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车行业智能网联汽车与充电设施方案TOC\o"1-2"\h\u177第一章智能网联汽车概述 2292291.1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与发展 2308331.1.1定义 2196951.1.2发展 2295081.2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 3183731.2.1传感器技术 368971.2.2控制器技术 3311821.2.3网络通信技术 3135111.2.4安全技术 369451.3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趋势 321671.3.1技术融合 3278311.3.2网络化 3212161.3.3个性化 3247301.3.4绿色环保 3194571.3.5国际化 43195第二章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架构 4168122.1车载终端系统 45522.2车载网络通信系统 453042.3车载智能控制系统 417522第三章智能网联汽车感知技术 553013.1感知技术概述 511573.2雷达感知技术 5221433.3视觉感知技术 5293763.4联合感知技术 517438第四章智能网联汽车决策与控制技术 619354.1决策与控制技术概述 6227324.2环境识别与理解 630314.3行为规划与决策 6210254.4控制执行与优化 79711第五章智能网联汽车安全与隐私保护 7101665.1安全与隐私保护概述 759505.2车载网络安全 7257885.3数据加密与隐私保护 8307125.4安全认证与监管 86992第六章充电设施概述 8270246.1充电设施的定义与分类 8101506.1.1定义 8158256.1.2分类 9269346.2充电设施的关键技术 9163276.2.1充电技术 926966.2.2充电设备与系统 9299116.2.3充电网络与运营 9297976.3充电设施的发展趋势 1081226.3.1充电功率不断提升 10121386.3.2充电方式多样化 10236136.3.3充电网络智能化 10203046.3.4充电服务多元化 108677第七章充电设施布局与规划 1075317.1充电设施布局原则 10115097.2充电设施规划方法 1092647.3充电设施建设与运营 1121537.4充电设施布局优化 112998第八章充电设施技术方案 1222608.1充电桩技术 12306198.2充电站技术 12182598.3换电站技术 12227058.4充电网络技术 1325841第九章充电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的融合 13310649.1融合发展趋势 13251219.2充电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的协同 133769.3充电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的数据交互 14295189.4充电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保障 1422386第十章政策法规与市场发展 141702710.1政策法规概述 141165710.2充电设施政策法规 152041010.3智能网联汽车政策法规 151831510.4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预测 15第一章智能网联汽车概述1.1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与发展1.1.1定义智能网联汽车,指的是在传统汽车的基础上,通过搭载先进的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以及网络通信设备,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云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从而提高汽车的安全、环保、节能、舒适和便利性。1.1.2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单一功能阶段、辅助驾驶阶段、半自动驾驶阶段和全自动驾驶阶段。目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正处于辅助驾驶阶段向半自动驾驶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1.2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1.2.1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感知外部环境的关键,主要包括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超声波传感器等。这些传感器能够实时采集车辆周围的环境信息,为后续的决策和控制提供数据支持。1.2.2控制器技术控制器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实现决策和控制的核心,主要包括嵌入式控制器、人工智能算法等。控制器根据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实时决策,并通过执行器实现对车辆的精确控制。1.2.3网络通信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云之间信息交换的关键,主要包括无线通信、有线通信、卫星通信等。网络通信技术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了实时、高效的信息传输途径。1.2.4安全技术安全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保障乘员安全和行车安全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网络安全、数据加密、隐私保护等。安全技术保证了智能网联汽车在信息交换和共享过程中的安全性。1.3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趋势1.3.1技术融合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网联汽车将实现多种技术的融合,如传感器技术、控制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以提高汽车的智能化水平。