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中优秀教案生物
高中优秀教案生物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高中优秀教案生物,欢迎大家借
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优秀教案生物篇1
知识精华
来源排出调节
水的平衡和调节
饮水、食物物质、代谢由肾、皮肤、大肠排出神经调节、激素调节
钠盐的平衡和调节
主要来自食盐主要经肾、其次由汗液、粪便排出醛固酮(盐皮质激素)调节
钾盐的平衡和调节
食物主要经肾、其次未吸收的随粪便排出醛固酮调节
意义:水和钠盐在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人在高温条件下工作,
剧烈运动或某些疾病(剧烈呕吐、严重腹泻)时,会丢失大部分的水和无机盐,影响血压、心率
的稳定。
钾在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稳定方面、心肌舒张、兴奋性上具有重要作用。
水在溶解代谢废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水、盐调节的几个问题:
1)尿激素的释放和分泌。
2)醛固酮的效应有三:促进钠的重吸收、促进钾的分泌排出、促进水的重吸收。
题例领悟
例1:某人患急性肠胃炎,严重腹泻,并且出现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四肢发冷等症;要缓
解以上症状,应:
A、输入生理盐水。B、口服生理盐水。
C、口服钾盐水。D、输入醛固酮。
解析:题意中出现的症状是缺少水和钠盐,其次输入比口服效果快。
固答案:A
例2:人体内K和钠离子的排出特点相比,不同之处是:
A、多吃多排B、少吃少排C、不吃不排D、不吃也排。
解析:钾离子的排出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天吃也排。
钠离子的排出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答案:D
自我评价
一、选择题:
1、人体内的水的主要来源及排出主要途径是:()
A、来自饮水,食物和由肾排出。
B、来自饮水,食物和由皮肤排出.
C、来自饮水,物质代谢和由肺排出。
D、来自饮水,物质代谢和由大肠排出。
2、离子态的无机盐(如血液中的钾、钙离子)的生命作用不包括:()
A、细胞结构物之一。
B、维持细正常生理功能
C、维持细胞的形态。
D、调节细胞内的PH值。
3、下列有关人体内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
D、细胞外液中渗透压降{氐,则尿量减少。
4、调节无机盐平衡的重要激素是:()
A、抗利尿激素B、醛固酮C、肾上腺素D、甲状腺素。
5、下列仅属于水分排出的途径的是:()
A、肾排出B、大肠排出C、皮肤排出D、肺排出。
6、不能对肾小管重吸收水分起促进作用的是:()
A、渗透压升高。B、抗利尿激素升高
C、血浆渗透压升高。D、醛固酮升高。
二、简答题:
7、下图为肾单位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过咸的食物时,通过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促
进()和()对的重吸收,减少尿的排出,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
2)当血钾升高或降低时,可直接刺激,使的分泌量增加,从而促进()和()对的
重吸收和对的分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3)通过显微镜检查发现构成肾小管的细胞线粒体较多,起生理意义是。线粒体所需的能
源物质和氧气由()提供,产生的二氧化碳由()带走。
自我评价答案
一、选择题:
1、A2、A;3、C;4、B;5、D;6、A。
二、简答题
1、抗利尿激素1肾小管2集合管
2、肾上腺醛固酮1肾小管2集合管钠钾
3、提供能量,有利于纳的重吸收和钾离子的分泌3肾小管毛细血管血液3肾小管毛细血
管血液
高中优秀教案生物篇2
一、教学目标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三、课时安排2
四、教学过程
1、〔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老师提示。
〔生答师提示〕1、提示: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
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
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
诊断疾病的依据。例如,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的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的
活性最高在血浆中的活性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时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
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引起血浆中转氨酶活性升高。
2、提示:这说明(1)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
波动,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2)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3、提示:(1)肌酊含量超标,肌酊是有毒的代谢废物,积累过多会影响健康。这表明肾
脏的排泄功能有障碍。(2)葡萄糖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
血管合并症等。(3)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提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Homeostasis: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
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学生互动〕学生思考与讨论,师提示。
1、提示:绝大多数人都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可以让同学先谈谈自己发高烧时的感受。
正常的体温是体内细胞进行各种生化反应最适宜的温度V在发高烧的状态下,由于内环境发
生一系列变化,导致体内的各种反应出现紊乱,于是机体功能发生异常。发热时的主要症状大部
分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病人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时常有食欲不振、厌食、恶心
的表现。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
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孕妇发热可能导致胎儿发育障碍,是一个重要的
致畸因子。对于6个月至4岁的幼儿来说,持续高热容易发生惊厥,相当数量的患儿由此造成
脑损伤,如智力落后,甚至癫痫,因此应注意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
2、提示:内环境渗透压会变小。当内环境渗透压变小时,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
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肿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严重时会出现疲倦、周
身不适、表情淡漠、恶心、食欲减退、皮下组织肿胀等症状。
3、提示:因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易造成体内缺氧。这说明外界环境的变
化势必影响内环境的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不甚剧烈,并巨机体代偿机制良好,内环境的波动较
