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华师大新版八年级化学下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4年华师大新版八年级化学下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4年华师大新版八年级化学下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4年华师大新版八年级化学下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4年华师大新版八年级化学下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华师大新版八年级化学下册月考试卷101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和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是A.CaOB.Al2O3C.SiO2D.Fe3O43、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在这个反应中,镁、氧气、氧化镁的质量比为()A.24:32:40B.3:2:5C.2:1:2D.48:64:804、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最常用的方法是()A.分别测定它们的密度B.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C.观察颜色并闻它们的气味D.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5、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红烧牛肉B.牛奶冰棍C.奶油蛋糕D.蒸馏水6、下列实验结论正确的是rm{(}rm{)}

rm{垄脵}既可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了甲烷是由氢元素和碳元素组成。

rm{垄脷}既可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rm{垄脹}既可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又说明了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rm{垄脺}既可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又可推导出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个数之比为rm{2}rm{1}.A.rm{垄脵垄脷垄脺}B.rm{垄脷垄脺}C.rm{垄脹垄脺}D.rm{垄脵垄脷垄脹}7、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某个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质量rm{/g}rm{20}rm{m}rm{20}rm{20}反应后质量rm{/g}rm{2}待测rm{32}rm{26}对该反应,下列描述正确的是rm{(}rm{)}A.该反应中甲、丙、丁的质量比为rm{1}rm{16:13}B.乙在该反应中一定是催化剂C.待测质量一定为rm{4g}D.该反应是分解反应8、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C.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D.石蜡在氧气中燃烧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9、一氧化氮是大气污染物之一,但少量的一氧化氮在人体内具有扩展血管、增强记忆的功能。通常状况下,一氧化氮密度比空气略大,极易与氧气反应,难溶于水。实验室收集一氧化氮的方法是()A.向上排空气法B.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C.向下排空气法D.排水法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10、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X;Y、Z、Q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XYZQ反应前的质量/g810121反应后的质量/g21待测9已知X和Q两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均为M;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A.反应后物质Z的质量为9g

B.反应中物质Y与Q发生改变的质量之比为1:1

C.反应生成Y的质量为11g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物质X与Q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3

11、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水,并做上记号.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该实验能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B.实验时为了节约药品红磷一定要少放C.实验前一定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火焰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12、两种微粒的核外电子数相同,核电荷数相同,则它们可能是()A.两种不同的原子B.两种不同的离子C.同一种元素的原子或离子D.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或离子13、在相同分子数的CO2和SO2分子里含有相同的()A.氧元素的质量B.氧原子数C.氧分子数D.氧元素的质量分数14、锂电池具有质量轻、电量大等优点.锂电池内的某个反应可表示为Li+MnO2=LiMnO2.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反应中MnO2是催化剂。

B.反应前后Mn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C.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D.生成物LiMnO2为氧化物。

15、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的局部.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11Na

23.0012Mg

24.3113Al

26.9814Si

28.09

A.它们都属于金属元素。

B.1个铝原子的质量是26.98g

C.硅元素的原子序数为l4

D.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

16、关于电解水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所以才能被电解。

B.电解水时水分子被破坏。

C.水通电分解是物理变化。

D.氢原子和氧原子是电解水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7、天文学家在研究星系运动方式时发现;人们所观察到的星系其内部的引力仅占“物质”引力总量的1%~l0%,其他是大量的非星系内部引力.这一现象表明,有些“物质”是不可见的,原因是它们不发光也不反射光,因此科学家称这些可能存在的物质为“暗物质”.然而,直到现在人类仍没有探索到“暗物质”存在的任何证据,对此,你认为下列观点不可取的是()

A.“暗物质”是人类虚构出来的;事实上,宇宙中根本就不存在。

B.“暗物质”可能存在;人类应不断地进行探索,一旦发现它存在的证据,将为人类重新认识宇宙开辟一个全新的视角。

C.“暗物质”可能存在距地球十分遥远的地方;科学家可能通过探索“暗物质”产生的粒子的存在而间接证明“暗物质”的存在。

D.人类探索至今;仍未发现“暗物质”,说明“暗物质”是不存在的。

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8、已知浓硝酸是一种易挥发的强酸;见光易分解,其分解的反应方程式为:

4HNO32H2O+4NO2↑+X↑.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浓硝酸的化学性质是____(写出一种即可);

(2)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最简整数比);

(3)判断X的化学式是____;

(4)下图是氮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氮原子的最外层上的电子数为____.

