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岳麓版八年级化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岳麓版八年级化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岳麓版八年级化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岳麓版八年级化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岳麓版八年级化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岳麓版八年级化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651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下列物质中含有两种原子团的是rm{(}rm{)}A.rm{MgCO_{3}}B.rm{NH_{4}NO_{3}}C.rm{Al_{2}(SO_{4})_{3}}D.rm{Ca(OH)_{2}}2、下列成语或典故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rm{({??})}A.春风得意B.掬水月在手C.火上浇油D.草木皆兵3、从化学的角度来看,下列名句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rm{(}rm{)}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D.曾青rm{(}指硫酸铜溶液rm{)}的铁则化为铜4、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的实验事实是A.玻璃粉碎B.用自来水制蒸馏水。

C.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和氮气D.电解水得到氧气和氢气5、在某rm{CO}与rm{x}的混合气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rm{58%}则rm{x}可能是rm{(}rm{)}A.rm{CO_{2}}B.rm{N_{2}}C.rm{NO}D.rm{SO_{2}}6、有人通过闻茶的方法就可以判断出茶的产地.人们能闻到茶香的原因是()A.分子之间有间隔B.分子在不断的运动C.分子非常的小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7、下列含氮的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由低到高排列的是()

①NO②NH3③N2O④NO2⑤N2⑥KNO3.A.①③⑤⑥④②B.⑥④③⑤①②C.②④①③⑤⑥D.②⑤③①④⑥8、镁在空气中燃烧;下列说法符合质量守恒的是()

A.4g镁和1g氧气发生反应生成5g氧化镁。

B.3g镁和2g氧气反应生成5g氧化镁。

C.2.5g镁与2.5氧气反应生成5g氧化镁。

D.2g镁和3g氧气反应生成5g氧化镁。

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9、我们可以从“电解水实验”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推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B.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直接构成的。

C.试管a、b中所得气体的质量比约为2:l

D.试管a中得到氢气、b中所得是氧气。

10、某物质经分析只含有一种元素;该物质可能是()

A.混合物B.氧化物C.单质D.化合物11、某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rm{46}rm{4.6g}该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rm{8.8g}二氧化碳和rm{5.4g}水,据此判断,该有机物A.只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B.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C.化学式为rm{CH_{2}O_{2}}D.分子中rm{C}rm{H}rm{O}原子个数比为rm{2隆脙6隆脙1}12、有关催化剂的说法错误的是rm{(}rm{)}A.反应前后本身质量不变B.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C.一定加快化学反应速率D.可能减慢化学反应速率13、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后打开弹簧夹发现进入广口瓶的液体高度超过广口瓶容积的rm{dfrac{1}{5}.}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rm{(}rm{)}A.实验前没没有夹紧弹簧夹B.实验装置可能漏气C.点燃红磷后没有迅速塞紧橡皮塞D.实验中所取的红磷不足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4、某兴趣小组活动中;同学们按图A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白磷燃烧产生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

【交流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

【改进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B装置进行实验.

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现象解释a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b试管中红磷;热水中白磷都没有燃烧的。

原因分别是:

①____②____.【反思评价】

(1)改进后的图B装置与图A装置比较,优点是____;

(2)小林同学指出图B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C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____.

【拓展迁移】实验结束,待a试管冷却后,将试管倒扣于烧杯中,并取下橡皮塞,你会观察到____,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____.15、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____Fe2O3+____C____Fe+____CO2↑

____C3H8+____O2____CO2+____H2O

____Cu2(OH)2CO3____CuO+____H2O+____CO2↑16、某元素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它的原子核内应有____个质子,它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得到或者失去)电子.它的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式为HRO,该化合物中R的化合价为____价.

