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规范DG/TJ08一2188一2015J13268一2015主编单位:上海市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批准部门: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施行日期:2016年5月1日2016上海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文件沪建管[2015]904号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关于批准《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规范》为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的通知各有关单位:由上海市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主编的《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规范》,经审核,现批准为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统一编号为DG/TJ08—2188—2015,自2016年5月1日起实施。本规范由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上海市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负责解释。特此通知。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二。一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2015年9月本规范根据《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关于印发〈2006年上海市工程建设地方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沪建交[2006]183号)文件要求,由上海市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任主编单位编制而成。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最后审查定稿。本规范共7章和1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应急功能分区;5应急交通;6应急设施;7绿化;附录A。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上海市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地址:上海市新乐路45号;邮编:200031;E-mail:zxb@shlandscape.com),或上海市建筑建材业市场管理总站(地址:上海市小木桥路683号;邮编:200032;E-mail:shgcjs-gf@sina.com),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主编单位:上海市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范善华陈新宇主要审查人:吴成季皓雪张希波张文娟陆宇德施建明瞿肇明鞠晓丹叶森森王献心章迎尔上海市建筑建材业市场管理总站—1—1总则 12术语 23基本规定 43.1一般规定 43.2设防要求 73.3应急功能区选址及竖向要求 94应急功能分区 104.1应急综合管理区 104.2人员安置区 115应急交通 145.1应急出入口 145.2应急道路 155.3应急停机坪场地 175.4应急保障车辆停放场地 186应急设施 206.1应急给排水 206.2应急电气 226.3应急消防 276.4应急垃圾收集 286.5应急厕所 296.6应急通风 306.7应急标志 317绿化 33附录A应急避难场地内部乔木推荐树种 35—2—本规范用词说明 38引用标准名录 39条文说明 41—3—contents1Generalprovisions 12Terms 23Basicrequirements 43.1Generalrequirements 43.2protectionrequirement 73.3Locationandgradingrequirementofemergencyfunction 94Functionconversion 104.1Emergencyintegrationmanagementarea 10 115Emergencytransportation 145.1Emergencyentranceandexit 145.2Emergencyroad 155.3Emergencyhelicopterlandingarea 175.4parkingforemergencyresponse 186Refugeefacility 206.1watersupplyanddrainage 206.2Electrical 226.3Emergencyfireprotection 276.4Garbagecollectionforemergency 286.5Emergencyrestroom 296.6Emergencyventilation 306.7Emergencysign 317plant 33—4—AppendixARecommendedtreeinemergencyshelter 35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 38Listofquotedstandards 39Explanationofprovisions 41—1—1总则1●0●1为了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应急管理、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妥善安置受到突发灾害威胁或危害的人员,规范和推进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上海市新建、改建、扩建应急避难场所的设计。1●0●3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2术语2.0.1应急emergencyresponse为地震、台风等破坏性自然灾害或其他重大危害性突发事件发生前所做的各种防御和减轻灾害的准备以及灾害发生后所采取的紧急抢险救灾行动。2.0.2应急避难场所disastersemergencyshelter在城市中人口聚集地附近,以应对地震和台风灾害为主,兼顾其他灾害事故,用于接纳受灾居民紧急疏散、临时或较长时间避难及宿住生活,确保避难居民安全,避免灾后再次发生灾害,并可供政府组织开展救灾工作的场所。应急避难场所包括应急避难建筑和应急避难场地。2.0.3紧急避难场所temporarydisastersemergencyshelter可在灾后用于就近临时避难的场所,也是避难人员集合并转移到固定避难场所的过渡性场所。2.0.4固定避难场所residentdisastersemergencyshelter具备宿住功能,配有相应生活保障设施,用于灾后人员固定避难和进行集中性救援的避难场所。2.0.5应急避难建筑emergencyshelteringbuilding在应急避难场所内,配有应急生活保障设施,用于灾后人员避难、集中救援,并具备宿住(休息)功能的建筑。应急避难建筑是指配备有应急生活保障设施的体育馆、学校教学楼和食堂、影剧院、旅馆、救助站、度假村等公共建筑的室内空间。