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经过党和人民多年的努力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也处于新的历史方位。为了加快涉外法治建设的步伐,我国应大力培养涉外法治人才,进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对此,我国首先应明确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借鉴国外优秀教育经验与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培养方案;其次应破除人才培养机制壁垒,优化以国际法学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跨语言的文化沟通能力;最后应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培養以“精英化”为标准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关键词:新时代;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路径;国际化一、引言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深度变化的国际形势也进入了新时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1]428在这个新时代,在国内治理和国外治理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内外的新形势,我国也在不断推动涉外法治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涉外法治人才。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对“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提出新的更高要求[2]。基于此,“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成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在习近平涉外法治理念的指导下,我国以“一带一路”涉外法治建设为创新实践载体,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法治人才培养路径,以期为健全涉外法治体系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二、新时代为什么要培养涉外法治人才(一)复杂的国际局势推动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此局势下,越来越多的治理难题都无法以一己之力有效克服,协调国内治理和国外治理的关系成为当下重要的时代课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要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3]。据此可知,国内法治是国外法治的前提基础和重要保障。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国内法治体系,那也很难建设一个良好的国外法治体系。一方面,我国经济总量位于世界前列,国内市场前景广阔,许多如沃尔玛(WalmartInc.)、三星(SAMSUNG)、IBM(InternationalBusinessMachinesCorporation,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或万国商业机器公司)等外资企业纷纷入驻国内,并提供了许多的岗位和机会。另一方面,我国“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对于旧的国际规则体系也存在诸多的不适应。因此,建立更多类似《文化多样性保护国际公约》《上合组织成员国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的文化法律制度刻不容缓。综上所述,当下国际制度的竞争已经成为了影响国际秩序转型的核心因素之一,而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已经明显落后于当前的国际环境与形势。为今之计,只有加速推进国际治理体系与国际秩序的变革,建立真正体现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国际制度体系。同时,国际秩序的建立离不开涉外法律体系,更离不开涉外法治人才,因此,只有培养越来越多的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才能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更好地应对当下及未来的国际局势。(二)培养涉外法治人才是落实习近平涉外法治理念的关键一步2022年,习近平法治思想被确立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当中,习近平涉外法治理念不仅是对当下国际国内局势发展若干重要时代命题的回应[4],也是中国走向世界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指导思想。首先,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就以一个全新的姿态走向了世界,也让世界各国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当今的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随着沿线各国经济贸易活动的日益频繁,法律的交流和合作便成了其中的重要枢纽与保障。在跨国贸易中,优质的法律服务可以使贸易更加畅通与高效,能够让整个贸易过程在相对稳定的法律框架下实现互利共赢。同时,“一带一路”的参与国来自不同的地区并运用不同的域内法,各国法律传统与文化也存在较大差异。若是没有专业的法律人才提供跨境、跨国的法律服务,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贸易的顺利进行,还会使各国面临难以预料的法律风险。因此,在完善相关法律服务的同时,各国还应推动现有的贸易机制相互包容,基于“一带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建立更多的合作机制。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国也毋庸置疑地需要更多的涉外法治人才为国际贸易合作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然而,有研究指出,目前中国律师群体有能力将业务拓展至国外的仅有1%,剩余99%只能将国内法律业务作为主要谋生手段[5]。由此可见,如果能够进一步弥补我国涉外法治人才缺口,“一带一路”建设也能够为参与国提供更加深度的合作、创造更好的条件。其次,自2012年我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来,我国不断践行该理念,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数次在国际国内的会议中阐述和深化该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仅是一个理想的目标与蓝图,也是世界发展的客观需求,是一个关于世界秩序的理念[6]。