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长寿区七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生物试题_第1页
重庆市长寿区七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生物试题_第2页
重庆市长寿区七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生物试题_第3页
重庆市长寿区七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生物试题_第4页
重庆市长寿区七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生物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上期高二半期七校联考生物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计45分。)(改编)1.在澳洲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棕榈科植物。研究表明,在200万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时,一部分生活在pH较高的石灰岩上,开花较早;另一部分生活在pH较低的火山灰上,开花较晚。由于花期不同,两种植物不能相互传粉,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这两种棕榈科植物的全部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B.土壤酸碱度的选择作用诱发个体产生不同的变异C.花期不同阻止了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D.若将这两种植物种植在相同环境中,它们能杂交产生可育后代【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种群基因库是一个种群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这两种棕榈科植物的全部基因不是一个基因库,A错误;B、变异在自然选择之前发生,土壤酸碱度只是对不同变异起到选择作用,B错误;C、根据题干信息,两种植物由于生活在不同pH条件下,开花期不同阻止了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C正确;D、这两植物最后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说明已经形成了生殖隔离,若将这两种植物种植在相同环境中,一般不会产生可育后代,D错误。故选C。(改编)2.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实验方法如下图甲,将含有一定浓度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被检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素向四周扩散,如果抑制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图中阴影所示部分)。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乙。以下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抑菌圈的大小,图1中最有效的是乙培养皿中的抗生素B.图2向培养皿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b点C.耐药性细菌的进化方向取决于突变所产生的基因D.尽管有抗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答案】C【解析】【分析】题意分析,本实验是利用抗生素抑制细菌的生长来检测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实验结果可通过抑菌圈的大小来确定杀菌能力,抑菌圈越大表示杀菌能力越强。【详解】A、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抑菌圈的大小,图1中最有效的是乙培养皿中的抗生素,即该抗生素抑菌效果最好,A正确;B、抗生素会使细菌中不具抗药性的个体大量死亡而数量下降,所以图2中b点是加抗生素的时刻,B正确;C、耐药性细菌的进化方向取决于自然选择,因为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D、在细菌种群中,含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毕竟只占极少数,因此,尽管有抗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D正确。故选C。(改编)3.如图为人体某些生理活动的过程示意图,A、B、C、D、E、F为液体,①②为物质,脑脊液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是脑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脑脊液由血浆在脑室脉络丛处滤过产生,并可经蛛网膜处重新流入静脉。根据资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液体属于体液的是ABCDEF。脑脊液属于内环境,它与血浆之间的物质运输是双向的B.若①为淀粉,由①形成②进入脑细胞只需要循环系统的直接参与C.饥饿时,若血液流经的是肝脏细胞,则静脉端的血糖增加D.饮酒者血浆中的酒精少量随肺部呼吸排出体外,该过程这些酒精至少需要穿过5层膜【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组成。内环境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详解】A、图中A为肠液、BC为血浆、D为组织液、E为细胞内液、F为淋巴液,B、C、D、F属于内环境。脑脊液由血浆在脑室脉络丛处滤过产生属于细胞外液;脑脊液由血浆在脑室脉络丛处滤过产生,并可经蛛网膜处重新流入静脉,所以与血浆之间是双向物质运输,A错误;B、若①为淀粉,淀粉为多糖需要分解为葡萄糖才能被细胞吸收利用,由①形成②需要消化系统的消化过程,再由消化系统吸收进入血液,经循环系统运输到脑,B错误;C、饥饿时,若血液流经的是肝脏细胞,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补充血糖,则静脉端的血糖增加,C正确;D、饮酒者血浆中的酒精少量随肺部呼吸排出体外,该过程这些酒精至少需要穿过毛细血管壁(单层细胞,两层膜),肺泡壁细胞(单层细胞,两层膜),共4层膜,D错误。