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岳麓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种群的“J”型增长模型(Nt=N0λt)曲线中,λ值=增长率-1B.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是固定不变的C.在种群的“S”型曲线中,相同的增长速率下,可以具有不同的种群个体数D.鱼类养殖中,在接近K/2时进行捕捞有利于鱼类的可持续增产2、下图表示某弃耕农田中几种主要生物的食物关系(图甲)及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图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图中食物链中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A表示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食物链①的营养级数少,能量传递效率比食物链②高D.信息传递能调节图中各种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3、图示某S形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当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
A.aB.bC.cD.d4、以下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演替的开始是早期出现的生物逐渐改变了该地区的环境,而环境的改变不能够影响生物群落B.一般情况下,群落物种多样性高、结构复杂C.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群落演替D.群落演替的结果是不可预测的,所有群落的演替都可以形成森林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迁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B.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主要场所C.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等是实施迁地保护的主要手段D.对某些珍稀动物进行就地保护吋还要进行迁地保护6、低碳生活、绿色经济已成为人类共识。近期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碳达峰”的目标,并制定碳排放达峰的行动方案,其中包括植树造林、节能减排、利用新能源等形式。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B.人类活动大量利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碳循环失衡影响的是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D.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大气中的CO2转化为含碳有机物7、下列关于种群S形数量增长曲线中K值及K/2的说法,正确的是()A.鼠害的控制应该严防其种群密度达到K/2,若达K/2值处,可能导致有害生物成灾B.种群的K值不会发生变化C.种群数量的最大值不会超过K值D.维持鱼类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时,能提高种群的K值8、“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对世界作出的承诺。“碳达峰”是指因化石燃料使用导致的排放量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通过节能减排、能源替代、产业调整等方式,让排出的被回收,实现正负相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碳平衡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B.碳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碳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C.“碳中和”是指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方式达到的零排放D.相比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的改善更利于“碳中和”的实现9、某海岛的海鬣蜥种群的初始种群数量为N0,每年对海鬣蜥数量进行调查统计,λ表示第二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数量的倍数,t表示年限。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若λ保持不变,t年后海鬣蜥的种群数量为N0λtB.若λ逐年减小,则海鬣蜥的种群数量将不断减少C.海鬣蜥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同,λ等于1D.若λ连续保持1.25,则海鬣蜥种群的增长率保持不变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10、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11、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对黑松老龄(砍伐后50~250年)和幼龄(砍伐后0~22年)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库及年碳收支进行测试,结果见下表。据表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黑松林碳量生产者活生物量(g/m2·年)净初级生产力(g/m2·年)异养呼吸(g/m2·年)老龄12730470440幼龄1460420380注:净初级生产力指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减去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异养呼吸指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A.黑松群落被砍伐后,可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幼龄黑松群落每平方米有360g碳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和繁殖C.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中的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入非生物环境D.根据年碳收支分析,老龄黑松群落能降低大气碳总量,避免温室效应加剧12、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其中P代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代表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B代表未被利用的能量,C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P大于A1、A2、A3之和B.若该生态系统一年内干物质总量基本不变,则其抵抗力稳定性也不变C.上图中B1+C1+D1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储存在植物体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D.生产者到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2+C2+D2)/D1×100%13、下表为某研究院收集到的某自然湖泊中几种生物的食物关系(“√”表示存在食物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捕食者被捕食者绿藻螺蛳水草鲫鱼轮虫轮虫螺蛳√√鲫鱼√√√√轮虫√
A.该生态系统共有6条食物链,其中鲫鱼共占2个营养级B.上述几种生物所构成的食物网就是该生态系统的结构C.一般来说,生产者数量增加,食物网中其他物种数量均会增加D.该湖泊的食物网越复杂,则该湖泊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可能就越强14、生活史对策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如r对策和K对策,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如图所示,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有两个平衡点,即稳定平衡点S和灭绝点X,r对策生物只有一个稳定平衡点而没有灭绝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K对策生物X点比S点的增长率大B.东亚飞蝗属于r对策生物,易受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C.r对策生物即使在种群密度较低时也能迅速回升到稳定平衡点SD.S点为该环境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指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5、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_____。16、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_______减少,_______增加,植被破坏,水、矿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17、_______观念已是针对全球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的新思维。其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_______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18、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还加大了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如_______,退耕还林、还草、还湖,_______;加强_______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推进_______。19、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种成分:
