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_第1页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_第2页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_第3页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_第4页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由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国",到一步一步走向世界文化中的“中国”。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和“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许倬云《万古江河》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学习目标:

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目录【课程目标】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对世界的影响对亚洲的影响对欧洲的影响吸收外来文化西学东渐佛教传入中国三、当代中国文化复兴一、兼收并蓄、交汇融合——中华文化在交流和吸收中发展基础梳理:梳理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的史实佛教开始传入佛教日趋兴盛佛教完成本土化理学形成佛学融合天文、地理、数学等西方新知识传入中国国门洞开,西方军事技术、工业技术、科学理论进一步传播向西方学习的重点转向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马克思主义传播。一、兼收并蓄、交汇融合——中华文化在交流和吸收中发展佛教开始传入佛教日趋兴盛佛教完成本土化理学形成佛学融合天文、地理、数学等西方新知识传入中国国门洞开,西方军事技术、工业技术、科学理论进一步传播向西方学习的重点转向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马克思主义传播。一、兼收并蓄、交汇融合——中华文化在交流和吸收中发展

中国知识线与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佛教的传播和中国化--东方文化的融合

1.基本历程2.佛教传入中国的原因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二)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的融合1.明末清初西学东渐2.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一、兼收并蓄、交汇融合——中华文化在交流和吸收中发展佛教开始传入佛教完成本土化佛教日趋兴盛理学形成佛学融合探究思考:梳理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的过程,思考佛教盛行的原因和影响(一)佛教的传播和中国化--东方文化的融合中华文化交流发展特点二:包容性(一)佛教传入中国知识链接:佛教基本教义: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禁欲苦行,宣扬来生幸福。佛教,也叫释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时由释迦牟尼创立于古印度。宣扬因果报应,轮回转世,虽主张“众生平等,皆可成佛”,但又说“有生皆苦”,而把解脱痛苦的希、望寄托于消极的“涅槃”(意为寂灭)境界。广泛传播于亚洲及世界各地,对多国政治和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一、兼收并蓄、交汇融合——中华文化在交流和吸收中发展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传入中国1、传入过程:两汉之际,来自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1)开始:永平十年(68年)于大月氏遇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得佛像经卷,用白马载抵洛阳,明帝为其建白马寺,译四十二章经。◎佛教传入中国路线◎洛阳白马寺东汉初,明帝派人去西域求佛法,修建洛阳白马寺【史纲上】(一)佛教传入中国1、传入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2)盛行: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民受尽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长期的战乱又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这种情况造成了宗教流行的土壤。各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和获得精神安慰,也有意识地提倡。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二: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思考:佛教为何在此时期兴盛?①社会动荡不安,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给与人们精神寄托;②统治者的支持,通过佛教控制人民,维护统治;③名士质疑儒学,崇尚玄学。④佛教为适应中国而进行自我改造本土化。

一、兼收并蓄、交汇融合——中华文化在交流和吸收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融合性

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极。——《魏书·释老志》

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院)。——(南朝宋齐时期)范缜《神灭论》三武一宗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帝、后周世宗都曾下令灭佛,毁寺庙、遣僧侣、收田亩。佛教遭受较大打击。但都阻止不了佛教的兴盛。

魏晋南北朝佛教兴盛的危害及应对不利于国家赋税徭役的征派出世态度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士兵官吏浮于人事;寺庙奢侈,僧侣不检。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传入中国1、传入过程: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3)完成本土化:隋朝:三教合归儒【史纲上】唐朝:武则天时形成不同宗派,禅宗修行简便,影响最大【史纲上】“禅”是静坐的意思,即提倡安心静虚的修行方式。禅宗改造了传统佛教,废弃其违背儒家孝悌观念的戒律,强调“孝”是成佛的根本,也提倡为父母守丧三年等,使外来佛教更适合中国封建统治者的需求。《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是唐代吴道子根据佛典《瑞应本起经》创作纸本墨笔画。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传入中国1、传入过程: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4)融合:宋明理学儒学:孔孟正宗(根本)道教:贯通宇宙自然佛教:人生命运开始传入两汉之际日趋兴盛,渐趋本土化魏晋南北朝完成本土化隋唐融合宋明过程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宋明佛教盛行,吸收儒、道的影响,渐趋本土化。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三教并行,禅宗修行,简便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以儒学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一部分。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传入中国,日渐本土化的过程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佛教传入中国,日渐本土化一、兼收并蓄、交汇融合——中华文化在交流和吸收中发展思考2:梳理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的过程,根据材料思考佛教盛行的影响材料一:佛教包涵了很多思辨的内容,蕴含了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辨证法观点,这就大大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赵朴初《俗语佛源》材料二: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俱。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因惑--魏晋风度研究》北魏敦煌壁画-257窟龙门石窟材料三:“诗佛”王维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材料四:佛教的汉语词汇:刹那、大彻大悟、三生有幸、前因后果、自作自受、解脱、觉悟、缘分、五体投地等。积极:①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理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②文学、书法和绘画:

