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1页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2页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3页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4页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第三单元植物的生活第一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第一节种子的萌发课题种子的萌发授课人学情分析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参与设计和完成生物实验,既是一种区别于其他科目的学习方式,也是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本节通过课前实验分析案例,展示查阅资料、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素养目标【科学思维】结合生活经验,描述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探究实践】完成“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学会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能够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提高实验探究、创新能力;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如测定种子发芽率,发豆芽等。【生命观念】通过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理解生物的生存与环境息息相关,生物的生活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知道种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结构与萌发相适应。【态度责任】依据种子萌发的条件,能够科学解释农业生产中种子储存和播种措施的原理;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实践活动,培养爱护植物的情感。教学重点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2.种子萌发的过程教学难点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及实验现象的分析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程导入一、视频导入:被子植物的一生【展示】视频:大豆种子的一生【提问】被子植物是我们之前讲的绿色开花植物,由六大器官构成,其一生需要经历哪些阶段呢?【讲述】我们这节课先学习种子是如何萌发成幼苗的。【观看视频】【回答】种子萌发成幼苗→幼苗长成植株→开花结果→传播种子。新课展开二、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展示】①教材P2“想一想议一议”:种质库中保存种子的环境条件是什么?②图片+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提问1】为什么种子在春天播种下去容易长出幼苗?有哪些适宜的环境条件?【讲述】不妨通过实验来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提问2】我们学过,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是什么?小组讨论回答。实验探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提出问题】种子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下才能萌发?【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需要____________?(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鼓励学生作出假设。设疑: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对多种假设进行分析、排除某些因素,如肥料等)。【制订计划】不加水放橱柜、洒一点水放橱柜、洒一点水放冰箱冷藏室、倒较多水放橱柜。(科学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完善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①几号皿中的种子萌发了?②几号皿中的种子没有萌发?③实验结果是否支持你作出的假设?④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讨论】①如果事先已经知道2号皿中的条件是最适合种子萌发的,本实验设置2号皿是否还有必要?为什么?②1号皿和3号皿各检验一种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这是一组对照实验吗?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过渡】是不是所有种子在环境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就一定能萌发呢?【展示】炒熟的花生、大米、被虫咬过的种子【提问1】这些种子为什么不能萌发?(学生思考)【提示】炒熟的花生胚已死,大米、被虫咬过的种子胚不完整。(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问2】刚收获的大豆播种下去不能萌发的原因是什么?种子萌发的过程【展示】视频:菜豆萌发的过程;图片:种子幼苗(将两幅图对照起来讲解)【教具】提前准备好的萌发的菜豆种子。【提问】种子萌发的过程是怎样的?先长出胚根还是胚芽?胚根、胚芽和胚轴分别发育成什么器官?子叶或胚乳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回答)。【讲述】结合课本P5图3-1“菜豆种子萌发过程示意图”,对照菜豆种子的基本结构模式图,讲述双子叶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扩展引导】引导学生对比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萌发过程的异同点。【观看图片】【回答1】春天气温转暖、降水增多、空气清新等,可能影响种子的萌发。【回答2】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回答】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等【回答】2号皿中的种子萌发,其他没有萌发。因为1号皿缺少水,3号皿温度太低,4号皿缺少空气,2号皿中条件都具备。因此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和充足的空气【回答】有必要,2号皿是对照组。1号皿和3号皿不能形成对照,因为存在两个变量,不符合单一变量的原则。【回答】胚已死亡、胚不完整【回答】处于休眠期【回答】种子萌发的过程:①吸水膨胀,种皮变软;②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逐渐转化并输送给胚根、胚芽、胚轴;③胚根发育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课堂小结【回顾反思】本节课的探究过程,总结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自身条件及过程。【总结归纳】板书设计种子的萌发一、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1.实验目的2.实验步骤3.实验结论二、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1.适宜的温度2.适量的水3.充足的空气三、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1.胚是活的、完整的2.种子不处于休眠期四、种子萌发的过程1.吸水膨胀2.胚根突破种皮3.胚轴伸长4.胚芽发育教学反思一、创新之处1.合理地实行了分段教学,解决了教学内容多和时间紧的矛盾冲突。2.采取分小组讨论的学习形式,有助于发扬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二、不足之处本节课的难点是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学生很少接触农事,教学形式抽象,不易理解。第三单元植物的生活第一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第二节植株的生长课题植株的生长授课人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高,想象力丰富,对生物学现象和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是学生学习动力的良好储备。植株的生长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在此方面已经有了知识和生活经验方面的积累,对于植株的生长、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若引导学生对一些现象提出疑问,如种子萌发后,幼苗是怎样生长的呢?根是怎样生长的?枝条是怎么来的?学生就会被问题所吸引,而迫切想知道答案。把握学生这一心理,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素养目标【科学思维】描述根尖的结构、幼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探究实践】观察根尖的结构,说出各部位细胞的特点和功能;观察叶芽的结构及其发育。【生命观念】认同根尖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态度责任】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通过合理施肥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教学重点根尖的结构及其发育;叶芽的结构及其发育;植株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无机盐。教学难点观察根尖的结构;叶芽的结构及其发育。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程导入一、情境导入:拔苗助长【展示】图片:寓言故事《拔苗助长》。【提问1】幼苗能通过直接手拔就长高吗?【讲述】植株生长主要分为两部分:地下部分的根的生长,以及地上部分枝条的发育。观察图片并思考。【回答1】不能。植株的生长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新课展开二、幼根的生长实验探究:观察根尖的结构【实验目的】观察根尖,认识根尖各部分的结构特点。【材料用具】长出根毛的幼苗、根尖的永久切片、放大镜、显微镜、镊子等。【方法步骤】①肉眼直接观察、通过放大镜观察根毛;②通过显微镜观察根尖的永久切片。【展示】图片:根尖各部位及其细胞结构【提问2】根尖分为哪几个结构?根毛位于哪个结构?【展示】图片:标记法展示各部位。【提问3】幼根的生长主要是由哪些结构决定的?哪个结构生长最快?不同结构的细胞有什么特点?各有什么功能?【归纳】绘图填表:根尖各部位的细胞特点及其功能。【引导】学生推出结论:幼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主要靠伸长区细胞的伸长增加细胞的体积。【提问4】生活中移栽幼苗时,为什么要保留土团?