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创新案创新提升命题前瞻
创新点1词语运用新思维
【命题初探•微观考情】
新高考全国卷试题创新命题呈现形式,注重随文命题,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及
考势
运用能力,不同考查点之间的界限越来越小,对词语的考查已不再局限于文学类文本阅
微解
读和语言文字运用中,在信息类文本阅读中也开始重点考查
高考(2023•新课标II卷)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
链接用。(4分)
常见1.材料二第二段使用“精彩””技术的翅膀”等话语,请简析其作用。(4分)
变式2.结合材料一,简述你对“史识”“史才”“史德”的理解。(4分)
【创新有路・典例剖析】
【例1】(2023•新课标II卷)阅读导学案一2023年新课标II卷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词语理解及作用)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向解析】
审题
本题以关键词语为切入点,考查其在具体语境中运用的作用
定向
词语
关键词出现的语段具有典型性,往往处在文本中的典型位置
位置
词语
关键词起到的作用往往在于服务内容的表达效果,需要结合文本具体阐述
作用
答题关键词的作用的考虑需要立足词语本身表情达意的本质,然后结合具体语境,结
关键合词语表达效果具体分析
创新本命题的创新更在于将词语运用的考查置身于信息类文本的整体语境中,结合具
有路体论述情境,让考生思考语言的运用特点
答案:“敲诈”“斗智”“拷问”这些词语都是指带有威胁、欺骗、斗争意味的行为,文中这些
词语都加引号表示突出强调,体现出作者对在社会调查中采用这些做法的不认同,强调科学的
社会研究应该持有的态度和方法,即尊重对方并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进行调查研究,承接上
文论述中两者的关系应是充分合作,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这些词语生动形象,与上文中的
“秘密”“撒谎”等字眼风格一致,形象地阐明了调查者和被调查者之间的关系,语言通俗易懂,
说理明白晓畅。
【创新有我•即学即练】
一、教材典例再训练一一温故知新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锤,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
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
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
量。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词语理解及作丽|材料中使用“一盏”“一刻”“一柄”“一把”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盏”“一刻”“一柄”“一把”形象塑造其专注的精神境界,突出描述了匠人世界之狭
小,与其精神的深刻内涵与巨大价值形成鲜明对比。揭示工匠精神的巨大意义:是一种改变世
界的现实力量。
2.(词语理解及蒋Q]阅读《自然选择的证明》中有关的语段,分析加点词语的运用特点。(4
分)
⑴我们可里在自然条件下看到生物的变异。
(2)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自然界处处充满着美,这很大一部分应归功于自
然选择。
(3)仅此一点,自然选择学说已是极•为•可•信•的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可望”是“有希望,可能”的意思,说明自然条件下的变异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只是
有这种可能,用“可望”符合实际情况。(2)”在一定程度上”“很大一部分”是表示程度范围
的词语,作者运用这些词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3)“极为可信”,说明可信程度之
高,这一方面表明了作者对自己观点的充分自信,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严密性。
本文是一篇科学论文。自然科学论著基本的要求是科学、严谨。其表述方式和语言可以个性
化,但必须达到准确、精练、清晰、明了的要求。加点词的运用充分体现了本文语言准确而严
谨。
二、所学知识快应用一一,情境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在国际传播中,我们的讲述能力还有待加强。国际传播中的讲述有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
展示性的.展示我们的事实、我们的发展状况一这是能够听得到看得到的事实层面:另一个是论
述性的,通过讲故事的方法阐述我们发展背后的逻辑、道理和理论。
展示性与论述性不是对立的,而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叙事方法。展示性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
能直观看到的东西和故事都可以算作展示性的内容,但是展示的内容不是必须有故事性。论述
