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105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中指出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据此指出唐宋之际儒学走向“精微”的原因A.迎合统治者大一统中央集权的需要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思想挑战C.加强人的道德修养的需要D.儒学系统化、哲学化的结果2、与外国的其他民族相比较而言,中华民族更注重人伦、重视亲情、重视祖先、重视传统、重视统一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传统()A.形成于夏商历史时期B.确立于秦朝统一天下之后C.深受西周文化的影响D.源于宋元多民族国家发展3、有学者认为,印度历史上有四次最巨大的变动。这些变动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哈拉帕文明的消失和雅利安人入主印度。

②穆斯林进入和统治印度。

③英国征服印度。

④印度独立和印巴分治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③④①D.①②④③4、1912年陶然亭茶馆开张,特设有一球房,据称是要提倡西方“文明”“健康”的娱乐。悦来茶馆是成都新式娱乐的先驱,它首次把话剧搬上成都的舞台。这些现象说明()A.崇洋媚外风气十分盛行B.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C.西方文化影响日常生活D.自由民主思想已普遍传播5、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把农历九月九日作为重阳,重阳节的求寿之俗始于汉代。唐代,重阳被政府定为正式节日。宋代,重阳节朝廷拜先帝、祀三皇,普通百姓则上坟祭奠祖先,这一习俗延续至明清。1989年,我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这主要说明()A.儒家思想渗入日常生活B.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不断丰富C.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D.中国历代政府推崇尊老敬老6、从公元前二千纪中叶迄公元13世纪,欧亚大陆草原地带游牧世界诸部族先后对农耕世界掀起了三次大规模迁徙、冲击的浪潮。在古代,除游牧民族的迁徙外,农耕民族也会因多种原因迁徙。古代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迁徙的主要原因是()A.地理环境B.生产方式C.民族特性D.政治环境7、大西洋三角贸易伴随着规模巨大的人口迁移,如图是近代早期大西洋三角贸易示意图。对当时人口迁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人口输出方向正好与商品流向相反B.欧洲对外人口输出量最大C.自然条件阻碍了印第安人向外迁徙D.大量黑种人被迫迁入美洲8、欧洲人最初认为烟草具有某些有益的药效。16世纪,抽烟和咀嚼烟草渐渐成为欧洲的风尚。17世纪,英国上层社会的一些人士认识到吸烟“有害眼睛、鼻子、大脑和肺部健康”,但烟草的人气依然节节攀升。这表明,烟草的传插()A.扩大了国内消费市场B.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C.形成了新的社会问题D.推动了世界物种传播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9、史实: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

推论: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8题,共16分)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最早的兵书始于西周,历代史籍所辑录的兵书达3380部,23503卷。中国古代兵书言兵却不限于言兵,将军事与政治、经济、人文、自然等有关因素系于一起,从哲学高度观察、评论、解释战争,形成了“舍事言理”论述军事问题的传统。中国古代军事家把“止戈为武”作为思考战争问题的逻辑起点,把“道”作为战争取胜的首要因素,把“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军事战略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代不仅诸多兵家各抒已见、自立门户,而且政治家、思想家也都踊跃参与言兵议兵,文人学士也以诗词歌赋来论述用兵得失,他们共同构建了古代兵学的理论大厦。——摘编自王少军《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特色》材料二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为挽救摇摇欲坠的清朝封建统治,抵御外侮,洋务派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和创办军事工业等达到“自强”的目的。洋务派兴办近代军事学堂,向西方列强派遣留学生和大量翻译西方科学与军事书籍。19世纪70年代的海防大讨论,改变了以往“重陆轻海”的传统,确立了海防、塞防并重的战略思想,清政府在国防政策、战略战术等各个层面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推动了中国军事思想的近代化。但在甲午战争中,清军作战思想落后的弊病充分暴露出来,改革军制成为朝野一致的呼声。——摘编自彭永《晚清军事思想变迁考察》等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判断,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奉行的“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观。邓小平抓住我军现代化水平与打现代战争不相适应的矛盾,强调军队建设应以现代化为中心,以“百万大裁军”为突破口,踏上了精兵之路。——摘编自陶七一《中国共产党80年建军思想的发展》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军事思想的进步之处,并分析其实践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军事思想的重要影响。11、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与拉丁美洲地区一样,1850年前,美国同样推行这种契约华工制度。1849年9月,加利福尼亚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一种禁止蓄奴制的州宪法。1850年,美国国会各代表经过激烈争论,终于达成了《1850年妥协案》,加利福尼亚作为自由州被接纳加入合众国。英国国会于1855年通过一项《乘客法案》,规定香港为由中国赴美国的唯一港口,而香港早在1841年已被宣布为自由港。基于以上原因,赴美国的移民又出现了一种新形式——“赊单工”。“赊单”系广东话,意为“赊欠船票制”。从香港到旧金山的船费最低每人约40美元,而归还时须偿还大约100美元。这笔钱规定每月在工资中加以扣除。华工必须偿清债务才能回国,否则,轮船公司就不准售给他回国的船票。由于华工在国内一般都有妻室老小,都想工作一段时间后返回故里,所以一般都尽快还清这笔债务。——摘编自陆国俊《美洲华侨史话》(1)19世纪中叶以后,美国移民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材料概述其原因。

