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32篇)_第1页
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32篇)_第2页
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32篇)_第3页
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32篇)_第4页
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32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32篇)

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精选32篇)

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篇1

罗甸县麻怀村400多户村民世世代代深居群山环抱的一片洼地,

建房盖屋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是靠人背马驮来的,如果用拖拉机,

要绕道20多公里走后山便道,不仅危险而且负担沉重。

邓迎香原是麻怀村的一位普通党员。为了打通出山的道路,从

1999年初起,她积极参与筹款并组织当地村民用人工凿洞的土办法,

在广山坡山腰里挖掘隧道。直至20_年夏天,邓迎香和当地村民用

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坚韧与执着,在大山中挖出一条216米长、5

至6米高、3、5至5米宽的隧道,将过去几个小时的出山路变为只

需十几分钟的通途,解决了麻怀村和邻近几个村寨的行路难问题。

隧道通车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山村的面貌,村民用上了农用车、

面包车、轿车、摩吒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80%以上村民住上了新房,

人均年收入翻了一番,世代通达村外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篇2

王绅森早年在工作中遇到生活困难的学生,都会自掏腰包,及

时帮助。退休后仍然通过各种方式去资助困难学生。

20_年,他通过媒体得知常山女孩徐玲玲考上了大学,但由于

生活拮据四处打工,便陆续资助了她18000余元。

为了帮助更多学生,王绅森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增加一些收

入。自20_年起,他开始依靠回收废旧物品挣钱助学。每天晚上10

时许,老人就推着三轮车出门,直到凌晨三四点钟回家。周边的饭

店、旅馆、小超市都是老人废品回收的来源,一个晚上下来,他可

以捡满两辆三轮车,每个月能挣到四五百元。多年来,几乎天天如

此。被问及为何晚上才出去拾荒时,他说,白天捡废品的人多,很

多人以此为生,我不去跟他们争,不能抢了人家生活的饭碗。

除了坚持助学,王老还以更多善行温暖、影响着周围的人们。

在王绅森所住小区的单元门口,挂着50多把雨伞,全是他在废旧物

品回收时捡出并修好的。如今,这些雨伞已成为小区的“共享雨

伞”,解决了突降大雨时路人的燃眉之急。

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篇3

20—年,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一一青藏铁路的建设工作正式

开始,吴天一当仁不让地担任了铁道部高原医学专家组组长、青藏

铁路建设高原病防治首席专家等职务,为保障铁路建设者们的生命

安全和身体健康踏上了新的征途。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健康保障

领域遭遇的最大困难有两项:第一,高寒缺氧的环境对建设人员的

生命和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第二,铁路建设的周期长、人员多,所

需的科普和医疗的保障范围非常广,而很多施工人员文化程度有限,

又来自平原地区,对高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认知不多。

为此,年逾六旬的吴天一不顾个人安全,多次亲临施工现场指

导健康保障工作。他结合青藏高原特殊的环境气候、地理等因素,

建立健全了卫生保障措施和急救方案,指导建起了40多座供氧站和

25个高压氧舱站,提出了“三高三低”的急救措施,有针对性地研

发了有关药物。通过这些工作,他们成功地将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

从青藏公路建设时期的10%左右下降到了K以下。另外,吴天一还

将高原病的自我判断方法写成科普手册,撰写了高原保健手册、高

原疾病预防手册。他每年抽出一定的时间深入铁路建设前线,走入

职工的宿舍和食堂,将科普手册交给工人,同时用简单易懂的口头

语为工人们普及高原疾病防治知识,告诉他们怎么识别高原病,怎

么判定高原病,碰到高原病的时候应该怎么办,还手把手地演示急

救措施。

青藏铁路的建设历时5年,期间10余万人参与建设,无一人因

高原病死亡,建设者们对吴天一充满感激,称他为铁路建设中的

“保护神”。青藏铁路建设完成后,前国际高山医学会主席JohnB.

West教授受邀来到铁路沿线,进行了为期5天的考察访问。考察访

问结束后,JohnB.West教授对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高原医学发挥

的健康保障作用大为赞许,将之称为国际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

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篇4

为了打破“个子小跑不快”的说法,宁教练为苏炳添制定了针

对性的训练方案。

安心留下来的苏炳添,在宁教练的系统训练中受益匪浅,也增

加了他的自信心。

苏炳添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他明白自己的短板所在,总是

认真完成教练的每一个训练方案,无论多苦从不喊累。

他对自己的饮食也很严苛,家庭聚会中,他不吃猪肉、不喝酒,

甚至连饮料都不会喝。

他的自律和坚持,成为他人生路上的法宝,也为日后他成为亚

洲飞人做好铺垫。

经过正规训练后的苏炳添,虽然伤痛不断,但他的成绩突飞猛

进。

20__年,苏炳添在学校的推荐下参加了广东省运动会,这个不

是专业运动员的选手,竟然以比冠军落后0.01秒的成绩,夺得比赛

亚军!

这个成绩让广东省田径队的教练们大吃一惊,也为苏炳添进入

省队铺就了一条阳光大道。

省队中高手如云,苏炳添先前的优势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没有

发挥出来,训练成绩一直在中游徘徊。

成绩出不来,再加上日渐增长的年龄,苏炳添又一次产生了动

摇,他怀疑自己的短板可能真的阻挡了短跑事业的发展。

眼看苏炳添的运动生涯又要画上句号,是队友的一句话让他再

次燃起向前奔跑的斗志:

把目标定得低一点,每次就要求自己提高0.01秒,每年进步几

个0.01秒,那夺冠不就在眼前吗?

为了0.01秒的突破,苏炳添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训练上,他除

了在训练场上,基本上没有任何娱乐生活,不抽烟不喝酒,每天10

点准时上床休息。

如此自律的生活,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很是难能可贵。

努力付出的结果,是收获一枚枚象征荣誉的奖牌:20—年,苏

炳添在国内外比赛中,累计获得11枚金牌。

金牌代表着苏炳添的进步和实力,一年后,他走进国家队的大

门,这个农村娃终于凭借着自己的实力一步步走向田径运动的最高

殿堂。

国家队有着全国最顶级的训练方案、设备和教练,苏炳添在这

里还有着自己远大的目标,希望可以将成绩提高到9秒。

百米9秒是个什么概念?全球能跑出这个成绩的,只有区区几十

人,亚洲至今还没有人能达到这个成绩。

9秒不仅是苏炳添的心愿,更是国家队的目标,为了让自己的

运动员积累更多的国际大赛经验。

国家队斥巨资将运动员送出国参赛,与此同时还请来国际上享

有盛誉的田径教练来为运动员训练,这其中就有苏炳添的教练兰迪。

针对苏炳添的短板,兰迪进行了大量的数据分析,调整了他跑

步时的整体节奏,对他整个身体机能进行了解并改善,加强他的爆

发力。

20.年,经过苦练后,苏炳添征战国际田联钻石联赛,赛场上

他以0.01秒之差,打破张培萌保持的10秒00成绩,成为第一位在

百米赛道冲破10秒大关的亚洲运动员,这次比赛也被人们称为苏炳

添的成名之战。

继此之后,苏炳添的职业生涯像是被命运打开了好运之门:

他两次闯进世锦赛决赛,与短跑名将博尔特这样的体育巨星同

场竞技,就连亚洲人难于突破的9秒成绩,苏炳添也轻易打破,还

多次在国际比赛创下9秒92、9秒91的亚洲纪录,成为国际著名运

动员。

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篇5

1935年,吴天一生于新疆。1950年,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少数民

族大学生的一员,吴天一进入中国医科大学军一期学习。当时,中

国医科大学正为抗美援朝培养军医,吴天一即隶属于该校的军一期。

在校期间,吴天一成绩优异。军一期的学生需要修习38门考试课程,

吴天一有27门课程获得了满分。毕业后,吴天一先是回到了自己的

家乡新疆工作。不久之后,他和妻子一同响应党中央号召,前往青

藏高原,和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一起,投入到建设青海的伟大事业

中。初至青海,他就发现身边的同志们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不适症,

心慌、头痛、胸闷等症状频繁发生,甚至有人因此献出生命。作为

一名医生,年轻的吴天一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守护高原人民和高原

建设者的生命安全加身体健康,一定要攻克“高原病”!

