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丰区康桥中学高三上学期语文1月考试试卷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康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
月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三上•广丰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开头引用屈原《九歌》中的名句,说
明“木叶”已成为诗人笔下颇受钟爱的形象。对于为什么会造成这种
诗歌语言现象,林先生认为关键在于一个“木”字:”它仿佛本身就含
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林先生认为要说明“木”何以有这个特征,就涉及诗歌语言的暗
示性问题:“木”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具有一般“木头”“木料”
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使我们更多地想到了树干。林先生还谈到了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所暗示的颜色。“木”可能是透着黄色,
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
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但笔者认为这样说并不恰当。人们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
树。人们看到“树”首先想到的也是一棵树。由“木”想到“木头”
“木料”等,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
至于由“木”想到门闩、棍子、桅杆等,并由此产生一种“微黄与干
燥之感”,也显得同样牵强。
那么,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
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并非如此简单。“木”
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
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
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
的","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呢?事实证明不是这样。
诗中写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树”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觐省》,用的就
是“树影”而非“木影”。
可见“木”也可以是充满活力,枝繁口一茂的,而“树”也可能是
叶落飘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的。如刘禹锡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
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此诗“树”
“木”对举,和林先生的说法恰恰相反:行将枯萎的树不用“木”而
用“树二生机勃勃的树不用“树”却用“木
因此,古人诗句咏及树的形象,或用“木”,或用“树,而不大
可能有林先生所说的那么多差别和讲究,本来并不复杂的道理,我们
不必想那么深奥,“木叶”和“树叶”在形象上并没有什么差别。
至于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笔者认为可
以这样解释。首先,“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
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
声的铿锵的韵律美c其次,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
“树"字在口语中用得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
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
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片”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
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
歌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
材料二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
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
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木匠”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
们笔下钟爱的形象C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
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
呢?“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
的诗句。这里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
“木”字呢?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
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比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
的了。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悻》)和“高树
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这里的“高树多悲风”
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
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
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
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
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
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
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
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
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
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
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信难尽的信说。“木”作为“树”
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
叶子。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
层层浓荫的联想。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