2.0.6应急避难场地emergencyshelteringsite在应急避难场所内,能提供应急避难或临时搭设应急设施的室外空旷场地。应急避难场地是配备有应急生活保障设施的城—3—应急避难场所内,用于灾时指挥和组织救援、储备和发放物资等处理各项事务的管理区域。2.0.8应急避难设施facilityforemergencyresponse为应对突发灾害,在应急避难场所内预先设置的或临时架(搭)设的应急给排水、供电和标志等设施设备。2.0.9应急避难道路emergencyevacuationroad在应急避难场所内,能满足人员疏散、紧急救护及物资运输等出入的道路。2.0.10有效避难面积effectiveareaforemergencysheltering应急避难场所内,除去水面以及其他不宜收容人群避难的场所(密林、道路、电梯等)面积外,用于人员宿面积。为保障应急功能(应急管理、应急设施、应急交通)所占用的面积不包括在内。2.0.11人均有效避难面积percapitaeffectivearea有效避难面积与场所容纳避难人员人数之比。2.0.12次生灾害secondarydisaster由于灾害引发的水灾、火灾、泥石流、建筑倒塌、爆炸等其他灾害。2.0.13防火林带disasterpreventionbarrier城市公园或灾民安置区周边栽植的,由防火树种为主建成的,具有一定宽度和高度的,可以防止大火延烧的林带。—4—3基本规定3.1一般规定3.1.1应急避难场所的用地范围、性质、等级应以批准的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和区县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为依据。3.1.2应急避难场所设计应充分利用现有公共资源,以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平灾结合、安全可靠为原则,科学、合理、有效地配置相应的设施设备,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满足灾时应急避难的需求。3.1.3应急避难场所应确保有足够的有效避难面积,可根据其保障性能、避难人数、开放时间等分为I类、Ⅱ类、Ⅲ类三种等级,其分级控制要求应按照表3.1.3的规定执行。表3.1.3应急避难场所分级控制要求级别保障性能避难人数(万人)开放时间(天)应急避难场所类型人均有效避难面积(m2)服务半径(m)I类应急避难场所固定避难场所>0.5>30场地≥3.05000建筑2.0~3.5Ⅱ类应急避难场所0.1~0.510~30场地≥2.01000建筑1.5~2.0Ⅲ类应急避难场所紧急避难场所<0.1<10场地≥1.5500建筑1.0~1.53.1.4各级应急避难场所的应急功能分区和应急交通设置应按表3.1.4的规定执行。—5—表3.1.4应急功能分区应急功能分区和应急交通I类应急避难场所Ⅱ类应急避难场所Ⅲ类应急避难场所应急综合管理区应急指挥区●●●应急医疗卫生区●OO应急物资存放和供应区●●O人员安置区应急宿住区●●●公共活动区●●O应急交通应急出入口●●●应急道路●●●应急停机坪场地●O 应急车辆停放场地●●O注:“●”表示应设;“O”表示可设;“—”表示不需要设置。3●1●5应急设施设置应符合因地制宜、科学合理、便于管理的原则。各功能区和应急交通的设施配置应按照表3●1●5的规定执行。表3.1.5应急设施配置应急功能分区和应急交通应急设施应急综合管理区人员安置区应急交通应急指挥区应急医疗卫生区应急物资存放和供应区应急宿住区公共活动区应急出入口应急道路应急停机坪场地应急车辆停放场地应急给排水●OO●O●●●●应急照明●●●●●●●●O应急广播●●●●●●●●●应急通信●●●●●●O●O应急监控●●●●●●●●●应急消防●●●●●●●●●垃圾收集●●●●●●●●●应急厕所●● ●O 应急通风●OO●O 应急标志●●●●●●●●●注:“●”表示应设;“O”表示可设;“—”表示不需要设置。—6—3.1.6位于城市绿地内的应急避难场地,其内部的绿化还应具有防火、防风、滞尘等功能,且不对人体有所损害。3.1.7应急避难场所设计时,固定(永久)设施和临时(移动)设施的设置应相结合。下述各类应急功能和应急避难设施宜设计为永久建设工程:1应急避难场所的应急交通、应急储水和取水工程设施;2应急避难场所的承担市、区级应急指挥、应急医疗、应急物资储备、应急保障车辆停放以及应急停机坪的应急供电工程设施;3I类应急避难场所内的应急医疗卫生区和应急垃圾收集设施;4I、Ⅱ类应急避难场所的应急物资储备区;5应急避难建筑内的应急通风工程设施(含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6消防工程设施(含避难建筑和避难场地);7应急厕所的化粪池;8应急广播和监控设施。3.1.8应急设施设置不应影响市民的日常正常活动和使用要求。新建的应急避难设施不应影响原有场所内的布局或景观。3.1.9应急避难场地内的应急强弱供电、应急给排水和应急排污管线宜埋地敷设并采取有效的抗压、防盗等保护措施。3.1.10应急避难场所的应急广播、应急通信应在危险发生时能及时有效通知危险区域内的人员。3.1.11应急避难场所设计应满足无障碍设计的相关要求,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现行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无障碍设施设计标准》DGJ08—103的相关规定。残障人数应按照场所内避难总人数的0.5%计算。3.1.12应急避难场所设计应满足儿童安全设计的相关要求,应符合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中第6.6.3—7—3●1●13应急避难场所设计应以不影响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修缮和保护为前提。场所内的古树名木、有文物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建筑(构筑)物应采取保护措施,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现行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的相关规定。3.2设防要求3●2●1应急避难场所设防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遭受不高于本市设计规范设防水准灾害的影响下,应急避难建筑和应急避难设施不应发生严重破坏,且能及时恢复;临时设置的应急避难设施应能顺利安装和启用;2在遭受高于本市设计规范设防标准灾害的影响下,应急避难建筑和应急避难设施,应确保避难人员的生命安全,且避难功能应能及时恢复;3在临灾时期和灾时启用的应急避难场所,应保证承担应急避难功能的建筑和设施不发生危及避难人员生命安全的破坏;4应急避难场所内现状建筑工程设施和设备,不得影响应急避难场所应急功能的发挥,不得危及避难人员生命安全。3●2●2新建的应急避难场所预定抗震设防烈度标准不应低于8度,改建、扩建的应急避难场所预定抗震设防烈度标准不应低于7度。3●2●3用于躲避台风的应急避难场所范围内的绝对标高应高于周边江、河、湖水体的最高水位、水工建筑(构筑)物的进水口、排水口和溢水口及闸门的绝对标高,应综合考虑上下游排水能力和保证措施,宜满足50年~100年一遇水准,保证应急避难功能区不被水淹。3●2●4位于防洪保护区的防洪避难场所的防洪标准不应低于符—8—合现行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50201所确定的淹没水位,人员安置区和应急指挥区的安全标高不应低于0●5m。3●2●5避难场所排水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急避难建筑排水重现期不应低于5年;2I类应急避难场所周边区域的排水设计重现期不应低于5年;3"类、Ⅲ类应急避难场所周边区域的排水设计重现期不应低于3年;4用于躲避台风灾害的应急避难场所,其周边区域的排水设计重现期不应低于5年,应急避难建筑的设计雨水流量应按不低于历史或预估的最大暴雨强度复核。