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备考】2020年全国各地名校生物试题分类解析汇编:H单元-稳态与脊椎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_第1页
【2021届备考】2020年全国各地名校生物试题分类解析汇编:H单元-稳态与脊椎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_第2页
【2021届备考】2020年全国各地名校生物试题分类解析汇编:H单元-稳态与脊椎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_第3页
【2021届备考】2020年全国各地名校生物试题分类解析汇编:H单元-稳态与脊椎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_第4页
【2021届备考】2020年全国各地名校生物试题分类解析汇编:H单元-稳态与脊椎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H单元稳态与脊椎动物生命活动的调整名目H单元稳态与脊椎动物生命活动的调整 1\l"_Toc397086807"H1人体内环境与稳态及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1H2血糖的平衡与调整及体温的平衡与调整 1\l"_Toc397086809"H3神经调整及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1H4体液调整(激素调整) 1\l"_Toc397086811"H5免疫调整及免疫失调 1H6稳态与脊椎动物生命活动的调整综合 1H1人体内环境与稳态及水和无机盐的平衡15.H1(2022·浙江绍兴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下列物质中,在正常状况下不应当毁灭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A.抗体B.糖原C.胰岛素D.氨基酸【学问点】内环境的组成。【答案解析】B解析: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血清属于人体的内环境,A错误;糖原包括肝糖原和肌糖原,肝糖原存在于肝细胞中,肌糖原存在于肌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正确;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后进入血液中,属于内环境成分,C错误;氨基酸属于养分物质,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D错误。【思路点拨】理解并识记内环境的成分。28.H1(2022·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下学期期末)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生活必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必定会引起代谢紊乱B.pH和温度的稳定,都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制造了条件C.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整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体液调整占主导地位【学问点】内环境与稳态【答案解析】D解析:内环境的稳态调整中,神经调整为主。17.H1(2022·重庆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世界杯足球赛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运动员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是踢好竞赛的首要前提,竞赛过程中运动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了转变。下列有关于这些生理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运动员在竞赛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B.运动过程中机体会大量出汗,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因而肾小管、集合管重吸取水分的力气降低C.竞赛结束后,运动员可适量补充淡的食盐水,以维持内环境中渗透压的相对稳定D.骨骼肌细胞的直接供能物质是葡萄糖,当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的分泌功能增加【学问点】激素调整;神经调整;人体稳态与调整。【答案解析】A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A错误;B人体大量出汗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集合管重吸取水分的力气增加;D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元分解进入血液,促进脂肪酸和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最终使血糖含量上升。D葡萄糖是细胞内重要的能源物质,但不能为生命活动直接供能,

【思路点拨】人体大量出汗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集合管重吸取水分的力气增加,削减排尿,以保存人体水分。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元分解进入血液,促进脂肪酸和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最终使血糖含量上升。【典型总结】为记忆和理解层次,比较简洁。44.H1、H5(12分)(2022·成都高三摸底考试)下图表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整机制。据图分析回答:(1)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______,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整机制是__________调整网络。(2)图中③、⑤可以代表的物质依次是_____、____。(3)若⑧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对⑧的分泌具有调整作用的激素有_______和_______。大多数激素只能作用于某些特定的靶细胞,这与细胞膜上具有特定的_______有关。(4)若⑥过程表示某种病菌第一次侵人人体,该病菌经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后会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其产生____(物质)。B细胞受到刺激后,大部分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____,小部分形成______细胞。(5)当人食物过咸或饮水不足时,血浆渗透压上升会刺激______中的渗透压感受器,通过调整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导致尿量______。【学问点】内环境的稳态与神经体液免疫调整【答案解析】(l)内环境神经—体液—免疫(2)神经递质免疫活性物质(或抗体和淋巴因子)(3)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甲状腺激素受体(4)淋巴因子抗体记忆(5)下丘脑削减解析:(1)内环境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其稳态的调整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整。(2)神经调整是通过反射弧完成的,在神经细胞之间通过突触前模向内环境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来完成的。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通过内环境运输。(3)若⑧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对⑧的分泌具有调整作用的激素有来自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产生的甲状腺素的反馈调整。大多数激素只能作用于某些特定的靶细胞,这与细胞膜上具有与这些激素特异性结合的受体。(4)若⑥过程表示某种病菌第一次侵人人体,该病菌经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后会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其产生淋巴因子,B细胞受到淋巴因子刺激后,大部分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另一部分形成记忆细胞。(5)当人食物过咸或饮水不足时,血浆渗透压上升会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并通过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取,削减尿量。【思路点拨】把握教材的学问的基础上分析图形,属于基础性题目。32.H1(2022·成都高三摸底考试)右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推断说法正确的是 A.体液①中含有激素、氨基酸、尿素、C02等物质 B.②处渗透压下降会促进下丘脑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 C.③中产生的乳酸会引起①、②、④内pH的猛烈变化 D.