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全国通史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讲义_第1页
2019届全国通史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讲义_第2页
2019届全国通史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讲义_第3页
2019届全国通史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讲义_第4页
2019届全国通史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高考历史

(全国通史专用)考点一“文革”与新中国的外交突破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5山东文综,22,4分)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

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五年高考答案

B在冷战背景下,虽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封锁新中国,但中英两国出于自

身现实利益的需要,仍不断改善两国关系,故B项符合题意。中英关系取决于两国的利益需要,

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不起决定作用,A项错误;至1972年,英国并未加入欧共体,中英关系的改善

与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无关,C项错误;中英两国由于社会制度的差异仍存在意识形态的对

抗,D项错误。2.(2015安徽文综,18,4分)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

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

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

(

)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答案

D材料信息反映的是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

看法”说明国际社会上多数国家希望中国发挥应有作用,故D项正确。A项本身表述有误。19

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B项错误。赞成中国重返联合国并不

等于反对美国,故C项错误。评析

本题引用美国官员的言论作为新材料设置新情境,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并得出正确

结论的能力,难度中等。3.(2014福建文综,17,4分)下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它表明

()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C.“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答案

A示意图显示,1972—1978年中美贸易波动比较大,这是由中美两国关系的变化导致

的,故A项符合题意。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在1972年,此后贸易额有所增长但并未始终

保持增长,B项错误;“文革”结束是在1976年,但1977年中美进出口总额不升反降,故C项错误;

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但之后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并未消除,D项错误。4.(2015福建文综,38,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

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

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

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

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

地位”。——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

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

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

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

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材料四

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

千年的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

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

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摘自《周恩来政论选》(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8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

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8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10分)(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阐释周恩来所指出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10分)答案(1)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化

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答对其中4点即可)(2)关键问题:台湾问题。转折点: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

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答对其中3点即可)(3)反应: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重大改变: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国际地

位的提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4)日本:甲午战争及30年代的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应

深刻反省侵略历史;以史为鉴,珍爱和平。中国:甲午战争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铭记历史,开创未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1)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首先划分段落层次,然后归纳出其大意即可。(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美关系的关键问题是台湾问题。第二小问简要叙述中美

《联合公报》发表的意义即可。(3)第一小问,据材料可知日本于1972年先于美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第二小问,要从多个角

度分析日本谋求中日建交的原因。(4)从日本方面来说,要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对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的影响角度阐述;从中国方

面来说,应从反抗侵略、铭记历史等角度阐述。教师专用题组1.(2013广东文综,17,4分)下示材料说明当时

()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毛泽东答案

B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从材料信息看,毛泽东认为,中间地带都反对美国的控制,

东欧各国则反对苏联的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和苏联都推行霸权主义,因此,如果团结

中间地带和东欧各国,则可以构建反霸统一战线,故选B项。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评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

稍大。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中间地带、东欧各国在反美和反苏方面的共同点,分析选项

内涵即可解答。2.(2013安徽文综,18,4分)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

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

(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B.中美两国仍然相互敌视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答案

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故A项错误。1972年尼克松的演说表明当时美

国已开始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故B项错误。1972年尼克松的演说预示着中美关系出现重大

转机,故C项正确。D项本身表述错误。考点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1.(2018课标Ⅱ,31,4分)下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

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答案

B漫画中“奶奶”“阿姨”都在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这说明女性成为国家建

设的重要力量,故B项正确。漫画并未反映出工业化建设的信息,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

动开始于1958年,故C项错误。由漫画信息无法看出城乡差别,并且当时城乡差别并未发生根

本性改变,故D项错误。方法归纳

解答漫画类选择题需要读透漫画的情景,把握漫画的主题。首先,漫画多有寓意,要重视“导语”并能从中领悟立

意;其次要仔细观察漫画中有几个要素(人物等),并加以筛选,区分出主次,谨防遗漏或走偏;再

次,要理清要素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结合漫画标题的提示及试题题干的指向,明确它们之间的内

在联系,进而把握漫画本身的寓意并深入体会其对我们的启示。2.(2018课标Ⅲ,30,4分)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

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答案

C从材料信息看,在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上,刘少奇提出健全法制。结合中共八大

召开的时代背景可知,随着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即将展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发生变化,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成为时代的要求。加强法制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

进行,故选C项。A项错在“开始”和“制度化”;1956年时,新政权已经巩固,排除B项;1997年

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与题干时间明显不符,D项错误。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8江苏单科,11,3分)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高级脑力劳

动者补助油)。关于发放的时间和定量,有以下记述:据此可知,关于“高脑油”的发放

()A.展览的文字介绍真实可靠B.两部经济著作的记述完全一致C.馆藏的原始文件更为可信D.现有史料无法证明其是否实行发放时间每人每月定量出处1954年7月开始1.5斤北京市档案馆票证展览中的文字介绍未予说明1斤《北京粮食工作》1957年11月17日开始1.5斤《中国商业四十年》1957年12月1日之前1斤北京市档案馆藏《北京市食油供应办法》文件1957年12月1日之后1.5斤答案

