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解析版)-高二地理课后培优练_第1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解析版)-高二地理课后培优练_第2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解析版)-高二地理课后培优练_第3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解析版)-高二地理课后培优练_第4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解析版)-高二地理课后培优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课后培优练(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1)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测试时间:3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2分)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1.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图中起关键作用的箭头是()A.①B.②C.③ D.④2.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A.⑤B.⑥C.⑦ D.⑧【答案】1.A2.B【解析】1、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流量大小、流量的季节变化、结冰期长短、含沙量大小等方面,而这些方面与河流流域内的气候密切相关。松花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区,而珠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两条河流由于流经地区气候不同,因此水文特征差异很大。2、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主要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图中⑥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下图示意我国某大型水库蓄水前后周围地区降水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列3-4各题。3.蓄水后水库中心区多年降水量减少的原因是()A.冬季水域气温降低,水库表面蒸发微弱 B.夏季水域气温升高,水库表面蒸发旺盛C.冬季水域气温增温快,大气对流运动强烈 D.夏季水域气温增温慢,大气对流运动微弱4.蓄水后湖区南岸比北岸降水量增多,其影响因素包括()①地形②植被③冬季风④湖陆风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3.D4.C【解析】3.降水主要受气流的上升运动和大气水汽含量多少等影响,由于水陆热力性质差异,蓄水后夏季水域增温慢,大气的上升运动不旺盛,所以中心区降水少,故D正确,B错。冬季库区温度高,陆地温度低,大气上升运动旺盛,但冬季降水少,未能使该区降水增多,故A错,库区水域比热容大,增温慢,故C错。4.蓄水后湖区南岸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冬季风(西北风)经过了湖区加温加湿后,受南岸地形的抬升,降水增多,植被和湖陆风对南岸和北岸降水的差异影响不大,故①③正确,②④错,本题选C。下图示意第四纪中国重大环境演变事件关系。读图完成5~6题。5.图中Ⅰ、Ⅱ、Ⅲ代表的地理事件正确的排序是()A.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区域干旱化趋向B.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C.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D.区域干旱化趋向、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6.下列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气候暖湿利于黄土侵蚀B.气候冷干利于黄土堆积C.青藏高原隆起,导致内部出现寒旱化D.若青藏高原移走,东亚季风将增强【答案】5.B6.D【解析】5、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会导致图中Ⅰ海进与海退的发生;剧烈的新构造运动导致了图中Ⅲ青藏高原的大幅度隆起;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和现代季风形成造成了图中Ⅱ区域干旱化趋向。故选B。6、气候暖湿利于黄土(流水)侵蚀,气候冷干利于黄土堆积(风力搬运堆积),A、B正确;青藏高原的隆起,会加剧其内部的寒旱化、西北地区的干旱化,C正确。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加强了东亚的季风环流,若青藏高原移走,东亚季风将减弱,D不正确。故选D。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7.造成①②两地降水量季节变化特点不同的主要因素是()A.海陆位置 B.大气环流C.太阳辐射 D.地形地势8.图中③地的植被以常绿灌木为主,叶质坚硬,根系发达,反映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A.土壤贫瘠 B.终年少雨C.夏季干热 D.地下水短缺【答案】7.B8.C【解析】7、读图可知,①位于北纬40°~60°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带影响,温和多雨,②位于北纬30°~40°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温和多雨,导致两地降水季节变化特点不同的因素为大气环流,故选B。8、读图可知,③地位于地中海南岸,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为了适应环境,叶质坚硬,减少蒸发,根系发达,以从更深更广地区吸收水分,反映当地自然环境夏季干热的特点,故选C。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9-10小题。9.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10.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A.气候 B.地形 C.水文 D.生物【答案】9.A10.D【分析】9.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动植物营养素沉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后期陆生生物逐渐形成并生长,演变过程结束。结合四幅图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③④①②,故A项正确,BCD错误。故选A。10.由图示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动植物营养素沉积湖底(动植物死亡、腐烂),然后生物在营养素的条件下生长,并且一直持续到陆生生物形成,故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生物,D项正确。气候、地形、水文不起主导作用,ABC错误。故选D。科尔沁沙地地处我国半干早农牧交错地带,围栏封育和不同强度的放牧等人类活动对该区域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影响不大,但对生物量产生了一定影响。下图示意科尔沁沙地不同放牧强度下地下生物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列11-12各题。