_______:包括阳光、热能、空气、_______和无机盐等;
_______:自养生物(主要是_______);
_______: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________:
_______: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主要是营_______和________。20、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指种群在_______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算种群密度。
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_______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_______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3)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
(4)迁入率和迁出率。
迁入率: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出率: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5)年龄组成。
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_______的个体数目比例。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年龄组成有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_______个体数目比例。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21、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_____越多,对_____和_____的影响就越大。22、生态农业工程。
生态农业以______为主导思想,促进物质在系统内________________,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______。23、雀科某种鸟有9个地理隔离的种群;其中A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存6只雄鸟。研究人员为了拯救A种群,在繁殖策略;遗传性状保持、野生种群恢复等方面开展了工作。回答下列问题:
(1)拯救A种群时,应在其他地理隔离群中选择与6只雄鸟遗传性状相近的雌鸟作母本,与这6只雄鸟进行_________来繁殖后代,在子代中选择与A种群表型相近的雌鸟继续与6只雄鸟繁殖后代,并按类似的方法继续进行下去。上述做法的目的是使A种群所携带的______能够传递下去。
(2)将通过上述方法建立的“人工A种群”放归原栖息地的时候,考虑到某些种间关系会对弱小种群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通常要采用人工方法对A种群的______者和_______者的种群数量进行控制。在放归一段时间后,若要估计“人工A种群”的密度,可以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4题,共12分)24、回答下列与种群有关的问题。
I.研究人员对某牧场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
(1)调查中发现该牧场生长着披碱草;针茅、黑麦等多种牧草,所有这些牧草______(填能”或“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
(2)如图为该牧场的长爪沙鼠数量调查结果,其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理由是___。
Ⅱ.如图为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一个中方格的酵母菌分布情况。
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_____,若吸取酵母菌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时结果如图,若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18个,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_____个。25、如图为某条小河从高山湖泊汇入大河的示意图;其中食品工厂;村庄会向小河中排污(含大量有机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该河流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
(2)食品工厂排污后,河流水体变浑浊,但是下游村庄附近河流又保持清澈见底,这说明该河流具有_____稳定性。
(3)有同学调查食品工厂附近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将土样带回实验室后,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忘记开装置的电灯,导致统计结果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不变”)。
(4)调查表明,村庄周围被踩踏过的地方,很难见到高大的植被,取代的是低矮的草,甚至有不长草、土壤板结的现象,这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___________________。
(5)小河边的芦苇,不仅可以用于造纸,还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26、结合下列材料;对以下问题分析并作答:
(1)如图①~④分别为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
判断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
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2)若图2所示的种群为某鼠种群。在C点时,鼠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为__________。在无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该种群数量每年均以150%的速率(出生率-死亡率)增长,若该种群初始数量为N,则两年后它们的数量将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室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mm3。现将1mL酵母菌样品加99mL无菌水稀释;用无菌吸管吸取少许滴在盖玻片边缘,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
现观察到图中所示a、b、c、d、e5个中方格内共有酵母菌44个,则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______个。27、调查某自然保护区的环颈雉时发现;在非繁殖季节,环颈雉的雌雄个体往往分群活动,具有明显的性别隔离现象。有学者提出如下假说来解释这种性别隔离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环颈雉的性别隔离现象属于种群的_____特征。调查该种环颈雉的种群密度时,常使用标志重捕法进行,原因是_____。
(2)为验证学者提出的上述假说是否成立,研究人员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组别统计并记录统计并记录实验组1同时向池塘中抛出4个相同橡胶圈分别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所用的时间2同时向池塘中抛出4个相同橡胶棒同时向池塘中抛出4个相同橡胶棒对照组__
①分析可知,实验中橡胶圈或橡胶棒代表自然保护区内的_____。
②对照组中的实验处理为_____,若_____,则假说成立。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2题,共20分)28、生态浮床技术是一个综合了物理;化学、生物方法的水环境原位生态修复过程;它利用水生植物及根系微生物吸收N、P元素,同时可降解有机物和重金属,并以收获植物体形式将其搬离水体,保护水体生态环境。下图为某湖泊应用生态浮床技术的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浮床下方水体中藻类植物的数量低于无浮床的水域,这主要是受_______(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浮床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水华发生。
(2)请据材料分析生态浮床加速水体净化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浮床的应用加快了湖泊中物质循环的速度。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_____________。