【回答2】根尖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根毛位于成熟区;【回答3】分生区和伸长区;伸长区生长最快;根冠位于根尖顶端,细胞比较大,排列不整齐;保护作用;分生区细胞很小,排列紧密,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不断补充伸长区细胞的数量;伸长区细胞长,下部细胞小,越往上细胞越大,是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成熟区表皮细胞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根毛,是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回答4】保护根毛和幼根,利于吸水。三、枝条的发育【朗读】古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展示】带有芽的枝条、叶芽的结构及其发育示意图【提问5】万千枝条及其绿叶都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芽是怎样发育成枝条的?枝条由哪几部分构成的?芽都能发育成枝条吗?【提问6】芽轴发育成茎后,茎是怎样加粗的?【展示】图片:树干的年轮【引导】学生学习芽的分类:按着生位置分类、按功能分类。朗读古诗,观察图片。【回答5】枝条是由叶芽发育成的;芽中有分生组织,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枝条是由叶、茎、芽构成的;不是所有芽都发育成枝条。【回答6】茎的形成层(分生组织)细胞不断分裂和分化。四、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实验探究:比较玉米幼苗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中的生长状况【实验现象】在土壤浸出液中培养的玉米幼苗要比在蒸馏水中培养的玉米幼苗生长得好【提问7】植物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是哪些无机盐?【展示】图片:缺乏无机盐时植物的症状,让学生了解无机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归纳出合理施肥的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结合自家农作物种植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施肥不当造成的后果,树立环保意识。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回答7】植物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含磷和含钾的无机盐。【观察总结】观察叶片图片,总结缺乏无机盐时植物的症状。课堂小结引导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回顾各知识点,加深理解和巩固。板书设计植株的生长幼根的生长--根尖的结构: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叶芽的发育:幼叶(叶)、芽轴(芽)、芽原基(芽)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教学反思一、创新之处侧重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实物进行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结构并绘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二、不足之处上完这节课后,我意识到还有许多不足,在以后的课堂上需要注意,比如:课前,老师应该做好充分的预实验,本节课涉及到的探究实验应选取不到1cm长的幼根,而这节课选取的幼根根毛很少,不易分辨成熟区,给学生的探究带来障碍。第三单元植物的生活第一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第三节开花和结果课题开花和结果授课人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对丰富多彩的图片、动画以及实物观察和动手实验等非常感兴趣。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具有了种子萌发的过程及所需条件,植物各部位的生长的知识储备,但对绿色植物的生命周期没有完整的认识,且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看到从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更不用说深入思考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因此想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必须想方设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且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一步步的探究得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素养目标【科学思维】概述花的基本结构、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述花与果实和种子之间的关系。【探究实践】解剖花,了解花的各部分结构,重点观察子房的结构,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解剖果实,认识果实的结构,理解子房与果实的对应关系;制作花的结构模型,培养观察、分析、自学能力。【生命观念】理解花对植物生命延续的重要性;认同花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态度责任】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花、护花的自觉习惯。教学重点花的主要结构;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教学难点植物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程导入【展示】图片:植物的花【讲述】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根不断生长及植株枝繁叶茂的原因,被子植物生长到一定时期会开花。【提问1】植物开花有什么意义?花凋谢后会变成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这节课的内容。观察图片。【回答1】繁殖后代;果实和种子新课展开一、花的结构【提问2】花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讲述】同学们对桃花应该很熟悉,下面我们就通过解剖桃花认识花的结构。【实验探究】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实验目的】解剖一种植物的花,观察并说出花的结构。【材料用具】桃花、镊子、刀片、放大镜等。【方法步骤】1.取一朵桃花,观察它的结构;2.用镊子从外向内依次摘下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仔细观察雄蕊和雌蕊的结构特点;3.用镊子夹开一个花药,在放大镜下观察花药里面的花粉;4.用刀片纵向剖开子房,在放大镜下观察子房里面的胚珠。【展示】图片:桃花的基本结构示意图。【提问3】我们平时最关注的是桃花的哪部分结构?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为什么?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回答2】花芽分小组,动手解剖桃花。【回答3】花瓣;雌蕊和雄蕊,因为开花是为了结果,这些结构能够产生果实和种子;子房。二、传粉和受精【播放】动画:雌蕊和雄蕊是如何产生果实和种子的?【讲述】传粉的定义:花粉从花药中散放而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提问4】花粉是如何落到柱头上的?【播放】视频: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引导】学生: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提问5】传粉之后就会结出果实吗?【展示】动画:受精过程【讲述】受精的过程(结合动画):①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在柱头上黏液的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③花粉管中的精子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而向下移动,最终进入胚珠内部。④胚珠里面的卵细胞,与来自花粉管中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观看动画。【回答4】风、昆虫等。【回答5】不行,还必须通过受精过程才能结出果实。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讲述】受精完成后,花瓣、雄蕊以及柱头和花柱都完成了“历史使命”,纷纷凋落,子房继续发育成为果实。【提问6】子房的各结构发育成了果实的哪些结构?【总结】以实物(桃)对应子房的结构讲解。【拓展】知道果实和种子是由哪些结构发育而来的,那么思考一下,为什么桃子有一个种子,而豌豆,西红柿有很多种子?【引导】学生说出是胚珠发育成种子,进而引出子房里有几个胚珠就形成几粒种子。但也有例外,玉米缺粒现象、瓜子空瘪引出人工传粉。【展示】图片:人工授粉。【回答6】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思考问题。观看图片。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花的结构,也知道了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所以我们要养成爱花护花的好习惯。做笔记、梳理总结。板书设计开花和结果一、花的基本结构二、传粉和受精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教学反思创新之处本节课的设计以花和果实的联系为主线,通过花的解剖实验使学生了解花的结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分析思考和讨论交流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处理信息和表达交流的能力。整个课堂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理念。二、不足之处本节课部分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且动手、思考、互动时间多,时间分配上把握不够。第三单元植物的生活第二章植物体内的物质与能量变化第一节水的利用与散失课题水的利用与散失授课人学情分析通过第一章第二节的学习,学生对根尖吸水与幼根的生长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对根吸收的水是怎样运输到茎、叶、花等器官的不太了解,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日常生活中,因为难以与生活经验相联系,所以学生很少了解到叶片的结构、蒸腾作用的过程等,因此对植物体内水的利用和散失也不太了解。