性的方法则是把事实放到一定的背景里,再把与事实相关的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以讲故事的
方式呈现出来,让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两方面手段要综合运用起来,既要展示我们发展的
成果,也要把发展背后的逻辑论述清楚;既要有事实层面的内容,也要有理论层面的内容;既要
自己说得清,也要别人听得懂。
国际传播要有好的效果,一方面要能够吸引人,另一方面要能够解答国外受众的问题。比
如如何实现绿色发展,如何在较短时间内解决了绝对贫困,如何实现共享等,这些都是国际上
感兴趣和关注的话题。通过展示性的方法,我们已经把这些发展的成果很好地传递出去了,引
起了国外受众探索中国发展的兴趣,但是论述性的方面做得还是不够,还不能让人理解我们发
展背后的逻辑,不能解答疑惑,这是传播工作需要加强的地方。
国际传播要有针对性。国际传播面临的环境和对象不是单一的,在中东、非洲、拉美的传
播方式就不同于欧美,甚至对于欧洲和美国我们的传播策略也是不同的。对发展中国家的传播
方式和内容,我们要通过展示性的叙述手段更多地展现我们发展的成果,传递我们发展的理念;
而对于发达国家,我们要通过论述性的方式,阐明我们发展背后的逻辑,传递出发展背后体现
的是人类共同价值。
国际传播也是跨文化传播,由于立场、思维方式的差异,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因而展示一
些事实之间的比较是国际传播中一个很好的宣传方式。比较的内容可以是中国国内经济社会
各方面发展变化的事实,也可以是中外之间某些方面的差异。比较的目的不是表明中国最好,
没有任何问题,而是为了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的所有成就是有其自身的逻辑和原因的。这种对
比有时候表现为直接的交锋,有时候是交流,通过对比的方式比较直观地把我们的实践成果和
观念传递出去。对于同一个议题,对比一下不同国家的做法,以及中国的做法,也能够传递出我
们的态度,表明我们客观的立场。
(摘编自对陈开和的访谈《国际传播中的困境与破局》)
材料二:
奥运会不仅是竞技体育的角力场,也是一场奉献给世界的媒体盛宴。北京冬奥会不仅在呈
现形式上精彩绝伦,而且充满人情味。谱写了中国故事创新传播的新篇章,对我们进一步加强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总结经验,创新手段,不断提升传播效能。
科技化手段传播精彩。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将体育赛事传播带入新时代,5G技术的使用、
赛事转播基础设施质量的提升等为赛事宣传报道插上“技术的翅膀”。在赛事直播方面,北京
冬奥会在奥运史上首次使用8K视频技术直播开幕式。转播技术的升级为观赛带来全新体验,
比如速度滑冰比赛中,“猎豹”(超高速4K轨道摄像机系统)精准捕捉运动员们从奋力争先到
终点冲刺的激动人心的过程。此外,无人机、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兴技术的运用,使比赛场上
的每一个精彩瞬间都被真实记录下来,运动员的每一次奋力拼搏都被世人所感知。
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
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在北京冬奥会宣传报
道中,我们不仅着眼竞技画面的传播,还注重发现赛场内外的精彩故事,并从中挖掘竞赛之魂、
运动之力、人性之美。通过媒体报道,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八届元老即使排位不佳
依然“笑着滑过终点线“;夫妇携手,驰骋赛场;00后小将初露锋芒、风采非凡……善于讲故
事成为北京冬奥会宣传报道的一大亮点。
本届冬奥会的精彩不仅体现在赛场内奋勇拼搏,更体现在赛场外温情互动。比如,谷爱凌
夺金后主动和季军一起安慰巫军得主的一幕,超越了胜负,感动了观众。媒体纷纷聚焦中外运
动员在场外相互激励、拥抱对手的温暖感人场景,盛赞奥运友谊背后体现的跨国界人文情怀。
还有中方工作人员与外国运动员欢庆中国年、庆祝生日,以及志愿者与运动员的友好互动。这
些都以温情方式、具体细节体现人文之美与奥运精神的融合,取得了良好传播效果。
(摘编自郭沛沛、赵卫东《创新传播手段,提升传播效能》)
3.材料二第二段使用“精彩””技术的翅膀.’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4分)
答:
答案:①这些词语形象地表现了科技化手段给体育赛事传播带来的便利;②强调了科技传播手
段在提升传播效能上的巨大功用。
创新点2概念理解新角度
【命题初探•微观考情】
概念理解一直是重要考点,考试形式由选择题理解正误到主观题考查下定义再到概念
考势
内涵解读,都与文本紧密切合。”竞争性真相”的考查既需要准确理解概念的含义,还需
微解
要根据文本内容,筛选出符合这一概念的现象,综合性强,意在考查学生的高阶思维
高考(2023•新课标I卷)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
链接(4分)
常见
“竞争性真相”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单分析。(4分)
变式
【创新有路-典例剖析】
【例2】(2023•新课标I卷)阅读导学案一2023年新课标【卷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继金理般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向解析】