(2)材料所涉及的前后两种移民形式有何根本区别?有人认为,从华工的角度看后者显然优于前者,试分析这种观点的主要原因。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据历史文献提供的数字估算;亚历山大在东征过程中,屠杀的平民多达25万人。另外,波斯帝国战败投降后,亚历山大仍然纵兵烧杀掳掠,将富丽堂皇的波斯宫殿付之一炬。最后掳走的黄金数量惊人,需要5000头骆驼和2万头骡子驮运。亚历山大在进军途中,建立了许多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城,今天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就是那时兴建的。这些城市在文化;教育、城市建筑等方面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亚历山大东征对东西方国家产生的影响。

(2)亚历山大帝国虽曾辉煌但却是昙花一现,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13、新加坡的历史是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求独立、谋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19世纪下半叶至1600世纪初,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推动着英国的殖民活动进入新阶段-向马来半岛殖民扩张。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出入口,控制着欧洲与中国之间的最短航线。成立于1818年的特权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也推动了英国向这一地区扩张。1819年底,东印度公司派遣它的得力干将莱佛士前往马六甲海峡东面进行殖民探索。1824年,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年,新加坡沦为英国殖民地。——整理自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新加坡史》19材料二19591963世纪的辉煌过后,大英帝国逐渐衰落,新加坡当地的政治力量在战后逐渐发展壮大,它们要求自治和独立的倾向日益加强,全球范围内的民族独立浪潮也在冲击着英国的地位,使得英国的殖民统治更是雪上加霜。1965年,新加坡在英联邦范围内实行自治,8年,成为马来西亚联邦内的一个州,年月,退出马来西亚联邦,建立了独立的新加坡共和国。独立后的新加坡是一个具有明显移民特征的城市国家,多元文化和谐共处,为新加坡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自20——整理自刘颖《新加坡独立问题研究》70材料三自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殖民新加坡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东印度公司在殖民过程中拥有的“特权”。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加坡独立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加坡“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写出“西方文化的精华”和“儒家文化的精华”的具体内涵。世纪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1848世纪上半叶,英国中等教育主要被男子控制,女子教育被忽视。1869年,英国“家庭教师福利会”创办了培养家庭教师的“女王学院”,后来发展为师范学院。1870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捐款学校法》,该法案规定女子学校和男子学校享有同等权利,女子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19年,英国的高等学校开始向妇女开放,并设置了妇女学院。到世纪末,从小学到大学,英国女性和男性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选编自张斌贤主编《外国教育史》1901材料二19031907年以后,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不同形式的女子学校。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规定“家庭教育包括女学”。年,清政府学部奏设女学,拟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女子教育在学制上取得了合法地住,但距离全面放开女子教育还有很大的距离。1949——摘编自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1954材料三19521956年《共同纲领》和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均明确规定:妇女在文化教育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不仅如此,国家全面推进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在1600年、年和70年掀起三次扫盲风潮。使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与英国女子教育发展的共同特点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50年代中国女子教育的新发展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女子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万妇女摘掉了文盲的帽子。一些地方通过半日制班、午班、夜班、女青少年班、巡回教学、允许带弟妹上学等多种形式为女童入学营造条件。各地教育部门和妇联通过座谈走访、挨门逐户宣传等方式帮助群众破除“女子读书无用”的旧观念,动员大批女童入学。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00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一文,提出:“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少年中国”这一文化意象或者类似隐喻得到广泛传播。1908年出版的小说《新纪元》,描绘了1999年的中国,称“这个少年新中国,并不是从前老大帝国可比”。1917年,李大钊发表《新中华民族主义》提出,少年的责任“不在保持老大中华之苟延残喘,而在促进少年中华之投胎复活”,呼吁中华少年为“中华民族更生再造”而奋斗。1900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一文,提出:“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少年中国”这一文化意象或者类似隐喻得到广泛传播。1908年出版的小说《新纪元》,描绘了1999年的中国,称“这个少年新中国,并不是从前老大帝国可比”。1917年,李大钊发表《新中华民族主义》提出,少年的责任“不在保持老大中华之苟延残喘,而在促进少年中华之投胎复活”,呼吁中华少年为“中华民族更生再造”而奋斗。——摘编自朱俊瑞、吴秋华《少年中国与青春中华.20世纪初知识分子对中国形象的重构》等1925年夏,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声称:“我们要复兴中国民族,先要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力,要有了这一个自信力,才能够辨别是非,才能认清国家和民族的利害,才能够为世界的改造而尽力。”1934年及其后,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也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如:“新生活运动”、“本位文化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几乎所有的军政要员,都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为数众多的宣传著作,涉及抗战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内容丰富不乏见识且充满爱国热情。材料二1925年夏,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声称:“我们要复兴中国民族,先要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力,要有了这一个自信力,才能够辨别是非,才能认清国家和民族的利害,才能够为世界的改造而尽力。”1934年及其后,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也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如:“新生活运动”、“本位文化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几乎所有的军政要员,都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为数众多的宣传著作,涉及抗战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内容丰富不乏见识且充满爱国热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少年中国说”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并进行解释。