19、Na可以表示____,也可以表示____,还可以表示____.20、下列现象与空气中的什么成份有关;填写在对应的空格中.

(1)饼干在空气中放置久了会变.______

(2)澄清的石灰水敞口放置会变浑浊.______

(3)燃烧和呼吸.______

(4)“霓虹灯”通电后发出五颜六色的光.______

(5)食品包装袋内会充入______防腐.

(6)温室效应.______.21、如图是水发生变化的微观结构模型.

(1)甲、乙两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从微观结构分析,该变化的特点是______.

(2)甲、乙两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从微观结构分析,该变化后物质的化学性质______(填“发生了”或“未发生”)改变,原因是______.22、图rm{a}是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图rm{b}是铝原子结构示意图,图rm{c}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rm{X}rm{Y}rm{Z}代表三种不同元素。rm{(1)}由图rm{a}可知,铯元素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______,图中的rm{132.9}表示铯元素的_______。rm{(2)}图rm{b}方框内的数字是_________;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__rm{(}填rm{"}得到rm{"}或rm{"}失去rm{")}电子,形成稳定结构,其离子符号为_________。rm{(3)}下列有关图rm{c}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rm{(}填字母rm{)}

A.原子序数:rm{Z>YB.}核外电子数:rm{X=Y}rm{C.Y}和rm{Z}同处于第二周期核外电子数:rm{Z>YB.}rm{X=Y}和rm{C.Y}同处于第二周期rm{Z}23、寻找规律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表中某些金属与稀硫酸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我们也可以发现他们之间的反应规律。

。金属稀硫酸反应方程式MgH2SO4Mg+H2SO4=MgSO4+H2↑FeH2SO4Fe+H2SO4=MgSO4+H2↑ZnH2SO4(1)写出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2)铝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则硫酸铝的化学式为______。24、将下列物质的化学名称或俗名或化学式填入表中:

。物质的化学名称氢氧化钠物质的俗名消石灰生石灰物质的化学式评卷人得分四、推断题(共3题,共18分)25、如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其中甲、乙为单质,rm{A}rm{B}rm{C}rm{D}为化合物,且rm{A}与rm{B}的组成元素相同,rm{C}与rm{D}的组成元素也相同rm{.}其中“rm{隆煤}”表示能生成这种物质,其余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已略去rm{.}试推断:

rm{(1)}写出乙的化学式:乙______;

rm{(2)}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rm{A隆煤B+}甲:______;反应类型为:______.

rm{(3)C}和rm{D}化学性质不同的围微观解释是:______.26、阅读下列科普短文,然后回答问题.臭氧的化学式是rm{O_{3}}在通常状况下是淡蓝色,有鱼腥臭味的气体.抽样不稳定,一旦受热极易转化成rm{O_{2}}并放出大量的热rm{.}臭氧的氧化能力比氧气rm{(O_{2})}强得多.若将rm{O_{2}}通过抽样发生器,在无声放电条件下,从臭氧发生器出来的气体中含有rm{3拢楼}的rm{O_{3}}.臭氧在地面附近的大气层中含量极少,在离地面rm{25km}处有一个厚度极薄的臭氧层rm{.}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中的大量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rm{.}它是一切生命的保护层rm{.}超音速飞机排除的废弃中的一氧化氮rm{(NO)}气体、家用电冰箱中使用的制冷剂“氟利昂”等对臭氧层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会使臭氧层形成空洞,从而使更多的紫外线@射到地球表面,导致皮肤癌的发病率大大增加,如不采取措施,后果不堪设想.rm{(1)}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有rm{O_{2}}的集气瓶中,可以看到____.rm{(2)}写出在臭氧发生器中,rm{O_{2}}转为rm{O_{3}}的化学方程式:____.rm{(3)}二氧化硫rm{(SO_{2})}遇到rm{O_{3}}微热,即被迅速氧化成三氧化硫rm{(SO_{3})}rm{SO_{3}}跟水反应生成硫酸,这是除去废弃中rm{SO_{2}}的理想方法rm{.}写出rm{SO_{2}}与rm{O_{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rm{(4)}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rm{(}填序号rm{)}.rm{垄脵O_{2}}和rm{O_{3}}物理性质相同rm{垄脷O_{2}}转化成rm{O_{3}}发生了物理变化rm{垄脹O_{2}}和rm{O_{3}}可以相互转化rm{垄脺}为了保护臭氧层,应禁止家庭使用电冰箱27、从角看,rm{A}图表示的是rm{3}______rm{(}填化学符号;

