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精研】小说叙述特征 课件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精研】小说叙述特征 课件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精研】小说叙述特征 课件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精研】小说叙述特征 课件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精研】小说叙述特征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板块一高考重难点在思维提升中的专题强化复习任务群二现代文阅读Ⅱ重难突破任务二小说——分析叙述特征关注点一品评文本独特的叙述视角01关注点二赏析不同叙述方式的表达效果02思维达标03任务限时集训04关注点一品评文本独特的叙述视角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紧密相关,但与叙述人称仍有区别。常见的叙述视角主要有全知视角、有限视角、儿童视角、动物视角、女性视角。小说在选用叙述视角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部小说,在叙述过程中,有时也会发生叙述视角转换。品评文本独特的叙述视角,成为高考命题的焦点。

[典例1]

(2024·上饶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将军的部队李浩我老了,现在已经足够老了,我坐在屋檐下。我坐着的姿势有点像眺望。是的,我是在眺望,我做这样的姿势从来都显得非常认真。我的这个动作是模仿一个人的,一个去世多年的将军。这种模仿根本是无意的,直到三个月前我才突然地发觉,我的这个动作和将军是那么的相像。我越来越多地想到他了。想到他,我感觉脚下的土地,悄悄晃动一下,然后空气穿过了我,我回到了将军的身边,我重新成为干休所里那个二十一岁的勤务员。我再次看到了将军,看到了将军的部队。将军的部队装在两只巨大的木箱里,那两个木箱上面已经绿漆斑驳,充满生锈的气味和木质的淡淡霉味。对住在干休所里已经离休的将军来说,每日把箱子从房间里搬出来,打开,然后把刻着名字的一块块木牌从箱子里拿出来,傍晚时再把这些木牌一块块放进去,就是生活的核心,全部的核心。直到他去世,这项工作从未有过间断。我猜测这些木牌上的名字也许是当年跟随将军南征北战的那些阵亡将士们的名字吧。可后来,我在整理这些木牌的时候,却发现,上面有的写着“白马”“黑花马”“手枪”,而有一些木牌是无字的。我用这种眺望的姿势,望见站在槐树底下的将军打开了箱子上的锁。他非常缓慢地把其中的一块木牌拿出来,看上一会儿,摸了摸,然后放在自己的脚下。一块块木牌排了出去。它们排出了槐树的树荫,排到了阳光的下面,几乎排满了整个院子。那些木牌大约有上千个吧。将军把两个木箱的木牌全部摆完之后,就站起身来,晃晃自己的脖子、胳膊、腰和腿,然后走到这支部队的前面。将军只有站在这支部队前面的时候才像一个将军;其他的时候,他只能算是一个老人。我老了。尽管我不明白将军在向远处眺望时想的是什么,但我明白了将军的那些自言自语。他根本不是自言自语,绝对不是!他是在跟身边的伴儿说话,跟自己想到的那个人,或者那些人说话,跟过去说话。就像我有时和将军说会儿话,和我死去的老伴,和死神说话。当年和将军我可不是这样说的,尽管他对我非常和蔼,可我总是有些拘束,和他说话的时候用了很多的心思。现在,我觉得他就像一个多年的朋友似的,我和他都是一样老的老人了。将军摆弄他的那些木牌的时候,我就用根竹棍遮逗路过的虫子和蚂蚁,或者看一只蝉怎样通过它的声音使自己从稠密的树叶中显现出来。将军的那种自言自语一片一片地传入我耳朵。将军说,你去吧。将军说,我记得你,当然。我记得你的手被冻成了紫色。是左手吧?将军说,你这小鬼,可得听话呀。将军说,……有两次将军指着木牌上的名字问我,赵××你知道吗?王××呢?我只得老实地回答,我不知道,将军。将军有些恍然和茫然的样子。看我这记性,将军一边望着他所说过的名字,一边摇头,人真是老了。有时将军也和我聊一些和他这支部队相关的陈年旧事,他选取的不是战争而是一些非常微小的细节。