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药外用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4700字(论文)_第1页
《我国中药外用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4700字(论文)_第2页
《我国中药外用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4700字(论文)_第3页
《我国中药外用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4700字(论文)_第4页
《我国中药外用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4700字(论文)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中药外用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目录TOC\o"1-2"\h\u8738我国中药外用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6460关键词:中药外用制剂;皮肤;黏膜;创面;微生态 178711中药现代外用制剂发展现状 244321.1橡胶贴膏剂 296381.2凝胶贴膏剂 2168891.3乳膏剂 2186041.4靶向制剂 3108762中药外用制剂研究面临的关键问题与可能解决途径 3185642.1关键物质基础不明 3298082.2外用吸收效率低 3116002.3慢性创面难以愈合 483713中药外用制剂研究趋势 4124653.1创新材料研究 4137493.2创新技术应用 5280003.3创新制剂研究 52984结语 510396参考文献 6摘要:中药外用制剂历史积淀深厚,作用优势特殊,但是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受到了一些制约。作者在对中药外用制剂的研制过程进行了综述、综述了中药传统与现代外用制剂的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药外用制剂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及可能解决的方法,并提出中药外用制剂研究发展趋势。外用制剂及口服、注射制剂呈“三分天下”之势,中药外用制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键的物质基础不明确的问题上、外用吸收效率不高,慢性创面不易愈合等3个关键问题,有望通过仿生膜分离技术、中药挥发油促渗剂的研制及创面微生态调节解决了这一问题。今后中药外用制剂的研究重点可能是创新材料的研究、创新技术的应用、在创新制剂的研究及微生态的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关键词:中药外用制剂;皮肤;黏膜;创面;微生态中药外用制剂就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制剂,在皮肤,黏膜上直接用药、创面及其他人体表面中药。按递送部位的不同,中药外用制剂可分为经皮外用制剂两大类、黏膜及创面外用制剂。中药经皮外用制剂可分为局部作用制剂与全身作用制剂两大类,前者起到镇痛,抗炎的作用、止痒和其他局部作用占主导地位,后者则要求有效成分在进入血液中透皮吸收后才能起作用。中医黏膜外用制剂可分为口腔黏膜、鼻腔黏膜、眼黏膜、肺黏膜、直肠黏膜、阴道黏膜和其他外用制剂。不得不提的是,中药创面外用制剂发展历史悠久,理论积淀丰富,“煨脓长肉等”等治法则在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及其他慢性创面中有着广泛的用途。1中药现代外用制剂发展现状1.1橡胶贴膏剂橡胶贴膏剂是指将原料药物和橡胶及其他基质均匀混合而成的膏剂,涂覆在背衬材料表面的一种贴膏剂。它黏附性强,不需要加热,就可以贴在肌肤上,携带方便,便于使用,用于腰颈椎病,关节炎,肩周炎等、风湿痛及其他疾病的治疗有很好的前景。但由于背衬材料的透气透湿性较差,N,N'-双水杨醛缩-1,2-丙二胺及橡胶中水溶性蛋白等生产残留物,橡胶膏剂容易引起皮肤接触性皮炎及超敏反应,出现荨麻疹样,多形性红斑样,湿疹样,红皮病样等各种形式。研究发现,利用多孔或微孔橡皮膏研制聚合薄膜及其他背衬材料能有效地提高橡皮膏剂透气透湿性,利用KH-550修饰Fe3O4磁性粒子脱蛋白或天然橡胶与合成橡胶及苯乙烯类热可塑性弹性体混合使用能有效地控制橡胶膏剂对皮肤的刺激性。1.2凝胶贴膏剂凝胶贴膏剂又名巴布剂、凝胶贴膏等,原产日本泥罨剂,系由原料药物和适当亲水性基质均匀混合,涂在背衬材料表面而成的一种贴膏剂,多用聚丙烯酸钠,聚乙烯醇等水溶性高分子材料、以聚维酮等为底物。