17、用化学符号表示:

(1)钾元素______;(2)三个氧原子______;(3)氖气______;

(4)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5)4个钠离子______;

(6)说出符号中数字“2”的意义:2N______;Mg2+______.18、请你从微观角度解释下列问题:rm{(1)}氧气支持燃烧,氢气可以燃烧,原因是____;rm{(2)}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rm{(3)}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的原因是____;19、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rm{(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

rm{(2)}木炭燃烧______

rm{(3)}蜡烛在空气中燃烧______.20、我区某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小锋同学用洁净的塑料瓶从淄的烧杯从淄河中取回一定量的水样;然后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1)将浑浊的河水样品倒入烧杯中;加入明矾粉末(吸附杂质,使杂质沉降)搅拌,溶解后静置一会儿;

(2)将静置后的河水采用如图装置进行过滤,请问:图中还缺少的一种仪器是____,其作用是____.

(3)过滤后观察发现滤液仍浑浊,则可能的原因有(写两点)____;____.

(4)通过上述操作,小锋同学总结出了过滤的操作要领:“一贴”、“二低”和“三靠”.其中“二低”是指____;____.

(5)改进后过滤,得到了澄清透明的水,小锋同学兴奋地宣布:我终于制得了纯水!对此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____,理由是____.若要制得纯净水,请帮助小锋同学选择合适的净化方法(填字母)____.A.沉降B.过滤C.蒸馏.

评卷人得分四、探究题(共2题,共10分)21、根据图回答问题

rm{(}rm{l}rm{)}图中rm{a}的仪器名称______.

rm{(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式表达式为______,收集氧气所选用的装置是______rm{(}填字母,下同rm{)}.

rm{(3)}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为______.

rm{(4)}如图rm{F}所示装置有多种用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除去氧气中的水蒸气--瓶内盛放浓硫酸。

B.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瓶内盛放氢氧化钠溶液。

C.用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气体从装置的rm{b}端通入。

D.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rm{b}端通入.22、粗盐精制;一般经过以下操作流程:

(1)上述操作中需要用到玻璃棒的步骤是______(填序号)。

(2)操作④中需要将圆形滤纸折叠处理;如图1示中不该出现的情形是______。

(3)实验结束后称量获得的精盐;并计算精盐的制得率,发现制得率较低,其原因不可能的是______(填序号)。

A.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

B.蒸发时食盐飞溅剧烈。

C.蒸发后;所得精盐很潮湿。

D.器皿上沾有的精盐未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2题,共6分)23、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实验一:rm{A}瓶中______rm{(}选填“能”或“否”rm{)}观察到现象,rm{B}瓶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rm{B}瓶中出现现象的原因是rm{(}用化学表达式表示rm{)}______.

该实验采用了科学探究中的控制变量法;控制的变量是______.

实验二:将二氧化碳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观察到第______rm{(}填序号rm{)}号棉球先变色,由此现象可知二氧化碳具有______的物理性质.24、初中化学的一些重要实验rm{.}请回答下列问题:rm{(1)}写出实验rm{A}中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本实验还可以推测氮气的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m{(}任写一条即可rm{)}烧杯中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民大附中初二学生小李将红磷换成碳粉,是推测该实验能否获得成功rm{?}_____rm{(}填能或否rm{)}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m{(2)}实验rm{B}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瓶底放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的目的是______rm{.}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要先点燃铁丝上系着的火柴,再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火柴燃烧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实验rm{C}中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m{(4)}实验rm{D}为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B【分析】解:rm{A.}碳酸镁中只含碳酸根这一种原子团;故不合题意;

B.硝酸铵中含有铵根和硝酸根两种原子团;故符合题意;

C.硫酸铝中只含硫酸根这一种原子团;故不合题意;

D.氢氧化钙中只含氢氧根这一种原子团;故不合题意。

故选:rm{B}

根据原子团的判断方法:是几个原子集合成的团体通常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熟记常见的原子团.【解析】rm{B}2、C【分析】略【解析】rm{C}3、A【分析】解:rm{A}冰和水的转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燃放烟花爆竹的过程中能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C;煅烧石灰石能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

D;硫酸铜和铁反应能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A.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rm{.}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rm{.}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解析】rm{A}4、D【分析】A.玻璃粉碎;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用自来水制蒸馏水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C.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和氮气的变化过程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D.电解水得到氧气和氢气说明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氧原子之间结合成氧分子,氢原子之间结合成氢分子rm{.}该实验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故正确。

故选D。【解析】rm{D}5、A【分析】解:一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rm{dfrac{16}{12+16}隆脕100%隆脰57%<58%}在某rm{dfrac

{16}{12+16}隆脕100%隆脰57%<58%}与rm{CO}的混合气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rm{x}则rm{58%}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应大于rm{x}.