譬如某某爱吹笛子,吹得很好,有点行云流水的意思。譬如一个战士特别能睡,即使他站着也会马上鼾声如雷。他脚还特别臭。将军说我原本想让他当我的警卫员来着,可我受不了他的臭脚。说到这里时将军的声音很细,并且有种笑意。他笑得有些诡秘,他笑起来的样子让他年轻了很多。当时我是想对将军这么说的,我有点冲动——可最终我却没有把它说出来。现在想起来我是应该说的。我在向旧日的时光眺望中看到这一细节的时候,我就跟他说了。将军愣了愣,然后粗犷地笑起来:你这小鬼。我不是小鬼了,我已经老了。将军还跟我说过逗蛐蛐、抓毒蛇、吃草根一类的小事,说过某某和某某的一点琐事,他很少跟我谈什么战争。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不谈。要知道将军一生戎马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要知道将军在这无数次的战争中很少失败,要知道他现在指挥的这支木牌上的部队,很可能是在战争中牺牲的将士啊。在将军去世之后我搜集了不少和将军有关的资料,只要是哪本书上提到将军的名字,我就毫不犹豫地把它买下来。原本我还想把将军的两个木箱也留下来的,后来我想将军比我更需要这支部队。那些木牌,燃烧的木牌,在将军的墓前变成了一缕缕的烟。它们升腾的样子就像一支远征的部队,将军重新见到自己的这支部队时,露出的会是怎样的一副表情?我悄悄地留下了两块木牌,那是两块没有写字的木牌,上面画的是圈。曾有一个宣传干事向我了解过将军的晚年,我向他叙述了将军每日如何摆放他的部队。他是不是怀念自己的戎马生涯?是不是想继续战斗,消灭敌人?不,好像都不是,将军在晚年基本上没想到战争,他好像只是,只是……怎么说呢?他好像就是把木牌摆出来,想一想过去的事,就这样。就是这样。那个干事对我的回答很失望。我坐在屋檐下,低着头,低上一会儿就抬起头来,向一个很远的远处进行眺望。我越来越多地想到将军,我觉得他的某些部分正在我身体内的某些部分里得到复活,有时候,一个生命是会成为另一个生命的。我的手指,抚摸着我一直收藏着的两块木牌。在我混乱的生活里它们的位置却是一直都没变过。而现在,我抚摸着它们,感觉上它们变小了,但比以前更重了。(有删改)[读文导图]小说采用“足够老了的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思维]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①小说以“足够老了的我”为视角,体现出本文叙述视角的独特,站在“足够老了的我”的视角看比“我”更老的将军,情感的表达会更加深沉。②题目要求分析叙述视角的表达效果,可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第一人称的角度,二是独特视角的角度。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思考角度要点分析从“我”的视角来叙述小说中,“我”的身份一直是将军的勤务员,也是将军晚年在干休所的故事的目击者、参与者和见证人,小说以“我”第一人称叙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使将军形象更加真实可信。思考角度要点分析从“足够老了的我”的角度来叙述结合“后来我想将军比我更需要这支部队……它们升腾的样子就像一支远征的部队”“我越来越多地想到将军……一个生命是会成为另一个生命的”“而现在,我抚摸着它们,感觉上它们变小了,但比以前更重了”可知,“足够老了的我”和将军相处日久,目睹了将军晚年对战士们和战争中使用过的战马、手枪以及将军对下属们生活细节的关心、喜爱和怀念。老年的“我”和将军相处日久,思想更成熟,“我”就更深刻理解将军每天摆放木牌的行为。采用“足够老了的我”来叙事,有利于表现下属心目中真正优秀将军的形象,突出将军关怀下属的特点。思考角度要点分析从“足够老了的我”的角度来叙述结合“将军把两个木箱的木牌全部摆完之后……要知道将军在这无数次的战争中很少失败”分析,将军站在木牌“这支部队前面的时候才像一个将军”,“我”说将军作战无数次,但很少失败,表明了下属对将军的崇敬之情;从“我在向旧日的时光眺望中看到这一细节的时候……我不是小鬼了,我已经老了”表明下属对将军的亲近感。