凝胶贴膏剂的载药量较高,皮肤相容性好,良好的释药性能和耐老化性能,可重复贴敷是现代中药外用制剂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早期的中药凝胶膏剂常用于软组织挫伤,关节炎,腱鞘炎,骨质增生等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等、骨质疏松及其他外伤与骨病,随着药用高分子材料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癌症,肝硬化,哮喘等疾病中、关于疟疾和其他疾病治疗的研究亦越来越多。电致孔,离子导入,超声导入,微针等、热消融和其他物理促渗技术在中药凝胶膏剂中的应用,实践证明,它能明显地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作用,帮助全身发挥作用。1.3乳膏剂乳膏剂是指原料药物在乳剂型基质上溶解或者分散而成的均一半固体制剂。相对于软膏剂而言,乳膏剂基质对油脂、水都具有一定的亲和性,对于皮肤的正常功能几乎没有影响。已有研究通过分析1956—2019年间报道中药乳膏剂的相关文献,总共对148份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它是皮肤科(126篇,85.14%)最常用的药物,并且以O/W型基质应用最多(83.13%),用药频率最多一天两次,但是临床应用中受到病人主观性的影响比较大,必须进行规范。1.4靶向制剂靶向制剂就是把中药的提取物、有效部位或者有效成分,由合适载体递释,在作用部位选择性富集的制剂。随着中药近代外用制剂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中药外用靶向制剂的研究也在逐步增加,既可加载抗炎,抗菌、镇痛及其他药物在皮肤类疾病中的应用,还可加载在肿瘤治疗中使用、心血管病及其他药物经外用达到病变部位,起到全身作用,已有研究报道中药或者中药成分为党参总皂苷,人参皂苷等、独活挥发油,紫杉醇,姜黄素,丹参素,黄藤素,补骨脂素等、其中雷公藤内酯,银杏内酯,长春新碱,辣椒碱,马钱子碱,青藤碱,连翘,苦参,地龙。中药外用靶向制剂,其靶向途径还涵盖被动靶向、主动靶向与物理化学靶向相结合,例如,Zhang等制得了透明质酸改性载姜黄素醇质体,并与一般醇质体进行了比较,可以减少药物泄漏,明显提高透皮效率,通过CD44对炎症部位进行靶向,延长皮损部位停留时间,缓解银屑病模型动物炎症反应。然而目前中药外用靶向制剂多递送中药活性成分单体,很难体现中药在治疗上的特色和优势。2中药外用制剂研究面临的关键问题与可能解决途径2.1关键物质基础不明不同于化学药物,中药的组成通常比较复杂,作用的物质基础难以充分阐明,这使外用制剂的研究变得十分困难。因关键物质基础不明确,不论从质量控制,吸收效果、作用机制均难完全解释,由此严重制约着中药外用制剂的现代化进程。近年来仿生膜技术、原位分析技术逐步成熟等,给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可能性。除了创面及黏膜,外用以皮肤途径为主,以扩散吸收为主。仿生膜技术在最近几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已能模拟皮肤的通透性,为此,将仿生膜技术用于中药复杂组分中能通过皮肤的成分的分离,采用分析手段和药效学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可望明确中药外用制剂整体发挥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2.2外用吸收效率低外用多采用经皮外用,皮肤角质层是人体内最难透过的一道屏障,致使中药有效成分在外用时吸收效率越高,效果越差,尽管用量较大,但是真正能透过角质层屏障成分很少。尽管物理促渗技术,如微针和超声导入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现在使用最多的是、用起来最便捷,最节约的方法还是加入透皮促渗剂。中药和天然药物最本质的差别是是否有中医药理论作指导,其中药性理论在中药理论中处于中心地位。以药性理论为指导,研发效率较高、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剂以其“药辅合一”的特点,成为解决其吸收难题的重要手段。中药挥发油属于透皮促渗剂的大类别,本实用新型透皮促渗作用强,安全、药效协同等三大优点,常可直接组方药用,统计表明,《新编中成药》第2版收录处方99种首,含有中药挥发油外用制剂。但目前多套用化学促渗剂研究模型进行中药挥发油的研究,常简单地通过中药挥发油考察其透皮促渗作用来筛选有效成分,中药挥发油的种类很多,中药外用的有效成分比较复杂,这一研究模式的运用,不啻是大海捞针。2.3慢性创面难以愈合慢性创面通常为皮肤伤口4周以上不愈合或创面不断反复无明显愈合趋势的难愈性创面,常发生于中老年人群,糖尿病溃疡是最常见的溃疡类型(约占35%),给病人及家属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心理负担。慢性创面常并发感染,目前使用抗生素治疗,易引起耐药。。靶向制剂就是把中药的提取物、有效部位或者有效成分,由合适载体递释,在作用部位选择性富集的制剂。