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参考】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同步学案: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知识要点_第1页
【备课参考】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同步学案: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知识要点_第2页
【备课参考】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同步学案: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知识要点_第3页
【备课参考】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同步学案: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知识要点_第4页
【备课参考】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同步学案: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知识要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基础学问学问概览]十年兼并战斗,实现全国的统一。(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系列措施,巩固统一。秦朝政治:确立皇帝制和中心、地方行政(公元前221—赢政(始皇帝)机构建立封建专制制度。法律严酷。公元前207年)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赋役沉重。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军事:击匈奴,筑长城,打越族,开灵渠。统一的历史意义:(划时代的宏大历史意义)结束战乱;奠定基础;符合愿望。二世更残暴,秦末农夫战斗推翻秦朝。时间: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人物:刘邦、项羽楚汉之争目的:争夺帝位结果:刘邦胜项羽,公元前202年建西汉,都长安。建立西汉,分封王国。高祖实行疗养生息政策。“和亲”政策。文景:连续实行宽舒政策,史称“文景之治”。政①改革官制,刺史制度,加强中心集权。治②出兵匈奴,进军南越进展生产,治理黄河。经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武帝③反击匈奴取得重大成功。济④“黑黜百家,独尊儒术”。⑤开通西域,经营西南。概后期:政局混乱,王莽篡汉,改革不切实际,况被农夫起义推翻光武帝:重建汉朝,调整政策,光武中兴。东汉(25-220年)前期明帝、景帝:进展经济,王景治理黄河,杜诗创造水排。战胜北匈奴,重建西域都护府。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掌权,统治黑暗。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进展。末年:黄巾大起义(184年),东汉瓦解。匈奴南下构成对中原政权和文化的威逼秦朝,蒙恬夺回河套地区,在河套设县、移民。匈奴修长城防备匈奴。西汉初年“和亲”;武帝反击匈奴取得成功东汉再击北匈奴,获胜;南匈奴内迁。民族关系西域各族曾受匈奴把握。西域西汉张骞通西域。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东汉重设西域都护府。班超经营西域30年。东南:秦初攻打越族,设桂林、南海、象郡三郡。西南:汉武帝在云、贵、川设郡县。民向西:西汉开拓丝绸之路,东汉甘英到达波斯湾,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来东汉长安。族外交向东:西汉与日本交往,东汉光武帝赠赐“汉委奴国王”印。汉朝与朝鲜交往关亲密朝鲜用汉字。系⑴天文:太阳历、太阳黑子、张衡。、⑵数学:西汉专著《九章算术》。⑶医学:东汉张仲景、华佗。外文⑷数学:西汉专著《九章算术》。交⑸造纸术:西汉创造、东汉蔡伦改进。、⑹训练:从西汉开头初步形成中心到地方的训练系统,《五经》为教学内容。文⑺宗教: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道教是东汉土生土长的宗教。化化⑻史学:西汉司马迁著《史记》,东汉班固著《汉书》。⑼哲学:东汉王充著《论衡》。⑽文学:汉赋,乐府诗。⑾艺术:秦兵马俑,西汉马王堆汉墓帛画。[重要概念阐释]焚书坑儒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钳制舆论,一手制造了有名古今的焚书坑儒大事。公元前213年,在咸阳宫酒宴上,仆射周青臣歌颂郡县制,遭到博士淳于越的驳斥,秦始皇让群臣们争辩。丞相李斯指责淳于越“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并进而建议:除秦纪和医药、卜筮、农业之书及博士官所藏之书以外,民间所藏的《诗》《书》、百家语及其他史书一律限期交官府烧毁。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焚书的结果,使春秋末年形成的百家争鸣思想遭到致命的打击,阻碍了文化进展,堵塞了言路,不但未能达到巩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目的,反而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其次年,为秦始皇求仙的方士侯生、卢生抨击始皇“天性刚戾自用”“乐以刑杀为威”“贪于权势”。秦始皇迁怒于儒生,将其中被认为犯禁的460人坑死,制造了坑儒的惨剧。“坑儒”是“焚书”的连续。“焚书”是从典籍方面对文化的摧残,“坑儒”是从人的方面对文化的摧残。焚书坑儒的实质是文化专制。虽对巩固维护统一封建集权制度有肯定的乐观作用,但这种野蛮做法造成了当权者与学问阶层的严峻对立,加深了社会冲突,开创封建皇权摧残文化、迫害学问阶层的先例,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用来巩固统一的法家思想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秦始皇一味强调法治,结果是加强了对人民的压迫剥削,促成了阶级冲突激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时期所确立的以儒家学派为统治思想的封建文化专制主义政策。公元前140年,儒生董仲舒为了适应君主专制中心集权政治的需要,向汉武帝上“天人三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全国人民都要听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从于皇帝,这叫作“大一统”。为了维护政治上统一,就需要实行思想上的统一。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只提倡儒家学说。其他各家学说禁止传播。汉武帝接受其建议,在长安设立太学,用儒家的经典《诗》《书》《礼》《易》《春秋》训练贵族子弟,选用的官吏也以儒学为标准。从今,儒学得到独尊地位,儒家思想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西汉的“和亲”政策“和亲”是西汉统治者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在经济实力和军事力气相对薄弱的状况下,中原王朝无力抵挡外族的入侵,被迫实行带有屈辱性的“和亲”政策。