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最首要的便是需要一个法治化的国际体系,而这与实现习近平涉外法治理念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在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过程中,需要实现2个目标:一是建立体现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的国际体系;二是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通用法律规范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总之,为了实现该目标,不仅需要培养能够熟练从事涉外业务的法律人才,还需要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机构输送真正懂法、用法,坚持民主、平等、正义的高素质法治人才,以便我国在国际上掌握话语权,进而建立以《联合国宪章》(CharteroftheUnitedNations)为核心的法治化的国际体系。(三)“新文科”与“大外语”背景下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需求时代在变化,教育也在变化。“新文科”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希拉姆学院(HiramCollege)提出,指的是对教育培养方案的更新,改变传统的以文理定科目的方式,将文理学科交叉重组,将类似人工智能的新兴技术结合到传统科目当中,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学习路径。而这条路径毋庸置疑是一条符合全球教育发展大势的道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不同历史时期对于教育的目标和需求都是不同的,对人文学科的着眼点自然也各不相同。新时代,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发展,新文科是对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实际人才培养需求相结合的最好体现。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借鉴国外优秀的教育经验,最为主要的是要坚持培养有中国特色的、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新时代国际化人才。随着新文科规划的落实与发展,法学作为一门一级学科,也在逐渐和其他学科相互交融产生新的学科领域[7]。例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健康权也逐渐被各国宪法所承认,卫生法学便应运而生,如北京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及南华大学等高等院校也开设了相关课程。同时,由于第四次工业革命,信息网络技术驱动着各行各业的变革,网络法学也就是人工智能法学也开拓了一片新兴的法学学科领域,如中国政法大学和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了网络法学研究院。除此之外,应急法学与检察法学作为新兴的法学学科也在逐步发展和完善。因此,当前的法学学科正在将传统的法学理念和知识与大量的新观念和新技术相结合,正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发展时期。而在这样一个时期,法学教育也应当跟上时代潮流的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众所周知,法学学科的发展演变不止局限于我国,德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人工智能法学等学科的研究甚至早于我国数年。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只有先培养大量的涉外法治人才,才能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法学领域获得一席之地,逐渐向世界输入我国学者研究的法学概念与理念,在法学领域掌握话语权。三、新时代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目标(一)新时代应培养“德法兼修”,厚德育、强专业、重实践的涉外法治人才一方面,从古至今,我国的法治理念就格外突出道德元素,法律规则制定的背后也往往有着道德的影子。因而,新时代培养的涉外法治人才作为法律人,也依然要求其具有绝德至行、厉志贞亮的高尚品德。正如,2018年8月24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1]268。由此可见,法律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法律人的德行素养对我国全面建设依法治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意义。在新时代,为了更好地和他国交往,让他国感受到我国气度,更应该着重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德行,使其在国际活动中展示我国特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理念。另一方面,在国际交往活动中,法律人除了需要具备正确的理想信念,还需要掌握过硬的专业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确保立法、执法、司法工作者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8]其中,在专业能力方面,学生既需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国内法律知识体系,以及学习本国和其他国家的法律英语,还需要掌握国际法律知识及国际交往礼仪。同时,在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过程中,所有的理论都应当以实践为基础并为实践服务,因此,只掌握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才是真正优秀的涉外法治人才。尤其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人们对于效率的追求越来越执着,效率与风险在数字经济中并行。而这些风险与机遇也都无疑体现在了国与国的交往中、跨国公司的合作中,因而作为连接纽带的涉外法治人才就更需要有足够的逻辑与经验去处理这些难题与挑战。综上所述,在新时代,只有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能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才能保证我国涉外法治建设的顺利完成。(二)新时代应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中国情怀的涉外法治人才我国国土面积广阔,是一个典型的海陆复合型国家。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我国的邻国众多,且周围连接了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因此,与他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并带动周边地区繁荣共进也成了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与使命。