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外研衔接版高三语文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外研衔接版高三语文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外研衔接版高三语文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外研衔接版高三语文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外研衔接版高三语文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外研衔接版高三语文下册阶段测试试卷63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题文】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读书全凭兴趣,可能产生畸形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另一方面知识则很____。

②而唐人街却又在美国社会的边缘,双层____之下;“中国城”岂不正像一部电影?

③按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子女____承担____失去劳动能力的父母的责任。A.蒙昧隔阂须要抚养B.愚昧隔膜需要扶养C.蒙昧隔膜须要扶养D.愚昧隔阂需要抚养2、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谋求发展的动力之源,年轻人敢于迎接挑战,选择自主创业是值得肯定的,即便交点学费,也____。

②依我的能力,承担这份工作实在是____;但大家既然信任我,我只能勉力而为。争取把事情办好,不辜负大家的希望。

③图书与文化的关系如此密切,而图书的数量又是____;要通过图书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必须择其经典来阅读和研究。

④在梅兰芳的子女中,梅葆玖是唯一继承梅派艺术的人,他一生致力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其地位在当今京剧界可谓____。

⑤韩国在其境内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其实是____;非但无助于维护自身安全,反而使韩国沦为美国的“棋子”,并且承受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安全风险。

⑥父亲从来没有像今晚这样____,仿佛他有满肚子的衷曲要告诉我一样。A.②⑤⑥B.②④⑤C.①③⑥D.③④⑥3、下列各句中____语病的一句是()A.“五大道历史体验馆”项目以五大道历史为背景,以洋楼文化为主线,结合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当年的洋楼生活。B.“全民阅读”活动是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引导市民多读书、读好书,使读书成为一种体现百姓精神追求的生活方式。C.由于自贸区致力于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使更多金融、物流和IT等专业人才有机会不出国门,就能拿到远超同行水平的“国际工资”。D.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实质上就是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深重灾难,也绝不放弃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从而促进自我发展的精神升华历程。4、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是()A.气概班驳丰姿萧索B.宛然嬉游缈茫淅沥C.悠闲葱茏形骸殒落D.落莫葳蕤鸷鸟蜷缩5、【题文】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数学____是一种方法、一门艺术或一种语言,____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容的知识体系。其内容对科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和艺术家十分有用,____影响着政治家和神学家的学说,满足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好奇心和对美妙音乐的冥想,____可能有时以难以觉察的方式影响着现代历史的进程。A.既又而且甚至B.不仅更而且也C.既又同时也D.不仅更同时甚至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8题,共16分)6、在横线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做其中4道题)

(1)户庭无尘杂,____,____;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

(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5)雕栏玉砌应犹在,____,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李煜《虞美人》)

(6)山映斜阳天接水,____,____.范仲淹《苏幕遮》)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史学巨擘朱希祖。

刘宜庆。

史学巨擘朱希祖;一生有诸多身份,史学家是其根本,其史学研究范围很广,成果也非常丰富,在许多领域有开创之功。朱希祖1919年任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代理主任,教授中国文学史。不久兼任史学系主任,写成《中国史学通论》一书及许多史论。朱希祖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史学系主任。

他还发起成立了中国史学会;是中国现代史学的开创人。

朱希祖在担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期间;制定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史学课程体系,使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朱希祖是历史学科的开创者,他率先引进了西方治史的方法,以科学的考证,呈现历史。他认为历史学是一种社会科学,必须用科学的方法从事研究。研究历史必先通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科学,考证史事须以原始史料与实物为依据,决不可轻信坊间辗转复制的材料。

1920年1月20日;朱希祖对北大历史学的学生讲话,后以《史学绪论》发表在《晨报》上,这次谈话的要点有三:学历史要持主动的态度,拿科学方法研究,而加以精密的考据,为吾国史学界开一新纪元。其次;编国史没什么价值,有价值者为编民史。盖以民史没有什么忌讳,直辞去说,于社会情状、民生苦乐,无不可以极力描写。希望大家将来编纂一部有价值的民史。第三、研究史学的目的,是为了关注将来。将来社会的善恶,全源于现在;现在的善恶,也不是突然而来的,是源于历史的。故现在是过去同将来之枢纽,是占一极重要之位置。

朱希祖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也是大藏书家。“不与人物接,不与山海游。终身伏几案,天地一书囚。”这首带有自嘲意味的自题,可谓朱希祖为书奔走一生的写照。朱希祖藏书,大约开始于留学日本时期。当时朱希祖的恩师章太炎鼓吹革命,倡导反清,热衷于收集并翻印明末抗清志士的文集。朱希祖受其影响,“始留意于晚明史籍”,并以南明史为研究方向。朱希祖在这时开始购书,几十年日积月累,涓涓细流汇聚成书的海洋。至1937年,朱希祖的个人藏书已达到惊人的二十五万余册,相当于一个小型图书馆了,而其中抄;稿本和古本方志、笔记、杂著等珍本善本多达七百余种。其中不乏善本,如《山书》、《鸭江行部志》,宋版《周礼》,明抄宋本《水经注》等,均为海内孤本。他素有“读书藏书家”之称。在朱希祖的藏书中,南明史是一个重要的类别,这是朱希祖治史的研究方向。

1934年2月;朱希祖应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之聘,来南京就任史学系主任,他的七百六十多包善本,辗转运到南京的住宅。抗战爆发后,朱希祖为他的藏书免遭厄运而多方奔走。朱希祖的奔波和操劳,为国家保存了一脉书香。

1931年;日本人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欲吞并中国。在战争的阴云下,朱希祖开始了对六朝陵墓进行调查。为何要调查六朝古墓?朱希祖在其日后完成的《六朝陵墓调查报告》的序言中说得很清楚,是“杜外人之觊觎,扬先哲之耿光”。足迹所到,西至安徽太平,东至丹阳经山,南至江宁秣陵,北至长江。举凡史乘记载,野老传闻,无不按图索骥,遍加访问。他用现代考古方法对南京地区文物进行考古,发现了齐宣帝永安陵;齐高帝秦安陵、齐武帝景安陵等十三处六朝古墓。其《六朝陵墓调查报告》为后人研究六朝陵墓、石刻打下坚实基础,大多数观点沿用至今。