煨脓与创面微生态密不可分,中药对创面微生态的调控作用对感染的控制作用可能较西药抗生素对杀菌群的直接作用对慢性创面的愈合更为有利,研究调控创面微生态平衡对创面愈合作用的相关性,可能是中药外用促慢性创面愈合须明确的主要作用机理,基于此,开发出利于调节创面微生态平衡中药现代外用制剂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化前景。另外创面微生态与肠道微生态有无直接的关联,更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研究领域。3中药外用制剂研究趋势3.1创新材料研究创新材料为中药外用制剂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依据,如何既尊重中药传统制剂的特性,又能开发出创新材料,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黑膏药为我国传统中药外用制剂中最具特色者,但其基质通常对药物溶出不利。据报道,黑膏药和聚乙二醇(PEG)通过静电纺丝技术生产复合纤维,溶出度实验结果显示,较常规黑膏药,难溶性成分血竭溶出明显增加,复合纤维PEG的含量在85%时溶出量最多。另外还报道了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及高分子材料对黑膏药基质的微观结构进行还原的方法,由此开发了一种新型经皮给药基质,其载药和释药行为均符合黑膏药的特点。另外还发展了细菌膜等新的生物材料、内源性细胞膜及细胞外囊泡对中药外用制剂载体进行功能化(如靶向、智能响应等)亦是今后可能关注的重点3.2创新技术应用中药的复杂成分常使外用制剂的研究面临许多困难。以透皮促渗剂的研究为实例,传统研究常通过考查透皮促渗剂中有效成分促渗效果进行评价,无论是透皮实验还是成分分析,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实验效率非常低,耗时常需3~5d,且成分复杂,分析难度大。在对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剂的研究中,皮肤电阻动力学的问世,可直接测量施用促渗剂时皮肤电阻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历程,测定可在1h之内进行,对比空白溶剂,可计算透皮促渗指标,显着提高透皮促渗评价的效率。目前证实皮肤电阻动力学技术和皮肤角质层屏障功能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并与常规透皮促渗评价方法平行性较好。故对中药外用制剂的研究,采用高通量评价技术将极大地提高制剂研发效率,提升制剂水平。3.3创新制剂研究尽管中药近代外用制剂已向靶向制剂方向发展、智能响应制剂等,但因其载药效果有限,通常只递释中药单体成分,它和化学药物制剂已经没有本质的区别,可考虑利用多元载体技术解决该问题。例如银屑病就是一种难治性疾病,莪术油抗银屑病的疗效已知的机理是抗角质细胞增生,抗血管新生。以环糊精包合物脂质体为载体的多元载体,将莪术油及莪术油环糊精包合物负载于脂质体脂质双分子层及内水相中,制得双重载药脂质体,脂质体从表皮放出双分子层莪术油,可对角质细胞产生抑制增生及抗炎作用,且同步释放的血管靶向肽cNGR改性莪术油环糊精包合物可靶向递送,起到抗血管新生的效果,从而发挥中药在多靶点协同作用方面的优势。4结语尽管中药近代外用制剂已向靶向制剂方向发展、智能响应制剂等,但因其载药效果有限,通常只递释中药单体成分,它和化学药物制剂已经没有本质的区别,可考虑利用多元载体技术解决该问题。但在近现代,中药外用制剂开发是与口服相对而言的、注射制剂严重落后,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书共收中药制剂1607种,其中外用制剂只占5.1%,已达到边缘的境地。以及国际市场,外用制剂的发展日新月异,预计呈现和口服、注射制剂呈“三分天下”局面。针对上述情况,必须正视问题、应对挑战,坚持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临床应用的现实需要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交叉创新,将中药外用制剂继承并发扬光大。参考文献[1]夏芬.基于专利视角的中医院中药制剂的发展策略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2]赖静怡.近10年中药外用制剂质量标准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8):3.[3]于妮娜,马振友,侯鸿军,等.论皮肤外用中药制剂的机遇与发展[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8,041(004):21-23.[4]张平平.中药临方制剂技术的发展现状及研究策略[J].前卫,2022(23):3.[5]尹少平、徐泽宇、闵文、孙旭、陈军.中药外用制剂在慢性创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