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苏教新版选择性必修3语文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苏教新版选择性必修3语文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苏教新版选择性必修3语文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苏教新版选择性必修3语文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苏教新版选择性必修3语文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苏教新版选择性必修3语文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对下列各组一词多义的解释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

③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示揣测语气)A.盛: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

②请其矢,盛以锦囊(装)

③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

④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强盛)B.困:①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围困)

②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

③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厄)

④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困难)C.微:①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小的事)

②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稍微)

③从数骑出,微行人古寺(为隐藏身份而改装)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D.其: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示祈使语气)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其意气之盛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3、下列句中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非及乡时之士也②百有余年矣③逸豫可以亡身④乃幽武置大窖中⑤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⑥流血漂槽⑦畔主背亲A.①②④⑦B.②⑤⑦C.①③⑤D.②⑥⑦4、下列各项中不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约从离衡合从缔交B.制其弊执敲扑而鞭笞天下C.陈利兵而谁何倔起阡陌之中D.赢粮而景从百有余年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九州,古时天下分九州,即充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杭州、梁州、雍州。秦居雍州,后“九州”成为中国的别称。B.黔首,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与“氓隶之人”“迁徙之徒”意思相同,都指百姓。C.少牢:羊、猪各一头。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指祭祀用的牲畜。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D.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春申君、楚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他们都出身贵族,以招揽宾客著称。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特别是党章的总纲中,就是_________着群众路线的精神的。

②他多次到这一带农村地区_________;研究这里的风土人情。

③因为一次_________的机缘,他俩一见如故,结为至交。A.贯串考察偶然B.贯穿考察偶尔C.贯穿考查偶然D.贯串考查偶尔7、下列句子中是被动句的一项是()A.梁,吾仇也B.请其矢,盛以锦囊C.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8、下列各句中“与”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契丹与吾约为兄弟B.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莫能与之争D.当与秦相较评卷人得分二、其他(共8题,共16分)9、“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10、文章运用了“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对联,联系文本具体分析其中蕴含的意义。《改造我们的学习》11、被动句。

③信而见疑“____________”表被动。

④而自令见放为“____________”表被动。

⑤皆好辞而以赋见称“____________”表被动。

⑥忠而被谤“____________”表被动。

⑦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____________”表被动。

⑧为天下笑“____________”表被动。

⑨数十年竟为秦所灭“____________”表被动。

⑩兵挫地削,亡其六郡“____________”表被动。

⑪是以见放“____________”表被动。

⑫不凝滞于物“____________”表被动12、解释“绝”的意思。

楚诚能绝齐动词,__________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动词,__________

佛印绝类弥勒副词,__________13、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什么特点?试结合二诸葛和三仙姑两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14、名词的活用。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_______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_______

得夜见汉使_______15、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9)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特殊句式:

译文:

(10)何面目以归汉!

特殊句式:

译文:

(11)何谓相坐?

特殊句式:

译文:

(12)为降虏于蛮夷。

特殊句式:

译文:

(13)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特殊句式:

译文:

(14)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特殊句式:

译文:16、一词多义。

归。

(1)而皆背晋以归梁__________

(2)君臣相顾,不知所归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三、古代诗歌阅读(共1题,共2分)17、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其二】高适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出塞应无策,还家赖有期。东山足松桂,归去结茅茨。【注释】①青夷军,唐戍边军队。此诗歌是四十七岁的高适送兵往青夷军,归途入居庸关时所作,他曾到边塞寻求避身之路,但未成功。②东晋谢安在时局混乱时退居东山,相机而作。

(1)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2)后两联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评卷人得分四、句子默写(共1题,共6分)18、古诗文默写。

(1)四围山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2)世人皆浊,____________?众人皆醉,________________?