C从表格信息看,“北京市档案馆藏《北京市食油供应办法》文件”为原始史料,即

第一手史料;北京市档案馆票证展览中的文字介绍和《北京粮食工作》《中国商业四十年》

两部经济著作均为后人撰述,为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比第二手史料更为可信,故C项正

确。展览中的文字介绍为后人整理加工,有主观色彩,A项错误;从表格信息看,两部经济著作的

记述并不完全一致,B项错误;真实可靠的原始史料是可以证明历史真相的,D项错误。2.(2015福建文综,18,4分)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

的是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答案

D从图片可以看出,1957年以后中国工业总产值高速增长,而农业总产值呈下降趋势,

这主要是由“大跃进”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的,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与图片反

映的信息不符。3.(2015海南单科,24,2分)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101万猛增至5969万。这主要是

因为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答案

B1958年,我国开展“大跃进”运动,全国大炼钢铁,因此这一时期职工人数猛增,故B

项正确。4.(2015上海单科,29,2分)下侧的新闻出自哪一时期

()A.“大跃进”时期B.土地改革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初期答案

A从新闻中的“二亩九分小麦亩产3530斤”可知这是典型的浮夸风,其是“大跃

进”的典型特征。5.(2015广东文综,16,4分)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

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

庭作业。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答案

D

1961年处于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没有改变,故可排除A、B两

项;题干材料“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说明当时国

民经济调整并没有取得显著成效,排除C项;变相恢复单干与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一

定联系,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项。评析

人民公社化运动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0世纪60年代

初期农民单干的家庭生产方式是对人民公社化运动弊端的具体反抗,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6.(2014山东文综,20,4分)下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

条。它反映出当时

()【大跃进】dàyuèjìn指1958年在毛主席亲自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国

在工业、农业等各方面出现的飞跃发展。也泛指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发展。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答案

C词条中“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这一说法带有强烈的“左”倾色

彩,因为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本身就是“左”倾错误的具体表现。据此分析,C项正

确。C组

教师专用题组1.(2014大纲全国,19,4分)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

克)的惊人记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答案

D材料信息反映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浮夸风,而许多参观者普遍认为这是人的

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无限的表现,其实际上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故选D

项。由材料中的“1958年”“农业社”可知此时处于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排除A项;材料反

映的是浮夸风而非生产效率的真实提高和粮食产量的真实增长,排除B、C两项。2.(2013重庆文综,9,4分)下表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

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单位:亿元年份工业总产值重工业产值轻工业产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577043173875371958108358050356619591483867616497196016371090547457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答案

A

由表格数据可知,1958—1960年重工业产值与1957年相比大幅度提升,这是1958年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结果,说明此时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

出现了“左”的错误,因此A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

召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于1953年,从1960年重工业产值与轻工业产值及农林牧渔业总

产值来看,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谈不上形势好转,因此B、C、D三项均与表格信息或史实不

符。本题选A项。3.(2012课标全国,32,4分)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

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

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答案

D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是把材料信息与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经济建

设情况相结合,正确分析此时期的阶段特征。20世纪50年代末,中美关系仍处于敌对状态,并没

有发生“急剧变化”,故排除A项。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两国关系已趋于恶化,材料信息高估

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故可排除B、C两项。从材料信息看,该评估认为“中国可以解

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而实际上,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我国国

民经济遭受了挫折。因此,这一文件的判断与当时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故D项符合题意。考点三科技、“双百”方针与教育的发展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7北京文综,19,4分)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结论A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B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知识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C1905年京剧《定军山》被拍摄为电影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D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成功解决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答案

C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古代、近现代的科技。李时珍的《本草纲

目》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属于传统科技的总结性著作,且这仅是医学方面的成就,因此由李时

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无法得出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排除A项;康熙帝向西方传

教士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更多的是出于个人兴趣,并不能由此得出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

然科学,排除B项;电影的发明是近代科技进步的结果,京剧被拍成电影,体现了近代科技使传统

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因此C项正确;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把它作为解

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项战略计划,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尚未得到成功解决,排除D项。2.(2016浙江文综,19,4分)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曾长期领导核科学事业的聂荣臻

元帅回忆道:“我们国家很大,不可能靠购买武器来支撑国防……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

国外先进成果,走自己研制的道路。”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开始于

()A.20世纪40年代B.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60年代D.20世纪70年代答案

B

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

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故选B项。3.(2015山东文综,19,4分)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下表所列为1949—1978

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

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研究专题论文数量(篇)甲722乙287丙614丁96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答案