素养目标【科学思维】知道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描述植物体内水运输的途径;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解释植物蒸腾作用及气孔控制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探究实践】练习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设计实验,认识蒸腾作用;了解气孔的结构和作用以及气孔控制水分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生命观念】认同叶片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态度责任】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教学重点叶片的结构;蒸腾作用;气孔控制水分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教学难点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程导入【讲述】17世纪初,比利时人海尔蒙特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将一棵柳树苗栽种在装有烘干土壤的盆中,仅在必要时往盆中浇水。5年后,柳树长大了,他再次称量柳树和盆中土壤(烘干)的质量,发现柳树的质量增加了70多千克,而土壤只减少了50多克。【提问1】海尔蒙特的柳树生长实验中,柳树增加的质量是从哪里得到的?【想一想,议一议】有人计算出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从土壤中吸收的水超过200千克,其中成为玉米植株组成成分的水还不到2千克。其余那么多的水都到哪里去了呢?这些水对植物体自身有什么意义呢?【回答1】水。新课展开一、植物对水的吸收和运输【讲述】海尔蒙特在的柳树生长实验中得出结论:水是参与构建植物体的主要物质,那水在植物体内是怎样运输的呢?【提问2】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哪里呢?那么,根吸收的水是怎样运输到茎、叶、花等器官的呢?【实验】水在茎中的运输:剪取一段带叶的茎,放入滴有红墨水的水里,并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现象】叶脉红了,整个叶片都有些红了,而茎的表面并没有出现红色。【动手操作】把茎横向(或纵向)切断【提问3】这些变红的“管子”叫什么?它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水在其中运输的方向如何?【讲述】茎内运输水的结构是导管,导管是由许多长形、管状的死细胞构成的,这些死细胞没有细胞质和细胞核,上下细胞间的细胞壁已经消失,形成中空的管道。根和叶脉内的导管相互连接,形成运输水的管网。【引导】水在茎中运输的方向是由下往上的,常识上,水一般都是从上往下流的,那水从下往上运输的动力是什么呢?【回答2】根尖成熟区;通过茎的运输。观察与思考。【回答3】导管;它是中空的;水由下往上运输。思考问题。二、植物的蒸腾作用【科学实验】用透明塑料袋罩住正常生长的植物,一段时间后塑料袋内出现了水珠。【提问4】塑料袋中的水从哪里来的?【讲述】水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作蒸腾作用。【游戏互动】通过借助吸管喝水,模拟蒸腾作用提供的动力:准备一杯水和一根吸管,请一名学生参与游戏。【提问5】请同学们告诉我,吸管模拟了什么结构?使水由下往上流动又模拟了什么结构?【提问6】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或马路上的空气就显得燥热呢?【引导】学生总结蒸腾作用的意义。拉动水和无机盐在体内的运输;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回答4】植物体内散失出来的。参与游戏互动。【回答5】导管;蒸腾作用。【回答6】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水散失到环境中。三、叶片的结构【引导】我们已经知道,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叶片散失水分,那么水分又从哪个结构散失到环境中?【游戏互动】用热水浸泡叶片,证明气孔的存在:准备一盆热水、一枚新鲜的叶子,请一名学生参与游戏。【提问7】将叶子放进热水中,看到了什么现象?【拓展】仔细观察叶片的上下面,现象有什么不同?【实验探究】观察叶片的结构:练习徒手切片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叶片的结构;观察下表皮,重点观察表皮细胞、保卫细胞和气孔。【讲述】通过实验探究,可以发现,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组成,下表皮气孔较多。【展示】图片:叶片的结构【展示】图片:临时装片中气孔张开和闭合图,请学生观察并说出气孔的结构特点。【讲述】气孔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它通常是由一对半月形的细胞——保卫细胞围成的小孔。【提问8】保卫细胞是怎么调节气孔的张开和闭合的?【讲述】当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体积膨大,细胞向外弯曲,气孔张开;当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时,体积收缩,细胞拉直,气孔关闭。【总结】气孔张开和气孔闭合的环境条件。白天,气孔张开,空气进入气孔,为叶片制造有机物提供二氧化碳,水分也通过气孔散失,蒸腾作用较强;夜晚,气孔关闭,叶片的生产活动停止,蒸腾作用减弱。【回答7】叶片上出现泡泡,且下表皮的泡泡比上表皮多。参与实验探究。【回答8】改变形状和大小。课堂小结导管对水的运输→蒸腾作用提供动力→水的散失→叶片的结构→气孔的构成→气孔的张开和闭合控制蒸腾作用的强弱。总结。板书设计水的利用与散失一、植物对水的吸收和运输根吸收水(根尖成熟区)→导管→茎、叶、花二、植物的蒸腾作用水从根运输到茎、叶、花(自下而上)的动力——蒸腾作用定义:水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意义:①拉动水和无机盐在体内运输,保证各组织器官对水和无机盐的需要;②在炎热的夏天,能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避免被过高的气温灼伤。三、观察叶片的结构上表皮、叶肉、叶脉、下表皮气孔的张开和闭合(一对保卫细胞)教学反思创新之处通过动手实践、游戏互动,营造一种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学习生物,从而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好奇心和学习生物的兴趣。二、不足之处由于课堂时间原因,部分同学没有亲自参与动手实践和游戏互动,对知识点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刻。第三单元植物的生活第二章植物体内的物质与能量变化第二节光合作用课题光合作用授课人学情分析通过小学科学的学习,学生对光合作用的部分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但是不知道暗处理、叶绿素能溶于酒精、水浴加热等知识。由于自主实验操作较少,学生对于一些实验仪器不太熟悉,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这个阶段的学生对生物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对实验的设计有一定的基础,能积极主动参与实验探究,愿意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但是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所以本节课的探究实验设计和分析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实验需要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完成。素养目标【科学思维】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经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结果的分析、并得出结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探究实践】通过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培养学生逐步掌握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生命观念】认同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与能量观(即二氧化碳和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有机物和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态度责任】通过探究实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形成严谨求实的实验态度以及爱护实验仪器的态度和责任。明确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养成爱护植物的情感。教学重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设计和实验操作;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原料、条件和产物;理解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相关实验装置。教学难点组织好“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活动。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程导入【想一想,议一议】在海尔蒙特柳树生长实验中,柳树的质量增加了70多千克,增加的主要是什么物质呢?【讲述】生物圈中有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绿叶,能够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合成复杂的有机物,不仅满足自身生命活动的需要,还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绿色植物是如何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展开本节课的学习。思考问题。新课展开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相关内容,要求弄清实验目的、材料用具、方法步骤、现象分析、实验结论。【探究】实验过程:1.暗处理;2.选择叶片遮光;3.光照(所用时间较长,课前完成);4.酒精脱色,水浴加热;5.清水漂洗,滴加碘液;6.观察叶片变化情况。【提问1】①通过什么方法检验淀粉?②能否直接在叶片上滴加碘液?③如何去除叶片的绿色?④能否直接加热酒精呢?⑤酒精是否会对碘液鉴定淀粉造成影响呢?该怎么操作?⑥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⑦为什么要将天竺葵提前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⑧本实验的结论是什么?【点拨】引导学生分析:同样是见光部分,为什么黄白色部分不能制造出淀粉?(叶绿体既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也是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量转换器”。)【引导】学生归纳“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操作步骤。阅读自学。小组讨论并回答。【回答1】①滴加碘液;②不能,因为“绿色”会干扰淀粉遇碘变蓝的显色效果;③酒精脱色;④不能,因为酒精沸点低、易燃,需要水浴加热;⑤可能会,所以实验中用清水漂洗经酒精脱色的叶片;⑥同一张叶片遮光与见光部分形成对照;⑦把以前制造的淀粉等有机物转运和消耗掉,排除叶片中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影响;⑧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植物制造淀粉(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归纳总结。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导入】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为21%,而生物的呼吸和物质的燃烧都会消耗大量的氧气,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到缺氧呢?【认知】亚里士多德提出植物的增重完全来自于土壤,因此植物增重多少,土壤就减轻多少。海尔蒙特质疑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设计了著名的“柳树生长实验”,认为水是参与构建植物体的主要物质。17世纪后叶,显微镜的发明让人们发现了植物叶片上的气孔,因而认为植物通过气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18世纪70年代,普里斯特利做了一个经典实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普里斯特利的实验。【提问2】①该实验装置中玻璃罩有什么作用?②该实验设置了几组对照实验?实验现象分别是什么?