从“足够老了的我”的角度叙述,便于“我”抒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以第一人称来叙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使将军形象更加真实可信。②从老了的“我”的角度来叙述,思想更加成熟,更能深刻理解将军的行为,有利于表现下属心目中真正优秀将军的形象,突出将军关怀下属的特点。③从老了的“我”的角度来叙述,便于表达下属对将军的亲近感和崇敬之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叙事视角是小说叙事类的重点题型,对此,应该围绕这个“视角”人物,从以下五个方面思考:(1)这个“视角”人物的身份、性别、年龄、地位如何,他将怎样影响(决定)整个故事的叙述,以及为小说带来了怎样的氛围或情调。(2)这个“视角”人物有无自身的形象特点,他又对其他人物和主题起着怎样的作用。(3)这个“视角”人物在整个小说的人物关系网中处于怎样的地位,是中心人物还是次要人物。如是次要人物,那他对主要人物起着怎样的作用。(4)这个“视角”人物在叙事中的地位如何,他是讲述者(观察者),还是亲历者(见证者),或者是情节的推动者。(5)这个“视角”人物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以及他内心是如何想的,这些内容又将对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等起到怎样的作用。关注点二赏析不同叙述方式的表达效果叙述方式既包括单一式,如对话式、独白式、片段式等,也包括交叉式,如历史与现实、虚构与真实、魔幻与现实等。对叙述方式表达效果的分析成为近年来考查的热点。解答这类题,关键在于找准思考角度,然后进行多方思考。[典例2]

(2024·合肥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渡口鲁彦周那是前年春天。你到过这水库的上游吗?那里山高路陡,一天只能看到几个小时的太阳,猴子成群结队,参天古木,绵延千里,无穷无尽的财富,正等待人们去开发。我去年是为了调查一种货源才到那里去的。那天傍晚,我来到了大山脚下的渡口。水库还没修成,水流非常急,轰轰轰,哗哗哗,响得人头发晕。我在渡口一棵大树下坐了下来,因为翻了几天山,非常疲乏。忽然觉着有一个人朝我走来,睁眼一看,一个六十多岁老头,站在我面前。这老头满脸皱纹,头发胡子都是白的,个子又高又瘦,像个长颈鹤,他冲着我没头没脑地问:“同志,你不想渡河啦?怎么睡到这里,也不喊我一声!”“渡河?”我慢慢爬起来,一只起码有一百年历史的老渡船,正在水里晃荡着。老头不声不响替我提起包,又伸手拍拍我身上的灰,眼睛眯成一条缝,脸上泛起淡淡的极温和的笑意,说:“太累了吧?我在河对岸就看见你了,怕你有急事,急急忙忙赶过来,谁知你倒睡着了!唉,年轻人啦,身体怎么样?还好吧?”我和老头上了船,他荡起了桨,不时用眼睛盯着我,似乎想打听什么,可是我阴沉着脸,把他的话头拦住了。我注视着河面,河面上不断涌起浪花,哗啦啦,河底下全是狰狞可怕的怪石头,跟水顽强地搏斗着,至于一些黑色的水草,早被冲得乱摆乱动,直不起腰来。太阳早已不见了,天空碧蓝,金色的阳光在山峰顶上闪动,水声和竹林里的风声喧哗竞赛地响着!“同志……”老头喊我,可在这同时,我却该死地冒出一句话来,我说:“真倒霉,跑到这个鬼地方,才四点钟就看不见太阳,唉!”一口气才叹完,只见老头的手微微抖了一下,笑容不见了,脸色阴暗下来。我不知道老头脸色为什么变得这样快,还在嘟嘟哝哝抱怨,最后我说:“这回回去,得要求调动工作了,同志们多得很,干吗非要我干这个!”老头再不说话了,我也抑郁地望着对岸。很快船就靠岸了,我跳下了船,回头看看老头,他正低着头,用湿布仔细抹着船沿,虽然它并没有半点灰尘。我在对岸合作社设立的小客店坐下来,一个中年妇女问我吃些什么。在等菜的当儿,两边路上来了十几个年轻人,背着背包,穿着草鞋,连衣服都是破的。他们有男有女,嘻嘻哈哈,快乐得像群麻雀,有个扎辫子的姑娘,边走边吹口琴。客店里的中年妇女见他们来了,放下炒菜勺子跑了出去,抹船的老头也直起腰来。“杜老爷爷,你好呀!”吹口琴的姑娘清脆地喊。“你们好,工作完成啦?”“快啦,老爷爷!”客店里那位妇女满面笑容地走回来,她对我说:“你看这些勘察队的年轻人,山风把他们吹得比铁还硬!