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习题及答案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习题及答案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习题及答案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习题及答案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习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是()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的科学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D、精神和物质的关系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D.世界的可知性问题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6、列宁的物质定义是从下列关系界定的()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C.认识和实践的关系D、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A、运动的绝对性B、客观实在性C、发展的规律性D、本质的可知性8、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D、把人的意识理解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9、“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表明()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区别D、人脑是意识的源泉10、董仲舒认为“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A.唯物论观点B.唯心论观点C,辩证法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11、科学证明,人脑是()A.思维的源泉B.思维的器官C.思维的产物D.思维的对象12、下列哪一种说法属于客观唯心主义()A.吾心即是宇宙B.相反相成C.一日行窃,终生是贼D.世界是绝对观念创造的1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A.事物的普遍联系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1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世界普遍联系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15、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数量的增加和减少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物体的位置移动或场所的变更1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和体系B.联系和发展的观点C.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D.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17、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指()A.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B、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C、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D、矛盾发展不平衡性与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18、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认识事物的量C、确定事物的质D、把握事物的度19、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20、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的()A.相互依附,相互联系的性质和趋势B.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C.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D.矛盾的双方你死我活绝对对立的性质和趋势21、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2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运动23、事物内部包含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否定方面指()A、保持现存事物存在的方面B、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C、事物中的消极方面D、事物中居主导地位的方面24、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的前进上升运动B.事物发展曲折性C.事物数量的增加和减少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规律的客观普遍性和复杂性26、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肯定的复归,这种观点是()A.折衷主义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27、《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28、实践中“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A、矛盾的同一性B、矛盾的普遍性C、矛盾的斗争性D、矛盾的特殊性2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观点是()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D.普遍联系的观点30、真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A.唯物论B.辩证论C.历史观D.二元论31、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3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是()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D.是否承认人创造历史的问题33、在劳动资料这一复杂系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A.信息传递系统B.生产工具系统C.劳动力系统D.能源系统34、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政党B.国家政权C.法律D.哲学3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在()A.社会意识可以超前于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C.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36、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A.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水平B.人们思维道德的发展水平C.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二、多选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的两个方面是()A.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C.世界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问题D.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还是孤立的E.世界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我思故我在B.存在就是被感知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D.万物皆备于我E.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3、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D.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E.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A.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B.运动过程中某种稳定形式C.事物仍然保持自身的性质D.在任何意义上都不动E.规定和衡量运动的尺度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关系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无条件和有条件的关系D.可能和现实的关系6、意识是()A.人脑的机能B.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人脑的分泌物D.形式和内容都是主观的E.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7、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客观世界是人的认识的创造B.规律是人的理性创造物C.认识以抽象符号反映世界D.认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8、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世界统一于存在B.世界是人的观念的集合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E.物是感觉的复合9、唯物辩证法是()A、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的科学B、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C、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D、关于一切规律的科学E、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10、“脱离了身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说明了()A.部分依赖于整体B.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C.整体是部分相加之和D.部分可以脱离整体E.整体把各个组成部分互相联结起来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关系C.部分和整体的关系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E.抽象和具体的关系12、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A.“防微杜渐”B.“欲擒故纵”C.“试点”D.抽查E.“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13、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E、“荣枯代射而弥见其新”14、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E.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A.感性认识中包含理性认识B.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认识C.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D.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E.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16、“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表明()A.人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B.人的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D.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一致性E.人类认识是不可靠的17、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A.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区别B.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区别C.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的区别D.普遍矛盾与特殊矛盾的区别1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A、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B、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C、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19、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是()A.理论要尽可能正确B.要有明确的目标C.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D.要经过典型试验,再逐步推广E.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20、“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表明()A.感性认识不可靠B.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根本对立C.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互联系D.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互依赖E.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互促进2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生产方式()A.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B.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C.状况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性质D.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E.制约着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作用和影响的大小2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是()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