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467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泥浆生物反应器可用来处理被污染的土壤,原理是将被污染的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并向其中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搅拌使微生物与污染物充分接触,加速污染物的分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土壤中的小型动物都属于消费者B.泥浆生物反应器能够实现物质循环C.加入的菌种进行有氧呼吸,属于分解者D.泥浆生物反应器属于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2、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就是指物种多样性B.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C.外来物种入侵增加了本地生物多样性D.保护生物多样性意味着禁止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3、有关人工高产鱼塘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硝化细菌能将无机物合成糖类等有机物,属于分解者B.该鱼塘生态系统的植物在种群的空间特征上,具有明显的分层分布现象C.植物为鱼类提供了食物,鱼类为植物提供了无机盐,实现了系统中能量的循环利用D.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该生态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4、依据所学知识;对下图中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进行分析,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A.曲线图中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最大承载能力B.全球气候变化及环境污染等是当前环境容纳量下降的重要原因C.人类可以通过改造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D.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优劣顺序依次为III、II、I5、生态学家P.A.Haefner对褐虾在不同含盐量和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耐受能力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的部分数据绘成如图曲线(曲线旁的百分比为褐虾死亡率)。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与15℃水温比较,5℃水温下褐虾对盐度耐受范围窄B.在25℃水温、30‰盐度时,只有10%的褐虾能够生存C.在20℃水温条件时,30‰左右的盐度最适宜其生存D.由图可见,温度和盐度等因子共同影响生物的生命活动6、热带雨林中常见“绞杀”现象,即某些大型藤本缠绕在高大乔木之上,依靠乔木的支撑爬到雨林高层接受光照,最终将乔木缠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藤本植物借助乔木争夺更多的光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大型藤本植物属于生产者,和高大乔木的关系是共生C.农田里菟丝子也缠绕在大豆等其它植物上,种间关系是寄生D.乔木被大型藤本绞杀后及时分解,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物质循环7、关于“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增长率不断增加B.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C.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D.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t1前及时控制其种群密度8、老种子也称地方品种、土种,是指在当地自然或栽培条件下,经过长期自然或人工选择形成的品种。黔东南地区部分农民利用稻米老种子、采用“牛耕+牛粪+牧草+养鱼+放鸭”的“复古牛耕”方式种植获得的“有牛米”,因品质高、口感好,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而远销上海、深圳等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稻细胞中线粒体内膜向内腔折叠形成嵴,增大了内膜面积,有利于丙酮酸的分解B.“复古牛耕”模式下,只需要降低人类的干扰程度就能保证“有牛米”产量的稳定C.人工选择的实质是提高作物种群中优良基因的基因频率,使种群发生定向进化D.若人工选择的品种个体持续逃逸、分散到野外,会增加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9、海南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由于过度放牧等导致当地天然草地退化,并引发水土流失,加剧了土地沙漠化。2005年起,政府主导实施了生态工程建设,种植抗旱抗风沙的植被,科学确定载畜量。下表记录了海南州生态工程实施前后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年份总的生态足迹(×104hm2)总的生态承载力(×104hm2)2005年165.5178.72017年243.7260.1

A.生态足迹是指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耕地、草地和林地的面积B.当地居民适当减少食物中肉类所占的比例,有助于减少生态足迹C.治理草地沙化和制定合理载畜量的措施遵循了自生和协调原理D.总生态承载力与总生态足迹的差值较之前增加,生态工程建设初见成效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11、下列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获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C.易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D.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12、下列选项的叙述,完全符合生态经济的是()A.建立“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无废料生产体系B.在利用的资源不增加甚至减少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C.在经济产出不变甚至增加的条件下,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大大减少D.先生产后治理,提高经济效益13、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净化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人工湿地”是模拟自然湿地的人工生态系统B.“人工湿地”是利用湿地净化污水的生态工程C.“人工湿地”成本低、无耗能D.“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作用是通过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实现的14、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相关指标随群落演替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g与R的差值表示生产者的有机物积累量B.Pg达最大值时,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高C.枯枝落叶的积累是演替后期Q高于Pg的原因之一D.演替达到稳定阶段时,其物种组成也可能变化15、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B.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C.亲体数量大于1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D.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1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一定偏小的是()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B.标记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记物脱落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D.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数量时,未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17、为了研究休牧对高山草甸群落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不同休牧时间和传统放牧的对照实验。下图表示返青期不同休牧时间和牧草生长旺季主要植物类群重要值(用来反映某一物种在群落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即物种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注:CK表示对照A.休牧改变了群落中的优势种,使群落发生了演替B.相较于阔叶型可食草,放牧的牲畜可能更喜食莎草科植物C.放牧不会改变莎草科和叶可食草间的竞争程度D.休牧期间,高寒草甸群落的空间结构不会发生变化18、科学家对一个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如图(图中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J/cm2·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用于植食性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96×105J/cm2·aB.植食性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的生态位有可能不同C.植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枯枝落叶层中的物质和能量可以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9、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_____。20、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______,又称K值。21、______________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2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_______。23、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_______、寄生、_______、捕食等。24、生产者——绿色植物属于第_____营养级;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昆虫是_______,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次级消费者——青蛙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_______——蛇属于__________营养级;四级消费者——鹰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25、种群数量变化增长曲线的两种类型是“J”型和“S”型。