③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拓展】普里斯特利的实验看似简单,但后人做得实验很多不能成功,英格豪斯通过多次实验发现: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必须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观察·思考】金鱼藻在光下释放氧气【提问3】①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②将实验装置放到黑暗处,还会出现相同的实验现象吗?【结论】氧气也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实验·研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提示】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提问4】为了保证实验中只有二氧化碳一个变量,该怎样设计对照实验?【注意】两套装置要同时暗处理一昼夜,然后光照2~3小时,最后检测两套装置中的叶片有无淀粉生成。【提问5】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回答2】制造密闭空间;2组;第1组:点燃的蜡烛+密闭的玻璃罩=蜡烛熄灭;点燃的蜡烛+植物+密闭的玻璃罩=蜡烛没有熄灭;第2组:小鼠+密闭的玻璃罩=小鼠死亡;小鼠+植物+密闭的玻璃罩=小鼠正常活着。结论:植物能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回答3】金鱼藻在光下释放氧气;不能。【回答4】一个装置中放置氢氧化钠溶液,另一个装置中放置等量的清水,其他条件相同。【回答5】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三、光合作用的实质【定义】光合作用实质上是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总结】光合作用包括两方面的变化:一是物质转变;二是能量转化。对照课本学习、理解。四、有机物的运输及其作用【提问6】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大量的有机物都去哪里了呢?【回答6】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经叶脉、叶柄、茎等结构中的筛管运输到植物体各处,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并参与构建植物细胞,进而构成各种组织、器官和整个植物体。五、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传统文化】《吕氏春秋》提出,要“慎其种,勿使数,亦无使疏”。(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课堂小结光合作用的原料、场所、产物及应用;筛管运输有机物归纳总结。板书设计光合作用一、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步骤:1、暗处理现象:2、部分遮光见光部分:变蓝色3、光照遮光部分:不变蓝4、酒精脱色5、清水漂洗、滴加碘液6、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普里斯特利实验:点燃的蜡烛、小鼠、植物金鱼藻在光下释放氧气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三、光合作用的实质四、有机物的运输及其作用环割瘤状物筛管运输有机物树皮五、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合理密植教学反思一、创新之处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完成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逆推实验步骤——实施计划——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等各环节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领悟操作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与方法,进而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二、不足之处自主设计探究实验对于学生来说真的是存在较大的困难,导致在设计实验方案这一环节花费较多的时间,以至于在课堂时间上分布不够合理。第三单元植物的生活第二章植物体内的物质与能量变化第三节呼吸作用课题呼吸作用授课人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并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关键时期。学生已经学习了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对植物的生产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将进一步探讨植物的呼吸作用,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植物生理活动知识体系。现实生活中,学生对呼吸作用的一些现象已有不少感性认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产、生活的实际,引导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定义和意义,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素养目标【科学思维】描述呼吸作用的定义、主要场所、原料、产物及其重要意义;学会设计实验验证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等;理解生产生活中促进或抑制呼吸作用的措施。【探究实践】观察“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实验,阐述呼吸作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观察“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实验,说明呼吸作用释放了二氧化碳;完成“蜡烛熄灭”实验,描述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生命观念】认同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观;认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态度责任】参与小组合作探究,树立合作意识;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爱护植物的环保意识。教学重点探究种子萌发过程的三个相关实验;呼吸作用的定义和意义。教学难点准确分析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实验现象;理解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程导入【想一想,议一议】有人认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够更新房间内的空气,于是在卧室里摆放多盆植物。你认为这种做法科学吗?【联系生活】思考生活中常见的两个现象:为什么堆放久的种子会发热?为什么要在花盆底部留一个洞?思考,各抒己见。新课展开呼吸作用的过程【观察·思考】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讲述】实验装置:甲暖水瓶装入萌发的种子;乙暖水瓶装入煮熟并晾凉的种子(其他条件均一致)【提问1】甲、乙两瓶内的温度分别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能量变化?【观察·思考】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讲述】演示实验1:瓶中装有萌发的种子,实验开始时阀门是关闭的,一段时间后,向瓶内注入清水,打开阀门,使瓶内气体进入试管,观察澄清的石灰水的变化。演示实验2:甲瓶装有萌发的种子,乙瓶装有等量的煮熟的种子,把甲、乙两瓶同时放到温暖的地方。24小时后,观察蜡烛在甲、乙两瓶中的燃烧情况。【提问2】上述两个演示实验的实验现象分别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阅读课本,观察思考。【回答1】甲瓶温度升高、乙瓶温度变化不大,说明种子萌发产生了热量;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有机物发生变化释放出能量,一部分用于种子萌发,一部分以热量的形式散失。阅读课本,观察思考。【回答2】演示实验1: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放出了二氧化碳;演示实验2:甲瓶蜡烛熄灭,乙瓶正常燃烧,说明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吸收了氧气。呼吸作用的实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定义】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利用,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提问3】呼吸作用的原料、场所、产物是什么?【意义】植物制造的有机物除了被自身利用,还直接或间接地进入其他生物体内,参与构建其他生物体,并为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阅读课本。【回答3】原料:有机物、氧气;场所:主要在线粒体内;产物:二氧化碳、水、能量。三、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展示】图片:农田排涝、田间松土、晾晒粮食、冰箱冷藏水果蔬菜等。【联系生活】举例:促进或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并解释原因。课堂小结梳理总结呼吸作用的过程、定义、式子及意义。总结。