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冀教版必修1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冀教版必修1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冀教版必修1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冀教版必修1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冀教版必修1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冀教版必修1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139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在经过了几百年风霜雪雨的洗礼之后,他理想中的经济自由化竟然在现实中会遭到如此的困境,并出现如此的“异化”这种异化在十九世纪晚期表现为A.资本主义经济完全实行自由竞争与自由贸易B.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推行福利政策C.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干预经济D.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垄断现象2、鸦片战争后;英;美、法分别在上海划定了居留地,均在当时上海的城北地带(如图)。在中国人看来,那里是“丛墓之墟”“一片泥滩,三数茅屋”,上海道台窃喜“夷人”自选城外荒蔓之地。该现象说明。

A.体现当时国人天朝上国的传统心态B.此时上海的官民普遍缺乏主权意识C.华洋隔离很好地避免了中外的冲突D.反映了中西方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3、北魏史书中“熙平(516—518年)初河北州镇。既无新造五铁,设有旧者,而复禁断,并不得行河北诸州。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也”。而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430年)铸四铢钱,轮廓形制与五铢同,用费损无利,故百姓不盗铸。故南方四铢钱流行”。该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A.南方商品经济相对发达B.南北经济交流频繁C.北方完全以实物交易D.经济重心已在南方4、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5、1939年9月,毛泽东指出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反动的国家”,美国也在走向反动。但1941年12月,中共中央要求共产党员“在各种场合与英美人士作诚恳坦白的通力合作”。中共对英美态度的变化,反映出当时A.中苏关系的调整B.意识形态的分歧C.世界形势的变化D.中国地位的提高6、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重要意义是:A.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B.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C.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D.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7、下表为斯巴达主要政权机构简表。这反映出斯巴达()。名称组成职权国王2名,出身于两个贵族世家,权力平等,相互牵制。主持国家祭祀,战时一位外出领兵征战,另一位坐镇国内。长老会议30名成员,由两位国王和28位贵族组成,终身任职。最高权力机关,还主持国家刑事、国事和民事审判。公民大会由年满30岁全体斯巴达男子组成。表决议案,选举官员。监察官5名,每年改选一次,多为贵族出身。维护社会秩序,监督国王行为及镇压国有奴隶希洛人反抗等。

A.实行封建君主专制统治B.具有贵族寡头政治特征C.成为古典民主城邦典范D.体现中古欧洲统治方式8、1917年底,苏俄国内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企图扼杀苏维埃政权。主要产粮区、主要原料产地、石油中心、煤炭基地被敌人占领,交通运输陷于瘫痪,80%的工厂停工。材料可以用来说明苏俄A.建立苏维埃政权不合时宜B.经济发展的落后性C.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D.自然资源较为匱乏9、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事迹,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的记载。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A.君主专制集权需要B.丞相主管全国军事C.国家政局稳定太平D.太尉纯属后人杜撰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0、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1)中央:

①确立________:通过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________的________地位。

②实行________。三公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2)地方:

彻底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广________。郡、县行政机构的官员由________考核。县(道)以下设________;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11、评价:这些措施有效地预防了________,________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________。但________过于僵化,________分割过细,影响了________,助长了________的政治风气12、约________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________。禹死后,其子启即位,________代替了________。________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13、北朝: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________和________,稍后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后北周灭北齐。不久,________取代北周统一全国14、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________的进步。

①________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________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②自南宋起,________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8题,共16分)15、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一五计划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相结合。A.正确B.错误1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A.正确B.错误17、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A.正确B.错误18、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实现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A.正确B.错误19、抗日战争奠定了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大国地位。A.正确B.错误20、伯利克里执政期间,雅典成年男性几乎可以担任一切官职,并可参与城邦重大事务,实现了人民平等。A.正确B.错误21、《马关条约》签订后,日军遭到了冯子材领导的黑旗军的英勇抗击A.正确B.错误22、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不断激化,为稳定社会秩序,公民法逐渐为万民法取代。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28分)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05年4月19日;全球逾10万人参加了一项名为“物理照亮世界”的“光束传递”活动,纪念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中国和美国各大报纸评论了这一活动。

。《为物理欢呼》新华社。

新的世纪;世界需要第二个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智慧无人匹。

敌》华盛顿时报。

爱因斯坦用于还以事物真相的思想和方法为电脑;卫星、电信、激光、电视、核能和原子弹的问世作出了贡献。爱因斯坦喜欢从普林斯顿的办公室走回家;在这些孤寂的时刻,爱因斯坦沉浸在对宇宙“永恒之谜”的思考之中。