C1949—1978年,中国史学研究受意识形态影响,呈现出颂扬革命、否定资产阶级改

良的倾向,对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研究较多,论文数量也多,戊戌变法主张改

良,最容易受到史学界轻视的是戊戌变法,故C项符合题意。评析

本题以史学研究的方式考查新中国成立后30年间的思想状况,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

力,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是从整体上把握新中国成立后30年间的社会环境与时代特点。4.(2016北京文综,37,10分)(节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材料二

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

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

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

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

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10分)答案参考答案要点:(2)特点: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分析:清末思想家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这一主张一度成为中

华民国的教育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强调培

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解析(2)第一小问直接从材料二中严复、蔡元培的教育主张或宗旨及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方

针、教育法的规定中概括,并注意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第二小问应结合清末、民国初年、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四个历史阶段面临的历史主题进行分

析。5.(2015北京文综,41,10分)(节选)世界博览会通过展示科学技术成果,预示世界发展方向。196

2年世博会在美国西雅图举行。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第一个

遨游太空的人,美国随即提出阿波罗登月计划。1962年,在西雅图举办了主题为“太空时代的

人类生活”的博览会。(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国际政治背景;(4分)列举20世纪60年代

以来我国取得的航天成就。(6分)答案(2)政治背景:冷战时期美苏争霸;太空军备竞赛。我国航天成就:人造卫星;长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载人飞船;探月工程;宇宙空间站。(答出三项

即可)解析

(2)第一小问注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当时正处于美苏冷战、激烈对抗时期,从美苏争霸

这一角度阐述其国际政治背景。第二小问回顾教材知识作答即可。教师专用题组(2013四川文综,14,24分)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12年四川军政府令:“前清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

别订正。”9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高初等小学加授缝纫课,高小

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

手工等科。(据贾大泉《四川通史》卷七)(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6分)材料二(2)上图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2分)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

的?(4分)材料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

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

的转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

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

大阶级。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

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个时期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体现了何种不同的历史

观。(4分)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8分)答案(1)变化:从重儒家经典向突出共和国宗旨转变;(2分)作用: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助于

宣传和维护民主共和。(4分)(2)“文革”时期;(2分)主要原因: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指导下,教学内容与阶级斗争紧

密相关;开展“教育革命”“开门办学”,教材呈现出与工厂、社队紧密联系的内容。(4分)(3)史观:前者主要是阶级斗争史观。(2分)后者主要是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2

分,任答其一即可)方面: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科教兴

国”战略的深入贯彻;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加

强。(8分,每点2分)解析本题以我国近现代中小学课程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变迁。第(1)问,“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可从民国建立前后社会思想的变化角度进行分析;“积极作

用”可从国家和国民两个方面进行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可从教材的封面和目录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原因”可结合“文革”时期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特色和图片内容进行归纳。第(3)问,第一小问联系材料与相关历史观的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时代要求”结合改革开放以

来中国经济上工业化和城市化、政治上民主化和法制化、文化上科学化和理性化及世界经

济全球化趋势加强进行思考即可。考点四选修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2017课标Ⅲ,46,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

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

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他在中共八

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

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

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1979年春,陈云指出“六十年来,

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

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

调节部分。——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7分)答案(1)思想: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背景:苏联的经验教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为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突破了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提出了许多影

响深远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析本题以陈云的经济思想和贡献为切入点,全面考查解读和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准确描

述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1)第一小问,直接提取材料信息,从陈云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角度

回答其“经济思想”;第二小问,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困惑、计划经济的弊端和苏

联模式的影响等回答。(2)从现实影响和深远影响、理论影响和实践影响等角度,简述陈云对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知识拓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这是学习苏联模式的结果,也

是中国在落后状况下走上富强道路的必然选择。但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性,使得社

会经济发展受到诸多制约。陈云的经济思想就是探索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具体尝试。考点一“文革”与新中国的外交突破1.(2018山东济南期末,14)“革委会”是“文革”期间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其领导成员采取

“三结合”方式,即包括部分没有被打倒的“革命干部”、群众代表和“工宣队”“农宣

队”或军管代表。这个机构

()A.发展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是民主建设遭到破坏的产物C.消灭了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D.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表现三年模拟A组2016—2018年高考模拟·基础题组答案

B根据材料可知,“文革”时期地方政权组织缺乏民主色彩,违背社会主义民主原则,

是民主建设遭到破坏的产物,B项正确。“文革”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破坏,A项错误;

“文革”期间政协制度只是遭到破坏并未被消灭,C项错误;材料所反映的是“文革”期间民

主制度受到冲击破坏的情况,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背离,D项错误。2.(2018广东汕头质检,30)自1956年11月开始,周恩来总理连续访问了越南、柬埔寨、印度、

缅甸、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尔和锡兰等国。1960年又访问了缅甸、印度、尼泊尔、柬