(1)“J”型增长曲线:是无限增长曲线,呈指数增长的曲线。条件是在食物和_______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S”型增长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_______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______,死亡率______。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______________,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_______,又称K值。26、特点: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______;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______的,而且是_______的流动,而不是_______。27、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形式:______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2题,共14分)28、黄顶菊是繁殖能力极强的生态入侵植物;可造成本地植物减产,严重威胁我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1)黄顶菊入侵地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__;黄顶菊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

(2)研究人员在同一实验基地的相同土壤条件下进行种植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

。组别处理土壤全磷g/kg土壤磷酸酶活性mg/(g·h)(该酶可参与有机磷降解)A空白组0.850.23B本地植物0.750.32C轻度入侵0.730.39D重度入侵0.640.54①上述实验中A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研究者用上述种植实验代替野外实地检测;目的是排除___________等无关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②据表可知黄顶菊入侵后;土壤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该变化可使黄顶菊在与本地植物的___________中占据明显优势。

(3)土壤磷酸酶主要来自于微生物。研究人员推测:黄顶菊入侵后可能使得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发生改变;他们利用上述实验中A;D两组的土壤盆栽本地植物旱稻,实验处理及结果见图。从图中找出支持此推测的证据___________。

(4)进一步研究发现黄顶菊能分泌某种化学物质;使其根系周围大量聚集可分泌高效磷酸酶的耐寒短杆菌。综合上述研究,请将下列选项排序以解释入侵植物导致本地植物减产的原因。

A.土壤磷酸酶等酶活性改变B.入侵植物分泌化学物质。

C.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变D.土壤营养成分发生变化。

外来植物入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入侵植物在竞争中占优势→本地植物减产。29、图甲是草原中的鼠数量变化曲线图;图乙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该同学的具体操作为:先向试管中加入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再向试管中接种入酵母菌,之后将试管置于适宜环境中连续培养,每天定时取样,计数,并绘制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S型曲线需要满足的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图甲中曲线Ⅱ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________。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为了绘制得到图乙的曲线图,可采取________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图丙是b时刻将样液稀释102倍;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先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后,在显微镜下看到的酵母菌分布情况,则1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约为数量约为________个。该计数方法得到的值与实际活菌相比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同”)。

(4)图乙中de段酵母菌数目减少的原因除了营养物质大量消耗之外还包括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2题,共4分)30、草原上的植物-食草动物系统被称为放牧系统。在该系统中;家畜代替了野生动物成为主要的消费者。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草原上放牧的某种家畜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___________。草原禁放牧后会发生_____________(填初生或次生演替)。

(2)适度放牧;草原仍能保持动态平衡,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稳定性。影响该稳定性大小的内部因素是物种的丰富度和____________。

(3)为了防治草原害虫,可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降低害虫的发生率,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利用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功能进行的防治。31、某同学重复“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了解在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通过对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溶液中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的测定,绘制成如下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AB段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增长方式为:_______。

(2)在T1~T2时段,单位时间内葡萄糖浓度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3)从C点开始;酵母菌种群数量开始明显下降,据图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以酵母菌为受体菌的基因工程中,为了达到让目的基因持续表达的目的,通常要使酵母菌的浓度维持在一个较高的点上。从上图的分析中,你认为,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使不下降?(至少答出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C【分析】【分析】

1;在泥浆中加入的菌种是需氧异养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微生物进行有氧呼吸,将污染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达到降低污染的作用。2、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详解】