小,仍能维持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剧烈,机体代偿机制不好,内环境稳态将受到破坏,就会影
响身体健康。
〔社会联系〕生思考,师提示。
〔讲解〕夏天时,空调房间与室外的温差较大,如果经常进出空调房间,就会出现咳嗽、头
痛、流鼻涕等感冒症状。如果在温度较低的空调房间呆的时间过长,就会引起关节酸痛或颈僵背
硬、腰沉臀重、肢痛足麻、头晕脑胀等。如果呆得太久,由于空气不好,容易使人头晕目眩。这
些症状就是空调综合征,俗称空调病。空调病的主要表现为:感冒、过敏、风湿痛、黏膜干燥、
紧张、烦躁、注意力难以集中、头痛,等等。据分析,空调对人的影响主要在于:空调风使人体
表面水分蒸发量加大,毛孔收缩,不能正常排汗,也会引起内分泌的紊乱;空调房间里,与流方
向经常变换,气流速度增加,空气热量不断变动等因素干扰了人体的嗅觉,削弱了人体对空气中
病菌、过敏原和异味的反应;房间内湿度太低,会对眼、鼻等处的黏膜产生不利作用,导致黏膜
病;室内空气与外界几乎隔绝,干燥而又温度适宜,空气口有害细菌含量快速上升。
〔板书〕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活的必要条件。
〔实验并讨论〕生看或做实验,思考,师提示。
1、生物材料加入HCI或NaOH后pH的变化更像缓冲液。
2、提示:缓冲液加入少量酸碱后,pH变化不明显。原因是磷酸缓冲液中含有
NaH2PO4/Na2HPO4,其中NaH2PO4溶液呈酸性,当加入少量NaOH时,可以中和0H-;
Na2HPO4溶液呈碱性,当加入少量HCI时,可以中和H+。水溶液则不同,因而加入酸碱后,
pH变化明显。
3、提示: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NaH2PO4/Na2HPO4xH2CO3/NaHCO3等,它们能
够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此外,机体还可以通过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来维持pH稳定。例
如,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和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与血液中的碳酸
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可以分解成C02和水。血液中的C02增
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02排出体外,所以对血液的pH
影响不大。当乳酸钠进入UL液后,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过多的碳酸氢盐可
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以及机体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
度维持相对稳定。
人体血液不会因为进入少量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而使其pH值超出7.35-7.45之间,原因
皿液中含有缓冲物质,如H2C03/NaHCO3xNaH2PO4/Na2HPO4等。结合有关生
化知识对H2C03/NaHCO3在维持血液pH值稳态中所起的作用加以说明。
它彳门的电离女口下:H2C03--»H++HC03-(1)(双向,可逆);NaHC03—->Na++HC03-
⑵;由于⑵式完全电离,有大量的HC03-存在,对Q)式电离产生同离子效应,使HC03-和
H+结合成H2C03,也就是说⑵式的结果抑制了(1)式H2C03的电离,因此血液中存在大量
的H2C03和HC03-,而H+浓度很小。
当血液中进入少量酸(例如乳酸、磷酸等)时,由于血液中存在大量HC03-,能和进入的‘酸
中的H+结合成电离度很小的H2C03,使血液中氢离子浓度几乎没有升高,因此血液pH值并
不明显降低。
当血液中进入少量碱时,此时血液中的H+与进入碱中的0H-结合成难电离的H20,当血
液中的H+稍有降低时,血液中存在的H2C03,就立即电离出H+来补充血液中减少的H+,使
血液pH值并不明显升高。
正是因为H2C03和HC03-的大量存在才会使血液的pH值不会因为少量碱、酸的进入而
造成明显升降。
〔小结〕略(黑体字部分)。
〔作业〕练习一二题。
1.Do2.Co3.Do
4.提示:因为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细胞代谢本质上是细胞内各种生
化反应的总和。内环境为这些生化反应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条件。当内环境稳态保持正常
时,细胞的代谢活动能正常进行;当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代谢活动就会受影响。因此内环境
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拓展题
提示:当动物进食高浓度的糖溶液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血糖浓度暂时升
高。血糖浓度的升高会刺激机体加速分泌胰岛素,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在胰岛素和胰高
血糖素的共同调节下,血糖浓度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具体调节机制可参考第2章有关血糖平
衡调节的内容。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一、概念检测
1、判断
(1)X;(2)V;(3)X;(4)L
2、选择
(1)D;(2)D;(3)D。
3、画概念图
略
二、知识迁移
(1)水是良好的溶剂,为各种生化反应提供溶液环境;水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水在体
温调节方面有作用;水是某些生化反应的反应物;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等。
(2)说明健康的人体具有维持体内水平衡的能力。
三、技能应用
(1)否。
(2)血液中的糖分既可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物质,也可来源于其他物质在体内的转化。
四、思维拓展
提示:航天器和航天服中的生命保障系统,主要由氧源(气瓶)和供气调压组件、水升华器
和水冷却循环装置、空气净化组件、通风组件、通信设备、应急供氧分系统、控制组件和电源、
报警分系统、遥测分系统等组成。它能够为航天员提供呼吸用氧,并控制服装内的压力和温度,
清除航天服内C02、臭味、湿气和微量污染等。这套生命保障系统与压力服(给宇航员提供正
常大气压)一起,在人体周围创造适宜人生存和工作的微型气候环境,有利于宇航员维持机体内
环境的稳态。
高中优秀教案生物篇3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水分代谢"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它与前面所学知识如细胞成
分、结构及植物根、茎、叶结沟等内容联系非常紧密也为今后学习"矿质代谢"、"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植物细胞的吸胀吸水;水分的运输和利用。
(2)理解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义。
(3)通过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进一步理解渗透吸水的原理。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动手、类比综
合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3、情感目标: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
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渗透吸水的原理
教学难点: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主要区别,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二、教法设计:
1、探究教学法:它由四个环节组成:(1)创设联想,提出探索问题,(2)引导学生进
