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本常识_第1页
中医基本常识_第2页
中医基本常识_第3页
中医基本常识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本常识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1、整体观念:(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2)人与环境的关系:自然与社会环境。2、辨证论治:运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史的有关情况,进行分析、综合,辨明病理变化的性质和部位,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侯”,这个过程就是“辨证”,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称为“论治”。辨证是决定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二、阴阳五行学说:1、阴阳的含义:指自然界一切事物与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同时也可以代表一事物内对立的双方。2、阴阳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与互根(依存)。(2)阴阳的消长与转化:阴消阳长与阳消阴长。3、区别:凡一切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机能亢进的,都属阳。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物质的、机能衰减的,都属于阴。三、脏腑:五脏、六腑、奇恒之腑。1、五脏:心、肝、脾、肺、肾。功能:生化和贮藏精、气、血、津液。2、六腑: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功能:受纳、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3、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态似六腑,功能似五脏。虽是中空器官,贮藏精气血津液,但不外泻,不与外界相通,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四、(一)、脏功五能:1、心:主血脉,主神志。2、肺:主气,主宣发肃降,主行水,助心行血。3、脾:主运化,统摄血液。4、肝:主疏泄,藏血。5、肾:藏精,主水液,主纳气。(二)六腑功能:1、胆:储藏和排泄胆汁。2、胃:受纳、腐熟水谷。3、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4、大肠:传导糟粕。5、膀胱:贮存与排泄尿液。6、三焦:(1)上焦:包括心肺,主宣发敷布,指心、肺输布,将水谷精气布散全身,以温养肌肤、筋骨,通调腠理。(2)中焦:包括脾胃,主腐熟,运化水谷,即指脾胃消化、吸收、传输营养物质,化生营血。(3)下焦:包括肝肾膀胱。主泌别清浊、排泄废物。五、经络:由经脉和络脉组成。1、经脉: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1)十二正经:太阴、少阴、厥阴三阴经和太阳、少阳、阳明三阳经,六经手足各一,合成十二正经。(2)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2、络脉:别络、浮络、孙络。六、病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1、六淫:风、寒、暑、湿、燥、火。2、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3、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4、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七、诊法:望、闻、问、切。1、望面色:正常人,面色微黄、红润光泽。病色:青、赤、黄、白、黑。(1)青色:主寒,主痛,主淤血,主惊风。(2)赤色:主热。(3)黄色:主虚,主湿。(4)白色:主虚,主寒,主失血。(5)黑色:主肾虚,主水饮。2、望舌:正常舌象是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薄白苔。称“淡红舌,薄白苔”。(1)望舌色:淡白舌:舌色较正常浅淡,主寒证、虚证。多为阳气虚弱、气血不足之象。红舌:舌色较正常深者,主热证。如舌鲜红少苔或无苔,为阴虚火旺,红而干,为热盛伤津。绛舌:舌色深红者,主热盛。外感热病见此舌,为邪热入于营血,内伤杂病,多为阴虚火旺。舌面光滑如镜,为胃阴大伤;舌绛干枯,为肾阴已涸。紫舌:舌色青紫者。多见于淤血病变。(2)望苔色:白苔:主寒证。苔薄白而润,多属风寒表证;薄白而干,多为外感燥邪;苔白厚滑腻,多为痰湿内停,或食积不化;白厚干燥,多为寒邪内盛、津液不足。黄苔:主热证。其色越深,奇热越重。