故选C。(原创)4.长寿中学校生物社团计划进行“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的实验。下列相关实验设计或操作中正确的是()A.设置动物血浆、自来水、稀释的鸡蛋清三组进行实验B.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各组pH变化的曲线C.在各组中分别先滴加盐酸后滴加NaOH溶液并测定pHD.本实验能够说明生物材料维持pH稳定是因为有等缓冲物质【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的原理是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缓冲物质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详解】A、“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应设置自来水、缓冲液和生物材料作为对照实验,A错误;B、该实验通过改变酸或碱的滴数来改变pH变化,因此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各组pH变化的曲线,B正确;C、在各组中分别滴加HCl和NaOH溶液并测定pH,而不是先滴加盐酸后滴加NaOH溶液,C错误;D、本实验能够说明生物材料维持pH稳定是因为有缓冲物质的存在,但不能确定缓冲物质的种类,D错误。故选B。(原创)5.2024年夏季重庆市持续高温突破70天,多日发布40℃高温预警,气象部门提醒,晴热天气紫外线等级高,要减少在户外的时间,谨防中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人体处于高温环境下内环境仍能维持稳定状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B.高温天气,室内场馆成为人们运动首选,在运动过程中肌肉细胞产生的乳酸增多,但不会导致机体血浆pH大幅降低C.一位同学在室内运动后,被蚊虫叮咬,皮肤迅速出现红肿,原因是组织液渗透压下降,从而引起水肿D.一位同学出现中暑症状后,并未停止运动,最终可能导致内环境稳态被破坏【答案】C【解析】【分析】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详解】A、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人体处于高温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使内环境仍能维持稳定状态,A正确;B、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对,缓冲对能够减缓血浆pH的变化,使内环境pH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因此在运动过程中肌肉细胞产生的乳酸增多,但不会导致机体血浆pH大幅降低,B正确;C、蚊子叮咬后,有关细胞释放的物质作用于毛细血管,会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中的蛋白质和液体渗出使得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导致水分较多地从血浆进入组织液,局部组织间隙液体增多,从而出现局部红肿现象,C错误;D、由于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出现中暑症状则说明内环境稳态失调,若未停止运动,则最终可能导致内环境稳态被破坏,甚至出现“热射病”,D正确。故选C。(改编)6.皮肤上的痒觉、触觉、痛觉感受器均能将刺激引发的信号经背根神经节(DRG)的感觉神经元传入脊髓,整合、上传,产生相应感觉。当机体被蚊子叮咬后,机体有关细胞释放组胺,组胺刺激使小鼠产生痒觉,引起抓挠行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皮肤痒觉感受器中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靠Na+外流维持静息电位B.当看到有蚊子在皮肤上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使机体快速做出反应C.机体被蚊子叮咬后产生痒觉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D.组胺刺激会引起小鼠脑干产生痒觉,引起抓挠行【答案】B【解析】【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兴奋时,钠离子大量内流,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详解】A、静息电位的产生是由于钾离子外流引起的,A错误;B、当看到有蚊子在皮肤上时,机体处于兴奋状态,此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使机体快速做出反应,B正确;C、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机体被蚊子叮咬后产生痒觉的过程反射弧不完整,不属于反射,C错误;D、痒觉的产生部位是大脑皮层,D错误。故选B。(改编)7.胆汁是由肝细胞合成分泌、胆囊储存释放的一种消化液,其分泌与释放的调节方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与下丘脑相连的迷走神经是传入神经B.肝细胞受到信号刺激后分泌胆汁,会通过血液运输发挥作用C.由食物引起肝脏细胞分泌胆汁的反射活动中,效应器是肝脏D.CCK的受体可分布于多个器官【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食物通过促进下丘脑相关通路,增加Ach的释放,同时通过小肠Ⅰ细胞通路,增加CCK的释放,二者均可作用于肝细胞分泌胆汁,后者能促进胆囊平滑肌收缩,进一步促进胆囊胆汁的释放。【详解】A、图中与下丘脑相连的迷走神经是传出神经,A错误;B、肝细胞受到信号刺激后分泌胆汁,会通过导管进入到胆囊而后进入消化道起作用,B错误;C、由食物引起肝脏细胞分泌胆汁的反射活动中,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肝脏,C错误;D、结合图示可知,CCK既可以作用与肝细胞,还可作用于胆囊,因而可推测,其受体可分布于多个器官,D正确。