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药概论内容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概论中药方剂学概论中药药理学概论中药药剂学概论中药新药研发
考核及成绩评定
性质:考查课考核方式:以课程论文及章节思考题作为评定依据。成绩:以不通过、通过、良好、优秀计,不计具体分数。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药学的哲学基础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中医学理论体系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脏腑经络及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理、法、方、药是中医学关于诊断与治疗操作规范的四大要素。
辨证论治是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的过程,为中医学的基本特色。理:是指根据中医学理论对病变机理作出的准确的解释。法:指针对病变机理所确定的相应的治则治法。方:是根据治则治法选择最恰当的代表方剂或其他治疗措施。药:指对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及其剂量的最佳选择。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伯高等论医之书。《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卷81篇,共80余万字。内容:整体观念、藏象经络、精气学说及阴阳五行学说等著作时代:至今尚无定论。从其内容看,非一人一时之作,但一般认为其主要内容是反映战国时期医学理论水平的,基本定稿时期应不晚于战国时期。当然,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出于秦汉及六朝人之手。
《难经》《伤寒杂病论》作者:张仲景,约生于东汉和平元年(公元150年)。他所著《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后人称此书:“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被称为“医圣”。内容:辨证论治《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合和”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因此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它是医生和药师学习中药学的教科书,也是医学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1)生理上的整体性(2)病理上的整体性(3)诊治上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1)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2)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3)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1)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2)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3)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综上所述,中医学不仅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认为人与自然、社会也是一个统一体。它以人为中心,以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为背景,用同源性和联系性思维对生命、健康、疾病等重大医学问题作了广泛的讨论,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精神与形体以及形体内部的整体性联系,认为人体自身的结构与机能的统一、“形与神俱”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是其健康的保证,而这种人体自身的稳态及其与自然、社会环境协调的被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发生。因此,中医学在讨论生命、健康、疾病等重大医学问题时,不仅着眼于人体自身,而且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各种影响。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要求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素问·著至教论》),既要顺应自然法则,因时因地制宜,又要注意调整病人因社会因素导致的精神情志和生理功能的异常,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这就是天人一体观(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中医学在认识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症相结合。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辨证,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即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辩证,包括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阴阳学说2.五行学说3.中医学思维方法特点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和防治原则四部分阴阳学说1.概念: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事物阴阳属性为两类特定的相反趋向明亮、温热、活动、兴奋、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晦暗、沉静、抑制、向下、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2.属性阳阴3.阴阳属性的相对性(1)阴阳的对立性:(2)阴阳的转化性(3)阴阳的无限可分性1.阴阳的对立性:
即阴阳双方必须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较而确定其属性,单一事物无法定阴阳。2.阴阳的转化性
即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属阴的事务可以转化属阳,属阳的事物也可以转化属阴。3.阴阳的无限可分性表现为阴阳的每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阴阳消长●阴阳转化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
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二)阴阳的互根互用: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体现出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特点。(三)阴阳的消长平衡消长含义:阴阳双方数量的对比变化。消,减少;长,增加。此长彼消热盛伤阴,寒盛伤阳此消彼长此长彼长此消彼消补气生血,补血养气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四)阴阳的互相转化:相互转化
含义: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方向转化。“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4.用于疾病的诊断5.用于疾病的防治(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升、出(阳)降、入(阴)升降相因,相反相成正常的生命活动——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失衡(三)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阳偏胜阴偏胜阳偏衰阴偏衰(四)用于疾病的诊断(五)用于疾病的防治1.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2.疾病的治疗(1)确定治疗的原则
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促使阴平阳秘。调整阴阳阴盛阴阳偏盛实证实寒证寒者热之(热性方药)伤阳兼阳虚(酌加温阳药)阳盛实热证热者寒之(寒性方药)伤阴兼阴虚(酌加养阴药)阴虚阴阳偏衰虚证虚热证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泻其有余补其不足(2)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归纳药物性能
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
四气
温、热——阳寒、凉——阴五味
辛、甘、淡——阳酸、苦、咸——阴作用方向
升、浮——阳
沉、降——阴五行学说五行的概念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土爰稼穑——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曰润下——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二)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依据:五行属性方法: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意义:把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归结为五行系统;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说明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难经》: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木金土水生生生生生《内经》: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木水金土克克克克克3.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木土生生克4.相生相克的反常(1)相乘相侮(2)子母相及相乘:
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木水金土乘1.相乘相侮:相克与相乘的异同:
同:次序一致异:相克——正常、生理相乘——异常、病理相侮:
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木水金土侮引起相侮的原因:
太过——被克者太过如:木旺侮金不及——克者太弱如:金虚木侮2.子母相及母病及子
含义: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子病及母
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母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的治疗
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脾属土:土性敦厚,生化万物脾居中焦,化生气血肺属金:金性清肃,收敛肃杀肺性清肃,以降为顺肾属水:水性滋润,下行闭藏肾有藏精,主水之功2.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1.子母相及传变:
母病及子——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及子脏,如:肾病及肝。子病及母——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及母脏,如:心病及肝。(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面见青色,喜食酸味,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洪,为心病
脾虚病人,而面见青色,是肝病犯脾
心脏病人,而面见黑色,是肾水凌心
主色胜客色,其病为逆五色客色胜主色,其病为顺得相生之脉为顺色脉合参得相克之脉为逆
推断病情的轻重顺逆
确定五脏的
病变部位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1.控制疾病的传变
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生克乘侮规律,及早控制传变,防患于未然。相生治法滋水涵木法滋肾阴以养肝阴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温肾阳以补脾阳健脾气以补肺气养肺阴以滋肾阴相克治法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补脾利水泻肝清肺确定治则和治法指导针灸取穴:根据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的生克规律进行选穴治疗。指导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全球及中国自动式双面研磨床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土地厂房买卖合同
- 空心砖采购合同
- 石材采购合同范本
- 涂料劳务承包合同协议书
- 医疗器械配送合同
- 汽车货物运输合同样本
- 2025农村简易买卖合同
- 2025如何确定劳动合同的成立商业保理资格
- 最高额抵押担保合同
- 2025财年美国国防预算概览-美国国防部(英)
- 2024年江西省南昌市中考一模数学试题(含答案)
- 48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
- 《采暖空调节能技术》课件
- 游戏综合YY频道设计模板
- arcgis软件操作解析课件
- 中兴ZCTP 5GC高级工程师认证考试题库汇总(含答案)
-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程PPT全套完整教学课件
- 小学科学项目化作业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 2020年中考生物试卷及答案
- MCNP-5A程序使用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