咳,不容易呀,才来时,都是白面书生和娇嫩的小姐哩。”不知究竟是什么缘故,当我疲乏地躺在铺上时,杜老头的形象总在我眼前。店里妇女说杜老头祖居渡口,父亲是摆渡的。他成年的时候,赌咒也不干摆渡的活,任父母怎么说,他也不干,他坚决要到山外去;谁知这时候他家里忽然来了一个人,这人是干什么的,别人不清楚。不久,这人和杜老头交上了朋友,杜老头不闹着要走了,他忘记了自己赌的咒,干起摆渡的活。别人问他为什么,他不说,问急了,便笑笑说:“山和水都要我干,我怎能不干?”说得叫人莫名其妙。后来山里闹起革命,他不声不响地摆渡;红军走了,日本人来了,他还是不声不响地摆渡。不久,他的大儿子——游击队的一个分队长给反动派杀害了;小儿子,一个勇敢的游击队员在山里牺牲了;他的老伴给反动派逮去了,临死还喊:“共产党万岁!”老头身边只剩下一个女儿,他老了,头发白了,人瘦了,他离开了渡口躲到山里,可是每天夜里,人们还能看到他悄悄地走回来,悄悄跳上船,迎接或是送走我们的同志。直到解放后,大家才晓得他是个二十多年的老交通员,二十多年的老党员。他到过北京、合肥,县里给他盖了休养的地方,可他又回到渡口,摆起渡来,这回不是不声不响,而是大声大响大笑大唱了!大家又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又是怪得很。他说,我这渡船将来是一个见证人,我还能不陪它到底?等它进了博物馆,我还要做讲解员陪着它……这便是那中年妇女跟我说的情况,至于杜老头到底有什么心事,她不知道。她跟我谈完,忙自己的事去了。我想睡,可是一点睡意也没有,我披上衣,爬起来,走到外面。不知什么时候月亮已经爬到顶中了,山峰、竹林、河面,都被一层朦朦胧胧的薄雾笼罩着,天空没有一片云,黑郁郁的山影把星星衬托得更亮。我从这里向南边看过去,南边的最高峰上亮着无数灯光,闪闪烁烁,像是镶在山顶上的一个宝石珠冠。灯光下篝火隐约,忽明忽暗,那里好像人很多,不时有爆炸声响起。再看看东北两面群山,原来以为是荒无人迹的地方一下子变成了神话世界,数不清的灯火像珍珠一样挂在林间!我仿佛听见人们在欢笑,看见建设者们的红黑的面孔。“山里的建设开始了!”我心里想。这时河上来了一个船队,竹筏上点点灯火,许多人正在和水流搏斗着,招呼声、喊声使幽静的渡口喧哗起来了。1959年(有删改)[读文导图]小说采用故事套故事的形式展开,这样叙述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思维]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①“故事套故事”是这篇小说的特征,答题要首先梳理哪个“故事”里面又套用了什么样的“故事”。②命题要求分析“故事套故事”的文学效果,可以从结构、主题等方面考虑。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思考角度要点分析叙述方式第一个“故事”由“我”的所见所闻写到“我”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这是文章讲述的个人经历的大故事。第二个“故事”是杜老头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前做了二十多年的交通员,新中国成立后又回来摆渡。第三个小故事是一群年轻的建设者的故事。“我”的大故事中套着老渡夫和勘察队年轻人的小故事。思考角度要点分析表达效果主题杜老头的革命故事可歌可泣,反映了革命者为了国家牺牲小家的革命牺牲精神;而勘察队年轻人为了国家建设,不再是白面书生和娇嫩小姐,而成长为“比铁还硬”的建设者。两个故事代表两代人,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但家国精神不变,体现了家国精神的传承。两个“小故事”对“我”的影响是,让“我”从中感受到自己的狭隘,找到了前行的动力和前进的方向。总之,“小故事”深化了主题。思考角度要点分析表达效果结构“故事套故事”其实就是“顺叙”中有“插叙”,这样就避免了单一的叙事角度和平铺直叙,丰富了内容的同时,使得情节紧凑、集中。[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在“我”讲述的个人经历的大故事中,套着老渡夫革命和勘察队年轻人成长的小故事;②两个小故事体现了家国精神的传承,也使“我”从中找到前行的动力,深化了主题;③这种形式避免了小说叙事单一与平铺直叙,使结构严谨而活泼,内容真实而丰富。