(3)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_______________。

(5)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五、现代诗歌阅读(共1题,共10分)19、下面这首小诗在网络上被许多人转发、推荐。请品读该诗,说明其被推荐的理由。要求:写3点理由,字数60字左右。一碗油盐饭佚名前天,我放学回家,锅里有一碗油盐饭。昨天,我放学回家,锅里没有一碗油盐饭。今天,我放学回家,炒了一碗油盐饭,放在妈妈的坟前。评卷人得分六、语言表达(共4题,共24分)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又到了东滩草长莺飞的时候。芦苇荡深处,悠然浮出水面的大鱼猝尔游走;不时有鸟儿落下啄食,或是翩然起飞,优美地消失在远方。5年前,____________。那时,广阔的滩涂上没有管护人员和设备,多的倒是偷猎者,毒杀鸟儿的事时时发生。然而,_____________。这种原产于北美的入侵植物,在东滩扩展迅猛,所到之处,其他植物“寸草难生”,水质恶化,生态系统退化,迁徙越冬的鸟儿没了事物和休息地。如今,东滩的互花米草已被剿灭大半。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的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流行语的变迁与时代发展休戚相关。②从“互联网+”到“区块链”,③一次又一次的技术革新不断增加着生产生活的疆域。④从“港珠澳大桥”到“两弹一星”,⑤中国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新中国70年辉煌历程的生动注脚。⑥流行语持续更新,归根结底是因为时代在变化、国家在发展的因素。⑦流行语选择愈多样、变化愈快速,⑧越说明我们这个时代充满了进步的多样性,⑨越说明中国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22、下面是小明假期给班主任李老师发的一则短信;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李老师:您约我光临您寒舍讨论我们学习小组假期互助学习的情况,我因有急事,现决定改期,具体改在何时,另行磋商。(学生:小明)23、某中学开展辩论赛,假如你是反方参赛队员,请针对下面正方的说法,写两个反问句,把反方的话补充完整。正方:如果不以成败论英雄,那么请问:难道出身卑微,行事多有违德之处,但最终一统天下的刘邦不是英雄吗?难道为夺皇位,不惜杀死同胞兄弟,却察纳雅言,勤政爱民,开创“贞观之治”的李世民不是英雄吗?反方:如果以成败论英雄,那么请问: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C【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意义及用法的能力。

C项;②句,“微”,应是“悄悄地”的意思。

故选C。2、B【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及意义的能力。

A项;“意气”,古义: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今义: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B项;“忧劳”古今义相同,忧虑劳苦。

C项;“至于”,古义:为两个词,“到了的结局”;今义:为一个词,作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作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D项;“从事”,古义:泛指―般属官;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去,或按某种办法处理。

故选B。3、B【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通假字意思的能力。

①乡;同“向”;②有,同“又”;⑤无,同“毋”;⑦畔,同“叛”。故①②⑤⑦含有通假字。

故选B。4、B【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从”通“纵”;“衡”通“横”,横向联盟/“从”通“纵”,纵向联盟。

B.“弊”通“敝”;困敝;疲敝/没有通假字。

C.“何”通“呵”;喝问/“倔”通“崛”,突起。

D.“景”通“影”;像影子一样/“有”通“又”,用在整数和余数之间。

故选B。5、C【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项;“杭州”错,应为“扬州”。

B项;“迁徙之徒”不是指百姓,而是指被征发戍守边关的人。

D项;春申君是楚国的,平原君是赵国的。

故选C。6、A【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组;“贯穿”除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还指“连贯;穿过、通过”,既可用于抽象的事物,也可用于具体的事物。“贯串”一般只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一般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语境形容党章的总纲应选“贯串”。

第二组;“考察”指到现场实地进行观察了解,也指深人细致地进行观察研究,以弄清真相或本质。“考查”指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或评定,以作出判断。从“研究这里的风土人情”推知,应选“考察”。

第三组;“偶然”指突然的,不是经常的;意想不到的,表示超出一般规律的。“偶尔”指很少出现,不是经常的,侧重于出现次数少。语境形容意想不到的“机缘”,应选“偶然”。

故选A。7、D【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结合“;也”分析,为判断句。

B.正常语序为“请其矢;以锦囊盛”,“以锦囊”为状语,为状语后置句。

C.正常语序为“还矢先王;而以成功告”,“以成功”为状语,为状语后置句。

D.“为”表被动;为被动句。

故选D。8、B【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与:介词;和;

B.与:动词;给;

C.与:介词;和;