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
一个埠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
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
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
顽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
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
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
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
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
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
一字千金。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人们见到“木”一般想到的是树,由“木''想至U"木
头”,是现代人的联想,古代诗人写诗时不是如此。
B.材料一是一篇驳论文,文章先立后破,破立结合,层层深入,
环环相扣,论证结构条理清楚。
C.材料二认为“高树”和“高木”的形象不同,"高树”饱满,
“高木”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的不司之处。
D.材料二多处使用了如“可能”“似乎”“十分”“全然”等可能
性或肯定性的修饰语,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体现了作者议论的
严谨。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屈原《九歌》中的"袅袅兮秋风,洞
庭波兮木叶下",但是二者的作用却并不相同。
B.虽然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但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却能把
语言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就丰富多彩的诗歌
世界。
C.材料二的写作目的是阐述“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去无
几,在艺术形象上却有一字千金的差别。
D.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木叶”时,观点不同,这启发我们鉴
赏诗歌可从相同意象的不同角度思考。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
()
A.“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J孟
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B.“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
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C.“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
蜻蜓立上头J(杨万里《小池》)
D.“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无
名氏《庭中有奇树》)
4.材料一认为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的
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5.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2023高三上•广丰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棠诗社
黛玉道:”①既然定要起诗社,咱们都是诗翁了,先把这些姐妹
叔嫂的字样改了才不俗。”李纨道:“极是,何不大家起个别号,彼此
称呼则雅。我是定了‘稻香老农’,再无人占的J
探春笑道:“我就是‘秋爽居士'罢。”宝玉道:“居士、主人到
底不恰,且又凛赘。这里梧桐芭蕉尽有,或指梧桐芭蕉起个倒好。”
探春笑道:“有了,我最喜芭蕉,就称‘蕉下客'罢。”众人都道别致
有趣。黛玉笑道:“你们快牵了他去,炖了脯子吃酒。”众人不解c黛
玉笑道:“古人曾云'蕉叶覆鹿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
了?快做了鹿脯来c”众人听了都笑起来。
探春因笑道:“你别忙中使巧话来骂人,我已替你想了个极当的
美号了J又向众人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汨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
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
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大家
听说,都拍手叫妙,林黛玉低了头方不言语。
李纨笑道:“我替薛大妹妹也早已想了个好的,也只三个字」惜
春迎春都问是什么。李纨道:“我是封他'蒋芜君'了,不知你们如
何。”探春笑道:”这个封号极好J
宝玉道:“我呢?你们也替我想一个。”宝钗笑道:“你的号早有
了,'无事忙’三字恰当得很J李纨道:“你还是你的旧号'绛洞花
主‘就好。”宝玉笑道:“小时候干的营生,还提他作什么J探春道:
“你的号多得很,又起什么。我们爱叫你什么,你就答应着就是了。
”宝钗道:“还得我送你个号罢。有最俗的一个号,却于你最当。天下
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的是闲散,这两样再不能兼有,不想你兼有了,
就叫你‘富贵闲人'也罢了J宝玉笑道:“当不起,当不起,倒是随
你们混叫去罢。”
李纨道:“二姑娘四姑娘起个什么号?”迎春道:“我们又不大会
诗,白起个号做什么?”探春道:“虽如此,也起个才是。“宝钗道:
“他住的是紫菱洲,就叫他‘菱洲',四丫头在藕香榭,就叫他'藕
榭'就完了。"
李纨道:“就是这样好。但序齿我大,你们都要依我的主意,管
情说了大家合意。我们七个人起社,我和二姑娘四姑娘都不会作诗,
须得让出我们三个人去。我那里地方大,先在我那里作社。”
探春道:“只是原系我起的意,我须得先作个东道主人,方不负
我这兴。”李纨道:“既这样说,明日你就先开一社如何?”探春道:
“明日不如今日,此刻就很好。你就出题,菱洲限韵,藕榭监场。"
李纨道:“方才我来时,看见他们抬进两盆白海棠来,倒是好花。你
们何不就咏起他来?”迎春道:“都还未赏,先倒作诗。”宝钗道:“不
过是白海棠,又何必定要见了才作。②古人的诗赋,也不过都是寄兴
写情耳,若都是等见了作,如今也没这些诗了J
迎春道:”既如此,待我限韵。”说着,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诗来,
随手一揭,这首竟是一首七言律,递与众人看了,都该作七言律c迎
春掩了诗,又向一人小丫头道:“你随口说一个字来J那丫头正倚门
立着,便说了个“门”字。迎春笑道:”就是门字韵。头一个韵定要这
‘门'字。”说着,又要了韵牌匣子过来,命那小丫头随手拿四块。
那丫头便拿了“盆”“魂”“痕”“昏”四块来°
丫鬟一样预备下四份纸笔,便都悄然各自思索起来。独黛玉或抚
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鬟们嘲笑。迎春又令丫鬟炷了一支“梦甜
香”。如香烬未成便要罚。
一时探春便先有了,自提笔写出,又改抹了一回,递与迎春C因
问宝钗:“蒲芜君,你可有了?”宝钗道:“有却有了,只是不好。”
宝玉背着手,在回廊上踱来踱去,因向黛玉说道:“你听,他们都有
了。”黛玉道:“你别管我。”宝玉又见宝钗已誉写出来,因说道:“了
不得!香只剩了一寸了,我才有了四句J又向黛玉道:“③香就完了,
只管蹲在那潮地下作什么?”黛玉也不理。宝玉道:“可顾不得你了,
好歹也写出来罢。”说着也走在案前写了。
李纨道:“我们要看诗了,若看完了还不交卷是必罚的。”宝玉道:
“稻香老农虽不善作却善看,又最公道,你就评阅优劣,我们都服的。”
于是先看探春的稿上写道是:
咏白海棠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
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莫谓缩仙能羽化,多情伴我
咏黄昏。
次看宝钗的是: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
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
日又昏。
李纨笑道:“到底是落芜君。”说着又看宝玉的,道是: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
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
送黄昏。
大家看了,宝玉说探春的好,李纨才要推宝钗这诗有身份,因又
催黛玉。黛玉道:“你们都有了?“④说着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
李纨等看他写道是: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看了这句,宝玉先喝起彩来,只说“从何处想来!”又看下面道: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众人看了也都不禁叫好,说“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J又看
下面道是:
月窟仙人缝缩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众人看了,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道:“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
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蒲稿。"探春道:”这评得有理,潇湘妃子当
居第二J李纨道:“怡红公子是压尾,你服不服?”宝玉道:“我的那
首原不好了,这评的最公J又笑道:“只是蕾潇二首还要斟酌。”李
纨道:“原是依我评论,不与你们相干,再有多说者必罚。“宝玉听说,
只得罢了。
(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麓芜院夜拟
菊花题"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黛玉引经据典说探春是一只鹿,要让人“炖了脯子吃酒”,而
探春毫不放在心上,反而给黛玉起了“潇湘妃子”的美号。
B.从众人给宝玉起别号这一情节中,可以看出宝玉多样的形象
特点,也可以看出宝玉与众姊妹的关系融洽。
C.“原系我起的意''“须得”“方不负”“明日不如今日,此刻就
很好”等词句,表现出探春思虑周全、谦和有礼的性格。
D.四首咏白海棠的诗,探春的诗排名第三,宝玉的最次,薛宝
钗和林黛玉的虽然风格比较接近,但是难分伯仲。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黛玉提议大家起别号来彼此称呼,这样才不俗气,
才符合诗人的身份特点,得到了众人的一致响应。
B.句子②是薛宝钗对古人诗赋创作的评价,也表现了宝钗关于
诗歌创作要“寄兴写情”的观点。
C.句子③是宝玉提醒黛玉交稿时间快到了,要抓紧时间完戌诗
稿,不要蹲在“潮地上”,休现了对黛玉的关心。
D.句子④写出了黛玉书写诗稿的情景,其中“一挥而就”“掷与
众人「形象地表现了黛玉的才思和自信。
8.对文中“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
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9.选文中李纨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在情节发展上有何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三上•广丰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
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
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
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
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
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文本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
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c故
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善推其所为而已矣C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文本三:
请问为国?日: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
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
方而水方。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故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
也。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
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
为己用、为已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
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
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
安乐,是狂生者也。狂生者,不胥时而落。故人主欲强固安乐,则莫
若反之民;欲附下一民,则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俗,则莫若求其人。
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
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是其人者也,大用之,则天下为
一,诸侯为臣,小月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
终身无故。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焉而亡。
(节选自《荀子•君道》)
【注】①仪:指日•仪,用日影度量时间的仪器。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驱,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指田猎时网设三面,
留一面不设,不过分捕杀。
B.豫游,指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游为“游”。
C.度,丈量的意思,与《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的“度”
含义不同。
D.社稷,“太社”与“太稷”的合称,社是谷神,稷是土神,后
用来借指国家。
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
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彼其人者[A]生乎今之世[B]而志乎古之道[C]晓然[D]独明于先
王之[E]所以得之[F]所以[G]失之
12.下列对原文帝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提出君王积累德义的十种具体做法,并表示唐太宗如
能做到“十思”,便可“尽豫游之乐”“鸣琴垂拱”,坐享其成。
B.文本二阐述了君王应以推己及人之心推恩,以及推恩的好处
和不推恩的害处,鼓励宣王效法古人,推恩于百姓。