A;土壤中的小型动物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消费者如一些植物害虫,分解者如蚯蚓等,A错误;

B;实现物质循环至少具备生产者和分解者;由题干信息可知,泥浆生物反应器中,只加入了分解者,因此不能实现物质循环,B错误;

C;据题干信息可知;加人的菌种进行有氧呼吸,分解污染物获取生命活动所需营养物质,属于分解者,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组成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由题意可知;泥浆生物反应器中只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不能构成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C。2、B【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生物圈内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外来物种入侵可能会威胁到境内物种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在、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是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环境的保护,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3、D【分析】【分析】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人工生态系统中;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还包括人工投入的能量。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生态系统中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能量只能单向流动。

【详解】

硝化细菌能利用氨氧化释放的化学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故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A错误;该鱼塘生态系统的植物在群落的空间特征上具有明显的分层分布现象,种群没有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B错误;植物为鱼类提供了食物,鱼类为植物提供了无机盐,实现了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利用,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人工高产鱼塘生态系统中,人工投放的饵料中含有一定的化学能,故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该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D正确。

故选D。

【点睛】

人工鱼塘需要投饵向生态系统中提供物质和能量;该鱼塘生态系统的植物呈水平分布;硝化细菌进行化能合成反应,属于生产者;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4、D【分析】【分析】

分析曲线图:Ⅰ曲线中;开始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数量逐渐增长,但最终到达平衡状态,且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量;Ⅱ和Ⅲ曲线中,开始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数量逐渐增长,且能超过环境容量,但最终还会下降到环境容量之下。

【详解】

A;由图可知;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在平衡、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即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A正确;

B;随着生产的发展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B正确;

C;人类可以改造环境;使环境容纳量提高,C正确;

D;图Ⅰ过程人口数量在环境容纳量之下;而图Ⅱ中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出现超过环境容纳量,但随后又恢复到容纳量之下,图Ⅲ中人口数量增多已使环境遭到破坏,结果使环境容纳量下降,所以按理想程度排列,三种顺序为Ⅰ、Ⅱ、Ⅲ,D错误。

故选D。5、B【分析】【详解】

A;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5℃水温下褐虾生活的盐度范围约为22~38‰;而15℃水温下褐虾生活的盐度范围约为18~42‰,因此与15℃水温比较,5℃水温下褐虾对盐度耐受范围窄,A正确;

B;在25℃水温、30‰盐度时;褐虾死亡率为10%,B错误;

C;在20℃水温条件、30‰左右的盐度时;褐虾死亡率最小,最适宜其生存,C正确;

D;综上分析;温度和盐度等因子共同影响生物的生命活动,D正确。

故选B。6、B【分析】【分析】

1;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3;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详解】

A.藤本植物借助乔木争夺更多的光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大型藤本植物属于生产者;和高大乔木的关系是竞争关系,B错误;

C.农田里菟丝子也缠绕在大豆等其它植物上;种间关系是寄生,C正确;

D.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可以加快物质循环;D正确。

故选B。7、A【分析】【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三个题图都可表示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种群数量呈现S型;即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生物的数量也会增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图中中的t1点为K/2值,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图中的t2点为K值。

【详解】

A、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增加,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但增长率不断减小,A错误;

B、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随着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不断加剧,天敌数量也在增加,虽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种群增长速率下降,B正确;

C、由图示可知,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C正确;

D、在t1时种群数量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应在t1前及时控制害虫的种群密度;才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较低水平,D正确。

故选A。8、C【分析】【分析】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气候:包括光照;热量、水分等要素;它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基础因素。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区耕作不便,且不利于水土保持。适宜发展畜牧生、林业等。土壤: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农作物,如酸性红壤种茶树。水源:尤其对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显得更为重要。市场:市场的需求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对商品农业,尤其是对花卉等园艺生和乳畜业的生产非常重要。政策:起鼓励或限制作用。如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立。劳动力、科技、冷藏保鲜技术等。老种子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优劣势,优势:口感好,品质优良;劣势:产量低。

【详解】

A;丙酮酸的分解场所是线粒体基质;与内膜没有关系,A错误;

B;“复古牛耕”模式是人工生态系统;人的作用非常突出,如果降低人类的活动,该生态系统就会退化,B错误;

C;通过人工选择培育出的优良品种;其中优良的基因频率高,种群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因此人工选择可以使种群发生定向进化,C正确;

