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国学文化知识竞赛试题100题及答案_第1页
2020年国学文化知识竞赛试题100题及答案_第2页
2020年国学文化知识竞赛试题100题及答案_第3页
2020年国学文化知识竞赛试题100题及答案_第4页
2020年国学文化知识竞赛试题100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年国学文化知识竞赛试题100题及答案

单选题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

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

序”指的是(B)A官府B.学校C.家庭D.社会

2.“学而优则仕”概括了(A法于教育目的的主张。

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

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C)

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子》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D)

A.教育思想B.学术思想C.等级观念D.民本思想

5.“不愤不启,不俳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A)

A.《论语》B.《学记》C.《四书集注》D.《孟子》

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A)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B.启发性教学原则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

则D.巩固性教学原则

7.“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是用反面事例来强调学习要(0

A.专心致志B.磨练意志C.持之以恒D.深造自得

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D)A朱熹B.孟子C.董仲舒

D.孔子

9.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C)

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

10.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集(B中有充分反映。

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

11.《学记》要求“学不蹦等”属于(A敢学原则

A.循序渐进原则B.巩固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直观性原则

12.下列名言属于孟子说的是(D)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B.百工居肆以成其

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

后已,不亦远乎!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一句出自(C)

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子》

14.“不愤不启,不俳不发。”这句话出自(B)

A.《学记》B.《论语》C.五经四书D.《说文解字》

15.“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就是

《学记》强调的(B)。A.博学于文B.开而弗达C.强而弗抑D.道而弗牵

16.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A)

A.是非之心B.进退之心C.悲喜之心D.善恶之心

17、《学记》是(C泗十九篇中的一篇。

A.《大学》B.《论语》C.《礼记》D.《中庸》

18.中国古代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家是(A)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

19.(C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的概括和总结。

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

20.“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这个故事

说明了(BN寸教育的影响。A.父母B.环境C.老师D.教学方法

21.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思想就是(B)。A.义B.仁C.礼D.

22.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C)

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

23.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B)

A.不平衡性要求B.个别差异性要求C.顺序性要求D.互补性要求

24.荀子以(A昨比喻,说明通过学习,后学可以超过前人,学生

可以超过老师。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吾尝践而

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C.不积陛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D.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B的关系。

A.经济B.政治C.军事D.文化

26.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

并把(D用作是最终目标。A.闻B.见C.知D.行

27.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此话意在说明广

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A)上去。

A.简约B.复杂C.炫耀D.文化

28.(D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发说”截然相反的教育

“外银论”。A.孔子B.孟子C.墨子D.荀子

29.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个回答体现

出孔子(A)的治国思想。A.取信于民.B为政以德C.讲究礼节D、.因材

施教

30.孟子以(B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A.人性恶B.人性善C.人性无善恶D.人性有善恶

31.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与“教育机会均等”相类似的朴

素主张,他的“有教无类”的观点体现了(A)A教育起点机会均等B.

教育过程机会均等C.教育条件机会均等D.教育结果机会均等

32.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C)。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

33.孟子认为(A谑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

A.教育B.政治C.经济D.军事

34.孔子在⑻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

A.教育B.政治C.经济D.军事

3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反映了教学的(D)。

A.因材施教原则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D.教学相长原则

36.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携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家人曰:“今

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以这则“携

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C力勺重要性。A.巩固性B.启发性C.循序渐进

D.因材施教

37.孔子在(A)方面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主张。

A.教育B.政治C.经济D.军事

38.在对人性的看法上,荀子主张(B)

A.人性善B.人性恶C.人性无善恶D.人性有善恶

39.“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就是《学记》

强调的(C)。A.博学于文B.开而弗达C・强而弗抑D.道而弗牵

40.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B)A智之端B.仁之端C.义之端D.礼之端

41.荀子以(B)f乍比喻,说明人借助学习,可以有很大的进步。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

闻者彰。

C.不积此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2.《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最根本的是(A)。

A.教育B.政治C.经济D.军事

43.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B谩儒家的代表人物。

A.墨子B.孔子C.韩非D.老子

4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此话意在强调成大事者,应该(B)A专心致志B.磨练意志C.持之以

恒D.深造自得

45.荀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妨碍认

识事物的全貌。因此,他提出了(C力勺思维方法。

A.注重“积”“渐”B.闻、见、知、行结合C.解蔽救偏、兼陈中

衡D.“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46.下列名言属于孔子说的是(A)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B.百工居肆以成其

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

后已,不亦远乎!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7.下列语句,哪一句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D)

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B.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4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思想出自(B)