C.文本三用气势充沛的排比句论述了“君”与“民”的关系,强
调人民在国家政权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D.三则材料,都能针对言说对象的身份、地位和心理提出建议,
因此容易被对象所接受,这体现了先贤的智慧,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
义。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
正。
②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
国论》
14,三则文本都谈到了“为君之道”,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
要概括。
(2023高三上•广丰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唐代)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加,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5.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表面看有
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
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湖酝酿气氛。
B.颔联是写洞庭湖的浩瀚无边。洞庭湖诉吴楚,浮日月,波浪
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
索不尽。
C.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自叙如
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但从整体来看,
与全诗联系不紧。
D.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
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整首诗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感时伤世的爱
国诗人形象。
16.颔朕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结合诗句赏析。
17.(2023高一下•江门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点的理想是“浴
乎沂”后,“,
(2)荀子在《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句是从反
面以水为例,表达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
“,”,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
才。
(3)《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
以能彰明他的德行,这两句话是“,Ho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三上•广丰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①,开始只限于
苏州一带,后来又以苏州为中心拓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
昆曲演唱的特点是“以字行腔”,演唱时有一定的腔格,不同于其他
戏曲可以根据演员个人条件随意发挥,②;定调、定腔、定板、
定谱。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这为昆曲的发
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也③,如汤显祖、洪
昇、孔尚任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原来娓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一
一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这是汤显祖《牡丹亭》中【皂罗袍】的
曲词。白先勇先生说:“昆曲就是我们后院最美的牡丹花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
芳心》,写林黛玉在听到《牡丹亭》的【皂罗袍】曲词时,心痛神痴,
眼中落泪。依据你对《红楼梦》的了解,说说《牡丹亭》为什么让林
黛玉如此伤感。
(2023高三上•广丰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红楼
梦》第十八回元妃省亲,元妃与王夫人、贾母的对话多用口语,①—,
如元妃说:“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
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
来。”因问:“薛姨妈、宝钗、黛玉因何不见?”王夫人答曰:“外眷
无职,未敢擅入。"后来再问:“宝玉为何不进见?”贾母答曰:“无
谕,外男不敢擅入。”母亲对女儿、祖母对孙女居然说这样的书面化
语言,显得刻板又僵化。
但这里的情境是,贾母和王夫人面对的不仅是孙女、女儿,②—
需要用一种非常严肃的书面化语言对答。从表面看,元妃说话情真意
切,而王夫人、贾母的书面语言似乎在控制情感,但深一步看,这种
语体的差异却暗含着礼仪的差异。贵妃对祖母和母亲用轻松随便的大
白话可以交谈,以此表现她的亲切,且祖母和父母却不可以如此,这
体现了皇家的尊严,一般而言,③一,这种身份和语体的差异反而
表现出贵族阶层的体恤下情,而下层则需要用合乎上层身份的语体来
应答,以此显示对上层贵族的尊重。语体的文白差异暗含着礼仪文化
的等级制度,其中还进一步蕴含着情与礼、忠与孝的冲突。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下面文段是元妃与父亲的对话,结合上面的文段内容,分析
父女二人的对话特征及其原因。
(元妃)隔帘含泪谓其父曰:“田舍之家,虽备盐布帛,终能聚天
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贾政亦含泪启道:
“臣,草莽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任凤鸾之瑞。今贵人上锡天
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奇、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
夫妇。且今上启天地生物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
臣子岂能得报于万一!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外,愿我君万寿千秋,
乃天下苍生之同幸也。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懑愤金怀,更祈
自加珍爱。惟业业兢兢,勤慎恭肃以侍上,庶不负上体贴眷爱如此之
隆恩也。”
(《红楼梦》第十八回)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
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三上•广丰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人生、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
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
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从以下两个话题中任选其一,阐述你的观
点。
话题一: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
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供借鉴之处?又有哪
些不足?