抗日战争既起;朱希祖尝论“藉历史以说明国家之绵延,鼓励民族之复兴”,认为“亡史之罪,甚于亡国”,主张政府当开馆修史。1940年2月,国民政府接受朱希祖关于筹办档案管理总库和国史馆的提议,于重庆歌乐山设立国史馆筹备委员会,并聘请朱希祖为总干事。

1944年7月5日;朱希祖病逝,享年六十有六。一代史学家遽归道山,“及身未见中原定”,他没有支撑到山河重光;抗战胜利的那一天。朱希祖的丧事“极一时之哀荣”。国民政府在中央图书馆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各届赠送挽联三百余幅,学界名流及官员出席者三百余人,这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实属罕见。

(选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7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谢国桢说:“朱氏一生搜集明季稗乘;用力甚勤,多所创获,给后人以启迪之功。”朱希祖致力于南明史料收集达三十多年,收藏的抄本秘籍无人能比,发表了南明史籍题跋七十多篇,1961年中华书局以此整理出版为《明季史料题跋》。

(丹枫《朱希祖与南明史研究》)②从现代史学观念出发;朱希祖研习南明史,十分重视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的结合,其所作《明季史料题跋》便明显反映了这一特点。

(韩燕飞《抗战时期的南明史研究》)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

A.朱希祖一生有诸多身份;他在史学研究方面成绩卓然,他涉猎广泛,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科学无所不通。

B.朱希祖自嘲“不与人物接;不与山海游。终身伏几案,天地一书囚。”谦虚之语里体现了他的酷爱读书和藏书。

C.朱希祖大约于日本留学期间开始藏书;并且把南明史作为主要的藏书类别,是恩师章太炎为他确立的研究方向。

D.朱希祖对六朝陵墓进行按图索骥的实地调查;实践了他北大时期形成的重视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结合的史学观。

E.朱希祖因病逝世;抱憾而终,他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肯定,他对我国史学研究有较大影响。

(2)朱希祖是“史学巨擘”;传记4.5两段却写他是个大藏书家,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结合文本;简要说说“史学巨擘”朱希祖的开创之功体现在哪些方面。

(4)1920年,朱希祖在对北大历史学的学生讲话时认为编国史没有什么价值,而在1940年又提议国民政府筹办国史馆,这样的转变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年味越来越淡;越来越没意思--这是很多人过年的感受。甚至有人评论说,中国传统节日只是存留于父辈记忆里的尤物,已经成为国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压岁钱水涨船高,变成了负担,失去了原来祈福去灾的本意;庙会办到商场里边,实际就是商品交易;群发短信拜年,平均给每个人的情感又有多少?专家们认为,这一现象是传统节日的“异化”、“空洞化”、“物化”等原因造成的。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就要提高全民的文化自觉,让传统在现代社会得到很好的延续。其实式微的不只是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也在日益淡化,这是不争的事实。要究其原因,很多专家都归咎于物质的发展、城乡的转变和洋节的挤兑。在笔者看来,这都是表面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文化在“异化”和“物化”。“节日和人一样都是有灵魂的”,当灵魂越来越缺乏依附的载体,节日就会越来越淡,越来越没意思。比如,春节文化是一个典型的教育、敬神、祭祖、尊老爱幼,通过一系列仪式来完成的。而现在几乎没有人在敬神、祭祖,由于无法团聚的人越来越多,尊老爱幼也成了“隔空对话”,春节还有什么文化味道啊?取而代之的是,春节越来越物质化,越来越热闹,但越来越没有文化。

传统节日值得我们缅怀;但对传统节日的式微我们也无可奈何,因为社会在发展,原来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东西,不再是人们的必须,那么传统节日就会发生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吕品田指出:“原来的传统节日是有大量的丰富的民俗活动的,这些节俗活动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一些民俗的讲究或者说生产生活的习俗紧密关联在一起,和节气;时令、气候、水土这些东西关联在一起,和祭祀、主导、祈祷、敬仰、吟诵等民俗事项关联在一起,有着缅怀、祝愿、庆贺、祈愿、敬祭等种种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节日所承载的内涵和文化都在发生变化。现在的节日,几乎都没有祈祷和敬祭等内容,失去了庄严的文化氛围。而且,人们对一些不接地气的节日越来越淡化,相反对产生于国外的又接地气的节日情有独钟。当传统节日越来越没有文化味道,自然就会式微。

尽管传统节日式微是文化在“物化”的结果;但文化是需要传承的。很多传统节日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需要保护的,是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地予以传承的,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节日也会增加新的民俗活动和新的文化内涵。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传统节日的式微。在笔者看来,节日式微的内容多是不贴近现实生活或不被当今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所认可的不合时宜的传统内容。但是,我们应该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传统节日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我们应反思,为什么在美国华人聚居区还有年夜饭、守岁、压岁钱和拜年问候的声音,在华埠的商店里为什么还有红灯笼、红福字、红爆竹、红蜡烛、红色年糕和红色唐装?或许韩国对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视和保护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总之,传统节日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文化遗产,切不可在我们手中消失。

(有删节)(1)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不属于中国传统节日式微现象的一项是____

A.随着人们生活走向富裕;压岁钱水涨船高,节日的经济意味越来越浓。

B.随着通讯的现代化;过节时大家己习惯了编发短信互贺,进行“隔空对话”。

C.传统节日现在已不再有丰富的民俗活动;庙会也成了商品交易的载体。

D.国内不少人对产生于国外的;接地气的节日越来越情有独钟。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中国传统节日式微真正原因的理解。符合原意的一项是____

A.传统节日的“异化”;“空洞化”、“物化”。

B.物质的发展;城乡的转变和洋节的挤兑。

C;传统节日越来越没有文化味道,越来越趋向物质化。

D.传统节日不合时宜的内容得不到今天人们的认可。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传统节日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文化遗产”?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保护与传承传统节日的看法。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传统医学界由汉;藏、蒙等多个民族的传统医药学共同组成;它既有东方传统医药学的神秘之处,又往往有现代医药学所不及的奇特功效,它含有神话、传说的成分;它的许多原理至今也无法用现代医学理论进行科学的解释,但这种“神秘”的医药学,却常常有着神奇的功效,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中国传统医药学和西方现代医药学;是两种不同的科学体系,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例如中医(汉医学),它对疾病的诊治,主要从整体着眼,针对功能采取多方面的调节性的治疗,而建立在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西医学,则是从局部出发,针对结构采取比较单一的治疗.中医既重视外邪致病,也重视七情内伤,充分考虑到了生理;心理、社会诸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它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按症候将病人分类定型;处方用药时,既考虑到病人所患的疾病,又考虑病人所属的证型,通过君、臣、佐、使,进行灵活的辨证论治.而西医,更注重的是病理方面的因素.它借助仪器设备,从组织、细胞乃至分子水平来阐述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变化规律.