对叙述方式的分析,一是要结合文本对叙述特点(或手法)的内容具体分析,二是明确这种特点(或手法)的具体效果。分析具体效果时,主要从以下角度展开:(1)人物塑造:真实,立体,鲜明;烘托人物,体现感情。(2)情节结构:推动,串联;一波三折,戏剧性。(3)环境特点:营造氛围,折射时代社会特征。(4)小说主题:凸显,深化,升华,丰富。(5)读者感受:悬念——兴趣,空白——想象力,张力——回味等。思维达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棚车苏童祖母五十多年没坐过火车了。祖母把火车叫作棚车,她说,现在的棚车比以前好多了,都说现在的棚车上每人都有座位,没想到是这么好的座位,都是皮沙发呀。姐姐说,什么皮沙发,其实就是椅子上蒙了一层人造革。祖母说,人造革比皮沙发还光滑呢,那人造革不比猪皮牛皮强?你没坐过以前的棚车,以前的棚车上连硬板凳都没有,现在,现在的棚车比以前好到天上去啦,你还噘着嘴?你还嫌挤?姐姐不知道祖母为什么把火车叫作棚车,祖母的解释听上去振振有词,她说,我没有说错,你别以为我什么都不懂,我五十年前就坐过火车啦!姐姐仍然不明白,而且她始终觉得棚车这个字眼听上去很可笑。姐姐对以前的老掉牙的事情根本不感兴趣,她听见祖母絮絮叨叨地向邻座说着五十年前的往事,姐姐不想听,但她的眼前渐渐地浮现出五十年前的一列火车,火车在遍地的炮火弹雨中驶过原野。火车的木棚里站满了衣衫褴褛面如菜色的难民,其中包括青年时代的祖母。她的背上还驮着一只装满小鸡的篓子。姐姐无法想象祖母当时的心情,但她能够准确地想象那篓小鸡惹人喜爱的模样,它们肯定是鹅黄色的毛茸茸的,它们叽叽喳喳地挤在祖母的篓子里,一定可爱极了。①那篓小鸡呢?姐姐突然抬头问祖母。小鸡能怎么样?死了几只,活了几只,公鸡卖了,母鸡留着生蛋。祖母朗声笑起来,她在姐姐腿上拧了一把。傻孩子,鸡能怎么样?又不是人,能活上五十年吗?姐姐觉得祖母根本没有说出小鸡的故事,祖母总是这样,有意思的事情她都不记得了,没意思的事情却说个没完。姐姐忍不住抢白道:只有人才能活五十年吗?那可不一定。祖母灿烂的笑容一下子凝住了,祖母最恨的就是姐姐跟她顶嘴,她的干瘪的嘴唇嚅动了几下。姐姐记得祖母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生她气了。祖母不高兴的时候,她的头会向左侧轻轻摆动,不停地摆动,它让姐姐想起了祖母房间里的那只老式挂钟。祖母叹了口气说,出门在外不容易呀。祖母说这句话的时候目光又移向邻座,②邻座含笑点了点头,但随后他就拿起报纸挡住了自己的脸。姐姐看见祖母脸上掠过一丝惘然之色,她的白发苍苍的头部又开始向左侧轻轻摆动起来。挤什么?一点也不挤!祖母又说。姐姐知道祖母这会儿又想与她说话了,但姐姐心里也在生祖母的气,她故意侧转脸去望着窗外。祖母一时找不到人说话,便从篮子底部摸出一叠锡箔,后来祖母便专心致志地叠起元宝来了。一个老妇人拎着一只大篮子从车厢那头过来,一路搜寻着座位,谦卑的笑容像一朵凋谢的菊花,她走近祖母身边时眼睛兀自一亮,就像找到了亲人。姐姐看见了她篮子里的东西,与祖母的一样,也是一篮锡箔叠成的元宝。我这儿不挤,坐我这儿吧。祖母盯着老妇人的篮子说。事实上祖母看见那个老妇人时眼睛也亮了,姐姐说两篮子锡箔元宝成了什么联络暗号,她眼睁睁地看着那个老妇人与祖母挤坐在一起,而且是祖母主动地为对方腾出了一半位子。③清明啦,该上坟啦。老妇人说。可不是吗,我是回老家上爹娘的坟,祖母说,我五十年没回老家了,老家里也没什么人了。本来不想回去,可前一阵做梦,梦见我爹娘坟上的草枯了,树上的叶子掉光了。醒来一想,是不是爹娘没钱花了呢,五十年啦,爹娘从来没向我要过什么,这回想起我来啦,想起跟我要钱花啦。于是,祖母和老妇人兴致高涨地谈起清明的事。我姐姐说她在一旁听得又好笑又生气。忍不住奚落了一句。祖母停止了叠锡箔的动作,她用罕见的严厉森然的目光盯着姐姐,眼睛里渐渐地闪出怒火,姐姐便慌乱地低下头去嗑瓜子。④姐姐咔嚓咔嚓地嗑瓜子,火车就轰隆轰隆地往前开。火车就轰隆轰隆地往前开,火车将把我祖母送到我曾祖母的坟茔边,送她去上坟。火车开到我老家大约要九个小时,对于我姐姐来说,这段旅程已经变得乏味而难以忍受,姐姐的耳朵里灌满了她讨厌的闲言碎语,鼻子里则钻进了任何人都讨厌的脚臭味。祖母对此浑然不觉。