(3)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共同之处。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期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到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状况。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主编《世界人口》等编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美国实行移民限额制度,严格限制外来移民,甚至将50万墨西哥移民逐回墨西哥。二战期间尤其是美国参战后,为了满足国内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1942年,美国先后同墨西哥等国签订了引进劳动合同的协议。同时,鉴于中美同盟;抗击日本,1943年,废除了所有的排华法案,每年给予中国105名移民限额。二战结東后,美国决定把移民制度同共产党的实际策略对立起来。1952年颁布的《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中加强了对移民的政治甄别和管理,禁止共产党人入境。20世纪60年代,随着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涨,美国颁布《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禁止任何政府官员以国籍、种族和宗教为由歧视移民。该法案生效后,引发了包括中国人在内的移民美国的热潮。1990年颁布了新的移民法,进一步放宽移民的限制。

——摘编自梁茂信《美国移民政策研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美国移民政策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影响移民政策变动的原因。

材料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金;信息、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洋插队”到90年代的“闯东欧”,中国海外移民人数发展迅速。2000-2005年,美国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移民潮,有35.5万中国人移民美国。海外移民的增长,迅速改变了海外华人的结构,其从业范围也在向多元化发展。1993年完全放开自费留学以后,出国接受国际化教育的中国学生大幅度增加。据教育部统计,自1978年至2004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81.49万人,留学国别108个。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23.29万人,约占出国留学人数的.95%。有相当一部分中国留学生通过留学途径转变为国际移民。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并说明中国海外移民的影响。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3题,共12分)18、被誉为“万城之城”的罗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典的律条很简单也很含糊,显然是在习惯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这部法典保护全体自由公民的利益。个人行为和经济活动有了相对自由;妻子儿女可以靠法律保护自己从父权之下解放出来。此后平民要求加入行政官员行列。自公元前367年起,执政官职位向平民开放。不久,两名执政官中总有一人出自平民便成为惯例。公元前287年,平民又一次向贵族挑战。他们离开罗马迁到台伯河北岸。这一行动,迫使霍腾西阿法令得以通过,即特里布会议的决议对全体罗马人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平民终于取得了宪法中的主人地位,罗马的民主开始引人注目。﹣﹣季羡林等主编《从共和到帝国﹣﹣古罗马文明》(1)材料一中的“这部法典”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从“这部法典”到“霍腾西阿法令”通过的这一时期内,所实施的法律具有怎样的意义?

