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723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甲鱼的生理习性较特殊;使得甲鱼养殖水体因为大量饵料投放而污染严重。为了改善甲鱼池水质,有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甲鱼养殖废水净化生态系统。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蔬菜、浮游植物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养殖池中的废水可以为蔬菜提供物质和能量C.建立该生态系统主要依据的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D.该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离不开水体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2、林德曼对某天然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部分结果如下图所示[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a)(焦每平方厘米年)];由图可知()

A.由②到③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20%B.第一营养级为②,初级消费者为③C.各营养级固定的能量大部分流向下一个营养级D.能量在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多向流动,逐级递减3、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3个阶段中优势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

。第1年第5年第10年第15年第20年物种a510200物种b12533物种c01386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1~10年,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升高然后降低B.1~20年,物种b逐渐成为优势种,主要与其适应环境有关C.1~5年,物种a种群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D.10~15年,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4、下列关于物质与能量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A.无氧呼吸产生少量ATP,是因为大部分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了B.所有生物都可以通过有氧呼吸获取所需的能量C.糖类等有机物中的能量通过细胞呼吸将其中的能量全部转移给ATPD.能量流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5、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A.该研究过程是: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土壤中的小动物D.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6、下列实例遵循生态工程自生原理的是()A.在西北干旱地区建设防护林时可选择泓森槐等,有一定抗旱和耐盐碱特性的树种B.林业工程建设时,既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的影响力C.湿地生态工程中,采取降低水体污染等措施为生物组分创造有益于共存关系的条件D.农业生态工程中,将人畜粪便、枯枝败叶等用来生产沼气,然后将沼渣施入农田中7、生态位重叠时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生活于同一空间时存在竞争共同资源的现象,如图所示,ab代表两个不同物种,c代表重叠部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的c部分可以代表食物、活动区域、活动时间等B.生态位重叠的两个物种间一定发生竞争C.图中的“”代表生物对环境长期适应和自然选择D.种内斗争的加剧会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8、稻田养殖青蛙和小龙虾是一种新的养殖技术,能够减少稻田虫害,提高水稻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绿色生产。如图是某稻田部分食物网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小龙虾占有第二、第三两个营养级B.该食物网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如果该生态系统中使用DDT,则这种杀虫剂在水稻和杂草中含量最高D.信息传递有利于青蛙捕捉稻飞虱,也有利于稻飞虱躲避青蛙的捕食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9、将江苏某地当年收获的小麦秸秆剪成小段;于7月20日开始分别进行露天堆放;水泡和土埋3种方式的处理,3次重复,每隔15天检测一次秸秆腐解残留量,结果见下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秸秆还田后翻耕土埋应是利用秸秆的合理方法B.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条件有利于多种微生物对秸秆的分解C.如果将处理开始时间提早30天,则3条曲线的位置将呈现上移趋势D.从堆放、水泡2条曲线可以推测好氧性微生物分解能力高于厌氧性微生物10、太平洋深处的一座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由于植被茂盛、物种独特,登岛研究的人员逐渐增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岛屿物种发展到现阶段是初生演替的结果B.研究人员的到来可能会影响该岛屿的群落演替C.调查岛上某种陆生动物的种群密度不需要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D.群落演替过程中,岛屿上物种丰富度增加11、“粮桑渔畜”农业生态系统是江浙平原水网地区典型的高效农业系统;下图表示的是这一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模式。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沼气池的建立既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又防止了环境污染B.通过巧接食物链使原本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更多地流向人,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C.这一生态工程模式主要适用于江浙平原而不适用于我国西北地区,这是因为在建立生态工程时还需要遵循“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的原理D.上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是鸡、蚕、鱼、虾12、塑料是“白色污染”的“主要元凶”,降解塑料微生物的筛选有助于解决该难题。如图1是研究人员从蜡螟消化道中分离高效降解聚乙烯细菌的操作流程,图2是菌种筛选的结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注:聚乙烯是某些塑料的主要成分,菌种筛选所用固体培养基中因含有聚乙烯微粒而不透明。A.应选择菌落A1进行扩大培养B.扩大培养应选择固体培养基C.培养基中聚乙烯的作用是筛选目的菌和为目的菌提供碳源D.与焚烧相比,利用目的菌降解聚乙烯塑料具有不造成二次污染的优点13、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1),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甲的数值是1050J·cm-2·a-1B.乙到丙的传递效率为15%C.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利用D.甲营养级的个体数量一定多于乙营养级的个体数量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4、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属于_______,经历了裸岩阶段、_______、_______、草本植物阶段、_______、森林阶段。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属于______。15、______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_______的基础。16、_______观念已是针对全球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的新思维。其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_______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17、特点: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______;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______的,而且是_______的流动,而不是_______。18、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和__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2题,共16分)19、虫是土壤中常见的动物;跳虫形如跳蚤,弹跳灵活,体深灰色,在阴暗潮湿;有腐殖质存在的地方都可被发现。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甲装置试管中需要放置湿润的棉花,理由是_____。