A、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rm{dfrac{16隆脕2}{12+16times2}隆脕100%隆脰73%>58%}故选项正确.

B;氮气中不含氧元素;故选项错误.

C、一氧化氮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rm{dfrac{16}{14+16}隆脕100%隆脰53%}rm{58%}故选项错误.

D、二氧化硫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rm{dfrac{16隆脕2}{32+16times2}隆脕100%=50%}rm{dfrac{16隆脕2}{12+16times

2}隆脕100%隆脰73%>58%}故选项错误.

故选:rm{dfrac

{16}{14+16}隆脕100%隆脰53%}.

根据题意,在某rm{53%<58%}与rm{dfrac{16隆脕2}{32+16times

2}隆脕100%=50%}的混合气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rm{50%<58%}可计算出一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与rm{A}相比较,若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rm{CO}则气体rm{x}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一定小于rm{58%}两气体混合后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才可能等于rm{58%}若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小于rm{58%}则气体rm{x}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rm{58%}两气体混合后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才可能等于rm{58%}.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m{58%}【解析】rm{A}6、B【分析】解:通过闻茶的方法就能判断出茶的产地;人们能够闻到茶香的原因,是因为茶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茶香。

故选:B。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解析】B7、D【分析】解:①氧元素显-2价;设NO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x+(-2)=0,则x=+2价。

②氢元素显+1价,设NH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y;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y+(+1)×3=0,则y=-3价。

③氧元素显-2价,设N2O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z;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z+(-2)=0,则z=+1价。

④氧元素显-2价,设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w;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w+(-2)×2=0,则w=+4价。

⑤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因此氮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⑥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K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m;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m+(-2)×3=0,则m=+5价。

因此氮元素的化合价由低到高排列的为②⑤③①④⑥。

故选:D。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结合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解析】D8、B【分析】

由化学方程式2Mg+O22MgO能够可知:每有48份质量的镁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完全化合生成80份质量的氧化镁.即参加反应的镁;氧气和生成的氧化镁质量之比=3:2:5

A;不符合各比例关系;故错误;

B;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正确。

C;不符合各比例关系;故错误;

D;不符合各比例关系;故错误;

故选B.

【解析】【答案】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镁完全燃烧时,生成氧化镁.由它们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各种物质的比例关系应用于质量守恒定律判断选项正误.

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9、BD【分析】

A;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A错误;

B;水分子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故B正确;

C;电解水所得正负两极气体分别是氧气和氢气;其体积比为1:2,故C错误;

D、试管a中得到氢气、b中所得是氧气;故D正确.

故选BD.

【解析】【答案】A;根据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进行进行解答;

B;根据水分子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进行解答;

C;根据电解水的实验可以知道“正氧一负氢二”;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D、根据试管a中得到氢气、b中所得是氧气进行解答.

10、AC【分析】【分析】本题考查基本的化学概念。根据已有的知识即可解答。【解答】A.氧气和臭氧混合,也只含一种元素,但为混合物,故A可能;B.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可能是氧化物,故B不可能;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C可能;D.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可能是化合物,故D不可能。故选AC。【解析】rm{AC}11、BD【分析】【分析】根据元素守恒可判断物质中一定含有rm{C}和rm{H}两种元素,对氧元素的确定要根据二氧化碳与氧气中氧元素的质量来分析.【解答】一种物质燃烧只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则该物质肯定含有碳和氢元素。是否含氧则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下法确定:rm{8.8g}二氧化碳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rm{8.8g隆脕dfrac{16隆脕2}{44}隆脕100拢楼=6.4g}含碳元素的质量为:rm{8.8g隆脕dfrac{16隆脕2}{44}隆脕100拢楼