行探究、推理,(3)设计实验或演示其它教学媒体对学生的推理结果进行验证,(4)师生共
同归纳总结探索结果。
2、直观教学法:通过实验、图片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
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通过设疑引入,为讲边演示实验和动画,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设
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推理及综合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事实会不会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这样,我们可以把细胞放在外界溶液中,亲自观察一下,看
看结果如何。成熟植物细胞
一、用课件动画显示质壁分离过程。
问:刚才看到了什么现象?(原生质层收缩于细胞壁分离开)
问:这种想象叫质壁分离。这里得"质"指的'是细胞质吗?(原生质层)
问:在质壁分离过程中,液泡有什么变化?细胞液有什么变化?(液泡变小,细胞液减少,
颜色加深)
问:细胞液减少,颜色加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水分减少,浓度增加造成的)
问:细胞为什么会失水?(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问:发生质壁分离以后,在细胞质和原生质层之间的三隙中是空的吗?有什么物质?
问:要是把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用课件动画显示质壁分离复原过程。
问:把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在清水中,细胞为什么会复原?
问:细胞为什么会吸水?(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
问:通过细胞的纸币分离和复原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1)成熟植物细胞+外界溶液二渗透系统
(2)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一细胞失水
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一细胞吸水
小结通过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证明了成熟的植物细胞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
根尖分生区时未成熟的植物细胞,吸水的主要方式是吸胀吸水,根毛区的细胞是形成中央液泡的
成熟细胞,其吸水的主要方式是渗透吸水。
问:根毛区的细胞能进行吸胀吸水吗?
问:死亡的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吗?
根毛区的细胞吸收水分以后,要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位,供植物利用。
二、水分的运输
[课件动画显示植物根吸水、利用、扩散的全过程]
1、根毛区细胞一层层细胞一根导管
根毛区细胞——层层细胞间隙——根导管
2、根导管——茎导管一叶导管——植物体各部位
三、水分的利用:
根吸收的水分只有1~5%留在植物体内,供植物利用。
四、水分的散失:
根吸收的水分,除了极少一部分被植物利用以外,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经叶片表面的气
孔散失掉了。通过气孔散失掉这么多的水分有其特殊的生理意义。
水分散失的意义:吸水和运输水分的主要动力
五、合理灌溉
植物在一生中都需要不断地吸收水分,但是不同的植物一生需水量不同,一株向曰葵一生耗
水约30千克左右;一亩稻田,在整个生长期间耗水大约30万千克左右。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
生长发育时期需水量也不相同(如小麦一生的需水量曲线图)。这些水分绝大部分都通过蒸腾作
用散失掉了。我国是一个水资源非常贫乏的国家,因此如何用最少的水去获取最高的产量,是农
业生产中的一个大问题。也就是说,根据不同的植物,根据不同的生长时期对水的需求量不同,
进行合理灌溉,既不影响产量,又能达到节水的目的。
高中优秀教案生物篇4
一、学生分析
(略)
二、教材分析
第一小节《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讲述了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植物体细
胞杂交技术等三方面内容,其中,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是植物组织培养的基础,而植物体细胞杂交
技术又是在植物组织培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二小节《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讲述了植
物繁殖的新途径、作物新品种的培育,以及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等三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重点:
(1)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和过程。
(2)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原理。
(3)植物细胞工程应用的实例。
教学难点:
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
四、教学策略设计
采用讲授为主结合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在细胞的全能性及细胞分化的实质、植物组织培养
技术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首先可用教材上的菊花图引入本节的标题,同时提出一个问题一为
什么植物的一个花瓣就可以培育出完整的植株呢?以引入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一细胞的全能性
及分化。通过"怎样把植物的一个花瓣培育成完整的植株”这个问题引入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问
题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教材这部分的内容是通过实验"胡萝卜的组织培养”来进行讨论和总
结的。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及植物繁殖的新途径的教学中,首先可通过教材上的番茄一马铃薯
实例引入,把学生吸引到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一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上。随后让学生分析植物
体细胞杂交技术的概念,再根据此概念,结合学生原有的植物细胞结构特点、酶的特性及新学习
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知识来学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菊花图引入,提问:为什么植物的一个花瓣就可以培育出完整的植株呢?以引入本节课
的第一个问题一细胞的全能性及分化(愈伤组织、脱分化、再分化)。
2.”怎样把植物的一个花瓣培育成完整的植株”问题,引入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内容:理论基础、过程、类型和应用并概括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流程图(通
过实验"胡萝卜的组织培养"来进行讨论和总结;补选修1P32、P37菊花的组织培养与月季的
花药培养P85常用的消毒灭菌操作方法)
3.番茄一马铃薯实例引入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及植物繁殖的新途径的教学,分析植物体细
胞杂交技术的概念(原生质体制备和融合、杂交种细胞的筛选方法、鉴定方法)
设问:
(1)要想让两个来自不同植物的体细胞融合在一起,遇到的第一个障碍是什么?