材料二:

(2)材料二中①②处分别是什么建筑?简述两者所体现的文化价值。

材料三:众所周知,由于种种原因,西方的中世纪文化几乎全部控制在天主教会手中,罗马教皇和教廷是天主教会的最高代表,因而,罗马和意大利也自然成为西方中世纪文化的中心。人文主义思想产生并迅速地发展于意大利,它把欧洲带入了文艺复兴时代,引导欧洲人乃至整个人类步入了近现代社会。﹣﹣王军、王苏娜著《意大利文化简史》(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艺术作品利用中世纪宗教艺术的表现形式为合法外衣,进行着革命性和开拓性的艺术创作活动,宣扬了人文主义精神。试以西斯廷小教堂内的壁画为例,论证这一观点。②文艺复兴时期的优秀建筑师们,大都经过人文主义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并力求于建筑中表现其进步思想。试以圣彼得大教堂为例,论证这一观点。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图为东汉画像石;刻画了春秋时期两位中国思想家的一次见面:孔子带领他的弟子问礼于老子。衣袖中伸出大雁头的人像正是孔子,孔子躬身向老子行礼,大雁是孔子送给老子的见面礼。老子拄曲杖相迎,躬身还礼。

从图文材料中提取三个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所提取信息有效,表述成文,论据准确,逻辑清晰)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儒家思想在传统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从个人道德、家族伦理、人际关系,到国家的典章制度以及国际的交往,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儒家原则的支配。从长期的历史观点看,儒家的最大贡献在为传统的政治、社会秩序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精神基础。儒家思想在传统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从个人道德、家族伦理、人际关系,到国家的典章制度以及国际的交往,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儒家原则的支配。从长期的历史观点看,儒家的最大贡献在为传统的政治、社会秩序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精神基础。——余英时《现代儒学论》孔子其人,即之则温,仰之弥高,他能使人们获得极大的鼓舞来崇敬他的观点,并且令其相信这些观点能够经世致用。他的理论内涵博大,博施济众,绝不平淡肤浅。人们追随他,因为他确实最能领悟那个时代的中国文明,知道她如何才能趋于完美。中国文明是一个崇奉学识的文明,所以孔子的理论价值无量。材料二孔子其人,即之则温,仰之弥高,他能使人们获得极大的鼓舞来崇敬他的观点,并且令其相信这些观点能够经世致用。他的理论内涵博大,博施济众,绝不平淡肤浅。人们追随他,因为他确实最能领悟那个时代的中国文明,知道她如何才能趋于完美。中国文明是一个崇奉学识的文明,所以孔子的理论价值无量。

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以“儒学思想理论与中国古代文明的联系”为主题,自拟题目,进行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3题,共6分)21、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22、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23、美国将选择孔子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B【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唐宋之际儒学走向‘精微’”的原因即理学产生的原因;依据“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结合所学可知,其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思想挑战,故选B;A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是理学的特点,不是原因,排除。

【点睛】2、C【分析】【详解】

“注重人伦、重视亲情、重视祖先、重视传统、重视统一的民族精神”与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礼乐制度有相类似之处,说明这种民族传统深受西周文化的影响,C项正确;这种民族传统在夏商时期还没有形成,排除A项;这种民族传统是逐渐形成的,并没有明确的形成的时间节点,所以说确立于秦朝统一天下之后、源于宋元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说法无法体现,排除BD项。故选C项。3、A【分析】【详解】