A.《学记》B.《论语》C.《四书集注》D.《孟子》

49.“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B)

A.《论语》B.《学记》C.《尚书》D.《孟子》

50.《学记》上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句话体

现了(B)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B.启发性教学原则C.因材施教的教学

原则D.巩固性教学原则

51.反映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主要言论是(A)A有教无类B.不愤不

启,不琲不发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博学于文,约之

以礼

5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

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B力勺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B.为政以德C.讲究礼节D.因材施教

53.“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

也。”孟子此话中提出了(C力勺观点。

A.以意逆志B.以己度人C.知人论世D.诗无达诂

5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下一句是(A)

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择其好者而从之,其不好者而改之。

C.选其善者而跟之,其不善者而更之。

D.择其善者而学之,其不善者而更之。

55.(C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的。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

闻者彰。

C.不积度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6.孟子认为有无(B谩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A、知识B、先天善良本性C、才能D、财富

57.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

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C脂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

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B.学而优则仕。C.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58.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B店首位。

A.文化知识B.道德教育C.自然科学D.生产劳动

59.孟子认为,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种,有的像及时雨一般润泽万

物,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还有以流风

余韵为后人所自行学习的。这体现了(D)的精神。

A.诲人不倦B.循序渐进C.由博反约D.因材施教

60.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A)治天下”的名言。

A.《论语》B.《荀子》C.《孟子》D.《韩非子》

61.《学记》用(D床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

者使人继其志。

6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出

自(C)

A.《大学》B.《论语》C.《孟子》D.《中庸》

63.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

也。”这一段讲(A)的重要性。

A.躬身实践B.冥思苦想C.学思结合D.废寝忘食

64.《学记》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⑻。

A.教材B.教师C.教法D.学法

65.荀子认为成为老师的条件有四种,而(D)并不包括在这里面。

A.尊严而使人敬畏B.年老而有威信C.懂得精微的道理而又能

清楚阐述D.博学

66.战国后期,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

的是(C)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

6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出自(C)

A.《学记》B.《大学》C.《论语》D.《师说》

68.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B的教学方法。

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启发诱导D.有教无类

69.《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

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⑻

A.因材施教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巩固性原则D.启发性原则

70.孔子招收的学生有出身平民的颜回、子路、曾参、原宪、

仲弓等,也有贵族家庭出生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等,还

有商人出生的子贡和“大盗”出生的颜涿聚。这反映了孔子提倡

一种⑻的教学原则。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启发诱导D.有教无

71.在下列主张中,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C)

A.学不粮等B.各因其材C.开而弗达D.温故而知新

7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D敢学原则。

A.系统性B.启发性C.思想性D.巩固性

73.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是“六艺”,“六艺”指的是(A)

A.礼、乐、射、御、书、数B.《诗》《书》《礼》《乐》《易》《春

秋》

C.文法、修辞、辩证法、礼乐、书数、射御D.算术、几何、

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

7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A)

A.《学记》B.《大学》C.《论语》D.《师说》

75.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

“学而知之”,重视(D)。A.循序渐进B.启发性C.巩固性D.因材施

7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段讲(C力勺重

要性。A.躬身实践B.冥思苦想C.学思结合D.废寝忘食

77.《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

学生的鼻子走”这个观点的就是(D)

A.博学于文B.开而弗达C.强而弗抑D.导而弗牵

78.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C力勺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B.为政以德C.讲究礼节D.因材施教

79.(B体现了荀子很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

涅,与之俱黑。

C.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弩马十驾,功在不舍。D.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80.孔子主张(C),扩大了教育对象。

A.为政以德B.以礼治国C.有教无类D.因材施教

81.“乐”的起因是:(A)A是由人心中产生的。B.是由不同是

声音相互应和产生的C.是事物影响的结果D.是由古圣先贤著作的

82.声音之道与政治相通,所以,乱世的音乐显得(B)

A.安详B.怨恨C.愤懑D.欢快

83.先王治乐的原因是(A)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B.教人民欣

赏音乐C.给人民带来快乐D.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

84.“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礼

A.《大学》B.《易经》C.《论语》D.《礼记》

85.先王设置专门的官吏施行乐教的原因是(C)

A.设置一个官僚机构安插冗员B.拉近政府与百姓的距离

C.善民心,易风俗D.提升国家形象

86.只知晓歌曲而不知晓乐的是(B)

A.禽兽B.老百姓C.君子D.以上皆对

87.先王制定射乡食飨的礼仪是用来(C)

A.调节人对安乐的享受B.制定婚姻冠笄的礼仪C.使人交往正

常化D.指导人们如何射乡食飨

88.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