D.与:介词;和。

故选B。二、其他(共8题,共16分)9、略

【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理解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要重点挖掘本句的关键内容,比如“‘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是什么思想’,‘正确思想是干什么的’”等问题。

结合《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来看;正确的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强调要用正确的思想来改造社会;改造世界,将理论和实践相统一。

根据《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说明群众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多次的反复,在正确的思想的指导下改造世界,同时在改造世界时总结正确的经验;“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说明正确的思想是改造世界的重要的力量,具有伟大的意义。【解析】有五层意思:

①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现在说来,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不言自明的。②强调正确思想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用正确的思想来改造社会、改造世界。③要改造社会、改造世界,就要依靠掌握正确思想的群众。④说明群众只有在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掌握正确的思想。离开了正确的思想,也就谈不上改造社会、改造世界。⑤更明确地指出,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10、略

【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理解和鉴赏的能力。

从字面上来看;这幅对联的意思为“长在墙上的芦苇怎么能够长久存活呢?山间竹笋别看嘴尖皮厚,其实中空,又有什么值得自傲的呢?”对联本身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前一句把那些学习根基不深厚的人比喻为芦苇,只会随风摇摆,四处附和,后一句把那些倚老卖老,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比喻为竹笋,空有其表,华而不实。

针对本文而言:“不是有的放矢;而是无的放矢”说明这些人没有是非观念;

“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说明这些人官大;权势大;

“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说明这种人是没有群众基础的,没有工作基础的,得不到人民拥护的;

“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认真地研究现状的空气是不浓厚的,认真地研究历史的空气也是不浓厚的”说明这些人没有根基;

“许多同志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有些人对于自己的东西既无知识,于是剩下了希腊和外国故事,也是可怜得很,从外国故纸堆中零星地捡来的”“其中许多人是做研究工作的,但是他们对于研究今天的中国的昨天的中国一概无兴趣,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上”,说明这些人胸无点墨,没有学历,没有知识,没有能力,水平低;

“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说明这些人只会讲歪理,夸夸其谈,无实际意义。

综合以上分析出的人物形象;再根据“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中的关键信息,对应相关的形象,梳理内容。

对联的内容让我们对那些“华而不实”的人产生了想象。【解析】①“墙上芦苇”指墙上一棵草;风吹两边倒,比喻没有立场,没有是非观念,没有敌我界限;“头重”比喻官大;权大、势大,“脚轻”指无工作基础,无群众基础,无知识基础;“根底浅”指没有经验,没有学历,没有资历,没有能力。

②“山间竹笋”指厚险皮的人;俗话说,有的人脸皮像笋壳叶,剥了一层又一层;“嘴尖”指只会讲歪理,讲党八股,夸夸其谈;“皮厚”指没有羞耻心,没有自尊心;“腹中空”指不读书,不看报,胸无点墨。

③选用这副对联来给三种人画像,最恰当不过。“形象大于思维”,对联中的形象所蕴含的内容远远超过指出的三种人,可以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去描绘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形色色的人物。11、略

【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掌握特殊句式的能力。

③④⑤⑪“见”用在动词前;表被动,可翻译为“被”。

⑥“被”和现代汉语意思一致;解释为“被”,表被动。

⑦⑫“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不凝滞于物”,“于”表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表被动。

⑧⑨“为”有“被”的意思;“为所”是固定句式,表被动。

⑩“挫”;被挫败;“削”,被削割,属于意念被动。

【点睛】

被动句标志: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4.用介词“被”表被动。

5.动词本身表被动。【解析】①.③见②.④见③.⑤见④.⑥被⑤.⑦于⑥.⑧为⑦.⑨为所⑧.⑩“挫”,被挫败;“削”,被削割⑨.⑪见⑩.⑫于12、略

【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绝”的义项:断绝;极点,非常,横渡。

“楚诚能绝齐”意思是“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绝”,绝交,断绝。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意思是“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绝”,横断。

“佛印绝类弥勒”意思是“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绝”,非常,极。【解析】①.断绝②.横渡③.非常,极13、略