3●2●6应急避难设施宜进行隐蔽型设计,对于露出地面的应急避难设施应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宜进行美观处理。3●2●7应急避难场所内不宜设置架空设施,确需设置时应有安全防护措施。3●2●8应急用的大型器材设施应满足防火、防尘、抗污染、防水、防震、节能、环保和消声等技术要求。3●2●9应急用的大型器材配置应以钢材或混凝土等稳定性高的材料为主,配以相应的可移动或变动结构,便于拆卸或移除。3●2●10新建永久性应急避难建筑(构筑)物的抗震设防应满足下列要求:1当遭受到烈度为8度的地震影响时,结构主要构件应保持弹性,其他构件应不弯曲变形;2当遭受高于预估抗震设防烈度8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损坏部位对应急功能应无影响或影响较小,且应能在应急反应处置期通过应急处置仍能继续使用。3●2●11新建永久性应急避难建筑(构筑)物的抗风设计应符合相关规范的抗风要求,基本风压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中的百年一遇的风压执行。—9—3.2.12新建的应急避难场地内的植被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并具有良好观赏效果的地带性适生植物;2严禁使用有毒有害等威胁到人群安全的植物种类,应慎用易引起部分人群过敏的植物种类。3.3应急功能区选址及竖向要求3.3.1应急功能区应选择在有利于避难人员顺畅进入和向外疏散的区域。且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避开可能引起道路坍塌、建筑物倒塌及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危险区域;2应避开高压线走廊区域;3应避开易燃易爆危险品存放点、严重污染源以及其他易引发次生灾害的区域;有火灾或爆炸危险源时,应设置防火、防爆隔离带;4应急功能区与周围易燃建筑等一般次生火灾源之间应设置不少于30m的防火安全带;距易燃易爆工厂仓库、供气场、储气站等重大次生火灾或爆炸危险源距离不应小于1000m;5不应设置在地铁线路走向上方区域。3.3.2应急避难场地内的竖向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的规定。满足地形排水、车辆行驶、人员通行、防洪排涝和景观效果等要求。3.3.3应急避难场地内的土体堆置的土方宜就地平衡,并根据设计计算土方工程量,包括开挖土方量、外运土方量或运入土方量。3.3.4应急避难场地内宜采用平坡或微地形设计。人员安置区的坡度应小于8%,广场的坡度不宜大于10%。—10—4应急功能分区4.1应急综合管理区4.1.1应急综合管理区宜包括:应急指挥区、应急医疗卫生区、应急物资存放和供应区。有条件的I类应急避难场所应在应急综合管理区内设置应急救灾演练、应急功能演示或培训设施。4.1.2应急综合管理区的布置宜利用原具管理服务功能的建筑或区域。4.1.3应急指挥区宜利用原有建筑内的会议室、监控、值班室、通信值班室及强电和弱电房间,其现状消防、监控、通信系统作为应急指挥使用。4.1.4应急医疗卫生区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急医疗卫生区可设置在场所内或场所周边。场所内需要医疗救治人员的有效使用面积每床不应低于25m2。可利用场所周边1000m范围内的医院或医疗卫生设施;2应设置救护车辆的临时停放场所;3应急医疗卫生区的人均使用面积不宜小于0.1m2,且使用面积不宜小于40m2;应急医疗卫生区应分为两个区域,每个区域分别设1个洗手盆,其中一个区域内还应设1个消毒池;4行动困难、需要卧床的伤病人员的比例,应按不低于该应急避难场所内总避难人数的2%计算;5应设单独的供水点、公共卫生间和垃圾收集设施;6应设开水间;7有条件的应急医疗卫生区应单独设置医护人员卫生间和淋浴设施;—11—8应结合传染病疫情控制预案,对可能发生的传染病疫情安排专用应急医疗区。4.1.5应急物资存放和供应区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急物资储备区可设置在场所内或场所周边。当利用场所周边设施时,其周边设施与场所的距离不应大于500m;2应设置应急物资储运车辆的临时停放场所;3应急物资发放可结合应急物资储备区设置,也可结合人员安置区设置;4应利用场所内原有的仓库、地下车库、食堂等作为应急物资储备区。应设立必要的储存食品库、消防器具库、防灾器材和可移动设施或设备;5应急物资存放和供应区内食品储存标准应按照每人每日500g~900g设计。医疗药品、器材按2%受伤者比率的需求量储备;6应急物资发放区的使用面积不宜小于人均0.1m2;于50m2。4.2人员安置区4.2.1人员安置区宜包括:应急宿住区和公共活动区。4.2.2人员安置区的布置应综合灾害环境、气候、地形地貌、基础设施配套及应急避难场所内人员特点等因素进行。4.2.3应急宿住区可设置在应急避难建筑或应急避难场地内,应急避难场地中可采用帐篷或活动房规定:1应急宿住区应设在场所内受外部干扰较少的区域;2应急避难建筑内的应急宿住区,应设置在建筑的1层~3层;—12—3婴幼儿、高龄老人、残疾人及行动困难、需要卧床者和病人等特定人员的应急宿住区宜设置在建筑的1层,并应符合无障碍设计要求;4应急避难场地内的应急宿住区应优先选择地形较平坦空旷、地势较高、排水畅通和交通便利场地设置;5应在应急宿住区入口设置人员登记处;6应急宿住区内的人均宿住面积不宜小于2●0m2,睡眠宽7宜按家庭分户宿住;8宜在应急宿住区内安排独立的救灾人员宿住区;9宜在有条件的应急避难场所内设置特殊人员宿住区,人均宿住面积不宜小于3●0m2;10I类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建洗浴设施。4●2●4应急宿住区空间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急宿住区的空间布置应按宿住组、宿住组团、宿住片区、宿住单元分级控制宿住人数,每个宿住等级之间的间距应符表4.2.4宿住区分级控制规模分级宿住组宿住组团宿住片区宿住单元宿住人数(人)3001500500010000~15000间距要求(m)≥1●5≥3●5≥8●0≥16●02应急避难建筑内一个房间的避难人数超过50人时,宜采取分区宿住,通道的宽度不宜小于1●2m,区间通道宽度不宜小于3每个宿住组团应设置应急供水点、应急厕所、垃圾收集点各1个,并宜设置开水间;4每个宿住片区应设计供水车停车区及配水点;1个面积不小于40m2的应急医疗卫生点;1个面积不小于50m2的物资发放—13—点,1个面积不小于40m2的管理服务点。4●2●5应急宿住区采用帐篷进行布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帐篷之间搭设的最小距离宜满足表4●2●5规定的数值:表4.2.5帐篷之间最小距离帐篷间关系门对门门对墙间距(m)2帐篷宜分排或分列排列,紧密排列的最大长度不宜超4●2●6公共活动区的设置宜符合下列规定:1100人(含100人)以下的公共活动区,人均使用面积为0●30旧;人数大于100人时,超出100人部分按人均使用面积2计算;2应急避难建筑内的公共活动区宜每层设置,室内公共活动区的最小使用面积不宜小于30m2。—14—5应急交通5.1应急出入口5.1.1应急避难场地内的应急出入口宜包括:主要出入口、次要出入口和专用出入口。