①、②、④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学问点】内环境的组成【答案解析】A解析:本题是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的稳态的综合性考查,分析题图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淋巴液,①②④共同构成内环境(细胞外液),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血浆中含有蛋白质、甘油和脂肪酸、葡萄糖、激素、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A正确;②是组织液,组织液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削减,增加排尿量,使组织液渗透压上升,B错误;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由于内环境中缓冲物质的调整作用,①、②、④内pH会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①②④共同构成内环境(细胞外液),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媒介,不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细胞,D错误.【思路点拨】理解内环境和内环境稳态。29.H1(2022·成都高三摸底考试)白蛋白是健康人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白蛋白在肝细胞内合成后,分泌进入血液循环而分布到身体各处。下列有关白蛋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白蛋白增多,会引起组织水肿 B.白蛋白削减,会使尿液量增多 C.白蛋白削减,02运输力气减弱 D.白蛋白增多,机体免疫力增加【学问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答案解析】B解析:白蛋白增多,血浆的渗透压增多,组织液削减,不会引起组织水肿,A错误;白蛋白削减,血浆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削减,尿液增多,B正确;白蛋白没有运输氧气的力气,C错误;白蛋白的主要作用是维持血浆渗透压,不参与免疫调整,D错误【思路点拨】意在考查血浆蛋白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7.H1(2022·成都高三摸底考试)一个人猛烈运动大量排汗后,却不感到口渴,这是由于 A.丢失的水的质量比盐的质量大 B.丢失的盐的质量比水的质量大 C.丢失的水的比例比盐的比例大 D.丢失的盐的比例比水的比例大【学问点】水盐平衡【答案解析】D解析:只有当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后,渴觉中枢才会兴奋,猛烈运动会同时丢失水和无机盐,假如丢失的盐的比例比水的比例大,结果导致渗透压下降,人就不会感觉口渴.故选:B【思路点拨】把握渗透压平衡的调整。5.H1(2022·江苏盐城高二下学期期末)给健康大鼠静脉注射大量的低渗食盐水后,下列有关变化正确的是 A.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 B.大鼠的排尿量增加C.肾小管重吸取水力气增加 D.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学问点】水平衡的调整【答案解析】B17.H1(2022·甘肃兰州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组分的是A.血浆蛋白B.呼吸酶C.钙离子D.激素【学问点】内环境的成分【答案解析】B解析:呼吸酶位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位于细胞内,属于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其他三项均是内环境的成分,故选B,【思路点拨】主要区分细胞内的物质与内环境中的物质,参与细胞代谢的酶一般存在于细胞内。1.H1(2022·甘肃兰州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内环境中发生的葡萄糖氧化分解给细胞供应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D.内环境中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Na+、Cl-的含量有关【学问点】内环境与稳态【答案解析】C解析: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供应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A正确;温度、PH影响酶的活性,内环境温度、PH维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正确;葡萄糖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是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内环境的渗透压主要Na+、Cl-的含量有关,D正确。【思路点拨】把握内环境的性质与稳态的意义。2.H1(2022·甘肃兰州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运动时汗腺分泌大量汗液,汗液初始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取,而水很少被吸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汗腺导管重吸取Na+需消耗ATPB.出汗不利于体温维持稳定C.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D.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减弱【学问点】水盐平衡调整及体温调整【答案解析】A解析:分析题意可知,汗液流经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Na+、Cl-被重吸取,而水很少被重吸取,因此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上升,使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增加;运动时产热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因此出汗有利于体温维持稳定;导管重吸取Na+是主动运输,需消耗ATP;故本题选A。【思路点拨】把握水盐平衡及调温调整的过程,并与实际相联系,解决实际问题。H2血糖的平衡与调整及体温的平衡与调整34.H2(2022·浙江绍兴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给试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加快B.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C.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D.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下丘脑中把握胰岛α细胞分泌的神经中枢处于抑制状态【学问点】血糖平衡【答案解析】C解析:如图分析可知曲线a为血糖的补充速率b为血糖的消耗速率。所以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减慢,A错误;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在一段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B错误;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细胞,加快合成糖原,C正确;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下丘脑中把握胰岛a细胞分泌的神经中枢处于兴奋状态,D错误。【思路点拨】把握血糖平衡的具体调整过程。26.H2(2022·宁波高二八校联考)下图是血糖调整的部分过程图解。甲、乙表示器官,a、b表示相应激素。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器官甲、乙的名称分别是胰岛和肝脏B.激素a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激素b的化学本质是多肽C.当激素a分泌过多时,可反馈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活动D.激素b能促进肝糖元、脂肪分解【学问点】血糖平衡与调整【答案解析】C 解析:据图分析激素a是胰岛素,激素b是胰高血糖素,胰岛素分泌过多不会反馈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活动。【思路点拨】据图结合血糖平衡与调整的学问分析。33.H2(2022·成都高三摸底考试)正常人空腹时,100mL血液中含葡萄糖约80~120mg。甲、乙两人分别口服100g葡萄糖液之后,连续测其血糖浓度的变化如右图。据图推断,下列叙述中最合理的是 A.甲的肝脏正常,调整血糖浓度的反应较快 B.乙的肝脏特殊,调整血糖浓度的反应较慢 C.甲的肝脏特殊,能快速吸取葡萄糖使血糖上升 D.乙的肝脏正常,能快速调整血糖浓度至正常范围【学问点】血糖调整【答案解析】D解析:A、分析甲曲线可知,空腹血糖高,口服100g葡萄糖液之后血糖上升幅度大,调整血糖力气弱,可能是糖尿病患者.所以A描述错误.分析乙曲线可知,空腹血糖约在80~110之间,口服100g葡萄糖液之后血糖上升幅度小,并很快恢复到正常水平,调整力气强,胰脏是正常的.所以B描述错误.分析甲曲线可知,口服100g葡萄糖液之后血糖上升幅度大,血糖恢复到未服葡萄糖前的水平所用时间长,可能是胰岛病变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所以C描述错误.分析乙曲线可知口服100g葡萄糖液之后血糖上升幅度小,并很快恢复到正常水平,调整力气强,胰脏是正常的.所以D描述正确.