公元前200年,在“白登之围”中,刘邦被围七天七夜。此后,汉政府感到实力不足,接受刘敬建议,与匈奴结“和亲之约”,规定汉把宗室女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并每年奉送匈奴大量物资,同时进行贸易。这种政策始终实行到汉武帝统治初期。后来汉武帝依靠强大的经济军事力气,反击匈奴,放弃了“和亲”政策。汉武帝以后,随着匈奴族的内部冲突激化,对汉战斗失败,特殊是汉族文化的影响,不少匈奴人倾向于与汉族恢复和亲。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率部归附汉朝,汉匈结束了长期的战斗状态,转入和平友好的关系。呼韩邪单于提出要当汉家女婿以便进一步亲汉,宫女王昭君毅然应召,自愿扮演一个“和平使者”角色,于公元前33年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这是汉匈之间重大的和亲行动。但这次和亲不像汉初那样有屈辱性,而是在匈奴归附中原后发生的,是汉匈之间和平友好的重要表现,昭君及其后代对汉匈两族之间的和平友好作出了重要贡献。除汉匈之间有和亲关系之外,为联络西域各族,共同抗击匈奴,西汉皇帝也曾与西域各族实行过“和亲”,如:武帝时,曾将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下嫁给乌孙王。这种和亲实际上成为一种外交策略了。[基础学问详解]一、单元阶段特征:秦王赢政顺应历史统一趋势,于公元前221年完成了全国统一,并实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但过分役使百姓和残暴统治,使社会冲突激化,导致秦末农夫战斗,秦经二世短期而亡。经过楚汉之争,刘邦建立西汉。历经几代皇帝的疗养生息,到汉武帝时西汉进入强盛时期。此后,在外戚、和宦官干政,政局混乱的形势下,王莽夺权建立新朝,后被绿林、赤眉起义军推翻。汉皇族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消灭光武中兴。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政,政局黑暗,豪强地主势力进展,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导致黄巾起义,瓦解了东汉王朝。秦汉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时代,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维持了四百多年。秦汉王朝开创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封建经济得到进展,边疆得以开发,各民族间经济文化沟通频繁,中国与亚洲、欧洲开头了经济、文化沟通,秦汉文化富强。这一切都说明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二、重点学问讲解:(一)秦朝的统治★1.秦的统一(1)、秦能统一中国的缘由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探究秦统一的缘由。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进展的必定趋势。第一,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进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供应了物质条件。其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心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第三,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巩固的民族共同体。第四,宽敞劳动人民渴望统一。第五,长期的争霸战斗,形成了局部统一。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第一,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心集权的封建国家。其次,秦国新兴地主力气强大,经济进展快速,军队战斗力强。第三,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第四,秦王赢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2)、对秦长城的评价乐观方面:抵挡了匈奴等少数民族的骚扰,爱护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正常进展,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才智的结晶;它有名世界,是人类文明的一份贵重遗产。消极方面:它肯定程度上隔绝了中国人民与北部少数民族的往来,不利于民族融合,它是统治阶级滥用民力的产物,铺张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2.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建立公元221年,秦王赢政以咸阳为都城,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封建国家。为巩固统治,秦朝颁布了一系列旨在加强中心集权的政策措施。(1)主要内容政治方面。a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b建立从中心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在中心,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c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秦始皇参照六国律令,制订颁布了秦律。秦律集中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对后世封建律令的制订很有影响。经济方面。a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b统一度量衡。c统一货币。D统一车轨,修驰道。文化方面。a书同文。秦始皇下令把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后来,社会上又一种更加简易的隶书。b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把握。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规定训练由官府举办,严禁私学,实行愚民政策。(2)对秦朝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生疏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的手中。中心集权是指中心与地方的关系,中心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心。秦中心集权制度的特点,是皇帝直接通过任免中心和地方的官吏来把握了人事大权。秦建立中心集权制度,既是国家统一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封建的个体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封建的地主经济,也需要建立中心集权来爱护他们的地主土地全部制,镇压农夫的抵制。