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地区小学海洋文化校本的开发设计》12000字(论文)_第1页
《沿海地区小学海洋文化校本的开发设计》12000字(论文)_第2页
《沿海地区小学海洋文化校本的开发设计》12000字(论文)_第3页
《沿海地区小学海洋文化校本的开发设计》12000字(论文)_第4页
《沿海地区小学海洋文化校本的开发设计》12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沿海地区小学海洋文化校本的开发设计目录TOC\o"1-2"\h\u21581第一章绪论 117558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5808二、研究现状综述 323198三、研究目的和方法 430625第二章海洋文化教育 424496一、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识 423661二、海洋文化教育 512517第三章校本课程 522311一、校本课程的含义 511863二、校本课程的开发 627666第四章基于海洋意识教育的校本课程调研 817771一、调研目标 811376二、调研结果 824099三、调研结论 125365第五章海洋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 1319507一、目标学校介绍 135386二、课程教学目标制定 1310686三、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1411558四、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1428889“大奏鼓”绘画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15[摘要]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强调改变原来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单一性,强调校本课程的重要性。我国朝着海洋大国这一展望不断前进,华夏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海洋,海洋校本课程的发展极其关键,它既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完善发展,也有利于弥补我国中小学课程体系的缺陷。目前我国的海洋文化校本课程发展还处于起始阶段,校本课程发展体系仍不完善,通过分析国内外研究成果,了解有关校本课程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针对我国校本课程发展现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从而促进我国学生更好地发展海洋意识、掌握海洋文化。[关键词]校本课程;海洋文化;中小学教育绪论选题的背景及意义选题的背景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中小学课程结构过于片面这一弊端被着重指出,改革强调能使学习在不同方面有所发展的各类课程有一个比较平均、完善的体系结构,符合不断涌现新兴事物、新兴技能的社会对人才整体的要求和学生的自身成长规律。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在新课程改革中凸显。校本课程指在以充分完善地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为大前提,大幅度利用已有的地域资源,准确估量测试本校学生的学习需要所实施的课程。钟启泉,崔永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87页。钟启泉,崔永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87页。浙江省内的不少城市傍海而生,如舟山市、台州市、温州市。海洋带来了丰厚的渔业资源,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浙江沿海人们,劳动人民依靠自己劳动能力和聪明智慧将渔业资源转变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海洋文化的诞生是劳动和文化的结合,劳动人民在辛苦劳作的时候也受到了精神的涵养,氤氲于海洋文化中。进行有关海洋文化的课程教育是促进沿海地区孩子们全面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选题的意义海洋文化发展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浙江省经济的增长需要海洋产业的参与,并且海洋产业的发展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只有如此才能使得浙江省的海洋经济和陆地经济相互协调发展。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充分运用已有的海洋资源。”潘家伟,毛光烈,夏阿国:《海洋:浙江的未来——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22页。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一步,必须牢牢把握。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达成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我国成为“潘家伟,毛光烈,夏阿国:《海洋:浙江的未来——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22页。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中传承海洋文化这一目标做了详细的规定: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需要被学生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断前进提高需要学生通过学习来实现,国家安全的保障、民族和谐统一、生态安全和海洋所有权等方面的教育也需被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78页。