埔寨、越南和蒙古6国。这表明

()A.“一边倒”外交政策取得实效B.美国已调整了对华政策C.外交政策的调整服务于国家建设D.新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答案

C

1956年我国开始进入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给国家建设创造有利的国

际环境,周恩来总理多次访问周边国家,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C项正确。印度、尼泊尔等国

家为资本主义国家,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A项错误;美国调整对华政策始于20世纪70年代,此时

依然对华实行孤立政策,B项错误;新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是在改革开放后,故D项错误。3.(2018安徽蚌埠一模,13)据熊向晖(周恩来的助理)回忆,在基辛格秘密访华前,毛泽东曾专门

指示,“不同美方谈贸易问题”。尽管“美方多次要求开展中美贸易,我方均表示不感兴

趣”。这是因为

()A.中国担心此举会引发苏联的不满B.中国仍推行相对封闭的经济战略C.经济体制不同阻碍中美贸易发展D.美国试图用经济手段控制中国答案

B“美方多次要求开展中美贸易,我方均表示不感兴趣”,这是由于我国此时仍实行

计划经济体制,推行相对封闭的经济战略,B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A项错误;经

济体制不同不一定会阻碍中美贸易发展,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4.(2018山东济南期末,15)1970年,美国总统在外交咨文中说:“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

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的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

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咨文反映出美国

(

)A.欲改善对华关系B.加强资本主义C.强调中美差异D.遏制政策成功答案

A根据材料“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

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可知,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前夕,美国就已经有改善对华关系

的考虑,故A项正确。5.(2018安徽黄山质检一,11)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

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聚焦于最

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对交叉重叠的

敌意加以利用”的主要表现是

()A.建国初实行的“另起炉灶”的政策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D.新时期不结盟政策的推行答案

B从材料信息可知,毛泽东巧妙利用中美苏三国的矛盾,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使中国

处于有利的外交地位,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建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也不是日内瓦会

议和新时期不结盟政策,排除A、C、D三项。6.(2017新疆乌鲁木齐二诊,5)下面表格中,导致美国驻台湾军队“人数”及“军官衔级”变化

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严格执行《中美建交公报》B.美国放弃了对台湾的军事支持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并得到发展D.美国军事战略重点转移到欧洲时间美国驻台湾军队人数美国驻台湾军队最高军官衔级1972年9800中将1974—1975年4500少将1976年2200准将1977年1400上校答案

C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访华之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并得到不断发

展,根据“一个中国”原则,美国对台湾的军事扶持力度呈现不断下降趋势,C项正确。中美正

式建交是在1979年1月1日,A项错误;美国从未放弃对台湾的军事支持,B项错误;在冷战期间,美

苏双方的争夺重点一直都在欧洲,D项错误。7.(2017山东淄博模拟,31)1962年,中日双方由廖承志、高崎达之助(日本执政党要员)以民间形

式签订发展长期易货贸易的备忘录,这种贸易形式因此也被称为“备忘录贸易”,成为当时中

日贸易的主要形式。据此可知,中日“备忘录贸易”

()A.实现了中日关系正常化B.为中国对外开放奠定了基础C.解除了西方对华经济封锁D.体现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答案

D从材料信息看,1962年中日借助“备忘录贸易”,发展两国间的关系。当时正是两

极格局对峙时期,两种意识形态斗争激烈,中日属于对立的不同阵营,中国政府克服意识形态的

障碍,大力发展中日贸易,体现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选D项。解题技巧历史细节与时代背景。1962年,正是美苏冷战时期,中日两国政治制度不同,意识形

态不同,但这并不妨碍两国一定形式的贸易往来,说明中国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

历史细节放在相应的时代背景下思考,就容易得出正确答案。8.(2016四川凉山二模,31)有人这样描述他们当时的结婚证:除了双方姓名、年龄外,正中央是

毛主席像,下面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几个大字。这体现出

()A.婚姻受阶级斗争的影响B.国家政治决定婚姻C.意识形态制约人们的生活D.个人崇拜已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答案

D材料无法体现婚姻受阶级斗争的影响,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国家政治决定婚姻,

B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意识形态制约人们的生活,C项错误;据材料“正中央是毛主席像,

下面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几个大字”可知个人崇拜已影响到人们的生活,D项正确。考点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9.(2018湖南怀化期末,14)一位美国学者评论说,1956年,毛泽东向政治局提交了供选择的建议,

即他的《论十大关系》,这篇讲话虽然用词、含义模糊,但要求却十分清楚,描绘了一种完全不

同的发展战略。对“完全不同的发展战略”的正确理解是

()A.根据国情自主探索建设之路B.完全抛弃苏联的发展模式C.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D.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答案

A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即根

据中国国情自主探索建设之路,A项正确。《论十大关系》并未完全抛弃苏联的发展模式,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可持续发展,C项错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