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千年前(公元前3300年)在印度河附近就诞生了文明,它的鼎盛时期为公元前2600到公元前1900间,被称为哈拉帕文明;穆斯林征服印度次大陆主要发生于12到16世纪;1757年以后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6月,英国颁布《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领。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国,①②③④A项正确;其余选项顺序均与史实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4、C【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1912年陶然亭茶馆开张,特设有一球房,据称是要提倡西方‘文明’‘健康’的娱乐。”可知,新式娱乐的方式属于西方文化的范畴,体现了西方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国人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体现不出崇洋媚外风气十分盛行的信息,排除A项;“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与题干信息不符,材料反映的是西方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西方娱乐方式的信息,未涉及自由民主思想,选项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C项。5、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重阳节的求寿之俗始于汉代。唐代,重阳被政府定为正式节日。宋代,重阳节朝廷拜先帝、祀三皇,普通百姓则上坟祭奠祖先,这一习俗延续至明清。1989年,我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可知,反映了重阳节在不同时期内涵不断丰富的信息,B项正确;“儒家思想渗入日常生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中国历代政府推崇尊老敬老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6、D【分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类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所学可知,古代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迁徙的主要原因是政治环境,即受到战争以及朝代更替,政治中心迁移等政治因素的影响,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为了生存而向北或者向南迁移,D项正确;地理环境只是客观环境,并不是影响迁移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农耕民族的生产方式是在土地上精耕细作,并不需要迁移,排除B项;农耕民族的特性是安土重迁,即不喜欢到处迁移,排除C项。故选D项。7、D【分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9世纪(美洲、欧洲、非洲)。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三角贸易使得撒哈拉沙漠以南大量黑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D项正确;三角贸易中段的人口输出方向和商品流向一致,排除A项;这一时期非洲对外输出的人口多于欧洲,排除B项;印第安人遭到西方殖民者的屠杀和驱逐,其对外迁徙并非受到自然条件的阻碍,排除C项。故选D项。8、C【分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世界)。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烟草的传播,其对人体健康的消极影响也逐渐暴露,形成了新的社会问题,C项正确;材料只是分析烟草的利弊,未分析其销售问题,排除A项;材料体现英国上层社会对烟草的认识,而非上层与民众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欧洲对烟草认识的变化,未涉及烟草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C项。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9、B【分析】【详解】

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是关于荷马史诗内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马史诗的地位,因此史实和推论逻辑不符,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8题,共16分)10、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我国最早的兵书始于西周”得出历史久远;根据材料“历代史籍所辑录的兵书达3380部;23503卷”得出著述浩繁;根据材料“将军事与政治;经济、人文、自然等有关因素系于一起,从哲学高度观察、评论、解释战争”得出文化底蕴深厚,哲学四边形和理论概括性强;根据材料“把‘止戈为武’作为思考战争问题的逻辑起点,把‘道’作为战争取胜的首要因素,把‘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军事战略的最高境界”得出崇尚道义,追求和平;根据材料“政治家、思想家也都踊跃参与言兵议兵,文人学士也以诗词歌赋来论述用兵得失”得出具有非兵家论兵的传统。

(2)进步:根据材料“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和创办军事工业”可得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军事工业;根据材料“洋务派兴办近代军事学堂;向西方列强派遣留学生和大量翻译西方科学与军事书籍”可得出兴办近代军事教育;根据材料“改变了以往“重陆轻海”的传统,确立了海防、塞防并重的战略思想”可得出海塞防并重;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体制;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洋务派内部的矛盾以及对西方的依赖性等角度去分析概括。

(3)影响:根据材料“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奉行的‘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观”可得出有利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根据材料“邓小平抓住我军现代化水平与打现代战争不相适应的矛盾,强调军队建设应以现代化为中心,以‘百万大裁军’为突破口,踏上了精兵之路”可得出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邓小平的军事思想为国家和军队建设提供了新的科学的理论依据、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解析】(1)特点:历史久远;著述浩繁;文化底蕴深厚;哲学思辨性和理论概括性强;崇尚道义;追求和平;具有非兵家论兵的传统。

(2)进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军事工业;海塞防并重;兴办近代军事教育。

原因:清政府政治腐败;洋务运动缺乏体制保障;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洋务派内部矛盾重重;洋务派对列强抱有幻想。

(3)影响:为国家和军队建设提供了新的科学的理论依据;有利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11、略

【分析】【详解】

(1)“变化”,据材料中“1850年前,美国同样推行这种契约华工制度”“赴美国的移民又出现了一种新形式——‘赊单工’”归纳即可;“原因”应从材料所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和香港三者进行思考。

(2)“区别”,从“契约”的含义和材料中“赊欠船票制”和“华工必须偿清债务才能回国”等关键信息上归纳思考。原因主要是因为按规定华工到美国后不用服一定期限的劳务,而是要用自己的劳动所得来偿还船费及其利息。【解析】(1)变化:由契约华工制到“赊单工”。