=6.4g}rm{8.8g-6.4g=2.4g}水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rm{5.4g隆脕dfrac{16}{18}隆脕100拢楼=4.8g}含氢元素的质量为:rm{5.4g}则rm{5.4g隆脕dfrac{16}{18}隆脕100拢楼

=4.8g}某纯净物中含氧的质量为::rm{5.4g-4.8g=0.6g}某纯净物中原子个数比为rm{4.6g}rm{4.6g-2.4g-0.6g=1.6g}rm{C}rm{H}rm{O=(dfrac{2.4g}{12}}rm{dfrac{0.6g}{1}}rm{dfrac{1.6g}{16})=2}所以该物质的化学是为:rm{6}故选BD。rm{1}【解析】rm{BD}12、CD【分析】解:rm{A}催化剂在反应前后本身质量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B;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C;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也可能是减慢化学反应速率,故选项说法错误.

D;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可能减慢化学反应速率,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rm{C}.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rm{(}又叫触媒rm{).}催化剂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变二不变”;一变是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是指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掌握催化剂的特征rm{(}“一变二不变”rm{)}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解析】rm{CD}13、AC【分析】解:rm{A}实验前没有将弹簧夹夹紧;燃烧过程中有部分空气逸出,导致到冷却后进入水的量偏大,故A正确;

B;实验装置漏气;由于冷却至室温时瓶外空气进入瓶中,会导致进入水的量偏小,故B不正确;

C;点燃红磷后没有迅速塞紧橡皮塞;会造成瓶内气体受热膨胀,逸出部分空气,会导致到冷却后进入水的量偏大,故C正确;

D;红磷不足时氧气不能完全消耗;进入水偏少,故D不正确.

故选AC.

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可利用化学反应将一定量的空气中的氧气除去,然后借助于能观察到的现象--水的进入--加以说明rm{.}而水的进入的动力是消耗氧气后造成的瓶内外气压差.

探究空气的成分,利用的原理是固态红磷燃烧消耗瓶内氧气rm{(}气体rm{)}同时生成固态物质五氧化二磷,造成瓶内气压改变,而外界气压不变,形成气压差而导致一些现象发生.【解析】rm{AC}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4、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热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能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危害人体健康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而松动水会进入试管,体积约占试管容积的五分之一五分之一【分析】【解答】解:【改进实验】燃烧必须达到三个条件:①物质本身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氧气充分地接触,③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所以投入水中的白磷虽然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是在水中与空气隔绝,所以不会燃烧;试管中的白磷会燃烧,它的温度即达到着火点又与空气接触,满足燃烧的条件;试管中的红磷尽管与空气接触,但是温度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所以不会燃烧;

【反思评价】(1)改进后的图2装置与图1装置比较;燃烧后的产物在试管中不会散发到空气里,所以优点是能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危害人体健康;

(2)图3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而松动;

【拓展迁移】白磷燃烧消耗了试管中的氧气;造成试管内压强较小,所以水会进入试管,且进入水的体积为试管中氧气的体积.

故答案为:【改进实验】①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②热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

【反思评价】(1)能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危害人体健康;

(2)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而松动;

【拓展迁移】水会进入试管;约占试管容积的五分之一;五分之一.

【分析】【改进实验】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可得到实验现象的原理;

【反思评价】(1)可从资料中查阅的五氧化二磷的性质得知;它有毒,所以要从防止污染的角度来分析;

(2)在反应过程中试管内的压强会变化;分析可得出装置中气球的作用;

【拓展迁移】白磷燃烧消耗了试管中的氧气,造成试管内压强较小,分析可得现象.15、2、3、4、31、5、3、41、2、1、1【分析】【解答】解:利用最小公倍数法进行配平,以氧原子作为配平的起点,Fe2O3、CO2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2;3;最后调整C、Fe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3、4.

本题可利用“定一法”进行配平,把C3H8的化学计量数定为1,则O2、H2O、CO2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5;3、4.

