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①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②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④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1、出示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要求学生各自画线段图表示这两个数量之学生画好后,讨论:画几条线段表示这两个数量比较合适?表示哪个数量的提出要求: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你能求出计划造林比实际少多少公顷”“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原计划造林面积相当于实际的百分之几”等问题。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出例1中的问题: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2、引导思考:这个问题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小结: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启发:根据上面的讨论,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学生列式计算后,进一步追问: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是怎样计算的?要求4公顷相当于16公顷的百分之几,又是怎样算的?综合算式应该怎样3、进一步引导:此前,曾有人提出“根据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计划的百分之几”,你会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学生列式计算后追问:这里得到的125%与刚才得到的25%这两个百分数有什联系学生的讨论明确:从125%中去掉与单位1相同的部分,就是实际造林提出要求:根据上面的讨论,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还可学生列式后追问:“125%—100%”这个算式中,125%表示什么意思?100%二、教学“试一试”启发:根据例题中问题的答案猜一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学生作出猜想后,暂不作评价。提问:这个问题又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要求“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小结:“试一试”与例题中的问题都是把实际造林面积与原计划造林面积进行比较,但由于比较时单位1的数量不同,所以得到的百分数也就不同。三、指导完成“练一练”2、提问:你是怎样理解“2005年在读研究生的人数比2004年增加了百分学生讨论后,要求他们各自列式解答。3、根据学生在解答过程中的表现,相机提问:计算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新的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他们自主阅读本页教材的底注,并组织适当的交流。四、指导完成练习一第1~3题可以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如果有学生感到困难,可启发他们先画出相应的线段图,再根据线段图进行思考。先让学生说说对问题的理解,再让学生列式解答。可提醒学生把计算的商保先鼓励学生独立解答,再通过交流让学生说清楚思考的过程。可提醒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五、全课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时,百分之几”问题的思考方法。2、进一步明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解决相关问题的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①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②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④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如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你是怎样二、完成练习一第4~8题学生读题后独立解决。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解答第(2)题时还有别的方法吗?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组织交流和比较。重点把第(2)、(3)题与第(1)题比较。指名学生读题,理解什么是“孵化期”。然后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检查正确率,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明确:“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贵百分之几”,就是“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多百分之几。”学生解答后交流思考过程。学生独立解答。可以用计算器计算。完成后交流。三、读读“你知道吗”思考:为什么不可以说2006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幅度比2005年提高突出单位1不同的两个百分数不能直接相减。你还能举些有关百分点和负增长的例子吗?四、全课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材第4-5页的例2和“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1、使学生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2、培养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①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②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④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一、认识、了解纳税(幻灯投影出示)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因此,任何集体和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税收的种类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几种。我国的税收逐年增长,到2005年,全年税收收入已达到30866亿元。(进行纳税意识教育)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到税务部门纳税的事吗?那么究竟什么是纳税,纳税额应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纳税的有关知识。板书:纳税二、教学新课缴纳营业税,这个书店去年十二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学生读题。提问:想一想,题里的营业额的6%缴纳营业税,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计算?你们会做吗?试试看!学生尝试练习,集体订正,教师板书算式。强调: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就是把应该纳税部分的总收入乘以税率百分之几,就求出了应纳税额。方法1: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方法2: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3、做“试一试”生:先求5200元的10%是多少?再加上5200元就是买摩托车共付的钱。学生板演与齐练同时进行,集体订正。4、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练一练。三、同步练习指名学生读题,让学生说明算式里的每个数据的意思。学生讨论并练习。四、拓展提高练习二的第4题。我国2005年10月公布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个人收入1600元以下不征税。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超过部分不到500元的5%超过部分是500元---2000元的10%超过部分是2001元---5000元的15%********李明的妈妈月收入1800元,爸爸月收入2500元,他们各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在这道题中,李明的妈妈应纳税的收入是1800元吗?为什么?全班展开讨论李明妈妈的纳税的收入应为多少元?税率是多少?那么爸爸的收入是2500介绍分段纳税,最后让学生分别求出李明的爸爸妈妈各应缴纳的个人所得五、课堂回顾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内容?认识到什么?如果没有纳税,国家就筹集不到必要的资金为大家办事。