(2)有没有一种温和的去细胞壁的方法?
(3)如果两个来源不同的原生质体发生融合形成了杂交种细胞,下一步该对此细胞做何种
处理?
(4)如何将杂交种细胞培育成杂交种植株?按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流程图进行总结选修2
P45。
4.植物繁殖新途径和作物新品种的培育,首先由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引入,让学生回忆植物
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过程,思考利用这项技术能做哪些工作?讲解:微型繁殖技术、作物
脱毒及人工种子;单倍体育种、突变体的利用;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5.重点讲解"思考与探究"
六.课后反思
略
高中优秀教案生物篇5
一、教学目标:
: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学会怎样才能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化合物的方法,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通过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本课的重点,用实验方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几种物质是是难点
三、教学策略:
1利用"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中学习新知识。
本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认同生命的物质性。由于学生在初三已经学
习了化学的基本知识,所以在进入这部分学习时,通过让学生比较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
素的含量,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中,认识到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与组成地壳
的元素有相似性又有区别.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分别观察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
元素(占细胞鲜重的百分比)图和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干重的百分比)图,之后再
介绍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2.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碳为什么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这个问题。
如果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知识有较好的基础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碳原子核外电子分布特点,
以及碳的性质,为学生理解碳链是构成生物大分子的骨架奠定基础。
学生熟悉元素周期表,很容易找到碳所在的第14族位置,它的原子序数是6,说明一个碳
原子核中含有6个质子,核外有6个电子,由于电子排布的不同,在最外层有4个电子,这样,
碳原子就具有了4个能够成键的价电子。正是这4个价电子,能够使碳原子之间、碳原子与其
他元素的原子之间结合形成更多的化学键。由于每个碳原子可以形成4个化学键,所以就有可
能形成含有成千上万个甚至更多个碳原子的物质。利用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就能够理解C元素
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了。
3.利用表解和"思考与讨论”获得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在学习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时,如果由教师直白地讲解细胞的化合物组成,不利于学生参与学
习活动。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表解,获得相
应的知识信息,提高学习能力。
四、教学用具:实验材料、ppt幻灯片
五、课前准备:学生予页习实验过程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引入
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对于生命是有什么物质感到非常神秘,认为生命是特殊物质构成
的,一直到19世界,仍然人们仍然认为生物产生出来的物质,在体外是不可能合成的.同学们
已经学习了两年的化学化学知识,知道自然界的物质都是有元素来组成的,那么组成生命的元素
有哪些呢?
分析P16的表格,提出问题,从这个表格中,同学们能对组成生命的元素有什么印象。
分析资料,发表自己的看法(组成生命的元素在地壳中也存在,说明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
的统一性;另外细胞中的各种元素与地球组成的比例不一样,也说明了生命物质的特殊性。
(二)组成细胞的元素概述组成生命的元素。结合P17两个饼形,引导学生观察、归纳。
大量元素(C、H、0、N、P、S、K、Ca、Mg)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微量元素。
提出问题在两个统计图中显示出那些元素的含量是最大的?可以简单解释一下碳在生命物质中
的地位观察图表,归纳。
(三)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指导学生完成讨论题
分析数据,完成讨论题:1(略)2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最多的无机物是水;3如土豆
的块茎的细胞还有糖类多;肌肉细胞含有蛋白质多;皮下组织的细胞还有脂肪多。
(四)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以问题引导:你的实验材料选择了什
么?你预测你的实验材料还有什么有机物比较多?你选择的试验仪器和试剂是什么?