故选D。(改编)8.科学家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和钾离子浓度相同的条件下做了含有不同钠离子浓度的细胞外液对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电位变化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Na+和K+进入神经细胞内方式都是主动运输B.a曲线的01(时间)阶段,神经纤维膜内发生的电位变化是正电位变为负电位C.由图中三条曲线可知,细胞外液中Na+浓度高低的关系是a<b<cD.若持续降低细胞外液中钠离子的浓度,最终可能使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无法产生动作电位【答案】D【解析】【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K+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和K+浓度相同,所以在Na+浓度越大的细胞外液中,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产生的动作电位越大;同样在Na+浓度越小的细胞外液中,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产生的动作电位越小,甚至不产生动作电位。【详解】A、神经细胞内的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神经细胞内Na+浓度比膜外低。Na+进入神经细胞内是在Na+通道的协助下顺浓度梯度进行的,不消耗能量,其方式是协助扩散;K+进入神经细胞内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其方式是主动运输,A错误;B、a曲线的01(时间)阶段,是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此阶段神经纤维膜内发生的电位变化是负电位变为正电位,B错误;C、Na+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由图中三条曲线a、b、c可知,a表示的动作电位最大,c表示的动作电位最大,所以细胞外液中Na+浓度高低的关系是a>b>c,C错误;D、若持续降低细胞外液中钠离子的浓度,导致Na+内流减少,最终可能使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无法产生动作电位,D正确。故选D。(改编)9.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其他疾病或损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损伤发生在大脑,患者不能完成排尿反射B.若损伤发生在小脑,患者会走路不稳C.若损伤发生在一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底部,会使患者对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D.若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H区,患者不能听见声音【答案】B【解析】【分析】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小脑:是重要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详解】A、损伤发生在大脑时,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高级神经中枢会对低级神经中枢控制作用,而排尿反射受低级神经中枢脊髓的控制,所以若损伤发生在大脑,患者可以完成排尿反射,但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A错误;B、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若损伤发生在小脑,患者会走路不稳,B正确;C、若损伤发生在一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底部,会使患者对侧头部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C错误;D、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H区时,患者能听见声音,但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D错误。故选B。(原创)10.下丘脑垂体靶腺体轴调节系统是控制激素分泌的调节环路。在此系统中,激素的作用具有“等级性”,“上位”激素对“下位”内分泌细胞的活动具有促进性调节作用,“下位”激素对“上位”内分泌细胞活动有负反馈调节作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血钠含量降低时,机体调节肾上腺髓质分泌醛固酮属于此系统B.靶腺体分泌的激素过少时,会促进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的激素C.“上位”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可定向运输至“下位”内分泌细胞发挥作用D.图示中的靶腺体可表示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皮质【答案】D【解析】【分析】下丘脑、垂体和靶腺体之间存在的这种分层调控,称为分级调节,其除了存在分级调节还存在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是维持激素分泌稳态的基本调节方式。当细胞外液量减少及血钠含量降低时,醛固酮的分泌量会增加;当血钠含量升高时,醛固酮的分泌量减少。【详解】A、醛固酮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A错误;B、靶腺体分泌的激素过少时,会使得负反馈调节减弱,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的激素会相应增多,这不是促进作用,B错误;C、激素的运输是不定向运输,C错误;D、图示中的靶腺体可表示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皮质等腺体或者器官,下丘脑、垂体和靶腺体之间存在的这种分层调控,称为分级调节,D正确。故选D。(改编)11.