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福建省三明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三明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三明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三明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三明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福建省三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试卷分选择题部分和材料解析题部分。2,所有答案请答在答题卡上。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材料解析题答案请用黑色水笔写在相应的答题卡上,不得超出答题扫描区作答。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图是2022年三星堆出土的顶尊蛇身铜人像(复原图),铜人像具有古蜀文明的特征,方座铜器是先周文化的代表,尊是中原文化的代表。它反映了()A.中华文化之间交流频繁 B.古蜀国青铜技术遥遥领先C.华夏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D.西周青铜礼制文化的开端【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铜人像具有古蜀文明的特征,方座铜器是先周文化的代表,尊是中原文化的代表,这三种文化因素集合到同一件器物上,生动地展示了三星堆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华夏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华夏文明起源多元一体,仅从一件器物不能体现“交流频繁”,排除A项;材料没有将古蜀地区的青铜铸造技术和其它地区进行比较,无法得出比较性结论,排除B项;仅从器物的造型不能得出“西周青铜礼制文化的开端”,排除D项。故选C项。2.酒是中华礼仪文化的一种符号。殷人尚酒,周建立之后,周公汲取商好酒而亡的教训,对饮酒做出严格限定,只有大的祭祀可以礼节性饮酒。材料反映出()A.尚酒是殷商灭亡的主要原因 B.酒是祭祀的必备品C.西周在礼仪追求方面更理性 D.商周小农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殷人尚酒,周建立之后,周公汲取商好酒而亡的教训,对饮酒做出严格限定,只有大的祭祀可以礼节性饮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统治者在吸取吸取商亡教训的基础上,对于酗酒进行了严格限制,只有大的祭祀可以礼节性饮酒,这体现了西周在礼仪追求方面更理性,C项正确;殷商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矛盾的尖锐,“尚酒是殷商灭亡的主要原因”说法错误,排除A项;“酒是祭祀的必备品”是表面现象,排除B项;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不是商周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3.战国时期各国职事官数量普遍增加。秦国所设职官有工官、盐官、铁官等;楚国有掌管各个行业的工尹、宫厩尹等;赵国设有司工、司寇、工尹、太卜等。这说明战国时期()A.官员职责专业化 B.官僚政治的确立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变法运动的兴起【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秦国所设职官有工官、盐官、铁官等;楚国有掌管各个行业的工尹、宫厩尹等;赵国设有司工、司寇、工尹、太卜等。”可知,各国设置了专业的官员管理,说明官员职责专业化,A项正确;官僚政治的确立的标志是郡县制的确立,排除B项;战国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变法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4.里耶秦简记载,秦迁陵(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存在“槎田”(刀耕火种)和“垦田”两种土地形式和耕作制度。“槎田”的耕种者是濮、越、巴、苗、土家族等民族的先民,“垦田”耕者是来自外地的“秦人”。由此可见秦迁陵县()A.存在大量戍边军民 B.生计方式受中原影响C.耕作方式日益完善 D.农耕经济占优势地位【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朝迁陵存在刀耕火种和“垦田”两种方式,其中“槎田”的耕种者是濮、越、巴、苗、土家族等民族的先民,而“垦田”的耕种者主要是来自外地的“秦人”,这说明随着秦朝的统一,迁陵(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有中原地区的人口迁入,影响了当地的土地形式和耕作制度,即生计方式受中原影响,B项正确;秦迁陵并非边疆地区,排除A项;秦迁陵地区存在两种不同的耕制度,并不能看出当时当地的耕作制度趋于完善,排除C项;材料列举的两种耕作制度都属于农耕经济,因此材料没有将农耕经济和其它经济进行对比,无法证明当时当地农耕经济占据优势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5.如图为现代学者绘制的某项汉代经济政策示意图。据图可知,此举()A.政府加强对商业垄断 B.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C.抑制了地方豪强势力 D.保证了市场秩序稳定【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根据示意图可以看出,均输法下,国家可以低价采购物品,将地方贡品高价销售至有需求的地方,增加了财政收入;平准法则是政府低价购入商品,平价出售,以维护物价稳定,增加财政收入。这两项举措都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B项正确;平准法并非政府对商业的垄断,排除A项;均输法和抑制地方豪强无关,排除C项;均输法和市场稳定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6.东晋建立之初,高门琅邪王氏当权。王导担任宰相,司马睿即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材料反映了()A.相权转移 B.朋党之争 C.外戚专政 D.士族专权【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据材料的“王与马,共天下”可见王导作为士族的势力庞大,可与天子掌控天下,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相权膨胀,排除A项;朋党之争是唐朝的党派之争,排除B项;王导担任宰相,不是外戚,不属于外戚专政,排除C项。故选D项。7.如表描述的是唐朝与西北地区诸民族关系的唐诗,此类诗歌()作者诗名诗句窦威《出塞》匈奴屡不平,汉将欲纵横周繇《送人蕃使》早终册礼朝天阙,莫遣虬影染塞霜诗名张籍《送和蕃公主》塞上如今无战尘,汉家公主出和亲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表中唐诗反映出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时,运用了战争、和亲、册封、经济交流等多种方式,属于文献史料,可与文化遗存互证,C项正确;创作源于社会实践,不是艺术想象,排除A项;“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的说法夸大了诗歌的作用,排除B项;“诗歌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的说法错误,学者不发掘,价值也在,排除D项。故选C项。8.唐初统治者接受隋末滥用民力而导致农民起义这一深刻教训,不得不作出可以绢布代役的规定,即农民空闲可出役,农忙则可以绢布代役。这一做法()A.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B.加剧了社会矛盾 C.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D.引发了土地兼并【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唐实行了租庸调制,和魏晋时期相比,增加了庸,即农民空闲可出役,农忙则可以绢布代役,这样避免了滥用民力,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A项正确。租庸调制的推行减少了社会矛盾,排除B项;租庸调制的推行农民农民空闲可出役,农忙则可以绢布代役,没有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排除C项;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物,与赋税制度关联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9.如图为宋中央官僚机构的运行方式,由此可见,宋朝政府运作推崇宋:二府三司()A.强干弱枝 B.崇文抑武 C.内轻外重 D.