板书设计呼吸作用一、呼吸作用的过程呼吸作用能释放能量、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二、呼吸作用的实质定义、表达式(原料、场所、产物)、实质、意义三、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促进呼吸作用、抑制呼吸作用教学反思一、创新之处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问题引领,使学生积极思考,有目的性地观察实验现象,小步慢走,层层递进,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知识的建构水到渠成,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二、不足之处仍需更多的采用启发性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训练。第三单元植物的生活第二章植物体内的物质与能量变化第四节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课题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授课人学情分析本节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节,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的三大生理过程,包括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对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知识方面得到了提升,但在情感方面还有一定的短板。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多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方式为学生展示植物资源面临的巨大问题,让学生形成危机感和责任感。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升华。素养目标【科学思维】①分析与归纳:通过“植物与我们的生活”等活动,整理和分析信息,认识到植物可以为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②演绎与推理:通过观看视频与图片,进一步认识光合作用、吸收作用、蒸腾作用的过程,推理出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探究实践】通过阅读及识图,培养和训练学生信息处理、阅读理解、逻辑思维和交流合作的能力。【生命观念】①物质与能量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为绝大部分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②生态观:植物的蒸腾作用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维持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态度责任】关注生物圈中植物的作用及其生存状态,认识保护植物对维持生物圈动态平衡的意义,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形成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森林的意识。教学重点理解植物可以为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植物参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教学难点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植物参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程导入【展示】图片:植物与生物圈。【讲述】从陆地到海洋乃至空中,从热带到温带乃至极地,到处都有生物的存在。生物圈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其中,植物是生物圈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物成分,它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过渡】植物对生物圈有哪些影响?这些影响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想一想,议一议】森林覆盖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1977~2018年,我国森林覆盖率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进行了植树造林,并实行了生态保护。【提问1】为什么要提高森林覆盖率呢?观看图片。思考问题。【回答1】因为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课展开一、植物可以为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活动】分析“植物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举例说明人类的日常生活与植物之间存在的直接或间接关系。【过渡】通过举例,我们知道了植物与我们生活的各方面都有紧密联系,为我们提供了各种物质、能量。【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提问2】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有什么作用?【总结】①用来构建植物体: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经筛管运输到植物体各处的细胞,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并参与构建植物细胞,进而构成各种组织、器官,直至整个植物体;②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命活动的需要,而且为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③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是人和动物等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能量来源。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中含有的能量也是古代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总之,植物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复杂关系,以及被细菌、真菌分解利用等,养育了其他生物。参与活动,举例说明。阅读课本。【回答2】为其他生物提供基本的食物来源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源。二、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提问3】植物吸水量的99%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了,这是不是一种浪费呢?为什么?【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水循环的过程。【讲述】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大量的水分以蒸汽的形式送入大气,然后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些降水一部分渗入地下,一部分流入海洋湖泊,还有一部分被植物吸收,经蒸腾作用再返回大气。【提问4】蒸腾作用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是什么?【总结】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1.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2.植物的茎、叶承接雨水,能够大大减缓雨水对地面的冲刷;3.树林中的枯枝落叶就像一层厚厚的海绵,能够吸纳大量的雨水,也使得雨水更多地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所以,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绿色的水库,我们应该好好保护森林。【提问5】我们知道了淡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也清楚了植物在水循环中的重要作用,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回答3】不是,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主要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和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回答4】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植物能够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回答5】保护森林、植树造林,爱护生态环境。三、植物参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讲述】生物呼吸、化石燃料燃烧等消耗大量的氧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地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释放到大气中。【播放】视频:植物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提问6】①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与氧气能够维持相对平衡?②哪些因素会破坏碳氧平衡?有什么后果?【分析·讨论】碳中和,引导学生学习课本内容。【提问7】为了实现碳中和,我们应该怎么办?观看视频。【回答6】植物的调节作用;人类活动的影响,产生温室效应。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回答7】实行节能减排、能源转型;植树造林,进行生态保护。四、从我做起,保护植被【讲述】我国颁布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对森林和草原施行依法治理和科学化管理。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号召大家积极参与植树造林。阅读课本内容。课堂小结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来源;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植物参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从我做起,保护植被。总结归纳。板书设计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植物可以为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植物光合作用食物来源能量来源二、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蒸腾作用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三、植物参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碳中和植树造林低碳生活四、从我做起,保护植被3月12日植树节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较简单,需要更多地融入直观性展示和情感教育。