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鲁教五四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鲁教五四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鲁教五四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鲁教五四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鲁教五四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鲁教五四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样方法调查草地某种丛生植物,需要随机取样B.研究玉米田的范围和边界、各种群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2、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曲线上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A点B.乙曲线上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F点C.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乙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D.要恢复被破坏的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首先应增加消费者的种类及数量3、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零B.K值的大小与环境污染等人为因素无关C.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只受天敌的限制D.自然状况下种群数量不可能一直保持“J”型增长4、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

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5、根据生活史的不同,生物学家将生物分为r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如图所示两条曲线分别表示r对策和K对策两类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动态曲线有两个平衡点,即稳定平衡点(S点)和灭绝点(X点),当种群数量高于X点时,种群可以回升到S点,但是种群数量一旦低于X点,种群就会走向灭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r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在S点左右时,种群数量就是环境容纳量B.K对策生物的种群增长率始终大于等于零C.有害的r对策生物由于个体小,寿命短,很容易被人们彻底清除D.K对策生物在X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6、科研人员对某岛屿连续两年中社鼠种群数量和性比(♀:♂)进行研究;结果如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决定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B.可以用样方法获取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的变化数据C.社鼠雌性个体在秋冬季节环境中生存能力低于雄性个体D.社鼠种群密度较低时,较高性比(♀:♂)有利于种群密度恢复7、关于“探究自然状态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灭菌的落叶设为实验组,不做处理的落叶设为对照组B.土壤中参与落叶中有机物分解的生物仅是细菌或真菌C.实验组中落叶的分解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分解速度D.分解落叶时产生的能量和CO2可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8、某生物群落中,植物主要有仙人掌和骆驼刺等,动物主要有爬行类、啮齿目、鸟类和蝗虫等。该生物群落最可能是()A.湿地生物群落B.农田生物群落C.森林生物群落D.荒漠生物群落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10、如图表示种群中1和2两个指标的变化(假设后续趋势不变);X轴表示时间,Y轴表示相对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1表示种群数量的增长率,则该种群呈逻辑斯蒂增长(S型增长)B.若2表示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则该种群不存在K值C.若1和2表示两个不同种群的数量,则P时刻种群密度不一定相同D.若1和2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则P时刻年龄结构为增长型1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A.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将会逐渐增加B.在“S”形曲线中,不同的种群密度可能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C.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都能在K值维持稳定D.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达到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12、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鹰位于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占据3、4、5、6B.四个营养级该食物网由8C.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D.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若蛙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则该生态系统的虫害将变得严重13、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不同的生物会利用不同的策略来生存和繁衍,生物学家将生物分为r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r对策生物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扩散能力强,有较高的生殖率,以“量”取胜,如昆虫和杂草;K对策生物个体大,寿命长,存活率高,扩散能力弱,生殖率低,但有较高的竞争力,以“质”立足,如乔木和大型肉食动物。如图两条曲线分别表示r对策和K对策两类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K对策物种的种群动态曲线有两个平衡点;即稳定平衡点(S点)和绝灭点(X点)。当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当种群数量高于X点时,种群可以回升到S点,但是种群数量一旦低于又点就会走向绝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r对策的有害生物由于没有X点,很难被人们彻底清除B.K对策的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可能低于X点C.在种群基数较少时,K对策生物种群增长率不可能为负值D.K对策生物的稳定平衡点的种群数量就是环境容纳量14、如图为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ab段种群数量增长迅速,说明这一阶段没有死亡个体B.cd段曲线波动的原因可能是该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不断变化C.过度捕捞会使鱼类种群数量降到b点以下,使该物种资源面临崩溃D.当监测到三北防护林中松毛虫的种群数量有超过b点接近c点的趋势时,必须要发出警报并加大治虫力度15、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B.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C.亲体数量大于1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D.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16、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模型属于物理模型,反映了两物种之间的循环因果关系B.捕食者和猎物的环境容纳量分别是P3和N3C.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D.利用该模型能够解释猎物和捕食者双方的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17、某海岸潮间带分布着海藻;浮游植物、海星、藤壶等生物种类;各种生物间的营养关系如图所示。海藻、藤壶、贻贝和海葵固着于岩石表面,海星、石鳖和石槭在岩石表面来回爬动觅食,图中的数字表示海星食物中各种类所占的比例(%)。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B.海星和荔枝螺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种间竞争关系C.当除去全部海星一年后,石鳖、石槭数量大幅增加D.此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海星、荔枝螺海葵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8、演替的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_______。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指在原油植被虽然已不存在,但原有的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者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19、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_______。20、______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_______的基础。21、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_______的关系,还要加强立法、执法和_______,反对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发利用,即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22、种群数量变化增长曲线的两种类型是“J”型和“S”型。