《百年不确知》纽约时。

报。

爱因斯坦在1905年的3月;4月、5月、6月和11月连续发表了5篇论文;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的革命。这一年被称为物理学的“奇迹之年。”

——摘编自《新闻晨报》(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爱因斯坦“照亮世界”的成就及品质。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全球纪念爱因斯坦活动的时代价值。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历史学家评述玉米在世界传播的意义时说,“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1)概括玉米在200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历史背景。

(2)历史学家为什么说玉米在世界的传播“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25、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启蒙时代的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德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

(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

材料二: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都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与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WesternConceptsofChiootandtheChinese,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

(2)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这种形象泛滥于何时?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1937年;红星照耀中国。该年1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惊异的出现了毛泽东的头像。在斯诺为毛泽东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那张带着八角帽;神情沉着、面容清瘦的肖像无疑最为著名。”

——环球时报“复兴之路”

(3)材料中“红星耀中国”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背景。

材料四:1958年美国入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六个阶段;①尊敬时期(18世纪),②轻视时期(1840-1905),③取善好施时期(1905-1937),④赞赏时期(1937-1944),⑤清醒时期(1944-1949),⑥敌对时期(1949-)。——袁明:《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四中的第④和和⑥两个阶段“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各是什么。

(5)从“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棉纺织业;随着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机器生产的大工厂兴建起来,特别是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推动了冶铁和采煤工业的发展。蒸汽机的推广和各生产部门的机械化,对机器制造业本身提出了技术革命的迫切要求。18世纪末,英国开始使用汽锤和简单的车床制造金属部件,后来实现了用机器生产机器。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用机器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也建立起来,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材料二苏联的现代化模式与西欧的现代化模式不同。“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工业化首先应当理解为发展我国的重工业,特别是发展我国自己的机器制造业这一整个工业的神经中枢,否则就谈不到保证我国在经济上的独立。”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苏联的工业化走的是内部积累及以牺牲农业、轻工业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为代价的道路。作为苏联工业化的核心,大规模的基本建设资金投入成为重要内容,其工业化的资金来源只能依靠国内的积累。

——摘编自乔瑞雪、孟凡东《计划与市场的悖论——再评苏联模式》(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相对于英国,苏联现代化模式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评卷人得分五、论述题(共2题,共12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81年,张之洞授山西巡抚,整顿吏治、严禁鸦片,使山西民风大有好转。他大力从事洋务活动,成为后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884年春,中法战争前夕,张之洞奉命署理旋又补授两广总督。他起用前广西提督老将冯子材等,大败法军,为战事的进展作出了积极贡献。1891——1895年署督两江时,仿德国营制,筹练江南自强军,后来又以此为基础在湖北编练新军。张之洞大力进行教育改革,先后在鄂、苏两地设武备、农工商、方言、铁路、师范、普通教育等类新式学堂,并多次派遣学生赴日、英、法、德等国留学。在湖广、两江总督任上,张之洞起先以支持维新活动的面目出现,但当维新运动日益发展、新旧斗争渐趋激化后,即登报声明自除上海强学会会长之名,并对《时务报》的进步言论大加干涉,严斥积极支持变法维新的官员。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张之洞主张“安内乃可攘外”,多次上书清廷,要求对义和团严加镇压。1905年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张之洞因破坏革命组织,镇压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受到社会各方面舆论的强烈谴责。——摘编自胡晓曼马道宗《中国名人大传:张之洞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个或多个角度评价张之洞。(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逻辑严密。)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秦文化政策带有很大的逆反心理和明显的报复心理。早在秦统一之前;秦人就备受歧视,秦文化不为六国文化所容;秦统一后,六国旧贵族和诸多儒生仍然蔑视秦国文明,诽议秦政,甚至在朝廷公开毁议秦政。骄傲的秦国,趾高气扬的秦始皇,被激怒了,他们再也不能忍受这种屈辱,不能容忍任意诽谤朝政。更不能纵容儒生们继续反秦。这是秦实行文化征服;兼并政策的导火索,也是秦文化统一政策的一个根源。根植在秦始皇内心深处的暴烈、刚愎、功利等特性被诱发,秦文化政策的失误也就暴露出来了。