【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塑造人物形象方法的能力。

小二黑、小芹被抓走后,三仙姑竟气势汹汹地找上门来,小二黑娘也不甘示弱,“两个女人滚成一团,二诸葛一个人拉也拉不开”,这段描写让人物在矛盾冲突中,用行动展现自己的性格,刻画出三仙姑的撒泼无赖及小二黑娘的气愤和并不示弱的性格。“不宜栽种”“恩典恩典”细节描写表现二诸葛的迷信、迂腐。“米烂了”表现了三仙姑的泼赖,还有三仙姑去区里见区长的言行打扮这一细节,“换上新衣服、新首帕、绣花鞋、镶边裤,又擦了一次粉,加了几件首饰,然后叫于福给她备上驴,她骑上,于福给她赶上,往区上去”,都是运用典型化的细节刻画人物。二诸葛和三仙姑,虽然都是所谓的“神仙”,但是由于出身不同,性格不同,人物语言也就不同了。二诸葛的语言,如“今日不宜栽种”“命相不对”等,很符合农村初通文墨而又迂腐的阴阳先生之口,而“勾引”等语言只会出自一个粗俗、刁钻、泼辣的妇女之口。人物语言富有个性化。【解析】①让人物在矛盾冲突中;用行动展现自己的性格。

如小二黑;小芹被抓走后;二诸葛忧心忡忡之际,三仙姑竟气势汹汹地找上门来的描写,形象地刻画出三仙姑的撒泼无赖及小二黑娘的气愤和并不示弱的性格。一场冲突,鲜明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

②运用典型化的细节刻画人物。

如对二诸葛;只用了“不宜栽种”和“恩典恩典”两个细节,就把他那种迷信;迂腐、怯懦而又老实厚道的性格表现得十分鲜明。而对三仙姑,则通过“米烂了”的细节和她精心打扮等情节,表现了她装神弄鬼、轻浮放浪的特征。

③人物语言富有个性化。

如二诸葛开口“罗喉星照运”,闭口“命相不对”,说岁数先讲属相等,这些话本身就带有“职业特点”。同在区长面前,二诸葛说“请区长恩典恩典”,三仙姑则说“区长老爷,你可要给我做主”,不同的语言表现出人物不同的身份和性格特点。14、略

【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常见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现象能力。

(1)“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句意:你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语法推断分析:“孺卿”作主语,“河东后土”作宾语,“祀”,在句中作谓语,故名词用作动词,祭祀。

(2)“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句意,我李陵与卫律的罪行向上能达天。”语法推断分析:“陵与卫律之罪”作主语,“通于天”作谓语,“上”作状语,修饰“通于天”,故名词作状语,向上。

(3)“得夜见汉使”,句意,(常惠)能够在夜晚见到了汉使。语法推断分析:省略主语“常惠”,“见”作谓语,“汉使”作宾语,“夜”在句中作时间状语,修饰“见汉使”,故“夜”是名词作状语,在夜里。【解析】①.名词用作动词,祭祀。②.名词作状语,向上。③.名词作状语,在夜里。15、略

【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及句子翻译的能力。

(9)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关键点:“即”;假使;“谋”,谋杀;“以”,用,拿;“何”,什么;“复”,重复,再次;“加”,增加。

(10)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关键点:“面目”;脸面;“以”,介词,用;“归”,回。

(11)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关键点:“谓”;说;“相坐”,一人犯法,株连他人同时治罪。

(12)状语后置句;“于蛮夷”,介宾结构做状语,后置。

关键点:“为”;成为,做。

(13)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关键点:“降”;投降;“以”,介词,用,凭借;“过”,超过。

(14)状语后置句,“于前”,介宾结构做状语,后置。

关键点:“毕”,结束;“欢”,形容词用作名词,欢乐的聚会;“效死”,卖力而不顾生命。【解析】(9)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即谋单于,以何复加”。

译文:假使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

(10)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以何面目归汉”。

译文: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呢!

(11)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谓何相坐”。

译文:说什么连坐(治罪)?

(12)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于蛮夷为降虏”。

译文:在异族那里做俘虏。

(13)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子卿不欲降,以何过陵”。

译文:您不肯投降的心情;凭借说明超过我呢?