课程开发方面以下这几方面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被强调:课程过于重视学生接受理论知识的倾向需要被更改,而强调让学生们形成自主踊跃的自我学习态度,使学生在理解掌握基本知识与基础技能的同时也知道如何学习,并拥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课程结构过度强调学科本身的内容,分科过细导致科目过多却没有一个统一的实施范畴这一教学现象也应被改变。综合实施九年一贯的课程体系和有效的课时安排,并添加综合课程以做到因材施教,体现课程体系的均衡、综合和可供选择这三个特征;改变课程文本冗杂、难度大、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弊端,增强课程文本与学生日常所需和社会信息技术发展的联结,重视在校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已有知识储备,精心挑选中终身发展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更改课程实践过份注重对学习内容的接受、机械操作的现状,主张学生自主接受、热爱探索、愿意实践,培育学生们各方面综合能力的统筹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3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3页。浙江不同沿海地区的小学教育水平差距较大,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度差距也较大。虽然都是沿海文化氤氲下所开发的校本课程,但是在一以贯之校本课程的本质理念的同时,不同地区的学校依托各地独特的资源优势所开发的校本课程独具地方特色。对相关海洋文化类的校本课程进行系统研究有利于比较不同沿海地区的海洋文化校本课程,归纳出异同点,形成一套适用面比较广的海洋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体系。学生发展方面校本课程的存在有利于使学生从过于注重理论化、忽视实践意义的旧式教材里脱离出来,因为校本课程的教材是广义上的教材,指的是那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素养的材料,无论这些材料是书面的还是非书面的。“教材”涉及面的广泛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减少“教师灌输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如此僵持的学习状态。沿海地区开发海洋文化校本课程有利于使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同时丰富学习生活,扩大知识面。同时,让学生喜欢上海洋,知晓渔民生活的不易,从而珍惜现有的美好生活并愿意为此奋斗;使在校学生变得品学兼优。教师发展方面教师发展的三个主要方式是:学历提升、教师培训、教学反思。要求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实施校本课程属于教师培训这一途径中的校本培训。当前我国课程资源的开发存在单一片面性的缺陷,多层面、多途径地开发课程是解决这一缺陷的方法,而课程质量提升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参与课程改革中教学能力也会相应增长。二、研究现状综述国内外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出版作品较多。吴刚平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丛书》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1页。围绕“何为校本课程?即校本课程的定义是什么。开发校本课程是否有必要?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该如何体现其地位?”这几个问题进行探讨,详细介绍了新课程改革下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的背景和方法。李臣之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1页。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全国百所高校规划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09页。JohnEggleston.1982.“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inBritain.”CcoperativeEducationReview.与海洋文化校本课程相关的出版书籍较少,但是相关的文献数量庞大,大多是有关海洋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或应用的实验论文。江苏省老坝港小学的戴子云老师研究如何将海洋文化校本课程和习作教学中相互结合,他认为写作教学强调挖掘学生的“实”与“情”。“实”指的是作文要写真事真物,切不可胡编乱造天马行空;“情”指的是写作者要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校本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机会接触理论性知识以外的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生活、社会有新的理解和感悟。三、研究目的和方法(一)研究目的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研究浙江省不同沿海地区的小学海洋文化校本课程的发展现状,并判断海洋类校本课程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否起到使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同时丰富学习生活,扩大知识面;是否让学生形成对于海洋的喜爱、对于劳动人民的热爱与尊敬;是否培养了学生劳动技能、养成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二是研究在新课程改革下浙江省内不同沿海地区海洋的小学海洋文化类的校本课程,从而进行比较,归纳出异同点,形成一套适用面比较广的海洋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体系。沿海地区开发海洋文化校本课程有利于使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同时丰富学习生活,扩大知识面。