1.3.2网络化智能网联汽车将实现与外部环境的全面网络化,包括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云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体验。1.3.3个性化智能网联汽车将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如自动驾驶、智能导航、智能语音等,提升用户的驾驶体验。1.3.4绿色环保智能网联汽车将朝着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采用新能源、节能减排等技术,降低汽车对环境的影响。1.3.5国际化智能网联汽车将走向国际化市场,打破地域和国家的界限,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推动汽车产业的全球化发展。第二章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架构2.1车载终端系统车载终端系统是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实现车辆与外界环境的信息交互。该系统主要包括传感器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执行器模块三个部分。(1)传感器模块:负责采集车辆周边环境信息,如雷达、摄像头、激光雷达等,能够感知车辆周边的路况、障碍物等信息。(2)数据处理模块:对传感器模块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通过算法模型进行数据融合,为车辆提供精准的环境感知信息。(3)执行器模块:根据数据处理模块的指令,对车辆的行驶状态进行控制,包括驱动、制动、转向等。2.2车载网络通信系统车载网络通信系统是智能网联汽车的神经网络,负责实现车辆内部各系统之间的信息传输以及车辆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互。(1)车内网络通信:采用CAN、LIN、FlexRay等总线技术,实现车辆内部各控制单元之间的信息传输。(2)车外网络通信:通过V2X(VehicletoEverything)技术,实现车辆与外部环境(如其他车辆、基础设施、行人等)的信息交互。主要包括V2V(车与车)、V2I(车与基础设施)、V2P(车与人)等。2.3车载智能控制系统车载智能控制系统是智能网联汽车实现自动驾驶、辅助驾驶等智能功能的关键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对车辆的行驶状态进行智能控制,提高车辆的行驶安全性、舒适性和经济性。(1)自动驾驶系统:通过融合传感器、摄像头、雷达等信息,实现对车辆的自动驾驶控制,包括自动泊车、自动驾驶等。(2)辅助驾驶系统:对驾驶员的驾驶行为进行辅助,提高驾驶安全性,如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辅助、碰撞预警等。(3)车联网服务系统:通过车载终端系统与车联网平台连接,提供实时路况、导航、娱乐等信息服务,提升驾驶体验。第三章智能网联汽车感知技术3.1感知技术概述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感知技术是其关键支撑技术之一。感知技术是指通过各类传感器对车辆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实现对道路、车辆、行人等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准确、实时的环境信息。感知技术的核心任务是实现对周围环境的准确识别、定位和预测,为后续的决策和控制提供依据。3.2雷达感知技术雷达感知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感知技术。雷达通过发射电磁波,对车辆周围环境进行探测,根据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信号进行数据处理,从而实现对周围目标的距离、速度、方向等信息的获取。雷达感知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探测距离远,能够实现对前方、侧面和后方目标的探测;(2)抗干扰能力强,能够在恶劣天气和复杂环境中正常工作;(3)分辨率较高,能够对目标进行精确识别。目前常用的雷达感知技术有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3.3视觉感知技术视觉感知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另一种重要感知技术。它通过摄像头对车辆周围环境进行图像采集,再通过对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实现对道路、车辆、行人等信息的识别。视觉感知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信息量大,能够获取丰富的环境信息;(2)识别准确度高,能够对目标进行精确分类;(3)实时性强,能够实时更新环境信息。目前视觉感知技术主要包括目标检测、图像分割、目标跟踪等。3.4联合感知技术联合感知技术是指将多种感知技术相结合,实现对车辆周围环境的全面感知。联合感知技术能够充分发挥各种感知技术的优势,提高感知的准确性和鲁棒性。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联合感知技术:(1)雷达与视觉联合感知:结合雷达的测距能力和视觉的识别能力,实现对前方目标的精确识别和跟踪;(2)雷达与激光雷达联合感知:利用雷达的探测距离和激光雷达的高分辨率,实现对周围环境的全面探测;(3)视觉与惯性导航系统(INS)联合感知:通过视觉获取道路信息,结合INS提供的车辆状态信息,实现对车辆行驶状态的实时监测。联合感知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车辆的驾驶安全性、舒适性和智能水平。感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智能网联汽车将更加接近人类驾驶员的驾驶水平。第四章智能网联汽车决策与控制技术4.1决策与控制技术概述智能网联汽车决策与控制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根据车辆周边环境信息,进行合理的决策和精确的控制,以保证车辆的安全、舒适和高效行驶。