为此,我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伟大倡议,希望带动各国齐心协力、合作共赢。由此可见,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时刻铭记中国梦与世界梦相通,坚持做世界发展的贡献者。涉外法治人才作为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主体,更应该铭记我国的大国使命与情怀,不仅能够在对外交流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谋求我国发展,还应该具有国际视野、理解和尊重他国文化,在合作的过程中实现共荣。尤其是在当今国际局势动荡不安、全球经济承压的情况下,涉外法治人才更应该具备国际交流能力、危机应对和处理能力及了解国际经贸知识等专业以外的多种能力与技能[9]。首先,随着我国的飞速发展,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不断扩大,我国国民也不断面临着各种不同价值观的冲击。在这个时期,在尊重他国多元价值观的同时,坚守我国主流价值观便成了一个重要课题。尤其是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其时常处于外国文化冲击的第一线,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他国文化与观念的输入,因此,其只有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才能更好地保持初心、牢记使命。其次,涉外法治人才作为一名专业的法律人,如果没有对我国文化的充分理解,没有坚定的法治中国情怀,则很难具有强烈的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10],也无法真正地理解我国法治文化的內涵。最后,在信息时代,文化竞争力是国际竞争中最为持久、最为重要的因素。若是能在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同时,向世界输出我国特有的精品文化,那么我国也可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而人才输出便是向世界输出我国文化的路径之一。具有国际视野与中国情怀的涉外法治人才便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最佳群体,其可以在国际交往活动中,散发我国的文化吸引力,让世界对我国的认知更加清晰,让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可以在世界的舞台上更好地散发属于中国的独特魅力。四、各国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模式(一)国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1.美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首先,美国的法学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其大多只提供法学硕士及以上的法律学位。为了培养更加精英的涉外法治人才,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探索之路[11]。1994年,纽约大学(NewYorkUniversity)开启了创建世界第一所全球性法学院的计划。到了21世纪,美国又于2004年举办了“应对跨国挑战的律师教育研讨会”,决定成立国际法学院联合会(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LawSchools)[12]。直至今日,美国高校的法学院也有很多开启了ABA(AmericanBarAssociation,美国律师协会)监督之下的海外夏季项目,使其法学生可以跨国学习,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法系的法律文化和规则。2.德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20世纪90年代,德国颁布了新的《高等教育总法》,开始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学历与文凭互认,由此加快了国际型法律人才培养的速度[13]。此后,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德国高校也开始逐渐在课程中加入欧洲与世界各国的法律制度的讲解,以及法律外语课程的考查[14]。2012年,德国开始实施“欧盟高知人才引进方针实施法案”,引进了更多专业性人才就业,使德国获得了大批熟悉各国法律制度的人才。3.日本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根据美国大学的学分制开始了本土化改革,為日本学生去他国留学,以及学习法律知识开辟了道路,也为日本培养了大部分精通他国法律的精英人才。21世纪初,日本政府提出了《支撑21世纪日本的司法制度:日本司法制度改革审议会意见书》,在其中明确表示日本的司法制度改革应当适应全球化进程,法律人应掌握一门或多门的外语,并对不同国家的法律知识有基本了解,这为日本法学教育全球化打下了基础[15]。2014年,日本对《出入国管理法》进行修改,针对具有高级技术和知识的人才放宽了“再留资格”,为其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尖端人才。(二)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未停止向前发展的步伐,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更是培养了许多专业能力突出的涉外法治人才。如今,随着对外开放格局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路径已基本形成,通常先是在各大重大会议中提出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方针政策,然后在对外开放战略部署中扩大涉外法治人才需求,最后调动各大高校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积极性。首先,我国近年来相继建设了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南至海南,北至黑龙江,几乎横跨整个中国的版图。与此同时,随着试验区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国对涉外法治人才的需求也越发强烈,不同地区的试验区基于各自不同的区域战略定位更是设定了特殊的涉外法治人才需求[16]。尤其是广东省的广州南沙新区片区,建立了足以面向世界的高端涉外法律服务产业园区,其中包括粤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国际仲裁中心、司法鉴定机构及域外法查明平台等诸多可以提供高端涉外法律服务的机构与场所。同时,南沙新区片区还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到其法律基地进行学习,让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接触涉外法律项目,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此外,广州仲裁委员会不仅发布了全球首个互联网仲裁标准——《互联网仲裁推荐标准》,还组建了精通多门外语、通晓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仲裁秘书团队,并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国际仲裁学院,为培养涉外法治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2022年6月21日,黑龙江省司法厅、商务厅等行政机关与黑龙江大学等高校共同举办了东北亚国际仲裁中心、哈尔滨知识产权仲裁院和哈尔滨金融仲裁院揭牌仪式。