将宏观、微观及符号联系在起是化学学科的独思维rm{.}列rm{ABC}表示四种物质其观示意图如所示:

rm{F}空气中体积最大的气,写出该反应的化方程式______.评卷人得分五、计算题(共1题,共3分)28、张玉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了一瓶敞口放置的过氧化氢溶液,他做了如下实验:称量该瓶中液体rm{34.0g}倒入烧杯中,然后向其中加入rm{0.5g}二氧化锰,直到不再放出气体后,再称量烧杯中混合物的质量,称量结果为rm{33.7g}.

rm{(1)}生成的气体的质量为______rm{g.}

rm{(2)}计算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A【分析】

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杂质:0.03%.

故选A.

【解析】【答案】根据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来回答本题.

2、B【分析】【解析】试题分析: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氧,硅,铝,铁;因此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非金属元素是O;依据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结合化合物的写法:先读后写,后读先写;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以写出由这两种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2O3;故选B。考点: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解析】【答案】B3、B【分析】【解答】解:镁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Mg+O22MgO

483280

在此反应中镁;氧气和氧化镁的质量关系48:32:80=3:2:5.

故选:B.

【分析】首先正确写出镁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利用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和的比,进行分析解答即可.4、B【分析】【解答】解:A;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种气体的密度不同;但我们若要用此方法来鉴别时,却很难操作,因为要用密度来鉴别必须在相同条件下来进行,所以此法一般不用.

B;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木条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气体,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木条不变化的是空气.所以能用来鉴别这三种气体.

C;这三种气体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不能用观察颜色和闻气味的方法来鉴别.

D;这三种气体中;只有二氧化碳是酸性气体,所以不能用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的方法来鉴别.

故选B

【分析】我们在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时,可以利用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不同性质来鉴别.空气和氧气都有助燃的性质,而二氧化碳没有.5、D【分析】【解答】解:A;红烧牛肉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B;牛奶冰棍中含有水、蛋白质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C;奶油蛋糕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D;蒸馏水中只含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故选D.

【分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据此结合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逐项分析即可.6、B【分析】解:rm{垄脵}甲烷的燃烧,冷而干燥的烧杯壁出现的水滴可以反映出甲烷气体中含rm{H}元素,但本实验因观察不到二氧化碳气体的生成,因此要想得出含有rm{C}元素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实验验证rm{.}题中叙述的结论不正确;

rm{垄脷}蜡烛的熄灭说明了气体二氧化碳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而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气体从下到上慢慢充满烧杯,说明气体密度比空气大rm{.}结论正确;

rm{垄脹}将水倒入盛有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只能验证二氧化碳可以溶于水;而不能正确二氧化碳为酸性,结论错误;

rm{垄脺}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了水由rm{H}rm{O}所组成,氢气与氧气体积比rm{2}rm{1}可以推算出水分子中rm{H}rm{O}原子个数比为rm{2}rm{1.}结论正确.

故选:rm{B}.

题中所涉及的四个实验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性质实验;通过这些性质实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是本题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和分析的.

实验rm{垄脵}甲烷燃烧;烧杯内有水雾.

实验rm{垄脷CO_{2}}的倾倒;并且可以灭火,说明其具有的性质.

实验rm{垄脹}将水倒入盛有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只能验证二氧化碳可以溶于水.

实验rm{垄脺}电解水,记住“正氧负氢,氢rm{2}氧rm{1}”.

准确地对实验进行分析,合理地得出结论,不能附会结论而歪曲实验事实或现象.【解析】rm{B}7、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rm{A}.根据各物质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可知甲为反应物,丙、丁为生成物rm{.}故该反应为:甲、丙、丁的质量比为rm{18g}rm{12g}rm{6g=3}rm{2}rm{1.}所以rm{A}不正确.

rm{B}.该反应参加的甲的质量为rm{18g}生成的为丙的质量为rm{12g}丁的质量为rm{6g}故乙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变,故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rm{.}故B答案不正确.

rm{C}.乙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变,但由于反应前乙的质量未知,故待测质量不一定为rm{4g}.

rm{D}.由于乙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变,所以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生成物为丙和丁,故该反应为分解反应rm{.}所以D正确.

