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耳和听觉(讲义)(解析版)_第1页
2.3耳和听觉(讲义)(解析版)_第2页
2.3耳和听觉(讲义)(解析版)_第3页
2.3耳和听觉(讲义)(解析版)_第4页
2.3耳和听觉(讲义)(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3节

耳和听觉

【知识点分析】

一.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1.耳的结构与功能

(1)外耳:

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道---传导声波(也有一部分加强的功能)

(2)中耳:

鼓膜---随着声波的振动而引起振动,将振动传到听小骨

鼓室---与耳道一起引起共鸣,并且起到平衡气压的作用

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后传到耳蜗

咽鼓管---连通鼓室和咽部,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3)内耳

耳蜗---内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接受声波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前庭---感觉头部位置变动,产生神经冲动

半规管--维持姿势和保持平衡。

2.听觉的形成:

(1)正常的听觉形成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

第1页共18页

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即:声波→耳廓→外耳道→鼓

膜→鼓室内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2)还可以通过骨传导,比如万年贝多芬可以通过牙咬筷子听钢琴声。

3.助听器与失聪:听觉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越来越不灵敏。助听器能帮助很多听觉不灵敏的

人来提高听力。但是,有些人由于听觉感官某一部分受到损伤,即使使用助听器也很难再听

到声音--失聪。

4.耳对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因为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感受器过于敏感

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出汗、流涎等症状,这就是

通常所说的晕车、晕船和航空病。

二.声音的特性

1.音调: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

的音调就越高。

第2页共18页

2.频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大,音调就越高。因

此频率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量,它决定着声音音调的高低。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

儿童说话的音调一般比成年人高,女人的音调一般比男人的高。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

到1100赫之间。

3.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人对高音和低音的听觉是有一定限度的,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

频率范围为20~20000赫。

4.超声与次声:我们把高于20000赫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赫的声音叫做次声。一般人

是听不到超声和次声的,但一些动物却能听到。

5.声音的应用: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第3页共18页

蝙蝠利用超声波来辨别猎物的方位及距离。

大象可以利用次声波进行交流。

医生利用超声波扫描可以得到人体内部各器官的图像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大声说话导致雪崩

超声波粉碎结石

6.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是人们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

7.影响响度的因素:对于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其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跟人距离声

源的远近有关。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声

音的响度也就越小。但不同的人对声音的感觉是不同的。

8.响度的大小计量:在声学上,人们通常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强弱。分贝的符号为

dB。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dB~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7OdB会干扰人

们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时间处于大于100B的环境中对耳的听力会造成损伤,大于120dB

的声音则会导致耳疼痛,甚至会造成永久性听觉障碍而听不到任何声音。

第4页共18页

9.音色:在许多同学同时讲话时,即使没有看到人,我们也可以分辨出每个同学的声音。不

同的乐器同时演奏时,即使它们发出的响度与音调相同,仅凭听觉我们也可以把它们区分开

来。这表明声音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那就是音色。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音色就不同,人对声音的感觉也就不一样。

10.声音的三要素:音调、音色、响度。

三.噪声污染

1.乐音:自然界中有各种声音。清脆的鸟鸣声、悠扬的乐器声、悦耳的歌声等往往使人感觉

轻松愉快,我们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

2.噪音:马路上的嘈杂声、飞机的轰鸣声等往往使人烦躁不安,我们把这类声音叫做噪声。

3.噪音判定与规定: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凡影响人们正常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声音都是

第5页共18页

噪声。例如你在学习时,邻居发出的优美的音乐对你来说也是噪声。噪声妨碍人们的生活、

工作与学习,有害健康,被列为国际公害。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通过立法颁布了噪声污染标准。

我国政府规定,工厂和工地的噪声不能超过85~90分贝。居民居住区的噪声,白天不能超过

50分贝,夜间不能超过40分贝。

4.噪音的防治:

(1)从声源处减弱

(2)从传播途径中减弱

(3)从人耳处减弱

【例题分析】

一、单选题

1.宁芜铁路连接南京和芜湖,是中国最繁忙的单线铁路之一,如图是宁芜铁路位于秦淮区

中华门的一段铁轨,枕木下方铺有大量碎石子,可以减震,从而有效减弱火车行驶过程中

的噪声。下列与其控制噪声方法相同的是()