本题可利用“定一法”进行配平,把Cu2(OH)2CO3的化学计量数定为1;则氧化铜;二氧化碳、水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2、1、1.

故答案为:2;3、4、3;1、5、3、4;1、2、1、1.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各原子的数目不变,选择相应的配平方法(最小公倍数法、定一法等)进行配平即可;配平时要注意化学计量数必须加在化学式的前面,配平过程中不能改变化学式中的下标;配平后化学计量数必须为整数.16、17得到+1价【分析】【解答】由题意,根据结构示意图,结合“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X=2+8+7=17;它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易得到1个电子,达稳定结构;根据化合价的原则,设R元素的化合价为x,已知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则(+1)+x+(-2)=0,故x=+1价.17、略

【分析】解:(1)钾元素的元素符号为:K.

(2)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氧原子表示为:3O.

(3)氖气属于属于稀有气体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其化学式,其化学式为:Ne.

(4)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分子,其分子符号为:H2.

(5)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4个钠离子可表示为:4Na+.

(6)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2N中的“2”表示氮原子的个数为2.

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Mg2+中的“2”表示一个镁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故答案为:(1)K;(2)3O;(3)Ne;(4)H2;(5)4Na+;(6)氮原子的个数为2;一个镁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1)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①有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3)氖气属于属于稀有气体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其化学式.

(4)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

(5)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6)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原子符号、分子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标在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解析】K;3O;Ne;H2;4Na+;氮原子的个数为2;一个镁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18、略

【分析】【分析】本题考查对物质的构成微粒及性质的关系,是中考常考题型。【解答】rm{(1)}氧气是由氧气分子构成,氢气是由氢气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结构决定着物质的性质,氧气和氢气的性质不同是由于两者的分子种类不同,故填:分子种类不同;rm{(2)}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虽然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但其分子结构不同,分子的结构决定着物质的性质,故填:分子种类不同;rm{(3)}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两者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填:原子排列方式不同。【解析】rm{(1)}分子种类不同rm{(2)}分子种类不同rm{(3)}原子排列方式不同19、略

【分析】解:rm{(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铁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铁rm{+}氧气rm{overset{{碌茫脠录}}{}}四氧化三铁.

rm{(2)}木炭燃烧:是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碳rm{+}氧气rm{overset{{碌茫脠录}}{}}二氧化碳.

rm{(3)}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是石蜡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石蜡rm{+}氧气rm{overset{{碌茫脠录}}{}}水rm{+}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

rm{(1)}铁rm{+}氧气rm{overset{{碌茫脠录}}{}}四氧化三铁;

rm{(2)}碳rm{+}氧气rm{overset{{碌茫脠录}}{}}二氧化碳;

rm{(3)}石蜡rm{+}氧气rm{overset{{碌茫脠录}}{}}水rm{+}二氧化碳.

书写文字表达式时;必须熟悉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本题主要考查文字表达式的书写,难度较小.【解析】铁rm{+}氧气rm{overset{{碌茫脠录}}{}}四氧化三铁;碳rm{+}氧气rm{overset{{碌茫脠录}}{}}二氧化碳;石蜡rm{+}氧气rm{overset{{碌茫脠录}}{}}水rm{+}二氧化碳20、略

【分析】

(2)如不使用玻璃棒引流;会造成过滤时液体溅出,甚至会损坏滤纸.故答案为:玻璃棒;引流;

(3)滤纸破损;则混合物就会不经过滤直接进入滤液;待滤液体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液态混合物也会从过滤器外侧流下;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滤液也会浑浊.故答案为:滤纸破损;滤液高于滤纸边缘;

(4)通过上述操作;小锋同学总结出了过滤的操作要领:“一贴”;“二低”和“三靠”.其中“二低”是指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故答案为: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5)过滤只是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所以过滤得到了澄清透明的水不是纯水,还含有一些可溶性杂质.若要制得纯净水可用蒸馏的方法.故答案为:不同意;C.

【解析】【答案】(2)根据过滤时注所需的仪器以及用途考虑.