——胡明焕《秦亡新论》评材料中关于秦文化政策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评卷人得分六、简答题(共4题,共40分)29、为什么说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30、为什么汉代学者屡屡把“挟书律”与秦朝的短命相联系?31、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诸多措施,请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出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32、皇权与相权。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问题: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D【分析】经济自由化的异化在19世纪晚期表现为垄断组织的出现,由于垄断组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垄断现象,但是垄断组织之间还是存在竞争的,故属于其异化,所以选D;A不属于异化,故不符合题意;BC都发生在十九世纪晚期之后,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故排除。2、B【分析】【详解】

材料反映了列强在上海划定居留区,当地人却暗自窃喜列强选了荒蔓之地,这说明上海官民缺乏国家领土主权意识,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国人缺乏主权意识,没有反映出自我为中心的天朝上国心态,故排除A;华洋隔离并不能避免中外冲突,事实上鸦片战争后华洋冲突不断,故排除C;列强选取上海城北地带作为居留地,并不能体现中西文化差异,故排除D。3、A【分析】【详解】

从材料可知,南方统治者重视铸钱,百姓不盗铸,四铢钱流行,而北方还存在实物交易,对比得出南方商品经济相对发达,A项正确;从材料看不出南北经济交流频繁,排除B项;C项错在说法太绝对,排除;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4、C【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虽然当时中国并没有完成军队的西式改革。由“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可知他们判断的依据主要是他们认为洋务运动受到较大成效,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甲午中日战争5、C【分析】【分析】

【详解】

抗战时期,中共对英美态度的变化,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团结起来的呼声日趋高涨密切相关,正确选项为C;这一时期,苏联和中国同属反法西斯阵营,未出现明显的关系调整,排除A;变化表明在面对法西斯这一共同敌人时,意识形态的分歧服从于国家利益的共同要求,排除B;材料是中共对英美态度的变化,没有体现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D。6、C【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香港回归,是中国统一进程中的重大事件,故C正确;回归时澳门依然被葡萄牙占领,故排除A;BD是有关改革开放的论述,与中国统一无直接关系,故排除。7、B【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巴达是希腊城邦国家中贵族寡头政治的代表,这与材料中的2名国王“出身于两个贵族世家”、长老会议“由两位国王和28位贵族组成”、监察官“多为贵族出身”等信息一致,B项正确;斯巴达属于奴隶制文明,排除A项;斯巴达是希腊城邦国家中贵族寡头政治的代表,雅典是古典民主城邦的典范,排除C项;中古欧洲是封建君主制,斯巴达是奴隶制,不是中古欧洲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8、C【分析】【详解】

据材料“1917年底,苏俄国内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企图扼杀苏维埃政权”可知,这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企图扼杀苏维埃政权,为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保证前线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苏俄政府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正确;据所学可知,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列宁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故A说法违背史实;据材料反映的是苏俄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而不是“经济发展落后”,B错误;材料未涉及“自然资源匮乏”,D错误。9、A【分析】秦朝太尉一职虚设,实际上皇帝掌握军事大权,以此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故答案为A项。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也不符合史实,排除;秦朝三公九卿制下有太尉一职,排除D项。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0、略

【分析】【详解】

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官员由中央任免考核,县以下设置乡里亭。【解析】皇帝制度皇帝独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任免乡11、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但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解析】内部动乱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权力行政效率因循守旧12、略

【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即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解析】2070夏朝世袭制禅让制二里头遗址13、略

【分析】【详解】

北朝: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后北周灭北齐。不久,隋代北周统一全国。

得出:①东魏②西魏③隋【解析】东魏西魏隋14、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解析】文化北宋南北分卷江浙三、判断题(共8题,共16分)15、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至1957年我国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其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相结合。故题干表述正确。16、B【分析】【详解】

据所学知识,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这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前提,使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经营权,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故题干说法错误。17、B【分析】【详解】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故答案为:错误。18、B【分析】【详解】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题干的表述不准确。19、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抗日战争奠定了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大国地位。题干表述正确。20、B【分析】【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伯利克里执政期间,雅典公民可以担任除十将军外的一切官职,并可参与城邦重大事务,故错误。21、B【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马关条约》签订后,日军遭到了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的英勇抗击。故题目表述错误。22、B【分析】【详解】