西医学在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优势的同时;往往由于认识手段的局限,导致素材的不足而难以把握事物的整体规律.而中医学,它虽然不能借助仪器设备对疾病作出精确的科学的解释,但在把握疾病的整体思维上显示出它的优势.例如,前几年,有人提出了下丘脑存在免疫-神经-内分泌整合中心的学说,这反映出西医学在更深入的层次上认识生命本质的同时,对机体整体的调控研究也日趋重视;但它对于免疫;神经、内分泌这三个原来认为独立的系统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又相互协调以维持机体稳定,这一整合功能失常用什么措施纠正等问题,还是解释得不够清楚.而中医学对于肾阳虚证的研究,发现这一证型的患者存在着潜在的以下丘脑免疫-神经-内分泌功能减退为主的病变,其影响可波及免疫功能,波及下丘脑、垂体所属的靶腺.中医采用补肾疗法,可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中国;埃及、罗马和印度的传统医药学;是世界知名的四大传统医药体系,在历史的变迁中,唯独中国的传统医药学经受了考验,传承下来.中国传统医药学因迥异于西方现代医学,常被人认为是非科学的.客观地说,它的确还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中国传统医药学将不再神秘而为更多的人所接受.现在,美、德等许多国家都开始接受中药,英国所开设的中国传统医药诊所,就已经发展到近3000个.

(1)中国传统医药学为什么显得“神秘”,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它往往与古老的神话和传说紧密结合在一起.

B.它长期以来以隐秘的方式在寺庙中代代相传.

C.站在西医学的角度看;它有难以解释的地方.

D.很多西方人对于中国传统医药学还不了解.

(2)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

A.西医学提出了下丘脑存在整合中心的学说;中医学解决了这一学说应用中的问题.

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

C.中医学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辨证论治;西医学主要针对病理因素进行治疗.

D.中医学借助望;闻、问、切收集全部素材;西医学借助仪器设备收集的是部分素材.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____

A.传统的中国医药学即东方医药学不光指汉族;藏族的医药学.

B.中医学使用青藏高原特有的药物治疗;有西药所不及的功效.

C.原来人体中免疫;神经、内分泌系统各自独立;没有联系.

D.现代西医学已经能够从分子水平阐述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中国传统医药学能生存下来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它有独特的体系,而埃及;罗马、印度的传统医药学因特点相近,已被现代医药体系所取代.

B.西方许多国家对古老的中医学正逐步地从排斥转向理解;看来,中医学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已经是一种趋势.

C.西医学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对机体整体调控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中医学要走向世界;现在既是机遇,也面临挑战.

D.西医学在很多方面超出了中医学,尽管它对很多问题仍然解释不清,对有些病的疗效并不显著,但在当今世界上,还是最受人们欢迎的.10、请在横线上填写两句话;要求与横线前的句子结构相似,修辞手法相同,语意相关.

生命没有草稿,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一份无法更改的人生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要珍惜每一次机会,认真对待生活的每一个细节.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从我国历史发展看;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孟就主张增殖人口;重视人口品质。西周时期,就已公开进行人口调查。《周礼•秋官》记载:“司命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后,皆书于版献其数于王,王拜而受之,登之天府,内史,司会,冢宰贰之,以赞王治。”司命实为专司人口统计的专职官员,并上报周王,“王拜而受之,登与天府。”充分说明统治者非常重视人口数量。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补充兵源,保证给养,扩大兵力,以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大都推行人口增殖政策。齐桓公曾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越王勾践增殖人口的措施则更为典型,他提倡早婚,刺激了越国人口增殖,使国家实力倍增,民气大涨,最终建立霸业。

在增殖人口上;墨子提出了许多方法,早婚;非攻、不聚敛百姓、节葬、节制“蓄私”。墨子的人口增殖措施,除早婚外,其他方法不可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但在当时社会转型阶段,对新兴地主阶级发展生产力无疑具有进步意义。我国历史上最早提出解决人口与土地矛盾办法的是商鞅,他提出了“制工分民之律”的思想,他注意人口管理。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对人口进行管理并且经常进行人口调查的人。

两汉至唐是我国封建社会大发展时期;人口数时起时落,增减频繁。人户数是封建王朝赋税的主要来源,人户的多少,决定着国家赋税收入。因此,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户籍的变动。

西汉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晁错;其人口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移民实边说上,对后世影响深远。早在秦代就推行强制的移民政策,致使中原人口减少,后果是灾难性的。晁错吸取秦移民的教训,他主张,要使百姓乐迁,必须在经济上;政治上给以优厚待遇。他的主张深谋远虑,但历代统治阶级并没有重视。东汉末年的徐干,其著作《民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专论人口问题的著作,篇幅不长,内容简略,但在中国人口思想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地位。他强调的人口调查和户籍管理,补充了“民为邦本”“农为国本”的传统思想,提出了“民数周为国之本”,指出搞好人口调查是国家制订政治、经济政策的基础。他认为人口调查和户籍管理是国家分配土地、制定赋税、征收徭役、配备军队的依据,是统治者治理天下的先决条件。

唐代杜佑的《通典》之“户口人口论”;是对当时户口流散;人丁逃亡、生产凋敝现状所采取的政策。他认为,人口多少与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他的这一思想和徐干的“民数周为国之本”相吻合。但杜佑的思想及观点,当时没有被统治者所采纳。