有人说“春捂秋冻”有益健康;也有人讲“知冷知热”不会生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春捂”使机体散热量小于产热量,使人体温升高B.“知冷知热”的感觉是在下丘脑形成后及时增减衣物C.寒冷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加D.在寒冷刺激下,毛细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答案】D【解析】【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等),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等)→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详解】A、“春捂”时人体散热量等于产热量,不会使人体体温升高,A错误;B、“知冷知热”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B错误;C、肾上腺素是由下丘脑的传出神经支配肾上腺髓质分泌的,属于神经调节,C错误;D、在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调节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同时汗腺分泌汗液减少,以减少散热量,D正确。故选D。(改编)12.人体水盐代谢平衡是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方面。研究人员为了探究运动中机体维持水盐平衡的机制,让若干名身体健康的志愿者以10km/h的速度跑步1h,采集志愿者运动前、中和后的血液与尿液样本,测定相关指标(下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指标状态血浆渗透压(mOsm/L)血浆Na+浓度(mmol/L)血浆K+浓度(mmol/L)尿渗透压(mOsm/L)尿Na+浓度(mmol/L)尿K+浓度(mmol/L)运动前289.1139.04.3911.2242.440.4运动中291.0141.04.4915.4206.371.1运动后289.2139.14.11005.1228.172.3A.上表数据显示,血浆的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所以机体内环境达到稳态B.上表数据显示,血浆中Na+浓度高于K+浓度,推测只有Na+参与形成人体血浆渗透压C.运动中,尿液中Na+浓度降低,可能是在醛固酮的作用下肾小管和集合管加强了对Na+的重吸收D.运动后,尿液渗透压升高而血浆渗透压下降。可能是垂体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加强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答案】C【解析】【分析】参与形成人体血浆渗透压的离子主要是Na+和Cl,运动中,尿液中Na+浓度降低、K+浓度升高,是因为醛固酮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主动重吸收,同时促进K+的分泌,加强了保钠排钾的作用,同时也加强了对水的重吸收,使得尿液渗透压升高。【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组成内环境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血浆的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不能说明内环境达到了稳定状态,A错误;B、钠离子主要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钾离子主要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形成有关的无机盐离子主要是Na+和Cl,血浆中的钾离子也参与血浆渗透压的维持,B错误;C、在运动中,尿液中Na+浓度降低,是因为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增加,促进了肾小管、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作用,C正确;D、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合成的,D错误。故选C。(原创)13.2024年11月11日,长寿中学高二学生完成了结核菌素试验。该试验一般是在左前臂注射结核菌素(结核菌素是结核杆菌的菌体成分,目前我国常用的结核菌素素为结核杆菌的纯蛋白衍生物,简称PPD,所以该试验又称为PPD试验)。若曾被此菌感染过或者接种过卡介苗,会出现阳性(红肿、硬结、局部水泡等)结果,根据阳性程度,进一步可通过肺部CT、痰培养等手段检测是否患有结核病。据此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结核菌素是免疫活性物质,注射后会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B.若出现阳性结果,则该免疫反应属于初次免疫反应C.若出现阳性结果,则可以确诊患有肺结核D.接种卡介苗后体内产生抗结核杆菌的抗体,从而降低患结核病的概率【答案】D【解析】【分析】抗原和抗体:①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如病原体等异物。②抗体:病原体等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使其产生了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③抗原与抗体的关系: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者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详解】A、结核菌素是抗原,注射后会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A错误;B、若出现阳性结果,则该免疫反应不属于初次免疫反应,因为其体内已经有了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B错误;C、若出现阳性结果,也不可以确诊患有肺结核,还需要进一步可通过肺部CT、痰培养等手段检测是否患有结核病,因为不患病的个体也可能曾经感染过依然存在抗体,C错误;D、接种卡介苗后体内产生抗结核杆菌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从而降低患结核病的概率,D正确。