11.该地区优势物种及原因正确的是()A.灌丛,热量需求量小 B.一年生植物,需水量少C.高寒草甸,耐寒力强 D.多年生植物,种子萌发快12.该地区放牧强度增大,地下生物量减少的主要原因()A.土壤温度降低 B.地下水位下降 C.植物根系减少 D.土壤肥力下降【答案】11.B12.C【解析】11.科尔沁沙地地处我国半干旱农牧交错地带,降水少,适宜草类生长,灌木不可能为该区域的优势物种,故A错;高寒草甸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和高山地区,不是科尔沁沙地的优势物种,故C错;由图可知,地下生物最集中在浅层土壤,说明该地植物根系浅、需水少、易存活,为一年生植物,而非多年生,故B正确,D错。12.该地多为一年生植物,根系较浅,放牧强度越大,对其根系破坏越大,地下生物量减少,故C正确,而土壤温度,地下水位和土壤肥力,不是地下生物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故ABD错。地表环境中各事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当某事象发生变化时,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完成13题。13.图中所示,中心事象(甲)是指()A.森林破坏 B.气候变化C.人口数量增多 D.冰雪覆盖增大【答案】A【解析】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吸收二氧化碳、调节地表径流等作用,森林的破坏会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第9题,自然环境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综合题(48分)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入河泥沙量大,下游河床淤积严重,形成著名的“地上悬河”,导致黄河下游自古以来就“易淤、易决、易徙”。针对这个问题,小浪底水库每年汛期来临之前对黄河调水调沙,将淤积的泥沙送入大海。“地上河”再也没有长高,黃河下游基本保持冲淤平衡。下图为黄河下游的“地上河”示意图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图。(1)描述黄河下游“地上悬河”的形成过程。(8分)(2)从整体性角度,分析黄土高原地表形态形成的自然原因。(8分)(3)分析黄河下游基本保持冲淤平衡现象对黄河入海口产生的影响。(8分)【答案】(1)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坡度变小,流速缓慢,泥沙大量沉积;为了防治水害,两岸加高河堤,使黄河下游河床高出两岸地面,形成“地上悬河”。(8分)(2)黄土高原地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沟壑纵横、崎岖不平的地表形态;黄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易被侵蚀;植被覆盖率低,保持水土能力弱;地形崎岖,地表径流流速快。(8分)(3)人海口地区来沙量增加,土地肥力提高;获得稳定泥沙来源,利于河口三角洲发育;入海口附近入海径流挟带的营养盐类增加,渔业资源增加。(8分)【详解】(1)黄河下游河床上沉积的泥沙主要来自中游。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地区,由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使得黄河带来大量泥沙;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河床宽坦,坡度变小,流速缓慢,泥沙大量淤积,河床不断提升,逐渐使河床高出两岸河堤之外的平原。为了防止水害,河水全靠人工大堤约束,随着泥沙的不断淤积,河床的不断抬升,两岸大堤也逐渐增高,于是形成著名的“地上悬河”。(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从整体性角度,分析黄土高原地表形态形成的自然原因应从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水文等方面分析。黄土高原地区为大陆性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沟壑纵横、崎岖不平的地表形态;黄土高原的黄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土壤垂直节理发育,易被侵蚀;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率低,保持水土能力弱;地形崎岖,地表径流流速快,侵蚀力强。(3)泥沙对河流入海口的影响主要从河口三角洲和附近海域渔业资源的角度分析。由材料可知,黄河下游基本保持冲淤平衡的原因是小浪底水库每年汛期来临之前对黄河调水调沙,将淤积的泥沙送入大海。人海口地区泥沙增加,有利于土地肥力提高,有利于河口三角洲发育;入海径流挟带的营养盐类增加,有利于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增加。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境内多种地形相互交错,高低悬殊,形成了我国罕见的亚热带干热河谷稀树草原景观。2019年3月30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雅砻江镇发生森林大火,起火点位于海拔3800米左右的原始林区域,火势蔓延迅速,初步起火原因已查明为雷击导致。(1)简述凉山地区干热河谷的形成原因。(8分)(2)分析木里此次森林大火发生的自然原因。(6分)(3)从整体性的角度,分析大火破坏植被后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10分)【答案】(1)纬度较低,海拔较低,气温较高;河谷地形封闭,热量不易散失;地处(冬、夏季风)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焚风效应),降水较少。(8分)

(2)地处雅砻江干热河谷,受地形影响,降水较少;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天气干燥;春季多大风,助长火势;森林茂密,多枯枝落叶,雷击易引燃树木。(6分)

(3)有利影响:山火烧死害虫,病虫害减轻;草木灰增加,土壤肥力上升。不利影响:植被覆盖率降低,蒸腾作用下降,气候变干;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多;森林面积减小,生物多样性减少;地表径流侵蚀、搬运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10分)【详解】(1)凉山地区干热河谷的形成原因,应从河谷气温高、降水少的角度作答。结合河谷的地形特征,可推知干热河谷所处地区纬度较低,海拔较低,气温较高,所以热;同时位于夏季西南季风及冬季东北季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形成焚风效应,再加上河谷地区地形较封闭,热量不易扩散,气温高。位于夏季西南季风的背风地带,降水较少,所以干。(2)根据材料信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雅砻江镇发生森林大火,起火点位于海拔3800米左右的原始林区域,火势蔓延迅速,初步起火原因已查明为雷击导致。木里此次森林大火发生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气温、降水、天气、植被等角度分析,还需考虑到材料中指出的雷击问题。地处雅砻江干热河谷,受地形影响,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枯枝落叶等干旱易燃,且因气候干旱,晴天多,大火发生后更容易蔓延;春季时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天气干燥,且春季多大风天气,助长了火势;该地区森林茂密,多枯枝落叶,受雷击影响,容易引燃树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