故应选D.【思路点拨】解读曲线猎取信息,并利用有效信息结合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气。17.H2(2022·成都高三摸底考试)将大白鼠从25℃移至O℃ A.耗氧量削减,散热量增加 B.耗氧量增加,体表血管收缩 C.耗氧量削减,心律变慢 D.耗氧量增加,体温上升【学问点】体温调整【答案解析】B解析:将大白鼠从25℃移至O℃的环境中,由于温度降低,需要体内产生更多热量来保持体温,所以呼吸作用增加,耗氧量增加;另一方面要削减体内热量散失,所以血管收缩。故选B【思路点拨】理解体温调整的具体过程。图326.H1、H2(8分)(2022·江苏盐城高二下学期期末)下图1为人体内血糖调整的部分图解,图中a、b表示参与血糖调整的两种激素,图2表示a激素信息传递的一种机制。请据图回答:图3(1)正常人空腹时的血糖浓度为▲。(2)a激素与b激素的作用关系表现为▲;a激素和b激素的作用结果都会反过来影响各自的分泌,这种调整方式称为▲调整。(3)产生b激素的细胞是▲。(4)图2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是▲。(5)若图3代表淋巴、血浆、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则代表组织液的是▲;若图3代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之间的调整关系,则代表垂体的是▲。【学问点】血糖调整、内环境与稳态【答案解析】(8分)(1)3.9-6.1mmol/L(2)拮抗(负)反馈(3)胰岛A细胞(2分)(4)信息沟通(或传递)(5)丙乙解析:正常人空腹血糖浓度为3.9-6.1mmol/L,据图1可知,a激素是胰岛素,b激素是胰高血糖素,两者的关系为拮抗作用;它们的分泌具有反馈调整作用;产生胰高血糖素的细胞是胰岛A细胞;图2体现的是细胞膜的进行间信息沟通的功能;图3中甲是淋巴,乙是血浆,丙是组织液,假如图3表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之间的调整关系,,则甲代表下丘脑,乙代表垂体,丙代表甲状腺。【思路点拨】依据血糖平衡的调整中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及体液各部分间的关系、下丘脑、垂体、甲状腺间的关系分析。26.H2(每空2分,共10分)(2022·甘肃兰州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已知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现给正常小鼠静脉输入确定量的该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的输入对小鼠会有确定影响。回答下列问题:(1)输入的葡萄糖进入细胞,经过氧化分解,其终产物中的气体可进入细胞外液,并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系统被排出体外,若该气体的排出毁灭障碍,则会引起细胞外液的PH。(2)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细胞外液渗透压,尿量,从而使渗透压恢复到原来水平。(3)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学问点】体温调整、水盐调整、血糖调整【答案解析】(1)呼吸下降(2)降低增加(3)会解析:(1)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氧化分解,彻底氧化分解产生的终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过自由集中进入内环境,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呼吸系统排出到体外,假如该过程受阻,则细胞外液中二氧化碳积累过多,会造成pH下降。

(2)血浆葡萄糖大量进入组织细胞,则血浆中溶质微粒削减,血浆渗透压下降,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得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削减,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取减弱,尿量增多。

(3)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处于渗透平衡状态,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会使细胞吸水或失水,导致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也发生转变。【思路点拨】把握学问的基础上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气。20.H2(2022·甘肃兰州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为验证胰岛素具降血糖的作用,设计方案时,若以正常小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看指标,下列试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挨次,正确的是A.先生理盐水,后胰岛素溶液B.先葡萄糖溶液,后胰岛素溶液C.先胰岛素溶液,后生理盐水D.先胰岛素溶液,后葡萄糖溶液【学问点】血糖平衡的调整【答案解析】D解析:在本试验中,试验目的是验证胰岛素是否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因而有无胰岛素应当是本试验中的唯一变量,也就是说,对比组中没有胰岛素,而试验组中应当有胰岛素,且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应当与试验前发生变化,其一般做法是:给对比组注射确定量的生理盐水,给试验组注射等量的用生理盐水溶解的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观看两组小鼠的症状表现,可见对比组小鼠正常,而试验组小鼠毁灭血糖降低的症状,再给试验组小鼠注射确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可见试验鼠的症状得以恢复。【思路点拨】把握试验的对比原则,并能对试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6.H2(2022·甘肃兰州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马上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恒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C.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削减D.通过神经调整削减汗腺分泌【学问点】体温调整【答案解析】C解析:人进入寒冷的环境,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如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加,肌肉收缩,A正确;毛细血管收缩削减热量散失,B正确;甲状腺素增加,增加细胞代谢,增加产热,C错误;毛孔收缩削减汗腺分泌削减热量散失,D正确。【思路点拨】把握体温调整的途径H3神经调整及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35.H3(2022·浙江绍兴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Ca2+能消退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将引起的效应是A.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B.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C.减缓神经冲动的传递D.