(1)“J”型增长曲线:是无限增长曲线,呈指数增长的曲线。条件是在食物和_______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S”型增长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_______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______,死亡率______。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______________,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_______,又称K值。23、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_______;主要形式是_______24、群落中______________称为丰富度。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2题,共16分)25、空心莲子草是恶性入侵杂草;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科研人员对该入侵植物开展了相关研究。

(1)空心莲子草是水陆两栖草本植物(图1);科研人员调查了空心莲子草入侵样地群落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2所示。

由结果可知;空心莲子草入侵会导致物种丰富度________,进而改变群落的________方向。

(2)空心莲子草主要通过节部生根形成不定根(图1)迅速繁殖;在种间________过程中占据优势。科研人员推测空心莲子草还可能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毒害本土物种,为此开展了实验研究,其结果如图3所示。

与用_______处理的对照组相比;随空心莲子草(地上部和根系)浸提液浓度升高,三种牧草种子细胞膜损伤率增大,进而________种子的萌发。以上实验是否可以证明推测,如果可以,请说出理由;如果不可以,请补充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空心莲子草由于繁殖能力强;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________(写出一个)等原因;会取代本地优势种从而造成生态危机。

(4)科研人员提出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治理空心莲子草的入侵,请你写出一条可行性方案。__________26、互花米草是外来入侵植物;严重威胁我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科研人员针对其入侵的原因与防治方法开展了相关研究。

(1)互花米草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严重的外来物种入侵会导致当地原有植物种类锐减,使___________降低甚至丧失。

(2)随着快速生长的互花米草的引入,输入生态系统的______增加,沿_____________流动,进而影响系统内其他生物的生物量。红树植物秋茄是分布于我国滨海湿地的一种本土植物,与互花米草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相似,二者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

(3)为探究互花米草适应滨海湿地的原因;研究人员对生活在不同盐浓度下互花米草叶片和根中的保护酶SOD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如下图:

研究结果显示:叶片中SOD酶活性随盐浓度升高而___________,而根部SOD活性____________。表明互花米草在低盐浓度下;产生较多的SOD酶适应滨海湿地环境。

(4)互花米草能通过向周围环境分泌物质;抑制周围植物的生长来提高自身的入侵能力,叫做化感作用。为了防治互花米草入侵,选取本地植物秋茄开展相关研究。制备不同浓度的互花米草浸提液,分别处理本地红树植物秋茄。一段时间后,检测秋茄生长情况,结果如下图。

结果表明:秋茄对互花米草化感作用的适应能力高,依据是___________。

(5)依据本实验研究,为了防治互花米草的生态入侵,请为当地生态部门提出合理的建议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B【分析】【分析】

1;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2;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者蔓生;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不适宜采用样方法。

3;群落的结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4;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不仅是物种组成(群落的丰富度);还有群落中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

【详解】

A;丛生植物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不适宜采用样方法,A错误;

B;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包括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空间结构等;研究玉米田的范围和边界、各种群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B正确;

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种猛禽若是不同种生物,则可能是捕食关系,也可能是竞争关系;若是同种生物则可能是种内斗争关系,C错误;