东北亚国际仲裁中心的成立,不仅为黑龙江省提供了一批专业的国际化仲裁员,更为我国进一步推动仲裁国际化贡献了力量。多年以来,黑龙江大学充分发挥地域优势,连续举办八届“俄罗斯法制与法学”国际研讨会,成为了培养俄罗斯法学专业人才重要的聚集地,同时,其与黑龙江省司法厅共建的东北亚仲裁学院也使学生更加直接地接触了仲裁的事务操作流程,为黑龙江省提供了具备涉外仲裁知识的后备军。人才的培养在教育,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中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提到,我国高校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到2025年,法学院校区域布局与学科专业布局更加均衡,法学教育管理指导体制更加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法学理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能力持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进一步创新发展,能够为我国涉外法治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到2035年,我国可以建成一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法学院校,构建起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法学学科体系,能够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与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更加全面有力的法治人才保障[17]。由此可见,我国目前以高校为基础培养基地,正在不断地培养更加专业的涉外法治人才。例如,中国政法大学早在2013年就开设了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班,该实验班每年招生约50人,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国际化的全球治理法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2020年,中国政法大学又与北京外国语大学通过“外语+法学”的复合型国际化培养模式联合办学,致力于培养更多精通外语的法律人才。2021年2月,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步伐,我国教研司发布了《关于实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涉外律师)研究生培养项目的通知》。该通知选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5所高校实施涉外律师方向法律硕士的培养项目,希望培养出越来越多应用型、国际型的涉外法治人才。除此之外,西南政法大学与四川外国语大学为了培养“一带一路”涉外法治人才,通过“法学+小语种”的复合型、国际化的培养模式展开了合作;华东政法大学也与被法国政府授予“法语教育标志”认证的光明中学展开了“涉外法治人才一体化培养”项目。综上所述,当前我国涉外法治人才主要通过“由上至下”“由沿海至内陆”的模式进行培养。一方面,先给予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更多的政策优势,通过政策优势吸引更多专业的涉外法律机构聚集并形成精英化的法律服务中心,而后慢慢向内地辐射带动内陆地区人才的更新。另一方面,我国又在以“五院四系”为首的法学教育王牌院校创新办学模式,力图从高校开始将法学教育国际化。五、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一)涉外法律教学相关课程缺乏针对性自2018年我国颁布《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法学类)》以来,法学本科教育中的专业课程体系发生了变化,与涉外法学理论密切相关的“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3门课程中,仅“国际法学”被作为法学本科生必修课保留下来,其余2门则变成了专业选修课。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层面来看,这次变革不仅是对涉外法律教学的一次削弱,更使普通高校的法学专业学生难以接触涉外法律相关的理论知识,对学生国际视野的拓宽产生了消极影响。涉外法治人才相较于普通的法律从事者来说,其专业方面明显具有更强的针对性,而从我国目前的法学教育并没有对这一关键点加以重视。例如,在我国当前的法律课程设置中,教师几乎只针对我国法律规则进行讲述,对他国的法律规则、法律文化等理论知识涉及甚少,更加缺少从全球性视角对国际问题分析的意识与能力[18]。此外,涉外法治人才最终是要从事涉外法律相关工作,其日常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与其他国家的人进行交往沟通,因此,培养其跨文化沟通能力及国际交流礼仪至关重要。但是,从我国目前的课程设置来看,關于文化礼仪的课程设置还不够全面。因此,从我国当前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体系可以看出,课程专业性程度不高,针对性不强,不利于我国涉外法治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性培养。(二)对法律外语的重视程度不高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过程中,若想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国际法律知识及他国法律文化,掌握英语及相关国家外语是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要求。但是,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法学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更重视对英语能力的培训,对于其英语能力的考核大都是基于国内的英语四六级考试及国际上的雅思(InternationalEnglishLanguageTestingSystem,国际英语测试系统)、托福(TheTestof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由ETS测评研发的学术英语语言测试)考试,大多数学生对于法学方面的专业英语培训并不重视,对于LEC(LegalEnglishCertificate,法律英语证书考试)更是知之甚少。由于法律工作对严谨性要求极高,若是因为涉外法律工作者在交流与沟通过程中对英语的表达不够精准导致双方理解出现偏差,不仅会对其当前的工作产生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更加会影响我国对外交流的整体形象。虽然英语是当前国际交往中的主流语言,但若想与更多的国家与地区进行合作与交流,掌握除英语以外的他国外语也是极为重要的。