审题
本命题以重要概念为切入点,考查考生理解概念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定向
考生应在文本中找出重要概念,划分阐释层次,要理解概念本身的内涵与外延,它们是
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核心
答题“重要概念”的考查常常以理解某个词语的含义的形式进行。考生应在文本中找到不
关键同层次的关键词
根据题干情境把握概念的适用范围、使用对象、感情色彩、轻重程度等,把每组关键词
进行系统整合,多方面、多层次地理解
创新除了对重要概念本义的探究外,本命题的创新更在于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情境把握重
有路要概念的语境义以及根据作者的观点理解重要概念的隐含义
答案:①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②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
量5年间下降了34%;③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④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
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二
【创新有我•即学即练】
一、教材典例再训练一一温故知新
4(概念理解)|在《修辞立其诚》一文中,作者将“立其诚”的含义概括为哪三点?应如何理解?(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立其诚”的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三个“一致”实
质上都包含如何处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问题。具体落实到科学研究、端正学风、立身处世这
三个方面。对于从事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来说,揭示真理是他们的追求,”修辞立其诚”就
是“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追求真理,“修辞立其诚”就是尊重客观真实性和客观规律性,
也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原则;对于普通人来说,“修辞立其诚”至少应做到我口说我心,这也应是
立身处世的起码要求。
5.(概念理解)|根据《怜悯是人的天性》一文,辨析“自爱心”和“怜悯心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自爱心是使人关心自己的生存的一种情感。在自然社会中,每个人都自由地追求着各自
的利益,每个人对同一事物都拥有平等的权利,每个人都竭力保护着自己的利益和生命。怜悯
心是使人本能地不加害别人,并在同类遭受灾害和痛苦时,会感到天然的憎恶的一种情感。这
种怜悯心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卢梭认为,人们心中的这两种情感相互协调,使得人们能够和谐
相处。
二、所学知识快应用一一,庸境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中国艺术发展观有两个直要的理论侧面:一方面,中国艺术理论强调艺术要变;另一方面,
中国艺术论中的复古理论非常丰富。变与不变成了中国艺术家胸中的长久纠葛。处理这一矛
盾的根本方法就是:于不变中求变,在复古中创新。如在文学中,陈子昂的革新就自复古始,高
呼”文章道蔽五百年矣“,欲用诗歌传统起而拯救之。李白“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表明
了以传统之力来革新诗坛的愿望。降及近世,此风更炽,中国艺术就在这托古而革新的旗号下
艰难地行进。
中国艺术理论的这种观点是在哲学影响下而诞生的。《周易》是一本谈变易的书,同时又
谈通,故而谓之“通变变是在通的基础上实现的,变是通过四时打了一个比方:“变通莫大
于四时J四季更替,草木枯荚,一切都在变,但是终则有始,始则有终,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
又是不变。因此,通变说的要旨在于:通中求变,变中求通。这是一种无往不复的变易哲学。推
之于人伦,也是如此。传统文化也讲究变,但更强调纲、常、道、经这些不变的准则。《周易》
被置于六经之首,就是要从变易中寻求出不变的道理。
这种文化观念给中国艺大创造精神带来不同的影响。过分沉重的因袭负担的确抑制了艺
术家的创造力。中国艺术家一般不大追求创造一种全新的艺术道路,而更乐于在保持原有的平
衡中寻求新生.如中国绘画被视为体道的工具,而水墨又最能整自然之性,合造化之功,因而被
视为正道,中国画家就极力追求在墨色氤氟中表现生命深层的秘密。同时,中国画受到伦理文
化影响,以重品为主要特点,这便形成了以自然万物来表现人格理想的绘画模式,追求程式化
的对应。这条主线的发展相应产生对其他因素的漠视。如本来发达的人物画,退居于山水花鸟
之后,影响了这一画科的发展,重视技巧的“谨细”之作由于构成生命呈现的障碍而被贬入低
流,一味强调心理时空的创造,影响了人们对自然时空秩序的探讨。
中国艺术家是极富创造力的群体,固定的创造模式虽不能被打破,但内在的蕴涌却可因人
而异,艺术家竞相脱胎其形式、点画其精神,把生命之新作为艺术创造精神的根本体现,使中国
艺术更富于内蕴,更耐人寻味。