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学问点】兴奋在突触上传导。【答案解析】A解析: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使Ca2+进入突触前膜内,消退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的速度加快,将引起神经冲动的传递加快;选A。【思路点拨】精确分析题意并作出推断。25.H3(2022·浙江绍兴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关于人体神经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B.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C.神经细胞外Na+内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D.一个神经细胞只能有一个轴突【学问点】神经元结构及神经冲动的传导。【答案解析】A解析:神经元的轴突末端可以膨大形成多个突触小体,A正确;兴奋在突出的传导只能由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的单向传递,B错误;Na+内流是产生动作电位的基础,C错误;一个神经细胞一般有1-2个轴突,D错误。【思路点拨】理解神经元的结构特点及神经传导的特点。38.H3(8分)(2022·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下学期期末)下图1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2是测得的动作电位变化。请回答:(1)图1状态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2中的区段的电位。若该神经纤维接受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则图1的指针有何变化(填向左、向右、不变)。(2)图2中由于Na离子内流引起的是区段。据此有人提出动作电位的幅度与细胞外的Na离子浓度有关,请利用供应的试验材料与用具,写出试验思路,绘制用于呈现试验数据的坐标系,并猜想试验结果。试验材料和用具:生理状况全都的有活性的蛙离体坐骨神经标本若干,电位的测量装置若干、不同的NaCl溶液浓度(不影响神经的活性)、电刺激设备、培育皿若干。(要求:答题时对蛙离体坐骨神经标本制作、NaCl溶液的具体配制不作要求)试验思路将蛙离体坐骨神经标本与电位测量装置连接成如图1若干组…绘制用于呈现试验数据的坐标图,并注明坐标轴名称。【学问点】神经调整【答案解析】(8分)(1)AB向左(2)BC思路:②将上述神经标本置于含等量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培育皿中(等量缺少不给分)③用电刺激设备分别刺激各标本的神经④测量指针右偏的最大值并记录解析:图1中测定的为静息电位,与右图中AB段相应;若该神经纤维接受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则该神经纤维仍处于静息状态,但电位差较原来大,因而指针向左偏;Na离子内流形成动作电位,与图二中CD段相对应;依据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试验步骤。【思路点拨】明确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的形成缘由并与图二结合分析。tmV+0-野生型突变体tmV+0-野生型突变体A.钠离子通道和去极化过程B.钾离子通道和复极化过程C.钠离子通道和复极化过程D.钾离子通道和反极化过程【学问点】动物生命活动的调整【答案解析】B解析:分析图示可知,野生型果蝇和突变体果蝇动物电位的差异是复极化的时间,这与钾离子通道有关。【思路点拨】分析图中曲线的差异结合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过程。24.H3(2022·江西鹰潭高二下学期期末)神经细胞A释放多巴胺会导致神经细胞B产生兴奋,A细胞膜上的多巴胺运载体可以把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运回细胞A。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干扰A、B细胞间兴奋传递(如右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①中多巴胺的释放过程依靠于细胞膜的流淌性B.药物会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的作用时间缩短C.①释放的多巴胺与②结合会导致细胞B的膜电位转变D.多巴胺只能由细胞A释放作用于细胞B使兴奋单向传递【学问点】突触的结构及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答案解析】B解析:神经细胞A与神经细胞B之间相互联系的结构成为突触,图中①表示突触小泡,其内的神经递质的释放依靠细胞膜的流淌性.且神经递质的释放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具有单向性.图中①表示突触小泡,多巴胺相当于传递神经冲动的神经递质,属于大分子化学物质,其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属于胞吞胞吐,依靠的是细胞膜的流淌性,A正确;A细胞膜上的多巴胺运载体可以把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运回细胞A.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使多巴胺的作用时间延长,B错误;触处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转变,产生神经冲动,C正确;突触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单方向的,不能有突触后膜传递到突触前膜,D正确。.【思路点拨】理解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以及兴奋的传递特点等。20.H3(2022·江西鹰潭高二下学期期末)某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测量装置及结果如图l所示,图2是将同一测量装置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l中膜内的钾离子浓度甲处比乙处低B.图2测量装置所测电压为+70mVC.图2中若在①处赐予适宜刺激(②处未处理),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偏转D.图2中若在③处赐予适宜刺激,②处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则测不到电位变化【学问点】本题考查神经调整的相关学问。【答案解析】C解析:无论是在静息时还是兴奋时,钾离子的分布都是内高外低,所以甲(膜内)处确定比乙(膜外)处高,故A错误;图2装置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在静息时,膜外任意两点之间的电位差都是0,故B错误;图2中若在①处赐予适宜刺激(②处未处理),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偏转,故C正确;D、给③处刺激,右电极处电位呈负值,但是②处用药物将电流阻断,所以左电极处电位仍呈正值,结合图1,此时装置可以测到电位变化,故D错误。【思路点拨】理解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时膜内外的点和变化。17.H3(2022·江西鹰潭高二下学期期末)如图是离体试验条件下神经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化的两种状况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发生电位1是突触后膜上Na+大量内流导致B.