事权分立【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宋中央官僚机构的运行方式是二府三司,把宰相的行政权、财权、军权一分为三,中书门下掌行政权,三司掌财权,枢密院掌军权,形成事权分立,D项正确。强干弱枝指的是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权力,与材料不符合,排除A项;崇文抑武指的是北宋在选官方面多用文官,避免武将会造反,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内轻外重主要体现在唐朝的地方治理上出现的问题,地方设置藩镇造成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10.《东京梦华录》这样描述;凡饼店,有油饼店,有胡饼店。饼店每案(桌)用三五人捍剂卓花入炉。自五更,卓案之声远近相闻。皇建院前郑家最盛,有五十余炉。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民族交融频繁 B.市突破了时空限制 C.商业发展繁荣 D.饮食服务设施完备【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凡饼店,有油饼店,有胡饼店。饼店每案(桌)用三五人捍剂卓花入炉。自五更,卓案之声远近相闻。皇建院前郑家最盛,有五十余炉”可知,材料反映了宋代面食品类很多,满足了人们多样的饮食消费,反映了当时商业发展繁荣,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当时商业发展繁荣,与民族交融频繁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B项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饼店状况,不能得出“饮食服务设施完备”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1.北面官使用契丹族官制,官员基本为契丹族人担任,掌握军政事务,是辽朝最高权力机构。南面官是效仿唐朝设立的三省六部等一套官署机构,用以管理汉族人事务。由此可见,契丹(辽)官制的特点是()A.契丹汉化 B.民族分离 C.军民合一 D.因俗而治【答案】D【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辽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北面官按照契丹人习俗管理契丹人,南面官按照汉人制度管理汉族事务,这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D项正确;北面官属于契丹习俗,并未契丹汉化,排除A项;南北面官制度并非民族分离,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军民合一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2.如表是明朝前期部分进口货物交易情况统计表(1贯等于1000文),这反映了当时()货物名称苏木胡椒乌木檀香计量单位斤斤斤斤规定价格500文3贯500文500文与琉球贸易价格10贯________与暹罗贸易价格5贯25贯40贯10贯与满刺加贸易价格20贯40贯10贯____A.实行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 B.外贸税收成为重要财源C.奉行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 D.社会经济持续繁荣局面【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前期(中国)。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前期与周边民族地区的货物交易价格明显低于货物规定价格,体现了典型的朝贡贸易厚往薄来,A项正确;明朝时期,土地税收是重要财源,排除B项;明朝前期实行“海禁”的政策,“奉行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社会经济持续繁荣局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3.英国工商界推动的这场战争,与其说是保护鸦片贸易,不如说是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使中英之间的贸易往来建立在英国人熟悉的规则和基础之上。该论述说明英国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A.大量倾销鸦片 B.打开中国市场 C.推动中国近代化 D.寻求中英贸易平衡【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英国工商界推动的这场战争是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这说明英国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B项正确;据材料“与其说是保护鸦片贸易,不如说是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可知,倾销鸦片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英国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英国自身,不是推动中国近代化,推断中国近代化是其客观产生的影响,排除C项;据材料“中英之间的贸易往来建立在英国人熟悉的规则和基础之上”可知,不是为了寻求中英贸易平衡,是为了使英国获取贸易优势,排除D项。故选B项。14.林则徐借助在外国报纸和地理著作来尽力了解西方,他还宴请美国传教士伯驾医生翻译了瓦泰尔的《国际法》中有关各国禁止违禁品和宣战之权利的三个章节。此举反映了林则徐意在()A.引领了近代社会变革方向 B.唤醒革新政治的意识C.向西方学习先进外交理念 D.解决了外国走私难题【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材料“宴请美国传教士伯驾医生,他翻译了瓦泰尔的《国际法》中有关各国禁止违禁品和宣战之权利的三个章节”可知林则徐此举的实质是利用国际法等学习西方先进外交理念来应对英国,给禁烟寻找法理依据,故C项正确;“引领了近代社会变革方向”夸大了翻译《国际法》的作用,排除A项;“唤醒革新政治的意识”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政治变革,排除B项;“解决了外国走私难题”的说法绝对化,仅凭翻译西方书籍就能解决走私问题,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15.1863年清廷共设8个总督,15个巡抚,其中湘军集团竟占了5个总督9个巡抚。湘军集团不仅拥有军事大权,而且掌握了地方政权和财权。这一局面的形成源于()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甲午中日战争【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材料的时间是1863年,湘军是李鸿章在地方创立的,当时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的原军队战斗力弱,故清政府创立湘军,B项正确;鸦片战争是1840-1842年,那时没有创立湘军,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洋务派倡导的自救运动,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是1894-1895年的战争,时间与材料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16.如表为1893~1899年农产品出口量进行的统计(单位:担)这说明()年份棉花豆类油类烟叶1893年9415419672921520691105131895年1106211765562925851120141897年11660920466623499721418771899年1481002801536268280172987A.农耕文明依然具有相当优势 B.中国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D.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893~1899年(中国)。依据题干表格可知,从1893年-1899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量逐年增加,农产品与世界市场逐渐接轨,说明中国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项正确;材料没有对比,并不能反映出农耕文明的优势,排除A项;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商品经济并未取代自然经济,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说明中国内地农村还是沿海农村的经济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17.如图漫画选自1911年11月9日出版的《盛京时报》日本人创办于沈阳),题为《疮痍满目》。漫画中的人物代表清政府,其头部是中国地图。该漫画表明()A.民主共和观念得到传播 B.西方媒体鼓动中国革命C.人民群众主导革命进程 D.清政府统治已土崩瓦解【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1年晚清时期(中国)。