故选D.【解析】rm{D}8、B【分析】【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区别。【解答】A.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B符合题意;

C.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石蜡在氧气中燃烧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B。【解析】rm{B}9、D【分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收集气体的方法,难度不大,熟练掌握气体收集方法的选取方法和一氧化氮的相关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rm{NO}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的略大且极易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故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故D符合题意。故选D。【解析】rm{D}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10、CD【分析】

A;反应后物质Z的质量为9g+1g=10g.故选项错误;

B;反应中物质Y与Q发生改变的质量之比为11:12.故选项错误;

C;反应生成Y的质量为11g.故选项正确;

D;因为X和Q两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均为M;反应物X和Q的质量比是8:12=2:3,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物质X与Q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3.故选项正确.

故选CD.

【解析】【答案】由表中数据可知;X和Q是反应物,Y和Z是生成物,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和是20g,其中X是8g,Q是12g,生成Z的质量是9g,Y的质量是11g.

11、BD【分析】解:A;该实验能证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该选项说法正确;

B;如果红磷不足;不能耗尽集气瓶中的氧气,会导致测定的氧气含量不准确,因此红磷应该足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为了防止装置漏气影响实验结果;实验前一定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该选项说法正确;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火焰熄灭后,应该冷却至室温再打开弹簧夹,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D.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产生白烟,生成五氧化二磷;

为了使集气瓶中的氧气完全反应;红磷应该过量;

凡是有气体参加或产生的实验;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以防装置漏气影响实验结果.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解析】【答案】BD12、BD【分析】解:A;原子中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如果是两种不同的原子,两种微粒的核外电子数相同,则其核电荷数相等,是同一种元素,故错误;

B;两种不同的离子;如钠离子和铵根离子,核外电子数相同,核电荷数也相同,正确;

C;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其核电荷数相同,核外电子数不同,与题干不符,错误;

D;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其核电荷数一定不相等,但核外电子数可能相等,正确;

故选:BD.

原子或分子中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而离子中核外电子数与核电荷数不相等;两种微粒的核外电子数相同,核电荷数不同,则两种微粒只能是一种原子或分子,一种是离子,或者是两种离子.

本题考查了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明确不同质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数的含义即可解答,难度不大.【解析】【答案】BD13、AB【分析】解:A、氧元素的质量:n个CO2的质量为44n,则其中O的质量为44n×=32n.n个SO2分子的质量为64n,则其中O的质量为64n×=32n.另一个解释:含氧原子数相同;且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不变,故氧元素的质量相同.所以A选项正确.

B、氧原子数:n个CO2中含氧原子数为2n个,n个SO2分子中含氧原子数为2n个.所以含氧原子数相同.所以B选项正确.

C、氧分子数:由于CO2和SO2分子是纯净物只含氧原子不含氧分子;所以C选项错误.

D、氧元素的质量分数:CO2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SO2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所以D选项错误;

故选:AB.

对比两物质的化学式,判断相同分子数的CO2和SO2分子里的相同量;可通过假设分子个数均为n,即比较nCO2和nSO2分子里的相同量.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化学式中数字的意义的认知情况,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整体认知.【解析】【答案】AB14、BC【分析】

A、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而题中的电池的反应中MnO2最终参与了反应;所以不是催化剂,故选项错误.

B、在二氧化锰中锰显+4价,在LiMnO2中锰为+3价;所以正确.

C;化合反应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该反应符合化合反应的定义和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所以正确.

D、在氧化物中只含有两种元素,LiMnO2中有三种元素;应是含氧化合物,但不是氧化物,所以错误.

故选BC.

【解析】【答案】A;根据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质量不变的原则来判断.

B;根据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计算反应前后锰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判断.

C;根据化合反应的定义判断.

D;根据氧化物的概念判断.

15、CD【分析】

A;四个小方格中表示的元素名称分别是钠、镁、铝、硅;硅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错误;

B;下方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一个铝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故错误;

C;硅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正确;

D;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正确;

故选CD.

【解析】【答案】根据元素周期表中每一小方格中左上角数字表示原子序数;符号表示元素符号,下方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16、BD【分析】

A;水为化合物;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并不是含有氢气和氧气;故A说法不正确.