主义,D项错误。10.(2018湖南怀化期末,8)在某一时期,湖南某地群众成群结队争着卖鸡,挤不上卖就急得直哭,

说是带回去就要归公了;甚至有农民烤了一个月需要的粮食饼子,怕办起食堂后粮食就要归公

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社会主义改造引起群众的恐慌B.“大跃进”挫伤群众的生产积极性C.右倾错误遭到人们的自觉抵制D.体制调整导致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答案

D材料信息反映了人们对自己家庭财产“归公”的担心。根据“办起食堂后粮食就

要归公了”可知当时即将实行人民公社化,这说明体制调整导致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故D项

正确,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而非“大跃进”运动,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

动是“左”倾错误的体现,故C项错误。11.(2018山西太原一模,31)1958年2月,为“加强田间管理”、保障“粮食放卫星”,中共中央

发出《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麻雀因“偷盗国家粮食”而在“除四害”运动中被确

定为“四害”之一加以捕杀。当时这一举措

()A.保障了全国各地粮食丰产B.是运动式经济建设的写照C.改善了人民公社生活环境D.是伪科学大行其道的表现答案

B材料表明,当时的人们不遵循生态规律,盲目追求产量,这是运动式经济建设的写照,

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在经济建设中“左”倾冒进的势头,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C项;材料

无法体现伪科学大行其道,D项错误。12.(2018山东临沂质检,14)1958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对物价的管理做出了规定:在农产品

价格方面,第一类(国家计划收购的商品)和第二类(国家统一收购的商品)农产品价格,由中央

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同议定;第三类农产品的价格,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一切

农产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内部的地区差价,本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权加以调整。这

一规定有利于

()A.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B.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C.把管理权限下放到地方D.减少国内工业产品价格的波动答案

C材料中第一类、第二类农产品价格由中央与地方政府议定,第三类农产品价格由

地方政府管理,且一切农产品在本地区内部的差价地方政府均可以加以调整,这样有利于把管

理权限下放到地方,C项正确。农产品价格由不同级别的政府部门进行管理,这属于计划经济

体制,这样做无法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A、B两项错误;材料是对农产品价格的规定,没有涉

及工业产品价格,D项错误。13.(2018四川成都诊断二,31)1959年至1961年,中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到了20世纪60

年代中期,一些地方却出现了猪肉积压、销售困难的情况,以至于用“爱国”的名义动员人们

买肉,甚至向单位职工进行摊派,称为“爱国肉”。这表明

()A.经济政策调整促进经济良性发展B.计划经济下生产与市场需求错位C.城镇职工生活已经达到富足水准D.物资供应紧张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答案

B“出现了猪肉积压、销售困难的情况,以至于用‘爱国’的名义动员人们买肉,甚

至向单位职工进行摊派”表明计划经济下生产与市场需求错位,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经

济的良性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城镇职工生活水平,故C项错误;材料仅涉及部分农产

品积压,无法说明物资供应紧张问题基本得到解决,D项错误。14.(2018江西上饶一模,31)1961年,邓小平负责起草的《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企

业对国家要实行“五保”:保证产品的品种、质量和数量;保证不超过工资总额;保证完成成

本计划;保证完成上缴利润;保证主要设备的使用期限。由此可知,该条例的主旨是

()A.减轻人民公社化带来的损失B.调整企业生产秩序C.阐明国家实施计划的必要性D.优化工业经济结构答案

B条例规定企业对国家要实行“五保”,说明当时企业存在产品质量差、成本高等

问题,生产秩序混乱,所以该条例的主旨是调整企业生产秩序,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民公社

化,A项错误;此时中国已经建立计划经济体制,C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工业经济结构问题,D项

错误。15.(2018广东东莞质检,31)1957—1978年,中国能源消耗量增长了6倍多,从9644万吨增加到57

144万吨。但每吨能源生产的国民收入却是下降的,从942元下降到527元,减少了44%,这说明

()A.计划经济体制有优势B.经济建设全面衰退C.国民经济发展代价大D.阶级斗争破坏经济建设答案

C从材料信息可知,1957—1978年,我国每吨能源生产的国民收入呈下降趋势,这说明

国民经济发展代价大,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A、B、D三项。16.(2018福建龙岩质检,31)1958年中国颁布人口管理条例,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政

府管制,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这一规定

(

)A.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B.导致了农业经济发展迟滞C.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D.推动了人民公社体制建立答案

A由材料“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农业户口”“非农业户

口”可知该规定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A项正确。城乡二元结构并非导致农业发展迟滞的原

因,B项错误;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C项错误;城乡二元结构与人民公

社体制的建立无必然联系,D项错误。17.(2017山东潍坊模拟,31)1958年,国家出台了《户口登记条例》,严格限制农村户口人员迁往

城市。不久,禁止从农村招工的政策又突然发生了变化,国家决定放宽对招收新工人的审批权,

大批农村人口得以迁入城市。这一变化

()A.导致农业集体化运动严重受阻B.适应“大跃进”的需要C.有利于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推行D.导致城乡差别缩小答案