第四单元人体生理与健康(一)第一章人的生殖和发育第一节人的生殖课题人的生殖授课人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学生对于生殖知识的了解程度差异较大,但依然都怀有好奇心。但他们往往又怀有羞怯的心理,不好意思面对。在教学中创设情景,正确引导学生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正确对待科学知识。在进行相关知识教育的同时,不留痕迹的在其中进行有把控的情感教育,帮助学生珍惜生命、感恩父母。素养目标【科学思维】通过有关插图和模型的直观感受,了解生殖的不易,能够科学地解释自己的出生;熟记受精的部位、胚胎发育的场所,胚胎如何获取营养等。【探究实践】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加深对生殖系统各器官的位置及功能的了解,能够自主讨论得出生殖的过程。【生命观念】学习了解男性和女性的生殖系统、各器官与生殖相适应的功能。【态度责任】感恩父母、珍爱生命;每个人都曾是冠军,要相信自己;体会“个体人→群体人→社会人”的责任和担当;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过程。教学难点胚胎发育过程以及对胎盘和脐带的理解。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程导入【讲述】20世纪70年代,英国一对夫妇结婚后一直未能生育,检查发现妻子的输卵管阻塞,后来通过体外受精,并于1978年7月25日诞下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讨论】为什么输卵管阻塞会影响生育?体外受精是什么?试管婴儿是生活在试管里的吗?【提问1】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小时候是否问过父母,父母又是怎么回答的?既然我是从妈妈的肚子里孕育出来的,那跟爸爸有什么关系呢?听说妈妈的肚子里是个水世界,那我是怎么吃饭和呼吸的呢?【播放】动画:《大耳朵图图·出生的秘密》。【讲述】人类新个体的产生,要经历雌雄生殖细胞结合,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再由母体产出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哪里完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的生殖。小组讨论,思考问题。【回答1】想过;从妈妈肚子里来的(或者捡来的)。观看动画。思考。新课展开生殖系统【展示】图片:精子(左)和卵细胞(右)。【讲述】精子是在父亲体内产生的,蝌蚪形,头大,尾长,能游动,长约0.06mm,用显微镜才能看到。卵细胞是在母亲体内产生的,球形,细胞质内含有丰富的卵黄,是人体最大的细胞,直径在0.1mm以上,几乎用肉眼就能看到。【提问2】精子和卵细胞是怎样创造出一个生命体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受精过程。明确在父亲一次射出的上亿个精子中,最终只有一个最强壮、跑得最快、最幸运的精子才能与卵细胞结合,结合后形成的细胞就是一个新生命的起点。【讲述】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一个新生命的诞生需要父母双方的共同努力。那么,精子和卵细胞是在哪里产生的?又是在哪里相遇的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男、女性生殖系统示意图。【提问3】男女生殖系统中产生的生殖细胞分别是什么?产生和输送生殖细胞的器官分别是什么?胎儿在母体内发育的场所和产出的通道分别是什么?【讲述】男性生殖系统主要包括睾丸、附睾、输精管和阴茎等。睾丸是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它的功能是产生精子,分泌雄激素。附睾储存精子子。精子从附睾通过输精管输送到尿道,通过尿道排出体外。女性生殖系统主要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和阴道等。卵巢是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它的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激素等。卵细胞从卵巢排出后,会沿着输卵管向子宫方向移动。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男女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功能。观看图片。【回答2】结合(或者受精)。思考问题。观察示意图。【回答3】精子、卵细胞;睾丸、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归纳总结。生殖过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殖过程。【提问4】男性和女性产生的生殖细胞是如何形成一个生命体的?需要经过哪些过程?【总结】生殖过程:含有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游动进入子宫,进而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相遇。一个成熟的卵细胞只能接受一个精子,两者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不断进行细胞分裂和分化,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移动到子宫中,最终植入子宫内膜。在子宫内膜上,胚泡中的细胞继续进行分裂和分化,逐渐发育成胚胎,在8周左右时发育成胎儿。【提问5】胎儿所需的营养物质是如何获得的?【讲述】胎儿生活在子宫内的液体——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及其他代谢废物,通过脐带、胎盘经母体排出。一般来说,从形成受精卵开始到第38周(266天)时,胎儿就发育成熟了。【提问6】什么意味着新生儿的诞生?【讲述】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的子宫经阴道产出的过程叫作分娩。分娩意味着新生儿的诞生。【引导】分娩似乎并不复杂,但是对于母亲来说,分娩却常常伴随剧烈的阵痛。有时,医生会根据临床诊断结果,选择剖宫产等手术方式帮助孕妇完成分娩。【活动】给自己或者父母写一份信。阅读教材。【回答4】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回答5】胎儿所需的营养物质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回答6】分娩。课堂小结男女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生殖的过程。梳理总结。板书设计人的生殖一、生殖系统二、生殖过程教学反思创新之处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利用多媒体、设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不足之处因本节课内容的特殊性,学生表现得比较被动,未充分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第四单元人体生理与健康(一)第一章人的生殖和发育第二节青春期课题青春期授课人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步入青春期,对很多问题充满困惑,他们渴望获得青春期的知识,但多数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获得,又羞于和老师、长辈沟通,更多的是与同龄人一起私下交流,很多问题他们似懂非懂,但又充满好奇。通过调查得知,部分同学对本节课内容有回避心理,有的同学要求男、女生分开上课,甚至还有同学提出这些内容就别讲了。这一现象让我深受触动,我认为这部分内容必须认真对待,因为青春期是人生的必经阶段,它是一生中最美好、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进行“适时、适量、适度”的相关知识学习,对学生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素养目标【科学思维】正确对待自己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不迷信,不迷茫,心情舒畅、情绪稳定。【探究实践】描述青春期的发育特点,解释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青春期遇到的实际问题。【生命观念】了解自身变化与体内激素的关系,养成青春期卫生保健的习惯。【态度责任】引导学生正视青春期的变化,形成正确的性别观念、健康的心理和和谐的人际关系,把精力放在提升自己上面,健康地度过人生的金色年华。教学重点描述青春期身体发育的特点;理解青春期的心理变化;了解做好青春期卫生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青春期的生理及心理变化,对自身变化进行适时合理的调整。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程导入【提问1】文学家称之为“人生的花季”,社会学家称之为“多事之秋”,犯罪心理学家称之为“最危险的年龄”,这些描述的是我们人生中的哪个阶段?【想一想,议一议】在什么年龄容易长青春痘?在这个年龄,身体和心理会出现哪些变化?【讲述】同学们正在步入一个重要的发育时期——青春期,这是一段生长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出现青春痘就和身体长高一样,是青春期正常的生理现象,我们要正确对待青春期身体及心理上发生的变化,健康地度过青春期。【回答1】青春期。思考问题。新课展开一、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分析·讨论】青春期身体发生的变化【讲述】青春期时,男孩和女孩的身体迅速发育,体型区别明显,激素水平也有明显变化。【展示】图片:我国某地男孩和女孩身高增长速度曲线。【讨论1】7~18岁男孩和女孩身高增长的特点是什么?男孩和女孩在身高增长上有什么不同?【提问1】为什么男孩和女孩的身高增长速度不同?【展示】图片:我国某地男孩和女孩激素水平的变化。【讨论2】男孩和女孩体形的差异与雄激素、雌激素的变化有关吗?【提问2】男孩和女孩在青春期的身体变化还有哪些?【引导】学生总结青春期的显著特点:身高突增和体重的迅速增长是青春期身体发育的显著特点;生殖器官的发育是青春期的另一个显著特点。男女生殖器官分泌的雄激素、雌激素分别促进男孩和女孩第二性征的出现。【提问3】青春期的身体发育表现在哪些方面?什么是第二性征?【讲述】男性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胡须生长、喉结突出,声调低沉等;女性第二性征主要变现为乳房增大,骨盆增宽,声调增高等。观看图片。【讨论1】青春期时迅速增长;女生发育得比男生早。【回答1】营养状况不同、身体素质不同、遗传因素等。观看图片。【讨论2】有关。【回答2】男孩长胡须,女孩不长;男孩声音变得低沉,女孩声音变得清脆等。【回答3】生长迅速,神经系统以及心脏、肺等器官的功能明显增强;第二性征是指除生殖器官外男女性特有的外部特征。二、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及卫生【讲述】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孩、女孩的生殖器官都迅速发育,并开始出现一些羞于启齿的生理现象(男孩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这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男生、女生都应当了解。【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遗精?什么是月经?女生在月经期应当注意什么?【播放】视频:男孩遗精和女孩月经的原因及卫生。阅读教材。观看视频。三、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及卫生【过渡】进入青春期以后,除了身体发生变化,你们的内心世界有没有发生与以往不同的变化呢?