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是一种生物,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

故选B。2、B【分析】【分析】

已知直线P表示Nt+1=Nt;则曲线P表示一年后的种群数量与当年相等;甲乙两条曲线在P曲线以上表示种群数量增长了,以下表示减少,A;F点与P曲线相交,说明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没有发生改变。

【详解】

A;据图分析可知;甲曲线上A点在P曲线上,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B点在曲线P以上,表示种群数量增长了;C点在曲线P以下,表示种群数量减少。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的是B点,A错误;

B;乙曲线上D、E点在曲线P以上;表示种群数量增长了;乙曲线F点与P曲线相交,说明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没有发生改变,B正确;

C、Nt小于a时;甲曲线在P曲线以下,种群数量在减少,所以甲更容易消亡,C错误;

D;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生产者的种类及数量,D错误。

故选B。3、D【分析】【分析】

1;S型曲线表示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不同;随着时间的增加,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S型曲线实现的条件是: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有限,存在天敌,种群数量增长受种群密度制约。

2、J型曲线表示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J型曲线需要的条件是: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

3;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详解】

A;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并不是等于零,A错误;

B;K值是环境容纳量;其大小与环境有关,当然与环境污染等人为因素有关,B错误;

C;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受天敌、气候、食物、传染病的限制;C错误;

D;自然状况下种群的生活资源有限;数量不可能永远呈“J”型增长,D正确。

故选D。4、B【分析】【详解】

①生态系统种群类型数量较乙生态系统多;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且在气候条件骤变后,甲种群数量能保持相对稳定,而乙种群数量变化较大,由此可见,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①正确;

②群落是同一时间内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据图分析,两个区间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于乙,这样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不一定较乙复杂,②错误;

③新的物种产生必须经过生殖隔离;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不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③错误;

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时种群类型数量降到最低;而S点后种群类型数量又逐渐增加,可见S点后一定经历过一个次生演替的过程,④正确;所以①④正确。

故选B。5、A【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r对策物种只是一个稳定平衡点而没有绝灭点;这正是人们消除有害生物的危害所面临的状况。图中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即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

【详解】

A、不论是r对策生物还是K对策生物;S点都为稳定平衡点,当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该平衡点的种群数量就是环境容纳量,A正确;

B;当种群基数低于灭绝点(X点)时;K对策生物种群可能走向灭绝,增长率为负值,B错误;

C、有害的r对策生物只有稳定平衡点(S点);没有灭绝点(X点),很难被人们彻底清除,C错误;

D;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增长符合“S”型曲线;其增长速率最大是在K/2时,而X点的种群增长速率为零,D错误。

故选A。6、D【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对某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和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性比进行统计的结果。秋冬季社鼠种群中雌性明显多于雄性;该季节社鼠种群数量相对较少;春季社鼠种群中雌性仍多于雄性,但性比有所下降,而社鼠种群数量有所增加;春季和春夏之交更时,社鼠种群中雌性数目接近于雄性,此时种群数量达到高峰期;夏季社鼠种群中雄性多于雌性,此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详解】

根据题意,决定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A错误;社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用标志重捕法获取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数据,B错误;由图可知,在秋冬季,社鼠雌性明显多于雄性,说明社鼠雌性个体在秋冬季环境中生存能力高于雄性个体,C错误;由图可知,性比维持较低水平时种群数量相对较高,可见社鼠种群密度较低时较高性比(♀:♂)利于种群密度恢复,D正确。7、C【分析】【分析】

分解者;亦称还原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分解者是异养生物,其作用是把动植物残体内固定的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生产者能重新利用的简单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其作用与生产者相反。

【详解】

A;灭菌的土壤设为实验组;不做处理的土壤设为对照组,以此来探究自然状态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A错误;

B;土壤中参与落叶中有机物分解的生物是分解者;主要是细菌或真菌,还有动物如蚯蚓等,B错误;