当时,中国的“高原病”领域还处于空白状态,吴天一和他的

同事们面对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处境。青海的建设刚刚开始,

各方面的条件都很不足,他们的工作条件也很艰苦。为了收集到第

一手的实地考察资料和临床资料,他几乎全年都在第一线开展工作,

从高山到冰川,从雪原到草地,双脚踏过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高海

拔地区,与生活、工作在高原各处的人们深入接触。而这一做,就

是60多年。除了工作条件的艰苦,他还要面临生命的危险。在高原

上的60多年里,他曾多次遭遇车祸,全身有14处发生过骨折,两

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的耳鼓膜曾被击穿,40多岁时就得了白内障。

但这些危险和困难,全都吓不倒他。1990年,年已55岁的吴天一

组织了国内第一支国际阿尼玛卿山医学学术登山队,用45天时间,

在海拔5000米和5620米的位置建立了高山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使

他们获得了大量人在特高海拔低氧环境下的生理和急性高山病的宝

贵资料。除此之外,他还曾到安第斯山、洛矶山、天山、帕米尔和

喜马拉雅山等地进行长期探索和综合考察。

60多年里,吴天一从昔日的青年医生,变成了如今的耄耋老者。

他将自己的大半辈子都献给了低氧生理和高原医学研究,成为了一

名真正的“高原人”。凭借着大无畏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吴

天一和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在高原医学领域屡立功劳,使中国的高原

医学研究走到了世界前列。他是我国报告高原肺水肿、成人高原性

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第一人,创建了我国首个高原医学专

业研究机构——青海高原医学研究所。通过对青藏高原上各型急、

慢性高原病进行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和临床学的系统研究,吴天

一及其团队建立了一套慢性高山病量化诊断标准。该标准先后通过

三次国际专家组讨论,最终被国际高山医学协会定为国际标准,命

名为“青海标准”,于20__年在国际上统一应用,这是首个以我国

地点命名的国际诊断标准,为全世界高原病防治作出了突出贡献,

并于20_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除此之外,在高原低氧适应生理学研究领域,吴天一也作出了

突出贡献。通过对青藏高原世居藏族和移居汉族在不同海拔(20_、

3000、4000、5000米)的高原现场和模拟高原低压舱内进行静息而

运动负荷下的对比,吴天一从整体、器官、细胞和分子多个层面展

开研究,开拓了“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提出了藏族已获得“最

佳高原适应性”的论点,为人类低氧适应建立起一个理想的生物学

模式,引起国际高度关注,并于20_年获得香港何梁何利奖。迄今

为止,吴天一共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重大科研项目、省部级课题

数十个,在国际权威性学术刊物和国家级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250

多篇,获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9项。

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篇6

“大”家就是国家,“小”家就是彭士禄的家庭。彭士禄曾经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自己的夫人有三个:一是核动力,二是烟

酒茶,三是自己的妻子马淑英。1965年,中国核潜艇工程上马时,

彭士禄为了工作特地从北京迁到四川。4年后,妻子马淑英也迁到

四川。马淑英当年从苏联留学回来后分配在北京化工大学教化学,

她讲课讲得好,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当她要跟随彭士禄去四川时,

学生们很舍不得,很多学生都来给她送行。来到陆上模式堆试验基

地后,马淑英便正式转行参与到基地建设工作上来。1971年,因为

工作需要,彭士禄再一次搬到武汉任核潜艇总体设计研究所(现719

所)副所长兼副总工程师,任职到1973年5月。20世纪80年代主

持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建设工作时期,他更是常驻广州,几个月才能

借回京汇报工作之机回家探望一下。彭士禄80高龄时还在视察核电

站的建设工作,经常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年事已高的他并没有在家

享受生活,依然每天工作到很晚才回家,依然每年大部分时间都在

外出差,很少能见到家人。对此,孙女彭瑶很有意见。彭士禄每天

回来时都是深夜,孙女已经睡着了,而每天早上孙女醒来时,彭士

禄却又出去了。为比,孙女跟他还签了一份合同书,大意是如果彭

士禄能准时回家的话可奖励啤酒。

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篇7

顾诵芬(1930.2.4-),江苏苏州人。飞机设计专家,中国科学院

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5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历任

工业部航空工业管理局工程师,沈阳机械制造厂设计室空气动力组

组长,中国航空研究院飞机设计所所长,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总设计

师,航空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现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

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航空学会常务

理事、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会理事。当选第六、八、九届全国人大代

表,第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他致力于飞机设计研究,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高空高速歼

