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湘教版高一(上)地理寒假作业(八)_第1页
2024-2025学年湘教版高一(上)地理寒假作业(八)_第2页
2024-2025学年湘教版高一(上)地理寒假作业(八)_第3页
2024-2025学年湘教版高一(上)地理寒假作业(八)_第4页
2024-2025学年湘教版高一(上)地理寒假作业(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湘教版高一(上)地理寒假作业(八)一.选择题(共15小题)1.(2023秋•鼓楼区期中)2023年8月24日13点(北京时间24日12点),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核污水排海。完成此次日本核污水排海,氚等放射性物质在地球圈层中的迁移顺序是()A.水圈→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 B.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2.(2023春•鼓楼区校级期中)如图示意2021年10月12日08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台风“圆规”朝偏西方向移动,并于13日15:40在海南登陆。若F和f分别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则()A.F甲>F乙,f甲>f乙 B.F甲>F乙,f甲<f乙 C.F甲<F乙,f甲<f乙 D.F甲<F乙,f甲>f乙3.(2023秋•福州期中)七夕节时,我国许多地区几乎整夜肉眼可见牛郎星,如图示意地球、太阳与牛郎星的大致位置。牛郎星比太阳更明亮,科学家推测在牛郎星周围有潜在的行星宜居带,判断行星宜居的主要依据是()A.有与地球相近的宜居温度 B.有与地月系一样的天体系统 C.与恒星的距离接近日地距离 D.能获得与地球上相似的可见光西风漂流绕过南美大陆南端后部分向北形成北上寒流,与巴西暖流交汇后东流,两支洋流交汇处(BMC)纬度位置的年内、年际变化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图示意1993~2016年BMC所在纬度的年际变化。完成4﹣4题。4.与1993~2016年BMC移动总趋势成因相关的是()①西风减弱②西风增强③极地东风减弱④信风增强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自2018年起,河南省郑州市陆续投入534.8亿元建设海绵城市,旨在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2021年7月河南持续遭遇极端强降雨。暴雨使得郑州海绵城市“失灵”,市区严重积水。完成下面小题。5.从水循环的角度,此次郑州城市内涝严重的主要原因有()①降水强度大②地势起伏大,流速快③城市路面硬化多,地表水下渗不畅④城市热岛效应减弱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6.暴雨使得郑州海绵城市“失灵”的主要原因是()A.强降雨超出海绵城市的吸收速度 B.海绵城市建设使得下渗减少 C.海绵城市建设使得地表排水不畅 D.海绵城市的设备严重老化据我国航天局消息,2023年8月13日陆地探测四号01星成功发射进入距离地球近四万公里的工作轨道,其运行将满足我国防灾减灾、地震监测、国土资源勘察等行业需求,完成下面小题。7.在轨运行的陆地探测四号01星属于()A.恒星 B.行星 C.卫星 D.彗星图为北半球各纬度某时太阳辐射分布曲线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8.此时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分布规律是()A.从高纬向低纬递减 B.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C.从赤道向两侧对称递减 D.从甲处向高、低纬递减9.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方,根本原因是()A.纬度低,阴雨天多,太阳辐射获得量多 B.纬度高,气候干燥,太阳辐射获得量多 C.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太阳削弱作用弱 D.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太阳削弱作用强读“自然环境中四大圈层间水分联系图”,完成下面小题。10.图中甲、乙、丙、丁所表示的圈层依次是()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 C.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D.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如图示意不同地质历史年代的动植物演化,读图回答11﹣13题11.在地质历史时期两个重要的成煤期是()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12.联合古陆形成于下列哪个地质年代()A.甲 B.乙 C.丙 D.丁13.丁地质年代,A类型动物快速发展,A可能是下列中的哪种类型动物()A.无脊椎动物 B.爬行动物 C.哺乳动物 D.鱼类如图示意我国局部地区地壳厚度。完成下面小题。14.目前绘制该图的数据主要来源于()A.海拔测量 B.遥感卫星航拍 C.地下钻井探测 D.地震波波速测量15.图示地区地壳厚度()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C.N地附近地势变化显著 D.M地受地形影响显著增厚二.解答题(共4小题)16.(2023秋•福清市校级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3)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17.(2023秋•泉州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1年4月7日23时左右,湖南科技大学领衔研发的我国首台“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搭载海洋地质Ⅱ号科考船,在南海超2000m深水成功下钻231m(图1),取得这一深度的可燃冰样品,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图2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和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1)“海牛Ⅱ号”在深水成功下钻,可能会影响到地球最活跃的圈层。(2)右图中Ⅲ圈层的上、下界面分别是、,有科学家认为Ⅳ圈层的物质可能是液态,结合地震波的传播特点说明理由。(3)图2中Ⅰ代表的圈层名称是,若在右图中标注岩石圈,其范围是地壳和的顶部。(4)钻孔所在的地球内部圈层为,其厚度特征是。18.(2023秋•思明区校级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博斯腾湖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湖县境内,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湖区内湖陆风(湖陆风是指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地方性天气现象)较显著,湖陆之间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交替而转换。