(4)夏季湖泊中“听取蛙声一片”,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____的作用。
(5)生态浮床既能净化水质、防治水华,又能美化景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29、CO2等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及相应的气候灾难日益严重海洋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效应气体方面具有巨大作用利用海藻制取的生物柴油被认为是一种CO2零排放的能源而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的研究热点图为有关的碳循环的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碳循环具有全球性、______的特点。
(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中的异养微生物属于______。珊瑚礁有“海底热带雨林”之称,珊瑚虫以海藻为食,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来看,它处于______营养级。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骨骼聚结而成珊瑚。
(3)研究发现,气候变暖会加快海洋中异养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这是一种______调节机制一科研人员在海底采集了大量中新世中期(约1500万年前)岩芯,发现有机碳的含量非常高,据此作出当时全球气候变冷的结论,其理由是______。
(4)请你结合图中信息,提出两条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C【分析】【分析】
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3;J型增增长速率逐渐增大;S型增长曲线的增长速率是先增加后减小。
【详解】
A、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而增长率是一年中增加的个体数与原来个体数的比值,故增长率=λ-1,A错误;
B;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K值会随着气候、季节等因素而变化,B错误;
C;在种群的“S”型曲线中;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增加的数量,因此相同的增长速率下,可以具有不同的种群个体数,C正确;
D;鱼类养殖过程中;捕捞后的剩余量接近于K/2,时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增产,D错误。
故选C。2、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成分则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据图分析,甲图中存在2条食物链;乙图中A表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B表示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详解】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甲图展示的只是弃耕农田中几种主要生物的食物关系,故图中食物链中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并不能代表该生态系统的结构,A错误;
B.图中A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错误;
C.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获得能量越少,这与能量传递率无关,C错误;
D.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3、B【分析】【分析】
1;环境容纳量是指在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容纳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2;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增加;当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保存稳定;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降低。
【详解】
分析题图可知,在b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在b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表示该种群数量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B正确。
故选B。4、C【分析】【分析】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详解】
A;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A错误;
B;早期群落以物种多样性低、结构简单等为特征;B错误;
C;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群落演替;C正确;
D;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是适应当地环境的群落;不一定是森林,D错误。
故选C。
【点睛】5、A【分析】【分析】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
(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详解】
A;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A错误;
B;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故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主要场所,B正确;
C;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是实施迁地保护的主要手段;C正确;
D;迁地保护是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D正确。
故选A。6、A【分析】【分析】
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二氧化碳(主要);碳酸盐;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的特点。
【详解】
A;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A错误;
B;人类活动大量利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造成大量二氧化碳排放,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B正确;
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碳循环失衡影响的是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C正确;
D、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可把大气中的CO2转化为含碳有机物;D正确;
故选A。7、A【分析】【分析】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S”型曲线增长速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在0~K/2之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速率在减小;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
【详解】
A;根据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特点;当某鼠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可能导致其成灾,故为预防鼠害,应严防达到K/2,A正确;
B;K值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B错误;
C;种群中的个体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故其最大值可能超过K值,C错误;
D;维持鱼类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时;可以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但不会提高K值,K值主要与环境条件有关,D错误。
故选A。8、C【分析】【分析】
“碳中和”是指化石燃料使用及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碳排放量与陆;海生态系统吸收及其他技术方式固存的碳量之间达到平衡;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并不是不排放。
【详解】
A、现在大气碳平衡的破坏主要是从工业革命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释放了大量的,另外就是植物的破坏,使碳循环平衡被打破,导致大气CO2浓度上升;A正确;
B;碳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B正确;