到了宋朝;我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渐移到长江流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户口日益繁盛,这时人口思想上表现出与前期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北宋文学家苏轼,其人口思想主要内容是“均民”,即主张将人口从稠密地区移向稀疏地区。苏轼认为“中国土地足以食中国之民有余也,而民常病于不足”是因为人口分布不均,致使人口与土地的平衡比例关系遭到破坏。苏轼是提出通过移民来缓和社会经济矛盾并作出理论说明的第一人,对后世启发很大,影响很大。

(节选自《浅论中国古代人口思想之发展》)(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商鞅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提出解决人口与土地矛盾办法的人;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对人口进行管理并且经常进行人口调查的人,他提出了“制工分民之律”的思想。

B.西周时期;设立司命,司命专司人口统计,并上报周王,这说明当时统治者非常重视人口数量。

C.越王勾践建立了霸业得益于他采取了提倡早婚的措施;从而刺激了人口增殖,使得国家实力倍增,民气大涨。

D.晁错吸取秦移民的教训;他主张,要使百姓乐迁,必须在经济上;政治上给以优厚待遇,这对后世影响深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

A.两汉至唐代;因为人户的多少,决定着国家赋税收入,所以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户籍的变动。

B.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补充兵源,保证给养,扩大兵力,以在兼并战争中取胜,都在推行人口增殖政策。

C.墨子提出了许多增殖人口方法;虽然他的方法大多不被统治阶级所接受,但在当时社会转型阶段,对新兴地主阶级发展生产力进步意义。

D.徐干认为人口调查和户籍管理是国家分配土地;制定赋税、征收徭役、配备军队的依据;是治理天下的先决条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

A.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孟就主张重视人口品质,所以我国现在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优生”。

B.东汉末年的徐干强调人口调查和户籍管理;他认为只要做好人口调查和户籍管理工作,统治者就能将天下治理好。

C.唐代杜佑认为;人口多少与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这和徐干的“民数周为国之本”相吻合,然而杜佑的“户口人口论”,没有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纳。

D.“均民”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人口思想,即主张将人口从稠密地区移向稀疏地区,通过移民来缓解社会矛盾。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物质文化;酒对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创作心态以及创作风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数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尤其是诗人,十之八九都曾与酒结下过不解之缘,正所谓“宜言饮酒者莫如诗。饮,诗人之通趣矣”。并且,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不少诗人都写过酒,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有李白。李白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不仅以诗闻名,亦以嗜酒闻名于后世。因此,其有“诗仙”之称的同时,还有“酒仙”“酒圣”之称。可以说,酒在李白的笔下,直接变成了一个醒目而独立的文学意象,酒不仅对其创作有巨大的影响,还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诗人的真性情,增强了其诗歌的感染力,尤其是其诗歌中体现出的酒文化,具有极高的文化意蕴和艺术价值。

酒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广义上来说,它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酒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它特指人类所创造的有关酒的精神财富。尽管饮酒是一种世俗性的行为,但是透过饮酒,透过与酒有关的诗文,能够折射出文人的精神世界;心灵世界。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它深深地根植于我国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在世界酒文化的历史长河里,一直散发着自己特有的芳香。

李白笔下的酒和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的酒充满着诗性的智慧,是一种心灵的诗性之思,李白将一种物质享受的饮酒乐趣上升为高级的精神享受。可以说,李白诗歌中的酒文化是一门极具特色的艺术。李白胸怀大志,青年时代就有“大济苍生”的宏图大愿。因此,在其酒诗中,李白往往有意借酒表达自己的心志,一方面想引起当时统治阶层的关注,渴望得到重用;另一方面也以此自励,本真地抒发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如《登广武古战场怀古》:“秦鹿奔野草;逐之若飞蓬。项王气盖世,紫电明双瞳。呼吸八千人,横行起江东。赤精斩白帝,叱咤入关中。两龙不并跃,五纬与天同。楚灭无英图,汉兴有成功。按剑清八极,归酣歌大风。”诗人借赞美刘邦统一天下的功业,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和建功立业的愿望。

从李白的酒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自己和未来是充满信心的;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雄浑的酒诗中最激昂高亢的声音。但是社会的黑暗导致诗人的理想与现实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在李白的诗中,也借酒表达了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如“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如“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等,都体现了李白在理想得不到实现时寻求及时行乐的心态,但是在其及时行乐的外表下,却始终奔涌着诗人“寂寞”的愤激之情,跳动着诗人“入世”的热烈之心。

李白的诗歌;酒与诗交融在一起,由此形成了独特的酒诗文化。饮酒;醉酒本是一种世俗化的东西,但是在李白的诗歌中,经其诗心的点化,诗意的提升,诗情的催发,而进入一种独特神奇的生命诗境。在醉酒中,诗人的生命从形体到心灵都获得了解放,都具有了审美的意味。因此,李白的醉酒是一种精神超脱的最佳状态,也是一种生命之美的最佳展现。在诗酒世界里,李白是真正的精神之王,更是文坛上不朽的“诗仙”“酒仙”。

(选自《李白诗歌中的酒文化》,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尤其是诗人,大多曾与酒结下过不解之缘,写下过与酒有关的诗歌,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有李白。

B.正是因为酒是一种源远流长的物质文化;所以酒对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创作心态以及创作风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酒对李白的诗歌创作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笔下写到酒的诗句也很多,酒在他的笔下成了一个醒目而独立的文学意象。

D.酒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它根植于我国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在世界酒文化的历史长河里散发着自己特有的芳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

A.李白以诗;嗜酒闻名于后世;其诗歌中体现出的酒文化,具有极高的文化意蕴和艺术价值。

B.李白在其酒诗中;往往借酒来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一点在其《登广武古战场怀古》中就有鲜明的体现。

C.李白笔下的酒和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李白饮酒不是为了追求物质享受的乐趣,而是为了追求高级的精神享受。

D.李白胸怀大志;青年时代就有“大济苍生”的宏图大愿,其诗歌中的酒文化更是一门极具特色的艺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雄浑;激昂的诗句,是诗人李白对自己和未来充满信心的具体体现。

B.在李白的诗歌中;醉酒不是一种世俗化的行为,而是一种独特神奇的生命诗境,在醉酒中,诗人的生命具有了审美的意味。

C.李白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同时还有“酒仙”之称,他在诗酒世界里,堪称真正的精神之王。

D.在李白的诗歌中,有时还借酒表达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说明诗人已无“入世”之心。13、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这首诗一、二句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