因此,我国宪法规定每个集体和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希望同学们长大了争当纳税先锋,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六、布置作业课堂作业:练习二2-3题。2、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3、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渗透生活即数学的教学思想。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①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②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④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老师的家里有8000元钱暂时还用不着,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有哪位同学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2、这位同学的建议不错,我就把这八千元进行储蓄。在储蓄之前,老师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二、联系生活,理解概念1、让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储蓄知识2、说得真好,储蓄能支持国家建设,这是储蓄的优点,我们一起看以下的信8563亿元,给建筑业发放贷款2099亿元,给农业发放贷款5711亿元。这些钱都是我们大家平时的储蓄。据统计,到2005年底,我国城市居民的存款总数已经突破10万亿,所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对国家、个人都有好处。结合自己的理解,向大家说说什么是活期和定期,什么是零存整取各整存整三、参与实践,内化体验1、同学们了解的知识还真不少,老师先谢谢大家能相互交流这么多的储蓄知识。现在老师就带上这些钱,准备把钱存入我们泰兴镇的信用社,存款之前,信用社的工作人员给了老师一些存款单,要老师完整的填写这张存款单,现在同学们的桌子上就有这样一张存款单,你知道各部分该如何填写吗?试试看!(学生一边相互讨论一边填写)2、学生展示所填表格,并相应介绍3、刚才同学们都顺利的把八千元存入了信用社。假设过了几年之后,存款到期了,老师去信用社把它取出来,同学们都记得当初存入信用社的金额是人民币八千元整,现在取出来是不是也只是人民币八千元整?是少了还是多了?这些多4、什么是利息?八千元又是什么?利息的多少一般由什么决定?你还知道什5、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有时会进行调整,我国1998年到2006年银行活期和整存整取的利率如下:(投影)整存整取整存整取整存整取98.3.256.2198.7.14.774.864.9598.12.74.1499.6.100.992002.2.22006.8.300.72从表中你能获得哪6、根据你们刚才所填写的存单,你能帮助老师算出八千元到期时有多少利息四、联系例题,升华认识学生计算后看书,与书上较对?指名读:根据国家税法规定,个人在银行存款所得到的利息要按20%的税率缴2、存款的利息必须按20%的利率纳税,纳税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在座的同学长大之后都要依法进行纳税。那么亮亮应缴纳的利息税是多少元?亮3、根据你手上所填写的存单能否帮老师算一算,老学生计算后,汇报交流。4、指着某同学,你为什么可以不纳税?如果你购买的是国库卷和建设债券不仅仅可以用来支持国家的发展,而且不要纳税,希望同学们今后多支持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哪个同学知道,还有哪种储蓄形式不纳税?1、这节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掌握了什么本领?2、运用所知识完成练习二的5、6、7、8题。有关打折的实际问题1、使学生联系百分数的意义认识折扣的含义应用,并联系对“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以及与打折有关的其他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有关百分数问题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百分数表示的数量关2、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渗透生活即数学的教学思想。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①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②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④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谈话:我们在购物时,常常在商店里遇到把商品打折出售的情况。出示教材例4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取到哪些信息。提问:你知道“所有图书一律打八折销售”是什么意思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把商品减价出售,通常称做“打折”。打八折就是按原价的80%出售,打“八三折”就是按原价的83%出售。启发:图中的小朋友花几元买了一本《趣味数学》?这里的“12元”是《趣追问:“现价是原价的80%”这个条件中的8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以哪个数量作单位1?这本书的原价知道吗?你打算怎样解答这个问进一步启发:根据刚才的讨论,你能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原价×80%=实际售价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答:《趣味数学》的原价是15元。3、引导检验,沟通联系。启发:算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你会不会对这个结果进行检验?先让学生独立进行检验,再交流交验方法。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可以求实际售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看结果是不是80%;也可以用原价15元乘80%,看结果是不是12元。二、指导完成“练一练”先让学生说说《成语故事》的现价与原价有什么关系,知道了现价怎样求原价。再让学生根据例题中小洪的话列方程解答。学生解答后交流:你是怎样想到列方程解答的?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相等关系?你又是怎样检验的?三、巩固练习学生读题后,先要求说说每种商品所打折扣的含义,再让学生各自解答。学生解答后追问:根据原价和相应的折扣求实际售价时,可以怎样想?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对学生解答的情况适当加以点评。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口答。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指名说说思考过程。四、全课小结提问:回忆一下,打折是什么意思?一件商品的现价、原价与折扣之间有什并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解答。折扣问题的练习课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渗透生活即数学的教学思想。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①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②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④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一、复习已有知识经验。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进行一些练习。(1)出示地5题的两张图片。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可以求出什么问题?(2)学生列式求出夹克衫的实际售价、西服的实际售价。(3)交流:是怎样想的?该怎样求?(5)学生列式,并讲评。指出,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2、完成练习三的第6题。(1)学生试做。(2)交流讲评,并小结方法。指出:当单位1的数量已知时,可以直接用乘法进行计算。当单位1的数量未知时,通常要列方程计算。3、完成练习三的第7题。(1)学生试做。(2)交流讲评。4、完成练习三的第8题。理解用贵宾卡买,相当于在在八折的基础上再打九五折。5、完成练习三的第9题。学生试做后讲评。三、小结。指出要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四、阅读“你知道吗”完成相关的练习册。1、引导学生在已学会的一些基本的百分数程解一些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方法。2、能根据题中的信息,熟练地找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解渗透生活即数学的教学思想。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①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②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④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女生各有多少人?