据材料时间可知,材料说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后,各省纷纷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D项正确。民主共和观念得到传播是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排除A项;西方媒体鼓动中国革命,与材料题为《疮痍满目》不符,排除B项;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导的,排除C项。故选D项。18.如表为中共两次会议的革命纲领,由此可知()会议革命纲领中共一大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共二大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反帝反封建)A.主张革命道路从城市转向农村 B.推动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C.对中国国情认识渐趋科学理性 D.建立和巩固革命统一战线【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中共一大提出党的纲领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表明,从建党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且坚持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个目标。但中共一大并没有制定出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明确纲领,初生的对中国的国情还了解和研究不多,对中国这种资本主义发展还很微弱、严重地遭受外国帝国主义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是否能够立刻直接实行社会主义革命,需要经过什么步骤才能最后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还不可能认识清楚,中共二大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这是人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问题认识的一次深化,C项正确;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排除A项;1923年6月,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大会实际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出现了轰轰烈烈、席卷全国的国民革命,排除B项;革命纲领主要体现革命目标,材料未提及革命统一战线,并且这时期革命统一战线还未建立,“巩固革命统一战线”无从谈起,排除D项。故选C项。19.长征途中,由于天天行军,再加上给养困难,经常吃不上饭。邓小平就和大家摆“龙门阵”,讲各地方的“吃经”。邓小平讲川菜的回锅肉、鱼香肉丝辣子鸡丁麻婆豆腐,说得大家直咽口水,战士们把这叫“精神会餐”。这反映了邓小平()A.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B.不畏困难的乐观精神C.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D.奋发进取的开拓精神【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邓小平就和大家摆’‘龙门阵’,讲各地方的‘吃经’。邓小平讲川菜的回锅肉、鱼香肉丝辣子鸡丁麻婆豆腐,说得大家直咽口水,战士们把这叫‘精神会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邓小平不畏困难的乐观精神,B项正确;“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邓小平对于人们的贡献,“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本题主旨“乐观精神”,而“奋发进取的开拓精神”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20.1937年清明节,国共两党首次共同公祭黄帝陵,毛泽东亲笔撰写《祭黄帝陵文》,慷慨宣言:“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举说明当时()A.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B.全民族抗战已经开始C.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37年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后又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日本侵华的加剧使得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慷慨宣言:“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彰显了众志成城、共御外侮的精神,D项正确;1937年9月22日,国民通讯社发表了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的合法地位。至此,在中国推动下,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AC项;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始,排除B项。故选D项。21.1945年民谣“坏东西,拉夫抽丁,征粮征米,拆散父子,拆散夫妻都是你,你的心肠和魔鬼一样的,别国在和平里复兴建设,只有你成天在内战上玩把戏。你这个坏东西,真是活该枪毙!”该民谣反映了国民党()A.坚持独裁统治的本质 B.加大了对人民的剥削C.内战失败的必然原因 D.强化了对思想的控制【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45年(中国)。1945年的民谣控诉了国民党统治的黑暗,盼望国民党的统治早点结束,民谣代表民意,这反映了国民党的统治已经失去了民心,而失民心者失天下,因此国民党内战失败是必然的,C项正确;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国民党对人民的剥削是民谣反映的现象,而非本质,排除B项;材料未提到国民党对思想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22.1953-1957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这期间,苏联援建的156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这一举措()A.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 B.照搬了苏联发展模式C.建立了较完备工业体系 D.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3-1957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53-1957年中国开展一五计划,兴建了一大批重工业项目,其目的在于改变新中国落后的工业面貌,这一举措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A项正确;一五计划并不是完全照搬苏联发展模式,排除B项;一五计划初步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但没有建立较完备工业体系,排除C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23.为响应支援内地高校建设的号召,1956年,上千名交大教职工家属和学生登上了开往西安的专列,西迁师生员工的车票上,有一行字特别引人注目:“向科学进军,支援大西北!”这反映了交大师生()A.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气概 B.热爱祖国,扎根边疆的情怀C.勤俭节约,淡泊名利追求 D.爱国奉献,服从大局的精神【答案】D【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56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根据材料可知,为了响应支援内地高校建设,上海交大上千名教职工家属和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前往西安,“向科学进军,支援大西北!”,这体现了交大师生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能不顾个人利益,爱国奉献,服从大局的精神,D项正确;自力更生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西安不属于边疆,排除B项;勤俭节约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24.