秦朝建立的中心集权制度,相对战国以前的诸侯分封制,是一个大的历史进步。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3.秦末农夫战斗①缘由:a徭役繁重。秦始皇大兴土木,修阿房宫,筑骊山墓;筑长城,开灵渠,戍边塞,修驰道等。b刑罚严酷。一人犯罪,株连亲族、邻里,致使数十万人成为囚徒。c赋税格外沉重。有按人口多少征收的户赋,还有其他种种苛捐杂税。d土地兼并严峻,大量农夫失去土地。总之,秦的暴政,导致阶级冲突激化。②经过:a公元前209年,在安徽蕲县陈胜、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b在陈(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c秦军反扑,陈胜、吴广遇害,起义失败。d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大败秦军主力。e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攻占咸阳,秦亡。③影响:a陈胜、吴广发动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夫战斗,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暴虐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迫使后来汉初统治者实行一些疗养生息的政策。b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为历代农夫树立了榜样。他们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汉初“布衣将相”局面的消灭奠定了思想基础。*4.对秦始皇的评价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其功过是非都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功:完成统一,结束割据,顺应历史进展潮流,有利于生产进展和社会进步,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的政治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有利于经济文化沟通与进展;北击匈奴,南征越族,巩固了国家统一,形成了幅员宽广的疆域。过: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严峻刑法,实行族诛连坐,暴政导致阶级冲突激化,加速了秦朝灭亡。总结:秦始皇作为一代君王,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功大于过。(二)、两汉的统治1.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①楚汉之争:秦亡,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此后,刘邦和项羽前后进行了四年争夺统治权的战斗,史称“楚汉之争”。②西汉建立:公元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高祖。2.汉初疗养生息①目的:西汉建立后,汉高祖为转变政治、经济的困惑局面,吸引秦亡教训,“反秦之弊,与民休息”。②措施:a他一面致力于铲除异姓诸侯王,稳定边疆局势,一面采一些轻徭薄赋、慎刑的措施。b他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包括:大量兵士罢归家乡,复故爵田宅,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抑制商人,减轻田租为十五税一。③作用:上述政策的实行,增加了农业劳动力,调动了农夫的乐观性。3.文景之治①文景之治:文帝、景帝在位期间,推行疗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进展,中国封建社会消灭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②消灭的缘由:a文帝和景帝重视农业生产。b改革法律。c提倡节俭,反对侈靡,减省财政支出。★4.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条件和措施①条件:经过汉初几代统治者的疗养生息,到武帝即位时,西汉钱粮充分,国力雄厚,汉武帝也面临巩固统一,加强中心集权的问题。②措施:政治:a改革官制,加强皇权;b选拔人才,重视官员任用、考核,加强地方官僚把握;c减弱王国力力,加强中心的权力;d强化、完善封建法制,打击豪强势力,维护封建社会秩序。军事:a出兵匈奴;b进军南越,设置九郡。经济:a改革币制,铸五铢钱,通行全国;b盐铁官营;c平抑物价,征收工商业者的营业税和财产税。思想: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创建中心太学与地方郡国学两级官学,确立中国封建官学制度;c尊儒尚法(实行统治的根本思想)。5.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①东汉建立:公元25年,参与过农夫起义的汉宗室刘秀称帝,沿用汉的国号。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②光武中兴:东汉初年,经济凋敝,社会动荡。刘秀实行安抚的统治方法,即以“柔道”治天下。a政治方面:对开国的武将,赐予待遇,但不给实权;重用节操高尚、生疏典章而又有治国之才的文臣;扩大尚书台权力,加强监察制度,集军权于中心,进一步加强中心专制集权。b经济方面:多次颁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令;恢复西汉三十税一的田租制度;鼓舞流民返乡垦荒种地;裁并地方官衙,削减官吏,复员军队,让大批劳动力回乡从事农业生产。经光武帝多年努力,社会安定下来,经济得到恢复,户口增加,史称“光武中兴”。6.黄巾起义①背景: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②经过:③作用:是一次有预备、有组织的农夫起义。由于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政权瓦解了。★(三)、两汉政治经济制度“汉承秦制”的主要含义:①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②承袭秦朝的监察制。汉武帝进展为刺史制度,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③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④承袭秦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进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管理和把握。留意:“汉承秦制”但有所损益,特殊是废除了秦朝苛法。类别名称内容概况评价地方监察行政区划刺史制度汉武帝后期设刺史,每州一名,代表中心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加强刺史监察权,刺史有固定治所,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地方行政区域,刺史把握军队。