同时,让学生形成对于海洋的喜爱、对于劳动人民的热爱与尊敬。(二)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本文的研究首先是大量搜集阅读我国新课程改革对于校本课程如何实施提出的要求,再者是研究国内各个地区海洋文化校本课程的相关实验记录和文献来了解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海洋文化校本课程的发展现状。(2)案例分析法:以浙江省台州市箬山小学的综合课程为研究对象,对海洋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发现其开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寻找相应的对策。(3)对比分析法:本文通过对比我国不同地区各个学校海洋文化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结果来探究海洋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共性与不同。第二章海洋文化教育一、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识谈及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识,我们自然会想到海洋。海洋对人类的存活无比关键。人与自然是共生的,我们要利用自然,更要爱护自然,在利用海洋的物质性实践活动过程中,理论层面的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识渐渐出现了,海洋意识指的是个体或民族对海洋的看法、观念。海洋文化的本质定义是海洋和人类在历史沿革中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衍生物。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二、海洋文化教育海洋教育的涉及面很广,“海洋文化教育”是“海洋教育”这一大类目中的一个分支。个体在学校和社会中都可以接收与海洋相关的教育。学校中的海洋教育指的是学校承载提高学生海洋意识、素质的任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与海洋相关的知识点,这种教育可以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也可以以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进行。社会中的海洋教育强调“耳濡目染”,电视节目、社区活动、节日习俗等等都是海洋教育的实现方式。《联合国海洋公约》于1982年12月10日正式通过,此后世界各地人们的海洋意识不断发展,海洋文化教育从此不断发展。与传统的海洋教育相比,海洋文化教育的内容、形式以及对象与传统海洋教育不相同,这是其明显的特征。叶龙:《全球海洋教育的发展新路径与趋势——走向海洋文化教育》,《现代教育科学》,2019年第8期,第1-7页。海洋文化教育在不同国家的发展程度差距较大,从全球海洋文化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海洋文化教育的发展仍处于起始阶段。美国十分重视国民的海洋意识发展,并将海洋文化、海洋教育深刻渗透于传统教育体系中。美国为普及海洋文化教育颁布了一系列法案和计划,例如21世纪初的《海洋法》以及2004年的《海洋行动计划》,提升学校教育中的海洋文化渗透在这些法案中体现,具体提升的方式包括开展海洋文化课程、增加学校中的海洋实践活动,开展海洋知识竞赛等等。此外,大量博物馆和水族馆的成立为海洋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载体,和课程这一载体相比,以参观博物馆和水族馆的方式学习海洋文化更有趣、更易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日本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海洋立国”战略,并于2007年通过《海洋基本法》。《海洋基本法》的修订和总则明确了国家、地方公益团体、企业及其他国民的义务和职责,该政策旨在保证海洋文化活动、海洋艺术活动的有序进行,文件中强调无论是理论层次或是实践层次,都应充分体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而实施这一任务最有效的形式即为课堂教学。第三章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含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有序进行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新课程改革必须遵循“变更课程管理太过统一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层次课程管理,使得课程更加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22页。校本课程的开发(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我国已经进行了一个较长的阶段,不少教育家、研究者专门从事“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至今国内盛行的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原理及概念包括以下几种:吴刚平秉持“校本课程开发既指‘校本课程的开发’,又指‘校本的课程开发’。”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7-125页。崔允漷觉得“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课程设置的方式及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7-125页。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47页。(二)校本课程开发所考虑的因素1.教师教学过程的主导是教师,教师对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是重要的教学资源。首先,教师的个人形象、言语习惯、语言表达能力、人格品质和情感态度,是传递文本内容信息、达成教育教学目标而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条件;教师如何使用课程教学资源更直接决定了所在班级课程的资源应用效应;而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言语则组成了课程的主要内容。