(1)读题,理解题意(2)引导学生画图如果用X表示男生的人数,那么女生人数怎样表示?(逐步完善线段图)得出数量关系式:男生人数+女生人数=美术组的总人数(3)让学生列方程解答(4)交流解答过程及结果(5)检验让学生尝试检验;交流总结:看男生+女生是不是等于36人,并且还要看女生除以男生是不是二、教学“练一练”2、交流讨论两点:一:是怎样想到列方程解的?二: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等量关系?三、小结四、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四第1~4题其中第4题,要引导学生将此题跟例题相比较,沟通百分数问题和倍数、分五、课堂总结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2)2、通过练习,体会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正确理解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的重要性。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渗透生活即数学的教学思想。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①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②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④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出示例6:青云小学十月份用水440立方米,比九月份节约20%。九月份用1、读题,理解题意2、分析题意这两个数量比较时,要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3、让学生画图,根据图进一步理解以上3个问题4、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相关数量。5、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九月份用水量—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十月份用水量6、让学生列方程解答7、检验可以用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除以九月份,看是不是20%;也可以用九月份减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看是不是440立方米。二、教学“练一练”问:比舞蹈组人数多20%应该怎么理解题中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怎样的?学生解答先帮助学生理解比原价降价15%的意思及等量关系。再让学生解答。三、巩固练习1、练习四的第8题:先解答;交流比较;小结:虽然一个条件和所求的问题相同,但由于另一个条件不同,表示单位“1”的量不同,所以解题方法也不2、练习四第9题:引导学生画图;分析写出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四、回顾总结五、作业:练习四第5、6、7题。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3)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问题,2通过练习,沟通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渗透生活即数学的教学思想。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①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②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一、基本训练根据所给信息,说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1、一条路,已修了全长的60%2、一种彩电,现价比原价降低10%3、松树的棵数比柏树多1/54、红花和黄花一共有100朵5、一种商品,打七折出售。二、巩固练习(1)先让学生画线段图(2)选择合适的数量关系(3)列出方程解答(4)进行对比(1)读题,理解含有分数的条件,说出等量关系(2)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1)引导学生弄清题中两个分数的不同含义,分析含有分率的条件。(2)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3)列方程解答通过复习,帮助学生理清本单元的知识脉络,体会数学学习的收获。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渗透生活即数学的教学思想。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①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②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④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1、你是怎样理解利率、税率和折扣的?举例说说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2、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二、练习与应用(1)先独立完成(2)交流点评(3)总结有关百分数实际问题的特点及思考方法。(1)理解出油率的意思(2)明确出油的原料、油、出油率的关系(3)填表计算(1)让学生独立完成(2)交流总结:当单位“1”已知时,可以直接用乘法求出相关的未知量;当单位“1”未知时,通常用方程解答。4、完成第5、6题(1)先画图(3)强调:单位“1”的量已知和未知时的不同处理方法。三、课堂总结1、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巩固用百分数知识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索和实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百分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3、通过评价与反思,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渗透生活即数学的教学思想。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①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②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④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一、练习与应用(1)独立解答(2)交流算法(1)理解题意,适当解释“合金”的意思明确:一块黄铜的千克数由两部分组成,是一铜的,一是锌的千克数。(1)理解题意(2)学生解答重点理解“携带行李超过20千克的部分,每千克要按飞机票原价的1.5%购买行李票”这句话的意思。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明确两点:一、首先算出超过20千克的那部分重量;二、行李票的价格=飞机票原价*1.5%。(2)学生解答二、探索与实践(1)课前收集爸爸妈妈及自己的体重(2)根据公式算一算各自的标准体重(3)根据公式算算实际体重是否属于正常体重(1)现场调查(2)分别算出百分数3、思考题引导分析:利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先算出这件商品打折前的售价是:104*80%=130元再算出商品的成本价:X+30%X=130,求出X=104元作出判断四、评价与反思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2.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2.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①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②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④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1、圆柱和圆锥形的实物、模型2、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各一面。一、导入新课1、出示例1场景图,上面这些物体认识吗?分别是什么?如果将它们按形3、揭示课题:圆柱和圆锥二、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出示相关圆柱形实物和模型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⑶组织全班交流,教师适当板书:上下一样粗细有两个圆面一个曲面教师先对照圆柱的直观模型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再让学生在实物模型上找到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2、研究圆锥⑵仔细观察圆锥,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说一说。