祖母恰恰变得愈来愈活泼了,因为她发现自己渐渐成了半节车厢几十个人的中心,有人干脆就跑过来站在祖母身边,竖起耳朵听她说阎王爷抓人的故事。他们像木桩一样坚固地立在我祖母四周,有的张大了嘴满脸惊悸之色,有的窃窃私笑,只有一个男人对我姐姐说,你推什么推呀?这儿热闹就站这儿,坐火车闷,听她们说说解个闷嘛。姐姐突然急中生智,她扯着嗓子对我祖母喊,奶奶,下车啦!我们到啦!要知道我祖母坐火车最担心的就是下错了站,最担心的就是火车到站时她不知道。我姐姐后来向全家人描述人群散开的情景时得意地笑了。我们认为那是一次有趣的旅程,可是我姐姐并不这么看,她说,那叫什么坐火车。坐的简直就是,棚?对,就是棚车,棚车。(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小说创作于1995年,当时火车已经取代了过去的棚车,祖母身上依然保留着质朴、热情、善良的美德,她对遇到的人都能主动关心。B.同样的火车环境,姐姐表示拥挤难耐,而祖母却怡然自得,点出了小说的主要矛盾冲突,为下文表现祖母和姐姐之间的隔阂做好了铺垫。C.小说采用反复手法叙事,详细地将火车上发生的事情向读者进行交代,叙事节奏舒缓,对小说中人物的刻画也是细致入微。D.小说截取祖母乘坐火车的生活片段,巧妙勾连起祖母的人生经历;通过对有限的琐碎事件和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表现出祖母的性格和精神世界。√C

[C项,“采用反复手法叙事”错误,从文中看,文章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叙事;“叙事节奏舒缓”错误,文中的叙事节奏也开合有度。]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的细节描写表明姐姐对祖母讲的其他事不感兴趣,突出了祖母和姐姐的隔膜。B.句子②中“拿起报纸挡住了自己的脸”表明邻座人不想和祖母说话,极端厌弃祖母。C.句子③老妇人的语言,体现出了“清明”所反映出的传统习俗的重要性和传承性。D.句子④通过“咔嚓咔嚓”和“轰隆轰隆”声音,巧妙地表现了姐姐内心既慌乱又不满,以及对祖母的屈服。√B

[B项,“极端厌弃”错误,“拿起报纸挡住了自己的脸”表明邻座人不想和祖母说话,或许是因为隔代人找不到共同话题,谈不上极端厌弃,词意过重。]3.小说叙述了一次乘坐火车的经历,却以《棚车》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①由开头“祖母把火车叫作棚车,她说,现在的棚车比以前好多了,都说现在的棚车上每人都有座位”可知,“棚车”是祖母对火车的称谓,小说开篇点题,原来所谓“棚车”,是祖母对火车的称呼,是指在战争年代,人们挤在一起逃难的空货车,其中包涵着她的生活阅历与人生故事。②从结构思路看,“棚车”贯串全文,以祖母坐火车引出“棚车”这个称谓,正文主体部分也围绕祖母口中的“棚车”说事,同样的火车环境,姐姐表示不以为然,而祖母却怡然自得,这就预示着二人之后情绪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处事态度,也就点出了小说的主要矛盾冲突,为下文表现祖母和姐姐之间的隔阂做好了铺垫;最后又以“棚车”收尾,巧妙地表现了姐姐内心既慌乱又不满,以及对祖母的屈服。③从人物塑造和主旨看,“棚车”代表着两代人迥然不同的人生态度,火车已经取代了过去的棚车,祖母身上依然保留着质朴、热情、善良的美德,她对遇到的人都能主动关心。“棚车”能够勾起读者的回忆,产生联想想象,容易达成情感共鸣,进而升华小说的主题。表现出祖母的性格和精神世界,折射出祖母的生存境遇,丰富了作品的意蕴,明贬暗褒丰富了热情善良的祖母形象,有限的主题却饱含作者对祖母深沉而丰富的爱意以及对诸多社会问题的思考。[答案]