话题二:经典寓言的寓意是丰富的。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
了庄子“顺应自然规律”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
天性;
你怎么理解这寓言的寓意?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C
3.B
4.①“木”“落”“叶”都是入声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律
美。
②“木叶”在语体上比“树叶”庄重些。
③“木叶”是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可以使诗歌古雅,具有文化
内涵。
5.①文章引用屈原的诗句引出话题:“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
爱的形象。
②结构上采用递进式结构,主体部分论证“木”的艺术特征及其
原因,层次清晰,层层深入。
③论证方法上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列举含“木叶”的例
子,在“木叶”和“树叶”的对比中把论证推向深入。
【知识点】说“木叶";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
木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证特点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
此类题,首先要审准考查的是概念的本质特征还是外部特征,审准修
饰语,审准判断的性质,是选出“正确”选项,还是“不正确”选项,
是“最准确”,还是“不合文意”。其次,选定区间即找到题干与选项
在原文中的位置,通过与原文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
选择。最后,将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进行比照分析,看看是否有转述
错误;与题干比照,看看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正确理解文意和题意,确定筛选范围,然后准确
把握题干信息,筛选信息题往往考查的是选项的所答是否合乎题干的
所问,如果选项所答非所问,那么肯定是错误选项。最后要细心比照,
信息有显性信息,也有隐性信息;有文章中的真实信息,也有命题者
命制的作为错误选项的“虚假信息”。要反复认真分析比较,去伪存
真,作出正确的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
类题,首先要审题干,看清楚题目要求。如:不符合,不属于,不适
合,不能,最适合。然后找观点,在材料中找到题干所指定的观点内
容,这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最后分析四个选项,不管题目形式怎么
变,找到与观点对应的最佳论据,这一考查点实质不会变。注意如果
是选取“最”能支持观点的,就要在对比分析中找到最合适的一项。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原因分析概括的能力。解答原因分析
题,首先要把握题干提示的问题及指向的文本段落等。然后根据题干
要求,回读原文,在材料中分别圈点出表原因的相关语句。最后对圈
点出的相关语句进行修改整合,在此基础上写出规范、简明的答案。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以
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论点与情感角度分析其观点的鲜明;从
论证的角度,分析论证角度、结构、方法等方面,表现文章分析推理
的逻辑与用词的准确,严密;从论据与论点关系角度分析其叙例的凝
练和简洁;从用词,句式或修辞手法等角度,分析语语言的生动精炼
或严谨准确。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古代诗人写诗时不是如此"错误,说法绝对,原文为“古代
诗人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带有推测语气;
B.“文章先立后破”错误,文章先引述林庚观点,接着批驳,最
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属于先破后立;
C.“认为‘高树'和'高木’的形象不同……这就是‘木‘与‘树’
的不同之处”错误,原文说的是“'木'就是‘树'”“这就是‘木'与
'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强调二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选项以偏概全。
故答案为:Do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材料二的写作目的是……却有一字千里的差别”错误,材料
二的写作目的是阐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故答案为:Co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木落雁南度”的“木”写木叶渐脱,北雁南飞的秋季景象,
与“木"带有落叶因素和疏朗的清秋气息相同,适用于材料二;
B.“古木阴中系短篷”中的“木”写春季的高大古树,枝繁叶茂,
绿树成荫,说明“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也表明“树”和“木”
没有大的差别,可以反驳林庚的观点,适用于材料一;
C.“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的“树”写初夏水面上的柔枝婆娑,树
荫深绿,与“木”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的气息不同,
适用于材料二;
D.“庭中有奇树”中的“树”写春天庭院嘉美的树,满树绿叶,
茂密花朵,生气勃勃,没格“木”的微黄与干燥之感,也没有“木叶
”的疏朗的清秋气息,适用于材料二。
故答案为:Bo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原因分析概括的能力。
从“首先,‘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
一个短促的调子……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
可知,“木"“落”“叶”都是入声字,调子短促,读起来朗朗上口,有
韵律美。
从“其次,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
在口语中用得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可知,“木叶〃在语
体色彩上要比“树叶”庄重些。
从“更为重要的是……'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
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
内涵”可知,“木叶”是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不仅使诗歌显得古雅,
而且增添诗歌的文化内涵。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
从引出话题的方式来看,由材料二第一段"'袅袅兮秋风,洞庭
波兮木叶下。'《九歌》)……'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
