固的需要;保证了行政机构的有效运转;缓和了民族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13、略
【分析】【详解】
(1)历史背景:根据所学可知;汉初仍面临政治稳定与经济恢复发展的艰巨任务;根据,“多质(朴实;粗野)少文(文化)”得出统治阶层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根据“‘皆日天下已安已治矣’,看不到当时社会出现的新矛盾”得出统治阶层大多因循守旧。
(2)历史意义:根据“首先废除‘诽谤妖言之罪’。他认为,‘言者不狂,而择者不明,国之大患’”得出废除“诽谤妖言之罪”,有利于形成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利于人才的涌现;根据“闻河南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召以为廷尉”得出大胆使用、提拔新人,有利于改革的进行;根据“举方正贤良能直言极谏者”得出开创了汉代新的人才选拔制度,为“文景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解析】(1)历史背景:汉初仍面临政治稳定与经济恢复发展的艰巨任务;统治阶层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统治阶层大多因循守旧。
(2)历史意义:废除“诽谤妖言之罪”,有利于形成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利于人才的涌现;大胆使用、提拔新人,有利于改革的进行;开创了汉代新的人才选拔制度,为“文景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4、略
【分析】【详解】
(1)依据材料“人们根据自己的信仰或爱好;习惯穿着打扮;在服饰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自己度’,社会生活图像因而变得各外热闹。”、“晚清社会男子的服装的显著特点是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衣着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结合所学从样式多,有相对的选择自由、男子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等方面概述晚清服饰变革的特点。依据材料“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势力进入东南沿海,外国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逐渐渗透到中国沿城市”、“特利是风云激荡的辛亥前夜,衣着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结合所学从西方文化的影响、清政府的被迫改良、政治倾向的影响等方面概述晚清服饰变革的原因。
(2)依据材料“随着外国势力进入东南沿海,外国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逐渐渗透到中国沿海城市。实际上,清政府也走上改良的道路”、“对军服、警服这类特殊职业的装束进行了很大变动更平添了几分勇武”、“晚清社会男子的服装的显著特点是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特利是风云激荡的辛亥前夜,衣着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从而使服饰超过了它所代表的文化意味”结合所学从顺应了近代社会变革的需要、有利于西方文化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服饰的改良、体现了对不同文化兼收并蓄的能力等方面说明晚清服饰的变革对社会的积极影响。【解析】(1)特点:样式多;有相对的选择自由;男子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原因:西方文化的影响;清政府的被迫改良;政治倾向的影响等。
(2)顺应了近代社会变革的需要,有利于西方文化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服饰的改良,体现了对不同文化兼收并蓄的能力。15、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民间白银的使用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得出商品经济发展;白银货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根据“京师百官月俸,皆持俸帖(领取俸禄的票据)赴领南京。米贱时,俸帖七八石,仅易米一两”得出政治中心转移后“北俸南支”损害了官员的切身利益;根据“请减重额官田极贫下户”得出官田赋税重,农民贫困;根据“江南巡抚周忱,请减重额官田极贫下户,两税准折金花银,而官俸长足”得出国家其他方面的折银举措有先例可循;根据“江西巡抚赵新亦以为言,户部尚书黄福复条以请”得出官员们积极建言献策。
(2)根据“遂以银为正赋矣”得出改革了赋税制度;推动了田赋货币化;根据“金花银给明代财政制度及社会经济带来很大的变化”得出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8《我们受到特殊保护》(第2课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001
- 2016春九年级化学下册 10.3《金属的冶炼与防护》说课稿 (新版)北京课改版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三章 环境与国家安全 第3节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说课稿 中图版选择性必修3
- 2024秋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十五章 分式15.2 分式的运算 2分式的乘方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 二零二五年度苏州离婚协议书模板:婚前财产及婚后债务处理3篇
- 2023三年级数学上册 七 庆元旦-时、分、秒的认识说课稿 青岛版六三制
- 上海市标准劳动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离婚协议书范本修订与风险评估合同3篇
- 活动赞助合同(2篇)
- 2023七年级英语下册 Unit 1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Section B 第4课时(2a-2c)说课稿 (新版)人教新目标版001
- 2025-2030年中国清真食品行业运行状况及投资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生物学试卷(含答案)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全文
- 山东省滨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含答案)
- 2025年河南洛阳市孟津区引进研究生学历人才50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度军人军事秘密保护保密协议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合同3篇
- 蛋鸡生产饲养养殖培训课件
- 数字化转型中的职业能力重构
- 运用PDCA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发生率
- 2025届高中数学一轮复习专练:椭圆(含解析)
- 立春气象与生活影响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