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贸易重心在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但到1965年,苏联、东欧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由1957年的61.3%下降至14.3%,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占比上升至33.4%,包括日本、西欧在内的西方国家和地区占比升至41.0%。这一变化反映了()A.中国开展全方位外交活动 B.开始消除革命外交的影响C.中国外交政策的不断成熟 D.美苏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封锁和孤立。新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主要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贸易;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逐步恶化,中国积极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对外关系,主要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一些西方国家发展对外贸易,这说明中国外交政策的不断成熟,C项正确;中国开展全方位外交活动在改革开放以来,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开始消除革命外交的影响”的“开始”说法绝对化,题干没有明确时间,排除B项;“美苏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25题12分,26题14分,27题14分,28题12分,共52分)25.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银饼的史料价值银饼为考古文物,属一手史料,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庸调银”信息,可用于研究唐代赋役征收的方式,庸调除征收布帛外,亦可折纳银饼;银饼须署上相关人员名字、缴交须验明成色和重量,说明银饼铸造和赋役缴交有严格规范的管理;“庸调”上缴国库,说明庸调银具有国库金融储备功能;银饼錾文,还可用于唐代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官吏设置南方经济发展、开元盛世景象和文字发展等方面的研究。(1)请仿照银饼史料价值的撰写方式,说明唐代《金刚经》的史料价值。(2)除上述材料外,要研究佛教传入的历史还可以借助哪些史料?请至少列出两例。【答案】(1)《金刚经》,为考古文物,属一手史料,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它有确切日期且图案精美的佛教雕版印刷品,直观地反映了唐朝时期印刷技术和印刷行业的发展状况;文字部分的字体是楷书,结构端正严谨,这为研究唐朝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原始资料;文字及图片内容属于佛教题材,还可以用于唐朝兼收并蓄的社会风气及佛教文化在中国演变的研究。总之,《金刚经》是当时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伟大成就。(任答4点)(2)洛阳白马寺、法显收集的梵文经典、龙门石窟(任答2点)【解析】【小问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题意要求,仿照银饼史料价值的撰写方式,说明唐代《金刚经》的史料价值,可从史料类型:《金刚经》,为考古文物,属一手史料,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史料内容:可从字体、图片、日期等方面说明,如它有确切日期且图案精美的佛教雕版印刷品,直观地反映了唐朝时期印刷技术和印刷行业的发展状况;文字部分的字体是楷书,结构端正严谨,这为研究唐朝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原始资料;文字及图片内容属于佛教题材,还可以用于唐朝兼收并蓄的社会风气及佛教文化在中国演变的研究等等。【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从洛阳白马寺、法显收集的梵文经典、龙门石窟等方面列举史料。2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曹魏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即,由中央委任“中正”官,把人才接“德、才”和门第出身,分为“上上品、下下品”等九个等级,方便朝廷任用人才。然而,这一制度对于人才评品的标准,由“中正”掌提,人才选拔的范围,逐步被局限于门第出身的小范围内,“德、才”要素被淡化,导致“德巴不免于伪为,而况中正亦未必定有衡鉴之才”,甚至出现“中正”官趋势、畏祸、私报恩仇等情形。其结果,逐至“惟能论其闲阅,非复辨其贤愚”,“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钱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张荫麟、吕思勉《国史十六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九品中正制选官的局限性。材料二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升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纸阶层之间,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选官依据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作用。【答案】(1)局限性:中正官个人德行;选材范围局限于门第;贵族门阀把持选官渠道。(任答2点)(2)依据变化:从看重家世到考试成绩。作用: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彰显了社会公平;扩大了统治基础。(任答3点)【解析】【小问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一“‘德巴不免于伪为,而况中正亦未必定有衡鉴之才’,甚至出现‘中正’官趋势、畏祸、私报恩仇等情形’”可得出中正官个人德行;据材料一“人才选拔的范围,逐步被局限于门第出身的小范围内”可得出选材范围局限于门第;据材料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可得出贵族门阀把持选官渠道。【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隋唐时期中国。第一小问依据变化,据材料一“逐步被局限于门第出身的小范围内”、材料二“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升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可得出从看重家世到考试成绩。第二小问作用,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据材料二“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可得出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据材料二“大小之官,悉由吏部”可得出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据材料二“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升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可得出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彰显了社会公平,扩大了统治基础。27.推进中国民主制度建设进行了不懈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5月1日)材料二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原则,并分析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的根本政治制度并简析宪法颁布的背景。(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共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答案】(1)原则:三三制原则。意义:巩固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为此后中国民主制度建设积累经验。(2)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背景:新政权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业化和三大改造的开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3)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政策调整;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第一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据材料“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可得出是三三制原则。