(3)过滤的原理是根据固体不能通过滤纸上的小孔;而液体可以通过滤纸上的小孔.凡是不能经过滤器过滤就进入滤液的失误,都能造成滤液浑浊;另外,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也会造成同样的结果.

(4)根据过滤时注意事项考虑.

(5)根据过滤只是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进行解答.

解四、探究题(共2题,共10分)21、(1)试管(2)KMnO4K2MnO4+MnO2+O2C或者E(3)BCaCO3+HClCaCl2+H2O+CO2(4)ACD【分析】【分析】熟记仪器的名称;高锰酸钾受热时能够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较纯净;实验室是用石灰石和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的;根据rm{F}装置的作用逐项分析:用于排空气收集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从长管进入,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从短管进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应该用澄清的石灰水,通入氢氧化钠溶液无变化;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与氧气不反应,可以干燥氧气;本题考查了实验室制气体的依据以及气体的检验、干燥和除杂,综合性比较强rm{.}本题型要充分利用题目给出的信息结合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选择的依据进行分析。【解答】rm{(1)a}是试管,故填:试管;rm{(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rm{KMnO_{4}xrightarrow[]{triangle}K_{2}MnO_{4}+MnO_{2}+O_{2}}由于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并且不易溶于水,所以收集装置选择rm{KMnO_{4}xrightarrow[]{triangle}

K_{2}MnO_{4}+MnO_{2}+O_{2}}或者rm{C}故填:rm{KMnO_{4}xrightarrow[]{triangle}K_{2}MnO_{4}+MnO_{2}+O_{2}}rm{E}或者rm{KMnO_{4}xrightarrow[]{triangle}

K_{2}MnO_{4}+MnO_{2}+O_{2}}

rm{C}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不需要加热,因此选B;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填:rm{E}rm{CaCO_{3}+HCl隆煤CaCl_{2}+H_{2}O+CO_{2}}

rm{(3)}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与氧气不反应,可以干燥氧气,故选项正确;

B;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应该用澄清的石灰水;通入氢氧化钠溶液无变化,故选项错误;

C、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排空气法收集氢气rm{B}气体从装置的短管rm{CaCO_{3}+HCl隆煤

CaCl_{2}+H_{2}O+CO_{2}}端通入;故选项正确;

D;氧气的不易溶于水;应该从短管进入,故选项正确;

故选ACD。rm{(4)A}【解析】rm{(1)}试管rm{(2)KMnO_{4}xrightarrow[]{triangle}K_{2}MnO_{4}+MnO_{2}+O_{2}}rm{(2)KMnO_{4}xrightarrow[]{triangle}

K_{2}MnO_{4}+MnO_{2}+O_{2}}或者rm{C}rm{E}rm{CaCO_{3}+HCl隆煤CaCl_{2}+H_{2}O+CO_{2}}rm{(3)B}rm{CaCO_{3}+HCl隆煤

CaCl_{2}+H_{2}O+CO_{2}}22、③④⑤DC【分析】解:(1)上述操作中需要用到玻璃棒的步骤是③(溶解)④(过滤)⑤(蒸发)。

故填:③④⑤。

(2)操作④中需要将圆形滤纸折叠处理;如图1示中不该出现的情形是D。

故填:D。

(3)A.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会导致得到的精盐质量偏小,导致制得率较低;

B.蒸发时食盐飞溅剧烈;会导致得到的精盐质量偏小,导致制得率较低;

C.蒸发后;所得精盐很潮湿,会导致得到的精盐质量偏大,导致制得率较高;

D.器皿上沾有的精盐未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会导致得到的精盐质量偏小,导致制得率较低。

故填:C。

玻璃棒用途:搅拌;引流、转移物质等;

精盐制得率=×100%。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解析】③④⑤DC五、简答题(共2题,共6分)23、否;紫色石蕊纸花变红;CO2+H2O═H2CO3;有无水;④;密度比空气的大【分析】解:实验rm{1}采用科学探究中的控制变量法;由图示可知,该实验控制的变量是水.

实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