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和开都河流域农业的发展,博斯腾湖水位有所下降。如图为博斯腾湖的位置示意图和乙处地貌图。(1)判断湖陆风日夜晚甲处近地面的风向,并在右图中补绘夜晚湖陆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2)说出图中乙处的地貌类型,描述从扇顶到扇缘堆积物的空间变化特征。(3)说明图中乙处地貌的形成过程。(4)若出湖径流量不变,从入湖径流量、蒸发量变化的角度分析博斯腾湖水位下降的原因。19.(2023秋•南安市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甘肃省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但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率偏低,目前该省正在加大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力度。如图为甘肃省太阳辐射[单位:kW.h/(m2.a)]分布示意图。材料二: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境内地形复杂,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地质条件复杂。矿产资源丰富,煤炭、石油、天然气储量居全国前列。(1)简述甘肃省太阳能资源分布特征。(2)分析甘肃省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3)说明甘肃省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的原因。

2024—2025学年湘教版高一(上)地理寒假作业(八)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CAABAACDCDB题号12131415答案BCDC一.选择题(共15小题)1.(2023秋•鼓楼区期中)2023年8月24日13点(北京时间24日12点),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核污水排海。完成此次日本核污水排海,氚等放射性物质在地球圈层中的迁移顺序是()A.水圈→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 B.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分析】地球的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解答】解:日本核污水排海,所以核污水里面的氚(重水)等放射性物质是从水圈开始的,核污水到达海洋影响海洋生物,涉及生物圈;核污水通过水汽蒸发进入大气圈,通过降水或大气沉降进入岩石圈,所以氚等放射性物质在地球圈层中的迁移顺序是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日本核污水排海,氚等放射性物质在地球圈层中的迁移顺序,属于基础题,理解即可。2.(2023春•鼓楼区校级期中)如图示意2021年10月12日08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台风“圆规”朝偏西方向移动,并于13日15:40在海南登陆。若F和f分别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则()A.F甲>F乙,f甲>f乙 B.F甲>F乙,f甲<f乙 C.F甲<F乙,f甲<f乙 D.F甲<F乙,f甲>f乙【分析】影响风速大小的因素有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形等,在等压线分布图在,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摩擦力越小,风力就越大;等压线越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小,摩擦力越大,风力越小。【解答】解:在等压线图中,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主要与等压线的密集程度有关。读图可知,与乙处相比,甲处等压线更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即F甲>F乙,故CD错误。摩擦力大小与下垫面性质有关,读图可知,甲处位于东南丘陵,地形起伏较大,乙处位于海洋,因此甲处摩擦力大于乙处,即f甲>f乙,故A正确,B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大气水平运动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读图分析能力。3.(2023秋•福州期中)七夕节时,我国许多地区几乎整夜肉眼可见牛郎星,如图示意地球、太阳与牛郎星的大致位置。牛郎星比太阳更明亮,科学家推测在牛郎星周围有潜在的行星宜居带,判断行星宜居的主要依据是()A.有与地球相近的宜居温度 B.有与地月系一样的天体系统 C.与恒星的距离接近日地距离 D.能获得与地球上相似的可见光【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外部条件:相对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的稳定——提供光和热,安全的行星际空间——轨道共面同向,大小行星各行其道)。自身条件(温度——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适度,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形成大气层,水——结晶水汽化,原始的大洋)。【解答】解:牛郎星是一颗恒星,在它周围的行星可能存在与地球相近的宜居温度,适宜生物生存,A对。与地月系一样的天体系统不是生物生存的条件,B错。牛郎星比太阳更明亮,应该温度更高,如果与恒星的距离接近日地距离,该行星的表面温度可能比较高,不适宜生物生存,C错。能获得与地球上相似的可见光不是主要依据,D错。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存在的条件,难度一般,关键是熟记并运用相关知识。西风漂流绕过南美大陆南端后部分向北形成北上寒流,与巴西暖流交汇后东流,两支洋流交汇处(BMC)纬度位置的年内、年际变化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图示意1993~2016年BMC所在纬度的年际变化。完成4﹣4题。4.与1993~2016年BMC移动总趋势成因相关的是()①西风减弱②西风增强③极地东风减弱④信风增强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分析】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有:海浪、潮汐和洋流。成因:(1)海浪:表层海水在风的直接作用下产生的风浪。(2)潮汐:在天体(主要是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作用下发生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3)洋流:主要动力是大气运动。