本题第二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意义:巩固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为此后中国民主制度建设积累经验。【小问2】本题第一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4年(中国)。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可得出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本题第二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4年(中国)。结合所学归纳得出背景:新政权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业化和三大改造的开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小问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41-1954年(中国)。据材料一抗日时期,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推行三三制原则,而建国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可得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政策调整;结合所学得出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2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梁启超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颇有特色,亦颇有争议的人物。他不仅以著述众多而闻名,更以善于变化而著称所以他的老师康有为称他是“流质易变”,也有人称赞他是顺应时势的爱国名家。时期个人事迹(主张)戊戌变法追求科举致仕变而为倡导变法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由联袁、附袁而转向倒袁;请以材料中的“善变与爱国”为视角,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答案】示例:论题:梁启超思想易变源于强烈的爱国心。阐述: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梁启超由追求科举致仕转为倡导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戊戌变法失败后,随着列强侵略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辛亥革命建立共和政体,梁启超由力主“虚君共和制”变为民主共和制;随着民主共和观念传播,袁世凯复辟帝制,梁启超举起讨袁大旗维护共和。综上所述,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社会环境的变化,梁启超不断探索着救国救民的道路。【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1840-1949年(中国)。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由于没有较多基础知识做依托,需要考生根据题目所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图文信息进行现场学习和思维构建,考查考生再学习的能力。首先,要明确材料中的“善变与爱国”的关系,确立论题。论题:梁启超思想易变源于强烈的爱国心。然后,需要结合题目所给的信息结合近代的史实进行阐述。阐述: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梁启超由追求科举致仕转为倡导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戊戌变法失败后,随着列强侵略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辛亥革命建立共和政体,梁启超由力主“虚君共和制”变为民主共和制;随着民主共和观念传播,袁世凯复辟帝制,梁启超举起讨袁大旗维护共和。最后,进行总结,综上所述,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社会环境的变化,梁启超不断探索着救国救民的道路。

福建省三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试卷分选择题部分和材料解析题部分。2,所有答案请答在答题卡上。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材料解析题答案请用黑色水笔写在相应的答题卡上,不得超出答题扫描区作答。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图是2022年三星堆出土的顶尊蛇身铜人像(复原图),铜人像具有古蜀文明的特征,方座铜器是先周文化的代表,尊是中原文化的代表。它反映了()A.中华文化之间交流频繁 B.古蜀国青铜技术遥遥领先C.华夏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D.西周青铜礼制文化的开端【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铜人像具有古蜀文明的特征,方座铜器是先周文化的代表,尊是中原文化的代表,这三种文化因素集合到同一件器物上,生动地展示了三星堆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华夏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华夏文明起源多元一体,仅从一件器物不能体现“交流频繁”,排除A项;材料没有将古蜀地区的青铜铸造技术和其它地区进行比较,无法得出比较性结论,排除B项;仅从器物的造型不能得出“西周青铜礼制文化的开端”,排除D项。故选C项。2.酒是中华礼仪文化的一种符号。殷人尚酒,周建立之后,周公汲取商好酒而亡的教训,对饮酒做出严格限定,只有大的祭祀可以礼节性饮酒。材料反映出()A.尚酒是殷商灭亡的主要原因 B.酒是祭祀的必备品C.西周在礼仪追求方面更理性 D.商周小农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殷人尚酒,周建立之后,周公汲取商好酒而亡的教训,对饮酒做出严格限定,只有大的祭祀可以礼节性饮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统治者在吸取吸取商亡教训的基础上,对于酗酒进行了严格限制,只有大的祭祀可以礼节性饮酒,这体现了西周在礼仪追求方面更理性,C项正确;殷商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矛盾的尖锐,“尚酒是殷商灭亡的主要原因”说法错误,排除A项;“酒是祭祀的必备品”是表面现象,排除B项;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不是商周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3.战国时期各国职事官数量普遍增加。秦国所设职官有工官、盐官、铁官等;楚国有掌管各个行业的工尹、宫厩尹等;赵国设有司工、司寇、工尹、太卜等。这说明战国时期()A.官员职责专业化 B.官僚政治的确立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变法运动的兴起【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秦国所设职官有工官、盐官、铁官等;楚国有掌管各个行业的工尹、宫厩尹等;赵国设有司工、司寇、工尹、太卜等。”可知,各国设置了专业的官员管理,说明官员职责专业化,A项正确;官僚政治的确立的标志是郡县制的确立,排除B项;战国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变法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4.里耶秦简记载,秦迁陵(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存在“槎田”(刀耕火种)和“垦田”两种土地形式和耕作制度。“槎田”的耕种者是濮、越、巴、苗、土家族等民族的先民,“垦田”耕者是来自外地的“秦人”。由此可见秦迁陵县()A.存在大量戍边军民 B.生计方式受中原影响C.耕作方式日益完善 D.农耕经济占优势地位【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朝迁陵存在刀耕火种和“垦田”两种方式,其中“槎田”的耕种者是濮、越、巴、苗、土家族等民族的先民,而“垦田”的耕种者主要是来自外地的“秦人”,这说明随着秦朝的统一,迁陵(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有中原地区的人口迁入,影响了当地的土地形式和耕作制度,即生计方式受中原影响,B项正确;秦迁陵并非边疆地区,排除A项;秦迁陵地区存在两种不同的耕制度,并不能看出当时当地的耕作制度趋于完善,排除C项;材料列举的两种耕作制度都属于农耕经济,因此材料没有将农耕经济和其它经济进行对比,无法证明当时当地农耕经济占据优势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5.