原因:美国国内形势的变化;加利福尼亚禁止蓄奴制的州宪法的通过;香港被宣布为自由港;等。

(2)区别:“赊单工”与“契约华工”的根本区别在于将“劳务”契约改为“债务”契约。

原因:按规定华工到美国后不用服一定期限的劳务,而是要用自己的劳动所得来偿还船费及其利息。1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据历史文献提供的数字估算;亚历山大在东征过程中,屠杀的平民多达25万人。另外,波斯帝国战败投降后,亚历山大仍然纵兵烧杀掳掠,将富丽堂皇的波斯宫殿付之一炬。最后掳走的黄金数量惊人,需要5000头骆驼和2万头骡子驮运”,可得出,亚历山大东征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灾难;根据材料“亚历山大在进军途中,建立了许多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城,今天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就是那时兴建的。这些城市在文化;教育、城市建筑等方面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可得出,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武力征服不能持久,和平交往才是主流等方面认识亚历山大帝国虽曾辉煌但却是昙花一现。【解析】(1)一方面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灾难;另一方面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2)靠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帝国不会长久;和平交往是历史的主流。13、略

【分析】【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推动着英国的殖民活动进入新阶段-向马来半岛殖民扩张”可知,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根据材料“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出入口,控制着欧洲与中国之间的最短航线”可知,新加坡优越的地理位置;根据材料“成立于1600年的特权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也推动了英国向这一地区扩张。1818年底,东印度公司派遣它的得力干将莱佛士前往马六甲海峡东面进行殖民探索”可知,东印度公司的推动。特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经济方面,该公司自行铸币、经营垄断贸易;在军事方面,拥有武器;在外交方面,对外宣战和缔结条约;该公司进行殖民掠夺。(任答2点即可)

(2)原因:根据材料“19世纪的辉煌过后;大英帝国逐渐衰落,新加坡当地的政治力量在战后逐渐发展壮大”可知,英国自身的衰落;新加坡当地政治力量发展壮大;根据材料“全球范围内的民族独立浪潮也在冲击着英国的地位,使得英国的殖民统治更是雪上加霜”可知,全球范围民族独立浪潮的推动。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构成包括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本地的马来族、印度裔移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3)“西方文化的精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儒家文化的精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解析】(1)原因: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新加坡优越的地理位置;东印度公司的推动。

特权:自行铸币;拥有武器;对外宣战和缔结条约;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掠夺。(任答2点即可)

(2)原因:英国自身的衰落;新加坡当地政治力量发展壮大;全球范围民族独立浪潮的推动。

表现:人口构成包括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本地的马来族、印度裔移民;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任答2点即可)

(3)“西方文化的精华”: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

“儒家文化的精华”: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任答2点即可)14、略

【分析】【详解】

(1)共同点:根据材料一“186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捐款学校法》,该法案规定女子学校和男子学校享有同等权利,女子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材料二“1907年,清政府学部奏设女学,拟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女子教育在学制上取得了合法地住”可知,两者都由国家主导;都有法律保障;根据材料一“19世纪末,从小学到大学,英国女性和男性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得出女子教育体系化与制度化;根据材料一“1848年,英国‘家庭教师福利会’创办了培养家庭教师的‘女王学院’,后来发展为师范学院”和材料二“拟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可知,两者都偏重师范教育。英国:根据材料一“1848年,英国‘家庭教师福利会’创办了培养家庭教师的‘女王学院’,后来发展为师范学院”及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的推动;根据材料一“186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捐款学校法》,该法案规定女子学校和男子学校享有同等权利,女子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及所学可知,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或者启蒙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一“1870年,英国的高等学校开始向妇女开放,并设置了妇女学院。”及所学可知,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中国:根据材料二“1901年以后,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不同形式的女子学校”及所学可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根据材料二“1903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拟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女子教育在学制上取得了合法地住”可知,癸卯学制改革的推动或者清末新政的推动。

(2)新发展:根据材料三“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均明确规定:妇女在文化教育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可知;女性获得了与男子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根据材料三“不仅如此,国家全面推进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在1952年;1956年和1958年掀起三次扫盲风潮。”可知,国家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根据材料三“一些地方通过半日制班、午班、夜班、女青少年班、巡回教学、允许带弟妹上学等多种形式为女童入学营造条件”可知,适龄儿童入学率不断提高;根据材料三“各地教育部门和妇联通过座谈走访、挨门逐户宣传等方式帮助群众破除‘女子读书无用’的旧观念,动员大批女童入学。”可知,女子读书无用的旧观念逐渐破除。影响:根据材料三“使1600万妇女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及所学可知,提高了妇女的文化素质;根据材料三“国家全面推进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及所学可知,推动城乡妇女掌握工农业生产技术;结合所学可知,50年代女子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妇女的政治觉悟,增强了她们对新政权的认同;鼓舞了她们建设新中国的信心。