B;水分解产生了氢气和氧气;即该反应中水分子被破坏;故B正确.

C;水分解产生了氢气和氧气;产生了新的物质,故属于化学变化,故C说法不正确.

D;根据原子的定义可知道;该反应中最小的粒子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故D说法正确.

故选BD.

【解析】【答案】用电解水的实验现象:正极产生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为氧气;负极产生能燃烧的气体,火焰淡蓝色,罩在火焰上干冷烧杯壁有水雾;且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2;通过水电解的实验可以说明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7、AD【分析】

暗物质的存在与否可能是与人类的技术水平或证据不足的原因造成的;存在与否只能是假设,所以不可确定暗物质一定不存在,故AD均错,假设有暗物质的存在,将会开辟一个新的研究空间.

故选A;D

【解析】【答案】从引力的观点确定暗物质的存在虽是假设但只能说暗物质可能存在;原因是找不到存在的证据.

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8、略

【分析】

(1)通过题干中信息浓硝酸见光易分解;说明浓硝酸不稳定,这属于浓硝酸的化学性质;

(2)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8;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和个数是不变的,反应物中含有4个H,4个N,12个O,生成物中已经有了4个H,4个N,10个O,还缺少2个O,所以X的化学式为:O2;

(4)由图示可知氮原子有两个电子层;第一层上的电子数为2,第二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为5;

故答案为:(1)见光易分解,不稳定;(2)1:8;(3)O2;(4)5.

【解析】【答案】(1)根据题干中信息考虑;(2)根据元素质量的计算方法考虑;(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考虑;(4)根据结构示意图中数字的含义考虑.

19、略

【分析】

一般元素符号表示两个意义:某种元素;该元素的一个原子,所以Na可以表示钠元素,还表示一个钠原子;又因为钠属于金属,用元素符号还能表示一种物质,所以Na还可以表示钠这种物质.

【解析】【答案】根据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考虑本题。

20、略

【分析】解:(1)饼干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会变软即变潮;是因为饼干吸收了水,说明了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敞口存放在空气中的石灰水表面有一层白膜就是碳酸钙,所以说明了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3)呼吸和燃烧需要氧气;所以说明空气中含有氧气;

(4)由于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有色的光;常用于制作“霓虹灯”;

(5)食品包装袋中充入的防腐气体;是一种不活泼气体一般是氮气;

(6)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水蒸气;(2)二氧化碳;(3)氧气;(4)稀有气体;(5)氮气;(6)二氧化碳.

根据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性质分析回答.

通过做本题要知道氧气能供给呼吸,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稀有气体可知做霓虹灯.【解析】水蒸气;二氧化碳;氧气;稀有气体;氮气;二氧化碳21、略

【分析】解:(1)从水发生变化的微观结构模型可以看出;乙中水分子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2)从水发生变化的微观结构模型可以看出;甲中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故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发生了改变.

答案:(1)乙;分子没有变化,分子间隔变大;(2)甲,发生了,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观察水发生变化的微观结构模型;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变化的特点,判断反应的类型.

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能从粒子改变的角度来判断物质发生的变化.【解析】乙;分子没有变化,分子间隔变大;甲;发生了;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22、(1)55相对原子质量

(2)3失去Al3+

(3)A

【分析】【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rm{(}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rm{)}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进行解答。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rm{(}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进行解答。rm{)}【解答】根据元素周期表可知,该元素是rm{(1)}根据元素周期表可知,该元素是rm{55}号元素,其核内质子数是rm{55}所以其核外电子数也是rm{55}图中的rm{132.9}是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故填:号元素,其核内质子数是rm{(1)}所以其核外电子数也是rm{55}图中的rm{55}是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故填:rm{55}相对原子质量;rm{132.9}图rm{55}是rm{(2)}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可知最外层电子数是rm{b}所以方框中的数字是rm{13}该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rm{3}个电子,形成稳定的结构,其离子为rm{3}故填:rm{3}失去;rm{Al^{3+}}rm{3}rm{Al^{3+}}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可知,原子;位于rm{(3)}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可知,原子rm{Z}位于rm{Y}的后面,且在同一周期,所以rm{Z}的原子序数比rm{Y}大,核外电子数rm{X}小于rm{Y}rm{Y}和rm{Z}处于第三周期,所以A正确,故填:rm{A}的后面,且在同一周期,所以rm{(3)}的原子序数比rm{Z}大,核外电子数rm{Y}小于rm{Z}rm{Y}和rm{X}处于第三周期,所以A正确,故填:rm{Y}

rm{Y}【解析】rm{(1)55}相对原子质量rm{(2)3}失去rm{Al^{3+}}rm{(3)A}

23、Zn+H2SO4=ZnSO4+H2↑Al2(SO4)3【分析】解:(1)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2)在硫酸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硫酸根离子的化合价为-2价,所以硫酸铝的化学式为:Al2(SO4)3。