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五)练习
(六)总结幻灯片展示本课的要点: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什么(C、H、0、N);组成
细胞重要化合物(无机物、有机物);检测糖类等物质的方法(包括试剂、操作、反应结果)
高中优秀教案生物篇6
一、激发兴起,导入新课
教师在上课之初,可以提问学生,谁愿意说一说自己有无曾经对某种物质过敏的现象?如果
学生不愿意承认,教U祠以帮助学生打消顾虑,指出大多数过敏反应来得快,去得也快,一般不
会引起组织细胞的损伤。也可以请学生说一说听过见过的别人的过敏反应,指出过敏反应虽然是
一种常见病却和人们谈虎色变的艾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癌症一样属于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了解这些病的发病机理,有效地防病治病是我们学习、研究免疫学的重要目的。
二、复习旧知
引导学生回忆什么叫免疫,回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理解到人体的免疫功能正常时
可以对非己抗原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发挥免疫保护作用。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就可引起各
种疾病。
三、学习新课
(—)过敏KlSZ
请负责该内容的调查小组介绍相关资料,在可能的范围内让学生把他们掌握的内容说足说透。
学生事前准备的文字材料、数字、图表要用摄像头当堂打出来,效果会更好。之后教师要引导学
生从以下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1.过敏反应的举例和类型
学生举的实例可能会很多,尤其是走访专家医生和查阅资料之后,正好弥补了教材内容的不
足。因为课本上讲的只是临床上最常见的I型过敏反应疾病,其他类型的均未涉及,所以如果学
生举的实例中除了有书本上的实例外,还有如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链球菌感
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教师也要肯定,因为有些自身免疫病其发病机理相似于n
型、in型、IV型过敏反应。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能引起I型过敏反应的物质与具体的过敏反应
症状联系起来,例如:
全身性过敏反应:引起过敏性休克,主要是药物过敏,如青霉素、头抱霉素,普鲁卡因,链
霉素等。
呼吸道过敏反应:引起过敏性具炎和过敏性哮喘,如花粉、尘螭、直菌、毛屑等.
消化道过敏反应: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至休克,如鱼、虾、蟹、蛋、奶等食物。
皮肤过敏反应:引起麻疹、湿疹、血管性水肿,如药物、食物、肠道寄生虫、冷热刺激等。
这样进行总结,学生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可以自己判断,有效预防。
2.过敏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在总结上述内容的基砧上,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上述反应就属于过敏反应,而引起过敏反应的
物质就叫过敏原,由于I型过敏反应同学听到见到的b匕较多,它的三个主要特点也容易理解,即:
①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②一般不会损伤组织细胞;
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机理
过敏反应发生的机理是一个复杂和抽象的过程,按照书上的示意图和文字叙述,学生巨能不
易理解,学生汇报查阅的资料也可能过于复杂。教师可将I型过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划分为三个阶
段:
①致敏阶段:过敏原进入机体后可选择诱导过敏原特异性B细胞产生抗体应答,此类抗体
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胭即课本上所说的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的某些细胞,
其中肥大细胞分布于皮下小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中和黏膜下层,而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分布于外周
血中)的表面相结合,而使机体处于对该过过原的致敏状态。通常这种致敏状态可维持数月或更
长,如果长期不接触该过敏原,致敏状态可自行逐渐消失。
②激发阶段:指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通过与致敏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
的抗体特异性结合,使这种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
除了组织胺以外,还可以是前列腺素D2、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但它们的作用都相似,
都可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强,腺体分泌物增多.
③效应阶段:指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的阶段。根
据反应发生的快馒和持续的时间长短,可分为早期相反应和晚期相反应两种类型。早期相反应主
要由组织胺引起,通常在接触过敏原数秒钟内发生,可持续数小时,晚期相反应由白三烯、血小
板活化因子等引起,在过敏原刺激后6~12h发生反应,可持续数天。
4.防治措施
关于过敏反应的防治措施,学生调查后会汇报得比较全面。否则,教师可简要介绍过敏原皮
肤实验的方法、脱敏治疗、扑尔敏、苯海拉明等药物防治的机理。
(二)自身免疫病
1.概念和举例
由责该部分内容的小组汇报调查憎况,使同学们了解除了书上的实例,还有哪些病也用于自
身免疫病。学生可能会涉及到的自身免疫病还有: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
重症肌无力、肺出血肾炎综合症、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肾小球肾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等,总结
这些病的共同特点,都是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症状,弓I出自身
免疫病的概念。
2.发病机理
关于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理,具体过程各不相同。课本上仅以风湿性心脏病为例,讲了由于
分子模拟而导致自身抗原出现的过程,与之相类似的还有流感病毒、多瘤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它们都与正常细胞或细胞外成分有相类似的抗原决定簇,针对这些病毒,抗原决定簇的免疫应答
可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可萨奇病毒感染激发的免疫应答可攻击胰岛B细胞,引发糖尿
病。链球菌有多种抗原蛋E与人体肾基底膜有交叉抗原,也可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多种徽生物
因其热休克蛋白与人的热休克蛋白以及多种组织有交叉的抗原,可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心肌炎、
馒性活动性肝炎.而书上小字介绍的红班狼疮的病因与上述病因并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教师
可根据实际憎况简要介绍。
教硝创设问题情境:预防自身免疫疾病应注意什么?
学生根据上述发病原理分析讨论,应该理解到:由于多种们原体的感染可邀过抗原模拟的方
式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所以采用疫茵和抗生袁控制病原体的感染可降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
率。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上述两类疾病在免疫反应上有什么相似点?学生邀过分析思考这个问题,
理解免疫失调的含义,包括过强和过弱两个方面。上述I型过敏反应就可以理解为因免疫反应过
强而造成的免疫失调,但通常不损伤组织细胞;而免疫反应过强坯可能造成不能识别自我成分而
患自身免疫疾病。那么免疫反应过弱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这样引出免疫缺陷病的概念。
(三)免疫缺陷病
1.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及特点
由学生汇报收集资料的结果,首先明确免疫缺陷病的概念,是指由于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
引起的疾病。教师还应从概念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该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应该
理解到该病的共同特点是:由于对各种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加,患者出现反复的、持续的、严重的
感染,如气管炎、肺炎、中耳炎、化脓性脑膜炎、脓皮病,甚至于恶性肿启的发病率比同龄正常
人高100~300倍。
2.免疫缺陷病的种类
学生汇报的免疫缺陷病可能有多种,教师应引导学生划归到书上提到的两种类型中,即先天
性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①对于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学生容易理解,但书上并没有举出实际的病例,教师可视具
体情况介绍几种病例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如性联无丙和球蛋白症、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伴
湿疹血〃版减少的免疫缺陷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等.