决策与控制技术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环境感知、数据处理、决策制定、控制执行等。4.2环境识别与理解环境识别与理解是智能网联汽车决策与控制技术的基础。该技术通过对车辆周边环境进行感知,获取道路、车辆、行人等信息,为后续决策提供依据。环境识别与理解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感器技术: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用于收集车辆周边环境信息。(2)数据处理与分析:对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如道路边界、车辆位置、行人状态等。(3)地图匹配与定位:将车辆位置信息与地图数据进行匹配,实现车辆的精确定位。4.3行为规划与决策行为规划与决策是智能网联汽车决策与控制技术的关键环节。该环节根据环境识别与理解结果,制定合理的行驶策略和行驶路径。行为规划与决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路径规划:根据车辆当前位置和目标位置,规划一条安全、舒适的行驶路径。(2)行驶策略:根据道路状况、交通规则等因素,制定合理的行驶策略,如跟车、超车、车道保持等。(3)决策优化:利用优化算法,对行驶策略进行优化,以提高行驶效率和安全功能。4.4控制执行与优化控制执行与优化是实现智能网联汽车决策与控制技术的关键步骤。该环节根据行为规划与决策结果,对车辆进行实时控制,保证车辆按照预定轨迹行驶。控制执行与优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动力系统控制:对发动机、电机等动力系统进行控制,实现动力输出与需求相匹配。(2)制动系统控制:对制动系统进行控制,实现车辆稳定减速或停车。(3)转向系统控制:对转向系统进行控制,实现车辆的转向操作。(4)控制优化:利用控制算法,对车辆控制系统进行优化,以提高控制功能和稳定性。授权成功第五章智能网联汽车安全与隐私保护5.1安全与隐私保护概述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其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智能网联汽车在提供便捷、高效出行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安全与隐私挑战。安全与隐私保护是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涉及车载网络、数据加密、安全认证等多个方面。5.2车载网络安全车载网络安全是智能网联汽车安全与隐私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车载网络的安全,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完善的车载网络安全体系,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安全审计等功能;(2)采用安全通信协议,如SSL/TLS、DTLS等,对通信数据进行加密和完整性保护;(3)对车载网络设备进行安全加固,提高其抗攻击能力;(4)实施定期安全检查和更新,以应对不断涌现的网络威胁。5.3数据加密与隐私保护数据加密与隐私保护是智能网联汽车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关键环节。为保障用户数据安全,以下措施应得到实施:(1)采用对称加密算法(如AES)和非对称加密算法(如RSA)对数据进行加密,防止数据泄露;(2)使用安全哈希算法(如SHA256)对数据进行摘要,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3)采用访问控制策略,限制对敏感数据的访问;(4)对用户隐私数据进行脱敏处理,避免暴露用户身份信息。5.4安全认证与监管安全认证与监管是智能网联汽车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必要手段。以下措施应得到加强:(1)建立权威的安全认证机构,对智能网联汽车产品进行安全认证,保证其符合国家标准;(2)制定完善的监管政策,对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措施进行监督和检查;(3)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安全漏洞管理,及时修复发觉的安全漏洞;(4)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应对安全事件,保障用户利益。第六章充电设施概述6.1充电设施的定义与分类6.1.1定义充电设施是指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补给的相关设备与系统的总称,包括充电站、充电桩、充电柜等。充电设施是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推动电动汽车的普及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6.1.2分类充电设施根据充电方式、充电功率、充电位置等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按充电方式分类:可分为交流充电、直流充电和无线充电。(2)按充电功率分类:可分为慢充、快充和超充。(3)按充电位置分类:可分为公共充电站、目的地充电站和私人充电桩。6.2充电设施的关键技术6.2.1充电技术充电技术是充电设施的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交流充电技术:采用交流电源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具有充电功率低、充电时间长的特点。(2)直流充电技术:采用直流电源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具有充电功率高、充电时间短的特点。(3)无线充电技术:通过电磁感应或磁共振原理实现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具有便捷、安全的特点。6.2.2充电设备与系统充电设备与系统包括充电桩、充电柜、充电站等,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1)充电桩:具有充电接口、充电控制器、充电模块等核心部件,实现对电动汽车的充电功能。(2)充电柜:集成充电模块、充电控制器、充电接口等部件,适用于室内或半室外的充电场景。