C;由于实验组的土壤微生物被灭菌;实验组中落叶的分解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分解速度,C正确;

D、分解落叶时产生的能量不能再被利用,CO2可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D错误。

故选C。8、D【分析】【分析】

地球各地因气候;地形和其他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详解】

A;湿地生物群落水分充足;主要植物不会是仙人掌和骆驼刺等耐旱植物,A错误;

B;农田生物群落植物应以农作物为主;与题干不符,B错误;

C;森林生物群落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等多种植物;且乔木占优势,植物不会主要是仙人掌和骆驼刺等,C错误;

D;荒漠生物群落降水少且不均匀;因此荒漠中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例如仙人掌和骆驼刺,动物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目、鸟类和蝗虫等,它们以独特的生存方式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D正确。

故选D。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9、A:B:C【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详解】

A;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可以来自无机环境;也可以来自生物,如动物的叫声,A错误;

B;植物不仅可以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也能通过物理形式传递信息,如植物通过花的颜色、形状传递信息,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不仅可以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也可以从高营养级向低营养级反馈,C错误;

D;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故选ABC。

【点睛】10、B:C【分析】【分析】

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分为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2;种群数量增长曲线:“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又称为逻辑斯谛增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详解】

A;种群以“S”型曲线增长过程中;其增长率随时间一直减小,与曲线1不相符,A错误;

B;若2表示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则代表“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该种群不存在K值,B正确;

C;若1和2表示两个不同种群的数量;则P时刻种群数量相同,但不确定两个种群生存空间的大小,种群密度大小未知,C正确;

D;若1和2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则P时刻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错误。

故选BC。

【点睛】11、A:C:D【分析】【分析】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S型曲线是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形成的,“S”型曲线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详解】

A;年龄组成并不是决定种群的数量;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由于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的影响,原先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数量可能会下降,A错误;

B;根据“S”型曲线的斜率可知;不同的种群密度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B正确;

C;对于自然环境中的种群而言;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可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C错误;

D;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时;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D错误。

故选ACD。12、A:B:D【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植物为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图中共有8条食物链;

【详解】

A;据图可知;图示食物网中鹰处于最高营养级,且在食物链植物→鼠→鹰、植物→食性昆虫→食虫鸟→鹰、植物→食性昆虫→蛙→蛇→鹰、植物→食性昆虫→食虫昆虫→蛙→蛇→鹰中鹰分别占居3、4、5、6四个营养级,A正确;

B;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捕食的最高营养级,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据图可知,在食物网中,蛇可以捕食鼠,两者之间是捕食关系;食虫鸟与蛙均可捕食食性昆虫,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正确;

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

D;若蛙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则食植昆虫的数量将会增加,该生态系统的虫害将变得严重,D正确。

故选ABD。13、A:B:D【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r对策生物没有绝灭点(X点),K对策生物有稳定平衡点(S点)和绝灭点(X点)。结合题干信息“r对策生物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扩散能力强,有较高的生殖率”,“K对策物种的种群动态曲线有两个平衡点,即稳定平衡点(S点)和绝灭点(X点)”进行答题。

【详解】

A、r对策生物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扩散能力强,有较高的生殖率,在种群数量低时可迅速回升,没有X点,因此该类生物难以彻底清除,A正确;

B;K对策生物生殖率低;根据题干信息,K对策动物有一个绝灭点(X),其种群数量可能低于X点,从而导致物种灭绝,B正确;

C;当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低于X点;可能会导致种群数量减少,进而灭绝,所以增长率可以为负值,C错误;

D;根据题干信息“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说明稳定平衡点的种群数量就是环境容纳量,D正确。

故选ABD。14、A:D【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曲线表示S型曲线,达到K值(c点)后,种群增长率为0,若不考虑迁入与迁出,则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当;在K/2(b点)处;种群增长率最大。

【详解】

A、ab段种群数量增长迅速;说明这一阶段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并不是没有死亡个体,A错误;