(2)若要用装置乙采集大量的体型较小的动物作为标本保存,试管中需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目的是_____。

(3)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小动物趋_____、趋_____和避_____的习性进行采集。

(4)有人建议将甲装置中的电灯放置于漏斗底部,跳虫钻出土壤样品后再用摄子夹取收集,这一建议_____(填“不合理”或“合理”),理由是_____。20、调查某自然保护区的环颈雉时发现;在非繁殖季节,环颈雉的雌雄个体往往分群活动,具有明显的性别隔离现象。有学者提出如下假说来解释这种性别隔离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环颈雉的性别隔离现象属于种群的_____特征。调查该种环颈雉的种群密度时,常使用标志重捕法进行,原因是_____。

(2)为验证学者提出的上述假说是否成立,研究人员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组别统计并记录统计并记录实验组1同时向池塘中抛出4个相同橡胶圈分别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所用的时间2同时向池塘中抛出4个相同橡胶棒同时向池塘中抛出4个相同橡胶棒对照组__

①分析可知,实验中橡胶圈或橡胶棒代表自然保护区内的_____。

②对照组中的实验处理为_____,若_____,则假说成立。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2题,共4分)21、黑鱼又名乌鳢;是肉食性的鱼类,生性凶猛,幼鱼主要摄食水生昆虫的幼虫;小鱼小虾等;成鱼则捕食各种小型鱼类和虾类。其肉味鲜美,具较高经济价值。

(1)乌鳢养殖需要严格控制种群密度,对其种群密度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调查其种群密度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2)某养殖乌鳢的小型池塘中有多种藻类、沉水植物、昆虫、鱼虾等多种生物存在,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

(3)在生态系统中,乌鳢所处的营养级最低为_____________。该池塘生产者每年固定的光能总量为2×108KJ,且需要人工额外投放等量的饵料以供乌鳢食用,则乌鳢每年获得的能量总量最多为_____________。成年乌鳢要适时捞出,从而改变种群的_____________,以实现种群数量的持续高速增长。22、如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图乙是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

请回答:

(1).图甲中能量损耗最多的食物链共有_______条,二级消费者包括_______,图甲中没有体现的生态系统成分是图乙中的_______(用图中的字母回答)。

(2).图乙中的D对应图甲中的生物是_______。

(3).如该生态系统不慎被重金属污染,则体内重金属含量最高的生物是_______,这种现象被称为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B【分析】【分析】

1;生态工程依据的基本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

(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

(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

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详解】

A;蔬菜、浮游植物属于生产者;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A正确;

B;养殖池中的废水可以为蔬菜提供物质;但不能提供能量,B错误;

C;建立该生态系统主要依据的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C正确;

D;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离不开水体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D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治污生态工程,要求考生识记生态工程依据的基本原理;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2、A【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太阳能可以被①固定;①是绿色植物,处于第一营养级;②可从①获取能量,②是第二营养级,②的同化量是62.8,③是第三营养级,③的同化量是12.6。

【详解】

A;由②到③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2.6/62.8×100%=20%;A正确;

B;第一营养级为①;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是②,B错误;

C;各营养级固定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消耗;C错误;

D;能量在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单向流动;能量在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D错误。

故选A。3、D【分析】【分析】

分析表格可知,表中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20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其中物种a、物种b和物种c的种群密度都先升高后降低,但物种a的变化先与物种b,而物种b的变化先与物种c。

【详解】

A;题表中只列举了3类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据此不能判断该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A错误;

B;1~20年;物种c逐渐成为优势种,主要与其适应环境有关,B错误;

C;1~5年;物种a种群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能获得较多的光照,环境条件适宜,C错误;