【讲述】观看课本P67图4-12的两个场景,说一说自己有没有图中的现象。【总结】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的心理会发生一些变化,主要变现在:1.形成较强的的独立意识,遇到挫折又有依赖性,渴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怀;2.内心世界逐渐复杂,有些事情不想跟家长交流;3.性意识开始萌动。【提问4】那我们应该如何应对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呢?【调查问卷】男生:1.你是几岁时开始身高突增的?2.你出现喉结了吗?3.你有没有出现遗精?4.你觉得自己进入青春期了吗?5.你有没有突然感到很烦躁的时候?你是怎么调节自己的情绪的?6.你有没有喜欢过哪个女生?你为什么会喜欢她呢?7.你对自身的发育有没有产生困惑?是否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女生:1.你是几岁时开始突增身高的?2.你的乳房开始发育了吗?3.你有没有出现月经?你知道月经期间的注意事项吗?4.你觉得自己进入青春期了吗?5.你有没有突然感到很烦躁的时候?你是怎么调节自己的情绪的?6.你有没有喜欢过哪个男生?你为什么会喜欢他呢?7.你对自身的发育有没有产生困惑?是否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观看教材图片。【回答4】遇到事情及时和家长、老师沟通;正确对待男女生之间的正常交往;集中精力,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同学间相互帮助,与师长密切交流,健康地度过人生的金色年华。填写调查问卷。课堂小结青春期的身体、生理、心理都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都是正常的,要学会正确对待。梳理总结。板书设计青春期青春期的身体变化身体发育的显著特点:身高突增和体重的迅速增长生殖器官的发育:雄激素、雌激素第二性征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及卫生男孩:遗精女孩:月经三、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及卫生较强的独立意识;性意识开始萌动教学反思创新之处设置调查问卷,更多地了解和关心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二、不足之处因本节课内容的特殊性和敏感性,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第四单元人体生理与健康(一)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课题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授课人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得比较紧密,大多数学生比较感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知识梯度循序渐进,大部分学生能跟上。针对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发现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等解决问题、通过知识梳理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真正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学习、认知和习得的过程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掌握开展实验的步骤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素养目标【科学思维】依据生活经验,归纳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说出各营养物质的作用。【探究实践】通过解读图文资料,了解人体所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及其作用;通过实验探究,尝试测定几种食物中的能量。【生命观念】认同人的生存需要物质和能量的物质与能量观。【态度责任】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物质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关注健康,引导学生健康饮食;认同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关注营养与健康。教学重点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各类营养物质的主要作用。教学难点各类营养物质的主要作用;实验探究“测定几种食物中的能量”的实验步骤和科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程导入【展示】美食图片。【讲述】同学们都知道这些是什么美食吗?这些食物中有哪些营养物质呢?参考本书第135~136的常见食物成分表,查阅这些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想一想,议一议】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需要足够的食物,在准备食物时,除了要考虑营养价值,还要兼顾质量轻、体积小、无残渣或残渣易清理、口感、航天员的心理需求等,所以要准备多种多样的食物。【提问1】为什么要准备多种多样的食物?日常的健康饮食应该注意什么?思考问题。查阅常见食物成分表。【回答1】满足航天员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均衡营养。新课展开一、糖类、脂质、蛋白质的作用【讲述】航天员吃的食物与我们平时吃的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物质是类似的,都含有糖类、脂质、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六类营养物质。那么,这些营养物质各有什么用途呢?【活动1】组织学生分组品尝食物,尝试回答以下问题:1.本组品尝了哪些食物?2.所尝食物中哪一种营养物质的含量较高?3.这一种营养物质的作用是什么?【引导】学生对糖类、脂质、蛋白质的作用进行总结。【活动2】结合生活常识,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为什么病人不能正常进食时需要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2.为什么病人几天不吃食物后身体明显消瘦?3.为什么儿童、青少年以及伤病员需要多吃一些肉蛋奶?【引导】学生对营养物质相关的生活常识进行解释。【实验·探究】测定几种食物中的能量【讲述】实验原理:通过测量食物燃烧释放热量的多少来测定食物中的能量。实验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完善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思考】实验装置中的热量是怎样散失的?怎样做才能尽量减少燃烧过程中热量的散失?【讨论】1.测定的数据与第135~136页的数据有差别吗?原因是什么?2.测定的数据与其他小组的相同吗?如果不同,原因是什么?3.在测定热量时,每种食物只测定一次,结果可靠吗?应当怎样做?【讲述】科学方法:设置重复组。思考问题。参与活动。【回答2】根据实际情况回答。参与活动。【回答3】糖类是重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人体重要的备用能源物质;蛋白质是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进行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回答。水和无机盐的作用【提问4】水的作用是什么?【讲述】水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占人体体重的60%~70%。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离开水,人体内的营养物质以及尿素等废物,都要借助水才能运输。【播放】视频:几种无机盐缺乏时的表现。【活动3】组织学生将无机盐与无机盐缺乏时的表现“对号入座”,并引导其说出常见无机盐的食物来源。无机盐的种类缺乏时的表现食物来源含钙的无机盐儿童缺钙易患佝偻病;中老年人特别是妇女缺钙,易患骨质疏松症含磷的无机盐厌食、肌无力、骨痛等含铁的无机盐缺铁性贫血含碘的无机盐地方性甲状腺肿,儿童的智力和体格发育出现障碍含锌的无机盐生长发育不良,味觉发生障碍【回答4】水是生命之源。观看视频。参与活动。维生素的作用【播放】视频:几种维生素缺乏时的表现。【活动3】组织学生将维生素与维生素缺乏时的表现“对号入座”,并引导其说出常见维生素的食物来源。维生素的种类缺乏时的表现食物来源维生素A皮肤干燥、夜盲症、干眼症等维生素B1神经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叶酸(维生素B9)巨幼红细胞贫血、胎儿神经管畸形等维生素C维生素C缺乏症(又称坏血病)、抵抗力下降维生素D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等观看视频。参与活动。课堂小结糖类、脂质、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的作用;实验探究“测定食物中的能量”。梳理总结。板书设计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糖类、脂质、蛋白质的作用①糖类是重要的能源物质②脂肪是人体重要的备用能源物质③蛋白质是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生长发育、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实验探究“测定几种食物中的能量”(设置重复组)水和无机盐的作用水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缺钙:儿童佝偻病,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缺铁:缺铁性贫血缺碘:地方性甲状腺肿维生素的作用缺维生素A:夜盲症缺维生素C:坏血病缺维生素D:佝偻病,骨质疏松症教学反思创新之处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不足之处课堂驾驭能力还不够扎实,没有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第四单元人体生理与健康(一)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二节消化和吸收课题消化和吸收授课人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消化系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大部分学生已经接触过相关知识,但对其结构和生理功能却不太了解,加上消化系统的抽象性,学生对一些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存在错误的认知,比如“胃是消化的主要器官、胆汁是由胆囊分泌的”等。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学习,培养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科学思维】能够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消化吸收的过程。【探究实践】完成淀粉在口腔内消化的探究实验,知道如何设计、改进和完善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生命观念】建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命观念。