⑶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有一个顶点底面是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⑷认识圆锥的高出示圆锥的透视图,让学生认识圆锥的高。⑸在圆锥的实物模型中,相互说说圆锥的顶点、底面、侧面和高。三、巩固练习1、讨论“练一练”。⑴让学生各自从教材提供的图片中找出圆柱形的和圆锥形的。⑵交流说一说挑选的理由和不挑选的理由。⑵在书中连线。⑴出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引导学生猜想:如果将旗杆快速旋转,想想一下:小旗旋转一周各能成什么形状?⑵让学生旋转小旗,看猜想是否正确。⑶如果让你自己设计一个小旗,你想将小旗设计成什么样子的?想想一下,如果也这样旋转一周,会转成什么形状?自己做一做。并量出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再计算出它们的底面周长和底面积。2、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探究计算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3、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①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②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④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1、出示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罐头的侧面贴了一张商标纸。⑴拿出圆柱形的罐头,量出相关数据,在小组中讨论。沿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商标纸,量出它的长和宽,再算出它的面积。观察一下,展开后的长方形商标纸的长与宽,与圆柱中的什么有关?有什么使学生认识到: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⑴师:这个罐头的侧面也有一张商标纸,如果不展开,能算出这张商标纸的⑵出示数据:底面直径11厘米高:15厘米⑶学生算出商标纸的面积。3、小结:算商标纸的面积,实际上就是算圆柱的侧面积。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4、练习:完成“练一练”第1题。二、教学例3⑴问:如果将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⑵让学生算一算后交流。师板书:长:3.14×2=6.28(厘米)宽:2厘米⑶圆柱的两个底面的直径和半径分别是多少厘米?2、引导画出圆柱的展开图。⑵如果要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要画哪几个图形?分别画多大?⑶在书上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3、认识圆柱的表面积。⑴讨论:什么是圆柱的表面?怎么算圆柱的表面积?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圆的面积×2+圆柱侧面积⑵算出这个圆柱的表面积。算后交流,提醒学生分步计算。4、练习:完成“练一练”第2题。⑴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这两题有什么不一样?知道底面圆的直径怎么求圆柱的底面积和圆柱的侧三、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圆柱的表面积)1、进一步巩固圆柱侧面积、底面积、表面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柱表面积的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①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②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④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一、复习引入1、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个部分?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其中圆2、揭示要求:这节课,我们要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希望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加深对圆柱表面积的认识。1、出示练习六第3题,理解表格意思。2、第一行中,已知什么?怎么算出这个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各自计算,算后填写在书中表格里,再交流方法和得数。3、第二行中,已知什么?怎么算出这个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各自计算,算后填写在书中表格里,再交流方法和得数。4、如果已知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6.28分米,高是3分米,怎么算出这个各自计算,算后交流方法和得数。三、综合练习⑴讨论:求做这个通风管要多大的铁皮,实际上是算哪个面的面积?为什⑵各自练习后交流算法。⑴讨论:需要糊彩纸的面是什么?要求彩纸的面积就是算圆柱的哪几个面⑵各自练习后交流算法和结果。⑴出示“博士帽”问:认识它吗?什么样的人可以拥有博士帽?⑵看看,这个博士帽是怎么做成的,包括哪几⑶出示条件:这个博士帽上面是边长30厘米的正方形,下面的底面直径你能算出,做一顶这样的博士帽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黑色卡纸?⑷各自计算,算后交流算法和结果。⑴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要算这根花柱上有多少朵花,需要先算出哪几个面的面积?分别怎么算?4、讨论解答练习六第9题。⑴出示题目,读题,理解题目意思。怎么算一根柱子的侧面积的?为什么不要算底面积?四、全课小结五、作业:练习六6、7、8、9题。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初步学会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相2、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①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②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④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一、复习引入1、呈现例4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2、提问:这几种立体的体积你都会求吗?你会求其中哪些立体的体积?启发: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猜想一下:圆柱的体积怎么3、引入: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圆柱的体积计二、教学例41、观察比较引导学生观察例4的三个立体,提问:⑴这三个立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定相等吗?为什么?⑶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为什么?2、实验操作⑴谈话:大家都认为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是相等的,而且都等于底面积乘高。那用什么办法验证呢?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我们能不能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⑵提出要求:你能想办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各小组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条件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操作一下。⑶讨论交流: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能否拼成一个近似操作教具,让学生观察。引导想像:如果把底面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结果会怎么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拼成的立体会越来越接近长方体。3、推出公式指出: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板书圆柱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⑶引导用字母公式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三、教学“试一试”⑴让学生列式解答后交流算法。⑵讨论:知道什么条件就一定能算出圆柱的体积了?分别怎么算?四、巩固练习⑴说一说:这两个圆柱中都是已知什么?能算出圆柱的体积吗?⑵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⑶对照板演,说说计算过程。2、做“练一练”第2题。五、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1、通过练习,巩固圆柱的体积公式。