(2)三、四句表达了诗人____的感情。评卷人得分三、诗歌鉴赏(共5题,共10分)14、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这首清诗,完成问题。

帐夜①

吴兆骞。

穹帐连山②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③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近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着山势。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1)下列对这首清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______

A.首联表现眼前的实景;落月的寒光斜照着自己所住的穹帐,自己仍旧身在天涯塞北,寄无限深情于眼前景物的点染中。

B.颔联接着进一步写塞外的景色和自己的感触。每当边草变白大雪飘飞的时候;自己却只能夜夜一直面对黄榆,静听胡笳悲声,坐等衰老。

C.当南国驿使几度来到塞北时;家中妻子给他捎来了几件衣物。可是北国五月了仍是连续不断地风云变幻;飞沙走石的恶劣天气。

D.尾联作者感叹有了春衣也白搭。一个“空”字;既道出了诗人对妻子白花一番心意的疼惜,又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繁花盛开之景的期盼。

E.本诗借景抒情;托物兴怀,明写塞北景色,暗含南国风情,景中寄情,于苍凉凄清中蕴雄浑,于孤独哀怨中含温馨。

(2)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15、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诣红楼院寻广宣①不遇留题。

(唐)李益。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

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②。

【注】①广宣:一位善诗的僧人;与李益诗酒唱和,过从甚密。②户钩:开门的工具。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______

A.首句写诗人进入红楼院后;看到眼前的柿林经霜后都已变红,给秋日的园林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B.次句写诗人仰望湛蓝的天空;感觉它像水洗过一般明净,把红楼衬托得更加壮丽,色调瑰丽;语言清新。

C.第三句中;“爱”字流露出诗人对竹林的倾羡和高雅的情趣,“无人问”则写出诗人不被人理解的孤独。

D.末句写诗人访友不遇;并不急于返回,反而反宾为主,设法开门,乍看不近情理,细思却极富韵味。

E.纵观全诗;诗人高洁的品格;洒脱的性格跃然纸上,对广宣虽未直接刻画,但他与诗人的相知之深已可想见。

(2)本诗与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试比较其异同。16、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列各题。

苍洱临眺。

李京。

水绕青山山绕城;万家烟树一川明。

鸟从云母屏中过;鱼在鲛人镜里行。

翡翠罘崽笼海气;旃檀楼阁殷秋声。

虎头妙墨龙眠手,百帧生绡画不成。【注释】李京;字号山,河间人。元大德五年至云南,曾任乌撒;乌蒙宣慰使。苍洱:大理苍山、洱海。云母屏:云母镶嵌的画屏。鲛人:鱼尾人身,美人鱼。罘崽:fúsī屏风。旃zhān檀:檀香木。虎头:晋代著名画家顾恺之,小名虎头。龙眠: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号龙眠。生绡:素色丝织物,古人以之作画。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______

A.此诗写出了大理的独特景观:水环绕着青山;山环绕着古城;大理人烟繁盛,山川明丽。

B.此诗描写苍山洱海;“云母屏”;“鲛人镜”、“翡翠罘崽”,比喻贴切,形象生动,想象丰富。

C.诗人看到大理的风光;情满于山,意溢于海,遂以客观写实笔法描绘了大理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D.颈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作者置身苍山洱海秋天美景中的感受;洱海如玉,秋声悠远。

E.此诗的诗眼是“临”字;作者居高临下,全景式地描绘了大理的山水形胜。

(2)这首诗在写法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1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春寄西山陈陶贯休①搔首复搔首,孤怀草萋萋。春光已满目,君在西山西。堑水成文去,庭柯擎翠低。所思不可见,黄鸟花中啼。春日许征君见访贯休①龙钟多病后,日望遇升平。远念穿嵩雪,前林啭早莺。厨香烹瓠叶,道友扣门声。还似青溪上,微吟踏叶行。【注】①贯休(823~912年),唐末五代著名画僧。(1)第一首诗描绘了怎样一幅“春光图”?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贯休诗中常用动物意象,请比较分析两首诗中“黄鸟”和“早莺”意象的不同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①

宋•辛弃疾。

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归去来兮。探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____②

【注】①叶丞相:即叶衡;字梦锡。当时著名的抗金人物,与作者关系密切。于淳熙元年(1174)冬始入京拜相。蒋山:即钟山。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1)对本词核心意象判断准确的一项是______

A.梅B.杨柳C.芳草D.桃李。

(2)对“探梅踏雪几何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强调词人再次与友人探梅踏雪难以确定日期。

B.突出“雪”和“梅”所象征的纯洁傲岸人格。

C.表明词人与友人具有一致的志向和美好追求。

D.抒发渴望与友人踏雪寻梅;共享友谊的真情。

(3)下阕画线句,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对此加以赏析。评卷人得分四、写作题(共2题,共14分)19、写作(60分)一个牧场主养了许多羊,他的猎户邻居养的凶猛的猎犬常常跳过栅栏袭击牧场里的小羊羔。牧场主几次让猎户把狗关好,但猎户都不以为然,猎狗咬伤了好几只羊羔。忍无可忍的牧场主找到镇上的法官评理。法官说:“我可以处罚那个猎户,也可以发布法令让他把狗锁起来,但这么一来你就失去了一个朋友,多了一个敌人。我可以给你一个更好的主意。”牧场主到家后,按法官说的,挑选了三只最可爱的小羊羔送给猎户的三个儿子,孩子们如获至宝,因为怕猎狗伤害到儿子的羊羔,猎户做了个大铁笼,把狗关了进去。从此两家相安无事,还成了好邻居。自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自选文体,自拟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20、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按要求作文。一、2010年10月15日,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济南开幕,蓝印花布、彝族刺绣、藏族唐卡等600多个适合生产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体亮相,吸引了众多民众。人潮涌动的展馆、争先恐后的消费者,似乎给了众多还处在困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复苏的信心。二、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女士曾经说过,无论哪一座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有历史在诉说乃至歌唱着时间的变迁。三、150年前,圆明园遭英法联军劫掠并被付之一炬,这成为中国人内心永远的伤痛。时代几经变幻,中国综合国力早已今非昔比,而大水法等劫后废墟依然矗立园中,围绕圆明园是否应该重建的争论,从未停止。近日,在圆明园遭劫150周年之际,争论再起。文化遗产、文物古迹都是历史的载体,无论以何种方式面对它们,“铭记”才是核心。要求:全面理解以上材料,自主确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要套作或抄袭。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C【分析】【解析】蒙昧:愚昧,不通事理。隔膜: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须要:客观情况要求一定要。抚养:爱护并教养。扶养:养活。【解析】【答案】C2、A【分析】①望文生义;不足为训:不足:不值得;训:准则,教导,规范。解释为不值得作为效仿的准则。这里把“训”误以为“教训”;