第6页共18页

A.学校附近禁止鸣笛B.工厂里工人戴的防噪声耳罩

C.高速公路旁的隔音板D.路边的噪声监测仪

【答案】A

【解析】枕木下方铺有大量碎石子,可以减震,属于在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A.学校附近禁止鸣笛,属于在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符合题意;

B.工厂里工人戴的防噪声耳罩,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高速公路旁的隔音板,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不符题意;

D.路边的噪声监测仪,只能减弱噪声响度的大小,不能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2.吉他在使用前需要通过调弦将音调调节标准。如图是前后两次拨动A琴弦时,调音器

的显示界面。分析图中的画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频率越高,音调越低B.第二次拨动的力度更小

C.琴弦越紧,音调越高D.响度越大,音调越低

【答案】C

【解析】A.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故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得,第一次拨,琴弦发出的响度为56dB,第二次拨,琴弦发出的响度为73dB,即

第二次声音的响度比第一次声音的响度大,则第二次振幅更大,拨动的力度更大,故B不

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第一次拨动琴弦,音调为145Hz,音调偏高,要拧松弦;第二次拨动琴

第7页共18页

弦,音调为106Hz,音振动调偏低,要拧紧弦琴,说明弦越紧,音调越高,故C符合题

意;

D.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调与琴弦的频率有关,故D不符合题意。

3.关于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正确的是()

A.如图甲,拨动钢尺的力越大响度越大,是因为力越大钢尺振动得越快

B.如图乙,航母舰载机引导员戴上耳罩,是为了消除噪声

C.如图丙,双层玻璃可以达到隔音的效果从而减小噪声

D.如图丁,敲钟时,用力越大,钟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大

【答案】C

【解析】A.拨动钢尺的力越大响度越大,是因为力越大钢尺振动幅度越大,与振动快慢

无关,故A错误;

B.航母舰载机引导员戴上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不能消除噪声,故B错误;

C.双层玻璃可以在声音传播过程中阻碍噪音的传播,达到隔音的效果从而减小噪声,故

C正确;

D.敲钟时,用力越大,响度越大,声音传播的速度与响度无关,故D错误。

4.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真空罩内抽气后几乎听不到铃声,说明声音传播需要时间

C.小白兔通过声音的音调判断出叫门的不是妈妈

D.测绘船通过声呐确定海底的地形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

【答案】A

第8页共18页

【解析】A.图中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

叉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真空罩内抽气后几乎听不到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

C.不同的发声体由于其材料、结构不同,则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图中,小白兔通过

声音的音色判断出叫门的不是妈妈,故C错误;

D.测绘船通过声呐确定海底的地形利用了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不是利用声波传递能量,

故D错误。

5.如图所示是小鸟哨子,由一支带有小孔的塑料管和“活塞”组成,将活塞从下端塞入,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A.哨音是由筒内的活塞振动产生的

B.换用更大的力吹气可以改变哨音的音调

C.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可以改变空气柱长度从而改变哨音的音调

D.我们能听到的哨声,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乐音

【答案】C

【解析】A.哨音是由筒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换用更大的力吹气可以改变哨音的响度,不是音调,故B错误;

C.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可以改变空气柱长度,改变哨音的音调,C正确;

D.我们能听到的哨声,对有的人来说是噪音,故D错误。

6.如图所示,“辽宁号”航母上的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目的是()

A.防止噪声的产生B.阻断噪声的传播

C.防止噪声进入耳朵D.监测噪声强弱的等级

【答案】C

第9页共18页

【解析】控制噪声的方法有三种: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辽宁号”航母上的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目的是防止噪声进入耳朵,故ABD不符

合题意,C符合题意。

7.为了安全,有些轿车装有倒车雷达,当轿车倒车时,尾部在非安全距离内遇到人或障碍

物,雷达就会发出警报,方便司机判断车尾与后部障碍物间的距离,如图所示,在倒车雷

达工作过程中,应用了大量的物理知识,下列知识没有得到应用的是()