小说以《棚车》为题,意蕴丰富:①“棚车”是祖母对火车的称谓;②“棚车”贯串全文,以坐火车引出“棚车”,最后又以“棚车”收尾;③“棚车”代表着两代人迥然不同的人生态度,能够勾起读者的回忆,使读者感同身受,进而升华小说的主题。★4.小说中既有“祖母”的视角,又有“姐姐”的视角,这样叙述有什么作用?(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①祖母拿五十年前的火车和现在的火车作比较得出现在的火车令她满意。而姐姐没有祖母的经历,所以觉得火车没什么好的,并且人多拥挤。不同的人生经历就会让人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对事物的叫法。姐姐对于小鸡的兴趣表现出一个女孩子该有的样子,对可爱的事物着迷。祖母成了焦点,她热情善良人缘好。可见两种视角的转换中突出了人物性格,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②“祖母”和“姐姐”的矛盾冲突不仅是两个人的性格冲突,更是两代人的隔阂,也是普遍的社会问题,引发读者思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③行文过程中,让“祖母”和“姐姐”同在,丰富了文章内容,行文自如,不呆板,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答案]

①小说围绕“祖母”和“姐姐”两个视角展开叙述,可以呈现出两个人不同的性格特征,也能引出两代人存在的代沟问题。②这种叙述视角的自由转换,灵活多变,对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③两种叙述视角的界线朦胧又模糊,有时甚至交叉重叠在一起,形成了饱满的艺术张力,相比单一视角,更为耐人寻味。一、[主题:红色记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野葫芦引(节选)宗璞这一天,孟嵋到病房给丁医生送材料。不巧丁医生不在。她又回到资料室。一时无事,便拿着抹布到处擦拭,在病案架后面,她发现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第一页上写着:“我不知道谁能看到这些文字,却知道你们读它时,世上已经没有了我。”任务限时集训(限时32分钟)①字很大,很不工整,有的两个字重叠在一起,像是用尽力气写的。孟嵋好奇地看下去。我是一个女兵,一个中国女兵,我就要死了。我是一个孤儿,在长沙孤儿院里长大。后来上了护士学校,毕业后在一所医院里工作。医院前面有一条小溪,我常在溪边站站,看溪水向远方流去。我从没有想到自己会像溪水那样,流得那么远。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战火逐渐逼近,部队在我们这个县招募护士,我很舍不得安定的生活,可是我知道安定维持不了多久,日本鬼子随时会打来。②我本来就没有家,难道还要失去国吗?我和几位同伴一起参加了部队,在几处野战医院工作过。一直和我在一起的是水姐,她比我大两岁,文化水平比我高,她的父母都是小学教师,她是一个出色的护士。一九四二年,战争越来越激烈,伤亡也越来越严重,我所在的部队也接到了上级的命令,开赴了前线。在休整的几天里,又有几名护士加入。有一个很小的女孩,又黄又瘦。父母都被敌机炸死了。她参加部队的态度很坚决。有人说:“你这样小,走不了那样远。”她说:“不抗日还活着干什么?”医院收留了她,我们叫她小木。我们经过了大山大水,许多人水土不服,最厉害的是吐泻不止。水姐从当地老百姓那里得到了偏方,那是野地里的一种草。这种草和一种毒草很相像。一次,在检查药草时,水姐怀疑其中一束不是正品,扔了又觉可惜。小木说:“我来试试。”立刻拿了一片叶子嚼着,随即叫了一声:“好麻!”忙不迭把草吐出,可下半个脸都肿起来了。水姐怜惜地拍拍她,让大家仔细分辨这些草。采的药草每天都经过水姐认真的检查,这偏方加上我们的治疗总算有效。我们全体护士受到表彰,师部来人说,这个战役打得漂亮。水姐还受到特殊嘉奖,师部的人要她讲几句话。水姐平时就话少,当时只平静地说了一句:“我们为正义而战。”后来,我们一边撤退,一边作战。为了摆脱敌人,我们走进了一座大森林。我和水姐、小木,还有几个伤员在一起。这里有些零散的敌人,他们在森林边缘地带活动。我们走过时,他们从大树后面打枪,我们急忙从肩上取下枪来还击。小木本来没有枪,这时,迅速地从一个失去右臂的伤员身上取得了枪,向树林中射击。水姐说这样不行,我们都会死的。小木忽然说:“你们赶快走,我往那边去。”说着,向另一个方向钻进草丛。过了一会儿,一个稚嫩的声音在大声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同时响起了枪声。敌人向那边打枪。