B;cd段曲线波动的原因是种群的出生率和死率不断变化;使得种群数量出现波动,B正确;

C、过度捕捞会使鱼类种群数量降到b点以下;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使该物种资源面临崩溃,C正确;

D、当监测到三北防护林中松毛虫的种群数量有超过a点接近b点的趋势时,因b点种群数量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要发出警报并加大治虫力度,D错误。

故选AD。15、B:C【分析】【分析】

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

A;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该种群的补充量等于亲本数量,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是K值,根据种群的增长率变化可知,捕捞后种群数量处于K/2时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A错误;

B;种群数量处于K/2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即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B正确;

C;由图可知;亲体数量大于1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达到K值,种群达到稳定状态,C正确;

D;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故选BC。16、C:D【分析】【分析】

1;循环因果关系:在生物学上;许多生理或生态过程的因果关系是循环性的,也就是说,一定的事件作为引起变化的原因,所导致的结果又会成为新的条件,施加于原来作为原因的事件,使之产生新的结果,如此循环往复。

2;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详解】

A;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捕食者——猎物模型对种群的数量进行的统计,描绘曲线反应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属于数学模型,反映了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因捕食关系而相互制约数量变化,A错误;

B、分析图可知,捕食者数量在P2处上下波动,猎物数量在N2处上下波动,所以捕食者和猎物的环境容纳量分别是P2和N2;B错误;

C、从图中数学模型中可以看出,在N1-N2段,猎物数量减少时,捕食者的数量也减少,捕食者数量进一步减少后,减少了对被捕食者的捕食,被捕食者的数量增加,在N2-N3段;随着被捕食者数量增多,捕食者的食物增多,捕食者数量增多,捕食者数量进一步增多后,捕食增多,被捕食者的数量减少,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过程,C正确;

D;该模型是捕食者——猎物模型;利用该模型既能解释由于捕食者的存在,导致猎物的种群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也能解释由于被捕食者的存在,导致捕食者的种群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CD。17、A:C【分析】【分析】

生物群落是指一定区域的所有生物。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

【详解】

A;生物群落包括该生态系统的所有种群;图中生物没有分解者,A错误;

B;海星捕食荔枝螺;同时两者都捕食藤壶和贻贝,所以两者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种间竞争关系,B正确;

C;图中数字表示海星食物中各种类生物所占的比例;从图中看出藤壶提供了海星食物的64%,当除去全部海星一年后,这部分藤壶得以生存并大量繁殖,占据岩石表面,从而使海藻减少,石鳖、石槭数量因食物减少而减少,C错误;

D;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据图可知,此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海星、荔枝螺、海葵,D正确。

故选AC。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8、略

【解析】①.次生演替②.土壤条件19、略

【解析】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20、略

【解析】①.负反馈调节②.自我调节能力2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人与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盲目地、掠夺式地2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空间种内竞争降低增高停止环境容纳量2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呼吸作用热能24、略

【分析】【详解】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解析】物种数目的多少四、实验题(共2题,共16分)25、略

【分析】【分析】

1;生态入侵;是指外来物种通过人的活动或其他途径引入新的生态环境区域后,依靠其自身的强大生存竞争力(自然拓展快、危害大),造成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削弱的现象。生态入侵的途径主要有4种:自然传播、贸易渠道传播、旅客携带物传播、人为引种传播。

2;据图分析;图2中入侵群落的丰富度指数比对照群落低;图3中实验的自变量是牧草的种类、空心莲子草浸提液浓度和提取部位,因变量是牧草种子细胞膜损伤率。

【详解】

(1)根据图2分析;与对照群落对比,入侵群落的丰富度指数降低,说明空心莲子草入侵会导致物种丰富度下降,进而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

(2)图1中显示;空心莲子草主要通过节部生根形成不定根,进而大量繁殖,在种间竞争过程中占据优势。图3中对照组的提取液浓度应该是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