A.声音可以传递信息B.声音可以传递能量C.回声D.超声波

【答案】B

【解析】倒车雷达,即倒车防撞雷达,也叫泊车辅助装置,它能以声音或更为直观的显示

告知司机车辆周围是否有障碍物,倒车时,利用超声波原理,由装置在车尾保险杠上的探

头发送超声波撞击障碍物后反射此声波,计算出车体与障碍物间的实际距离,然后提示给

司机,使停车或倒车更容易、更安全,所以说倒车雷达应用了回声定位的原理,倒车雷达

工作过程中,应用了超声波、回声、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没涉及到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

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8.如图为声音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三者的音调不同

B.甲、乙、丙三者的响度不同

C.甲、乙、丙三者的音色不同

D.甲、乙、丙三者的音调、响度、音色都不同

【答案】C

第10页共18页

【解析】AD.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甲、乙、丙振动的快慢相同,即都是振动了

四个波形,故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故AD错误;

B.甲、乙、丙的振动时的幅度相同,即幅度相同,故响度相同,故B错误;

C.甲、乙、丙的波形不同,故三个物体的音色不相同;故C正确。

9.大冶市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落实为民服务,改善了许多民生工程。如图所示,盲人

用手杖敲击不同的盲道导航地砖,从而辨别不同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砖发声是由地砖振动产生的

B.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是3×108m/s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块地砖产生声音的音调不同

D.导航地砖主要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答案】A

【解析】A.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地砖发声是由地砖振动产生的声音,故A正确;

B.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约为340m/s,故B错误;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块地砖,振幅不同,所以响度也不同,故C错误;

D.导航地砖主要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D错误。

10.图示为我国民族吹管乐器﹣﹣唢呐,用它吹奏名曲《百鸟朝凤》,模仿的多种鸟儿叫

声悦耳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百鸟争鸣的森林之中,关于唢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

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

C.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是使声音放大,改变声音的音色

第11页共18页

D.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令人愉悦,是乐音

【答案】D

【解析】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使发声体的振幅不同,从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A错

误;

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则发声的空气柱长度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因此主要改

变声音的音调,故B错误;

C.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是使声音放大,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

D.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令人愉悦,此时对听到的人来说是乐音,故D正确。

11.如图所示,将某物体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输入噪声检测器和示波器,某一瞬间噪声检测

器的示数如图甲所示,同时在示波器上观察到的波形如图乙所示,可见波形竖直方向的“幅

值”最大值在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A.图甲装置显示了声音的频率B.图乙波形中的“幅值”与声音的频率有关

C.图甲装置能减弱噪音D.图乙波形中的“幅值”反映了声音的“响度”

【答案】D

【解析】A.噪声监测显示声音的大小,即声音的响度,单位是分贝(dB),故A错误;

BD.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图乙波形中的“幅值”与声音的响度有关,

“幅值”随着时间的增长在变小,说明响度变小,故B错误,D正确;

C.图甲装置只能监测声音的大小,不能减弱声音,故C错误。

12.如图所示,相同的水下录音装置A、B录下在海里同一位置的鲸发出的同一段声音。A

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由此可以推测:在海洋中能传播较远距离的声音

A.音调较低的B.音调较高的C.能量较小的D.响度较小的

【答案】A

第12页共18页

【解析】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来决定的,振动频率大,音调高,振动频率

小,音调低;由图可知,A距离鲸鱼较近,B距离鲸鱼较远,因为A录到的有高、低音,

B录到的只有低音,说明录到的是频率较低的声音,所以频率较低的,即音调较低的声音

在海洋中能传播较远距离。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13.如图所示,依靠发射、接收超声波捕获食物的动物是()

A.金鱼B.蝙蝠C.大象D.蜜蜂

【答案】B

【解析】以昆虫为食的蝙蝠,视觉很差,飞行中不断发出超声波的脉冲,依靠身体的反射

波来捕食。而金鱼、大象、蜜蜂等动物视力较好,不需要依靠超声波。故ACD不符合题

意,

14.2019年12月17日,我国自主研发的航母“山东舰”交付海军,如图在舰载飞机旁边的

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耳罩的作用是()