如图为现代学者绘制的某项汉代经济政策示意图。据图可知,此举()A.政府加强对商业垄断 B.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C.抑制了地方豪强势力 D.保证了市场秩序稳定【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根据示意图可以看出,均输法下,国家可以低价采购物品,将地方贡品高价销售至有需求的地方,增加了财政收入;平准法则是政府低价购入商品,平价出售,以维护物价稳定,增加财政收入。这两项举措都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B项正确;平准法并非政府对商业的垄断,排除A项;均输法和抑制地方豪强无关,排除C项;均输法和市场稳定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6.东晋建立之初,高门琅邪王氏当权。王导担任宰相,司马睿即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材料反映了()A.相权转移 B.朋党之争 C.外戚专政 D.士族专权【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据材料的“王与马,共天下”可见王导作为士族的势力庞大,可与天子掌控天下,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相权膨胀,排除A项;朋党之争是唐朝的党派之争,排除B项;王导担任宰相,不是外戚,不属于外戚专政,排除C项。故选D项。7.如表描述的是唐朝与西北地区诸民族关系的唐诗,此类诗歌()作者诗名诗句窦威《出塞》匈奴屡不平,汉将欲纵横周繇《送人蕃使》早终册礼朝天阙,莫遣虬影染塞霜诗名张籍《送和蕃公主》塞上如今无战尘,汉家公主出和亲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表中唐诗反映出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时,运用了战争、和亲、册封、经济交流等多种方式,属于文献史料,可与文化遗存互证,C项正确;创作源于社会实践,不是艺术想象,排除A项;“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的说法夸大了诗歌的作用,排除B项;“诗歌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的说法错误,学者不发掘,价值也在,排除D项。故选C项。8.唐初统治者接受隋末滥用民力而导致农民起义这一深刻教训,不得不作出可以绢布代役的规定,即农民空闲可出役,农忙则可以绢布代役。这一做法()A.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B.加剧了社会矛盾 C.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D.引发了土地兼并【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唐实行了租庸调制,和魏晋时期相比,增加了庸,即农民空闲可出役,农忙则可以绢布代役,这样避免了滥用民力,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A项正确。租庸调制的推行减少了社会矛盾,排除B项;租庸调制的推行农民农民空闲可出役,农忙则可以绢布代役,没有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排除C项;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物,与赋税制度关联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9.如图为宋中央官僚机构的运行方式,由此可见,宋朝政府运作推崇宋:二府三司()A.强干弱枝 B.崇文抑武 C.内轻外重 D.事权分立【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宋中央官僚机构的运行方式是二府三司,把宰相的行政权、财权、军权一分为三,中书门下掌行政权,三司掌财权,枢密院掌军权,形成事权分立,D项正确。强干弱枝指的是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权力,与材料不符合,排除A项;崇文抑武指的是北宋在选官方面多用文官,避免武将会造反,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内轻外重主要体现在唐朝的地方治理上出现的问题,地方设置藩镇造成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10.《东京梦华录》这样描述;凡饼店,有油饼店,有胡饼店。饼店每案(桌)用三五人捍剂卓花入炉。自五更,卓案之声远近相闻。皇建院前郑家最盛,有五十余炉。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民族交融频繁 B.市突破了时空限制 C.商业发展繁荣 D.饮食服务设施完备【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凡饼店,有油饼店,有胡饼店。饼店每案(桌)用三五人捍剂卓花入炉。自五更,卓案之声远近相闻。皇建院前郑家最盛,有五十余炉”可知,材料反映了宋代面食品类很多,满足了人们多样的饮食消费,反映了当时商业发展繁荣,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当时商业发展繁荣,与民族交融频繁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B项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饼店状况,不能得出“饮食服务设施完备”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1.北面官使用契丹族官制,官员基本为契丹族人担任,掌握军政事务,是辽朝最高权力机构。南面官是效仿唐朝设立的三省六部等一套官署机构,用以管理汉族人事务。由此可见,契丹(辽)官制的特点是()A.契丹汉化 B.民族分离 C.军民合一 D.因俗而治【答案】D【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辽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北面官按照契丹人习俗管理契丹人,南面官按照汉人制度管理汉族事务,这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D项正确;北面官属于契丹习俗,并未契丹汉化,排除A项;南北面官制度并非民族分离,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军民合一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2.如表是明朝前期部分进口货物交易情况统计表(1贯等于1000文),这反映了当时()货物名称苏木胡椒乌木檀香计量单位斤斤斤斤规定价格500文3贯500文500文与琉球贸易价格10贯________与暹罗贸易价格5贯25贯40贯10贯与满刺加贸易价格20贯40贯10贯____A.实行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 B.外贸税收成为重要财源C.奉行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 D.社会经济持续繁荣局面【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前期(中国)。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前期与周边民族地区的货物交易价格明显低于货物规定价格,体现了典型的朝贡贸易厚往薄来,A项正确;明朝时期,土地税收是重要财源,排除B项;明朝前期实行“海禁”的政策,“奉行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社会经济持续繁荣局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3.英国工商界推动的这场战争,与其说是保护鸦片贸易,不如说是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使中英之间的贸易往来建立在英国人熟悉的规则和基础之上。该论述说明英国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A.大量倾销鸦片 B.打开中国市场 C.推动中国近代化 D.寻求中英贸易平衡【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英国工商界推动的这场战争是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这说明英国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B项正确;据材料“与其说是保护鸦片贸易,不如说是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可知,倾销鸦片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英国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英国自身,不是推动中国近代化,推断中国近代化是其客观产生的影响,排除C项;据材料“中英之间的贸易往来建立在英国人熟悉的规则和基础之上”可知,不是为了寻求中英贸易平衡,是为了使英国获取贸易优势,排除D项。