C、碳中和是指采取植树造林改善环境,增强对CO2的吸收和固碳能力,同时通过节能减排等方式,以实现CO2的排放平衡,并不是不排放CO2;C错误;
D;海洋生态系统吸收的碳会进入水生生物或随着食物残渣或遗体深入海底;这部分碳很难再回到大气环境,相比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的改善更利于“碳中和”的实现,D正确。
故选C。9、B【分析】【分析】
“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以数学公式表示),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入倍。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详解】
A、若λ保持不变,t年后海鬣蜥的种群数量为N0λt;A正确;
B;只有λ小于1;海鬣蜥的种群数量才会减少,B错误;
C;海鬣蜥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同时;λ等于1,C正确;
D;种群的增长率为λ-1;若λ连续保持1.25,则海鬣蜥种群的增长率保持不变,D正确。
故选B。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10、B:C: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详解】
A;碳循环过程中;碳在生物群落内的流动过程要依靠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错误;
B;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B正确;
C;碳元索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途径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主要是土壤微生物,C正确;
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正确。
故选BCD。11、C: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受破坏后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来状态属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流经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是自身呼吸消耗散失和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分析表格可知;黑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大于老龄群落。
【详解】
A;黑松群落被砍伐后;一段时间内会形成自然幼龄群体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A错误;
B;表格中的数值是净初级生产力;幼龄黑松群落每平方米有420g碳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和繁殖,B错误;
C、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中的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入非生物环境;C正确;
D;根据年碳收支分析;老龄黑松群落的净初级生产力为470g,异养呼吸消耗量为440g,净初级生产力大于异养呼吸消耗量,会有有机物的积累,即老龄黑松群落能降低大气碳总量,避免温室效应加剧,D正确。
故选CD。12、B: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能量流动来实现。能量流动两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为相邻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据图可知:P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代表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B为未利用的能量,C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表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详解】
A、P体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代表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来自于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所以P大于A1、A2、A3之和;A正确;
B;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生态系统中干物质总量不变,无法体现出上述情况的变化,B错误;
C、输入生产者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根据题目信息及图中所示能量分配关系,B1+C1+D1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储存在植物体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相邻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等于它们同化量的比值,因此生产者到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或);D错误。
故选BD。
【点睛】
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的功能;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具体过程及特点,能根据表中数据进行相关计算。13、C: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详解】
A;由表中信息可以写出5条食物链:根据表中信息可写出5条食物链;即绿藻→螺蛳→鲫鱼、绿藻→鲫鱼、绿藻→轮虫→鲫鱼、水草→螺蛳→鲫鱼、水草→鲫鱼,鲫鱼占第二、第三两个营养级,A错误;
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B错误;
C;一般来说;生产者数量增加,捕食者的食物来源丰富,食物网中其他物种数量均会增加,C正确;
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一般就越强,D正确。
故选CD。14、B:C:D【分析】【分析】
图中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即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
【详解】
A、增长率=(Nt+1-Nt)÷Nt,X点与S点均为Nt+1和Nt的重合点;故X点与S点增长率均为0,K对策生物X点与S点的增长率相等,A错误;
B、东亚飞蝗的生活史对策为r对策;个体小生殖能力强,但是成活率低,易受非密度因素的制约,B正确;
C、r对策物种的曲线特点是有一个稳定平衡点而没有灭绝点;这样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最终形成S型增长曲线,C正确;
D;K对策生物的曲线是S型曲线;其中的S点为该环境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指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D正确。
故选BCD。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5、略
【分析】【详解】
演替即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演替的类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解析】演替16、略
【解析】①.人均耕地②.燃料需求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可持续发展自然、经济、社会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植树种草防治沙漠化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生产者绿色植物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寄生性动物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2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单位面积随机平均值新产生死亡迁入迁出各年龄期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雌雄21、略
【分析】【详解】
一般用生态足迹来测算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解析】资源生态环境2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保持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循环重复使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3、略
【分析】【详解】
(1)A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存6只雄鸟;因此只能通过与遗传性状相近的其他地理隔离群中6只雌鸟杂交来繁殖后代。目的是使A种群所携带的基因能够传递下去。
(2)建立的“人工A种群”属于弱小种群,应采用人工方法控制对A种群的竞争者和捕食者的种群数量。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使用标志重捕法。【解析】①.杂交②.基因③.竞争④.捕食⑤.标志重捕法四、实验题(共4题,共12分)24、略