严密监察制度,加强了皇帝权力。郡国并行的制度汉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王侯者直属朝廷,权力日益增大,形成王国问题,威逼中心,汉武帝时解决了这一问题。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而封国制利于地方割据,给西汉带来不良影响。官吏选拔察举制西汉自下而上的官吏选拔制度,两汉选官的主要途径。形成于汉武帝时,东汉留意孝廉一科,依据乡党声望。后来门第族望成为主要依据。察举制由乡举里选,主要依据门第族望,加快了豪强地主势力的进展,也促进了门阀制度的形成。地方编户和赋役制度编户制度编户齐民:两汉把平民百姓编入政府户籍,被编入的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依据资产多少担当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便于对人民管理和租赋徭役兵役征发。也反映了我国两汉户籍制度的基本状况。赋役制度两汉编户齐民的主要负担:田租、人口税、更赋、徭役、兵役。田租较轻,人口税、更赋重。两汉农夫负担沉重,严峻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四)、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两汉经济进展的缘由条件①两汉是大一统封建王朝,各民族交往亲密,统治者重视经济,这是两汉经济进展的政治基础。②科技进步,生产技术提高是经济进展的主要条件。表现1.农业的进展农具:铁农具广泛使用;犁壁安装早于欧洲千年;西汉农学家赵过创造楼车。牛耕:二牛抬杠牛耕法推广;一牛挽犁牛耕法消灭。兴修水利,治理黄河:黄河流域营建浇灌渠系:漕渠、六辅渠、白渠、龙首渠;江淮、江汉之间修治自然陂池;东南排水筑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西北用雪水或地下水,修坎儿井;汉武帝、汉明帝大规模治理黄河。稻麦推广:稻麦同粟、黍一样成为主要粮食作物;北方以冬小麦为主,南方普遍种稻,东汉时有双季稻;汉水流域稻麦轮作。耕作管理技术:西汉,干旱地区推广代田法和区种法。准时收割,优选种子;水稻育秧移植技术。农学成果:《汜胜之书》:(西汉)作物栽培。《四民月令》:(东汉)农事支配、农业技术。2.手工业的辉煌成就纺织业:丝织品种多:锦、绣、罗、纱质量高。东汉丝织业、麻织业进展快速,有了棉纺织业。羊毛也成为纺织原料。冶铸业:冶铁和冶铜。两汉时煤成为冶铁燃料,淬火技术创造。东汉杜诗创造水排。宛、巩是出名的冶铁中心。低温炼钢技术创造推广。冶铜场和铸铜作坊遍及全国,广汉、蜀郡最为有名。制漆业:快速进展,工艺水平较高。煮盐业:秦汉重要的手工业。盐铁专卖制度。造船业:汉船多样,创造橹、舵、布帆,使用锚。3.商业和城市的富强商业:商业通道四通八达;城市有贸易的“市”,汉朝同少数民族的贸易频繁。货币:汉承秦制,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名都大邑繁华: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宛称为五大名都。4。经济进展的影响①为两汉大一统局面的巩固制造条件,有利于科技文化进展。②为后世封建经济的进展奠定了基础。★(五)、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进展和民族关系1.两汉同匈奴的关系①匈奴的强大:秦汉之际匈奴强大,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占河套地区,建立起强盛的奴隶制国家。我国北部第一次消灭农牧政权分立的局面。②西汉与匈奴关系:a高祖→文景:和亲;b武帝:大败匈奴;c元帝:昭君出塞。此后,互市、文化往来,维持四十多年。③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人杂居;北匈奴退居漠北,经常南下骚扰,威逼中原、河西及西域。④东汉前期大败北匈奴。瓦解了匈奴政权,解除其对东汉西域的威逼。2.两汉同西域的关系①西汉:张骞通西域:a.首次出访(公元前138—公元前126年),目的: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结果:促进了西汉和西域的相互了解。B.再次出访(公元前119年),目的:加强同西域联系;结果:沟通汉与西域关系,促进中原与西域交往。C.历史影响:使西域交通畅通,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之间经济文化联系日益亲密,促进了西域社会进步,丰富了中原物质生活。西域都护设置(公元前60年),西域开头正式归属中心政权。②东汉:a.东汉初政府无力顾及西域,西域各国重新被匈奴把握。b.班超经营西域:汉明帝时始,班超开头经营西域,后被任命为西域都护。班超经营西域,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3.西南夷和百越①西南夷:汉称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为“西南夷”。汉武帝时在该地设郡。②百越:汉朝华东、华南地区越人,总称“百越”。汉武帝时在南越(两广)设南海等九郡。(六)、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1.与朝鲜:两汉时“三韩”多次派人赴汉会见汉武帝、光武帝。中国与朝鲜贸易频繁,朝鲜特产檀弓、果下马输入中国;中国铜镜、漆器及铁制工具传到朝鲜。2.与日本: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国家与汉通好;东汉光武帝赠倭奴国“汉委奴国王”金印;中国铁器、铜器、丝帛传入日本。3.与越南:两汉中越经济文化联系亲密。越南象牙、犀牛、珍宝输往中国,中国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4.丝绸之路①开通条件:汉朝国力强盛,纺织业发达;张骞通西域。②路线:西安→河西走廊→新疆→西亚→欧洲③意义:a.成为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沟通。b.中国铁器、丝绸和养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c.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④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开通。a.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印支半岛→马来半岛→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b.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5.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与安眠: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西亚大国安眠与汉朝交往频繁,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与大秦:《后汉书》载,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到东汉。这是中国与欧洲直接交往的最早记录。(七)、秦汉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①天文历法: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定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阳历”。