【态度责任】通过探究实验,明确吃饭需要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教学重点实验探究“口腔对馒头(或米饭)的消化作用”、小肠利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教学难点各种消化腺的作用;小肠利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程导入【场景导入】小明中午吃了红烧肉、水煮鱼、炒青菜和米饭,下午就感到肚子不舒服,医生检查后发现是消化不良。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消化不良?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怎样被消化和吸收的呢?【想一想,议一议】图中一家三口的对话,母亲说的有道理吗?思考问题。新课展开一、食物的消化【提问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怎样才能进入人体细胞呢?常见的六类营养物质是否都被人体直接吸收?【讲述】水、无机盐、维生素等小分子物质能够直接通过细胞膜被细胞吸收,而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分子较大的有机物,必须先分解成小分子的有机物,才能被细胞吸收。【提问2】什么是消化?食物的消化是靠什么完成的?【展示】消化系统的组成示意图。【提问3】消化系统是由什么组成的?【总结】人体的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等器官,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胃腺、胰腺、肠腺。【引导】食物在消化道的不同部位分别发生怎样的变化?各种消化腺又有什么作用呢?让我们从食物消化的第一站——口腔开始探讨。【提问4】食物在口腔中经历了什么?食物会发生什么变化?【实验探究】口腔对馒头(或米饭)的消化作用【实验原理】馒头(或米饭)的消化需要牙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淀粉遇碘变蓝,麦芽糖遇碘不变蓝;馒头(或米饭)在口腔内的消化温度是37℃。【实验步骤】按如图所示设计实验,将3支试管同时放入37℃的温水中水浴加热5~10分钟,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提问5】实验现象是什么?实验结论是什么?【讨论】口腔中的什么成分使淀粉发生了分解?影响唾液对馒头(或米饭)消化作用的因素有哪些?牙、舌和唾液的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总结】馒头(或米饭)变甜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系。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可以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而麦芽糖有甜味;牙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可以帮助馒头与唾液混匀。【活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食物的消化过程。①自主学习教材第81~82页消化系统各器官的功能,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提问,加深记忆。②小组讨论完成:食物依次经历了消化系统的哪些器官?唾液腺、肝、胃腺、胰、肠腺分别有什么作用?哪个器官中含有消化液的种类最多?哪种消化液中没有消化酶?【总结】食物的消化过程。【回答1】被消化吸收后进入人体细胞;不是。【回答2】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作消化;消化系统。【回答3】消化道和消化腺。【回答4】牙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的分泌;初步消化。【回答5】甲试管:不变蓝;乙试管:变蓝;丙试管:部分变蓝。小组讨论回答。参与活动。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渡】食物在小肠中完成消化后,随着小肠的蠕动继续下行,进入大肠。食物消化后形成的营养物质究竟是在小肠中还是在大肠中被吸收的呢?【提问6】什么是吸收?【展示】小肠和大肠结构示意图。【总结】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小肠的特点:①长、②大、③多、④薄适于消化的特点:①②③;适于吸收的特点:①②④具有吸收功能的器官有:胃、小肠、大肠。【回答6】食物成分或其消化后的产物,通过消化道进入血液的过程叫作吸收。观看图片。思考总结。课堂小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食物的消化过程。梳理总结板书设计消化和吸收一、食物的消化①定义②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胰腺、肠腺③实验探究:口腔对馒头(或米饭)的消化作用④食物的消化过程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二、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5~6米、皱襞、小肠绒毛、毛细血管教学反思一、创新之处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二、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观察和理解能力的培养,通过设计更多具有趣味性和探究性的实验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单元人体生理与健康(一)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三节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课题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授课人学情分析营养问题是关系到青少年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本节课内容与学生自身健康密切相关,学生有感性认识。由于现阶段的学生大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实践能力较差,故本节课着重于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体验的升华。与此同时,他们还有很多不良的饮食习惯,如不吃早餐,暴饮暴食,喜欢甜食,盲目减肥,以零食代替正餐,以饮料代替白开水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能给学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敲响警钟,还可以通过关注食品安全的真实事件,引起学生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从而在生活中关注食品安全,关心家人健康,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素养目标【科学思维】了解合理营养的定义,知道合理营养对健康的重要性;掌握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学会辨别常见的食品安全问题。【探究实践】尝试运用合理营养的知识,设计一份食谱,提高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命观念】培养学生关注饮食健康的意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态度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珍惜食物,尊重劳动。教学重点举例说出什么是合理营养。教学难点尝试运用合理营养的知识,设计一份食谱。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程导入【情景导入】同学们今天吃早饭了吗?都吃了些什么?【展示】方便面、薯片、可乐、辣条等图片。【提问1】方便面等食品能代替正餐吗?为什么?【讲述】方便面等食品不能代替正餐,因为它们营养价值低,我们需要合理营养,什么才是合理的营养呢?回答问题。观看图片。【回答1】不能,因为不健康。思考问题。新课展开一、合理营养【讲述】定义: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提问2】生活中有哪些不合理的饮食现象?你有过这种经历吗?“全面”和“平衡”指的是什么?【讲述】“全面”是指摄取的营养物质(六类营养物质和膳食纤维)的种类要齐全;“平衡”是指摄取的各种营养物质的量要合适(不多也不少,比例适当),与身体的需要保持平衡。【分析】教材第85页图4-19,讨论图片中的做法是否正确,并说出科学道理。【讲述】《黄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我们要注意合理营养。【展示】图片:《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分析讨论】对照准则,检查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总结】①食物多样,合理搭配;②吃动平衡,健康体重;③多吃蔬菜、水果、奶类、全谷、大豆;④适量吃鱼、禽、蛋、瘦肉;⑤少盐少油,控糖限酒;⑥规律进餐,足量饮水;⑦会烹会选,会看标签;⑧公筷分餐,杜绝浪费。【讨论】你和家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是否符合上述准则?哪些做得比较好?哪些还需要改进?【活动1】设计一份合理营养的食谱。【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指出食谱中的优点与不足,以及如何调整使之更加营养均衡。【回答2】根据自身实际回答。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回答。观察图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回答。参与活动。二、食品安全【活动2】包装食品的安全识别:通过实物展示,教授学生如何正确解读食品包装上的信息,避免购买过期或含有有害添加剂的食品。【活动3】食品安全知识小讲座:邀请一位事先准备好的同学,就如何辨别非包装食品的新鲜程度和安全性进行现场讲解。(补充说明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强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的重要性)【总结】不能吃有毒的蘑菇;留意食品包装上的过敏原提示信息;禁止违法食用野生动物;不要吃发霉的食物;聚餐时使用公筷、公勺等。【分析讨论】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扩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参与活动。参加活动。分小组讨论。课堂小结合理膳食:“全面”“平衡”;注意食品安全梳理总结。板书设计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一、合理营养“全面”“平衡”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二、食品安全保质期过敏原提示信息公筷公勺不吃有毒、发霉食物禁止违法食用野生动物教学反思一、创新之处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二、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第四单元人体生理与健康(一)第三章人体的呼吸第一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