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征服地区的不断扩大,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仅适用于罗马内部的公民法已无法应对这些新变化。在此背景下,公民法逐渐为万民法取代。因此本题说法错误。四、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28分)23、略

【分析】【详解】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爱因斯坦“照亮世界”的成就及品质;据“爱因斯坦在1905年的3月;4月、5月、6月和11月连续发表了5篇论文,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的革命”可知他创立的相对论为科学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据“爱因斯坦用于还以事物真相的思想和方法为电脑、卫星、电信、激光、电视、核能和原子弹的问世作出了贡献”可知根据相对论得出的质量能量公式为原子弹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再结合所学知识,他提出的光量子假说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他在宇宙学、统一场论等领域的成果是人类自然科学史上的一次革命。作为一位人道主义者,他热爱和平,厌恶战争,关心人类的命运,而他伟大的人格更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遗产。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科学家和人道主义者,通过纪念爱因斯坦活动,不仅可以继承发展他的科学思想和成就,也也可以弘扬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推动人们关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与时俱进,勇攀科学高峰。【解析】(1)他创立的相对论为科学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根据相对论得出的质量能量公式为原子弹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提出的光量子假说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他在宇宙学;统一场论等领域的成果是人类自然科学史上的一次革命。他热爱和平;厌恶战争,关心人类的命运,而他伟大的人格更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遗产。

(2)通过纪念爱因斯坦活动,继承发展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和思想,推动人们关注科技创新,与时俱进,促进社会进步。24、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玉米传到了欧洲,又伴随着殖民的扩张和世界各地区联系的加强,玉米传播到了世界其他地区。

(2)依据材料“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来看,玉米的传播改变了欧亚非大陆的粮食生产结构;依据材料“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来看,玉米的传播缓解了粮食供应的压力,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析】(1)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移民,世界不同地区联系加强。

(2)改变了欧亚非大陆的粮食生产结构,缓解了粮食供应的压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25、略

【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信息“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德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结合所学,当时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局面,政局混乱,因此在莱布尼茨看来,“中国形象”是统一的;稳定的,他希望德意志能够实现统一,而且儒家思想的民本思想等也被启蒙思想家利用作为反对封建专制、批判教权主义的思想武器。

(2)根据材料二信息“毫无例外地都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与身体的危害”“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得出“中国形象”是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结合所学,这应该是在19世纪鸦片战争前后。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国家为了获得利润,打开中国市场,走私鸦片严重;而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人吸食鸦片的现象非常普遍严重。

(3)注意材料三中时间提示“1937年”;再加上人物提示“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惊异的出现了毛泽东的头像”,得出“红星耀中国”的含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壮大,影响力增强。再结合所学知识;

1936年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国革命转为为安,另外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基本停止内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注意材料四中时间提示“④赞赏时期(1937-1944)”;“⑥敌对时期(1949-)”;结合所学知识,1937-1944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抗日战争牵制大量日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1942年初中美结成反法西斯联盟;1949年新中国成立,此时世界处于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美处于对抗状态。

(5)本问是开放性问题;但要注意言之有理,启示是指从历史中所总结出来的可供后人借鉴;少走弯路的认识。要求学生对某一特定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一般放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用来检测学生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识水平、历史感悟能力。启示一般由“经验教训”而来,因此,回答“启示”,就答“经验与教训”。一般是说出结论、经验教训、努力方向。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工农武装割据;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解析】(15分)(1)统一稳定。

(2)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鸦片战争前后。(19世纪)

原因: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国家走私鸦片严重;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人吸食鸦片的现象非常普遍严重。

(3)中国共产党力量壮大;影响力增强;背景:完成长征,宣传抗日威望日增。

(4)1937~1944年;中国的抗日战争牵制大量日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中美结成反法西斯联盟。

l949年到1958年;世界处于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

(5)国家印象是国与国关系的体现;国家综合实力决定国家印象。26、略

【分析】【详解】

(1)由材料“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棉纺织业”可得出由轻工业开始;由材料“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用机器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也建立起来,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可得出过程较长,实行机器大生产;结合所学,在生产组织方面,以工厂为生产组织方式。

(2)关于“不同”,由材料“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可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由材料“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苏联的工业化走的是内部积累及以牺牲农业、轻工业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为代价的道路”,可得出借助国内积累解决资金问题。关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社会制度、经济模式等方面归纳。【解析】(1)特点:过程较长;由轻工业开始;实行机器大生产;以工厂为生产组织方式。