故答案为:(1)Zn+H2SO4=ZnSO4+H2↑;

(2)Al2(SO4)3。

(1)根据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进行分析;

(2)根据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难度不大,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训练即可完成。【解析】Zn+H2SO4=ZnSO4+H2↑Al2(SO4)324、略

【分析】

氢氧化钠的俗名是火碱;烧碱、苛性钠;消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名;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名;

故答案为:。氢氧化钙氧化钙烧碱或火碱、苛性钠NaOHCa(OH)2CaO

【解析】【答案】根据课本常识和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之间的联系来回答.化合物的命名时要从后往前读作某化某;书写化学式时要注意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四、推断题(共3题,共18分)25、H2;2H2O22H2O+O2↑;分解反应;分子构成不同【分析】解:rm{(1)}甲、乙为单质,rm{A}rm{B}rm{C}rm{D}为化合物,rm{A}与rm{B}的组成元素相同,且产生的rm{B}能够分解产生两种单质,所以可猜想rm{A}是双氧水,rm{B}是水,则甲是氧气,水能够分解生成氧气和乙,所以乙是氢气,rm{C}与rm{D}的组成元素也相同,因此可以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转化,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乙是rm{H_{2}}

rm{(2)A隆煤B+}甲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产生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rm{2H_{2}O_{2}dfrac{underline{;MnO_{2};}}{;}2H_{2}O+O_{2}隆眉}该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的分解反应;

rm{2H_{2}O_{2}dfrac{

underline{;MnO_{2};}}{;}2H_{2}O+O_{2}隆眉}和rm{(3)C}化学性质不同的围微观解释是:分子构成不同.

故答案为:rm{D}

rm{(2)2H_{2}O_{2}dfrac{underline{;MnO_{2};}}{;}2H_{2}O+O_{2}隆眉}分解反应;

rm{(1)H_{2}}分子构成不同.

根据甲、乙为单质,rm{(2)2H_{2}O_{2}dfrac{

underline{;MnO_{2};}}{;}2H_{2}O+O_{2}隆眉}rm{(3)}rm{A}rm{B}为化合物,rm{C}与rm{D}的组成元素相同,且产生的rm{A}能够分解产生两种单质,所以可猜想rm{B}是双氧水,rm{B}是水,则甲是氧气,水能够分解生成氧气和乙,所以乙是氢气,rm{A}与rm{B}的组成元素也相同;因此可以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转化,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rm{C}【解析】rm{H_{2}}rm{2H_{2}O_{2}dfrac{underline{;MnO_{2};}}{;}2H_{2}O+O_{2}隆眉}分解反应;分子构成不同rm{2H_{2}O_{2}dfrac{

underline{;MnO_{2};}}{;}2H_{2}O+O_{2}隆眉}26、(1)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并且剧烈燃烧

(2)

(3)

(4)①②④【分析】【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以及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根据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分析;根据氧气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分析解答即可。【解答】rm{(1)}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有rm{O}rm{O}rm{{,!}_{2}}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并且剧烈燃烧的集气瓶中,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并且剧烈燃烧,故答案为:;在臭氧发生器中,rm{(2)}在rm{O_{2}}转为无声放电条件下其化学方程式为rm{3{O}_{2}overset{脦脼脡芦路脜碌莽}{=}2{O}_{3}}故答案:rm{3{O}_{2}overset{脦脼脡芦路脜碌莽}{=}2{O}_{3}}rm{O_{3}}与rm{3{O}_{2}overset{脦脼脡芦路脜碌莽}{=}2{O}_{3}

}在微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三氧化硫,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rm{2S{O}_{2}+{O}_{2}overset{脦垄脠脠}{=}2S{O}_{3}}故答案:rm{2S{O}_{2}+{O}_{2}overset{脦垄脠脠}{=}2S{O}_{3}}rm{3{O}_{2}overset{脦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