故选D。(原创)14.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艾利森发现在T细胞表面有种名为CTLA4的蛋白质。本庶佑发现了T细胞膜上的PD1蛋白,抑制PD1的作用能够活化T细胞,抑制CTLA4的作用能使T细胞大量增殖,从而增强免疫功能。肿瘤细胞可通过一定的生理机制影响PD1和CTLA4,从而减轻或逃避来自于免疫系统的攻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B.抑制PD1的作用利于移植器官的存活C.注射CTLA4的抗体可增强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D.若T细胞中CTLA4相关基因表达过低可能出现自身免疫病【答案】B【解析】【分析】题意分析,CTLA4和PD1是T细胞上具有识别作用的蛋白质,抑制PD1的作用能够活化T细胞,抑制CTLA4的作用能使T细胞大量增殖,从而增强免疫功能,可见这两种蛋白质的存在对T细胞免疫能力的发挥是必不可少的。【详解】A、T细胞对抗原有特异性识别能力,可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A正确;B、题意显示,抑制PD1的作用能够活化T细胞,可见抑制PD1的作用不利于移植器官的存活,B错误;C、题意显示,抑制CTLA4的作用能使T细胞大量增殖,从而增强免疫功能,可见注射CTLA4的抗体能增强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C正确;D、若T细胞中CTLA4相关基因表达过低,则可能使T细胞大量增殖,从而增强免疫功能,因而可能出现自身免疫病,D正确。故选B。(改编)15.有些过敏原会引起人体中度过敏(疼痛、肿胀、心率加快等),从蜂毒中提取的蜂毒肽具有较好的抗过敏、镇痛作用。下图中实线表示过敏原引起中度过敏反应的相关机制,虚线表示蜂毒肽治疗中度过敏的机制。据此分析,正确的是()A.辅助性T细胞与调节性T细胞的生理功能存在差异,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肥大细胞受到过敏原刺激时,释放组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减小C.蜂毒肽可对中度过敏患者进行免疫治疗,其机理是蜂毒肽可以增加抗体IgE的量D.抗体IgE作为信号分子,与肥大细胞结合后,调节肥大细胞的生命活动【答案】A【解析】【分析】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详解】A、辅助性T细胞与调节性T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通过增殖分化形成的,二者的遗传物质相同,其生理功能存在差异,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正确;B、肥大细胞受到过敏原刺激时,释放组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进而导致组织水肿,B错误;C、由图可知,蜂毒肽使调节性T细胞释放的IL10等增加,抑制抗体IgE的生成途径,因此抗体IgE减少,C错误;D、信号分子是在不同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物质分子,初次免疫时产生的抗体IgE吸附在肥大细胞表面,当再次有相同抗原进入时,抗体IgE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抗体IgE不属于信号分子,D错误。故选A。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计55分。)(改编)16.50年前某地区的两个湖泊(X和Y)的水温都常年保持3035℃。科学家们调查了两湖泊中一种体形小、繁殖周期短的P鱼的水温适应性,结果发现这种鱼的水温适应范围很狭窄:水温低于27℃,P鱼的受精卵不能正常孵化;水温低于22℃或高于40℃则死亡。后来,地质状况发生变化,导致湖泊水温逐渐发生不同变化。调查得知,X湖水温从50年前的3035℃逐年下降,至今已稳定保持在2226℃,且湖中P鱼的种群规模保持不变。Y湖水温仍保持在3035℃,生物群落和P鱼的特性较50年前无明显变化。(1)根据现代进化理论,X湖中各种生物进化的单位是______,湖泊以及周围环境中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_______的结果。(2)这50年时间,使X湖中的P鱼性状发生显著差异的根本原因是______。如果X、Y湖的自然条件维持不变,并且与其他湖泊之间的水体断绝交换,那么经过相当长时间后,X、Y湖中的P鱼之间可能会形成不同物种,到那时这些鱼之间的差异体现了_______多样性。(3)已知在该湖泊中生活的另一种鱼类W,其体内的一对等位基因A、a与其对环境温度的适应性有关。已知W鱼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0.6,个体间随机交配,子一代中A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若环境条件改变后,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0.5,请判断该种群是否形成了新物种,回答并说明理由:_______。(4)比较X湖中不同种鱼的DNA序列,可以确定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如图为编码甲、乙、丙三种鱼呼吸酶的部分基因片段、DNA单链及DNA单链中的碱基序列。根据下图可推测:与甲鱼亲缘关系最近的是______,上述研究为生物进化提供了_______(方面)的证据。【答案】(1)①种群②.协同进化(2)①.可遗传变异②.物种(3)①.48%②.否,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4)①.丙②.分子生物学【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小问1详解】根据现代进化理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X湖也不例外,湖泊以及周围环境中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小问2详解】这50年时间,使X湖中的P鱼性状发生显著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可遗传变异,而后通过自然选择的作用形成了适应现在环境的性状表现,如果X、Y湖的自然条件维持不变,并且与其他湖泊之间的水体断绝交换,那么经过相当长时间后,即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后,X、Y湖中的P鱼之间可能会产生生殖隔离,进而形成不同物种,到那时这些鱼之间的差异体现了物种多样性。