然而,从我国目前法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来看,只有极少一部分高校和一部分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会对除英语以外的语言进行系统化学习。但由于不同国家的语言都各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与底蕴,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流失一部分表达的原意,而在学习不同国家法律规则的过程中,翻译的一字之差则可能造成与其本意截然不同的理解。由此可见,在法学专业培训过程中应重视学生法律外语的教育,尽快提高我国涉外发着人才的法律外语水平。(三)涉外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的融合度不高O.W.霍姆斯(O.W.Holmes)曾说,“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法学的理论学习最终也必然是为法律实践服务,涉外法律工作者之所以能变成涉外法治人才,离不开其拥有的将法律理论深深根植于实践的能力。但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院校仍以涉外法学理论的讲解为主,学生学到的也大多是书本上的知识。尤其是近些年,由于新冠疫情的暴发,各大高校和国外合作减少,我国的涉外法律专业学生接触到的国际资源也随之减少,这对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同时,我国涉外实务部门也没有给予高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足够的实践支持。尽管我国与国际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国内的自贸区建设越来越完善,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接触越来越密切,但并没有很多途径将涉外实践资源引入到国内各大高校中。因此,我国若想向国际组织输送更多的涉外法治人才,那么在高校学习期间应提供给相关学生更多的境外法律实习机会。然而,尽管在2017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出台了《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全国普通高校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选派管理办法(试行)》,也依然没有彻底解决学生到国际组织实践难的问题[19]。(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存在障碍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而经济水平的差距不仅会影响科研项目的长期发展,还会影响师资力量的强大程度。若是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持,也很难培育出大量优秀的涉外法治人才。然而,就我国高校法学院的现状来看,只有极少数高校能够承担聘请国外优秀学者、专家访学的费用,也只有极少数高校能够给大量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外出留学的机会并给予资金扶持。同时,由于高校的管理制度较为严格,相关项目申请等手续办理的过程存在拖沓的情况,这也给部分高校引入资源和派出学生造成了一定障碍[20]。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在国际法学领域取得了诸多成就,但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对于国际法学的研究显然还不够成熟,相关的国际法学学者的数量也无法满足目前我国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需求。由此可见,我国若想在当前这个历史时期培养更多的涉外法治人才,应该更加积极地引进国外学者进行授课,这不仅能够弥补我国国际法学学者较少的不足,还能让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境外的法学知识。总之,从我国目前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机制来看,存在资金缺乏、体制机制僵化、现有制度冲突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我国高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对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也产生了极大障碍。(五)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精英化”“特色化”需求向背离涉外法治人才不同于国内的法律专业从业者,其不仅需要了解国内的法律制度,还需要熟练运用法律外语,精通国际甚至是他国的法律知识及经济贸易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化思维。然而,据统计,目前我国有近百所院校均开设了国际法学专业,但是限于资金支持和地域发展,其中部分高校并没有足够的国际资源支持和培育涉外法治方面的人才,这也就导致了部分学生虽然是国际法学相关专业,但其并没有足够的国际视野与专业能力支撑其日后从事涉外法律相关工作。此外,从我国部分开设国际法学及涉外法律相关专业高校的培养计划可以看出,其大部分的课程安排都趋于一致,即选择适用单一的涉外人才培养机制,并没有根据不同地区及高校优势对学生进行特色化培养。同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外交政策和理念都不同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我国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更需要向世界展现我国独有的魅力。但是,在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过程中并没有设置具有中国特色的培养方案,未形成中国特色课程安排。因此,我国目前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需要进一步明确“精英化”“特色化”的体系定位,培育出专业性更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涉外法治人才。六、新时代培养我国涉外法治人才的机制构建(一)优化以“国际法学”为中心的课程安排本科阶段的基础学习对培养涉外法治人才来说至关重要。然而,目前我国只有极少数高校在本科阶段专门为培养涉外法治人才设置专门的实验班进行精英教学,并为此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培养模式,除此之外,大多数院校的法学院在日常教学中都并没有给予国际法学课程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2018年本科法学教育改革之后。