D;人工选择的个体的基因是现有的基因库中的一部分;持续逃逸并没有增加基因的种类,因此不会增加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基因多样性层次,D错误。

故选C。9、A【分析】【分析】

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是指特定数量人群按照某一种生活方式所消费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商品和服务功能,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需要环境吸纳,并以生物生产性土地(或水域)面积来表示的一种可操作的定量方法。

【详解】

A;结合分析可知;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包括耕地、草地、林地、渔业用地、建设用地及碳足迹,A错误;

B;适当减少食物中肉类的比例;可以缩短食物链,减少能量损耗,可减少生态足迹,B正确;

C;种植抗旱抗风沙的植被和制定合理载畜量;利用了自生原理(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提高生物多样性程度)和协调原理(选择适合本地环境的树种、考虑畜牧养殖的环境容纳量),C正确;

D、生态盈余为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的差值,2017年生态盈余(16.4×104hm2)较2005年生态盈余(13.2×104hm2)有所增加;说明生态工程建设初见成效,D正确。

故选A。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10、A:B:C【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详解】

A;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可以来自无机环境;也可以来自生物,如动物的叫声,A错误;

B;植物不仅可以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也能通过物理形式传递信息,如植物通过花的颜色、形状传递信息,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不仅可以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也可以从高营养级向低营养级反馈,C错误;

D;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故选ABC。

【点睛】11、A:B:C【分析】【分析】

自然保护区就是就地保护该地区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和生存环境;迁地保护则是把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迁移到动物园;科研所等进行保护和繁殖,对于珍稀濒危物种,国家立法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并买卖。

【详解】

A;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分布区,其中保护的生物本来就生活在保护区内,而不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获的野生动物,A错误;

B;不能让人类对保护区有较多的干扰;B错误;

C;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濒临灭绝的物种)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C错误;

D;对于濒危物种应禁止采伐或捕杀;并采取人工繁殖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加以保护。

故选ABC。12、A:B:C【分析】【分析】

生态经济主要是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

【详解】

A、建立“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无废料生产体系,符合生态经济,A正确;

B;在资源不增加甚至减少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符合生态经济,B正确;

C;在经济产出不变甚至增加的条件下;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大大减少,符合生态经济,C正确;

D;“先生产;后治理”肯定会破坏环境,不符合生态经济;只有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才有利于可持续发展,D错误。

故选ABC。13、C:D【分析】【分析】

“人工湿地”是利用湿地净化污水的人为建设的生态工程;成本低;耗能少。其净化作用是通过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实现的。湿地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的美称。

【详解】

A;“人工湿地”是模拟自然湿地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理利用自然的一个表现,A正确;

B;“人工湿地”利用了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污水的原理而打造的生态工程;B正确;

C;生态系统都是消耗能量的;“人工湿地”也不例外,C错误;

D;“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作用是需要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而后才能供给水生植物吸收利用;D错误。

故选CD。

【点睛】14、C:D【分析】【分析】

Pg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进入该群落的总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的总量,当一个群落中Pg大于R时,群落会发生演替,生物多样性增加,当一个群落中Pg约等于R时,群落演替至顶级群落,当一个群落中Pg小于R时,群落会发生逆行演替,生物多样性减少。

【详解】

A;Pg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与自身的呼吸差值为生产者的有机物积累量,而R代表生态系统所有生物的呼吸量,A错误;

B;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时;抵抗力稳定性最高,此时Pg与R接近,不是最大值,B错误;

C;Q为生态系统内的有机物总量;枯枝落叶的积累是演替后期Q高于Pg的原因之一,C正确;

D;演替达到稳定阶段时;其物种组成也会改变,D正确。

故选CD。15、B:C【分析】【分析】

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

A;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该种群的补充量等于亲本数量,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是K值,根据种群的增长率变化可知,捕捞后种群数量处于K/2时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A错误;

B;种群数量处于K/2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即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B正确;

C;由图可知;亲体数量大于1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达到K值,种群达到稳定状态,C正确;

D;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故选BC。16、C:D【分析】【分析】

1;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被标志的动物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或被捕后变得狡猾不易被重捕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数值会偏大。

2;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先振荡试管;让酵母菌分布均匀取样.统计方格内的菌体时,边线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

3;采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

4;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所以可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并且打开电灯。