击机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也是该机以后改型的总设计师。他直

接组织、领导和参与了低、中、高三代飞机中的多种飞机气动布局

和全机的设计;先后承担歼教1型和歼教6型喷气式教练机的气动设

计工作;他利用系统工程管理方法,把飞机各专业系统技术融合在一

个总体优化的机型内,成功研制歼81I飞机;领导了飞机主动控制技

术研究、高性能远景飞机概念研究。

顾诵芬直接组织领导和参与了低、中、高三代飞机中的多种飞

机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在中国国内首创两侧进气方案;抓住初级

教练机失速尾旋特点,通过计算机翼环量分布,从优选择了机翼布

局;消化吸收中国国外机种的技术,利用中国国内条件,创立超音速

飞机气动设计程序和计算方法;解决了方向安定性和排除抖振等重大

技术关键,确保了飞机定型;利用系统工程管理方法,把飞机的各专

业系统技术融合在一个总体优化的机型内。

顾诵芬主持歼八飞机的气动力设计,任歼八飞机型号总设计师,

解决了大超音速飞行的飞机方向安定性问题和跨音速的飞机抖振问

题;担任歼八n飞机总设计师,利用系统工程管理法,把飞机的各项

专业技术综合优化于一个机型中;主持了主动控制验证机的研制;与

俄罗斯中央空气流体动力学研究院合作研究远景飞机布局等。

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篇8

据央视新闻消息,国际体育仲裁法庭2月18日宣布,英国田径

运动员乌贾被认定违反了反兴奋剂规则,他在20_年8月6日举行

的东京奥运会男子4」00米接力决赛中的成绩将被取消,并没收奖

牌、积分、奖品、证书。

根据相关规则,英国男子短跑接力队在男子4」00米接力决赛

中的成绩也将被取消,并没收奖牌、积分、奖品、证书。原本第四

名的中国男子接力队有望递补获铜牌。

20_年8月,国际兴奋剂检测机构表示,乌贾8月6日参加东

京奥运会田径项目男子4_100米接力决赛后收集的尿样检测呈阳性。

9月,乌贾的B瓶尿样检测结果也呈阳性。

乌贾在东京奥运会上是英国4_100米接力队的首棒选手,当时

英国队最终以0.01秒的差距败给意大利队,收获银牌。

在那场男子接力决赛中,由吴智强、苏炳添、汤星强和谢震业

组成的中国队当时名列第四。国际体育仲裁法庭这份公告意味着有

可能中国队会递补获得铜牌,那将是中国男子接力在奥运会历史上

的最佳战绩。

20—年8月6日晚,在东京新国立竞技场上演进行的4」00米

奥运会田径比赛中,由汤星强、谢震业、苏炳添和吴智强组成的中

国队以37秒79获得第四名。

20—年北京田径世锦赛,家门口作战的中国男子短跑不断创造

历史。先是苏炳添在男子100米预赛打开10秒大关,成为首位跑进

世锦赛百米决赛的中国人。随后,中国男子接力队不断突破自我,

在鸟巢站上领奖台C

莫有雪、谢震业、苏炳添、张培萌,曾经是那个夏天最让人热

血沸腾的4个名字c

男子4」00米接力预赛,4位小伙子在预赛便跑出37秒92,刷

新了亚洲纪录,强势晋级世锦赛决赛。决赛与众多顶尖强队同场竞

技,被分到了不利的第9道,他们没有怯场,最终跑出38秒01,

仅次于博尔特领衔的牙买加队,斩获一枚可以载入史册的银牌。

从那以后的6年间,中国男子接力队一直在追逐下一枚世界大

赛奖牌,却屡屡与其失之交臂。

20_年里约奥运会,中国男子接力队的第一棒变成了汤星强,

谢震业、苏炳添、张培萌依然处在巅峰期。他们在预赛中跑出37秒

82,再次刷新亚洲纪录,站上了奥运会决赛的舞台,跑出37秒90

的优异成绩,遗憾获得第4名。

20_年伦敦世锦赛,“谢苏张”仍是主力,第一棒变成了吴智

强,预赛跑出38秒20,决赛跑出38秒34,再次获得第4名,与领

奖台仅一步之遥。

20_年多哈世锦赛,中国男子接力队对棒次做出巨大调整,苏

炳添、谢震业分别跑第一棒、最后一棒,许周政、吴智强分别跑第

二棒、第三棒。预赛跑出37秒79,打破了全国纪录,但谢震业决

赛前受伤,最后一棒被迫换成别舸,中国队最终获得第6名。

20_年、20_年、20—年,中国男子接力队接连闯进世界大赛

接力决赛,却一再无缘奖牌。

如今,中国男子接力队终于有望圆梦,祝贺!

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篇9

像静水深流,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

着强国梦。心无旁鹫,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

诵君子清芬。

昨晚8时,《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

综合频道播出,盛典以“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为核心主

题。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苏

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有当选为《感动中国》

20—年度人物。

苏州籍两院院士顾诵芬名列其中,在他的颁奖辞中这样说道:

像静水深流,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

国梦。心无旁鹫,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诵

君子清芬。

顾诵芬是我国著名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

航空战略科学家。他建立了新中国飞机空气动力学设计体系,开了

我国自主研制歼击机的先河,持续开展航空战略研究,为我国航空

科技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去年11月3日,20_年度国家科学技术

奖励大会隆重召开,顾诵芬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30年,顾诵芬出生于苏州的一户书香世家,祖上系有着“江

南第一读书人家”美誉的苏州名门唯亭顾氏。他的父亲顾廷龙是我

国著名古籍版本目录学家、书法家。5岁那年,父亲顾廷龙应邀到

燕京大学任职,顾诵芬全家迁居北京。顾诵芬少时便立志航空报国,

高中毕业后,他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攻读航空工程系。1951年大

学毕业后,顾诵芬毅然投身新中国刚刚起步的航空事业,此后的30

多年间,在基础全无、经验空白、人力缺乏、设备掣肘的境况下,

顾诵芬先后参与或主导设计研发了“歼教1”“歼8”和“歼8H”

等一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机型。

多年来,顾诵芬院士始终关心、关注着家乡的建设和发展。

20_年5月,市科协专程拜访看望顾诵芬院士,他亲笔寄语苏州:

“科技创新,引领苏州高质量发展。”去年10月,市科协、姑苏区

科协等共同为远在北京的顾诵芬院士寄去了精心准备的重阳礼物。

顾诵芬院士亲笔致信表示感谢:“家乡如需我做什么,我当尽力为

之。”寥寥数语间,尽是心系桑梓的拳拳深情。

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篇10

6月23日,3名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内的训练视频显示,航天

员刘伯明、汤洪波在节点舱内,进行舱外航天服首套安装与测试、

服装尺寸调节等工作,聂海胜在舱内使用训练仿真软件,与操作台

配合,进行第一次出舱前活动机械臂操控科目训练。

7月4日,中国空间站两名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身着中国自

主研制的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成功出舱,完成中国空

间站航天员首次出舱任务。

时隔13年,中国人再一次在太空留下“中国足迹”。

然而,刘伯明在那一次时曾遇到险情,当时甚至做好了牺牲的

准备。

20_年9月25日21时10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飞上太空。9

月270,神舟七号出舱任务正准备执行。然而,就在出舱的时候,

意外发生了。

第一次拉门,翟志刚和刘伯明使出全力,舱门却纹丝未动。第

二次拉门,舱门拉出了手掌宽的缝隙,又迅速吸了回去。此时,两

人的体力已经透支到极限。如果舱门打不开,神七的核心任务,出

舱行走就无法达成C

休息片刻后,刘伯明把一根撬棍递给翟志刚,两人利用杠杆原

理艰难地撬开了舱门。就在两人准备出舱时,轨道舱中竟突然响起

了火灾报警声。太空中一旦产生火花,轨道舱很可能发生爆炸。

然而太空出舱活动即将展开,无数中国人都在翘首以盼,到底

是排除警报,还是继续出舱,航天员们面临艰难抉择。

刘伯明在采访中曾表示:“‘神七’这次任务是什么,就是出

舱。只要我们出舱了,这次任务就顺利完成了,至于我们回不回得

去,其实个人的生死,跟国家民族大义相比,轻如鸿毛。”按照出

舱程序,翟志刚出舱后,首先要取回舱外一块固体材料的试验模块,

然后再展示国旗。那天,三名航天员临时决定改变出舱程序一一首

先展示五星红旗。

“我们执行任务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出舱,那么最具代表的,

就是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证明我们来到了太空。”刘伯明

说,“展示五星红旗,就是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篇11

1964年,我国开始研制歼8飞机,这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型

高空高速歼击机。顾诵芬先作为副总设计师负责歼8飞机气动设计,

后全面主持该机研制工作。

在研制中,顾诵芬发现发动机喷流对飞机平尾效率有很大影响。

当时,国内尚无喷流试验条件和试验方法,他带领设计部门与风洞

试验单位联合攻关,在国内第一次创建了战斗机喷流影响试验方法,

发现了喷流影响规律,该试验方法也成为后来确定发动机喷流影响

的基本方法。

1969年7月5日,歼8完成首飞。虽然首飞成功,但在跨音速

飞行试验中出现了因气流分离导致的抖振问题。用飞行员的话说,

就像一辆破公共汽车,开到了不平坦的马路上。对于引起振动的原

因,大家看法不一,顾诵芬大胆地提出通过观察歼8飞机飞行中贴

于后机身和尾翼上毛线条的扰动情况来对症下药,他提出要亲自上

天观察歼8飞机后机身流场。

这对从未接受过飞行训练的顾诵芬来说是有很大风险的。而且

因为姐夫黄志千就逝于空难,他们家有一个约定:不再乘坐飞机。

试飞员鹿鸣东得知实情,感动地对顾诵芬说:“生死观的问题对我

们飞行员来说是早已解决的问题,只要能排除抖振,你们就不要考

虑我,怎么飞我都干。”顾诵芬决心已下,瞒着爱人,登上了试飞

员鹿鸣东驾驶的歼敌6飞机。

为观察清楚毛线条的扰动情况,两机的距离和间隔都在5米左

右。这样的飞行对飞行员和顾诵芬来说是一种冒险。凭着他们足够

的胆量和勇气,经过三次上天近距离观测,顾诵芬承受着巨大的身

体负荷,终于找到问题症结,通过后期的技术改进,成功解决了歼

8跨音速飞行时的抖振问题,他和鹿鸣东也就此成为了无比亲密的

战友。

顾诵芬主持攻克了跨音速抖振、方向舵嗡鸣等技术难题,圆满

完成了歼8飞机研制任务,结束了我国歼击机完全依赖引进的历史。

1985年,歼8飞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篇12

在过去,田径项目一直都是我们的短板,由于这是一项直接比

拼人体素质的运动类型,因而几十年来,国内体育人士一直都希望

能够在田径赛场上有所突破,从当初刘翔在雅典奥运会夺冠之后,

也顺势打开了中国体育的一项新的大门,而如今在男子百米短跑项

目里,苏炳添的出现,也令中国田径再次看到能获得奥运奖牌的机

是的。我为奥运喝彩,源于我们对更高,更快,更强的无限崇

拜。也许正是因为它,人类才能不断超越极限挑战自我。也许正式

因为它,才有了成功者和失败者。无论是否成功,无论是否失败,

他们都是英雄!奥运会不仅仅属于那些成功者,也同样属于那些令人

叹息的失败者,金牌并不令人感动,真正让人感动的一定是那为跋

涉奥运付出的艰辛和汗水,因为所有参赛选手多自己更高更快更强

的追求,使得奥运会多了几分精彩,多了几分喝彩!

是啊,因为我们是普通人,所以我们无法港奥运场上竞争,但

是,我们也从成功考和失败者身上汲取了许多养分。在生活中,我

们也会要求自己涛更高更快更强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我为奥运喝彩,源于伟大的奥林匹克精神,和平,公平。在奥

运五环下,海奥运圣火的照耀下,各大洲人民走到了一起。心连心,

手拉手,在这17天里,他们忘记了战争,忘记了金钱忘记了利益。

他们只铭记着和平,公平,公正。在公平的赛场上,在奥运圣火的

照耀下,他们同样点燃自己的韩想,也许,这才是人们真正想做的

事情。

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篇13

卢永根,1930年12月2日生于香港,广东花都人。中科院院

士、作物遗传学家c

1997年他荣获“南粤杰出教师”特等奖;1998年获国家人事部

和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_

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他以“科学无国界,

科学家有祖国”的爱国情怀献身于农业教育和科研事业,为我国农

业的教育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20—年3月,卢永根教授在夫人的搀扶下来到银行,将十多个

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卢永根夫妇一共捐出

8809446元,这是她们毕生的积蓄,学校用这笔款设立了教育基金,

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

卢永根没有将财产留给唯一的女儿,他说:“党培养了我,将

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卢永根的'秘书赵杏娟说:

“钱都是老两口一点一点省下来的,对扶贫和教育,两位老人却格

外慷慨,每年都要捐钱。”

颁奖词: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

更化作护花的春泥,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

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

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篇14

彭士禄的同事们背后喜欢亲昵地称呼他为“彭拍板”,“这个

'雅号'是研究核潜艇时得来的。1962年,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

要设备的前期开发时。“当时的各种争论实在太多了,他常常对研

制人员说,不要吵,做实验,用数据讲话,最后他来签字。对了,

成就归大家;错了,他来负责。”因此当改他才有了这两个外号,一

个叫“彭大胆”,一个叫“彭拍板”。〃研制核潜艇是从零开始的,

事事都等到有十分把握再干,哪有可能?”在试验工作中,彭士禄只

要有七成把握就拍板,另外三分困难和风险再努力想办法克服。

“没困难,不冒风险,哪来的创新呢?还要我们这些人干什么?!"核

反应模式堆安装出现公差的善后处理,押送核燃料元件等,有危险

有困难,彭士禄总是冲在最前,但在名利面前,他却总是藏着、躲

着。

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篇15

6月16日上午,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了神舟十二号载

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公布,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

刘伯明和汤洪波组成。

六月的湘潭县云湖桥镇飞栏村,屋舍俨然,山色青翠,一眼望

不到头的农田里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

就是汤洪波的家乡C

今年46岁的汤洪波,是一位航天员“新人”。出生在湘潭县的

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汤洪波,曾励志走出农村,奔赴广阔天地,实

现人生理想。通过成功招飞,从航校顺利毕业,汤洪波来到新疆成

为一名空军飞行员c在20_年5月经过层层选拔,成为我国第二批

预备航天员,在20_年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从飞行员到航天

员,汤洪波克服转型的艰难,用十一年的努力与坚守,等来了“飞

天梦”的圆梦时刻C

汤洪波成功入选这次飞行任务的消息传来时,他的父亲和弟弟

正顶着烈日在田里忙活。汤洪波的父母已年过七旬,是村里出了名

的勤快人,全家人以务农为生。老两口有两个儿子,哥哥汤洪波是

能“上天揽月”的航天员,弟弟是与父母一起“下地”的农民。目

前,全家一起流转了一百多亩土地种植水稻,还承包了20多亩鱼塘。

勤劳质朴的一家人,谈及汤洪波,眼里满是自豪感。“他每天

放学回来,还会帮我们分担家务。”在母亲伍兰清的眼里,汤洪波

是一个文静、诚恳、踏实、孝顺的孩子。上世纪80年代,以务农为

生的汤洪波家并不富裕,父母白天忙种水稻,晚上还要守夜烧砖。

十多岁的汤洪波便利用空闲时间,帮父母分担农活,到田里除草、

施肥。在飞栏村,全村的人都知道汤海秋家里的洪波份子能吃苦。

母亲伍兰清说,儿子进入部队后,虽然回家的机会不多,但是只要

一回家,就会帮着父母干农活。

但是孝顺懂事的汤洪波,偶尔也有自己的“小叛逆”。“他小

时候喜欢看小说,经常在外面看到很晚才回来,但又怕被我们骂。”