(摘编自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
材料二:
李白是最早从事词体写作的文人,其词体创作是建立在复古的创新上,后世研究者称他为
“百代词曲之祖”绝非偶然。从大的历史文化背景来讲,唐朝自初唐开始便有反对六朝言体文
学的呼号,而唐朝的统治者多数喜爱文艺,民间的文娱活动也不断发展,就必须找到一种诗歌
进行替代。词在此刻就追时地登上了文学舞台。同时,唐朝的诗歌创作中,既有丰富的近体诗,
也有相当成功的乐府诗。乐府诗多年形成的长短不齐的形式及七言歌行将乐府诗格律化的成
功经验,为词体的长短句形式做了有力的启发。
乐府与词均属于带有浓厚音乐性质的文学,它们一个兴盛于唐朝之前,一个繁荣于唐朝之
后,其间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李白作为词体创作的早期文人,他本人更是相当擅长
乐府诗写作。李白有大量的乐府诗创作,这其中的原因除了他本人浪漫奔放、追求个性的天性,
使其不愿受近体诗较为刻板单调的约束外,也是出自“将复古道非我而谁”的强烈使命感。虽
然唐朝时,乐府诗已脱胎成为纯文学的创作而离音乐较远,但作为音乐文学而活跃在文学界的
乐府诗,其间必然有音乐属性的烙印。李白乐府有意复古的用心,首先表现在反律化的倾向上。
乐府中的一些篇目在流变过程中经历了由齐梁新体诗转向律诗的过程,到了李白手中,它们却
回到了古体诗的道路上。李白以五古写《妾薄命》就是其反律化的表现,,而这种复古的反律化
与词的长短不一在实际中促成了词体的形成。
从与音乐的关系方面讲,李白的诗歌特别是其中的旧题乐府,大量地使用了六朝旧曲,并
将其推向了高峰。李白给予了这些旧曲新的生命,使得它们能够延续并发展,从而为隋唐燕乐
的产生提供了一份必要的音乐素材。李白继承前人对近体诗的完善,同时将其加以革新变异,
使得词体的杂言形式符合唐朝人对于音乐和韵律的审美观,然而为后世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白词中对后世有更大的意义的《忆秦娥》《菩萨蛮》,这二首他用来抒发个人情感,这意
味着词不仅仅是表现声色乐的宫廷文体或是民间文娱活动的民间文体,它也具有缘情而发的
特质。《忆秦娥》中:“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流桥伤别。乐游原上清
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词之开篇使用“箫”这一历来寄托
着文人愁思的意象,在呜咽的箫声中,富有李白特色的月的形象出现了。“月”与“梦断”和“伤
别”相联系,使整首词笼罩在一片凄凉之中。然而诗人并非一味沉浸在自我伤怀之中,他的眼
光顺着“咸阳古遒”一直看到了“汉家陵阙”,这便化个体愁思于时空思考之中了。
李白这两首词为文人之词的创作引导了一个很好的方向。他的复古是针对六朝以来奢靡
浮艳,只追求形式华丽而忽视诗歌内在的浮靡文风而提出,他常常是带有创新意识地将旧有题
材写出新意。
李白之所以能成为“百代词曲之祖”,除了有时代的推动外,更加主要的因素在于他本人
的特质,李白从古题乐府诗的创作中掌握了音乐文学的一些要点,同时他也在创新探索新的乐
府诗体,在以此为主的种种因素的促成下,李白有了词体写作的尝试。李白在词史上,同样具有
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摘编自王雪凝《李白词写作的复古与创新》)
6.(概念理解)|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在复古中创新”这个观点,但角度有所不同,请简要
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材料一理论(或“整体”)角度,解释“在复古中创新”产生的原因及影响。②材料二
实践(或“个体”)角度,阐释李白如何在旧乐府中创出新“词
创新点3观点比较新思路
【命题初探•微观考情】
比较阅读重在“比较”,需要聚焦到异同。2023年新课标0卷由考查内容侧重点,到考
考势
查两则材料中共同的关键词(概念),形式更加灵活。阅读时需结合不同的语境,思考材
微解
料的主要内容或同一话语的不同内涵及其作用
高考(2023•新课标H卷)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
链接的认识。(6分)
常见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在复古中创新”这个观点,但角度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变式(4分)
【创新有路・典例剖析】
【例3】(2023•新课标II卷)阅读导学案一2023年新课标II卷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观点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向解析】
审题
本命题以观点比较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定向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考生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筛选和归纳相关信息,然后做出正确
评价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一定的材料所表达出来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答题
和思想倾向,表现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的观点态度,可能直接表