2、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数学知识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①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②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④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一、复习2、我们是怎么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的?3、知道哪些条件,我们就能算出圆柱的体积?各自算了填在书上,然后校对。2、算出下面各圆柱的体积。练习并指名板演,然后对照板演说说每题的计算过三、讨论实际问题⑴猜猜看,哪个杯子里的饮料最多?⑵算一算,看到底是哪个杯子里的饮料多?提高学生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①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②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④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1、求下面各圆柱的体积⑴底面积0.6平方米,高0.5米提醒学生要看清单位。怎么算这个油桶能装柴油多少千克?为什么?二、综合练习⑴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意思。⑵小组中讨论:要求一年里每个人大约要比原来多用去多少立方厘米的牙⑶说说怎样算一天里,每个人大约比原来多用多少立方厘米的牙膏?2、讨论练习七第9题。⑴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意思。三、讨论思考题⑵全部浸入,水面上升9厘米,你又能想到什么?怎么算出这个圆钢的体四、全课小结五、作业:练习七第7、8、9和思考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1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定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①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②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④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一、情境引入情境演示:呈现例1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情境。师: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揭示课题: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生观察图片,回答。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11、认识图形的放大分析题意: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2、认识图形的缩小。我们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先独立思考这样才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尝试练习: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引导尝试: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再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2、探索规律: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3、教学“试一试”学生先讨论,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学生练习,在小组里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在小组里说一说“按3:1放大”的含义,再全班交流。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小组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发现?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学生回答(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学生独立完成,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三、练习提高做“练一练”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独立练习,集体讲评。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四、总结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学生表达学习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2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①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②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④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一、练习回顾谈话导入1、关于比的知识你还了解哪些?(初步了解学生的比的知识的一些基本情12:48:185.4:0.94.4:4学生回忆比的知识学生练习回忆求比的比值、化简比的方法二、主动探索教学例3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图2是图1放大后得到的。师:你能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吗?师:你是怎样发现的?(适当引导学生分别求出写出的比的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3)明确概念:6.4:4=9.6:66.4/4=9.6/6揭示: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你能写出两张照片长与宽的比。(5)自主创造:你能写出一个比例吗?小组能尝试说明为什么能组成比例。你能根据以上的理解,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说出为什么能学生读题后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学生写出比学生观察、比较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理解比例的意义学生练习,同桌交流。三、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读题分析、说明理由3、做练习九第4题再逐题说说判断的思考过程。学生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四、全课小结提高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理解比例的哪些有关知识?能和同学做个交流吗?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后再表达。五、课堂作业练习九第5、6题。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①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②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④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一、复习引新导入新课(判断下面的比,哪些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5/8:1/47.5:32:89:27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说说判断过程。2、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比例的有关知识。学生回顾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二、认识比例探索规律1、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1)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师介绍:比例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出示:3/5=18/30(4)已经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2)、学生写不同比例: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3)、学生探索规律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4)、写比例,验证规律: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5)、师生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3、思考分数形式的比例3/6=2/4,通过连线使学生明确:在这样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达为: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结果相等。