汤洪波的父亲汤海秋笑着说。

父母勤劳、质朴的品质,深深影响着汤洪波。航空与航天,只

是一字之差,但完成这个转变是一个艰苦而又难忘的经历。坐转椅、

沙漠野外生存、72小时狭小环境剥夺睡眠训练……无论汤洪波遇到

什么样的挑战,都努力咬牙坚持了过来。

“他能为祖国完成航天任务,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感

到很高兴!希望他能够不负重托,顺利完成任务归来!”对于即将出

征,征战太空的汤洪波,全家人充满信心与期待。

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篇16

“首飞”神六,度过难忘“太空生日”

经八大类上百个科目的艰苦训练,20_年,聂海胜入选神舟五

号的首飞梯队,和杨利伟、翟志刚一起等待最后的选拔结果。虽然

那一次聂海胜遗憾落选,但他打心里替杨利伟高兴和自豪。聂海胜

目送战友飞上太空,心中充满了对自己事业的崇敬和自豪。他说:

“九天揽月,我们盼望那一天!”

“神六”任务开始后,能不能入选,成为聂海胜千百次问自己

的问题,而他的答案只有一个:继续努力,刻苦训练,绝不放弃!后

来,他成功入选“神六”乘组。

神舟六号发射当天,一场大雪突如其来。后来聂海胜回忆道,

“出征那天,我们平静得如同一次普通的‘出差',心率保持在每

分钟70次左右。火箭拔地而起时,我和俊龙的手不约而同地握在了

一起。”20—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出征

飞上太空第2天,恰逢聂海胜41岁生日。由于工作计划安排十

分紧张,前一天晚上,任务指挥部特地安排妻子、女儿和他进行天

地通话,妻子送上祝福,女儿为他唱了生日歌,让他度过了一个永

生难忘的太空生日C

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篇17

参加这次飞行的航天员中,有一位新人,叫汤洪波,年仅46岁。

和聂海胜、刘伯明不同,这是他第一次上太空,但为了这次的

飞行,他已经准备了十一年。

汤洪波出生在湘潭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是家中的老大,

下面还有一个小3岁的弟弟。

5岁开始,就跟着父母一起做家务、下田扯草。

10多岁时,汤洪波已是家中插田扮禾的一把好手。

高三那年,他选择了招飞入伍。父母都很支持他。经过考试和

身体测试后,汤洪波成功考上了航校。

从航校毕业后,汤洪波直接去了新疆,成为一名空军飞行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他儿时的一件趣事:汤洪波十岁的时

候看着天上的飞机说,如果长大能当飞行员该多好。

现在看来,他的梦想不但成真了,还超越了!

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汤洪波的飞天梦实现,

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篇18

最近,若问什么最火?非神舟十二号升天莫属。

同时,三位飞天的宇航员也成了全民偶像,时时刻刻提醒着我

们:什么才是民族英雄。

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他们注定是要载入史册的名字,也

是值得我们敬仰的英雄。

这次飞天,相关部门采取“新老搭配”的方式,以便能及时处

理一些棘手的问题C

而三位航天员中,年龄最大的当属57岁的聂海胜,已经是三探

苍穹,拥有极其丰富的飞天经验。

今天,咱们就来了解下聂海胜的成长背景,和他生活中的趣事。

一、聂海胜的童年

聂海胜出生于1964年,老家在湖北枣阳。在那个年代根本没有

“人口观念”,所以父母连着生了8个孩子,聂海胜排行老六。

家里条件不好,再加上一共10张嘴等着吃饭,所以聂海胜经常

能体会到饿肚子的滋味。

而且,聂海胜经常穿姐姐们的花衣裳,还惹得不少同学嘲笑他。

不过,即使饿着肚子,也没耽误他调皮捣蛋。小时候的聂海胜

可是远近闻名的捉鱼摸虾小能手,有时一次能摸上来十多斤。

当然,他是逃课出去的,这些“战利品”当然不敢带回家。于

是,他就带到同学家,跟同学一起分享。

鱼虾用清水煮了,再撒一把盐,在那个年代可是绝顶的美味了。

面对生活的窘迫,聂海胜深谙“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所以

他一直学习非常好°以至于在初中时,还获得了一个“数学王”的

称号。

当时,考试满分是100分,老师说最先交卷的人能多得5分,

聂海胜就成了每次都考105分的那个人。

二、学霸聂海胜

1980年,聂海胜的父亲不幸离世,整个家庭的重担都压在了母

亲身上。

年纪轻轻的聂海胜非常懂事,帮母亲揽下了许多农活,像放牛、

割麦子等等。

也因此,聂海胜耽误了不少学业。这么一个好苗子,每天在地

里忙农活,可急坏了老师们。

老师们商量后,决定免除他的学杂费,减轻他家里的负担,聂

海胜这才能安心读书。

中考时,聂海胜考上了枣阳一中,整个地区最好的高中。

进了这所顶尖高中,聂海胜终于感受到了压力,曾经在班级里

名列前茅的他,现在只能排在中游。

为此,聂海胜学习更加认真。下晚自习后,别的同学都回了寝

室,只有他在教室里点着煤油灯,继续读书。

老师知道后,劝他回寝室,他就在寝室的被子里打着手电筒继

续读书。

虽然没有“头悬梁,锥刺股”那样刻苦,但是效果也非常显著,

聂海胜的成绩很快就攀升到班级的前列。

由于学业繁忙,聂海胜不能像小时候一样贪玩了。所以,他唯

一的爱好就是运动C

那时,学校里流行一个游戏一一刀蹴,也就是现在的“斗鸡”。

刚开始聂海胜还屡尝败绩,等到锻炼了几个月之后,班级里已经没

人是他的对手了。

聂海胜平时非常乐于助人,每次学校检查卫生,同学们打扫完,

他都要帮其他同学再看一遍,偶尔有些遗漏的角落,聂海胜都会帮

忙清理。

有一次,同班同学肖居成得了重感冒,聂海胜为了照顾他,每

天帮他打饭、洗碗,连续做了一周。

正是因为这种品格,聂海胜在高中时人缘非常好,交到了不少

朋友。

聂海胜曾跟好友金邦才吐露心声:“我以后想当兵,最好是飞

行员。”他说:“小时候飞机飞过,小伙伴都喜欢看,而我是看得

最久的那个。”

那时,学校附近有一根十来米长的钢管,只有一只脚那么宽。

聂海胜每次都能走完,而且一次比一次快。

事实证明,他的平衡能力非常强,再加上常年锻炼养成的身体

素质,绝对是当飞行员的料。

三、飞行员时期

没过多久,聂海胜的机会就来了0

1983年,空军部队到枣阳一中招募飞行员,聂海胜轻松达标,

成功考入长春飞行学院。

当时的条件不如现在,各种器械非常粗糙。手脚磨起泡,甚至

渗出血水都是常有的事。

好在聂海胜凭借顽强的意志,坚持了下来。最后,聂海胜终于

成为了一名歼击机的飞行员,还是同行中第一个单飞的人。

在部队训练期间,聂海胜每隔几年会回家探望一次。其中有一

次,还闹出了不小的笑话。

当时,聂海胜像往常一样,回家帮母亲干农活。心血来潮之下,

借了邻居一辆手扶拖拉机。

结果,从没开过拖拉机的他,刚一上手,差点给开翻了。

乡亲们看到后不由得起哄:“会开飞机,不会开这个?”