关键
述,也可能间接表述;可能集中表述,也可能分散表述
对于“观点比较”题,考生要准确把握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
之间的信息,发现其各方面的异同
创新新高考试题的探究空间更广阔,题目设置鼓励考生进行独立性、批判性思考。材料给出
有路的“观点”可能只是一种价值倾向,考生需要对此做出判断
答案:①材料一谈到“客观”时有一句话,即“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强调的是调
查研究的实事求是立场,不能带着预定的“调子”;②材料二强调“客观”不能被误解为超脱
于被调查者之上的漠然立场;③材料一是对领导干部应坚持的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而言,材料
二是就社会科学调查者应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而言。
【创新有我・即学即练】
一、教材典例再训练一一温故知新
7.(观点比较)|比较《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
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三篇人物通讯在结构和刻画人物方面各有哪些异同。(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章结构:①三篇文章都运用了倒叙手法。②《喜看稻菽千重浪一一记首届国家最高科
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探界者”钟扬》都采用了小标题,层次清楚,结构鲜明。
刻画人物:①《喜看稻菽千重浪一一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以正面描写人物为
主,《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则采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描写人物。②
《喜看稻菽千重浪一一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在
描写人物时,运用了细节描写;《“探界者”钟扬》则主要是概述事迹。③《喜看稻菽千重浪一
一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多处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界者”钟扬》多
处用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既有人物语言描写、行动描写,也有人
物的心理描写。
8.(观点比较)|《长征胜利万岁》和《大战中的插曲》均体现出回忆录“真实、广泛、突出”
的特点,请结合文本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长征胜利万岁》:①真实:本文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组织材料,记叙了作者经历过的红军
到达吴起镇、吴起镇战斗、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总结长征的意义宣布长征的胜利等事件。②广
泛:本文不仅写自己经历过的三件事,同时串起李英华牺牲、左权率领军委警卫连、工兵连拔
掉千佛山反动民团、邓小平关心宣传队和毛主席讲话内容,真实地表现了长征这一伟大壮举。
③突出:本篇回忆录重点写了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吴起镇战斗、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三件事,
是作者记忆中最深刻、最有意义的事,特别是大篇幅地写毛主席的讲话,很好地体现了“长征
胜利”这一核心。
《大战中的插曲》:①真实:回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百团大战中救起了两个日本小姑娘并把她
们送回日本以及美穗子在战后回访聂帅的故事,这是一个真实的事。②广泛:回忆录还通过给
日本军官的信表明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心和对待日本人民的政策,还引出晋察冀军区日本俘虏
中西为抗日作贡献以及日军士兵成立“反战同盟”之事,通过救出美穗子表现日本有识之士的
反思与歉意。③突出:回忆录重点写了聂荣臻救日本孤女、向日本军官写信和美穗子探望聂荣
臻三件事,突出彰显了共产党人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二、所学知识快应用一一,盾境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传统的图文书总是以文字为主,图像为辅。当今流行的图文书中,图像似乎逐渐占据了主
导地位,文字反倒沦为配角。如《一个人的战争》一书刊行了“新视像读本”,该读本共238
页,配有图画212幅,几乎每一页都作了设计。其“卖点”不再是原有的书面文字,而在于那些
新奇、精美、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任何读物,倘使缺少图像,便会失去对读者的诱惑力和
视觉冲击力,这正是“读图时代”的新法则。进一步思考这一现象,或许可以推断,当代人的阅