西汉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东汉科学家张衡对月食的最早的科学解释,制作的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②数学:《九章算术》:汉代,介绍算术命题及解法,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的体系。③医学:《黄帝内经》:战国问世,西汉编定。奠定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神农本草经》:东汉。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华佗:东汉末年中国古代有名的医学家。外科手术。创造“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神医”。张仲景:东汉末年中国古代有名的医学家。《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医圣”④造纸术:a.西汉时,开头用丝絮和麻纤维造纸。b.东汉时,宦官蔡伦于公元105年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c.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创造纸的国家。几个世纪后,传到朝鲜、日本、印度和阿拉伯,经北非传到欧洲。d.它的创造,推动了我国文化事业的进展,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2.哲学与宗教①董中舒:对儒学加以发挥,使其处于统治地位.②东汉前期唯物论思想家王充,著《论衡》。他批判了鬼神迷信思想。③佛教: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佛教在我国渐渐传播开来。它的传入,对我国文化和社会经济的进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④道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主见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得道成仙。对我国后世文化也有深远影响。3.史学的巨大进步①《史记》:西汉武帝时司马迁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传奇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两三千年间的历史。也是传记文学的典范。②《汉书》:东汉班固用纪传体写的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载了从刘邦建汉到王莽败亡期间230年的历史。4.文学的新成果①汉赋:兴起于两汉,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a.特点:辞藻华丽,笔法铺张,但缺乏充实内容。b.作者有西汉的贾谊、司马相如,东汉的班固、张蘅等。②乐府诗:形式朴实自然,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深刻,感情真挚。名篇:《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5.雕塑与绘画①形式:音乐、舞蹈、雕塑、绘画。②秦始皇陵兵马俑。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艺术宝库。③西汉时,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6.中外文化沟通①朝鲜:汉朝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不少朝鲜人使用汉字。②日本:西汉时,有30多个小国与汉朝有往来;东汉初,光武帝赠赐“汉委奴国王”金印;铸铜和制铁技术也传入日本。7.秦汉文化对世界的影响①张骞通西域,开拓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②对东方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日本、朝鲜等。③对世界文化影响格外深远。外国人称中国为china,即秦的译音。称中国人为“汉人”,称中国文学为“汉学”。(八)学习本单元的生疏本单元从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到220年三国曹魏政权建立,包括秦朝、西汉、新朝和东汉等封建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进展和封建大一统局面形成时期。1.从整体上把握秦汉社会政治状况的进展:(1)秦朝统一,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末农夫战斗推翻秦朝;(2)西汉的建立、恢复、进展、鼎盛和衰亡;(3)新朝的建立、灭亡;(4)东汉前期中兴,中、后期衰亡。2.秦朝仅存在15年,但它是我国历史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心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了一系列巩固中心集权的制度、措施。秦末陈胜、吴广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夫战斗。重点理解秦统一的历史条件和意义。全面把握加强中心集权的政策、措施,分析其历史作用和影响。分析秦末农夫战斗的意义。3.西汉四位统治者在疗养生息或大一统方面的举措,分析其缘由,理解其作用(结果)。4.两汉四种政治经济制度,了解其内容,分析其性质,生疏其进步性与阶级实质。两汉政治经济制度体现了中心集权的不断完善和加强,对维护封建国家统一、安定社会、进展经济具有进步意义;但另一方面,其本质是封建剥削制度。可运用比较法,精确     把握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秦朝创立了包括皇帝制度、官僚制度、郡县制度、土地私有制度等在内的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政治经济制度。两汉基本承袭了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但是,汉朝在除秦苛法的前提下,在中心官制、地方官制、选官制度、赋税制度等方面有所损益变化,进一步强化了中心集权。又如:比较西周分封封和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两者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但西周分封制是为了巩固奴隶制统治而分封诸侯;汉高祖铲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期望永保刘氏江山,是中心集权和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西周分封制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的瓦解,则是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一系列措施的结果。5.汉代社会经济空前富强,取得多方面领先于世界的成就,为后世封建经济的进展奠定了基础。