D;10~15年;由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的遮盖,物种a获得的光照较少,可能因不能适应弱光环境而逐渐消失,D正确。

故选D。4、D【分析】【分析】

1;无氧呼吸的概念: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2;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详解】

A;无氧呼吸产生的ATP少;是因为大部分能量都储存在乳酸或酒精中,没有释放出来,A错误;

B;不是所有生物都通过有氧呼吸获取所需得能量;厌氧生物如乳酸菌通过无氧呼吸获取所需的能量,B错误;

C;细胞呼吸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少部分用于合成ATP,C错误;

D;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能量流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正确。

故选D。5、B【分析】【分析】

调查土壤中身体微小的小动物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采集小动物时利用了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特点。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详解】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A正确;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但个体微小,不能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B错误;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C正确;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D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掌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的注意事项是解决本题的关键。6、C【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自生指的是由生物组分相互作用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自生的基础是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详解】

A;在西北干旱地区建设防护林时选择泓森槐等有一定抗旱和耐盐碱特性的树种遵循的是协调原理;A错误;

B;林业工程建设时;既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的影响力,这遵循了整体原理,B错误;

C;湿地生态工程中;降低水体污染等措施可以改善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为生物组分创造有益于共存关系的条件,这遵循了自生原理,C正确;

D;农业生态工程中;将人畜粪便、枯枝败叶及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生产沼气后,将沼渣施入农田中,这遵循了循环原理,D错误。

故选C。7、B【分析】【分析】

生态位:

(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2)研究内容:①植物:在研究领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②动物: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3)特点: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

(4)原因:群落中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5)意义: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详解】

A;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图中的c代表生态位重叠,可以代表食物、活动区域、活动时间等,A正确;

B;生态位重叠并不一定伴随着竞争;只有当资源短缺时才会发生竞争,B错误;

C、ab两个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部分由大变小;这是生物对环境长期适应和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种内斗争的加剧会使种群内的个体争夺资源;从而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D正确。

故选B。8、D【分析】【分析】

该图是某稻田部分食物网示意图;该食物网中有水稻→稻飞虱→青蛙;水稻→稻飞虱→小龙虾、水稻→三化螟→青蛙、水稻→三化螟→小龙虾、杂草→三化螟→青蛙、杂草→三化螟→小龙虾、杂草→小龙虾,共7条食物链。

【详解】

A;该食物网中有水稻→稻飞虱→青蛙、水稻→稻飞虱→小龙虾、水稻→三化螟→青蛙、水稻→三化螟→小龙虾、杂草→三化螟→青蛙、杂草→三化螟→小龙虾、杂草→小龙虾;共7条食物链,其中小龙虾占有第二、第三两个营养级,A错误;

B;该食物网中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是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错误;

C;DDT会沿着食物链富集;营养级越高,其体内积累的毒素越多,若该生态系统中使用DDT,则这种杀虫剂毒素在青蛙和小龙虾中含量最高,C错误;

D;信息在生态系统内进行双向传递;有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如有利于捕食者(青蛙)对被捕食者(稻飞虱)进行捕捉,也有利于被捕食者(稻飞虱)躲避捕食者(青蛙)的捕食,D正确。

故选D。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9、A:B【分析】【详解】

A;秸杆还田和翻耕相当于土埋处理;对秸杆中物质分解效果较好,A正确;

B;如曲线显示;土壤、水分都是影响秸杆分解的条件,B正确;

C;曲线不可能呈上升趋势;秸杆中的残留量肯定要下降,C错误;

D;水泡处理中氧气应该相对较好;而水泡处理秸杆残留量较少,说明厌氧性微生物分解较强,D错误。

故选AB。10、A:B:C:D【分析】【分析】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详解】

A;分析题意可知;火山喷发形成的岛屿上从无植被覆盖到植被茂盛,该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

B;人类活动会影响该岛屿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正确;

C;该岛屿处于太平洋深处;与世隔绝,故调查岛上某种陆生动物的种群密度不需要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C正确;

D;群落演替过程中;岛屿上物种丰富度增加,D正确。

故选ABCD。

【点睛】11、A:C:D【分析】【分析】

生态农业中能够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面,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是不能改变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详解】

A;建立沼气池可以充分利用植物的秸秆、残枝败叶以及动物的粪便;这样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能量的多级利用,同时也可以避免因焚烧秸秆产生的环境污染,A正确;