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到其实大多数免疫缺陷病主要发生于出生后较晚时期,属于获得性免疫
缺陷病。书上的概念中提到"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学生可能会对这些因素非常关注,
教师或调查小组的同学可以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如营养不良、感染、
药物、肿瘤、手术、外伤、烧伤、脾切除等。接着教师指出,艾滋病就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感染人体而引起的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调查小组的同学可以展示他们收集到的
关于艾滋病的图片、数字、录像等,学生或者通过自学,或者在调查小组同学的引导下明确以下
内容:艾滋病的全称、病原体及存在部位、发病机理、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其中关于发
病机理因为涉及到前面讲述的免疫应答的内容,学生对课不上"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存在
疑问。例如,侵入的到底是哪种T细胞?除了侵入T细胞还能侵入哪些细胞?对此教师可适当
展开:HIV的表面有一层糖蛋白分子,其构象正好和助T细胞上的一种糖蛋白互补,两者结合
后病毒得以进入助T细胞。但另夕一些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一些B细胞,甚至其他一些组
织细胞如脑细胞,也可被HIV侵入,后者使有些艾滋病患者有严重痴呆、行动迟缓、记忆力丧
失等症状。因为助T细胞是两种免疫系统都要依靠的细胞,助T细胞大量被消灭,患者将失去
一切免疫功能,而各种传染病将乘虚而入,患者最后常因心力衰竭而死亡。由于艾滋病已成为全
社会关注的热点,教师最后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艾滋病和艾滋病患者?目的是
引导学生既要重视又要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同时做到全社会都来关心艾滋病患者。
(四)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预防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种人痘的方法预防天花是人类免疫预防的开始,借此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然后回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理解机体受到病原体感染后,能
产生特异性抗体和效应T细胞,从而提高对该病的免疫力,这正是免疫预防的基本原理。接着
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
(1)什么叫免疫预防?
(2)什么叫疫苗?你知道用来预防接种的‘疫茵有哪些?
(3)免疫接种可以预防所有的传染病吗?为什么?
学生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理解到,预防免疫就是采用人工方法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来
预防疾病的方法。免疫预定常用的方法是预防接种疫苗,而国际上把细菌性制剂、病毒性制剂以
及类毒索统称为疫苗。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我国推荐的儿童免疫程序,并且指出像艾滋病等
很多传染病的疫苗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制,需要更多人的共同努力。
2.免疫治疗
请学生根据书上所提供的免疫治疗的常规方法及两种具体方法,思考下列启发性问题:
这两种方法分别是针对哪两种免疫系统起作用的?为什么?
免疫治疗是否只是加强免疫系统的作用?为什么?
从上面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注意,对于体液免疫的缺陷和细胞免疫的缺陷应采用不同的方法
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从上面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注意,"调整"二字的含义,包括免疫增强和
免疫抑制两种疗法,以此来启发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同时教师举例: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配胺就常
常作为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抑制剂来抑制免疫应答。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器官移植的问题。
3.器官移植
学生不难理解器官移植的概念和四种类型。教师主要要引导学生分析临床上常用的同种移植
及其成败的关键是什么,弃使学生理解:一是寻求与受者HLA相配的供者组织或器官;二是使
用免疫抑制剂。分析上述第一条措施时要向学生渗透关爱他人的崇高精神境界,分析第二条措施
时可以分析患者终生使用免疫抑制剂有什么不良影响,进而引出当前抑制免疫研究的热门一
诱导对移植物的特异性耐受,这是最理想的方法,就是指在不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机体免
疫系统对某一整套抗原的长期特异性无应答状态,以此来引起学生对当代生物科学的关注和责任
感。
要点提示
1.各种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很多,教师在课前要多查一些资料,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所举的
病例。
2.在本小节所列举的三类免疫缺陷病中,过敏反应不晚疫缺陷病属于免疫反应过强引起的
疾病,区别在于前者一般不会引起组织损伤,后者会引起组织损伤。而免疫缺陷病属于免疫反应
过弱引起的疾病。
板书设计
(—)过敏KlSZ
(二)自身免疫病
(三)免疫缺陷病
(四)免疫学的应用
1.举例和类型
1.概念和举例
1.概念和特点
1.免疫预防:方法意义
2.概念和特点
2.发病机理
2.种类
2.免疫治疗:方法举例
3.发病机理
3.防治措施
3.器官移植:概念成败关键
4.防治措施
高中优秀教案生物篇7
一、DNA是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1.DNA主要位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线粒体、叶绿体中有少量DNA,它们都有复制和遗传
的自主性。
2.同一种生物在不同发育时期或不同组织的细胞中,DNA的含量基本相等。
3.所有诱发DNA结构变异的因素均能引起生物的遗传突变。
4.蛋白质不具备以上这些特征。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L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原理: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在自身遗传物质的控制下,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合成
T2噬菌体自身的组成成分,从而进行大量繁殖。
(2)过程:
①用35S和32P分别标记不同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②用被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细菌;
③在噬菌体大量繁殖时,对被标记物质进行检测。
(3)结论:DNA是圜专物质。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原理:S型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2)活体细菌转化实捡(体内转化)
过程:
①R型菌注射小鼠一小鼠不死亡;
②S型菌注射小鼠一小鼠死亡;
③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射小鼠一小鼠不死亡;
④S型死菌+R型活菌注射小鼠一小鼠死亡。
结论: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进入R型菌,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使小鼠死
亡。
(3)离体细菌转化实捡(体夕悻专化)
①过程:S型菌DNA+R型菌R型菌+S型菌;
S型菌蛋白质+R型菌R型菌;
S型菌荚膜物质中的多糖+R型菌R型菌;
S型菌的DNA+DNA酶+R型菌R型菌。
②结论:S型菌的DNA才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4)结论:由(2)(3)实验可知DNA是遗传物质。
思考:人和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主要是什么?