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19页。各个学科的老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校本课程实施的目标是满足本校学生学习、发展的需求,任课教师是学校里最了解学生的人。教师们根据每个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知识储备、兴趣所在等因素来选择学校里、社区内、地区中适合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校本课程的开发还需要教师对于课程标准有充分的了解。例如浙江省舟山市的沈家门第四小学的校本课程为舟山渔民画的教学,这一课程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拥有传统的美术教学能力,还要对舟山渔民画有较深的造诣。2.学生赫尔巴特提出了“课堂、书本、教师”三中心,其思想对19世纪世界各国的教育教学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随着教育学的不断发展,美国教育学家杜威针对赫尔巴特“课堂、书本、教师”三中心理论提出了相反的理念,即“儿童、活动、经验”三中心,该理念针对传统教育学即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中把教师看作教学的主体,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步骤是确定课程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易出现”主体错,目标弱化“这一问题,目标的指向对象应是学生,教学主体也应是学生。开发校本课程时,需要考虑有关学生的因素包括:学生的年龄阶段、兴趣爱好、已有的知识储备。3.本校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进行课程实施、日常教学管理所倚靠的理论基础。办学理念体现在一个学校的方方面面,一走进某个校园,便可看见这个学校的教室布置、教学设施装备等等,也可看到这个学校在墙壁上的挂画、雕刻等等,这些景象无不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学校为什么生存、依靠什么生存、生存的目标和方向是什么的有机构成。校风即学校的风气,它是在师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精神特性,包括思想态度、道德情感、学习现状、工作风格等等,它影响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是一种无形的教学资源。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本校的办学理念,若脱离了本校的办学理念,则会导致校本课程的开发步履维艰。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一)社会层面校本课程依托本校资源以及学校所处地区的文化、环境资源,可以充分发挥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将身边的事、身边的地方编入历史课程教材,会让学生更有亲切感、更愿意去学习抗日战争中炎黄子孙所遭遇的点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二)学生层面目前我国实施的国家课程中所运用的教材多为大学里的教授编写,而非一线的中小学老师执笔,大学里的教授不了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因此教材存在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此外,教材应用的地域范围很广,因此教材的编写往往“留有余地”,即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专业见解、本班学生独特的学情去解读教材。校本课程以学生的需要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起到了弥补国家课程不能完全照顾不同地域学生差异的缺陷。校本课程由本校教师开发,他们和课程所对应的学生有直接的联系与交流,因此校本课程能够充分满足学生们的学习要求、学习兴趣。由于遗传物质和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学生各个智能的不同发展,如空间智力、思维智力、言语智力等等,校本课程的实施正是映照了个体多方面智力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的难度多是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基点,这种难度的课程能让学生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且不会让学生学得很吃力,也不会参与此种难度的课程可以获得一定的能力,不会因为知识过于简单而毫无收获,也不会因为知识过于困难而无法适应。(三)教师层面教师入职后应该继续学习,秉持“终身学习”这一理念。构建一个学习型社会是十分关键的,在这样的社会中,教育者必须坚持终身学习,因为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各种新兴事物、新观念在不断涌现,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可以与时俱进。终身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自觉性,强调学习的终身性,使学习成为人的一种生活。张斌贤,王晨:《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421页。新课程改革中非常强调教育技术化,这一点适应了当前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2019年底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使得线上教学成为大势所趋,线上教学要求教师充分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了解教学软件的操作方式。学校层面当下教学体系中实行的是国家课程,国家课程的载体为学科课程,其优点为效率高、易普及,但存在针对性不强、无法进行因材施教的缺陷。