钟爱的形象”来看,文章引用屈原的诗句引出话题:“木叶”成为诗人
们笔下钟爱的形象C
从论证结构上看,材料二采用了递进式的结构,第一二段为第一
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
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三至五段
为第二部分,也是主体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
什么有这些特征;最后一段是小结,强调理解“木”的艺术形象的重
要性:一字之差,差别千里。层次分明,层层深入,条理清晰。
从论证方法来看,运用举例论证,如“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
扫高木'(吴均《答柳悻》)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
田黄雀行》),……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论证“木”的第一个艺术
特征。运用对比论证,如“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
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
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将“树”
与“木”从颜色和质地上作了对比,来论证“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答案】6.B
7.A
8.①众人认为,黛玉的“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这两句诗,构思巧妙,别开生面,与别人不同。
②侧面描写,表现了黛玉超人的才华。
9.①李纨是年龄最大、受大家尊重的大嫂形象,她热情好客,
虽不太会作诗但善看诗评诗,为人公道不偏私。
②李纨在文中是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可以说是一个线索人物。
她在黛玉的启发下,提议大家都起个别号,提议咏白海棠,督促众人
完成诗稿并评判众人诗作。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红楼梦;
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古代白话小说;赏析、品味句子所蕴含的人
物情感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快速
浏览各个选项,圈画出重点信息,然后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
应,筛选信息类的选项应注意是否改变原文判断,最后根据“知识性
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确定答
案。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与分析的辨析能力。解
答此类题,首先要申请题干,回到原文明确定位,确定含义句在文章
中的位置,以便结合上下文回答,然后找出关键词,如找出有含义的
字、词、短语,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反语义、言外之意等,最
后结合文本整体内容进行理解分析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遵循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基本原则,对文中任何一个句
子的理解,都应该是在句与句、句与段、句与篇的联系中去分析认识
的。如果把句子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抽出来,与文章的整体脱节,就句
论句,就不能真正理解文章内容,也不能真正理解句子。然后以人物
思想情感为导向,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变化的方面,深入
理解句子的深刻内涵。最后,阅读是思维的过程,解题也是要有思维
过程的。有思维,才能有深度。阅读水平的层次标志着思维水平的层
次,要提高自己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的能力,就必须加强对自己深层
思维的训练。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特点及其在情节发展上作用的
能力。“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体现点”是
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在内容方面,有对环境的作用: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
更具典型性;对人物的作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隹格
或精神,刻画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对主题的作用:
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点明(深化、突出、丰富)……
主题;对读者感受的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
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如《祝福》口祥林嫂惨死的情节,引发
了读者对作品意蕴和人物命运的深入思考和探究。
在结构方面,照应前文;承上启下;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设置
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曲
折生动等。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探春毫不放在心上”错误。从原文“你别忙中使巧话来骂人
”来看,探春说黛玉是“使巧话来骂人”,且叫黛玉“潇湘妃子,而
黛玉听后则“低了头方不言语”,可见探春还是心有芥蒂的,否则也
不会用娥皇女英的典故刺得黛玉“不言语、
B.正确。
C.“思虑周全、谦和有礼”错误。这些词并不能表现探春思虑周
全、谦和有礼的性格,她坚持首次开社就在“今日”,可见她有主见
且要强。
D.“风格比较接近”错误。从原文“李纨道:'若论风流别致,
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落稿'”来看,李纨对黛玉与宝钗的
诗评价是,林黛玉的诗“风流别致”,薛宝钗的诗“含蓄浑厚,故二
人的风格不同。
故答案为:Bo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与分析的辨析能力。
A.“得到了众人的一致响应“错误。原文中只能看出李纨很积极,
“极是,何不大家起个别号,彼此称呼则雅。我是定了‘稻香老农’,
再无人占的”,其他人虽有起别号,但不能说众人一致响应。
故答案为:Ao
8.木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吴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这句话的背景。从文中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众人看了也都不禁叫好,说'果