(14)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请毕今日之欢,于前效死”。

译文:请结束今天的欢聚,在您面前死去!16、略

【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

(1)而皆背晋以归梁;意思是“然而他们都背叛了晋国而归附了梁国”。归:归附。

(2)君臣相顾,不知所归,意思是“君臣互相看着,不知道回到哪里”。归:到。【解析】①.归附②.到三、古代诗歌阅读(共1题,共2分)17、略

【分析】【详解】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景象及作用。立足文本前两联;首联既点明了诗人观察的时间和地点,也是对环境大背景的刻意渲染。颔联写诗人看到的景象,峰峦高耸;冰雪凄迷、路途艰险的景象,一副冰雪凄迷,前途艰难之状,暗示了诗人对自己的仕途丝毫看不懂前景,感到无可奈何。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颈联总结此次出塞的收获,诗人看到时局混乱、阴暗,良臣进阶无路,因此失分失望、愤懑,想到了暂居家中以修身养性。尾联追述先贤在时局混乱时退居草莽,相机而作的故事。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解析】(1)描绘了冬日傍晚的居庸关寒风呼啸;峰峦高耸、冰雪凄迷、路途艰险的景象。交代了时间、地点;渲染了荒寂、凄冷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前途渺茫的悲凉心境。

(2)①对此次出塞找不到安边之策的失望。(不能施展抱负的无奈)②归家有望的喜悦。③暂且归隐,等待时机报效朝廷的愿望。四、句子默写(共1题,共6分)18、略

【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这是一道直接对应的默写题,学生只需在背诵的基础上一一对应即可。但是要注意难写字如“臆、淈、啜、醨、坳、蠡”等的写法;要注意音近字的写法,不可将答题空6中的“舒”误写为“抒”,不可将答题空7中的“覆”误写为“复”,不可将答题空10中的“衡”误写为“横”;还要注意形近字的写法,不可将答题空4中的“哺”误写为“浦”,不可将答题空10中的“浦”误写为“哺”。【解析】①.一鞭残照里②.遍人间烦恼填胸臆③.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④.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⑤.退而论书策⑥.以舒其愤⑦.覆杯水于坳堂之上⑧.水浅而舟大也⑨.响穷彭蠡之滨⑩.声断衡阳之浦五、现代诗歌阅读(共1题,共10分)19、略

【分析】【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关键意象,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继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知识储备,具体分析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本诗是一首现代诗;共有3个诗节,10行,却能被许多人转发;推荐。从内容上,诗歌叙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母亲在世时,每天为我炒“一碗油盐饭”,母亲去世后,就没有了这碗“油盐饭”,我懂事后,想念母亲,炒了“一碗油盐饭”放在母亲的坟前。时间前后相承,“前天”“昨天”“今天”,内容层层铺垫,感情逐层深入。从表现手法上,这首小诗,语言朴素,都是日常口语;意象单纯,“一碗油盐饭”;但意蕴丰富,把母亲与孩子之间的爱,表现得生动可感。同时,这首诗,诗行整齐,结构匀称,具有视觉美感。

【点睛】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①明确说出运用的手法是什么?(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抑扬、想象、联想、渲染、象征等);②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找到能体现该手法的关键诗句,并进行描述性说明);③分析运用的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解析】①简单的叙事,再现日常生活的细节,真挚感人。②时间前后相承,内容层层铺垫,感情逐层深入。③语言朴素,意象单纯,内涵丰富。④诗行整齐,结构匀称,具有视觉美感。六、语言表达(共4题,共24分)20、略

【分析】试题分析:①处上文写了东滩的美景;下文写的是东滩5年前的景象,提示此处应填过渡性句子,据此可确定答案应为“东滩的景象可不是这样”一类的句子;②处上文写到了东滩5年前偷猎;毒杀鸟儿现象很多,下文写的是互花米草的入侵,而且明显可以看出互花米草的入侵带来的破坏性更大,据此可确定此处应填“比偷猎者更可怕的,是互花米草”之类的内容。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本题以句子填空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对山东卷来说,是一个不常见的题型,体现了山东卷向课标卷过渡的思想。一般来说,这类题目所要求填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