【解答】解:根据图上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1993~2016年BMC呈南移趋势,主要是因为局部减弱的西风导致北上寒流减弱,信风的增强导致巴西暖流增强,从而使得BMC南移,故①④正确,②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极地东风位于高纬度地区,不会影响BMC所处纬度的海域,③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海水运动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自2018年起,河南省郑州市陆续投入534.8亿元建设海绵城市,旨在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2021年7月河南持续遭遇极端强降雨。暴雨使得郑州海绵城市“失灵”,市区严重积水。完成下面小题。5.从水循环的角度,此次郑州城市内涝严重的主要原因有()①降水强度大②地势起伏大,流速快③城市路面硬化多,地表水下渗不畅④城市热岛效应减弱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分析】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从水循环角度看,城市内涝主要与降水多、下渗少、地表径流多相关;造成内涝的客观原因是降雨强度大,暴雨时间连续,范围较为集中;地势平坦,排水不畅;路面硬化多,下渗慢等。【解答】解:根据材料“连续多日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天气”、“一小时降雨量达201.9mm”,说明连降暴雨,降水强度大,故①正确。读河南省等高线地形可知,郑州海拔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说明郑州海拔低,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故②错误。“自2018年起,河南省郑州市陆续投入534.8亿元建设海绵城市”,说明城市化不断发展,城市路面硬化多,地表水下渗不畅,故③正确。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规模增大,人为热排放更多,城市热岛效应增强,故④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难度适中,熟记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利用图中信息分析解决问题。6.暴雨使得郑州海绵城市“失灵”的主要原因是()A.强降雨超出海绵城市的吸收速度 B.海绵城市建设使得下渗减少 C.海绵城市建设使得地表排水不畅 D.海绵城市的设备严重老化【分析】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造成内涝的客观原因是降雨强度大,暴雨时间连续,范围较为集中;地势平坦,排水不畅;路面硬化多,下渗慢等。【解答】解:结合材料可知,郑州城市连降暴雨,降水强度大,强降雨超出海绵城市的吸收速度,出现内涝,A正确。海绵城市建设使得下渗增多,地表水减少,排水顺畅,故BC错误。河南省郑州市陆续投入534.8亿元建设海绵城市,设备投资大,设备先进,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城市内涝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获取相关信息。据我国航天局消息,2023年8月13日陆地探测四号01星成功发射进入距离地球近四万公里的工作轨道,其运行将满足我国防灾减灾、地震监测、国土资源勘察等行业需求,完成下面小题。7.在轨运行的陆地探测四号01星属于()A.恒星 B.行星 C.卫星 D.彗星【分析】恒星是由气体组成,自身能够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行星是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自身不能发光,近似球状的天体;卫星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彗星一般由冰物质组成,绕恒星运转的天体,其亮度和形态一般会随距离恒星远近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陆地探测四号01星在宇宙空间围绕属于行星的地球运行,故其为地球的卫星,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天体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图为北半球各纬度某时太阳辐射分布曲线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8.此时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分布规律是()A.从高纬向低纬递减 B.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C.从赤道向两侧对称递减 D.从甲处向高、低纬递减【分析】此时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分布规律可以从图示信息直接获取。【解答】解:读图分析,此时甲处太阳辐射量最大,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分布规律是从甲处向高、低纬递减,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此时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分布规律,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9.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方,根本原因是()A.纬度低,阴雨天多,太阳辐射获得量多 B.纬度高,气候干燥,太阳辐射获得量多 C.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太阳削弱作用弱 D.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太阳削弱作用强【分析】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主要有纬度、海拔、天气等。【解答】解: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多晴天,大气的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读“自然环境中四大圈层间水分联系图”,完成下面小题。10.图中甲、乙、丙、丁所表示的圈层依次是()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 C.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D.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分析】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33km,海洋地壳6km。)、地幔、地核。岩石圈的范围是上地幔顶部和地壳,即软流层以上部分。