②正确;绠短汲深:比喻浅学不足以悟深理。符合语境;

③对象错误;如堕烟海:堕:落。好像掉在茫茫无边的烟雾里。比喻迷失方向,找不到头绪,抓不住要领。不能用来形容“数量”;

④感情色彩不当;炙手可热:炙:烤;本语意指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多指权贵气势盛)使人不敢接近。贬义词。这里误用作褒义词;

⑤正确;火中取栗:比喻冒着风险替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当;没得到一点好处。符合语境;

⑥正确;口若悬河:言谈有若滔滔流水,源源不绝于口,形容口才敏捷,善于辩解。符合语境;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成语掌握及运用的情况。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辨识,然后做出判断。

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解析】A3、D【分析】A“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并列不当。B中途易辙;去掉“是”。D成分残缺,去掉“由于”。

【点评】语病分为:缺少宾语、主语,偷换主语,词语搭配不恰当,不合逻辑,语意重复或矛盾等。本题只要根据不同语病的特点加以分析即可。4、B【分析】【分析】本题考查字形的辨识能力.“现代汉字的字形”是指现代汉语目前通行的汉字规范的书写形式.正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包括区分形近字、同音字,不写错字、别字、繁体字、已经淘汰的异体字、不规范的简化字等.辨识因形体相近而误写成的错别字,必须在弄清含义的基础上,仔细比较,反复辨认形体上的细微差别,才能准确掌握它们的不同写法和用法.【解析】【解答】A.“班驳”应为“斑驳”;

B.正确;

C.“殒落”应为“陨落”;

D.“落莫”应为“落寞”;

故选:B.5、D【分析】【解析】

根据句间关系确定【解析】【答案】

D二、填空题(共8题,共16分)6、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只是朱颜改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分析】【分析】古诗文默写首先要能够背诵相关古诗词,不能多字或者少字,多字或少字都不得分;其次更重要的是能够正确书写,只要有错别字就不得分,因此,答题时书写一定要仔细,不能出现书写错误.【解析】【解答】①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重点字:余闲;樊笼)

②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重点字:骸)

③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重点字:鹜;长)

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重点字:鸿儒;白丁)

⑤只是朱颜改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重点字:朱颜;似)

⑥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7、BE【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2)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3)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4)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析】【解答】(1)A项;“他涉猎广泛无所不通”理解错误,原文“他认为历史学是一种社会科学,必须用科学的方法从事研究.研究历史必先通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科学”,这说明这是他的观点,并非说明他对这些无所不通.C项,“是恩师章太炎为他确立的研究方向”理解有误,原文是“受其影响”.D项,“重视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结合的史学观”是他在北大时期开始的,并不是他在北大时期完全形成的.

(2)分析文段的作用;可从内容大意出发,联系上下文从结构和内容角度进行.第4;5段的大意是:朱希祖的藏书丰富,他是个大藏书家,并且爱书,抗战期间保护藏书.从内容的角度:写出了朱希祖酷爱书;藏书的内容种类主要是南明史;写出了他保护中华文化的行为;在结构上: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丰富了朱希祖的形象.

(3)解答时;首先要理解题干,然后筛选整合信息.作为“史学巨擘”,朱希祖的开创贡献主要表现在史学方面,信息主要集中在第1;2、6段,重要的句子有:“朱希祖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史学系主任.他还发起成立了中国史学会,是中国现代史学的开创人.”“朱希祖在担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期间,制定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史学课程体系,使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朱希祖是历史学科的开创者,他率先引进了西方治史的方法,以科学的考证,呈现历史.”“他认为历史学是一种社会科学,必须用科学的方法从事研究.研究历史必先通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科学,考证史事须以原始史料与实物为依据,决不可轻信坊间辗转复制的材料.”“他用现代考古方法对南京地区文物进行考古,发现了齐宣帝永安陵、齐高帝秦安陵、齐武帝景安陵等十三处六朝古墓.其《六朝陵墓调查报告》为后人研究六朝陵墓、石刻打下坚实基础,大多数观点沿用至今.”整合这些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4)分析是否矛盾;首先要分析他的两次观点的历史背景;目的以及意义.他对北大历史系的学生讲话时谈到的“编年史没有价值”,目的是希望学生注重民史,关注社会情状、民生苦乐,这体现了史学家的历史担当;1940年提议国民政府筹办国史馆,目的是“藉历史以说明国家之绵延,鼓励民族之复兴”,认为“亡史之罪,甚于亡国”,希望借助于国史馆来提振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分析时,从文本出发,做到有理有据即可.

答案:

(1)BE(答E3分;B2分,D1分,答A.C不给分,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①写朱希祖大量藏书;表现出他爱书嗜书的一面;②这是他史学观重视原始资料和文献资料的具体体现;③在他的藏书中,南明史是一个重要的类别,为他南明史研究取得的成果打下很好的基础;④通过写他的藏书护书,突出了他为保存中华文化起到的作用;⑤从不同侧面丰富了朱希祖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3)①团队建设方面;朱希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史学系主任,他还发起成立了中国史学会,是现代史学的开创人.②学科建设方面,他担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期间,制定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史学课程体系,使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③研究方法方面,他率先引进了西方的史学研究方法,以科学的考证,呈现历史;用科学的方法从事研究,考证史事须以原始史料与实物为依据.④研究成果方面,他用现代考古方法,发现了十三处六朝古墓,他对六朝古墓;石刻以及南明史的研究对后来影响非常大.