B1958年正好是“大跃进”时期,国家从严格限制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到招收大批农

村人口进入城市,适应了“大跃进”时期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18.(2017河南郑州质检二,31)1961年3月,安徽省委决定实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田间管

理责任制。到秋末,扩大到全省生产队总数的85.4%。这项政策

()A.试图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提高了人民公社化的水平答案

A由于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家经济困难,为了摆脱困境,国家

进行了初步反思,在农村进行纠“左”,缩小公有制的规模,实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A项

正确。农村所有制成分没有发生根本变化,B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后才开始推行的,C项错误;农村中的纠“左”是适当缩小公有制的水平,D项错误。19.(2016安徽蚌埠一模,17)1968年,成都军区军训部为购买一辆自行车给成都五金公司负责人

写了一封信:“五金公司负责同志:战部需购自行车一辆请协助解决,此致。”这封信反映的时

代背景是

()A.部门交流频繁,行政效率较高B.国家全力备战,民政服务军事C.经济体制僵化,生活物资紧缺D.阶级斗争为纲,取消商品流通答案

C材料中在同一城市购买一辆自行车还要负责人批准,可知行政效率不高,A项错误;

军队购买自行车不能体现民政服务于军事,B项错误;材料中的现象是高度集中管理的计划经

济体制的表现,反映出当时中国实行指令性经济政策,解决物资缺乏问题,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

体现取消商品流通,D项错误。考点三科技、“双百”方针与教育的发展20.(2018湖北稳派教育联考二,31)1958年10月,全国文化行政会议上提出“人人能读书,人人能

写诗,人人看电影,人人能唱歌,人人能画画,人人能舞蹈,人人能表演,人人能创作”的目标。这

一目标

()A.迅速地改变了教育落后状况B.促成“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爆发C.具有盲目冒进的“大跃进”倾向D.表明苏联教育模式影响深远答案

C“人人能读书,人人能写诗,人人看电影,人人能唱歌,人人能画画,人人能舞蹈,人人

能表演,人人能创作”这一目标与当时中国文化落后的情况并不符合,超过当时的水平,具有盲

目冒进的“大跃进”倾向,C项正确。21.(2018河南洛阳统考,17)据统计,1960年中国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1949年新中国

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而在1960年,中国毕业的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

这一现象

()A.反映了我国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B.适应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C.促进了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均衡发展D.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答案

B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增加,适应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中中

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增加,只反映出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代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A项错误;材料

只反映出工科毕业生总体数量增加,不能体现出高校学科建设是否均衡,C项错误;“科教兴

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D项错误。22.(2017吉林延边质检,30)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由张梓昌领衔研制的103型

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800次;1959年,由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

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万次。这反映出

()A.新中国在部分科技领域取得突破B.当时中国科研出现“左”倾冒进现象C.当时中国科技人才大量涌现D.新中国计算机技术落后于欧美等国家答案

A材料反映了新中国在电子计算机领域取得突破,故A项正确;材料中我国在电子计

算机领域的突破并非“左”倾冒进现象,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当时中国科技人才大量涌

现,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D项。易错警示本题易错选B项。错误原因在于直接根据题干中的时间信息进行判断。当时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就以为所有领域都会出现“左”倾错误。这是一种教条主义的思维

方式。23.(2016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调,31)某年11月,中共中央根据科学院的建议,推荐了若干

种代用食品,例如玉米根粉、小麦根粉、玉米秆曲粉、叶蛋白、人造肉精、小球藻等,要求各

地立即大规模动员群众采集和制造食物代用品。据此可以推知

()A.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B.粮食产量增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C.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D.“左”倾错误导致经济严重困难答案

D

根据材料中“要求各地立即大规模动员群众采集和制造食物代用品”等信息,可

知当时出现粮食短缺现象,结合所学可知,这种严重经济困难是“左”倾错误的结果,故D项正

确。24.(2016湖北荆州一模,13)1964年10月,境外媒体报道:“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

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材料表明中国核

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A.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B.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C.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D.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答案

C据材料“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

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可知中国核试验成功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C项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A项错误;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为中国进入

联合国提供了可能,但并非主要条件,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

D项错误。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8东北五校期末联考,17)1958年之后的全国人大会议上,鼓掌逐渐成为一种表决方式,后

来甚至出现用热烈的鼓掌代替了举手和无记名投票。直到1979年,相关法律才再次对投票表

决进行明确规范。这表明我国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探索中前进B.民主制度在曲折中逐步完善C.政治体制改革注重完善民主程序D.依法治国逐渐成为国家意识B组2016—2018年高考模拟·综合题组(时间:50分钟分值:115分)答案