(1)用全面、联系的观点,从政治、制度政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科技文化、劳动者等方面,分析汉代经济进展的缘由。关于重农抑商政策,既要看到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进展,对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乐观作用,也要看到阻碍商业进展的消极作用。(2)归纳、总结两汉在经济富强方面的具体表现。重点把握耕犁、耧车、牛耕法、四个农田水利地区、优选种子、水稻育秧、稻麦轮作等农业上的表现;五大手工业部门中淬火、水排、低温炼钢、橹的创造等;商业城市设“市”、通用五铢钱、六大都会等。6.两汉时期边疆主要少数民族、名称、方位。重点把握匈奴的兴衰,西汉时与匈奴关系三个阶段,东汉时南匈奴称臣、北匈奴政权瓦解;分析汉代两种不同的民族政策。和亲政策,求得暂相安,有利于中原地区社会生产和双方经济文化沟通,但不能从根本上扼制匈奴贵族的进攻。战胜匈奴,制止了匈奴贵族的残酷掠夺,维护了北方社会安定和生产秩序;同时,战斗也加重了人民负担。重点把握张骞通西域、班超经营西域和西域都护的设置,分析其意义。张骞通西域具有双重意义:一是构成了天山南北与内地的关系。双方经济文化沟通,不仅促进了西域社会进步,也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二是形成了丝绸之路,沟通了亚欧陆路联系。班超经营西域进一步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西域开头正式归属中心政权。结合史实,概括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五种表现形式,即民族迁徒和杂居、民族间的战斗、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沟通、和亲、中心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7.从宏观上把两汉对外关系放到世界的大环境中理解、把握。强大的秦汉矗立在东亚时,地中海和西亚雄踞着古罗马和安眠帝国。从政府间的外交活动和民间经贸往来两方面,归纳汉朝与朝鲜、日本、越南、安眠、大秦诸国的关系,生疏我国很早就同邻邦建立了友好关系。结合史实,把握对外交往相互作用的规律。汉代外传的主要是物质文明,传出的是手工业品,如铁器、丝绸、铜器等,牛耕、铸铁、缫丝等技术随之外传。汉代传入中国,并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佛教。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一条通道。结合地图,把握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分析其重要意义。两条丝路的开通,中国外交开头突破仅限于周边邻国的范围,走向西亚、欧洲和非洲,扩大了秦汉文化影响,加强了欧亚几大文明地区的联系。★*8.秦汉时期统治阶级对治理国家和巩固统治的探究:由于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心集权的国家。秦汉统治阶级在如何治理国家和巩固统治方面阅历很少。因此,统治阶级在治理国家和巩固统治问题上不断总结阅历教训,成为本时期政治的一个重要的特点。①从统治政策看,从秦的暴政到西汉初年的疗养生息政策再到武帝时期的文武兼用。②政治制度上看,专制主义中心集权一脉相承,而地方行政制度则经受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曲折过程。秦否定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西汉初在肯定程度上否定郡县制,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西汉中期从政治实践中生疏到分封制的弊端,解决了王国问题,实际上取消了这一制度。③从统治思想看,秦朝主要以法家思想为治国主导思想;西汉初推崇黄老思想,实际上是道家的“无为”、顺应自然的思想指导治国;到汉武帝时,接受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但在尊儒的同时还尚法。儒法兼用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服务。④除统治阶级之外,司马迁以私人身份修史,撰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辉煌巨作——《史记》,从另外一个方面探究治国之道。★*9.秦汉统治思想的演化①统治思想确定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的需要,是统治阶级的需要。战国时,社会经受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大变革,反映社会变革的儒、墨、道、法等学说消灭百家争鸣局面。②秦国用法家思想,因商鞅变法而富强,又通过强大的军事力气而统一六国。统一过程中,秦始皇接受了韩非子法家思想,以吏为师,祟尚法治,实行严刑峻法,并焚书坑儒。一方面,法家思想适宜了专制主义中心集权政治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儒家站在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对立面,秦始皇没有生疏到儒家学说对巩固统一的作用。③西汉建立初年鉴于秦亡教训和当时社会的极端贫困,接受了黄老道家学说,无为而治。接受轻徭薄赋,约法省禁,与民休息,恢复经济,稳定统治。④到汉武帝时,随着王国问题解决,中心集权加强需要实现思想统一;而黄老政治的实行,诸子百家学说流行,不适应思想统一和政治的需要。儒生董仲舒对儒学又进行改造,使之适应当时大一统需要。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在长安设太学,用儒家经典教学,培育封建官吏。从今,儒家思想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通过战国至汉武帝200多年的探究,我国封建统治阶级最终找到了儒家统治思想。但是,还应看到,汉武帝虽尊祟儒术,实际上是“霸王道杂之”,儒法并用,是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10.联系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状况,分析秦汉文化大进展的缘由,从统一与多样化、中外沟通、水平和气概几方面概括其特点,把握其成就,特殊是领先世界的几项科技成就、儒家统治地位的确立、古代宗教新格局的形成、王充对神学的批判和《史记》等。[典型题例精析]例1.(2004.全国卷.17)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B.加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重要历史学问的力量。理解“目的”:想要达到的局面。巩固君主专制,加强中心集权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所以选择B项。答案B。例2.(2004.全国文综卷Ⅲ.16)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B.贵族不得担当地方行政长官C.家庭势力在地方绝迹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的识记力量。