【详解】

A;培养酵母菌时;酵母菌多沉淀于培养液底部,若不振荡试管,直接从上层吸出培养液计数,获得数值偏小,直接从下层吸出培养液计数,获得数值偏大,A错误;

B;若部分鲤鱼身上的标记物脱落;则会引起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大,B错误;

C;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暗、避高温、避光等特性;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会导致实验所得数值偏小,C正确;

D;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对于样方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上的数目;若未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则会使实验所得数值偏小,D正确。

故选CD。17、C:D【分析】【分析】

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研究休牧对高山草甸群落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植物种类和天数,因变量是重要值,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

A;据图可知;CK条件下阔叶型可食草重要值最大,随着天数的变化,逐渐转变为莎草科重要值最大,说明休牧改变了群落中的优势种,使群落发生了演替,A正确;

BC;据图分析;在休牧条件下,莎草科的重要值随着天数有增长趋势,而阔叶型可食草有下降趋势,原因可能是相较于阔叶型可食草,放牧的牲畜可能更喜食莎草科植物,导致放牧时莎草科植物的竞争占劣势,B正确,C错误;

D;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结合题图可知,休牧期间,群落的优势种发生了变化,则空间结构也会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CD。18、B:C【分析】【分析】

输入每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该营养级生物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则用于该营养级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而后一部分能量中,包括现存的生物体含有的能量(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最高营养级生物除外)。

【详解】

A、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为:3.27×105-1.31×105=1.96×105J/(cm2·a);同化量中除去呼吸散失的能量才是用于植食性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错误;

B;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故可知植食性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B正确;

C;植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这部分能量最终被分解者利用,属于生产者的能量,C正确;

D;枯枝落叶层中的物质经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后能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但是能量不可以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因为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故选BC。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9、略

【分析】【详解】

演替即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演替的类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解析】演替20、略

【分析】【分析】

如果某种群处于有限的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增长会呈“S”型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详解】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解析】环境容纳量21、略

【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河流的自净能力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详解】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点睛】【解析】负反馈调节22、略

【解析】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2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互利共生竞争24、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一初级消费者二三三级消费者四五2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空间种内竞争降低增高停止环境容纳量2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反复利用逐级递减单方向循环2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化学能四、实验题(共2题,共14分)28、略

【分析】【分析】

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个体;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包括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和蓝藻、化能合成细菌等。

【详解】

(1)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生命成分共同组成群落;加上非生物部分就是生态系统。黄顶菊是植物,故属于生产者。

(2)①空白对照组不种植任何植物。②野外实地因地理条件和周围环境影响;土壤内物质含量必然有差异。用上述种植实验代替野外实地检测,目的是排除外界环境等无关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②据表可知黄顶菊入侵后;土壤发生的变化是含磷量降低,土壤磷酸酶活性增大。该变化可使黄顶菊在与本地植物的竞争中占据明显优势。

(3)D组植物灭菌后植株高度明显高于未灭菌的;A组则相反,说明入侵后土壤菌落不适合植物生长,D组与A组对比可见,未灭菌时D组植物高度低于A组,说明入侵后土壤菌落结构发生改变。

(4)由题意可知;黄顶菊能分泌某种化学物质(B),在根周围聚集可分泌高效磷酸酶的细菌(C),这些细菌分泌磷酸酶(A)使土壤全磷量降低(D),本地植物可利用的磷被黄顶菊侵占,使黄顶菊在与本地植物的竞争中占优势,最终导致本地植物减产,即B→C→A→D。

【点睛】

实验过程中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控制无关变量要做到相同且适宜。【解析】群落生产者不种植任何植物外界环境含磷量降低,土壤磷酸酶活性增大竞争黄顶菊入侵后,未灭菌状态下旱稻株高明显低于未入侵时,说明黄顶菊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BCAD29、略

【分析】【分析】

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详解】

(1)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资源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加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

(2)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天敌增加,环境容纳量下降,种群数量也会降低,因此,图甲曲线Ⅱ中,蛇在ef时间段发挥明显生态效应。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鼠的天敌增加量变小,鼠种群数量下降速率将小一些,图中α角变大。

(3)采取抽样检测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可绘制得到图乙所示曲线图。由图丙及血球计数板规格可知,该血球计数板共25个中方格,将样液稀释102倍后,血球计数板上酵母菌数量为4×25=100个。又因为血球计数板体积为1mm×1mm×0.1mm,故1L酵母菌培养液含有的酵母菌数量为1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