体现佛教的内容和理念,注重境界的表达。◎·赵光辅番王礼佛图叹白发

唐·王维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柳公权《金刚经碑》③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

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又融人了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剃度受戒,遁入空门,不问世事消极①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②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材料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范缜《神灭论》一、兼收并蓄、交汇融合——中华文化在交流和吸收中发展佛教开始传入佛教日趋兴盛佛教完成本土化理学形成佛学融合天文、地理、数学等西方新知识传入中国国门洞开,西方军事技术、工业技术、科学理论进一步传播向西方学习的重点转向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华文化交流发展特点三

双向性

主动——被动——主动(1)背景①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奠定基础②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③传教士的推动④有识之士的推广、皇帝的支持A.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B.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C.《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招揽人才(2)表现利玛窦(3)影响:局限:只在极少数知识分子中传播,没有使中国社会发生根本性变革积极:①引入西方的某些自然科学技术,丰富了中国的传统科技;②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③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高度发达(内卷化严重)政治:封建统治者盲目自大文化:重本抑末、理学的思想束缚;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约束一、兼收并蓄、交汇融合——中华文化在交流和吸收中发展(二)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的融合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近代西方学术思想(科技及思想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1、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特点:①以传教士为主体;②以传教为主要目的;③局限于士大夫阶层;④以科学技术为主;⑤适应性调整策略。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西学东渐全面开始——晚清民初(近代以来)(2)表现:①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徐继畲,主张学习西方,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林则徐《四洲志》◎徐继畲《瀛寰志略》◎魏源《海国图志》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积极:开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之先河,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思想主流。局限:仅著书立说,未付诸实践,对西方的学习停留在器物层面,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保留封建纲常色彩。器物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西学东渐2、全面开始——晚清民初(近代以来)(2)表现:②洋务运动时期——地主阶级洋务派A.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强调以中国的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主张学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B.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C.传播方式:a.设立新式学堂: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相继开设英文、法文、俄文等馆,还增设天文算学馆。b.实行留学教育: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严复、詹天佑等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赴美留学儿童◎京师同文馆器物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西学东渐2、全面开始——晚清民初(近代以来)(2)表现:③维新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与其著作◎梁启超与其著作伸民权、设议院近代西方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实行君主立宪制④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三民主义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实行民主共和制制度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西学东渐2、全面开始——晚清民初(近代以来)(2)表现:⑤新文化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激进派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无产阶级前期:①思想革命:核心: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②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⑥五四运动时期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思想一、兼收并蓄、交汇融合——中华文化在交流和吸收中发展(二)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的融合2、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

探究:根据教材和纲要上,列举近代以来,各派别传播西学的史实派别救国思想内容(联系课本)影响学习方向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未付诸实践西学传播渠道大大增加器物地主阶级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社会改革等展现在国人面前资产阶级维新派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维新变法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传播了西方革命思想。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三民主义民主共和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激进派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思想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思考:这一时期的西学东渐有什么特点?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①主题明确:挽救民族危亡,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②阶层广泛: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进行了探索和斗争。③层次鲜明:学习西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④态度由被动到主动:前期的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后期的主动选择马克思主义。⑤发展曲折:各阶级或阶层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都在前者基础上,吸取教训,继续发展。

⑥从走他人的道路到走自己的道路。比较明末清初和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的不同明末清初近代以来背景内容传播主体接受群体目的影响作用①受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影响;②传教士传教的需要;③国力较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①工业革命后列强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蓄意侵华;②救亡图存的需要;