依据教材,秦朝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答案A。例3.(2004.全国文综卷Ⅳ.20)下列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迫使汉初统治者实行疗养生息政策B.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夫战斗D.推翻了秦始皇的统治[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力量。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夫战斗,它发生在秦二世统治时期,所以不行能推翻秦始皇的统治,即使把D项中的“秦始皇”改为“秦朝”也不对,真正用武力推翻秦朝统治的是刘邦和项羽。答案D例4.(2004.全国文综卷Ⅲ.17)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把握而实行的措施是()A.实行察举制B.设置刺史C.取消封国D.创设御史大夫[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的识记力量。A项是汉朝的选官制度;C项是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D项是秦朝时中心设置的长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汉武帝时分全国为13洲,州为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答案B。例5.(2004.全国文综卷Ⅳ.16)西域的葡萄、石榴间续移植内地是在()A.西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西汉时期D.隋唐时期[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的识记力量。西汉张骞出访西域后,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和沟通加强,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等间续移植内地。因此排解A、B、D三项。答案C。例6.(2004.江苏卷.2)下列政治举措中,不属于汉武帝时代的是()A.实行刺史制度B.设置西域都护C.实行察举制D.颁布“推恩令”[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人物的史实的再现力量。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时间的推断。可这样分析: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访西域,而西域都护则是公元前60年设置的,汉武帝在位时间不行能有近80年。因此B项符合题意。答案B。例7.(2004.上海卷.4)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的对策是()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B.违反了汉武帝的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的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的意愿[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材料信息的力量。董仲舒的回答实质上是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而此时的儒学经过董仲舒的进展,提出了“大一统”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恰好为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供应了理论依据。答案D。例8.(2005.全国卷Ⅰ.13)图2—1是考古出土的一方汉印的印文。该印是()A.刘邦所封异姓诸侯王的王印B.汉朝赐予百越首领的印信C.汉朝管理今昆明地区的实物证据D.汉朝封夜郎侯为王时所赐印信[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的识记力量。“滇王之印”是汉武帝赐予西南夷滇池地区的滇王的,滇池即在今日的云南昆明,排解A项和B项。D项有肯定的干扰性,汉武帝曾图2—1封夜郎侯为王,赐王印,但不是“滇王之印”。答案C。例9.(2007.全国卷I.12)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清康熙帝[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人物特点的理解力量。“始皇”是秦皇自称,“太宗”是庙号,“康熙”是年号,“武帝”是新继位的皇帝和大臣们依据刘彻生前的品德和行为依据谥法规定赐予的称号。答案B。例10.(2007.全国卷Ⅱ.13)图2—2是西汉政府授予边疆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的印文,该印出土于新疆沙雅什格提遗址。这印证了当时这一地区A.与西汉王朝结盟B.为西汉王朝的附属国C.正式归属西汉王朝D.是西汉王朝的封国[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图片的理解力量。题干指出“西汉政府”、“新疆”,说明印文是授予西域地区首领的,教材告知我们,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西汉。答案C。例11.(2007.天津文综.12)郭沫若为张衡墓题词:“如此全面进展之人物,在世界中亦所罕见。”此评价的依据之一是张衡

A.创制了简仪B.最早做了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图2—2C.制定了《大衍历》D.最早对月食作了科学的解释[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的识记力量。A项是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的成就,B项是西汉时的成就,C项是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的成就。依据教材叙述,D项是张衡的成就。答案D。例12.(2007四川文综.12)加强对官吏的检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的是①御史大夫②通判③御史台④军机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的识记力量。①秦时设置,执掌群臣奏章,兼理国家监察事务,②北宋时的地方文官,负责监察知州,③元朝最高监察机关,④清朝的行政机构,排解。答案A。例13.(2007广东文综.3)20世纪90年月,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觉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B.消灭了造纸业的事实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D.用泥制陶的事实[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的识记力量。题干有“秦代封泥”、“上郡、代郡”等信息,说明秦代实行郡县制。答案C。例14.