【小问3详解】已知在该湖泊中生活的另一种鱼类W,其体内的一对等位基因A、a与其对环境温度的适应性有关。已知W鱼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0.6,则a的基因频率为0.4,个体间随机交配,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0.4×0.6=48%。若环境条件改变后,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0.5,则说明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意味着该种群发生了进化,但据此不能判断该种群是否形成了新物种,因为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小问4详解】比较X湖中不同种鱼的DNA序列,可以确定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如图为编码甲、乙、丙三种鱼呼吸酶的部分基因片段、DNA单链及DNA单链中的碱基序列。由于DNA分子具有特异性,因而通过比较它们之间碱基序列的差异可判断不同生物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图中显示,丙的相关基因片段与甲中只有的相关片段只有2个碱基不能完成互补配对,因而说明与甲鱼亲缘关系最近的是丙,该研究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证据。(改编)17.胰岛素在细胞内合成后借助囊泡进行分泌激素的囊泡分泌存在两条分泌途径,其一是激素合成后随即被释放到细胞外,称为组成型分泌途径;其二是激素合成后暂时储存在细胞内,受到细胞外信号刺激时再释放到细胞外,称为调节型分泌途径。现提供培养液(含葡萄糖浓度均为1.5g/L)、胰岛B细胞、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用生理盐水配制)、生理盐水等材料,请设计实验:实验目的:探究胰岛素的分泌途径(1)实验思路:(甲)实验组:______;(乙)对照组:培养液+胰岛B细胞+生理盐水;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甲乙两组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含量。(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①若甲组结果为______,乙组结果为______,则说明胰岛素只存在______分泌途径;②若甲、乙两组结果一致,则说明胰岛素只存在______分泌途径;③若甲组结果为______,乙组结果为_______,则说明胰岛素存在两条分泌途径。【答案】(1)培养液+胰岛B细胞+用生理盐水配制的蛋白质合成抑制剂(2)①.无胰岛素②.有胰岛素③.组成型##组成型分泌途径④.调节型##调节型分泌途径⑤.检测到较少胰岛素⑥.检测到较多胰岛素【解析】【分析】1、对照实验的设计必须确保单一变量,实验目的是“探究胰岛素的分泌途径”,则单一变量是否有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因变量是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2、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小问1详解】根据题干,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胰岛素的分泌途径,对照实验的设计必须确保单一变量,则单一变量是否有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因变量是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甲组是培养液+胰岛B细胞+用生理盐水配制的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甲组是实验组,乙组的处理应该不加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即培养液+胰岛B细胞+等量生理盐水。然后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各组培养液中胰岛素含量;【小问2详解】根据题干详细分析,胰岛素在细胞内合成后借助囊泡进行分泌激素的囊泡分泌存在两条分泌途径,其一是激素合成后随即被释放到细胞外,称为组成型分泌途径;其二是激素合成后暂时储存在细胞内,受到细胞外信号刺激时再释放到细胞外,称为调节型分泌途径。则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可分为三种可能情况:①若甲组检测无胰岛素,乙组检测有胰岛素,则说明胰岛素只存在组成型分泌途径;②若甲、乙两组检测结果一致,则说明胰岛素只存在调节型分泌途径;③若甲组检测到较少胰岛素,乙组检测到较多胰岛素,则说明胰岛素存在两条分泌途径。(改编)18.人体运动需要神经系统对肌群进行精确的调控来实现。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神经肌肉退行性疾病,患者神经肌肉接头示意图如下。回答下列问题。(1)轴突末梢中突触小体内的Ach通过_______方式进入突触间隙,此时突触前膜发生的信号转化为_______。(2)突触间隙的兴奋性神经递质Ach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结合,使突触后膜电位表现为______,原因是______。(3)有机磷杀虫剂(OPI)能抑制AchE活性。OPI中毒者的突触间隙会积累大量的_______,导致副交感神经末梢过度兴奋,使心跳______(加快/减慢)。(4)ALS的发生及病情加重与补体C5(一种蛋白质)的激活相关。如图所示,患者体内的C5被激活后裂解为C5a和C5b,两者发挥不同作用。①C5a与受体C5aR1结合后激活巨噬细胞,后者攻击运动神经元而致其损伤,因此C5a—C5aR1信号通路在ALS的发生及病情加重中发挥重要作用。理论上使用C5a的抗体可延缓ALS的发生及病情加重,理由是_______。②C5b与其他补体在突触后膜上形成膜攻击复合物,引起和内流进入肌细胞,导致肌细胞破裂,其原因是_______。