(3)充电站:包括充电桩、充电柜、监控系统、充电网络等,实现对电动汽车的集中充电和管理。6.2.3充电网络与运营充电网络与运营关键技术包括:(1)充电网络规划:根据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充电设施布局、充电功率等因素,进行充电网络的规划与设计。(2)充电运营管理: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充电设施的远程监控、故障诊断、充电数据统计等功能。6.3充电设施的发展趋势6.3.1充电功率不断提升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技术的发展,充电功率需求不断提高。未来充电设施将朝着更高功率、更快充电速度的方向发展。6.3.2充电方式多样化充电方式将从单一的交流充电、直流充电向无线充电、混合充电等多种方式发展,以满足不同场景的充电需求。6.3.3充电网络智能化充电网络将实现全面智能化,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提高充电设施的利用率、充电安全性和用户体验。6.3.4充电服务多元化充电服务将从单一的充电服务向综合服务方向发展,包括充电、维修、保养、租赁等多元化服务,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第七章充电设施布局与规划7.1充电设施布局原则充电设施的布局原则是保证电动汽车充电服务的便捷性、高效性和安全性,以下为具体布局原则:(1)覆盖范围原则:充电设施的布局应充分考虑电动汽车用户的出行需求,实现城市、城乡、高速公路等不同区域的全面覆盖。(2)均衡发展原则:根据电动汽车市场规模、发展趋势和区域差异,合理规划充电设施布局,实现区域间均衡发展。(3)便捷性原则:充电设施应选择易于到达、便于停车的地点,提高用户充电的便捷性。(4)安全性原则:充电设施布局应充分考虑安全距离、消防设施等因素,保证充电安全。(5)可持续发展原则:充电设施布局应考虑环保、节能等因素,促进电动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7.2充电设施规划方法充电设施的规划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需求预测:通过分析电动汽车市场发展趋势、用户需求等因素,预测充电设施的需求量。(2)区域划分:根据地理、交通、人口等因素,将规划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子区域,进行充电设施布局。(3)设施选址:综合考虑充电设施布局原则,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充电设施建设。(4)设施规模:根据需求预测结果和区域划分,确定各区域充电设施的建设规模。(5)网络优化:通过数学模型和算法,优化充电设施布局,提高充电网络的服务水平。7.3充电设施建设与运营充电设施的建设与运营应遵循以下要求:(1)政策支持:应加大对充电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引导企业投资建设。(2)技术创新:积极推动充电技术创新,提高充电设施的充电速度、安全性和可靠性。(3)多元化投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充电设施建设,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4)合理定价:根据市场规律和成本,合理制定充电服务价格,保障用户权益。(5)优质服务:加强充电设施运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满足用户需求。7.4充电设施布局优化充电设施布局优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数据驱动: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时收集充电设施使用数据,为优化布局提供依据。(2)动态调整:根据实际运营情况和用户需求,动态调整充电设施布局,提高服务效率。(3)区域协同:加强不同区域充电设施的协同,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投资成本。(4)智能化管理:运用智能化手段,提高充电设施的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5)用户导向:关注用户需求,以用户满意度为核心,持续优化充电设施布局。第八章充电设施技术方案8.1充电桩技术充电桩作为智能网联汽车充电设施的基础单元,其技术发展对汽车行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充电桩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充电接口技术:充电接口是连接电动汽车与充电桩的关键部件,需具备良好的兼容性、安全性和稳定性。当前,国内外充电接口标准逐渐统一,如GB/T20234系列标准。(2)充电模块技术:充电模块是充电桩的核心部件,负责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为电动汽车提供稳定的充电功率。充电模块技术发展趋势为高效率、高功率密度、模块化设计。(3)充电控制技术:充电控制技术涉及充电桩与电动汽车的通信、充电策略优化、充电状态监控等功能。采用先进的控制算法和通信协议,提高充电效率,降低充电能耗。8.2充电站技术充电站作为电动汽车充电的重要场所,其技术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充电站布局设计:充电站布局需考虑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充电需求等因素,合理规划充电桩数量、类型和分布。(2)充电站设备配置:充电站设备包括充电桩、监控系统、消防设施等,设备配置需满足充电需求,同时考虑安全、环保、节能等因素。(3)充电站运行管理:充电站运行管理涉及充电桩的维护保养、充电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充电服务的优化等,以提高充电站的运行效率和用户满意度。8.3换电站技术换电站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其主要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电池更换技术:换电站需具备快速更换电动汽车电池的能力,涉及电池包的快速拆卸、安装、充电和检测等技术。