(3)历史经验:根据材料“英国议会通过了《捐款学校法》;清政府学部奏设女学;妇女在文化教育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可知,国家的重视是促进女子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根据材料“1870年,英国的高等学校开始向妇女开放”可知,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女子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结合所学可知,女子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女子社会地位提高的重要表现;促进女子教育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等。【解析】(1)共同点:国家主导;法律保障、女子教育体系化与制度化、偏重师范教育。

原因:英国:工业革命的推动;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或者启蒙思想的影响;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癸卯学制改革的推动或者清末新政的推动。

(2)新发展:女性获得了与男子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多种形式促进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不断提高;女子读书无用的旧观念逐渐破除。

影响:提高了妇女的文化素质;推动城乡妇女掌握工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了妇女的政治觉悟;增强了她们对新政权的认同;鼓舞了她们建设新中国的信心。

(3)历史经验:国家的重视是促进女子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女子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女子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女子社会地位提高的重要表现;促进女子教育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等。15、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梁启超;李大钊等人指出当时中国是苟延残喘的“老大中国”,对少年中国充满期望。结合20世纪早期的时代特征,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进行分析;政治上,列强侵略,封建统治腐朽,各阶级阶层进行探索;经济上落后;思想上,西方启蒙思想、马克思主义传入。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复兴中国民族,先要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力”;“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也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可得出,借助传统文化实现民族复兴。第二小问,从背景、影响等角度对南京国民政府关于传统文化的态度进行简要分析;背景方面,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中国,各类思潮和主义风行,文化理念呈现多元化;影响方面,从民族意识、民主革命进程、经济等角度进行分析。

(3)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少年中国说”和南京国民政府对传统文化的相关态度都体现了近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复兴的期望;有利于促进民族觉醒与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变革。【解析】(1)背景: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封建专制统治和经济的落后;中国各个阶层进行了救亡图存的斗争与探索;西方各种思潮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成为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武器。

(2)态度:借助传统文化实现民族复兴。

解释: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中国;各类思潮和主义风行,文化理念呈现多元化,“民族复兴论”的提出有助于中国知识分子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民族复兴论”的提出在推动国民革命,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推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发展民族工业,实现和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持久抗战和民族解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3)共同之处:反映了近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复兴的期望;有利于促进民族觉醒与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变革。16、略

【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1)第一问可以从材料来概括;主要从地域和时间以及规模三个角度来概括特点。新中国成立前,人数众多,迁移主要地区为东南亚,与祖国联系密切;新中国成立初期,迁移人数很少,改革开放后出现迁移潮,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2)第二问有三个大部分;分别来回答。特点需要从材料来概括,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初期以及改革开放后。原因要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当时的国内背景和国际背景。贡献要从实际情况入手,要充分肯定他们的贡献。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英国、荷兰等国的殖民扩张·移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移民问题【解析】(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在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趋势:根据表格人口迁移数量得出数量不断增加;根据迁出地和迁入地的信息得出范围不断扩大;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根据所学,还可从被强迫进行的移民活动逐渐停止分析总结。

(2)趋势:根据“严格限制外来移民”“1990年颁布了新的移民法;进一步放宽移民的限制”得出由严格限制到逐步放宽;根据“禁止任何政府官员以国籍;种族和宗教为由歧视移民”得出逐步消除种族歧视;根据“《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得出移民制度逐渐完善。原因:根据“为了满足国内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得出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加强了对移民的政治甄别和管理,禁止共产党人入境”得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根据“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涨”,并结合所学得出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3)特点:根据“中国海外移民人数发展迅速”“有35.5万中国人移民美国”;概括得出移民人数发展迅速,发达国家为主要聚集地;根据“出国接受国际化教育的中国学生大幅度增加”“有相当一部分中国留学生通过留学途径转变为国际移民”,概括得出出国留学人员增多,“留学”移民趋势扩大;根据“改变了海外华人的结构,其从业范围也在向多元化发展”得出海外华人结构改变,从业范围多元化。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海外移民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补充作用;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缓解中国就业压力;造成了国内人力资源的流失;移民纠纷有可能演变成国家间政治摩擦的新成因等分析总结。