(2)不同:优先发展重工业;借助国内积累解决资金问题。原因: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五、论述题(共2题,共12分)27、略

【分析】【详解】

题目要求根据材料选取一个或多个角度评价张之洞,要从他的贡献和局限性作答,可以选取教育方面。所以,论题可以是张之洞在近代教育上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也存在局限性。然后进行论述,根据材料信息,“张之洞大力进行教育改革,先后在鄂、苏两地设武备、农工商、方言、铁路、师范、普通教育等等新式学堂,并多次派遣学生赴日、英、法、德等国留学”,可以得出张之洞兴办各类学堂,派遣留学生。这反映张之洞的主张符合近代教育近代化的潮流,有利于中国教育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新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思想解放。另一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张之洞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弘扬封建伦理纲常,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后进行总结,尽管张之洞的教育理念存在局限性,但他大力发展新式教育,成为了近代教育的奠基人,在近代教育上做出重要贡献。【解析】论题:张之洞在近代教育上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也存在局限性

一方面,张之洞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在推动中国民族教育发展方面所做的贡献很高。张之洞的主张符合教育近代化的潮流,有利于中国教育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资产及其新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思想解放。他的教育理念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先让学生学习经史之学,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学习其他的技能来弥补不足,相辅相成。此外,大力进行教育改革,设立工农兵学商等各类学校,学校不单一,内容更加细分化。另一方面,张之洞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其主观目的是进一步弘扬封建伦理纲常,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张之洞的教育理念与现在的人才培养要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有利于培养出优秀人才。

尽管张之洞的教育理念存在局限性,但他大力发展新式教育,成为了近代教育的奠基人,在近代教育上做出重要贡献。

此外,还可以从他对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态度等方面论述。

28、略

【分析】【详解】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找出关于秦文化政策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论。“观点”,由材料信息“秦文化政策带有很大的逆反心理和明显的报复心理”得出。然后,亮明态度,即我同意材料中“秦文化政策带有很大的逆反心理和明显的报复心理”的观点。“评论”,依据所学知识从商鞅变法确立法家的统治思想;秦统一六国后加强专制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推行文化专制、焚书坑儒等角度分析评论即可。【解析】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1)同意材料中秦文化政策带有很大的逆反心理和明显的报复心理的观点。

(2)周初秦为西部蛮夷小国;至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国。初期贫弱,风俗野蛮,被六国歧视。经商鞅变法,秦用法家治国,国力增强。法家强调“赏罚”两面,“法术势”三刀。这与西周推行的礼仪教化完全背离。秦用此文化政策“富国强兵”,既是对周文化的逆反与叛离,又是对其之前所受不公正待遇的报复。而这一政策也恰巧迎合了战国兼并战争的时代需要。助推了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历史使命。

秦统一六国后;借鉴前代教训,加强专制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推行文化专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这仍然是文化政策的逆反。面对儒家“法先王”,儒生“是古非今”秦朝焚书坑儒,加强文化专制。这也算是文化政策的报复心理。这一政策,最终激化了矛盾,导致了秦朝灭亡。

(3)综上所述,面对时代的变局,秦能顺应形势,调整文化政策,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值得肯定。但,秦文化政策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也最终加剧了秦灭亡的到来。对于文化政策,我们应该顺应形势,与时俱进。六、简答题(共4题,共40分)29、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元朝疆域辽阔,但明朝的疆域又有明显收缩,对东北、西藏等边疆地区的控制比较薄弱。这种情况到了清朝才又改变,不仅版图有所开拓,而且在边疆地区因地制宜地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统治。【解析】元朝疆域辽阔,但明朝的疆域又有明显收缩,对东北、西藏等边疆地区的控制比较薄弱。这种情况到了清朝才又改变,不仅版图有所开拓,而且在边疆地区因地制宜地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统治。30、略

【分析】【详解】

据所学可从秦自商鞅以后、一直奉行以法治国的政治策略;法治使秦国走向强盛,并最终统一中国;但秦法的极端残酷和酷烈、“焚书”“坑儒”“挟书律”等残酷的思想专制手段也无济于事、反而出现“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的局面、使秦王朝迅速走向了崩溃、最终以“暴秦”的形象载入史册;为了避免重蹈秦之覆辙、汉代士人不断反思秦亡的原因;他们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完全抛弃了古代圣王重视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