(2)换电站布局设计:换电站布局需考虑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换电需求等因素,合理规划换电站规模和设备配置。(3)换电站运行管理:换电站运行管理包括电池的调度、充电、检测、维护等,以提高换电站的运行效率和用户满意度。8.4充电网络技术充电网络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充电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充电网络架构:充电网络架构涉及充电桩、充电站、换电站等设施的互联互通,实现电动汽车充电的便捷性和高效性。(2)充电网络通信技术:充电网络通信技术包括充电设施与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与充电站、充电站与后台管理系统等之间的信息传输,保证充电网络的高效运行。(3)充电网络调度技术:充电网络调度技术涉及充电资源优化分配、充电策略调整等,以提高充电网络的运行效率和降低充电成本。(4)充电网络安全技术:充电网络安全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保证充电网络的信息安全和设备安全。第九章充电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的融合9.1融合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与充电设施之间的融合已成为汽车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智能网联汽车与充电设施的融合,旨在实现高效、便捷、安全的充电服务,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以下几方面趋势值得关注:(1)充电设施智能化:充电设施将逐步实现智能化,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充电设施的远程监控、故障诊断、充电策略优化等功能。(2)充电网络优化:充电设施布局将更加合理,形成覆盖广泛、高效便捷的充电网络,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充电需求。(3)充电服务个性化:基于大数据分析和用户画像,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充电服务,提高用户满意度。9.2充电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的协同充电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的协同发展,是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以下几方面协同举措尤为重要:(1)技术协同:充电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标准、接口规范等应保持一致,保证充电设施的兼容性和可靠性。(2)信息协同:充电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充电设施的状态监控、充电策略调整等功能。(3)服务协同:充电服务提供商与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提供充电、出行等一站式服务。9.3充电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的数据交互充电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的数据交互,是提升充电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的重要手段。以下几方面数据交互内容值得关注:(1)充电数据:充电设施实时传输充电数据,包括充电电流、电压、功率等,智能网联汽车根据数据调整充电策略。(2)车辆数据:智能网联汽车向充电设施传输车辆数据,如电池状态、充电需求等,充电设施根据数据提供个性化充电服务。(3)用户数据:充电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共同收集用户数据,包括充电行为、支付习惯等,用于优化充电服务。9.4充电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保障为保证充电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运行,以下几方面安全保障措施应予以关注:(1)安全认证:充电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均应通过严格的安全认证,保证产品安全可靠。(2)数据加密:充电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之间的数据传输采用加密技术,防止数据泄露。(3)系统防护:充电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均应具备较强的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老劳动合同范本
- 2024新技术开发保密责任合同书版B版
- 2025年度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合同细则3篇
- 2025年度数控车床采购合同(含刀具智能检测技术)4篇
- 2025年度特殊人群客运服务合同书-无障碍出行服务合作协议4篇
- 2025年度智慧医疗平台建设出资担保协议书4篇
- 2025年企业食堂承包及员工健康餐饮服务协议4篇
- 2024销售人员提成奖金分配劳动合同3篇
- 2024苹果期货交易与风险管理合同3篇
- 2025年度抖音平台虚拟商品交易安全保障协议3篇
- 第二章 运营管理战略
- 《三本白皮书》全文内容及应知应会知识点
- 专题14 思想方法专题:线段与角计算中的思想方法压轴题四种模型全攻略(解析版)
- 医院外来器械及植入物管理制度(4篇)
- 图像识别领域自适应技术-洞察分析
- 港口与港口工程概论
- 《念珠菌感染的治疗》课件
- 个体户店铺租赁合同
- 门店装修设计手册
- 考研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408)研究生考试试卷与参考答案(2025年)
-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考评试卷含答案(第49-56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