因此,为了给我国未来的涉外法治人才打下更加深厚的理论基础,我国应该加大对国际法学相关专业的重视程度,将国际私法以及国际经济法设置为法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与此同时,还可以同时增加国际商事调解、国际商事仲裁法、国际商事合同法、国际贸易理论以及国际商务谈判等具有国际特色的专业选修课,使学生可以在本科阶段接触到更多国际化的专业课程,为日后更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此外,还应改善我国法学专业的国内法学授课方式,在兼顾国内法学理论与制度学习的同时,增加对国际上以及其他国家法律规则的讲解,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还应处理好本国法课程与外国法课程的关系以及国际法课程与涉外性国内法课程之间的关系[21]。总之,法学专业的本科培养阶段,应该设定更加细化也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国际化课程安排使对涉外法律知识感兴趣的法学生可以在本科阶段开始锻炼其全球性思维能力,为我国培养更多的涉外法治人才。(二)补齐外语短板,培养复合人才对于涉外法治人才来说,虽然专业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但若是没有熟练运用法律外语的能力,那也就意味着其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障碍,无法真正走上实务岗位。因此,各大高校应当注重学生法律外语能力的培训,有足够外语资源的学院可以在开设法律英语课程的同时兼顾开设其他法律外语的课程。在日常国际法学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先尝试将全英语模式作为其主要的授课模式,在讲述专业课程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法律英语思维,锻炼其应用法律英语的能力。同时,地方高校可以效仿中国政法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学院联合培养的方式,和当地的外国语院校合作,两校结合双方的专业资源共同培养涉外法治人才。或者,高校也可以整合内部资源,和校内的外语学院长期共同授课,由专业的外语老师给法学院学生培训专业外语技能,并鼓励学生辅修外语专业作为其第二学位。此外,还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任务中教授学生涉外法律文书的写作要求与技巧,在锻炼学生法律思维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其法律外语的专业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增加涉外法律检索的专业课程,教授学生高效检索外国的法律条文或者判例,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22]。总之,涉外法律服务工作大多是纯英语或纯外语的工作环境,对于外语的理论和应用能力均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人才培养阶段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充分的理论知识理解书面上的法律外语,还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外语实践平台,在实践中提高外语能力,培养出熟练运用外语的专业复合型人才。(三)创建以实践为导向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法律实践能力既包括熟练运用法律知识做出明确的法律分析,也包括针对不同的案件完成法律文书,还包括解决法律纠纷定分止争,因此法律实践能力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其是需要长期的培养和锻炼,需要日积月累的堅持才能成就的。尤其是对涉外法治人才来说,其职业能力的养成更是需要从法学基础教育开始准备。以西北政法大学为例,其涉外法律人才实践教学基地与某律所达成合作共同建立了“培训+咨询+人才”合作模式,该律所的涉外法律业务发展十分成熟,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许多高质量的法律服务。对此,其他高校也可以借鉴该合作模式,选择与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合作将课堂教学和专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近年来,不少高校都开设了模拟法庭相关课程,让学生们对诉讼法律实践有了大致的了解。同样的,在国际上也有着不少的国际法律实务竞赛,例如:杰赛普模拟法庭辩论赛、威廉?维斯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比赛、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比赛以及红十字国际人道法(IHL)模拟法庭比赛。为此,我国高校应加大对相关国际赛事的重视程度,我国政府也可以建立专项基金为参加国际赛事的学生提供资金支持和奖金鼓励,让我国的涉外法学教育和国际接轨,向世界展示我国学生的专业实力。此外,我国高校还可以继续深入推进中外联合办学的模式,加大双方交流力度,在向国外派遣留学生的同时,也可以邀请国外的专家学者来我国访学,效仿中国人民大学等名校的办学模式,在学生通过国内外双方考核的同时,赋予学生双校双学位。(四)各界通力合作,破除体系障碍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是科研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是免不了和外界的沟通和交流,许多跨国项目以及人才培养都需要行政机构的批准,其中部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出租车承包运营人力资源配置合同3篇
- 2025年度智能电网建设与运营管理协议4篇
- 2025年度数字化车间承包经营合作协议4篇
- 方形母端快接式端子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2025年叉车电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度个人股权分割与转让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个人心理咨询服务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度个人房源信息在线交易安全保障协议4篇
- 2025年江苏国经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福建中闽海上风电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家庭年度盘点模板
-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数学 含答案
- 2024年资格考试-WSET二级认证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
- 试卷中国电子学会青少年软件编程等级考试标准python三级练习
- 公益慈善机构数字化转型行业三年发展洞察报告
- 饲料厂现场管理类隐患排查治理清单
- 【名著阅读】《红岩》30题(附答案解析)
- Starter Unit 2 同步练习人教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
- 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规律
- 2024年江苏鑫财国有资产运营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2024年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