发生电位2是由于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被分解了C.神经递质释放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离子转移是产生电位变化的直接缘由D.递质只与特异性受体结合,这与蛋白质的结构亲热相关【学问点】神经冲动的传导。【答案解析】B解析:本题考查神经调整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图中信息可见,电位1为动作电位,是突触后膜受体接受兴奋性神经递质后,引起膜上Na+'通道开放,Na+大量内流导致的,A项正确;电位2不是动作电位,是抑制性电位,确定是突触后膜上受体接受抑制性神经递质,发生了负离子的内流产生的,并不是神经递质被分解,B项错误;突触后膜上电位的变化是由于接受不同种类的神经递质后引起膜上的不同离子转移导致的,C项正确;递质只能与特异性的受体结合,这与蛋白质具有特定的结构有关,D项正确【思路点拨】了解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特点并加以应用。39.H3(2022·宁波高二八校联考)图甲为某一神经纤维示意图,将一电流表的a、b两极置于膜外,在x处赐予适宜刺激,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未受刺激时,电流表测得的为静息电位B.动作电位传导方向与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同C.在图乙中的t3时刻,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D.t1~t2,t3~t4电位的变化分别是Na+内流和K+外流造成的【学问点】神经调整【答案解析】C 解析:图甲中未受刺激时,电流表指针不偏转,不能代表静息电位,动作电位传导方向与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t1~t2的变化先是Na+内流然后K+外流造成,t3~t4电位的变化先是K+外流然后是Na+内流造成。【思路点拨】先分析图甲中X处受刺激后a、b处分别发生的电位变化再结合图乙分析。23.H3(2022·宁波高二八校联考)下列有关人大脑皮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韦尼克区受损后,病人不能说话不能理解语言B.在机体内占体积越大的器官,其中心前回代表区的面积越大C.大脑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机体各部分均呈倒置关系D.若刺激右侧大脑皮层的中心前回可引起其左侧肢体运动【学问点】神经调整【答案解析】D22.H3(2022·宁波高二八校联考)下图为神经肌肉接点的亚显微结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①是突触前膜,③是突触后膜B.信号仅能从甲向乙方向传递而不会逆向传递C.一个乙酰胆碱分子引起肌膜产生一个动作电位D.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受体蛋白作为离子通道开放,引起后膜去极化【学问点】神经调整【答案解析】C 40.H3(2022·成都高三摸底考试)氨基丁酸(GABA)作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的神经递质,在把握苦痛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当兴奋到达突触小体时,突触前膜释放GABA,该过程依靠于突触前膜的流淌性 B.突触前膜释放GABA的过程说明,某些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胞吐方式分泌出细胞 C.GABA受体实际上也是横跨突触后膜的Cl—通道,能与GABA特异性结合 D.GABA与受体结合后,导致Cl—内流,使突触后膜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学问点】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答案解析】D解析:据图分析,GABA作为神经递质,贮存在突触小泡,由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通道开启,使Cl-内流,进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突触前膜释放GABA的方式是胞吐(外排),依靠于突触前膜的流淌性,A正确;GABA属于小分子物质,突触前膜释放GABA的过程说明某些小分子物质也可以通过胞吐方式分泌出细胞,B正确;由图可知,GABA受体实际上也是横跨突触后膜的Cl-通道,能与GABA特异性结合,C正确;GABA与受体结合后,会导致Cl-内流,进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思路点拨】本题以氨基丁酸(GABA)为素材,考查神经调整的相关学问,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力气、信息转换力气和理解应用力气。19.H3(2022·成都高三摸底考试)神经元细胞膜上有钠、钾等离子的“离子通道”,在神经冲动的传导中“离子通道”是“局部电流”产生的重要结构基础。蝎毒的神经毒素能够将该通道堵塞,导致中毒者兴奋传导和传递障碍而麻痹。在神经元之间结构的示意图中,蝎毒作用的部位应当在 A.a或b B.c或d C.b或c D.a或d【学问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答案解析】D解析:从题干中分析可知蝎毒能够堵塞钠、钾等离子的“离子通道”,从而使神经元的细胞膜上不能产生“局部电流”,导致中毒者兴奋传导和传递障碍,所以蝎毒作用的部位应当在神经元的细胞膜上,即作用部位为图中的a或d.【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神经元细胞动作电位产生的相关学问,意在考查同学的识图力气和推断力气,运用所学学问综合分析问题的力气。20.H3(2022·成都高三摸底考试)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 A.①→④ B.④→① C.②→③ D.③→②【学问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答案解析】B解析:神经纤维在静息时电位分布式是外正内负,如图④,当受到刺激时点为变为外负内正,如图①,所以变化是④→①,故选B【思路点拨】理解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区分。27.H3(9分)(2022·江苏盐城高二下学期期末)下图是一个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依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A所在区域属于反射弧结构组成中的▲,当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兴奋部位的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形式向前传导,细胞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填“相同”或“相反”)。(2)图2中的1表示突触小泡,该结构由▲(细胞器)形成。1中的物质是▲,该物质的释放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填“兴奋”、“抑制”、“兴奋或抑制”)。(3)已知图3中的Y来自图1中的A,X来自大脑皮层。假如这是一个排尿反射的反射弧,当感受器接受一个刺激后,效应器并未产生反应,排尿反射没有进行,缘由是突触后膜受到某种物质的抑制作用,这种物质来自于▲(填“X”或“Y”)。(4)若某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中,传出神经因意外受损,那么当从手指取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该人此时的反应为▲。A.有感觉能缩手B.无感觉不能缩手C.有感觉不能缩手D.