校本课程的存在正是弥补了此种缺陷。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为本校老师,本校老师针对各个年级段、各个班级的学习现状进行规划测定,可有效研制出针对性较强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还可以充分运用学校资源。学校里的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同理,学校里的资源可分为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隐性资源指的是班规、校风等未承载于实物中但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资源。第四章基于海洋意识教育的校本课程调研一、调研目标影响课程设计的关键因素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起点水平等因素。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设计出好的课程。本次调研旨在掌握沿海地区小学生对海洋知识的学习程度。本次调研以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石塘镇箬山小学二年级、四年级、六年级部分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81份,其中有效问卷达163份。二、调研结果(一)调查内容本次调查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海洋常识调查、学生海洋意识的调查、学生关于海洋文化校本课程的看法。第一部分是海洋常识调查,具体的题目包括“世界海洋日是哪一天、我国最大的海是什么、我国第一大岛是哪个、鱼类靠什么来平衡身体、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方法是什么”,通过这些题目来了解学生的海洋知识储备,并间接知晓学生对海洋知识与文化是否有兴趣。第二部分是学生海洋意识的调查。具体的题目包括“你认为在学校开展海洋文化校本课程有必要吗?你从什么途径了解到与海洋相关的小知识?”这几个问题旨在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海洋意识。第三部分是学生关于海洋文化校本课程的看法。具体的题目包括“你所喜欢的海洋文化课程类型包括哪些?学校里的海洋文化课程的任课老师由谁来担任班级合适?你认为海洋文化课程的存在造成了哪些影响?你希望每周学校里的海洋文化课程的课时有多少??”(二)调查结果第一部分的这几道问题体现出了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们对海洋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第一题为单选题,选项分别是A.2月2日;B.6月8日;C.9月10日。其中B选项为正确答案,有38%的学生选择正确。从结果显示的数据来看,同学们不太关注世界海洋日,主要原因是学校、社会对世界海洋日不够重视,未在这一天举行相关文娱活动。图一世界海洋日(%)第二题为单选题,选项分别是A.南海;B.东海;C.黄海;D.渤海。A选项南海为正确选项,61%的学生选择正确,BCD选项的选择率各是9%、18%和12%。第三题为单选题,题目为“我国第一大岛是什么”选项分别是A.台湾岛;B.海南岛;C.崇明岛;D.南澳岛。A选项台湾岛为正确选项,48%的正确率。第二题“我国最大的海域”和第三题“我国第一大岛”可以考察学生的对海洋的基础性了解,这两题的正确率稍高,可以看出学生通过报刊、网络、电视等媒介涉猎了一些海洋基础知识。图二我国最大的海域(%)图三我国第一大岛(%)第四题是“鱼类靠什么来平衡身体”,选项分别为A.鱼尾;B.鱼鳃;C.鱼鳍,28%的同学选对了。第五题的题目是“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方法”,选项包含A.结晶法;B.蒸馏法;C.溶解法,此题只有33%的正确率。虽然第一部分都为考察学生海洋常识的题目但涉及的知识面不同,第四题、第五题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日常生活及学习中较少学习相关知识,所以正确率偏低。图四鱼类靠什么来平衡身体(%)图五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方法(%)第二部分包含的四道题目设计的目的是调查学生的海洋意识。第六题为单选题,选项分别是A.非常必要;B.比较有必要;C.没有必要;D.无所谓。56%的学生认为在学校里开设海洋文化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28%的学生认为比较有必要,5%的学生认为没必要在学校设置此种类型课程;11%对是否在学校开设海洋文化课程持无所谓态度。图六开设海洋文化课程是否有必要(%)第七题为多选题,通过此题可以知晓学生了解海洋知识的途径。选项分别是A.电视节目;B.课外书籍;C.家人谈话;D.网络;E.日常实践;F.其他。从调查结果可知,78%的学生从观看电视节目获得海洋知识;69%的学生通过阅读书籍了解海洋知识;40%的学生在日常与家人的对话中获取与海洋相关的信息,沿海地区不少居民从事与海洋相关的职业,例如运输船、渔家乐、远洋捕捞等等,家人们在茶余饭后常谈及自己的工作,孩子们在日常中有不少的机会可以了解海洋知识;只有11%的学生在日常实践中了解海洋、亲近海洋,虽然家住海边,但由于平日学业繁忙、也出于安全考虑,许多孩子没有实践的机会。图七了解海洋知识的途径(%)第八题为多选题,选项分别是A.海洋文化理论知识;B.海洋文学;C.海洋舞蹈;D.海洋习俗;E.海洋剪纸。各个选项的选择率分别为32%、19%、63%、51%、88%。图八海洋校本课程形式(%)第九题为单选题,选项分别是A.本校老师;B.校外的专业老师;C.无所谓。各个选项的选择率分别为65%、28%、7%。图九海洋校本课程授课教师(%)第十题为多选题,选项分别是A.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从单调乏味的理论知识中解脱出来;B.扩展了知识面,获得了更多的知识技能;C.影响了原有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利于应试教育下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D.体现了学校特色,有利于学校个性特色的发展;E.增加了学生的学业压力。各个选项的选择率分别为89%、67%、33%、37%、10%。从问卷结果可知各个年级段的学生对于学校开设海洋文化课程持支持的态度,他们认为海洋文化课程可以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既能从中获得知识,也能丰富校园学习生活。