【答案】(1)①.胞吐②.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2)①.AchR②.外负内正③.Ach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引起钠离子内流,进而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3)①.Ach②.减慢(4)①.C5a的抗体能与C5a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使C5a不能与受体C5aR1结合,不能激活巨噬细胞,因而减少对运动神经元的攻击,起到延缓病情的作用②.Ca2+和Na+内流进入肌细胞,大量离子的进入导致肌细胞渗透压增加,从而吸水破裂【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小问1详解】突触小体内的Ach存在突触小泡内,通过胞吐的方式进入突触间隙,胞吐过程需要消耗能量,但不需要载体,此时突触前膜发生的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小问2详解】Ach为兴奋性神经递质,突触间隙的Ach与突触后膜上的AchR特异性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发生改变,引起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此时突触后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同时将兴奋传递到肌细胞,从而引起肌肉收缩。【小问3详解】AchE能将突触间隙中的Ach分解,有机磷杀虫剂(OPI)能抑制AchE活性,则导致突触间隙中的Ach分解速率减慢,使突触间隙中会积累Ach,导致副交感神经末梢过度兴奋,使心跳减慢。【小问4详解】①C5a与受体C5aR1结合后激活巨噬细胞,后者攻击运动神经元而致其损伤,C5a的抗体可与C5a发生特异性结合,使C5a不能与受体C5aR1结合,进而不能激活巨噬细胞,降低巨噬细胞对运动神经元的攻击而导致的损伤,因此可延缓ALS的发生及病情加重。②C5b与其他补体在突触后膜上形成膜攻击复合物,引起Ca2+和Na+内流进入肌细胞,大量离子的进入导致肌细胞渗透压增加,从而吸水破裂。(改编)19.受体是一类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的大分子,不管哪种类型的受体,一般至少存在两个功能域:结合配体的功能域及产生效应的功能域。受体结合特异性配体后被激活,通过信号转导途径将胞外信号转换为胞内信号,引发细胞反应。如图是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的示意图。(1)受体的化学本质一般是_______,所有激素的受体______(是/不是)都位于细胞膜表面,图中胰岛素受体的β区域属于______(结合配体/产生效应)功能域。(2)激素通过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相互识别、结合,使靶细胞发生一系列代谢变化。体现了激素调节的什么特点?______(答两点)(3)血糖的平衡还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当机体血糖浓度降低时,机体的______血糖平衡调节中枢兴奋,通过______作用于_______分泌胰高血糖素。(4)据图分析,在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中,信号分子结合受体后,一方面通过________增加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另一方面通过______增加葡萄糖的利用。【答案】(1)①.蛋白质②.不是③.结合配体(2)作为信使传递信息,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3)①.下丘脑②.交感神经③.胰岛A(4)①.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向细胞膜上的转移②.通过促进一系列酶的磷酸化促进糖原、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解析】【分析】血糖平衡的调节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血糖偏高时,能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更多胰岛素,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使血糖降低;同时,高血糖也能刺激下丘脑的某区域,通过神经控制促进胰岛B细胞的分泌。血糖偏低时,能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更多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同时,低血糖也能刺激下丘脑的另外的区域,通过神经控制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小问1详解】受体的化学本质一般是蛋白质,所有激素的受体不是都位于细胞膜表面,如性激素的受体位于细胞内,题意显示,不管哪种类型的受体,一般至少存在两个功能域:结合配体的功能域及产生效应的功能域。图中胰岛素受体的β区域属于结合配体功能域。【小问2详解】激素通过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相互识别、结合,使靶细胞发生一系列代谢变化,体现了激素的调节功能,该功能的实施说明激素可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同时也能体现激素调节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的特点。【小问3详解】血糖的平衡还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当机体血糖浓度降低时,会使得位于下丘脑的血糖平衡调节中枢兴奋,通过交感神经直接调控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来升高血糖。【小问4详解】据图可知,在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中,信号分子结合受体后,一方面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