无感觉能缩手【学问点】神经调整【答案解析】(9分)(1)神经中枢外负内正相反(2)高尔基体神经递质兴奋或抑制(2分)(3)X(4)C解析:图1中A所在部位是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受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神经细胞膜外的电流方向相反;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突触小泡内的物质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释放使下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大脑皮层中的高级中枢对脊髓中低级的排尿中枢具有调控作用;传出神经受损则效应器不能发生反应,但由于传入神经完好,兴奋可传到大脑皮层中的感觉中枢产生痛觉。【思路点拨】依据教材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及在神经元间传导的基础学问作答。①②③④10.H3(2022①②③④A.兴奋在A、B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B.①②④的结构组成成分中都有磷脂C.①中的物质在②处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入=3\*GB3③处D.④处可发生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过程【学问点】神经调整【答案解析】C解析:图中①是突触小泡,其中的物质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以胞吐方式释放进入突触间隙。【思路点拨】依据兴奋在神经元间传导的学问分析25.H3(2022·甘肃兰州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某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测量装置及结果如图l所示,图2是将同一测量装置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l中膜内的钾离子浓度高于膜外B.图2测量装置所测电压为0mVC.图2中若在①处赐予适宜刺激(②处未处理),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一次偏转D.图2中若在③处赐予适宜刺激,②处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仍能测到电位变化【学问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答案解析】C解析:图1中膜电位是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钾离子外排,但膜内的钾离子浓度仍比膜外高,A正确;图2是将同一测量装置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且没有兴奋传导,所以图2测量装置所测电压为0mV,B正确;图2中若在①处赐予适宜刺激,由于②处未处理,局部电流先传导到微电极左侧,后传导到微电极右侧,所以能测到电位的双向变化,C错误;图2中若在③处赐予适宜刺激,②处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则微电极右侧为负电位,左侧为正电位,所以能测到电位变化,D正确。【思路点拨】精确理解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基础上进行识图推断,运用所学学问分析问题。4.H3(2022·甘肃兰州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学问点】反射的过程【答案解析】C解析:喂食引起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喂食和铃声多次结合刺激后,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为条件反射,其调整中枢在大脑皮层(含高级神经中枢),可见A项错误;食物引起的味觉为条件反射,而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也属于条件反射,B错误;铃声原本不能引起唾液分泌反射活动的发生,但喂食和铃声反复结合刺激后却形成了这种反射活动,说明此过程中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构成了新建立起的条件反射的反射弧,C正确;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其感受器和效应器都不同,D错误。【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神经调整和条件反射的相关学问,意在考查同学的识记力气和推断力气,运用所学学问综合分析问题的力气。H4体液调整(激素调整)43.H3、H4(10分)(2022·浙江绍兴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回答有关生物体内信息传递和神经体液调整的问题。下图为人体内细胞间信息沟通方式的示意图。(1)在A、B、C三图中,靶细胞对信息的接受具有相像的结构基础,即_______,其化学成分为__________,因其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而具有特异性。(2)A、B、C三种方式中,能表示脂肪细胞接受胰高血糖素的是________;表示T淋巴细胞介导细胞免疫的是____________;肉毒杆菌通过抑制某种神经递质的作用而导致肌肉松弛,其中神经递质作用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3)枪乌贼的神经细胞在发生去极化时细胞外(填“钠”或“钾”)离子多。假如降低细胞外液中钠离子浓度,动作电位振幅(填“降低”或“上升”或“不变”)。(4)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材料,如下图所示,在神经纤维的表面,放置两个相距2~3cm的电极a和b,在图中的刺激点赐予较强的电刺激。依据观测到的电流表指针偏转状况所绘出的曲线是()(5)假如b点受到损伤,赐予电刺激前指针的偏移方向。在图中的刺激点赐予较强的电刺激,依据观测到的电流表指针偏转状况绘出曲线(依据上图)。【学问点】神经、体液调整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及细胞膜内外在各种和状态的电位状况。【答案解析】(1)受体蛋白质(2)BAC(3)钠降低(4)B(5)向右偏移解析:(1)细胞膜上具有识别作用的结构是受体,其本质是糖蛋白。(2)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特点是通过体液运输,所以B可表示脂肪细胞接受胰高血糖素的过程。效应T细胞能与靶细胞直接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所以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可用A表示。神经递质是有神经细胞轴突末端突触小泡释放,被靶细胞识别,所以要选有神经细胞的C。(3)神经细胞在静息状态时细胞内钾离子多,细胞外钠离子多,表现为内负外正.发生去极化时细胞外钠离子多。假如降低细胞外液中钠离子浓度,则去极化速度降低,产生的动作电位振幅也降低。(4)在图中的刺激点赐予较强的电刺激,先传到b,后传到a,由于ab分别位于刺激的两侧,所以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如图B所示。(5)由于b点受到损伤,所以在赐予电刺激前,指针应向右偏移.在刺激点赐予较强的电刺激,观测到的电流表指针偏转状况如下图示:【思路点拨】把握细胞间信息沟通方式及神经元的电位变化,综合考查了神经调整、体液调整和免疫调整等内容。14.H3、H4(2022·浙江绍兴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A.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B.