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 -【知识精研】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 -【知识精研】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 -【知识精研】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 -【知识精研】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 -【知识精研】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东周建立时间?分为哪两个历史时期?起止时间?2.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方面的表现?工商业繁荣特征?3.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各自政治特点?具体表现?周王室灭亡时间?战争特征?4.华夏认同的含义?原因?5.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时间?具体内容?影响?6.思想文化春秋时期代表人物?地位?百家争鸣的目的?内容主张?影响?自主学习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战国771BC,申国联合犬戎攻破镐京770BC,周平王东迁没落中的天子

材料一:(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肩。——《左传·桓公五年》

材料二:周赧王负责(债),无以归之;主迫责急;乃逃于此台;后人因以名之。

——班固《后汉书》思考: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周王室势力衰微,政治地位急剧下降,分封制名存实亡。崛起中的诸侯材料:

管仲治国的首要举措,是对内政进行大规模的整顿,当时主要推行了三项重要的内政措施。一是整顿地税征收办法,实行“相地而衰征”………二是调整行政管理办法,实行“叁其国而伍其鄙”………三是加强对军队的建设,实行“作内政而寓军令”。--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相地而衰征”,即将土地划分给农民,实行分田到户的个体经营,然后按土地质量和产量,让农民将收获的一部分以赋税交给国家。这样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齐桓公这些作为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争当霸主齐、晋、楚、吴、越先后建立霸权材料: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根据材料可知管仲的主张是什么?

根本目的是什么?加强华夏各国的联系,共同对抗少数民族的威胁。根本目的:

借“尊王攘夷”名义扩张自己利益,实现齐国的霸权华夏观念形成,形成于春秋时期这一主张保证了华夏诸国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稳定秩序。材料

赤狄各部虽盛极一时,然由于它们彼此互不统属,力量很分散,后来实际处在中原各邦的包围之中,逐渐处于艰难的守势。终于,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至鲁成公三年(前588)的六年时间里,赤狄被晋邦各个击破,其人口和地盘尽入晋邦。至此,古老的鬼方已完全被华夏族征服。大多数赤狄人应成为晋邦的治下之民,充实了晋邦的人口,也是日后形成的汉民族之一员。---张海:《清华简(系年)四则春秋战国史事考》材料说明春秋时期民族关系方面出现了怎样的变化?战争加速民族交融到了战国以后,这种融合和交流的速度不断加快,进一步加强了华夏族的力量华夏认同: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自身所属的华夏民族和华夏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影响:华夏族发展壮大,进一步打破宗法血缘关系,有利于从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过渡: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为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创造条件。分析春秋到战国时期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兼并战争频繁,大量国家被兼并,局部统一材料:

荀况的统一国家的设想见于《荀子·强国》篇。……主张以秦国强盛的国力为基础建立理想的统一国家,通过讲诚信,使他国能够服从秦的命令,入朝秦国。----张功:《战国后期统一国家设想探析》,载《秦汉研究》材料体现荀子的主张是什么?主张秦国用实力和诚信实现统一,仍然保留各国;“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划(chǎn),不得休息。”——《吕氏春秋》战国中后期,大一统思想产生,统一逐渐成为一种历史潮流。在争霸过程中,大量国家被兼并,实现了局部统一,又蕴含着走向最终统一的因素。发展中的经济材料:

战国时期农业产量较前有了提高。据李悝分析百亩地(即今31.2亩)可生产粟33石4斗4升。这在两千多年以前是相当高的。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第10页内容,指出材料中出现了什么现象?并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现象:农业产量提高,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原因:铁犁牛耕的出现并逐渐推广;生产技术的进步;各国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生产关系调整,土地私有制确立农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材料:

春秋战国间,用兵的数量还在十万左右。……到战国中期以后,参战的军队,数量既多,死伤也多。公元前293年秦将白起大破韩魏联军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战争规模扩大的原因有哪些?各国人口增加;军队动员能力增强为了应对大规模的战争,国家必须要增强集权能力,提高国家的资源汲取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对社会触动最大的一次变法是秦国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领域措施影响政治推行郡县制、什伍连坐强化统治,加强基层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促进经济发展军事奖励军功、废除贵族特权打击贵族势力,瓦解旧制度社会变大家庭为小家庭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扩大兵员,增加税收变法基本内容:富国、强兵、君主集权(中央集权)影响:符合历史潮流,推动秦国的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政治制度使秦国实现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变法运动为什么会成为战国时期的一种社会潮流(历史的必然)?材料:

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国家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建立封建政治和经济秩序,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如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主张发展生产;颁布《法经》。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教材课后拓展探究材料)战国时期变法背景: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宗法分封制等旧制度不断瓦解;铁犁牛耕,经济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发展;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掌握政权,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在他们的推动下,各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改革旧制,建立新制,富国强兵。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十家:九流以外加上小说家。——西汉·刘歆《艺文志》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思考中的哲人材料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黄怀信校释:《论语·颜渊第十二》孔子提出的“仁”“礼”思想与当时的时代发展有何关系?春秋期礼崩乐坏,社会混乱失序,孔子希望恢复礼乐制度,以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材料: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陈鼓应:《老子注泽及评介》材料反映了老子的什么思想?对现实不满,渴望无为而治,甚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学派代表主张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墨家墨子阴阳家邹衍“仁”、“以德治民”、“礼”、“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仁义、王道”、君舟民水、隆礼重法、“性恶论”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辨证法思想、无为而治逍遥自由兼爱、非攻、尚贤主张加强君主集权,以法治国五行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生相胜”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有何影响?出现原因:社会大变革(礼崩乐坏,新的经济、政治制度不断确立),新兴地主阶级需要新的治国之道;士阶层的崛起(私学兴起),推动百家争鸣;统治阶级礼贤下士,学术相对宽松自由;经济与交通的发展(人才流动),为百家争鸣创造条件。主要影响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大发展,②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影响深远③给后世留下了立足现实、关注社会,兼收并蓄、融合创新,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等知识分子优秀品质阶段特征经济上。由于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不断确立;农业得到发展,工商业繁荣,新兴阶级(阶层)出现,要求进行各项变革。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