【分析】【分析】
样方法的注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详解】
I.(1)所有这些牧草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因为生物群落应包含该区域的全部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据图分析;牧场的长爪沙鼠种群中处于幼年的个体数量较多,处于老年期的个体数量较少,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种群数量逐渐增加。
Ⅱ.若吸取酵母菌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如图表示一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分布情况,据题意每个样方有16个小格,共400/16=25个样方,每个样方内平均数为18个酵母菌,总数为18×25=450个。每个小格内,1mm×1mm×0.1mm=0.1mm3=1×10-4cm3,即1×10-4ml,则稀释100倍之前的1ml酵母菌样液有酵母菌450×104×100×10=4.5×109个。
【点睛】
本题考查了群落的组成、种群的变化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方面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学会酵母菌计数的方法,并能利用公式对数量进行计算;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解析】不能生物群落应包含该区域的全部生物逐渐增加处于幼年的个体数量较多,处于老年期的个体数量较少(或“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抽样检测法4.5×10925、略
【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点,能结合结合题意和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食品工厂;村庄会向小河中排放大量的有机污染物;由此可推知该河流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有太阳能和工厂、村庄排放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等。
(2)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
(3)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驱湿性特点;可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若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土壤中的有些小动物则不会进入捕虫器中,会导致统计结果偏小。
(4)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5)小河边的芦苇可以用于造纸,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小河边的芦苇还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解析】太阳能和工厂、村庄排放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等抵抗力偏小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直接和间接26、略
【分析】【分析】
一般来说共生是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捕食是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竞争是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寄生可能使宿主数量减少,但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图2所示为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种群密度在A~C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两者的差值在增大,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密度为C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此时两者的差值最大,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最大;种群密度在C~D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两者的差值在减小,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种群密度为E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
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酵母菌数量的计算公式为:每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400÷(0.1mm3×10-3)×稀释的倍数。并且实验过程中需注意相关注意点;如:取样时要先振荡摇匀;酵母菌浓度过高时要加水稀释、计数时只数上边线和左边线的菌体数等。
【详解】
(1)据图分析;①表示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②表示两个竞争能力差异较大的两个种群,③表示互利共生的两个种群,④表示两个寄生关系的种群,所以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分别是③,②,①,④。
(2)在C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此时两者的差值最大,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最大,所以鼠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为增长型。在无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该种群数量每年均以150%的速率(出生率-死亡率)增长,若该种群初始数量为N,则两年后它们的数量将达到N×(1+150%)×(1+150%)=6.25N。
(3)根据题意可知,5个中方格共80个小室内有酵母菌44个,则整个计数室酵母菌数量=44÷80×400=220个,并且酵母菌样品稀释了100倍,因此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220÷(0.1mm3×10-3)×100=2.2×108个。
【点睛】
第一小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种间关系的曲线的识别与判断,意在强化学生对四种曲线的识记、理解与掌握。第二小题结合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图,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变化,要求考生明确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掌握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曲线种群数量增长率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解析】③②①④增长型6.25N2.210827、略
【分析】1;调查生物种群密度的方法: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结构,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详解】
(1)环颈雉的性别隔离现象属于种群的集群分布;是种群的空间特征。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2)①分析题干和实验方案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一群形态相同的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的假说是否成立,故实验中橡胶圈或橡胶棒可代表一群形态相同的动物,即自然保护区内的雄性或雌性环颈雉。②实验组中用4个相同橡胶圈(或橡胶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自卸车租赁协议书
- Starter Unit 2 What is this in English 话题2 询问 询问录音稿和答案
- 2025年度医疗健康产业担保合同会计操作规范3篇
- 《禁毒防艾宣传》课件
- 2024版采矿合同协议书范本
- 2024某大型购物中心品牌商家入驻合同
- 2024版大型购物中心商铺租赁合同模板3篇
- 2024版小区场地租赁合同模板
- 2024版制作合同范本
- 2025年度二零二五年度艺人影视作品投资合作协议3篇
- 水电风电项目审批核准流程课件
- 2024年国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媒体与新闻法律法规法律意识与职业素养
- 九年级化学课程纲要
- 人教版六年级口算题大全(打印版)
- 胸痛中心护理相关知识培训
- 家长学校“案例教学”《父母课堂》教学设计五篇
- 什么是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心电图的“6+2”现象
- 商业模式画布模板
- 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投标书范本
- 智能语音机器人解决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