(2007广东文综.5)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进展趋势是A.渐渐平民化B.渐渐贵族化C.渐渐奇特化D.渐渐宗教化[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历史史实的力量。汉赋是宫廷诗,为统治者歌功颂德,唐诗揭露社会的黑暗,反映人民疾苦,宋词多反映宽敞的社会生活,表达爱国主义精神,明清小说反映社会现实,适合大众喜好。答案A。例15.(2007江苏文综.2)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的识记力量。B唐朝柳体,C东晋王羲之《兰亭序》,D唐朝怀素《自叙帖》。A秦时把小篆通令全国使用。答案A。例16.(2002.广东卷.31)材料1(秦始皇)收泰半(三分取其二)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又赡其欲也。材料2(汉高祖)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即位,躬修偷节,思安百姓……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瘐尽满,而府库余财。——以上材料均摘自《汉书·食货志》请回答:分别概括材料1、2所反映的历史印象。结合材料,分析封建统治者的赋税政策与经济进展、社会安定的关系。[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力量和概括、比较力量。材料一中“三分取其二”“发闾左之戍”说明赋税、徭役沉重的历史现象。“不足”是现象带来的后果。材料二中“汉高祖时的措施”带来了汉武帝时的“人给家足”。理解材料结合课本中的秦的暴政和文景之治的内容可以回答“赋税政策与经济进展、社会安定的关系”。[答案]秦朝的暴政;文景之治。赋税繁重,超过社会承受力量,导致民不聊生,甚至天下大乱;轻徭薄赋,有利于经济进展和社会安定。例17.(2006.全国卷I.37)光辉绚烂的中华文明,以划夏文化为基础,融合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进展,生生不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据《礼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行推移(转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祀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材料二会宁(今黑龙江阿城)乃国家兴王之地,自┅┅迁都永安(今北京),女直(即女真)浸忘旧风。┅┅宴饮音乐,皆习旧风。——《金史•世宗纪》材料三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期,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元)许衡《鲁斋遗书》(1)依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到东汉学校国文化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学问,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缘由。(2)依据所学学问,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进展了中华文化。(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辽、金“行汉法”的缘由,并概述起内容。(4)简述从中华文明进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答案](1)从分散走向整体。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沟通与战斗,促成长江、黄河流域各民族渐渐融合;秦汉长期的政治统一及其实行的统一措施促成了文化的全都性。(2)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风俗习尚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容;少数民族地区的动植物、食物的传入,提高了内地的生产生活水平;少数民族内迁与融合为中华文化增加了刚劲、豪爽、活泼的多民族颜色。(归纳其他方面亦可)。(3)契丹族和女真族社会文化落后于中原,统治中原,必需学习中原的先进文化;政治中心南移,接受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接受中原的生产方式;接受汉族的文化习俗。(4)考生回答以下任一内容,如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制造了中华文明,连续进展仍需要各民族共同努力;中华文明要进展应保持自己的优秀传统,广泛吸取世界其他各国的优秀文化等。言之成理即可。[分析]考查考生理解、分析、综合问题的力量。(1)抓住时间“从春秋时期到东汉初年”,从政治、经济、文化、统治者的措施等方面着手整理答案。(2)把相关史实进行分类总结整理答案。(3)回忆书本学问归纳答案。(4)考查同学的总结力量,依据答案提示整理。[历史材料解读]史料1.图2—3图2—4[解读]图2—1名铜权,权身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度量衡的诏文和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诏文。它象征秦皇一统天下的权威,并以法律的精神以文告的形式,把统一的度量衡公之于全国。度量衡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沟通和进展,巩固了秦朝的统一。图2—2是秦半两钱,铜质,以半两作单位,即半两钱。秦统一后,以此作统一的货币通行全国。货币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沟通和进展,为巩固统一制造了条件。史料2.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慰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清静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慰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解读]这则材料反映的是秦统一后不久,关于是否封同姓子弟为王之事。第一,王绾主见在偏远的燕、齐、荆等地封同姓子弟为王,以巩固天下。其次,李斯以周文武时封同姓子弟为诸侯带来的“诛伐”为借鉴,主见给诸子功臣以重赏,不宜分封。第三,秦始皇认为立侯国,不利于天下太平,接受了李斯的建议。第四,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不分封,设郡县,巩固了秦朝的统治,加强了中心集权,为后世不断完善中心集权制,拓展多民族国家的版图供应了阅历。史料3.(汉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行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史记》[解读]这则材料反映了汉武帝初年西汉经济的富强。第一,汉朝初期的疗养生息带来了汉武帝初年的经济富强。其次,材料反映的是粮食丰收,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