聂海胜则是尴尬地挠挠头,说:“这玩意儿确实不好弄。”

1989年6月3日,聂海胜驾驶歼击机升到4000多米的高空时,

发动机突然出现故障。

聂海胜凭借强大的心理素质,一边向指挥部报告状况,一边在

脑海里想解决办法C

然而,各种办法都试了个遍,问题仍然没有解决,飞机还在下

坠。

由于速度过快,聂海胜的双眼甚至出现了黑视现象。

在最后一刻,深知局面无法挽回,聂海胜才按下了弹射开关。

等到他看清时,发现飞机已经坠毁了。

为了表彰聂海胜在这次飞行中,努力挽救歼击机的精神,部队

给他颁发了三等功C

此后,聂海胜驾驶各种型号的歼击机,累计安全飞行1480小时,

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四、英雄背后的功臣

1991年,聂海胜正在南昌工作,27岁的年纪已经老大不小了,

却还没有个对象。

聂海胜有一套自己的择偶标准:首先两人必须得合得来,而且

最好是在南昌本地,这样两人有更多的机会相互了解。

有意思的是,当时他因病住院,看到医院里的女护士很多,于

是就请护士长帮他挑一个。

护士长思来想去,决定把聂捷琳介绍给他,两人就这么认识了。

聂海胜朴实厚道,聂捷琳心灵手巧、大大方方。第一次见面,

两人就对彼此很满意。

没过几次,聂海胜就见到了女方的父母,二老对他也非常看好。

于是,两人顺理成章地结了婚,聂海胜成了“江西女婿”。

两人婚后一直非常恩爱,吵架都很少有。然而,有一次两人却

闹得险些离婚。

1996年,两人结婚第5年时。我国准备进行航天员遴选,聂海

胜作为国家特级飞行员,自然对这个机会非常渴望。

可是,等他回到家对妻子一说,聂捷琳的态度却非常坚决:不

同意。

聂海胜也很无奈,一边是结发的妻子,另一边是千载难逢的机

会,实在让人为难C

于是,聂海胜想了一个办法:先斩后奏,等通过了选拔,再征

求妻子的原谅。

可是等选拔人员登门的时候,聂捷琳直接把他们“扫地出门”,

就是不同意丈夫做航天员。

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聂捷琳甚至拿离婚来威胁聂海胜。

婚当然是不能离的,可是聂海胜也不想放弃自己的梦想。后来,

经过聂海胜多次软磨硬泡,聂捷琳才终于同意了丈夫的请求。

五、航天员时期

1998年1月,聂海胜跟杨利伟等一共14人,成为了我国首批

航天员。

从那以后,聂海胜跟妻子就开始了“两地分居生活”。

作为宇航员,光是基础课程,就要学习58门。还要经常在失重

的环境中训练,为将来进入太空做准备。

虽然,家属楼跟基地之间只有500米的距离,但是聂海胜忙得

很久都不着家。

近在咫尺的家属楼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枣阳老家了。

20_年,聂海胜的母亲突发脑溢血,聂海胜才千里迢迢赶回老

家。

看着床头虚弱的母亲,面对生命危险都毫不畏惧的硬汉,终于

留下了眼泪。

好在经过救治,母亲的性命保住了,在母亲身边陪伴了三天之

后,聂海胜又回到基地,投入到训练中。

20_年,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出征太空,乡亲们都聚集在

老家的空地上,跟聂海胜的母亲共同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刻。

20__年6月11日,聂海胜再次执行任务,乘坐神州十号升空。

老家的乡亲们拉起横幅,写道:海胜在天揽四海盛景,举国欢庆贺

神州腾飞。

时至今日,聂海胜已经是57岁的老将了。这次神州十二号任务,

已经是他第三次进入太空。

临行前,聂海胜还染黑了白发,告诉人们:我还年轻,我还能

为国争光。

不光是聂海胜,已经56岁的杨利伟,虽然多年没有接受航天任

务,却仍然在保持训练训练,时刻等待祖国的召唤。

尽管我国第一代航天员已经上了年纪,但是我们还有第二代,

第三代,甚至之后的无数代航天员前仆后继。

“老骥伏杨,志在千里”,像聂海胜一样,为祖国无私奉献的

老一辈爱国人士还有很多,希望他们的事迹能够一直传唱下去。

“航天精神”也会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一样,一代代传承下

去,鼓舞着一代代中华人民。

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篇19

1989年8月,小个子的苏炳添出生于广东中山古镇。父母在家

务农,小时候的苏炳添就在泥巴地里乱跑。不过,在苏炳添的家族

里,可是有不少出色的运动员。表哥蔡健发比苏炳添大9岁,是中

山古镇的百米赛跑冠军,也是苏炳添最早追逐的目标。那时候的苏

炳添还是跟着表哥屁股后面,在外公家外面空地四处追逐打闹的。

玩耍打闹,直到上了初中,苏炳添因为阴差阳错的选择,才真

正开始练起短跑来c那是在初二的时候,学习成绩不太好的苏炳添

被老师要求留下来补课。那时候的每天放学后,老师都会把一些学

习不好的孩子留下来进行例行的“留堂补保”。

不想“留堂补课”,苏炳添想方设法加入了学校的田径队。因

为每天下午都要定时训练,苏炳添也就可以避免“留堂”。启蒙教

练杨永强成为解救苏炳添的“恩人”。杨永强老师透露,当时在上

体育课,发现苏炳添爆发力、弹跳力特别好,就有心收下这个孩子,

“个头不高的苏炳添跳起来竟然可以摸到篮板,我就留意了下,后

来经过观察,发现他弹跳力和爆发力都特别好,所以才把他吸收进

了学校的田径训练队。刚开始,我还想让他练跳高呢。”

其实啊,初二时候的苏炳添已经展现出小小的短跑天赋,在他

们村里的比赛里,身高只有1米5多的苏炳添已经可以超过很多大

孩子,拿到第一名了。刚刚进入田径队,还没有经过什么系统训练,

苏炳添在泥巴地里跑都跑得非常快。参加当地的中学生运动会,在

跑道上有很多石子上都能跑到11秒多。

终于开始了正规的短跑训练,苏炳添的天赋更是一下子展现出

来。有一次苏炳添家聚会,苏炳添问表哥蔡健发100米最好的成绩

是多少,蔡健发说11秒多。苏炳添就笑话表哥,“这么慢,我可以

跑到11秒以内。”表哥蔡健发根本不信,当即和他打赌,如果苏炳

添能够跑进11秒,可以答应苏炳添要求,“要什么就奖励什么。”