A.防止噪声的产生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在人耳处减弱噪声D.防止风吹到头部

【答案】C

【解析】减弱噪声有三种方法:①在人耳处减弱噪声;②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③在声

源处减弱噪声;由题意可知,在飞机旁的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这是在人耳处减弱

噪声,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15.在医院、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都可以看到禁鸣喇叭标志。在下列方法中,与这

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

第13页共18页

A.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B.在马路两旁植树造林

C.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D.在摩托车上上安装消声器

【答案】D

【解析】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A.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在马路两旁植树造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同意;

C.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D.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符合题意。

16.为缓解交通压力,许多大中城市都修建了轻轨,我们看到,紧邻居民区的地方大都安

装了封闭的玻璃屏,如图所示,这样做的目的是()

A.控制轻轨的速度B.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在人耳处减弱噪声D.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D

【解析】紧邻居民区的地方大都安装了封闭的玻璃屏,就是通过阻断噪声的传播来减弱噪

声,它并不能防止噪声的产生,也不能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17.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孩子们很容易辨别出爸爸发出的声音,这主要是爸爸声音

的音调不同

B.蒙上双眼仅凭声音也能大致确定声源的方位是由于“双耳效应”

C.文明城市要求植树种草,树木和花草既能美化城市也具有减弱噪声的作用

D.古代行军宿营时,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敌人的马蹄声,是因

为大地传声比空气快

第14页共18页

【答案】A

【解析】A.因为每个人的声带结构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会不同,所以我们可以

通过音色辨别是谁,故A错误,A符合题意;

B.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和强弱以及其他特征也不同,这些差异就是我们用耳朵判断

声源方位的重要基础,也就是双耳效应.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

来的方位.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树木和花草具有吸收、减弱噪声的作用,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正确,C

不符合题意;

D.固体传播声音比气体快,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敌人的马蹄

声,是因为大地传声比空气快,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18.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

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我们能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根据它们发声的音色不同

【答案】D

【解析】振动频率低于20Hz和高于20000Hz的声音人耳是听不到的,故A错误;声音在

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地,在固体中最快,在液体中较慢,在气体中最慢,故

B错误;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C错误;我们能分辨

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根据它们发声的音色不同,故D正确.

19.下列关于声现象的各种实验情景中,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实验:钢尺振动的频率越低,音调也越低

B.乙实验:抽气过程中,钟罩内铃声变小,说明真空可以传声

C.丙实验:鼓面的振动幅度越大,音调越高

D.丁实验: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音叉发声的响度越小

【答案】A

第15页共18页

【解析】A.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所以甲实验,当钢尺振

动的频率越低时,音调越低,故A正确;

B.乙实验,当空气被不断抽出后,铃声逐渐减弱,据此进行推理可知,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

C.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所以丙实验,鼓面的振动幅度越大,

响度越大,故C错误;

D.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所以丁实验,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

大,音叉发声的响度越大,故D错误。

20.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声语”指的是音调高

B.蒙上双眼仅凭声音也能大致确定声源的方位,是由于“双耳效应”

C.我市力争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要求植树种草,树木和花草既能美化城市,也具有吸

收、减弱噪声的作用

D.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自然灾害,往往伴有次声波的产生

【答案】A

【解析】A.声音的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大小,“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指的是

声音的响度高,故A错误。

B.蒙上双眼仅凭声音也能大致确定声源的方位是由于“双耳效应”,故B正确。

C.树木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因此植树种草既能美化城市也具有吸收、减弱噪声

的作用,故C正确。

D.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都会产生人类听不到的次声波,故D正确。

21.如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中,演奏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响度

B.乙图中,敲锣时用力越大,所发声音的响度越大

C.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手机铃声声源处的振幅越来越小

第16页共18页

D.丁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能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答案】B

【解析】A.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会改变发声的音调,故A错误;

B.敲锣时,用力越大,锣的振幅越大,所发声音的响度越大,故B正确;

C.由于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在抽气的过程中,传播声音的介质减少,所以手机铃声

逐渐减小,手机铃声声源处的振幅并不变,故C错误;

D.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不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

D错误。

22.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