5.1.2应急出入口的位置应依据各应急避难功能区的避难规模和功能要求确定,其设置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急出入口应布置在地面建筑倒塌范围之外;2主要出入口应与本市应急疏散道路相衔接;3主要出入口位置,应与灾害条件下城镇应急交通和人员的走向、流量相适应,并根据避难人口规模和救灾活动的需要设置集散广场;4应急出入口数量的设置应符合表5.1.2的规定:表5.1.2应急出入口数量级别应急出入口(个)I类应急避难场所≥4Ⅱ类应急避难场所≥3Ⅲ类应急避难场所≥25人员进出口与车辆进出口宜分开设置。宜单独设置应急医疗垃圾运输出入口;6应急出入口的设置应满足车辆和避难人员无障碍通行的要求,应设置不小于1个能进出轮椅的出入口;7出入口的路面材料宜采用耐高温、耐燃烧、耐溶解,且燃烧后不会产生有毒气体的材料;—15—8改建、扩建的应急避难场地宜利用平时场地出入口作为应急出入口。5.1.3应急避难建筑内的应急出入口应为安全疏散出入口,其数量和总宽度应根据避难人员负荷确定,且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安全疏散出入口的有效宽度不宜小于1.40m,且不应小于1.10m;安全出口门不应设置门槛;2安全疏散出入口不应少于2个;当按照建筑规范要求只有1个出入口时,应增设应急出入口;3出入门的开关方向应向疏散方向开启,并易于从内部打开。5.1.4应急避难建筑的疏散门、安全出口、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各自总净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层的房间疏散门、安全出口、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各自总净宽度,应根据疏散人数按每100人的最小疏散净宽度不小于表5.1.4的规定计算确定。当每层疏散人数不等时,疏散楼梯的总净宽度可分层计算;表5.1.4每层的房间疏散门、安全出口、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每100人最小疏散净宽度(m)建筑层数建筑的耐火等级三级四级地上楼层1层~2层0.650.751.003层0.751.00—2首层外门的总净宽度应按该建筑疏散人数最多一层的人数计算确定,不供其他楼层人员疏散的外门,可按本层的疏散人数计算确定。5.2应急道路5.2.1应急避难场所内部道路应连通各应急避难功能区、应急—16—避难建筑和主要设施,宜采用柔性路面。5.2.2应急避难场所内部道路边缘至避难设施的最小距离,宜符合表5.2.2的规定。表5.2.2道路边缘至避难设施的最小距离(m)设施与道路关系距离支路有出入口53无出入口325.2.3应急避难道路宜避开桥梁设置。必须过桥的疏散道路应保证桥梁的抗震能力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的相关规定。5.2.4改建、扩建的应急避难场所宜利用平时场地道路交通系统作为灾时救灾物资运输主线、人员安置区内应急避难道路。5.2.5应急避难场地内的应急道路设计应确定道路路线和等级,可按主路、次路、人行道路分级设置,道路宽度按照表5.2.5的规定执行。表5.2.5应急避难场地内分级道路宽度道路类别道路宽度(m)设置要求车行人行主路≥5.5≥2.0应设双车道,并满足通行消防车;应设人行道、盲道;应满足通行轮椅次路≥2.5应设单车道;宜设人行道、盲道;应满足通行轮椅人行道 宜设盲道;应满足通行轮椅注:其他专用通道的设置应满足专用车辆通行的要求。—17—5.3应急停机坪场地5.3.1应急停机坪场地宜包括:接地离地区、最终进近和起飞5.3.2应急避难场地内的应急停机坪场地设计应设在空旷、平坦、无妨碍直升机降落物的区域,并符合下列规定:1接地离地区的面积按下式计算:SJ=π(0.75C)2(5.3.2-1)式中SJ—接地离地区的面积:π—圆周率;C—直升机起落架外距。2最终进近和起飞区的面积不应小于按下式计算的面积:SZ=[π(0.75D)2]—SJ(5.3.2-2)式中SZ—最终进近和起飞区的面积;π—圆周率;D—直升机全长和全宽中的较大值。3安全区的宽度应从最终进近和起飞区的四周至少延伸3m,或至少按下式计算的距离延伸(两者中取较大值):∞A=0.25D(5.3.2-3)式中∞A—安全区的宽度。4直升机起降坪荷载应根据直升机总重按局部荷载考虑,同时其等效均布荷载不低于5.0KN/m2。局部荷载应按直升机实际最大起飞重量确定,当没有机型技术资料时,一般可依据轻、中、重三种类型的不同要求,按表5.3.2规定选用局部荷载标准值及作用面积。—18—表5.3.2直升机起降坪荷载直升机机型轻型中型重型最大起飞重量(KN)204060局部荷载标准值(KN)204060作用面积(m2)0.20×0.200.25×0.250.30×0.305设计中尚应考虑由人员、雪、货物、加油与消防设备等产生的附加荷载。6接地和离地区应有不小于0.5%的坡度,以防止表面积水,但任何方向的坡度不得超过2%。7最终进近和起飞区任何方向上的总坡度不得超过3%。8安全区应与最终进近和起飞区相接的表面齐平,安全区的表面总坡度不得超过4%。5.3.3改建、扩建的应急停机坪场地宜利用平时场地的广场等空旷的场地。5.3.4应急停机坪场地周边10m范围内不应有障碍物和建筑(构筑)物,并应满足直升机安全起降的要求。5.3.5应急避难建筑内的应急停机坪场地设计应根据需要起降的直升机型号、数量等要求按照国家现行标准《民用直升机场飞行场地技术标准》MH5013、《军用永备直升机机场场道工程建设执行。5.4应急保障车辆停放场地5.4.1应急保障车辆停放场地应设在便于车辆出入的区域,应有道路连接应急避难场所的出入口。5.4.2新建的应急避难场地宜结合各应急功能区的位置,设置应急保障车辆停放场地,其车辆的停放不应影响救灾车辆的—19—通行。5.4.3改建、扩建的应急保障车辆停放场地可利用场所内原有的停车位设置,也可利用场所周边500m范围内的停车场、停车位设置(含路边停放)。规定。表5.4.4每辆应急保障车停放场地面积标准类别面积标准(m2)小型车30~40轻型车40~50中型车50~80大型车80~120—20—6应急设施6.1应急给排水6.1.1应急避难场所宜采用城镇市政给水管网、应急储水和应急取水深(管)井取水共同供水。当两种水源同时使用时,应采取防止两种水源串通的隔断措施。6.1.2应急避难场所的应急供水系统与城镇市政给水管网的接口不宜少于2个,且两接口的距离不小于100m。6.1.3应急避难场所的污、废水应采用自流排出。6.1.4应急避难场所内应设基本生活污水集水池。6.1.5应急避难场所应按照保障灾时人员基本生活用水、救灾用水及消防用水的需要,安排应急的保障水源、取水设施、水处理设施、输配水管线、储水装置、移动式饮水平台等。6.1.6应急避难场所采用的给排水管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规定。6.1.7应急避难场所灾时人员用水量标准应按表6.1.7-1采用,紧急供水时间不应低于表6.1.7-2的规定。表6.1.7–1灾时人员生活用水量标准类别用水量(L/(人●d))饮用水基本生活用水应急医疗伤病员4~660~80工作人员3~630~40抢险救援队4~69~15婴幼儿、高龄老人、残疾人及行动困难、需要卧床伤者和病人等特定人员4~69~15其他避难人员3~64~9—21—注:需供应开水的避难场所,开水供水量标准为每人每天1L~2L,其水量已记入在饮用水量中。设置水冲厕所的医疗救护工程,水冲厕所的用水量已计入在伤病员和工作人员的基本生活用水量中。表6.1.7–2应急避难场所需紧急供水时间水源情况类别医疗救护抢险救援避难人员有可靠内水源饮用水(d)3基本生活用水(d)1077无可靠内水源饮用水(d)10基本生活用水(d)107注:饮用水和基本生活用水的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规定。6.1.8应急储水装置的储水规模应根据应急避难场所内的人员数量、灾时生活用水量标准、紧急供水时间确定。6.1.9应急储水装置可采用应急贮水池(箱)、应急储水罐等设施。饮用水的应急储水装置宜单独设置,如与基本生活用水采用同一储水装置,应有饮用水不被挪用的措施。6.1.10核算应急市政供水保障的供水量时,应考虑灾后管线破坏造成的漏水损失。