提示:主要是DNA。
三、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
1过程
①TMVARNA蛛TMVA病毒;
②TMVA蛋白质未感染病毒;
③TMVBRNA感染TMVB病毒;
®TMVB蛋白质未感染病毒;
⑤TMVARNA+TMVB蛋白质感染TMVA病毒;
⑥TMVBRNA+TMVA蛋白质感染TMVB病毒。
2.结论:在RNA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思考:T2噬菌体、HIV、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提示:T2噬菌体遗传物质是DNA,HIV、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名师解惑
探究: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染色体与遗传的关系十分密切,化学分析表明真核细胞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
那么,遗彳专物质究竟是蛋白质还是核酸呢?
作为遗传物质至少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在细胞生长和繁疽过程中能够精确地复制自己;
(2)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ks5u
(3)具有储存巨大数量遗传信息的潜在能力;
(4)结构比较稳定,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能发生突变,而且突变以后还能继续复制,并且能
遗传给后代。
科学的研究已经充分证明:核酸具备上述四个条件,所以核酸才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核酸
又分为月兑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有些病
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高中优秀教案生物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以细胞膜分子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动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构建模型,体验科
学的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情感态度方面
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
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材分析
本节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并安排了两个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
识细胞膜结构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
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
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此外,还应重点理解和掌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会运用该模型解释相应的生理现象。
三。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但是对问题探索的动力主要来自对相关问题的好奇
与有趣水平,目的、性不十分明确。所以教师的思维导向就显得十分重要。本节课利用科学史实
验资料,设计学生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下进行基于资料和问题的课堂探究活动。问
题的设计层层深入。按照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达到一定深度,使学生顺利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
识过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难点: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1、引入新课
2、讲述膜的磷月晶F布
3、演示电镜照片
4、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构建模型
6、总结内容
教师活动
介绍19世纪末,欧文顿的实验,"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溶于脂质的物质比
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并提巴问题:"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中有什么物质?你作出推论的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回答。
"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头部是亲水的,尾部是疏水的。并逐步
提出问题:磷脂分子在水表面(空气-水界面)上将怎样排布?磷脂分子在水中“呈球状"又是怎
样排布的呢?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哪一种最可能是生物膜的磷脂分子的排布方式。
1925年荷兰科学家用有机溶剂提取了人类红细胞细胞膜的脂类成分,“将其铺展在水面",
测出膜脂展开的面积二倍于细胞表面积。这是为什么?让学生分析,得到答案。
"若将资料中的红细胞改为口腔上皮细胞进行实验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仍然恰为口腔上皮
细胞表面积的2倍吗?若将资料中的人红细胞改为鸡或去壁的原核细胞,进行实验,结果又将
怎样呢?为什么?
投影了罗伯特森电镜下的发现及其提出的假说(见教材),然后启发:根据不同生物之间的
差异,以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你能对这一模型提出质疑吗?
随后的一些实验技术显示了双层膜脂中存在蛋白质颗粒。为此,是否验证了你刚才的质疑?
直棒!你还能推想出膜中蛋白质分子还可能有哪种分布状态?能否将你所想的图示出来?
播放"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的融合实验”课件,然后追问:这一实验显示了膜中的
蛋白质分子处于一定的运动状态,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蛋白质分子都处于运动状态?脂质分子呢?
据此人们将膜的结构特点并没有概括为“运动性"而是"流动性"你能探知其中的缘由吗?