调整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C.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整动物体内水盐平衡D.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整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学问点】神经调整和体液调整。【答案解析】D解析:下丘脑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A正确;下丘脑是体温调整中枢,B正确;下丘脑可感受渗透压变化,调整水盐平衡,C正确;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故D错误。【思路点拨】理解在神经调整和体液调整中一些器官的作用。27.H4(2022·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下学期期末)下列有关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肾小管上有胰岛素的受体B.胰高血糖素可以作用于全身组织细胞C.动物分泌腺分泌的都是激素,对生物体起调整作用D.各种激素作用的受体遍布体内几乎全部的活细胞,但一种激素对不同细胞作用的影响不同【学问点】动物激素调整【答案解析】A解析: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细胞,动物分泌腺分泌的不都是激素,也可以分泌消化酶。一种激素对不同细胞作用的影响可以是相同的。【思路点拨】依据动物激素调整的基础学问分析。27.H4(2022·宁波高二八校联考)下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整的一种方式,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某些状况下,靶细胞也可能是分泌细胞B.这种调整方式与神经调整相比作用范围广C.一种分泌物只能作用于一种细胞D.分泌物的作用能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学问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整【答案解析】C 解析:分泌细胞产生的某种激素可作用于多种细胞,如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全身几乎全部的体细胞。【思路点拨】依据动物激素与靶细胞间的关系分析。19.H4(2022·甘肃兰州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阐述,正确的选项是A.激素有的是无机分子,有的是有机分子B.激素能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代谢过程从而调整生命活动C.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D.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学问点】激素调整【答案解析】D解析:激素是有机信号分子,A错误;激素的作用方式是间接地,不直接参与细胞内各项生命活动,B错误;激素随体液运送到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C错误;激素被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平衡,D正确。【思路点拨】理解激素的本质,作用方式和作用特点。H5免疫调整及免疫失调36.H5(2022·浙江绍兴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下列关于免疫调整的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调整和体液调整都与机体免疫有关B.浆细胞能增殖分化成具有分裂力气的记忆细胞C.HIV病毒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峻缺陷D.大规模饲养家畜时合理使用动物激素可提高免疫力【学问点】免疫调整【答案解析】B解析:神经调整、体液调整和免疫调整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如神经细胞分泌的神经递质、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都能作用于免疫细胞,A项正确;效应B细胞高度分化不再分裂,记忆细胞可由B淋巴细胞或T淋巴细胞在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B项错误;HIV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C项正确;胸腺素是由胸腺分泌的一类具有生理活性的多肽激素,可诱导造血干细胞发育为T淋巴细胞,具有增加细胞免疫功能和调整免疫平衡等作用,D项正确。【思路点拨】把握免疫调整的学问,并在实际中应用。30.H5(2022·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下学期期末)如图所示为甲型H1N1病毒在人体细胞中的一些变化以及相关反应,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②过程中会暴露隐蔽的抗原B.c细胞表示T细胞分化形成的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C.X细胞可以表示两种细胞即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D.图示说明侵入机体的病毒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发挥作用清除【学问点】免疫调整【答案解析】C解析:图中b代表抗体,因而X细胞只能代表效应B细胞。【思路点拨】依据示意图结合体液免疫过程图分析。29.H5(2022·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下学期期末)下面是关于人体特异性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A.挂念性T细胞只能接受抗原-MHC复合体的刺激B.器官移植发生免疫排斥的主要缘由是细胞免疫C.致敏前的B细胞不能合成抗体分子D.被动免疫时人体内抗体合成量不毁灭明显增加【学问点】免疫【答案解析】C解析:致敏前的B细胞能合成抗体分子【思路点拨】依据免疫的学问分析。7.H5(20分)(2022·重庆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某争辩者用抗原(A)分别免疫3只同种小鼠(X、Y和Z),每只小鼠免疫5次,每次免疫一周后测定各小鼠血清抗体的效价(能检测出抗原抗体反应的血清最大稀释倍数),结果如下图所示。若要制备杂交瘤细胞,需取免疫后小鼠的B淋巴细胞(染色体数目40条),并将该细胞与体外培育的小鼠骨髓瘤细胞(染色体数目60条)按确定比例加入试管中,再诱导细胞融合,经筛选培育及抗体检测,得到分泌抗A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回答下列问题:(1)制备融合所需的B淋巴细胞时,所用免疫小鼠的血清抗体效价需达到16000以上,则小鼠最少需要经过次免疫后才能有符合要求的。达到要求的X、Y、Z这3只免疫小鼠中,最适合用于制备B淋巴细胞的是小鼠,理由是。(2)细胞融合试验完成后,融合体系中除含有未融合的细胞和杂交廇细胞外,可能还有种类型(只考虑两两融合),融合体系中毁灭多种类型细胞的缘由是。(3)杂交瘤细胞中有个细胞核,染色体数目最多是条。(4)未融合的B淋巴细胞经过多次传代培育后都不能存活,缘由是。(5)诱导细胞融合时应向试管中加入作为诱导剂,题中“抗体检测”接受的方法是。【学问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答案解析】(1)据图分析,第四次注射后X、Y、Z小鼠的血清抗体效价均达到16000以上,小鼠Y的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效价最高,最适用于制备单克隆抗体.