故选B项。14.林则徐借助在外国报纸和地理著作来尽力了解西方,他还宴请美国传教士伯驾医生翻译了瓦泰尔的《国际法》中有关各国禁止违禁品和宣战之权利的三个章节。此举反映了林则徐意在()A.引领了近代社会变革方向 B.唤醒革新政治的意识C.向西方学习先进外交理念 D.解决了外国走私难题【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材料“宴请美国传教士伯驾医生,他翻译了瓦泰尔的《国际法》中有关各国禁止违禁品和宣战之权利的三个章节”可知林则徐此举的实质是利用国际法等学习西方先进外交理念来应对英国,给禁烟寻找法理依据,故C项正确;“引领了近代社会变革方向”夸大了翻译《国际法》的作用,排除A项;“唤醒革新政治的意识”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政治变革,排除B项;“解决了外国走私难题”的说法绝对化,仅凭翻译西方书籍就能解决走私问题,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15.1863年清廷共设8个总督,15个巡抚,其中湘军集团竟占了5个总督9个巡抚。湘军集团不仅拥有军事大权,而且掌握了地方政权和财权。这一局面的形成源于()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甲午中日战争【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材料的时间是1863年,湘军是李鸿章在地方创立的,当时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的原军队战斗力弱,故清政府创立湘军,B项正确;鸦片战争是1840-1842年,那时没有创立湘军,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洋务派倡导的自救运动,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是1894-1895年的战争,时间与材料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16.如表为1893~1899年农产品出口量进行的统计(单位:担)这说明()年份棉花豆类油类烟叶1893年9415419672921520691105131895年1106211765562925851120141897年11660920466623499721418771899年1481002801536268280172987A.农耕文明依然具有相当优势 B.中国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D.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893~1899年(中国)。依据题干表格可知,从1893年-1899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量逐年增加,农产品与世界市场逐渐接轨,说明中国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项正确;材料没有对比,并不能反映出农耕文明的优势,排除A项;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商品经济并未取代自然经济,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说明中国内地农村还是沿海农村的经济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17.如图漫画选自1911年11月9日出版的《盛京时报》日本人创办于沈阳),题为《疮痍满目》。漫画中的人物代表清政府,其头部是中国地图。该漫画表明()A.民主共和观念得到传播 B.西方媒体鼓动中国革命C.人民群众主导革命进程 D.清政府统治已土崩瓦解【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1年晚清时期(中国)。据材料时间可知,材料说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后,各省纷纷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D项正确。民主共和观念得到传播是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排除A项;西方媒体鼓动中国革命,与材料题为《疮痍满目》不符,排除B项;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导的,排除C项。故选D项。18.如表为中共两次会议的革命纲领,由此可知()会议革命纲领中共一大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共二大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反帝反封建)A.主张革命道路从城市转向农村 B.推动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C.对中国国情认识渐趋科学理性 D.建立和巩固革命统一战线【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中共一大提出党的纲领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表明,从建党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且坚持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个目标。但中共一大并没有制定出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明确纲领,初生的对中国的国情还了解和研究不多,对中国这种资本主义发展还很微弱、严重地遭受外国帝国主义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是否能够立刻直接实行社会主义革命,需要经过什么步骤才能最后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还不可能认识清楚,中共二大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这是人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问题认识的一次深化,C项正确;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排除A项;1923年6月,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大会实际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出现了轰轰烈烈、席卷全国的国民革命,排除B项;革命纲领主要体现革命目标,材料未提及革命统一战线,并且这时期革命统一战线还未建立,“巩固革命统一战线”无从谈起,排除D项。故选C项。19.长征途中,由于天天行军,再加上给养困难,经常吃不上饭。邓小平就和大家摆“龙门阵”,讲各地方的“吃经”。邓小平讲川菜的回锅肉、鱼香肉丝辣子鸡丁麻婆豆腐,说得大家直咽口水,战士们把这叫“精神会餐”。这反映了邓小平()A.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B.不畏困难的乐观精神C.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D.奋发进取的开拓精神【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邓小平就和大家摆’‘龙门阵’,讲各地方的‘吃经’。邓小平讲川菜的回锅肉、鱼香肉丝辣子鸡丁麻婆豆腐,说得大家直咽口水,战士们把这叫‘精神会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邓小平不畏困难的乐观精神,B项正确;“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邓小平对于人们的贡献,“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本题主旨“乐观精神”,而“奋发进取的开拓精神”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20.1937年清明节,国共两党首次共同公祭黄帝陵,毛泽东亲笔撰写《祭黄帝陵文》,慷慨宣言:“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举说明当时()A.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B.全民族抗战已经开始C.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37年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后又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日本侵华的加剧使得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慷慨宣言:“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彰显了众志成城、共御外侮的精神,D项正确;1937年9月22日,国民通讯社发表了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的合法地位。