图十海洋校本课程的影响(%)第十一题为单选题,本题题目是“你希望学校每周的海洋文化课程的课时时间是多少?”选项分别是A.1课时;B.2课时;C.0课时。57%的同学每周可以上一课时的海洋文化课程,30%的同学选择了B选项“2课时”,13%的同学选择了C选项。从本题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海洋文化课程课时安排的喜好倾向。图十一海洋校本课程每周安排(%)三、调研结论小学生海洋常识调研结论整体情况分析:学生们有一定的海洋常识积累,他们从多方面了解海洋文化,但多是“道听途说”,知识点十分零碎,未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因此无法提高学生的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素养。学习主体分析:学生们对海洋文化存在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参与海洋文化活动,因此海洋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坚实的主题基础,学生愿意参与其中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可保证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学主体分析:造成此次调研所体现的“学生海洋知识储备不足”这一结果的最主要原因是学校教学任务繁重导致学生无空余时间参与相关课外活动、中小学不重视海洋文化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小学生对于“海洋文化校本课程”需求调研结论从学习需求来看:学生们对于“海洋文化校本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倾向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形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体脑并用,不局限于狭小的教室,走向大自然。从学习目标来看:学生们希望自己通过参与“海洋文化校本课程”掌握一定的海洋知识,对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有一定了解,进而对世界范围内的海洋发展有所涉猎。情感价值观层面的学习目标是希望学生们热爱海洋、保护海洋、尊重海洋。从存在的问题来看:学生们对于“海洋文化校本课程”的了解较浅显、学生们设想的课程形式多是教师授课、学生听讲,这与当下我国主流的教学模式有关,所以学生在思考“海洋文化校本课程”时也未跳脱出传统的思维习惯,这不利于课程的改革发展和学生自身思维模式的变更。第五章海洋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目标学校介绍本次海洋文化校本课程设计的目标学校为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箬山小学。箬山小学的两个校区皆位于海边,箬山小学的孩子们氤氲于海洋文化中,箬山小学也十分重视学校海洋文化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在海洋文化教育方面一步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渔区品质的特色化发展之路。该校提出“海韵艺术教育”,以社团活动实践和校本课程为载体进行海洋文化教育工作。通过社团这一形式和各类活动,学生逐渐积累了自身的海洋文化底蕴。箬山小学十分重视海洋文化校本课程的发展,充分运用临海这一优势,在过往设计开展了多种类型海洋文化课程,例如海洋剪纸课程、海洋文化小讲堂等等。课程教学目标制定知识与技能学生的在校生活被各门主要课程充斥,如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等等,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理论知识得到积累,但是学生并未得到全面发展。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产生的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可细分为多种类别。校本课程的设计要定位于发展学生的音乐智力、空间智力、人际智力等等,以弥补学科课程培养学生整体和谐发展方面的不足。过程与方法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教师在课堂上越来越频繁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充分运用校园中有的信息技术设备,如投影仪、微格教室等等。这些设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媒介展现板书文字无法展现的内容,使学生更易沉浸于教学情境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热爱海洋、热爱海洋文化的感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海洋强国,我们要着力发展我国的海洋建设,充分运用各种海洋资源。但如今学生的海洋意识淡薄,海洋知识储备较差,因此需要通过日常的课程参与来培养学生的海洋文化素养。此外,海洋文化校本课程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海洋,从而激发学生们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家乡的海洋、愿意为家乡做建设的情感。课程教学过程设计大奏鼓介绍温岭大奏鼓舞蹈艺术是移民文化的体现。箬山镇的居民大多是闽南人的后代,他们于几百年前乘船旅居于此,被此地的好山好水吸引便定居下来,福建一系列风俗习惯也被带入箬山,在此地生根发芽,因地制宜地发展为新的民间风俗,流传至今,大奏鼓就是其中之一。大奏鼓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种粗犷、未经精雕细琢却有一定美感的民间舞蹈,它体系了大海与渔民们的休戚相关,也展现了渔民们不畏艰险的决心和不怕辛苦的品质。表演者通常男扮女装,头上戴着一顶三角帽,耳朵上挂着两个夸张的大耳环。大奏鼓常在年末举行,这项活动具有祈求来年渔业大丰收和出海的人们平安归来的美好希冀。大奏鼓的表演场面震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