4、练习:“试一试”判断能否组成比例。出示“3.6:1.8和0.5:0.25”。让学生自己根据比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提问:2.6:1.8和0.5:0.25能组成比例吗?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练习:找出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学生练习: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项,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学生分析哪两个数是外项,哪两个数是内项。比较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思考后归纳:判断时可以先把两个比看成是比例。如果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1、做“练一练”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5:3=63、做练习十第1、2题学生尝试练习后交流讨论先让学生尝试填写,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四、全课小结总结反馈把你发现规律的方法介绍给朋友、亲人。五、课堂作业练习十3、4题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会应用比例的基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2、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①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②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④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一、练习引入():2、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怎样填空的?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学生回顾比例的基本性质二、探索新知出示例5,前面我们学习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李明把照片按比例放大,放(1)读题审题,理解题意老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2)引导分析,写出比例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师介绍:“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3)找到依据,变形解答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思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教师板书:6x=13.5×4。“这变成了什么?”(方程。)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4)、板书过程,总结思路师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指名板书。师生总结解比例的过程。再怎么做?”(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5)、练习提高,再说思路做“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解题思路。学生读题,分析题意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学生小组交流,大组汇报学生交流总结思路:在解比例的过程中第一步是关键,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下面和以前学习的解方程的方法一样。学生独立练习,小组说明思路。三、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3、做练习十第8题学生先说说按比例“缩小或放大“的含义。再列出相应的比例式并求解。学生独立审题并解题。讲评时重点指导学生解决第(2)问。2、把你掌握的解比例的方法在小组里介绍一下,并在大组交流。五、作业练习九第5、6题。幅图上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①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②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④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一、设置情境比较引入演示:出示出示一组大小不同的中国地图。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师:想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比例尺)学生观察学生回答。(可能出现:形状没变、大小变了。)师:题中要我们写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2、认识探索写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比的方法。师: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3、比例尺的意义及求比例尺的方法师: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题中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师: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师: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你是怎样理解这幅图的比例尺的?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5、认识线段比例尺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师介绍线段比例尺。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尝试写出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成相同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学生总结: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全班交流。学生交流: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四、独立练习2、做“练一练”第2题。独立相互说,指名说。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五、总结评价生活延伸1、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2、在生活中找找,哪些会用到比例尺学生交流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2、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①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②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上海车位购买协议范本(2024版)版B版
- 二零二五版废旧设备买卖及环境评估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食堂承包与营养搭配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生物科技企业部分股权增资扩股合同3篇
- 2025年鲜羊奶行业新型经销商合作模式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原创动漫角色形象知识产权归属协议下载2篇
- 二零二五年空压机设备销售与安装验收合同2篇
- 2025年度高速公路服务区智能停车场车位租用合同范本
- 2025年度个人跨境电商担保代理合同4篇
- 2025年度科技创新型企业法人股权激励聘用合同范本
- 青岛版二年级下册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竖式计算题200道及答案
- GB/T 12723-2024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编制通则
- GB/T 16288-2024塑料制品的标志
- 麻风病防治知识课件
- 干部职级晋升积分制管理办法
- TSG ZF003-2011《爆破片装置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 2024年代理记账工作总结6篇
- 电气工程预算实例:清单与计价样本
- VOC废气治理工程中电化学氧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煤矿机电设备培训课件
- 高考写作指导议论文标准语段写作课件32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