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人民版_第1页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人民版_第2页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人民版_第3页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人民版_第4页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人民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史Ⅱ时空坐标1.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此开始了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伟大实践,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挫折和失误。2.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和开放开始起步,并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逐步地将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与此同时,进行了由点到面的开放。3.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把改革开放伟业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线索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习目标学测要求高考要求1.理解“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2.了解中共八大。“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内容索引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社会条件(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

与发展。2.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1)制定:1953年6月,中共中央制定。(2)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

同时并举。社会主义改造恢复3.“一五”计划(1)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

。(2)工业化成就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建立起

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____

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3)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社会主义改造重工业飞机长春4.三大改造(1)措施对农业:农民参加

,走集体化道路;对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工商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______________的高潮。(2)结果: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全行业公私合营农业生产合作社社会主义制度(3)评价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②三大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许多问题。图解识记思维点拨(1)(2)易混易错土地改革运动(1950~1952年)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集体公有制。思维点拨过渡时期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所谓“过渡”是指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易混易错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1)历史因素: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亟待发展。(2)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3)苏联经验:苏联五年计划同样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经济关系: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思维点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关系图解识记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初步探索(1)《论十大关系》:1956年,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提出了开辟具有

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2)中共八大召开①召开: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中国特色③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

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_______②内容工业国初步成果工业国2.探索失误(1)表现:1958年“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危害: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_________错误严重泛滥开来,对社会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3.国民经济的调整(1)开始: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

工作中的“左”倾错误。(2)方针:对国民经济实施“

、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3)结果:到

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大跃进“左”倾农村调整19654.十年建设成就(1)工业先后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2)交通: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3)能源:

已经实现自给,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宣告结束。易混易错石油易混易错“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是“左”倾错误的体现,但两者本质属性不一样:(1)“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的问题,主要特点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2)人民公社化运动涉及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公社的规模大;所谓“公”,就是公有化程度高。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经济混乱原因:“文化大革命”爆发,国民经济损失惨重。2.局部整顿(1)周恩来的调整:

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____各种规章制度,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国民经济有了起色。(2)邓小平整顿:1975年,

主持中央工作,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作进行了

。经过整顿,国民经济开始了恢复和发展。1971恢复邓小平整顿3.影响(1)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2)拉大了与

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发达国家图解识记1956~1976年成功的探索、失误及启示图解识记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主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工业化建设史料一史料二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一五”计划工业成就图提示特点: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原因:①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②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③由于当时这些项目主要由苏联援助建设,东北地区与苏联距离较近,比较方便。思考(1)据史料归纳“一五”计划时期大型企业的分布有什么特点,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提示提示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帝国主义包围封锁,增强国防的需要;借鉴苏联经验。(2)根据史料一、二归纳“一五”计划时期在工业结构方面的突出特点,并分析其原因。提示2.三大改造史料下面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思考史料反映了1950~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提示变化: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意义:标志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提示“一五”计划的特点及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特点①“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②“一五”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③“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④“一五”计划中工业化建设要立足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具有渐进性与长期性。史论总结(2)原因①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②从现实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③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④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1.中共八大史料有可能调整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技术上和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性,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和正常比例……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思考根据史料,中共八大提出了怎样的经济发展主张?你怎样认识?主题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提示提示主张: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发展国民经济。认识:为我国经济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史料一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农村……城市中……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1958年2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史料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红专学校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1958年4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思考史料一说明“大跃进”有哪些危害?史料二体现了人民公社什么特点?实质如何?提示提示危害: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特点:“一大二公”。实质: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提示内容: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实质:部分纠正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3.探索中的调整史料1962年3月7日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陈云同志提出,1962年的年度计划需要有一个相当大的调整,重新安排,这是非常必要的。这次调整计划,实质上是把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发展放慢一点,以便把重点真正放在农业和市场方面。各种材料的分配,要先满足恢复农业生产的需要,其次是满足市场的需要,主要是日用工业品生产的需要。——《陈云与新中国经济建设》思考依据史料分析此次调整的内容有哪些?实质是什么?提示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左”倾错误及其教训史论总结事件特征影响教训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多快好省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1)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2)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3)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4)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深化提升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1.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为“一体两翼”。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1.(2018·江苏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必修科目测试题)下图是1957年刊出的新闻漫画“特快列车”。其折射的历史是A.土地革命的开展

B.国民经济的恢复C.三大改造的完成

D.工业建设的起步答案解析123456√123456解析材料中没有涉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故A项错误;国民经济的恢复在1952年就完成了,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有“合作化”“公私合营等”反映三大改造,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一五”计划中发展重工业问题,故D项错误。解析由材料信息“1953~1957年”“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3年平均增长约38%和18.7%”可知这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有关。所以A项正确。2.《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书中的评论提到:“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3年平均增长约38%和18.7%。”这主要得益于A.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开展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C.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

D.国家宏观调控的执行答案解析123456√解析材料中图片的口号是“农业合作化是让大家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结合农民的形象以及“1954年”等信息可以判断作者的意图是倡导农业合作化运动,倡导农民合作生产,故正确答案为C项。3.(2018·江苏徐州学业水平模拟测试卷二)下图为创作于1954年的宣传画,该宣传画反映作者的意图是A.倡导农民个体经营

B.鼓励农民努力耕作C.引导农民合作生产

D.肯定农民包产到户答案解析123456√4.(2018·江苏南通学业水平测试)下面示意图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成就。这些成就A.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B.使我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C.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D.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答案解析123456√解析材料中图片反映的是新中国初期“一五”计划时期的主要成就,而“一五”计划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故正确答案为C项,B项错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