B从鼓掌表决到法律明确规范投票表决,体现了民主制度在曲折中逐步完善,B项正

确。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A项错误;全国人大完善了投票表决方式无

法说明政治体制改革注重完善民主程序,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投票方式的变化,无法体现依

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D项错误。2.(2018河北保定高三摸底,17)1971年前10个月,尼日利亚、科威特、喀麦隆、圣马力诺、奥

地利、比利时、伊朗等9国先后与中国建交。该局面的出现

()A.得益于中美关系正常化B.说明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C.取决于中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D.有助于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答案

D注意时间信息:1971年前10个月。中国与更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建交,得到它们的支

持,有助于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故D项正确。拓展提升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因为中国

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也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国际法,应由中华

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接替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资格,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益。3.(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15)1971年2月,尼克松在其外交政策报告中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来

称呼中国,这在美国官方文件中还是第一次。这表明尼克松政府

()A.承认一个中国原则B.支持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C.试图改善中美关系D.谋求实现访问中国的既定目标答案

C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

材料中“尼克松在其外交政策报告中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来称呼中国”表明尼克松希望

改善中美关系,C项正确。拓展提升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并不等于中美建交。中美正式建交不是在1972年,而是在197

9年。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及《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说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

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4.(2018陕西榆林一模,13)中共八大上,国务院副总理陈云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

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

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

定范围的自由市场。由此可见陈云主张

()A.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社会主义经济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C.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D.社会主义经济以国营和集体为主答案

B从材料可知,陈云主张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主体下,允许私人的自主的市场经济存

在,故B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A项错误;材料未

涉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C项错误;材料不仅强调以国营和集体经济为主,还主张私人和市

场经济存在,D项错误。拓展提升材料体现了陈云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尤其是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这

种探索也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借鉴。5.(2018东北三校一模,32)1958年毛泽东视察农村时说:办人民公社的好处是,它可以把工、

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他还认为,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曰大二曰公”。在当

年的农村工作会议上,还通过了要求人民公社举办公共食堂、幸福院等决议。这表明发展人

民公社的根本目的是

()A.适应“大跃进”运动需要B.加强农村的政治建设C.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D.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答案

C根据“一曰大二曰公”“举办公共食堂、幸福院”可知,发展人民公社旨在提高

公有化程度,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C项正确。“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忽视

了客观经济规律,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B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排除D项。拓展提升合作社与人民公社:两者没有本质区别,生产资料都属于公有制,人民公社比合作社

规模更大,公有化程度更高。6.(2018山东济宁质检,15)宣传画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右图是新中国在某一时期发行的宣传画,它表明当时

()A.中国工业化建设稳步前进B.“大跃进”运动引发了浮夸风C.中国国防事业的发展举世瞩目D.国家调整国民经济的成效显著答案

B从图片中宣传语“祖国工业飞跃发展吓得英国胆战心惊”可知这体现了“大跃

进”时期的浮夸风,B项正确。拓展提升“大跃进”不仅仅是在生产领域,而是扩大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宣传领

域。7.(2018广东深圳调研一,31)1964—1980年,中国中西部地区城镇规模持续扩大,新建城市4个,

扩建了70余个新兴工业城市,重工业成为这些城市的特色。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化

()A.制约了城市体系的均衡发展B.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C.受到了中国外交环境的影响D.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答案

C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到1972年才逐步实现正常化,新中国外

交环境恶劣,出于国防的考虑,选择在中西部地区新建工业基地,C项正确。中西部地区城镇规

模的扩大,有利于缩小与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差距,有利于城市体系的均衡发展,A项错误;

“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B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发生在1984年之后,D项

错误。拓展提升注意外交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外交方针,外交

又可以为社会发展创造安定的国际环境。8.(2018河北邢台质量检测,16)1961年2月,中共中央重新制定了进口商品的次序:“第一,粮食;

第二,化肥、农药、药品、油脂;第三,用于加工成品出口的原料和化工材料;第四,政治照顾性

的物资;第五,橡胶、石油、铜、铝、钢材、尖端技术和国防所需器材、工业设备等。”造成

进口商品这一次序的主要原因是

()A.应对当时严峻的经济困难B.西方强化了对华经济封锁C.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D.我国工业化已经初步实现答案

A从材料“1961年2月”“中共中央重新制定了进口商品的次序”及具体次序可以

看出,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减少了生产资料的进口,加大粮食等生活资料的进口,根据所学知

识可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内经济困难,我国为解决粮食短缺而加大粮食等

的进口,故A项正确。B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20世纪60年代,我国还

没有实现工业化,D项错误。概念辨析“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

设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产品

质量及劳动生产率。“调整”是“八字”方针的核心,调整的目的是巩固、充实和提高。9.(2017安徽安庆二模,31)中共中央1961年发出《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