③在中国落后于西方被迫向西方学习主要是自然科学内容广泛,涉及器物、制度、思想等多个方面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主体与中国士大夫进行合作,反映了向中国传播基督教的目的救亡图存社会影响小;文化上东西双向交流(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西学传播途径广泛,社会影响大;促进了中国社会转型。少部分知识分子,如徐光启群体不断扩大,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近代西学东渐的影响

①政治:推动中国改革和革命运动兴起;②经济:近代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③思想:冲击传统文化,推动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④教育:近代教育出现,培养大量近代人才;⑤社会:推动社会习俗变迁。补充: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第一次,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第二次,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第三次,明代中期以来的西学东渐,西方近代文明传入中国,推动中华文化逐渐开始转型。这是东西方文化的全面交流。

P13【问题探究】

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选集》第7卷

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

——毛泽东《同英国记者斯坦的谈话》,《毛泽东文集》第3卷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借鉴对待外来文化?①应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积极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②在外来文化面前,既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也切忌盲目自大,固步自封。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辐射东亚文化圈是指历史上受中国及中华文化(或汉文化)影响、过去或现在使用汉字、并曾共同使用文言文(日韩越称"汉文")作为书面语、受中华法系影响的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地域相近区域。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为汉字、中国制度与农工技艺、道教、中国化佛教(汉传佛教)。这些要素给东亚诸国的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深刻影响。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辐射1、基础梳理:阅读教材梳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与辐射的表现(中学东传)类别时间影响汉字前4-3世纪儒学3-5世纪佛教4世纪以后社会制度7世纪(唐)社会生活7世纪文化传播14世纪15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日本等国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①古代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②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③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所学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扩大和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谚文,韩国称为韩字,北朝鲜称为朝鲜字。15世纪朝鲜王朝世宗大王遣人创造朝鲜拼音文。日本平假名与片假名假名,“假”即借,“名”即字。意即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汉字为“真名”。越南喃字喃字,是古越南民间一种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来表达越南语的文字。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辐射制度:(1)朝鲜: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2)日本:7世纪,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3)越南: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二、大国辐射: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越南

河内文庙——国子监材料:新罗统一朝鲜后,更以唐制为立国规范……在学制上,新罗仿唐置国学,设儒学科和技术科。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唐朝日本政治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中央:三省六部制地方:郡县制制定律令,神化天皇中央:二官八省地方:国、郡、县经济均田制、租庸调制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辐射日本奈良唐招提寺——仿唐建筑鉴真东渡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先后6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他留居日本10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他带去了大量书籍文物。同去的人,有懂艺术的,有懂医学的。他们也把自己的所学用于日本。鉴真根据中国唐代寺院建筑的样式,为日本精心设计了唐招提寺的方案,成为日本著名的佛教建筑。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辐射韩国景福宫和成均馆(1)科技: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等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欧洲中国14至15世纪印刷术传至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8世纪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促进教育、政治及商业发展。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粉碎骑士阶层,推动了封建社会的瓦解。13世纪初,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推动大航海时代到来。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2.对欧洲的影响——中学西传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中国科技的西传对欧洲的影响:政治上:有利于冲击中世纪封建统治阶层;经济上:推动新航路的开辟,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上: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和传播

——推动欧洲由封建社会到近代社会的转型2.对欧洲的影响——中学西传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2)思想文化美国·流芳园(仿苏州园林式建筑)饮茶成为欧洲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1)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2)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为西方哲学的进步提供了新的生长点;为欧洲启蒙运动提供了反对宗教神权和封建王权的有力武器。启蒙思想家借用儒家文化为启发民智和解放思想提供理论基础;借儒学抨击天主教会;借科举制抨击等级制度。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辐射中学西传:16-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材料一“东学西渐”对于欧洲而言,并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的。此时的欧洲,封建领主制的统治本身,已出现了矛盾,为了争霸,欧洲诸国就必须加强实力;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天主教罗马教廷的“宗教改革”,强调教徒的个性和自由,反对教廷及其分支机构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东学西渐”,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即设法学习中国的先进文明,以增强国力,并突破天主教的专制……主张引进并改造、吸收中国文明的,主要是代表新兴资本势力的变革者。

——刘永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