微黄薄苔,多属外感风热;黄而厚腻,多为湿热积滞;黄厚干燥,多为热盛伤津。灰苔:既主里热证,亦主里寒证。其灰黑而润,多为里寒证;灰黑而腻,多为寒湿蕴积;灰黑而干,多为燥热伤津。黑苔:主热极,又主寒盛。常见于疾病的严重阶段。苔灰黑而燥,为热极津枯,灰黑而滑润,多为阳虚寒盛。八、八纲辨证:八纲,指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类证侯。通过四诊所得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根据病变部位、性质以及邪正盛衰情况,归纳为八类基本证侯,称为八纲辨证。九、治疗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传统的内服药物治疗方法。十、(一)中药性能:1、四气:寒、热、温、凉。2、五味:辛、甘、苦、酸与涩、咸、淡。3、归经:引经药。4、升降浮沉:对人体作用趋向的一种性能。5、毒性:不良反应及损害性。(二)中药的配伍:单行、相须、相使、相恶、相畏、相杀、相反。十一、辨证择食:(一)食物划分为温、热、凉、寒、平五类。1、温性食物:具有温中、补气、温散、通阳、暖胃、行气等功用。适宜于素体阳虚,或感受寒邪的病证。这类食物比热性食物平和,但仍有一定程度的助火、伤津耗液倾向,凡热证及阴虚有火者慎用或忌用。2、热性食物:具有温中祛寒及益火助阳的功用。适宜于寒邪内侵、阳气受困的脏寒证和心肾阳虚,阴寒内生,四肢厥冷的病证。若阳虚不甚者,应在用量上加以控制。热性食物多辛香燥烈,容易助火伤津,凡热证及阴虚火亢者忌服。3、凉性食物:具有清热解毒、养阴清热、清肝明目的功用。适用于发热、痢疾、痈肿疮毒以及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里热证。但久服能损伤阳气,故阳虚、脾气虚者慎食。4、寒性食物:具有清热解毒、清热泻火、清热凉血的功用。适用于发热较高,热毒深重的里实热证。久服、多服均能伤害阳气,故阳气不足、脾胃虚者慎食。5、平性食物:这类食物没有明显的寒凉或温热的偏性,但其味有酸、苦、甘、辛、咸之别,因而对五脏六腑各有不同的选择性。由于性味平和,不致积热或生寒,故为人们日常所习用,也是病人饮食调养的基本食物。(二)饮食禁忌:1、虚寒证:脾胃功能不良者应忌食生冷瓜果及生冷蔬菜,以免再度损伤脾胃功能。2、阴虚阳亢者:血证、咳嗽、耳疾、目疾、热性病、痔瘘、疮、痈等患者忌吃辛热的葱、蒜、生姜、胡椒、花椒、辣椒、桂皮、白酒等,以免散气伤阴、耗血损目、生痰动火。3、外感诸病、黄疸、大便滑泄:忌食油腻厚味,以免妨碍脾的健运。4、患各种皮肤病及可能复发的痼疾:忌吃黄鱼、带鱼、虾蟹、蚌肉、淡菜、紫菜等海腥类食物。另外,香菇、蘑菇、竹笋、芥菜、雪里蕻、公鸡、鲤鱼、牛肉、母猪肉、猪头,以及一切疫死兽肉也均为动风、生痰助火之品,它们能诱发旧病,加重新病。5、肝阳肝风病人:忌吃鹅、公鸡、鲤鱼、猪头等。十二、针刺疗法异常情况的预防及处理:(一)晕针:表现: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出汗,心慌,四肢发冷,表情淡漠,甚则可见神志昏迷,扑倒在地,二便失禁,唇甲青紫,脉微细欲绝。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取出。不管程度轻重,均应使患者平卧,头少放低,保暖,夏天通风,用指甲掐人中、中冲,向上轻推内关,因热开水或糖开水,片刻即可恢复正常。昏迷者掐人中、中冲;大汗揉按复溜;气短及昏迷难醒灸气海、百会,或针刺内关。若不凑效,可采用其他急救措施。预防:对初次接受针刺治疗者,对精神过度紧张或身体虚弱的患者,须先做好解释工作,以消除畏针心理。体弱者慎刺;过饥、过饱、醉酒、劳累、大失血者勿刺;剧烈活动后应适当轻刺;大汗者应止汗为先,勿妄刺。针刺时尽可能选用卧位,取穴不可过多,手法(刺激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原则。行针和留针时,要随时观察患者神色,询问患者对针刺的感受。若有晕针先兆,应及早采取措施。(二)滞针:表现:针呆滞在体内,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处理:如属肌肉紧张而滞针,则嘱患者消除紧张心理,放松(局部)肌肉,并在滞针周围按揉,或在附近加刺一针,肌痉挛即可缓解。若无肌紧张现象,针感不似弯针样,胀痛,无针柄歪斜,则多属肌纤维缠滞针身,此时切勿捻转,应将针轻轻提插以退掉针上所缠绕的肌纤维。预防:针刺时消除患者紧张心理,避免突然触电感样刺激,捻针幅度不宜过大,不单向连续捻转。(三)弯针:表现:针身弯曲,针柄倒向一侧,提插捻转困难,患者感觉胀、痛。处理:如因体位改变所致,应先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否则切勿移动),而后顺着针柄倾斜方向,缓缓地向外退出,切忌强力捻转拔针。预防:施术者要思想集中,操作熟练,针前选好体位,嘱患者勿移动,并注意防止外物碰撞。(四)断针:表现:针身折断,残端留在患者体内。处理:嘱患者不要紧张,勿动,以防断端向肌肉深层陷入。断端外露,可用手指或镊子取出;断端与皮肤相平,可挤压针孔两旁,使断端外露,再取出;如断针完全陷入肌肉,应在X线定位后,手术取出。预防:认真检查针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