【点睛】【解析】(1)趋势: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活动逐渐停止。

(2)趋势:由严格限制到逐步放宽;逐步消除种族歧视;移民制度逐渐完善。

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3)特点:移民人数发展迅速;发达国家为主要聚集地;出国留学人员增多,“留学”移民趋势扩大;海外华人结构改变,从业范围多元化。

影响:海外移民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补充作用;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有利于文化交流和传播;可以缓解中国就业压力;造成了国内人力资源的流失;移民纠纷有可能演变成国家间政治摩擦的新成因点。四、论述题(共3题,共12分)18、略

【分析】【详解】

(1)法典:依据材料一“在习惯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可知;该法律是《十二铜表法》。意义:依据材料“特里布会议的决议对全体罗马人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平民终于取得了宪法中的主人地位,罗马的民主开始引人注目”,结合所学《十二铜表法》的意义解答即可。

(2)建筑:依据材料二图示;结合所学可知,①是图拉真纪功柱,②是图拉真市场。价值:结合所学这两个建筑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分析。即:①纪功柱描绘了图拉真远征的场景,是举世罕见的艺术杰作。②图拉真市场是为市民服务的建筑,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3)本小问属于开放性题,在①②中任意选择一个,结合米开朗琪罗的《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壁画的内容分析西斯廷小教堂内的壁画;结合米开朗琪罗设计的教堂大圆顶和《哀悼基督》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分析圣彼得大教堂。【解析】(1)法典:《十二铜表法》。

意义:限制了贵族的特权;缓和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使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从而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与参政积极性。

(2)①是图拉真纪功柱。纪功柱自上而下有一条螺旋状浮雕带;以罗马军团渡过多瑙河为开端,描绘了图拉真远征的场景,是举世罕见的艺术杰作。②是图拉真市场,为市民服务的建筑,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3)选择①;米开朗琪罗的《创世纪》,场面恢宏,气象万千,但始终为人物表现为主。强健的体魄和突起的筋肉向世人表明,这是一个人类能够创造世界的时代。此画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一座伟大的艺术丰碑,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米开朗琪罗的《最后的审判》画面雄伟壮烈,充满了严肃和恐怖的气氛,突出反映了人文主义者追求人性解放;反对暴政压迫、主张社会平等的忧患意识。

选择②,由米开朗琪罗设计的教堂大圆顶,由两块半圆形的壳形结构再用辐条状的肋加固而成,解决了跨度过大而又没有立柱支撑的难题。大圆顶是真正球面形,立体感更强,是对古罗马建筑的继承和发展。圣彼得广场的建筑增强了几何形状,突显宏大主体,光线掩映产生复杂的明暗对比效果。米开朗琪罗所作的大理石雕像《哀悼基督》,圣母玛利亚的怜子之情呼之欲出,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19、略

【分析】【详解】

首先,根据题目要求,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如根据“东汉画像石”“(刻画了)孔子带领他的弟子问礼于老子”“孔子躬身向老子行礼,大雁是孔子送给老子的见面礼。老子拄曲杖相迎,躬身还礼”等,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可得出“孔子和老子两位先贤躬身互拜、以雁为礼的谦敬之姿,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写照”这一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所获信息的核心、宣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及其时代价值进行分析,展开阐释,如孔子问礼于老子的画像石,反映了儒家所提倡的虚心好学之风,宣扬了谦虛好学、尊老敬贤的美德与精神,是儒、道两派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历史见证,体现了先秦时期诸子思想彼此吸收、融合,儒道两家在两汉时期交流融合,共同成为汉代人民的精神信仰,东汉的这一画像石反映了两种思想的交流与融合,为的则是铭记和传承等;解题过程中注意提取信息有效,表述成文,论据准确,逻辑清晰。【解析】示例1:孔子和老子两位先贤躬身互拜;以雁为礼的谦敬之姿;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写照。孔子问礼于老子,是儒家所提倡的虚心好学之风的反映。画像石宣扬的是儒家学派谦虛好学、尊老敬贤的美德与精神。画像石也是儒、道两派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历史见证。儒、道两家虽有不同的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