条办法》,到年底,全国职工减少800万,城镇人口减少1000万左右,减少供应城镇商品粮三四十

亿斤、生活用煤二三百万吨。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八字”方针的实行B.中苏关系的恶化C.知识分子上山下乡D.右倾思潮的影响答案

A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央提出了“八字”方针,其重点是调整农、轻、重的比例,降

低重工业的比重,相应的城市人口的数量也出现了减少,A项正确。中苏关系的恶化会有一定

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B项错误;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是1955年开始的,虽有一定的影响,但不

是主要原因,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D项。解题技巧注意提取关键信息。如本题的“1961年”“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

量”,由此可判断这是20世纪60年代党和政府提出“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10.(2017山西太原一模,31)1960年底,中央指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是现阶段人民公社的根

本制度”,并宣布恢复农村集市。这项政策

()A.改变了土地所有制B.根除了“左”的错误C.旨在加快工业化进程D.意在纠正“一大二公”答案

D根据材料“1960年底”“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结合所学,1960年冬国家提出“八

字”方针,该政策意在调整、纠正1958年以来人民公社中“一大二公”的现象,D项正确。196

0年的“八字”方针,并未改变土地公有的性质,A项错误;“八字”方针一定程度上纠正了

“大跃进”造成的一些混乱,但并未根除“左”的错误,B项错误;“八字”方针一定程度上限

制了“大跃进”以来工农业建设过急过快的现象,C项错误。11.(2016重庆一模,31)1972年,中美两国举行会谈。尼克松说:“是历史把我们带到一起来

了。”“这种突破不仅将有益于中美两国,而且在今后的岁月中会有益于世界。我就是为此

目的而来的。”这次会谈的成果直接促进了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C.中国与日本的邦交正常化D.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答案

C这次会谈的成果是指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与1953年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无关,A项错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与1972年尼

克松访华无关,B项错误;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国与日本的邦交正常化,C项正确;世界

范围内“冷战”的结束是在1991年,与尼克松访华无关,D项错误。解题技巧排除法。由史料可知,这是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由此“直接”促成的结

果,通过错误选项的排除,比较容易得出C项。另外注意问题的切入点是“直接”。12.(2016甘宁青部分高中高三联考,30)新中国初期的对外交往主要是偏向于苏联和东欧国家

的“一边倒”,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后,中国开始向西方开放。这说明新中国的外交

()A.适应了多极化的时代特色B.据形势变化进行调整C.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影响D.要求建立国际新秩序答案

B两极格局指的是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中国从“一边倒”到开始向西方开放,带有一

定的“两极政治”色彩,并没有体现出多极化的时代特色,故A项错误;新中国根据具体情况的

变化适时地改变外交政策,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务实调整,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9年

中国的外交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不再将意识形态作为外交活动的唯一依据而并未摆脱它的影

响,故C项错误;单从材料我们无法看出新中国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要求,故D项错误。知识拓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带有强烈的革命色彩和意识形态色彩,奉行“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1953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始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1

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外交政策日益灵活。二、非选择题(共67分)13.(2017河南商丘二模,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压迫下为富民强国,采取的是倾斜的结构转换模式,推行“重工

业优先发展战略”,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就业结构的转换

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正如张培刚先生所指出的“工业化的成

败与否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能否妥善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吸纳问题”。——《近代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的历史演进》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决定建设大三线、小三线,大批工厂从沿海发达地区迁移。大

三线在陕西南部秦岭那里,以及四川、贵州、云南,国家把建设重点或者是国防建设重点放在

大三线。“文化大革命”又出现了人口大规模流动,一方面(城市党政机关干部)继续精简下

放,上海支援新疆;另一方面是上千万的知青,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上

山下乡,到边疆去,往黑龙江、云南、内蒙古各个地方迁移。各地改革开放后,就开始吸引流动

人口了。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了几十万人过去。因为当时开始办的产业都是“三来一补”,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吸引了大批内地农村人口。还有一个潮流是移居海外。——摘编自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劳动力在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6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

影响。(16分)答案(1)问题:劳动力在农村大量聚集,不能随工业的发展而适时转移。(3分)成因:传统的农本政策及观念;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低下。(6分)(2)特点20世纪60年代:从工业化程度高的地区迁移到工业化程度低的地区(或从沿海发达地区迁到西

部地区);从城市迁移到农村;由政府主导进行。(4分)改革开放后:从农村迁移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从中国迁移到国外;由市

场主导,自由迁移。(4分)影响20世纪60年代: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违背了现代化的一般规

律。(4分)改革开放后:劳动力流向现代城市,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加快了城市经济发展;但增

加了城市的管理成本和交通负担,滋生了新的人口问题。(4分)解析本题考查近现代人口流动问题。第(1)问,第一小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