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大气圈:从地表到大气上界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水圈: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岩石圈的上部)、水圈(全部)和大气圈(底部),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解答】解:据图可知,丁和丙经过蒸发形成甲,说明甲是大气圈;乙经过蒸腾作用形成甲,说明乙是生物圈;丙被乙(生物圈)吸收,说明丙是岩石圈;甲通过降水形成丁,说明丁是水圈,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如图示意不同地质历史年代的动植物演化,读图回答11﹣13题11.在地质历史时期两个重要的成煤期是()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分析】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解答】解:从图的信息可知,丙时代对应的动物是恐龙,为中生代,乙对应的是两栖动物或无脊椎动物,为古生代,甲元古代,丁为新生代。地质历史时期的两个成煤期为古生代和中生代,丙、乙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不同地质年代的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简史,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12.联合古陆形成于下列哪个地质年代()A.甲 B.乙 C.丙 D.丁【分析】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解答】解:从图的信息可知,丙时代对应的动物是恐龙,为中生代,乙对应的是两栖动物或无脊椎动物,为古生代,甲元古代,丁为新生代。联合古陆形成于古生代晚期,侏罗纪以后开始分裂、漂移,逐渐演变成现代的海陆分布,乙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不同地质年代的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简史,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13.丁地质年代,A类型动物快速发展,A可能是下列中的哪种类型动物()A.无脊椎动物 B.爬行动物 C.哺乳动物 D.鱼类【分析】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解答】解:从图的信息可知,丙时代对应的动物是恐龙,为中生代,乙对应的是两栖动物或无脊椎动物,为古生代,甲元古代,丁为新生代。A为新生代,新生代哺乳动物动物快速发展,新生代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为特征,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不同地质年代的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简史,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如图示意我国局部地区地壳厚度。完成下面小题。14.目前绘制该图的数据主要来源于()A.海拔测量 B.遥感卫星航拍 C.地下钻井探测 D.地震波波速测量【分析】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的分界线是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界面以下为地核。在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重要发源地。【解答】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海拔是指地面某个地点或者地理事物高出或者低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地下部分不能测量,A错误。地震勘探是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因此可以用地震波波速测量,为绘制地壳厚度图提供数据,D正确。卫星遥感是指从地面到空间各种对地球、天体观测的综合性技术系统的总称,地下部分不能测量,B错误。地下钻井是利用机械设备或人力从地面将地层钻成孔眼的工作,通常指勘探或开发石油、天然气等液态和气态矿产而钻凿井眼及大直径供水井的工程,不适合测量地壳厚度,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15.图示地区地壳厚度()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C.N地附近地势变化显著 D.M地受地形影响显著增厚【分析】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厚度较薄,平均厚度约5——10千米。地壳厚度变化的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解答】解: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可知,东部地壳厚度可低于38千米,西部山地高原厚度可达50千米以上,由此判断,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大致由东向西逐渐增厚,A错误。读图可知,图示地区的地壳由西向东逐渐变薄,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不具有由南向北逐渐增厚的特征,B错误。M地地壳厚度小于42千米,受地形影响此处地壳较周边薄,D错误。N处附近等值线较密集,地壳厚度变化较大,说明此处地势变化显著,C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二.解答题(共4小题)16.(2023秋•福清市校级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3)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分析】(1)抓材料中的关键,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结合流水侵蚀作用分析即可。(2)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3)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主要跟岩浆喷发、冷凝之后被侵蚀有关。【解答】解:(1)由材料可知,玄武岩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但在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说明最初的平坦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且由台地变成平顶山变成了尖顶山,说明面积变小。