6.1.11应急消防供水应综合考虑市政应急供水保障系统、应急储(取)水体系和其他天然水系进行设计,并采取可靠的消防取水措施。6.1.12应急避难建筑应预留备用接口供灾时使用。6.1.13基本生活用水和饮用水的供给,可采用变频给水设备、高位水池(箱)、移动供水车辆及一体化净水设备等供水设施。灾时电源无保证的避难场所,应有保证灾时供水的措施。6.1.14平灾共用的供水设施,应满足下列规定:1供平时使用的生活水池(箱)、消防水池(箱)可兼作灾时的应急储水装置,但应具备在1日内完成系统转换及充水的—22—措施;2供应急避难场所使用的供水系统,除储水装置、水泵、增压罐及末端饮(供)水装置平时可不安装外,其他构筑物及管线均应建造和安装到位,并有可靠的技术措施确保灾时能在1日内完成安装和调试;3平时不使用的淋浴器和加热设备可暂不安装,但应预留管道接口和固定设备的预埋件。6.1.15根据应急避难场所场地的水文和地质情况,在经过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后,应优先考虑新建应急供水深井,且符合下列规定:1周围50m范围内不得存在污染源;2深水井回扬污水排水池应有足够的排泄能力,并应设置防止污水倒流装置;3根据现场场地条件和临近供水设施的情况采用适当的应急供水方式。6.1.16应急给排水设计除应符合以上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CJJ10的相关规定。6.2应急电气6.2.1应急电气设计除应满足灾时用电需求外,还应满足平时用电需求。6.2.2电力设备应选用抗震性能和防潮性能好的定型产品。6.2.3应急避难场所内安装的变压器、断路器、电容器等高、低压电气设备,应采用无油设备。6.2.4应急避难场所的灾时电力负荷分级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级负荷:通信系统、广播系统、监控系统、火灾报警系统(消防系统)、应急照明、主要医疗救护房间内的医疗设备和照明、应急供水设备(深井泵)等;—23—2二级负荷:应急风机、应急排水泵、应急综合管理区和应急棚宿区的正常照明、主要医疗救护房间内的空调;3三级负荷:灾时必须使用的其他负荷。6.2.5应急供电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急避难场所灾时应采用电力系统电源作为常用电源。I类、Ⅱ类应急避难场所应由不少于两路独立的电力系统电源供电;2应急避难场所还应设置应急电源作为备用电源。应急电源应满足灾时一二级负荷的用电需要。柴油发电机组、蓄电池、光伏发电系统可作为应急电源。面积在4000m2以上的应急避难场所应优先采用柴油发电机组作为应急电源。应急电源应设置独立的保护装置(含自动和手动市电切换装置);3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筑、发电和配电设施应符合防雷、接地的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4柴油发电机组宜安装在配电房或深井泵附近,应远离人5深井泵控制箱应敷设专用线路供电;6每个避难功能区应设置电源配电柜(箱)。电源配电柜(箱)宜设在靠近负荷中心和便于操作维护处。室外或有可能淋水位置的配电柜(箱)应选用室外型箱体。6.2.6布置在应急避难建筑内的柴油发电机房及储油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相关规定。6.2.7柴油发电机设置在应急避难场地的,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固定式柴油发电机,应配置柴油发电机房,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2采用移动式柴油发电机(车载柴油发电机、轮式柴油发电机等)可不设柴油发电机房,但应在发电机工作点配置相应的灭火器材,预留接地端子;3柴油储罐宜直埋于发电机工作点附近的室外场地,总容—24—量不大于15m3,若面向储罐一面4.0m范围内的建筑外墙为防火墙时,储罐与建筑的防火间距不限。4柴油发电机房内设置储油间时,其总储存量不宜大于1m3,储油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防火隔墙与发电机间分隔;确需在防火隔墙上开门时,应设置甲级防火门。储油间的油箱应密闭且应设置通向室外的通气管,油箱的下部应设置防止油品流散的设施。6.2.8应急避难场所配电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充分利用原有的配电系统和设备。电力系统电源和应急电源的转换应采用可靠的机械及电气联锁,确保供电安全可靠,满足各级负荷用电需求;2有条件的情况下,帐篷区宜采用特低电压(ELV)供电;3避难场所内的各种电气设备采用集中控制或自动控制时,必须设置就地控制装置、就地解除集中控制和自动控制的装置;4供电管线宜埋地敷设并采取有效抗灾措施,在遭遇预定设防水准灾害时不损坏;5通信、防灾报警、照明、动力等应分别设置独立回路。6.2.9应急避难场所的灾时照明应设置正常照明和应急照明,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照明光源应采用各种高效节能荧光灯、金属卤素灯、LED灯等,并满足照明场所的照度、显色指数和眩光值;2避难建筑宜利用原有照明系统。原有建筑照明照度较高的,灾时应采取措施,降低照度,节约能源;3应急照明应符合下列要求:1)疏散照明应由疏散指示标志照明和疏散通道照明组成,疏散通道照明的地面最低照度值不低于5lx;2)安全照明的照度值不低于正常照明照度值的10%;—25—护用房、配电室、柴油发电机工作点、深井泵工作点等处应设备用照明,其作业面的最低照度值不应低于该场所正常照明照度值;4)应急避难场所灾时通用房间和灾时医疗救护工程照明的照度标准值,可按表6.2.9-1、6.2.9-2的数值确定。表6.2.9–1灾时通用房间照明的照度标准值类别参考平面及其高度照度标准值(lx)统一眩光值(UGR)显色指数(Ra)总机室、广播室等0.75m水平面2001980电站控制室、配电室等1502280值班室200—80办公室1501980视频会议室5001980会议室、指挥室3001980出入口地面100 60柴油发电机房、机修间1002560应急保障车辆停放场地1002280水泵间75—60盥洗室、应急厕所75—60502280502860表6.2.9–2灾时医疗救护工程照明的照度标准值类别参考平面及其高度照度标准值(lx)统一眩光值(UGR)显色指数(Ra)手术室、放射科治疗室0.75m水平面5001990治疗室、医务办公室、急救室3001980候诊室、放射科诊断室、理疗室、分类厅2002280重症监护室2001980病房地面1001980—26—6.2.10应急避难场所应设置与所在地应急避难救援指挥中心相互联络的直线或专线电话,配置应急通信设备,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急避难场所宜利用已有通信系统及线路。可设置电话总机,按需设置电话分机。当电话系统平时不使用时,可不安装电话机,有线管路应敷设到位,并保证1日内完成安装和调试;2应急避难场所中通信设备电源最小容量应符合表6.2.10规定的数值。表6.2.10应急避难场所中通信设备的最小电源容量序号类别电源容量(kw)1医疗救援中心、急救医院52抢险救援队53宿住34管理36.2.11应急避难场所应设置信息网络。应急避难场所宜利用已有有线和无线信息网络。每个避难功能区应预留网络(弱电)接线箱,便于灾时扩展和使用信息网络。网络接线箱内应预留电源。6.2.12应急避难场所应设置专用无线通信系统(800兆集群通信等),并预留电源和设备接口。6.2.13应急避难场所内应设广播系统,能随时在可能预计到的危险条件下持续工作,危险情况发生后系统至少能广播一次危险信号和至少广播30s的有关语言信息。系统应有保护措施。