B;通过合理设计食物链;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最有益的方向,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是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B错误;

C;生态工程的建立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整体考虑,我国西北地区缺水、不适宜建立题图中所示的生态工程模式,C正确;

D;题图中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是鸡、蚕、鱼、虾;D正确。

故选ACD。

【点睛】

本题考查了生态工程中“粮桑渔畜”农业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2、A:C:D【分析】【分析】

按照物理状态对培养基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一般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选择、鉴定等操作,液体培养基用于扩大培养,增加目的菌浓度。

【详解】

A、降解聚乙烯的细菌将固体培养基中的聚乙烯微粒分解后,培养基中会出现透明圈,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之比越大,分解塑料的能力越强,因此应选择菌落A1进行扩大培养;A正确;

B;扩大培养应选择液体培养基;B错误:

C;聚乙烯是某些塑料的主要成分;培养基中聚乙烯的作用是筛选目的菌和为目的菌提供碳源,C正确:

D;与焚烧相比;利用目的菌降解聚乙烯塑料具有不造成二次污染的优点,D正确。

故选ACD。13、A:D【分析】【分析】

题图分析:图示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甲是生产者,其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175+200+875=1250(J·cm-2•a-1);乙是初级消费者,其同化的总能量为200(J·cm-2•a-1);丙是次级消费者,其同化的总能量为30(J·cm-2•a-1);丁是分解者。

【详解】

A、甲的同化量为175+200+875=1250(J·cm-2·a-1);A错误;

B、图中第二营养级(乙)同化的能量为200(J·cm-2·a-1),第三营养级(丙)同化的能量为30(J·cm-2·a-1);因此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0÷200×100%=15%,B正确;

C;从图中的能量流动情况看;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利用,C正确;

D;并不是营养级越低;生物数量就越多,如在食物链松树→松毛虫→鸟中,松树的数量远少于松毛虫的数量,D错误。

故选AD。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4、略

【解析】①.初生演替②.地衣阶段③.苔藓阶段④.灌木阶段⑤.次生演替15、略

【解析】①.负反馈调节②.自我调节能力1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可持续发展自然、经济、社会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反复利用逐级递减单方向循环18、略

【分析】【详解】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解析】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四、实验题(共2题,共16分)19、略

【分析】图中甲装置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据此解答。

【详解】

(1)湿润的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的环境;利于跳虫存活,故则甲装置内最好装入的是湿润的棉花。

(2)70%的酒精溶液可以杀死并保存动物标本;防止腐烂,则乙装置内最好装入的是70%的酒精溶液。

(3)甲装置为诱虫器装置;利用了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的原理。

(4)依据题干信息“跳虫形如跳蚤;弹跳灵活”可知,跳虫弹跳灵活,用摄子不容易夹取,因此不建议将甲装置中的电灯放置于漏斗底部,跳虫钻出土壤样品后再用摄子夹取收集。

【点睛】

本题结合实验图示,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解析】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杀死并保存动物暗湿(前两空答案顺序可颠倒)高温(或热)不合理跳虫弹跳灵活,用摄子不容易夹取20、略

【分析】1;调查生物种群密度的方法: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结构,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详解】

(1)环颈雉的性别隔离现象属于种群的集群分布;是种群的空间特征。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2)①分析题干和实验方案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一群形态相同的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的假说是否成立,故实验中橡胶圈或橡胶棒可代表一群形态相同的动物,即自然保护区内的雄性或雌性环颈雉。②实验组中用4个相同橡胶圈(或橡胶棒)代表一群形态相同的动物,对照组应设置2个相同橡胶棒和2个相同橡胶圈,代表两种形态不同的动物,若对照组所用的时间均小于实验组的1组和2组,则说明假说成立。

【点睛】

本题属于信息题,结合题干信息“性别隔离现象”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等知识,要求考生能根据题干信息准确判断信息的作用,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的考查。【解析】空间环颈雉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雄性或雌性环颈雉同时向池塘中分别抛出2个相同橡胶棒和2个相同橡胶圈对照组所用的时间均小于实验组的1组和2组五、综合题(共2题,共4分)21、略

【分析】【分析】

1.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通常用样方法。而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常用标志重捕法法来调查他们的种群密度。具体操作为: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2.种群的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