(4)不矛盾(1分).1920年,朱希祖认为编国史没有价值并非否定国史存在的必要,而是想引导史学初学者关注社会情状、民生苦乐,这体现了作为史学家的现实责任与历史担当(1分).而且,从当时严酷的社会现实出发,编民史可以直辞记录,能起到信史的作用和价值.(1分)1940年,正值日本侵华期间,国土沦丧、国难当头,国家面临灭亡的危机,(1分)此时尤需借助对国史的研究来继承提振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1分)朱希祖认为,在史学研究中,现在是联接过去与将来的纽带(1分),所以,朱希祖的史学研究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的(1分),这也是朱希祖史学思想的重要内涵,这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是不矛盾的.(1分)8、DC【分析】【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解析】【解答】(1)要点与概括题.D项“国内不少人对产生于国外的;接地气的节日越来越情有独钟”错;不属于中国传统节日式徽现象.

(2)材料与观点题.C项根据原文;中国传统节日式徽的真正原因是“文化在‘异化’和‘物化’.”所以,ABC三项错,都不属于“中国传统节日式徽的真正原因”.

(3)评价与探究题.此题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题干中的“传统节日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文化遗产”出现在文章最后一小节末尾;用了“总之”一词加以概括.所以相关原因应该在最后一小节概括.

答案:

(1)D

(2)C

(3)(1)传统节日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正日渐式微,所以需要保护和传承.(2)①开展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教育、宣传活动.②在传统节日开展新的民俗活动,以增加其新的文化内涵.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9、BCDA【分析】【分析】科普类应用文主要是指为普及科学技术知识而形成的应用文体.主要包括科普说明文、科技小品、科技常识等.这类应用文具有科学性、知识性、通俗性,有些还具有艺术性的特点.【解析】【解答】(1)题干所问中国传统医药学显得神秘的原因;四个选项中,“与古老的神话和传说紧密结合在一起”,“有难以解释的地方”,“还不了解”三点都是中国传统医药学“神秘”的地方,B中的“以隐秘的方式在寺庙中代代相传”也可看作“神秘”,但其主语“它”只是藏医学,而不是“中国传统医药学”,不能以偏概全,故不妥.此题干扰项是D.

(2)这是一种局部比较式的阅读;比较有时要求同存异,有时则要求相反.这里将中医学与西医学进行比较,其实是对筛选信息能力的考查.对选项信息的判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将选项内容与原文相关信息小区的语句进行比较,看两者表述是否同质,也就是说,从量上和质上看选项内容添加或减少了没有.四个选项中,A说“中医学解决了问题”,而原文中用词是“缓解”“明显的改善作用”,可见不能说已“解决”;B中说中医学能治疗“所有疑难杂症”,文中无此义,而事实上也没有这样,还说“西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也是不符全事实的;D中说的“全部”与“部分”,文中也没有依据.此题难度不大.

(3)A错在将中国医药学与东方医药学混同;前者应是后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从第一段第二个分句也可看出;B中将中医学(汉医学)与藏医学等同,与A是同一个错误的另一种表现;C中说“免疫;神经、内分泌系统各自独立,没有联系”不符合客观事实.

(4)“埃及;罗马、印度的传统医药学因特点相近;已被现代医药体系所取代”不妥,被取代的原因可能不是特点相近,另外,它们既然与中国传统医药学一样自成体系,就难以相近,故A错.

答案:

(1)B

(2)C

(3)D

(4)A10、生活没有彩排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一场无法重演的现场直播人生没有演习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一次无法重来的真实格斗【分析】【分析】解答仿写题,先要全面筛选出仿写“示例”所提供的信息,诸如句式、修辞、情感等,还应注意题干的相关要求.【解析】【解答】本题基本句式为“人生没有;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注意语言有文采,内容富有哲理性,要强调认真对待每一次机会.

答案示例:

生活没有彩排;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一场无法重演的现场直播;

人生没有演习,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一次无法重来的真实格斗.11、DBC【分析】【分析】筛选文中信息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解析】【解答】(1)D张冠李戴;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是晁错的“移民实边说”,而他主张的内容“历代统治阶级都没有重视”,所以谈不上影响深远.

(2)B“都在推行人口增殖政策”错误;表述绝对化,原文第二段是“各诸侯国大都推行人口增殖政策”.

(3)CA强加因果;与文无据;B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第五段是“人口调查和户籍管理是统治者治理天下的先决条件”.D“缓解社会矛盾”扩大范围,原文最后一段是“通过移民来缓和社会经济矛盾”而不是整个社会矛盾.

答案:

(1)D

(2)B

(3)C12、BCD【分析】【分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答时要注意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无中生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解析】【解答】(1)B强加因果.酒对文人墨客的创伤灵感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酒是一种源远流长的物质文化”并无因果关系.

(2)C“不是为了追求物质享受的乐趣;而是为了追求高级的精神享受”错误,原文第三段是“李白将一种物质享受的饮酒乐趣上升为高级的精神享受”.

(3)D“说明诗人已无‘入世’之心”错误;原文第五段是“但是在其及时行乐的外表下,却始终奔涌着诗人‘寂寞’的愤激之情,跳动着诗人‘入世’的热烈之心”.

答案:

(1)B

(2)C

(3)D13、夸张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分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基本能力.【解析】【解答】(1)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便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出来了.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基本能力.“泪尽”一词;千回万转,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早已尽了.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期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

答案:

(1)夸张。

(2)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赏析:

组诗的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从所见所闻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一再鸣”三字,可见百感已暗集毫端.三四句写“有感”正面.一个“欲”字,一个“怆”字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第一首以沉郁胜;第二首则以雄浑胜.第一首似一支序曲,第二首才是主奏,意境更为辽阔,感情也更为沉痛.

要想理解第二首诗;必须理解“五千仞岳”.于此有人说是泰山,因为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岳之首,历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禅,用黄河与泰山作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征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赖汉屏认为岳指华山,理由是黄河与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陆游诗中的“岳”是指华山,可以从《宋史•陆游传》以及陆游的诗词中找到证据.《宋史•陆游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从中可以看出陆游收复中原的策略,就是通过四川进入陇右,先夺取长安,然后凭借关中的屏障进攻退守,像秦一样收复中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陆游把这么多心思用在这一块土地上,可见他的主张是横贯其诗歌创作的始终的,那么“五千仞山上摩天”中的岳指华山自然就最恰当了.“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便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出来了.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然而,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犹为余事.