(2)融合体系中除了未融合的细胞和杂交瘤细胞之外,还有骨髓瘤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自身融合产物,由于细胞膜具有流淌性,且诱导之后的细胞融合不具有特异性,故体系中会毁灭多种类型的细胞.

(3)杂交瘤细胞形成后,小鼠的免疫B淋巴细胞核与其骨髓瘤细胞核会融合形成一个细胞核.小鼠的B淋巴细胞(染色体数目40条)和骨髓瘤细胞(染色体数目60条)融合后,染色体可达100条.

(4)未融合的B淋巴细胞经多次传代培育后,照旧不是能恶性增殖的细胞,同时正常细胞的分裂次数是有限的.聚乙二醇作为诱导剂诱导细胞融合,克服不同物种间远缘杂交的障碍

【思路点拨】据图分析,在第四次没有过程中毁灭了Y血清抗体均达到16000以上;在第五次中,Y的效价最大,最适合用于制备B淋巴细胞.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形成的杂交细胞有三种:B淋巴细胞自身融合的细胞,骨髓瘤细胞自身融合的细胞和杂交瘤细胞.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具有2个亲本的染色体,故染色体为100条.【典型总结】本题考查单克隆抗体制备的相关学问,意在考查同学的识图和推断力气,属于中档题.24.H5(2022·宁波高二八校联考)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巨噬细胞依靠MHC分子进行抗原呈递B.记忆B细胞保留对同一类型抗原的识别力气C.挂念性T细胞表面有识别结合HIV的受体D.效应B细胞增殖分化后一部分形成记忆B细胞【学问点】免疫调整【答案解析】D 解析:效应B细胞不能发生增殖分化。【思路点拨】依据免疫调整学问分析。25.H5(2022·宁波高二八校联考)如图表示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两种方法。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当人被狗咬伤时,可能会感染狂犬病病毒,此时接受方法②获得免疫比较好B.医学上一般接受方法②进行免疫预防C.接受方法②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D.接受方法①可使人获得比方法②更长期的免疫力【学问点】免疫调整【答案解析】B 解析:人感染狂犬病病毒后注射相应的抗体免疫可较快的毁灭抗原,人体获得抗体的免疫属于体液免疫,接受方法②能获得更长期的免疫力。【思路点拨】依据免疫的学问分析。36.H5(2022·成都高三摸底考试)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系统及调整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都是免疫细胞 B.免疫细胞在免疫器官中生成,在机体各部位的器官中成熟 C.溶菌酶等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D.浆细胞在特异性识别抗原后,自身合成并分泌抗体来毁灭抗原【学问点】免疫调整【答案解析】A解析: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是免疫细胞,B细胞、T细胞和记忆细胞属于淋巴细胞,A正确;免疫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如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都是在淋巴器官中成熟,B错误;溶菌酶可以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C错误;浆细胞只能分泌特异性抗体,但不能识别抗原,D错误.【思路点拨】考查免疫调整的相关学问。8.H5(2022·江苏盐城高二下学期期末)下图表示机体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抗体抗体细胞a抗原细胞b细胞d靶细胞抗原细胞cⅠⅡA.过程Ⅰ属于体液免疫,过程Ⅱ属于细胞免疫B.抗体与抗原、细胞d与靶细胞的结合都具有特异性C.过程Ⅰ和过程Ⅱ在人体免疫中独立地发挥作用D.细胞c是效应B细胞,细胞d是效应T细胞【学问点】免疫调整【答案解析】C解析:过程Ⅰ表示体液免疫,过程Ⅱ表示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人体免疫中共同发挥作用。【思路点拨】依据特异性免疫学问分析。18.H5(2022·甘肃兰州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的组成的叙述,错误的是A.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B.淋巴细胞包括吞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C.T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D.溶菌酶、淋巴因子和抗体都是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学问点】免疫调整【答案解析】B解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A正确;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核B细胞,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B错误;T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