结果,他们就到附近一个学校测了一把,苏炳添跑出了10秒7,这

个速度把当时一旁上课的体育老师都震住了。

不过,真正的体育训练并非那么轻松,苏炳添在20__年代表古

镇参加了中山市运动会,被当时中山体校的教练发现,并将苏炳添

从乡下中学带到了中山市体校。刚到体校的时候,苏炳添对于每天

早上5点多就起床训练并不适应。而且,由于刚到市体校,又没有

朋友,苏炳添一个人哭了好多次,甚至一个人3次从体校跑回家。

体校教练发现后,就动员杨永强教练再去苏炳添家里做说客,劝说

苏炳添回去。

之后随着成绩越来越好,苏炳添在新学校也开始有了新朋友,

才慢慢安心下来。20—年,苏炳添代表中山市参加了广东省中学生

比赛,暂露头角。于是,苏炳添成为了广东省田径队的一员,真正

进入了专业运动员的行列。

即便成为了专业运动员,苏炳添也一度险些放弃。在田径队成

绩中游,苏炳添一年之后遭遇成绩瓶颈,甚至还有些下滑,他也一

度想过放弃。后来很多人都劝他留下,帮助他坚持渡过瓶颈期。这

才有了后来短跑名将袁国强发掘出苏炳添,一路成就中国速度的故

事。

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篇20

关键词1:另起一行,走出别样风景

周围的人都说是正确的路,就一定正确吗?未必!当年的苏炳添

很反感学校的放学后“兴趣小组”补课行为,这种“自愿”参加的

“兴趣小组”实在引不起他的兴趣。于是,为了逃避补课,他选择

了短跑队。然而,一发而不可收拾。这一选择,竟然彻底改变了他

的命运,苏炳添是一个知奇才。在中山市中学生田径比赛中,他以

11秒72的成绩引起市体校的注意,随即进行专业训练。

关键词2:感恩对手,在竞争中成长

本次上海站比赛,与苏炳添一同站上跑道的还有19岁的小将桐

生祥秀等三名日本选手,苏炳添最好成绩是9秒99,而桐生祥秀在

超风速情况下曾跑出过9秒87。拿桐生祥秀的话说,本次上海站比

赛中,日本选手要围剿苏炳添。然而,疾风知劲草,烈火现真金。

在两次有选手抢跑等种种扰乱比赛节奏的情况下,苏炳添成功突围,

以10秒09强势夺冠。这才是对日本选手们最好的回应。

关键词3:临渊羡鱼,不若退而结网

在与对手的竞争中成长,这是竞技体育最大的魅力之一,苏炳

添也是如此。同是中国短跑队的队友张培萌曾多次击败过苏炳添,

比如20_年4月的全国田径大赛上,张培萌打破了苏炳添保持的纪

录;同年8月,又在莫斯科田径大奖赛中跑出10秒整的成绩,这一

度让苏炳添感到“压力山大”。

但是,苏炳添并没有放弃,而是一如继往的训练,分析技术动

作的每个细节,从0.01秒中争取进步。最终在20_年5月31日的

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中跑出9秒99的成绩,成为亚洲短跑第一人,为

黄种人争得了荣誉C

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篇21

海胜归来,雄鹰返乡,英姿飒爽处,争睹争睹,满城尽说聂英

雄。

当选湖北日报形象人物的我省枣阳籍航天英雄聂海胜回归故里,

出席颁证典礼。两天来,英杰所到之处,万众瞩目,成了街巷啧啧

夸赞的焦点人物,又掀起一阵“聂旋风”!

有一种追逐总是让人翘首,有一种标杆总是让人仰望,有一种

楷模总是让人致敬,有一种精神总是让人激昂。

这是因为,以聂海胜为代表的优秀荆楚儿女身上的责任、理性、

坚毅的光芒,指引着普通人前行的方向,榜样让人找到向上的励志

力量,因而显得备加亲切可感。

京剧宗师谭鑫培出自江夏,武音大三学子两度用音符打动央视,

武钢撑起北京鸟巢,“武汉舰”护航索马里……

为什么这些“传奇”总是让我们津津乐道?并不是名人效应让我

们有攀附的世俗,也不是要拿他人的成就为自己脸上贴金。

是因为这类“湖北造”的人杰,根植于荆楚的地灵。历历在目

的,是他们曾跟我们一起奔跑在田野上的身影;历历可数的,是他们

从我们这一方水土一方人物中脱颖而延伸出去的攀爬足印。

他们的伟大,他们的神奇,都所来有本。父老兄弟看在眼里,

喜在心里,没有丝毫“如隔云端”的缥缈。因为“水有源,木有

根”,他们成长的经历,是荆楚人民握在手中的育才母本,顺着他

们走过的路,可以蜉出新的希望、复制新的成功。

他们在璀灿之前,也是平凡的,从小草长成大树,从小鸭变成

天鹅,是因为付出更多。

聂海胜也好,其他荆楚骄傲也好,总是让我们不知疲倦,常见

常新,就是因为身边熟悉的风景有着借鉴的便利,激励着荆楚子弟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一他们曾跟大家一样生在这块土地长在这块土

地,他们能之,后生亦能之!

这就是聂海胜让人欢呼的意义吧。惟楚有才,英杰辈出,愿我

楚天,星光更多。

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篇22

有很多人,会对始终如一的爱情充满向往。然而现实残酷,有

太多的变故,导致一对又一对深爱的情侣,各奔天涯。苏炳添就拥

有一份令人艳羡的爱情。苏炳添在小学的时候,就暗恋同班的班花:

林艳芳。那时候林艳芳长得极其漂亮,苏炳添却瘦瘦小小的,学习

成绩也是倒数,林艳芳看不上他。上了初中,苏炳添始终不改对林

艳芳的执着,每天都要缠着她。忽然有一天,苏炳添转学去了体校,

没有人再给林艳芳上课扔小纸条,给她讲无聊的笑话。林艳芳觉得

很寂寞,很想念苏炳添,所以答应了他的追求。

后来苏炳添起早贪黑训练短跑,林艳芳也要为了升学而努力,

两人只能通过书信交流。有时候,相见不如怀念,两人从书信到手

机,始终对彼此忠贞不渝。苏炳添也是个为敛的人,从市冠军到省

冠军,到全国冠军,亚洲冠军,世界冠军。苏炳添始终如一,对林

艳芳爱慕不已。苏炳添除了训练,每天向林艳芳汇报去了哪里,做

了什么,给了她很多安全感。林艳芳则成了苏炳添背后的女人,尽

管很多时候只能在电视上看到他。

20_年,苏炳添26岁,却和林艳芳已经相恋16年。他们终于

也结束了十几年的爱情长跑,步入婚姻的殿堂。

20—年,林艳芳产子,苏炳添却因为比赛,错过了人生最重要

的时刻。林艳芳没有怪他,反而理解他的辛苦。

几十年的理解加坚持,也正是他们修成正果的关键。亦如苏炳

添在赛场上的坚持,才使得他创造历史。

苏炳添是中国人的骄傲,因为他的身上,有着中华民族的谦逊

和持之以恒。

这是苏炳添展示给世界的,也是中国展示给世界的。

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篇23

有人说他不爱国,把他和一系列回国为钱学森、邓稼先工作的

科学家相提并论。有人说这是奉承,而更多的人嘲笑它与现任妻子

吴帆54年的恋情。其实我觉得当时情况变了,未来不可预测。作为

一个在世界科学界被载入史册的科学家,或许养老只是选择了一条

最适合他继续科研的道路,你我或许没有更好的选择。另外,我们

很难知道各种各样的原因。批评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老人恐怕太草

率了。杨振宁不止一次展示了他的爱国主义。他把清华大学给他的

百万年薪和出售房产的资金,连同诺贝尔奖的一大部分捐给了清华

大学高级研究中心,支持这里的研究工作。

这样的科学家,他用自己的行为让各种难听的话难以立足。至

于他和妻子王女士的感情,恐怕别人没资格评论。他们不容乐观的

婚姻,已经走过了13年。不管外界怎么猬测,他们都保持着平淡的

幸福。

时至今日,这位90岁的老人依然兴高采烈,与当代年轻人探讨

中国教育和未来科学。和老婆谈感情,生活总是很难笑。这种淡而

无味的甜味怎么样?为什么不被祝福?正如老阳所说,在如今的思想

道德冲突下,这段婚姻可能还是很难得到大家的认可,但只要双方

真心相爱,我相信总有一天他们的爱情会成为故事。

我们是听着科学家的故事长大的,恐怕每个人都曾经有过科学

梦。牛顿-爱因斯坦-玛丽•居里,一个又一个顶尖科学家,人尽皆

知。然而,我们不应该忽视中国也有一位伟大的世界物理学家。作

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为拥有这样一位伟大的当代物理学家而感到骄

傲,并为他的归来而感到兴奋。

少一些怀疑和无望的指责,多一些理性的评价和对科学的关注,

让老阳先生得到了他应得的尊重和公正的评论,也让历史悠久的画

家和神仙们少了一些“图灵”的遗憾。

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篇24

在—年的东京奥运会上,苏炳添在百米半决赛中跑出了9秒83

的成绩,半决赛排名第一进入决赛。决赛中由于有人抢跑,影响了

苏炳添的心态,最终苏炳添只跑出9米98,排名第六。

近日,外媒制作的苏炳添纪录片播出,给我们带来了关于苏炳

添更多的信息。纪录片中说到,苏炳添在半决赛中跑出的9秒83不

仅是亚洲纪录,其前60秒用时6秒29更是前无古人,载入史册。

注意了,前无古人,也就是说,苏炳添是60米世界第一人。如

果奥运会有60米跑,苏炳添不但能够站上领奖台,还很有可能拿到

金牌。不过很可惜,奥运会最短距离是100米,并没有60米跑。

苏炳添前半程跑能力出色,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有一张照片很

经典,那就是苏炳添和博尔特一起隔道而跑。苏炳添超快的前半程

让博尔特都感到惊讶,看着快如闪电的苏炳添,露出不可思议的表

情。

不是吹苏炳添,如果只比60米,那博尔特都不是苏炳添的对手。

博尔特起跑反应并不算很快,启动速度也一般般,但后程爆发力十

足。博尔特通常是在40米左右开始发力,大步流星甩开对手冲向终

点线。

苏炳添由于身高所限,步子迈得相对小一些,所以虽然前半程

能建立优势,后半程还是很难和博尔特这样的高手媲美,能够跑出

9秒83,已经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一个成绩了。

苏炳添爆发力不如博尔特他们,为什么前60米却能跑出世界第

一的成绩?这都是因为苏炳添的努力和坚持。在短跑这个领域,30

岁算是老将了。博尔特29岁就退役了,可想而知短跑对于年龄的要

求是很严格的。

苏炳添在30岁后还能取得进步,在32岁时创造个人生涯最佳

成绩,打破亚洲记录,靠的就是不停的打磨技术。为了能够跑得更

快,苏炳添对起跑姿势,对枪声的预判,对频率的协调等等,都做

得非常细致。

很多人以为短跑靠的就是身体素质,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身体

素质自然是最关键的要素之一,如果没有强壮的腿部肌肉,那想在

短跑取得好成绩是不可能的。但要想在世界大赛中跑出好成绩取得

名次,除了身体素质,技术也很重要。尤其像苏炳添这样身体素质

并没有黑人运动员好,就更需要技术来补救了。

可以这么说,以苏炳添的技术,如果他拥有黑人运动员平均的

身体素质,那100米跑很可能博尔特都要甘拜下风。

在东京奥运会结束后,苏炳添就没有再参加比赛。苏炳添开始

陪伴家人,享受生活。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作为职业运动员,

经常要东奔西跑,和家人聚少离多,是非常辛苦的。到了苏炳添这

个年纪,想回归家庭,也属正常。

不知道外媒制作的这个苏炳添纪录片,会不会重新唤起苏炳添

的雄心壮志。作为60米世界第一人,如果就这样结束告别奥运会赛

场,那是非常可惜的。苏炳添既然能在32岁时再创新高,那为什么

不能在3年后的巴黎奥运会再创辉煌?支持苏炳添继续跑下去,在巴

黎创造奇迹!

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篇25

1959年10月,当时的苏共中央的赫鲁晓夫率团访华,毛泽东

同志提出了为中国核潜艇研制提供技术支持的请求。赫鲁晓夫傲慢

地回答:“你们中国搞不出来,只要我们苏联有了,大家建立联合

舰队就可以了。“他甚至提出,在中国设立长波电台,建设供苏联

的潜艇停靠的基地C

毛泽东同志听后愤怒地站了起来说:“过去英国和其他外国人

占领我国多年,我们再也不会让任何人为了自己的目的使用我国领

土!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1962年2月,彭士禄开始主持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

备的前期开发。然而,当时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想要造核潜艇,简直

比登天还难!无图纸资料,无权威专家,无外来援助,包括彭士禄在

内的所有人,谁也没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仅有的参考资料,是从

报纸上翻拍的两张模糊不清的外国核潜艇照片,和一个从美国商店

买回来的儿童核潜艇模型玩具。在这种状况下搞核潜艇不得不全靠

“自教自学”。

“那时候,条件艰苦啊,我们都能够干出来,不容易!”彭士禄

深知,仅凭一腔热血是不够的,需要把自己和别人已有的经验和技

能进行转化,同时大量吸收新的前沿知识。

彭士禄针对全室大多数人只会俄语不会英语、而外文资料又大

多为英文的状况,组织了集体英语学习。大家从早晨5点多钟起床

就背英语单词,甚至上厕所时也在背,夜深了也要背上几遍新学的

单词才去睡。这样边学英语,边看与各自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经

过两年的努力,全室基本上过了英语阅读关,并且摸清了国外核电

站、核动力装置的基本情况。

“那时候,交通不便,我们吃住都在工地上。那里阴暗潮湿、

毒蛇蚊虫肆虐,生活非常艰苦。我们是吃着窝窝头搞科研的,连窝

窝头都吃不上时,就挖野菜和白菜根吃。没有电脑,仅有一台手摇

计算机,大家就拉计算尺、打算盘,那么多的数据都是靠这些工具

没日没夜地算出来的。”彭老回忆说。

就这样,通过边学习边实践,他们逐渐扎实地掌握了核动力装

置的基本原理及各系统、各专业间的内在关系。默默攻关,这些

“门外汉”悄无声息地站到了核动力科学研究的前沿。

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篇26

20_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在

内蒙古中部的阿木古郎草原,当航天员杨利伟身着乳白色航天服跨

出返回舱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为祖国感到骄傲”。此后,聂

海胜两度飞天、景海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