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早已尽了.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期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结句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他们不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

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一有云:“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指出了对立情景的辩证交融,可以成倍地增强艺术感染力量.陆游这第二首诗,用歌颂高山大河的奇观美景来衬托神州陆沉的悲痛,抒发广大民众的情高意切来讽刺统治者的麻木不仁;将时代社会的矛盾冲突,既全面深刻地揭露,又高度集中地概括于二十八字之中.理想与现实,热爱与深愤,交织辉映,所给予人们的启示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范畴,不是“百年”“万里”所能限量的.这种恢宏壮阔的境界,在盛唐绝句中还不多见,却于中唐以至宋代诗人笔下不断有所开辟,是值得特殊注意与珍重的.三、诗歌鉴赏(共5题,共10分)14、略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A项首联写景为实,写梦为虚,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D项表达的不是“对春天繁花盛开之景的期盼”,而是用江南的五月繁花来衬托所在之地出奇的寒冷与荒凉.

(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诗人的情感;需要关注诗文之后的注解,了解诗人写作之时的经历,做到知人论世.另外还要关注诗文之中诗人选取的意象和抒发情感的字眼.本诗是诗人被流放宁古塔时夜间所作.首联“梦回孤客尚天涯”,客居于此,午夜梦回,诗人内心自是感慨不已.颔联写塞外景色,大雪飘飞,胡笳悲切.大雁尚可南回,自己只能坐等衰老,何其悲凉的心境.颈联写家中妻子捎来了衣物,却因为北国的风云变幻;飞沙走石的恶劣天气而没有用武之地.综合看来,诗歌抒发了诗人被流放内心的孤寂、思乡、愁苦等情感.

答案:

(1)(5分)AD(对1个给2分;对2个给5分)

(2)(6分)①“孤客”“尚天涯”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孤独之情;“梦回”“雁飞”“落月”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②“人老黄”表达诗人青春已逝的愁苦;③“风云不断”“空”妻子白白寄来了春装,因边地五月仍然不见春意,表达了诗人被贬流放,身处苦寒边地的忧愁与无奈.(每点2分,共6分)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鉴赏诗歌思想情感题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

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

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

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解析】AD15、略

【分析】(1)A.“首句写诗人进入红楼院后”不准确;通过题目“寻广宣不遇”来看,这首诗是李益来到红楼院,恰逢广宣外出,不得入内,于门外观赏院内景色,写下了这首诗。C.“无人问则写出诗人不被人理解的孤独”理解牵强,并不一定表现不被世人理解的孤独。

(2)两首诗都是寻隐者不遇;本诗是写“寻广宣不遇”,没有正面描写,只能通过作者进行侧面衬托。最后一句“遣向邻房觅户钩”,诗人貌似唐突实则亲密无间的“觅户钩”之举,间接写出了广宣的洒脱。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主要通过与童子的对话表现隐者。

答案:

(1)AC

(2)相同点:①都使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主人公的品格。李诗写出广宣所居红楼院的清新雅静;烘托出广宣的高雅洒脱;贾诗写出隐者采药的山之高深,烘托出隐者的高古脱俗。②都从“不遇”入手,为侧面描写巧妙设置缘由。不同点:①李诗对环境的描写注重渲染,红叶;碧天、红楼与翠竹掩映生姿;贾诗对环境纯用白描,用笔俭省。②李诗在环境烘托之外,还通过自己的动作描写,借自己的貌似唐突实则亲密无间的“觅户钩”之举,间接写出广宣的不拘俗格(洒脱、豪气);贾诗则通过与童子问答形式,暗寓自己对隐者的渴慕,也表现出隐者的飘逸绝尘。

赏析:

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日;李益来到红楼院,适值广宣外出,不得入内,但又不忍离去,遂于门外观赏院内景色,写下了这首富有逸趣的七绝。

诗人举目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红艳夺目的柿林。柿叶经霜一打,都已变红,给秋日的园林增添了绚丽的色彩,那是多么迷人呵!

接着;抬头仰望,湛蓝湛蓝的天空,象水洗过一般明净,把巍峨的红楼衬托得更加清晰;壮丽。“倚”字很传神。秋高气爽,那本来就杳缈、幽深的天宇越发显得空阔、高远,而它竟与红楼相依相偎,这就巧妙地烘托出红楼高耸入云的雄姿了。诗人以瑰丽的色调、清新的语言,绘出绚烂秋色,创造出碧天、红楼“气势两相高”的寥廓境界,令人心旷神怡。

朱楼;红叶固然美丽;但隔窗隐约可见的那片幽深的竹林,苍翠多姿,尤为可爱。“爱竹”之“爱”,透露出诗人的倾羡之情,表现出诗人高雅的情趣。“无人问”三字既缴足题面,又开启下文:既然有好竹无人观赏,何不进院去尽情游览一番呢?

于是;他差遣随从到邻居家寻找开门的工具去了。访友不遇,并不返回,反而反宾为主,设法开门;乍一看,似乎不近情理,仔细咀嚼,却又觉合情合理,极富韵味。可以想见,李益对院内景色十分熟悉,对那丛翠竹特别喜爱,他和广宣的思想性格十分投合,对广宣的举止行动非常了然,连户钩放在何处也清清楚楚,他又可以不避嫌疑地擅自开门入室,可见他们相知之深,过从之密。

这样丰富的内涵;这种超乎寻常的友情,不是通过“喜遇”之类的正面描述来表现,而是通过“不遇”时的一个举动“使人思而得之”,确是自成机杼,不落俗套,读来既感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情趣,又觉委曲含蓄,兴味隽永。而且,诗人这一“爱”一“觅”,又使人想见其为人的洒脱;随和、豪放。至此,我们亦可领悟到前面的壮美秋色,正和诗人的磊落胸襟相映照。全诗气脉流贯,洋溢着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但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解析】AC16、略

【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以及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C项“客观写实”不准确;没有描绘“风土人情”。E项诗眼是“临”字错;应为“眺”字。

(2)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此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尤其是要结合诗歌表现手法的及本要点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这首诗歌最显著的手法是虚实结合,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特别是这样虚实结合的手法,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