至此,在中国推动下,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AC项;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始,排除B项。故选D项。21.1945年民谣“坏东西,拉夫抽丁,征粮征米,拆散父子,拆散夫妻都是你,你的心肠和魔鬼一样的,别国在和平里复兴建设,只有你成天在内战上玩把戏。你这个坏东西,真是活该枪毙!”该民谣反映了国民党()A.坚持独裁统治的本质 B.加大了对人民的剥削C.内战失败的必然原因 D.强化了对思想的控制【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45年(中国)。1945年的民谣控诉了国民党统治的黑暗,盼望国民党的统治早点结束,民谣代表民意,这反映了国民党的统治已经失去了民心,而失民心者失天下,因此国民党内战失败是必然的,C项正确;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国民党对人民的剥削是民谣反映的现象,而非本质,排除B项;材料未提到国民党对思想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22.1953-1957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这期间,苏联援建的156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这一举措()A.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 B.照搬了苏联发展模式C.建立了较完备工业体系 D.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3-1957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53-1957年中国开展一五计划,兴建了一大批重工业项目,其目的在于改变新中国落后的工业面貌,这一举措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A项正确;一五计划并不是完全照搬苏联发展模式,排除B项;一五计划初步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但没有建立较完备工业体系,排除C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23.为响应支援内地高校建设的号召,1956年,上千名交大教职工家属和学生登上了开往西安的专列,西迁师生员工的车票上,有一行字特别引人注目:“向科学进军,支援大西北!”这反映了交大师生()A.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气概 B.热爱祖国,扎根边疆的情怀C.勤俭节约,淡泊名利追求 D.爱国奉献,服从大局的精神【答案】D【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56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根据材料可知,为了响应支援内地高校建设,上海交大上千名教职工家属和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前往西安,“向科学进军,支援大西北!”,这体现了交大师生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能不顾个人利益,爱国奉献,服从大局的精神,D项正确;自力更生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西安不属于边疆,排除B项;勤俭节约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24.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贸易重心在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但到1965年,苏联、东欧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由1957年的61.3%下降至14.3%,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占比上升至33.4%,包括日本、西欧在内的西方国家和地区占比升至41.0%。这一变化反映了()A.中国开展全方位外交活动 B.开始消除革命外交的影响C.中国外交政策的不断成熟 D.美苏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封锁和孤立。新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主要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贸易;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逐步恶化,中国积极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对外关系,主要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一些西方国家发展对外贸易,这说明中国外交政策的不断成熟,C项正确;中国开展全方位外交活动在改革开放以来,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开始消除革命外交的影响”的“开始”说法绝对化,题干没有明确时间,排除B项;“美苏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25题12分,26题14分,27题14分,28题12分,共52分)25.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银饼的史料价值银饼为考古文物,属一手史料,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庸调银”信息,可用于研究唐代赋役征收的方式,庸调除征收布帛外,亦可折纳银饼;银饼须署上相关人员名字、缴交须验明成色和重量,说明银饼铸造和赋役缴交有严格规范的管理;“庸调”上缴国库,说明庸调银具有国库金融储备功能;银饼錾文,还可用于唐代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官吏设置南方经济发展、开元盛世景象和文字发展等方面的研究。(1)请仿照银饼史料价值的撰写方式,说明唐代《金刚经》的史料价值。(2)除上述材料外,要研究佛教传入的历史还可以借助哪些史料?请至少列出两例。【答案】(1)《金刚经》,为考古文物,属一手史料,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它有确切日期且图案精美的佛教雕版印刷品,直观地反映了唐朝时期印刷技术和印刷行业的发展状况;文字部分的字体是楷书,结构端正严谨,这为研究唐朝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原始资料;文字及图片内容属于佛教题材,还可以用于唐朝兼收并蓄的社会风气及佛教文化在中国演变的研究。总之,《金刚经》是当时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伟大成就。(任答4点)(2)洛阳白马寺、法显收集的梵文经典、龙门石窟(任答2点)【解析】【小问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题意要求,仿照银饼史料价值的撰写方式,说明唐代《金刚经》的史料价值,可从史料类型:《金刚经》,为考古文物,属一手史料,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史料内容:可从字体、图片、日期等方面说明,如它有确切日期且图案精美的佛教雕版印刷品,直观地反映了唐朝时期印刷技术和印刷行业的发展状况;文字部分的字体是楷书,结构端正严谨,这为研究唐朝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原始资料;文字及图片内容属于佛教题材,还可以用于唐朝兼收并蓄的社会风气及佛教文化在中国演变的研究等等。【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从洛阳白马寺、法显收集的梵文经典、龙门石窟等方面列举史料。2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曹魏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即,由中央委任“中正”官,把人才接“德、才”和门第出身,分为“上上品、下下品”等九个等级,方便朝廷任用人才。然而,这一制度对于人才评品的标准,由“中正”掌提,人才选拔的范围,逐步被局限于门第出身的小范围内,“德、才”要素被淡化,导致“德巴不免于伪为,而况中正亦未必定有衡鉴之才”,甚至出现“中正”官趋势、畏祸、私报恩仇等情形。其结果,逐至“惟能论其闲阅,非复辨其贤愚”,“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钱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张荫麟、吕思勉《国史十六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九品中正制选官的局限性。材料二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