(2)由材料可知,玄武岩最初形成的是平坦的地形单元,后经流水的侵蚀、切割,形成尖顶山、平顶山和台地,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3)据以上分析可知,通过保留的部分可以判断台地、平顶山、尖顶山形成的早晚,平顶山、尖顶山是较早形成的,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台地形成的时间较晚,也就是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故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故答案为:(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2)形成先后次序: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3)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地貌形成的相关知识,抓住“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这句话是解题的关键,考查学生通过阅读地质剖面图,获取所在地经历的地质事件信息的能力,进而重建当地在内、外力作用下的环境演变过程。17.(2023秋•泉州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1年4月7日23时左右,湖南科技大学领衔研发的我国首台“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搭载海洋地质Ⅱ号科考船,在南海超2000m深水成功下钻231m(图1),取得这一深度的可燃冰样品,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图2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和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1)“海牛Ⅱ号”在深水成功下钻,可能会影响到地球最活跃的圈层生物圈。(2)右图中Ⅲ圈层的上、下界面分别是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有科学家认为Ⅳ圈层的物质可能是液态,结合地震波的传播特点说明理由横波突然消失。(3)图2中Ⅰ代表的圈层名称是大气圈,若在右图中标注岩石圈,其范围是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4)钻孔所在的地球内部圈层为地壳,其厚度特征是厚度不均;陆壳比洋壳厚;陆地上有高原、山地的地方地壳更厚(或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分析】(1)地球的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2)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其中地壳为最薄的一层,地壳平均厚度约17公里;地幔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又称中间层,自地壳以下至2900公里深处;地幔以下大约5100公里处地震横波不能通过称为外核,5100—6371公里是内核;则地核的厚度超过3400公里,是地球内部圈层中最厚的一层。地震发生时产生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其中纵波可以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横波只能通过固态;在相同的介质中,纵波的速度均大于横波。(3)地壳和上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4)地壳的厚度不均匀,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解答】解:(1)根据课本内容可知,地球的圈层中,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海牛I号”在深水成功下钻,可能会影响深海海洋生物,海洋生物属于生物圈。(2)图示Ⅲ圈层是地幔,地幔与上部的地壳圈层之间的分界面是莫霍界面,地幔与下部的地核圈层的分界面是古登堡界面。横波的传播速度慢且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是传播速度较快,且能在固、液、气态中传播;由图可知,横波在进入IV时突然消失,所以推测IV可能是液态。(3)图2中Ⅰ代表的圈层名称是大气圈;若在右图中标注岩石圈,其范围是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4)根据题干可知,钻机钻探深度是从超2000米深水成功下钻231米,由于洋壳的厚度约是5~10千米,陆壳较厚,在有高大山脉或者高原处最厚可达70千米,所以钻孔仍在地壳圈层。地壳的厚度不一,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故答案为:故答案为:(1)生物圈(2)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3)大气圈;上地幔(4)地壳;厚度不均;陆壳比洋壳厚;陆地上有高原、山地的地方地壳更厚(或海拔越高,地壳越厚)【点评】本大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圈层,属于基础题,熟记课本内容即可解答。18.(2023秋•思明区校级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博斯腾湖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湖县境内,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湖区内湖陆风(湖陆风是指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地方性天气现象)较显著,湖陆之间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交替而转换。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和开都河流域农业的发展,博斯腾湖水位有所下降。如图为博斯腾湖的位置示意图和乙处地貌图。(1)判断湖陆风日夜晚甲处近地面的风向,并在右图中补绘夜晚湖陆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2)说出图中乙处的地貌类型,描述从扇顶到扇缘堆积物的空间变化特征。(3)说明图中乙处地貌的形成过程。(4)若出湖径流量不变,从入湖径流量、蒸发量变化的角度分析博斯腾湖水位下降的原因。【分析】(1)白天,陆地升温快,湖泊升温慢,导致白天陆地气温远高于湖泊,晚上陆地降温快,湖泊降温慢。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2)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从扇顶到扇缘堆积物的空间变化特征可以从堆积物颗粒大小、堆积物厚度变化等角度分析。(3)冲积扇是指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4)博斯腾湖水位下降的原因可以从入湖径流量、蒸发量变化的角度分析。【解答】解:(1)晚上陆地降温快,湖泊降温慢,陆面近地面因气流下沉形成高压,对应高空形成低压;湖面因空气上升而形成低压,对应高空形成高压;水平方向上的风是由高压吹向低压的,近地面的风由陆地吹向湖泊,所以会形成陆风;夜晚的陆风如图所示:(2)读图可知,图中乙处位于河流出山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