并可根据避难过程需要应能够分区域进行寻呼或广播,且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急避难场所宜利用已有的广播系统,并覆盖各个功能区;2应急避难场所设置的广播线路及接线箱,室内部分宜暗—27—敷,室外部分宜穿管埋地暗敷。当广播系统平时不使用时,主机设备可不安装,广播管路应敷设到位,并保证在1日内完成安装和调试;3广播主机设备的电源侧应设电源切断装置。6.2.14应急避难场所应设置视频监控系统。宜利用已有视频监控系统,并应覆盖各功能区、各出入口、主要道路、重要应急设施的重要部位。6.2.15应急电气除应满足以上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6.3应急消防6.3.1应急消防设计应根据避难人员聚集规模,综合考虑应急避难场所内的场地、建筑(构筑)物及其他工程设施的防火措施,配置消防设施,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相关规定。6.3.2应急避难场所内宜设置环形消防通道,并符合下列规定:1应急避难场所内应急功能区消防车道中心线的间距不宜2供消防车取水的天然水源和消防水池应设置消防车到达取水口的消防车道和消防车回车场或回车道;3应急避难场所内供消防车通行的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高层建筑不宜小于15m×15m;4消防车道的净宽度和净空高度均不应小于4.0m;供消防车停留的场地坡度不宜大于3%;5消防车道与建筑之间不应设置妨碍消防车作业的障碍物,并应符合相关消防规范的规定。6.3.3应急避难建筑为人员密集型场所,宜设置或应利用火灾—28—自动报警系统,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的相关规定。6.3.4应急宿住区内应配置消防设施,并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6.4应急垃圾收集6.4.1应急垃圾收集宜包括:应急垃圾收集站、固定垃圾收集点和可移动垃圾箱。6.4.2应急垃圾收集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急避难场地内的应急垃圾收集站宜设置在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向,且与应急宿住区的距离大于30m;其外围宜设置绿化隔离带;2应急垃圾收集站宜单独设置出入口,且应设置在交通便利处;3应在I类应急避难场所内设固定密闭式的应急垃圾收集站。且设置给排水设施,并应有除臭措施;4应按每人每日600g标准建设应急垃圾收集站;可结合原有垃圾房作为应急垃圾收集站;5固定垃圾收集站的设备配置应根据其规模、垃圾车箱容积及日运输车次来确定。建筑面积不宜小于80m2。并符合现行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小型压缩式生活垃圾收集站设置标准》DG/TJ08—402的相关规定。6.4.3固定应急垃圾收集点应符合下列规定:1固定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70m;2应急避难建筑内的固定应急垃圾收集点应设置在建筑的最底层;3垃圾容器间设置应规范,宜设有给排水和通风设施。混合收集垃圾容器间占地面积不宜小于5m2,分类收集垃圾容器间—29—占地面积不宜小于10m2。6.4.4可移动垃圾箱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在各应急功能分区、应急设施、广场、停车场等的出入口或附近设置垃圾箱;2垃圾箱应按300m2~1000m2设置一处;3场所内的垃圾不得溢出而影响环境。垃圾容器的容量和数量应按行业标准《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12附录A的计算方法计算。6.4.5改建、扩建应急避难场所可采用移动式应急垃圾储运设备。应急医疗卫生区应设单独的应急垃圾储运设施。6.5应急厕所6.5.1宜利用应急避难场所内原有的公共厕所作为应急厕所。6.5.2应急厕所内卫生设备的数量应根据避难人数确定,设备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男女厕所总的坑位数量I类宜按不小于50人/坑,Ⅱ类、Ⅲ类宜按不小于100人/坑设置,其中女厕所坑位与男厕所坑位数量比例按2:1确定,且男厕所坑位不应少于2个,女厕所坑位不应少于4个;2男厕所水冲小便器数量和男厕所坑位数量比例按2:1确定,若采用小便槽,按每0.5m长相当于一个小便器计算。6.5.3应急医疗卫生区宜单独设置医护人员的卫生间和伤员卫生间,男厕所的蹲位不应少于1个,女厕所的蹲位不应少于2个。6.5.4应急避难场地内部宿住区内应采用移动式应急厕所,有条件的应急避难场地可在草坪内设暗坑式厕所,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急厕所位于应急避难场所下风向,距离应急宿住区30m~50m;—30—2两座应急厕所之间的距离应小于100m;3暗坑式厕所应按避难人数的1.0%~1.5%设置,并附设或单独设置化粪池,容量按每人每日1.2kg设计;4化粪池距离地下取水构筑物不应小于30m。6.5.5在有条件的应急避难场所,可设置第三卫生间。第三卫生间应独立设置,并应有特殊标志和说明。且应符合现行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DG/TJ08—401相关的规定。6.6应急通风6.6.1用作灾时物资储存,对通风有专门要求的地下工程或避难建筑宜进行应急通风设计,有条件时并配置机械通风所需要的应急电源及设备。6.6.2避难建筑内的卫生间、集中垃圾收集间应设置机械排风,排风量按每小时10次~12次换气次数确定。6.6.3避难建筑内的无窗封闭公共活动场所应设置机械排风,排风量按每小时4次~5次换气次数确定。6.6.4安置婴幼儿、老人、病人的特殊人员避难场所及无窗封闭的避难场所应设置机械送新风系统,按每人每小时新风量10m2~15m2确定。6.6.5机械通风换气设施宜配置紧急备用电力系统。6.6.6安置婴幼儿、老人、病人的特殊人员避难建筑内宜预留设置分体空调的电源。6.6.7应急避难场地中的宿住区,夏季应考虑通风,冬季宜考虑保温措施。—31—6.7应急标志6●7●1应在应急避难场所服务半径内的主要交叉路口设置指示标志牌指示应急避难场所方向、位置,主要出入口设置主标志牌、图文并茂标明总规模的图示,指明避难路线。6●7●2应急标志宜与应急避难场所内原有的标志系统相结合,增设导航板、告示牌等增强避难疏散标志功能。6●7●3应急避难场所的标志宜包括:场所功能图文主标志、位置标志、引导性标志、警示标志、设施标志、识别标志等类别,标志应有汉语和英语两种文字说明,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场所功能图文主标志设置宜符合下列规定:1)宜在应急避难场所内设置应急避难宣传栏;2)场所主要入口处显著位置应设场所功能图文主标志牌,有条件宜有演示多媒体,标明应急避难场所内部各类设施位置、行走路线、避难场所使用规则及注意事项,绘制内部功能区划图和周边居民疏散路线图;3)设置在应急避难场所出入口的场所功能演示标志应包括场所功能分区、主要规模、使用要求的图示和说明,标明需要注意和避让的危险因素,指明避难居民疏散路线和到达位置。2位置标志设置宜符合下列规定:1)各功能区的入口应设置位置标志;2)人员安置区入口处应设置说明区内分区编号及位置的标志牌;3)无障碍设施处应设置相应的位置标志。3场所内外引导标志与位置标志之间的导向信息应连续。应在应急避难场所服务半径之内、应急避难场所内部的道路分岔口、路边、路线过长等避难人员看不到位置标志处宜设置引导性—32—标志,便于引导交通。