能否举些实例证明膜具有流动性?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善于联想和周密思维的好习惯,激发深入
探究,帮助理解"膜的流动性"。
桑格和尼克森通过对已有的模型进行修正,于1972年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这一模型为大
多数人所接受。至此,同学们也能想象出这一模型的“相貌”了,先自主想象一下,再掀起它的
神秘面纱。
总结归纳,随堂练习。
学生活动
探究膜的主要成分
体验实验过程
思考实验结果
观看动画
体验发现过程
自主构建模型
六、板书设计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探究历程
1、现象:脂溶性物质易进入细胞膜
结论:成分是脂质、蛋白质
2、现象:单分子层面积是膜面积的2倍结论:磷脂双分子层
3、现象:暗亮暗结构
结论:三层结构,静态统一
4、现象:杂交细胞膜蛋白流动
结论:膜上分子有流动性
二。流动镶嵌模型(图)
高中优秀教案生物篇9
1.知识方面
(1)举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抽制作临时装片和操作显微观察。
2.能力方面
(1)尝试从生活现象口提出问题,作出假设。(2)学习进行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参与课堂讨论与交流。
(2)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一、被动运输:
1.概念:物质进出细抱,
的扩散。
2.类型
(1)自由扩散
①特点:物质通过简单进出细胞.
②实例:水、、、、乙醇、苯等。
(2)协助扩散
①特点: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
的扩散。
②实例:葡萄糖进入.
二、主动运输
1.运输方向:由一侧运输到T则。
2.所需条件
(1)需要细胞膜上相应的协助。
(2)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
3.意义: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排出和对细胞
有害的物质。
三、列表比较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与主动运输的区别: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自由扩散协助扩散
运输方向—浓度
——浓度—浓度T—浓度—浓度T
—浓度
是否需要载体
是否消耗能量
代表例子氧气、C02、水、
甘油、乙醇等葡萄糖通过红细胞葡萄糖、氨基酸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膜;离子通过细胞膜等
补充:大分子的跨膜运输
1.:物质以囊泡包裹的形式通过细胞膜,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的过程。如人体的白细胞
能吞噬入侵的细菌,细胞碎片及衰老的红细胞等。
2•:物质以囊泡的形式通过细胞膜,从细胞内排到细胞外的过程。如分泌蛋白的分泌等。
3.实现胞吞和胞吐依赖于细胞膜具有,这一生命活动过程所需的ATP主要通过细胞内线
粒体进行的有氧呼吸提供。
1.下列跨膜运输的生理活动,属于主动运输的是()
A.酒精进入胃黏膜细胞
B.二氧化碳由静脉血进入肺泡内
C.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D.水分子出入细胞
2.水稻吸收Si4+多,番茄吸收Ca2+多,原因是()
A.土壤中Si4+和Ca2+的多少
B.细胞液中Si4+和Ca2+的多少
C.细胞提供的能量多少
D.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
3.大肠杆菌在生长时,细胞内钾离子的质量分数是培养液的3000倍。如果在培养液中加
入不影响细胞呼吸作用的药物大肠杆菌细胞内钾离子的量分数立即下降这种药物的作用息)
A.破坏了线粒体的结构
B.抑制了细胞内呼吸酶的活性
C.破坏了细胞内的遗传物质D.抑制了细胞膜上载体的活性
4.若用呼吸酶抑制剂处理小肠绒毛上皮,则会明显影响其细胞吸收的物质是()
A.氧气B.脂肪酸、水
C.葡萄糖、水D.钾离子、氨基酸
5.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数的相同点是()
A,都需要消耗ATPB.都顺浓度梯度进行
c.都需要借助载体D.都能按生命活动需要吸收物质
6.新生儿小肠上皮细抱通过消耗能量,可以直接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和半乳糖。这两
种物质被吸收到血液中的方式是()
A.胞吞、主动运输
B.主动运输、主动运输
C.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D.主动运输、被动运输
7.下列关于主动运输意义的论述,不合理的是()
A.使细胞吸收营养物质和排出废物时摆
脱了浓度的限制
B.使细胞可以主动地选择吸收营养物质和排出废物。
C.使细胞吸收所有营养物质大大加快
D.主动运输对于活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
8.图A、B、C表示的是物质运输的三种方式,
以下说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电子商务平台合作订单合同4篇
- 专业安装劳务协议规范文本2024版
- 《a临时起搏器》课件
- 二零二五年度矿业权转让中的水资源利用合同3篇
- 2024版园林绿化工程设计与施工合同3篇
- 2025年度智慧能源场标准化改造项目合同协议书4篇
- 2024科研机构与制药公司之间的药物研发合同
- 2024石子加工与新型建材研发生产合同3篇
- 2025年度厂房出租合同附带租赁双方权利义务界定4篇
- 2025年度茶楼消防安全管理责任合同4篇
- 2024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山西省太原市重点中学2025届物理高一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充电桩项目运营方案
- 2024年农民职业农业素质技能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高考对联题(对联知识、高考真题及答案、对应练习题)
- 新版《铁道概论》考试复习试题库(含答案)
- 【律师承办案件费用清单】(计时收费)模板
- 高中物理竞赛真题分类汇编 4 光学 (学生版+解析版50题)
- Unit1FestivalsandCelebrations词汇清单高中英语人教版
- 2024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卷(含答案)
- 幼儿园美术教育研究策略国内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