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J”这是众人对黛玉诗句的评价,“比别人又
是一样心肠”是说黛玉所做的诗句构思巧妙,别开生面,与别人不同。
这是用众人对黛玉所做诗的赞赏,从侧面展现黛玉超人一等的才华。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特点及其在情节发展上作用的能
力。
①由“我们七人人起社,我和二姑娘四姑娘都不会作诗,须得让
出我们三个人去。我那里地方大,先在我那里作社”“宝玉道:'稻香
老农虽不善作却善看,又最公道,你就评阅优劣,我们都服的」”可
知,李纨是贾珠之妻,“序齿我大”,是宝玉的大嫂,也是众位姑娘的
大嫂,颇受众人的尊重;她热情好客,虽不太会作诗但善看诗评诗,
为人公道不偏私。
②从情节上看,由“黛玉道:'既然定要起诗社,咱们都是诗翁
了,先把这些姐妹叔嫂的字样改了才不俗李纨道:“极是,何不
大家起个别号,彼此称呼则雅。我是定了‘稻香老农',再无人占的。
”黛玉提议大家起别号,李纨积极响应,提议大家都起个别号,提议
咏白海棠,督促众人完成诗稿并评判众人诗作,可以说她是一个线索
人物,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答案】10.D
11.ACF
12.C
13.①我只听说君主要修养自己的品德,不曾听说怎样治理国家。
君主是日暑仪,人民是影子;日暑仪摆放得正,影子就会正。
②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自降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先例,这就又
在六国之下了。
14.①文本一重在强调君王应经常思考反省,积累德义;②文本
二提出君王要推己及人,推恩保民;③文本三则强调君王应树立榜样,
爱民好士。
【知识点】理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翻译;
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六国论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文
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常见实词数量较大,而且常常多义,用
法较灵活。因此,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并掌握正确的方法是推断文言
实词在具体语句中含义的关键。考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积
累,掌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从中找出规律,学会猜读(推断)文
言实词的词义。
(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通读全文,
弄懂大意。语感+答题策略。再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将能断开的先
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与上下文的联系。最
后借助“标志”,寻找方法。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凭借语法知识和
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点断后的句子是否讲得通,是否符
合情理、符合逻辑。要想提高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我们平时就要注意
学好课本中的经典文言课文,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
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培养语感;适当做一些专题
练习,加强运用。这样以后,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和实践中形
成。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题为
单项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首先四个选项基本按行文顺
序设置,用现代汉语表述,且内容属于文章主要部分。按顺序设置,
有利于快速找到信息区间进行文题比对。其次,每个选项均是先用一
个或两个四字格式短语对人物进行概括,然后举事例印证分析。(从
身世、爱好、才华、品格、治事等方面概括传主形象)最后,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项错误也非全错,而是错只在某一小点,往
往是“概括"无错,'''分析”格瑕。故在比对时可重点关注分析印证的
部分文字。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首先要读顺句子或语
段,读顺了翻译就成功一半;句中重要实词虚词解释要注意结合上下
文推断;翻译时应注意文言文的句式,语序的变化调整,省略成分的
补充;注意译句的通顺上口,书写认真。古文翻译重在直译,字字落
实。除此之外,还要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
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选项中给出
的解释,可代入句中,结合上下文,反复印证。另外要特别注意词的
多义、词的活用、词的古今异义、通假、词的偏义等文言现象。平时
我们积累的一些成语中个别语素的解释。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在初读
原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再做到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审设问,明
方向。即审清题干,明确范围、指向、要求;第二,读文本,定范围。
即再读文本,带着“指向”筛选重要信息;第三,用技巧,组答案。
即整合归纳,用自己的语言精准表达。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
A.正确。
B.正确。
C.正确。丈量c/估计,考虑。含义不同。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恒功率软启动交流开关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北京物资学院《文创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幼儿园采摘柚子课程设计
- 增项合同范本
- 2025版高科技材料采购合同规范文本
- 企业租赁经营合同范文
- 2025年度大数据技术设计保密与行业应用合作协议3篇
- 《野性的呼唤》读书心得领悟感想
- 车辆进出道闸车牌识别系统采购安装调试合同模板模板
- 公司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样本
- 杏树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临床实验室管理》课程标准
- ACL导管维护三步曲临床应用
- 《计算智能》课件
- 短视频运营获客短视频如何打造
- 中学名著导读课程设计
- 典范英语2a练习册
- 汽车二级维护操作技术课件
- 建筑与市政施工现场安全卫生与职业健康通用规范培训课件
- 《食品安全知识》课件
- 婚礼筹备日程表完整版(表格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