读方式已经发生了某种转变,已从专注于文字理解转向热衷于图像直观。
从美学角度来说,文字和图像本来各具特色,图像以其直观性和具体性见长,而文字以其
抽象性和联想性著称。文字读物可以唤起读者更加丰富的联想和多义性的体验,在解析现象的
深刻内涵和思想的深度方面,有着独特的表意功能。图像化将文字的深义感性化和直观化,这
无疑给阅读增添了新的意趣加快感。正像林白所言:“绝妙之处在于,无论是先看图再看文,
还是先看文再看图,都会发现一种有趣的吻合J林白的解释道出了文与图之间的“互文性”
阐发,但这种阐发隐含着某种“危机二一方面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有效阐发,另一方面又存在
着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从前一方面来看,图文书把书籍“通俗化”和“大众化”了,因
而扩大读者范围;但从后一方面来看,图像有可能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尤其一些漫画书,将
一些经典“连环画化”或“漫画化”。本来,这些经典著作多以思想深刻见长,特定的古汉语不
但是其独特的表述手段,同时也是读者进入这些经典深刻思想的必要条件和路径。然而,在“读
图时代”,此类读物被大量地“通俗化”,改造成“图画本”,独特的语言表述被转换为“平面
化”甚至“庸俗化”的图解。比如蔡志忠漫画系列,将诸子经典中的精深思想,图解为一种漫
画形式,虽然这也许有助于读者理解这些古代经典,但同时又存在将古代思想家博大精深的思
想漫画化和简单化的可能性。假如读者对古代智慧和思想的了解只限于这些漫画式的理解和
解释.留在他们心中的只有这些平面化的漫画图像•这是否会导致古代经典中的深义的变形以
致丧失呢?而唐诗宋词这样纯粹的语言艺术作品,被转化为漫画时,文字独特的魅力及其所引
发的丰富联想已被刻板地僵同于特定画面,这是否会剥夺读者对文学作品诗意语言的体验呢?
“读图”时尚的流行,也许正在悄悄地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性,其潜在的后果之一是重图轻
文的阅读指向。我以为,“读图时代”的读图隐忧乃图像对文字的“霸权”,因此造成了对文
字的挤压。在“读图时代”,从文化活动的对象上说,文字有可能沦为图像的配角和辅助说明,
图像则取得文化主因的地位;从文化活动的主体上说,公众更倾向于读图的快感,从而冷落了
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尤其是太多插图进入文学著作中,搅乱了文字原有的叙事格局和逻辑,
中断了文章的内在文脉,将读者的注意力从文字引向图像本身,也暗藏着破坏了读者对文字沉
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的可能性。
一言以蔽之,“读图时代”存在着一场不见硝烟的图像对文字的“战争”,图像凌越文字
在当代文化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有理由相信,“读图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
文化,改变了文学原有的格局,也改变了我们的文化价值观。
(摘编自周宪《“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
材料二:
就图像与文字的根本属性来看,图像最显著的优点是视觉的真实感,它可以为人们带来与
叙述对象几乎无差的体验,即具象性;文字则更倾向于精神层面的感悟与互通,即抽象性。图像
是叙述对象的投射与镜像反应,文字是对叙述对象能指和所指的符号化反应。正是由于文字与
图像之间的这些“天差地别”,许多人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看作“势同水火”,其实这些都仅仅
是表象而已,它们之间更多的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文字的形成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工业自动化生产线厂房租赁合同4篇
- 2024离婚合同书:不含财产分割案例版B版
- 个人房产抵押合同
- 2024年04月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毕节分行(贵州)招考1名劳务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物业公司收费标准合同
- 2025年度不锈钢复合材料应用研发与推广协议3篇
- 2024年03月贵州中国农业银行贵州省分行春季招考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度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合作协议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草牧场资源综合利用与承包合同3篇
- 专职护林员2024年度服务协议版B版
- 骨科手术后患者营养情况及营养不良的原因分析,骨伤科论文
- GB/T 24474.1-2020乘运质量测量第1部分:电梯
- GB/T 12684-2006工业硼化物分析方法
- 定岗定编定员实施方案(一)
- 高血压患者用药的注意事项讲义课件
- 特种作业安全监护人员培训课件
- (完整)第15章-合成生物学ppt
- 太平洋战争课件
- 封条模板A4打印版
- T∕CGCC 7-2017 焙烤食品用糖浆
- 货代操作流程及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