4警示标志设置宜符合下列规定:1)对于应急避难场所内不具备应急功能的建筑(构筑)物、工程设施和设备,应在通过安全评估后划定安全区域,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2)不宜避难人员进入或接近的区域或建筑安全距离附近的警示标志牌应醒目、突出,包括禁止进入图示,明确告知危险因素和安全要求。5设施标志设置宜符合下列规定:1)各类应急设施位置应设置设施标志牌;2)需要应急时切换的设施应设置安全醒目的贴牌。6识别标志应设置在应急停机坪内,该区的识别标志应按照行业标准《民用直升机场飞行场地技术标准》MH5013—2008中第6章的相关规定执行。7I类应急避难场所应设置场所功能图文主标志、位置标志、引导性标志、警示标志、设施标志、识别标志,场所内超过3个避难功能分区的宜增设置引导性标志、设施标志,其他场所可选择性设置引导性标志和设施标志。6●7●4各类标志设施应经久耐用,图案、文字和色彩简洁、牢固、醒目,并便于夜间辨认。6●7●5除应符合以上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地方标准《应急避难场所标志设置规范和要求》DB31/528的相关规定。—33—7绿化7.0.1应急避难场地内的绿化设计应在满足防灾功能前提下,满足景观功能要求。7.0.2应急避难场地内的古树名木必须原地保留,不得采取任何破坏行为,影响古树名木的正常生长。7.0.3绿化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选择遮蔽率高、耐火、防风、滞尘、树冠宽大、根系深广,并具有良好观赏效果的地带性适生植物;2新建的应急避难场地内的绿化设计应在满足防灾功能的前提下,满足景观功能;3严禁使用有毒、有害等威胁到人群安全的植物种类,应慎用易引起部分人群过敏的植物种类;4可按照附录A的乔木种类进行选择。7.0.4周边或内部林木分布较多的应急避难场地,可通过防火林带等防火分隔措施防止次生火灾的蔓延。应急避难场地内的种植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急避难场地周边宜设置宽度不小于30m的防火林带,宜在防火林带的附近设置喷洒水雾装置;2防火林带宜采用阵列或错列的种植方式,树木的高度宜为6m~10m;3应急避难场地内应以高大乔木为骨架,公共活动区内乔木枝下净高应大于2.0m,宿住区内的乔木间距应不小于3.0m,枝下空间应大于2.6m;停车场、停车位乔木枝下净高应为:小型汽车不应小于2.5m;大中型汽车不应小于3.7m;大型货车不应—34—4宜用植物隔离应急避难场地内的应急垃圾收集站、应急厕所、应急医疗卫生区;5人员安置区的场地应以配置地被或草坪为主,不宜设置灌木层;6改建、扩建的应急避难场所,设计时宜利用场所内原有的密林、道路绿带作为灾时应急供水、应急供电、暗坑式厕所、移动式供电车停靠区域或垃圾收集区等。7.0.5绿化设计除应满足以上规定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的相关规定。—35—附录A应急避难场地内部乔木推荐树种表A应急避难场地内部乔木推荐树种中文名拉丁名习性园林用途光01银杏十SO2、HF、E庭荫树02杨树SO2、CL2庭荫树03柳树SalixSO2、HF庭荫树04榉树zelkova十十 庭荫树05朴树SO2、CL2、HF庭荫树06鹅掌楸十十SO2、CL2、HF庭荫树07乐昌含笑十十十十—庭荫树08香樟十SO2、CL2庭荫树—36—续表A中文名拉丁名习性园林用途光09悬铃木—庭荫树10枫香十SO2、HF、粉尘庭荫树11皂荚SO2、CL2、HF庭荫树12国槐SO2、CL2、HF庭荫树13乌柏SO2、HF、NO2抗污染14重阳木 庭荫树15臭椿AilanthusSO2、CL2抗污染16樟叶械Acer十十十十—庭荫树17栾树koelreuyeriaSO2庭荫树—37—续表A序号中文名拉丁名生长势习性园林用途光18无患子十SO2庭荫树19枫杨SO2、CL2NO2庭荫树20女贞LigustrumSO2、HF、粉尘抗污染21泡桐十SO2、HF抗污染22黄金树十SO2、CL2庭荫树(十)。2●抗污染根据抗有害气体种类表示。—38—本规范用词说明1为了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这样做的用词: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要求)”或“应按……执行”。—39—引用标准名录1《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3《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5《防洪标准》GB502016《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8《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9《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10《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CJJ1011《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1212《公园设计规范》CJJ4813《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14《民用直升机场飞行场地技术标准》MH5013—200815《军用永备直升机机场场道工程建设标准》GJB350216《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17《无障碍设施设计标准》DGJ08—10318《应急避难场所标志设置规范和要求》DB31/52819《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DG/TJ08—40120《小型压缩式生活垃圾收集站设置标准》DG/TJ08—402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规范DG/TJ08一2188一2015J13268一20152016上海—43—1总则 452术语 463基本规定 47 473●2设防要求 493●3应急功能区选址及竖向要求 504应急功能分区 514●1应急综合管理区 514●2人员安置区 525应急交通 545●1应急出入口 545●2应急道路 555●3应急停机坪场地 565●4应急保障车辆停放场地 576应急设施 586●1应急给排水 586●2应急电气 59 616●4应急垃圾收集 61 63 63 647绿化 65—44—contents1Generalprovisions 452Terms 463Basicrequirements 47 473●2protectionrequirement 493●3Locationandgradingrequirementofemergencyfunction 504Functionconversion 514●1Emergencyintegrationmanagementarea 51 525Emergencytransportation 54 54 555●3Emergencyhelicopterlanding 565●4parkingforemergencyr 576Refugeefacility 586●1watersupplyanddrainage 58 596●3Emergencyfireprotection 616●4Garbagecoll 61 636●6Emergencyventilation 63 647plant 65—45—1总则1.0.1本条规定了本规范制定的目的性。根据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关于印发《2006年上海市工程建设地方规范制定、修订计划》沪建交[2006]183号文的通知,对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规范》进行制定。为了提高上海市抵御突发公共事件的整体能力,基本适应城市定位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需要,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的制定将从技术上扭转和改善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滞后的局面,指导和规范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设计和建设工作。作为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设计规范,主要是确保应急避难场所内的场地和建筑及相关设施的使用功能,保证突发性灾害事故发生后人员快速、有序疏散安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增强城市抵御灾害事故的整体能力,确保城市安全和社会稳定。1.0.2本条规定了本规范的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上海市范围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应急避难场所的设计。新建应急避难场所必须按照本规范进行设计。改建和扩建应急避难场所时,要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需经现状条件分析、技术可操作性分析、经济可承受性分析等,并综合专家的研究论证,最终确定改建方案。若受现状条件限制,应急避难工程达不到本规范的标准时,应在近期把给排水、电气的工程做到位,其他工程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按照本规范的要求完成建设。1.0.3本条规定了本规范的共性要求。应急避难场所的设计,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执行其他相—46—2术语2●0●11本术语解释中提到的“场所容纳避难人员人数”是由上位规划确定的。2●0●13防火林带的设置是为了避免灾难发生时应急避难场地内的人员不受火焰的熏烤,不发生次生灾害。—47—3基本规定3.1一般规定3.1.1在报批中的《上海市应急场所建设规划》(2013—2020)专项规划,规划了上海市市域范围(包括市辖范围内16区1县)内的应急避难场所,并规划了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面积、类型(紧急避难场所、固定避难场所)、等级(I类、Ⅱ类、Ⅲ类)。各区县也根据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的专项规划制定了区县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所以应急避难场所的设计应以这些上位规划为依据进行场所的设计。时的功能有机地融为一体。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城市绿地、体育馆、学校、影剧院、度假村等公共资源,并在符合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对现有设施的改造或新增应急避难设施,满足灾时的使用。利用绿地改建时,要尽量尊重现状原有条件,不影响平时使用。应急避难场所设计基本宗旨是确保灾难发生时避难人员人身安全,始终把安全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应急避难场所内设施建设应在满足设施正常使用的前提下,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应急避难设施应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当应急避难设施设置在景观要求较高区域时,应对应急避难设置进行景观处理,在满足应急功能的前提下,满足景观功能要求。3.1.3表格中:级别、开放时间、服务半径的数据均引自2015年2月18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上海市突发事件人员疏散撤离和—48—避难场所启用应急预案》(沪府办[2015]21号)文件通知,以下内容引自该文件附件2第3条的内容:本市应急避难场所分为三级:(1)I级避难场所。指较长时间应急避难场所,可供受灾居民避难生活30天以上,面积在20000平方米以上(浦西内环以内15000平方米以上),服务半径5000米的场所;(2)Ⅱ级避难场所。指临时应急避难场所,可供受灾居民避难生活10天以上至30天以内,面积在4000平方米以上,服务半径1000米的场所;(3)Ⅲ级避难场所。指紧急应急避难场所,可供受灾居民避难生活10天以内,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服务半径500米的场所。避难人数和人均有效避难面积的数据引自《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2013—2020)第二章第11●2条中表1、表2的数据。3●1●4~3●1●5应急避难场所设计应预先划定各类应急功能区,设计道路交通,并根据不同的功能区配置不同的应急避难设施,以方便政府编制场所启用预案。灾情发生后,受灾市民根据预案有组织、有秩序地进入规定的安置区域。3●1●6应急避难场地内的植物应具有防灾的功能,防灾功能包括:防止火势蔓延、吸附空气中的有毒气体、附着空气中的粉尘等功能。3●1●7为了保障灾时各类应急功能和应急设施的正常使用,避免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为了便于设备的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个人公司股权代持合同执行监督协议4篇
- 二零二五版美容美发行业人才招聘及输送合同4篇
- 2025年度个人汽车贷款担保合同模板(专业版)4篇
-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MATLAB与人工智能》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数字合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张家口学院《人员招聘与配置》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度个人贷款利率调整合同协议书4篇
- 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材料测试与分析技术A》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云南商务职业学院《古生物地史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云南民族大学《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专升本英语阅读理解50篇
- 施工单位值班人员安全交底和要求
- 中国保险用户需求趋势洞察报告
- 数字化转型指南 星展银行如何成为“全球最佳银行”
- 中餐烹饪技法大全
- 灵芝孢子油减毒作用课件
- 现场工艺纪律检查表
- 医院品管圈与护理质量持续改进PDCA案例降低ICU病人失禁性皮炎发生率
- 新型电力系统研究
- 烘干厂股东合作协议书
- 法院服务外包投标方案(技术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