枪声随着喊声渐渐远去。小木没有回来,她永远消失在大森林里。一天,我在草丛里发现了一种暗红色的果实,招呼水姐来看。水姐先自己尝试,然后采了分给伤员,可是它们不能疗伤。伤员一个个倒下,后来只剩我和水姐两个人,再后来水姐也死了。那天下着大雨。我们走进一个小窝棚避雨,水姐先弯腰进去,立刻叫了一声:“什么东西!”她踉跄地退出来,迅速地从自己衣服上撕下一条布,扎在右腿膝盖下,防止毒液扩散。“这里不能待。”她说。我们急急向前,没有多久,水姐的腿已肿得碗口粗细。可能是蛇咬的,也可能是一种很大的毒蝎,也可能是别的毒物。水姐渐渐呼吸困难,抓住我的手,一字一字地对我说:“你要让人知道,我们都是爱国青年,我们为正义而战。”说完,她的手放开了,她和小木去做伴。水姐是二十二岁,小木是十八岁。当时我没有死,我站起来,又倒下,好像是被雨打倒了。我向前爬,爬了不知多久,迷糊中听见后面有人问:“前面是谁?”我挣扎着报了部队番号。有一小队人走过来,他们扶起我,随即讨论该怎么办。我说:“你们走吧,不要管我。”他们不听,迅速地砍了几棵小树,做了一个担架。③只听一个声音说:“你躺好了,你很轻,你这样小。”我昏沉地在担架上,被这些不认识的弟兄们抬着。渐渐地我能走路了,我指出那些能吃的野果,大家都很高兴。我走得很慢,拖住他们的脚步,真是一个累赘。我恍惚中听见他们谈话,一个说:“我们管不了她了。”另一个说:“扔下她?做得出来吗?”我想我简直是一个祸害,我会拖垮这些好弟兄。怎么办呢?以后又经历了多少艰险,我来不及写了。有人要甩掉我,但总有人救助我。我感谢救助我的弟兄,也不责怪要甩掉我的同伴。实在是太艰难了。我们终于走上了一个山坡,在不远的平地上有许多五颜六色的帐篷,那是部队接应的地方。我立刻扑倒在地,躺了很久。我尽可能报告了牺牲伤员的名字,也报告了水姐和小木已一去不复返。④我又想起那条小溪。文字到这儿忽然断了。孟嵋勉强忍住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来。“孟嵋,”是丁医生的声音,“你找我吗?”孟嵋开门,默然把手中的小册子递给丁医生。丁医生很快看完那几页文字,说:“她是我到这里最初接触的病员。”丁医生停顿了,他不想说这间小屋曾经做过她的病房,也是她去世的地方。“她的病很重,每天还要拼命写字。我们劝她不要写了。她断断续续地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丁医生抬头望着窗外,“她是一个女兵,我竟不知道她的名字。”(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写孟嵋在资料室的病案架后发现小册子,又引述第一页上的文字,让读者隐约感到此时小册子的写作者已去世。B.文中先写水姐死去,然后详细交代她死亡的过程和原因,这样的叙述方式避免了行文的单调,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C.“我”对救助“我”的人充满感激之情,而对那些想要甩掉“我”的人也没有过多埋怨,因为他们也是勇敢的战士。D.水姐、小木都具有勇敢坚定、无私无畏的形象特点,但细细品味,两人的性格又存在差异,这样写避免了人物的同质化。√C

[C项,“没有过多埋怨,因为他们也是勇敢的战士”理解不当,原文有“实在是太艰难了”,不埋怨是因为“我”能理解当时的情况太过艰难,想要甩掉“我”实是出于无奈。]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呈现的书写样貌,暗示“我”当时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简单的书写对“我”来说已经变成了艰难的挑战。B.句子②是“我”的内心独白,交代了“我”参加抗日队伍的原因,反问的形式也强化了“我”朴素的爱国情怀。C.句子③既是路过的战友对“我”的安慰,意在消除“我”的心理负担,也反映出战争与恶劣环境对“我”的折磨。D.句子④“我”想起小溪是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也是经历人生艰辛后对安定生活的渴望,语言含蓄蕴藉,耐人寻味。√D

[D项,“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分析不当,原文有“医院前面有一条小溪”,此时“我”已经护士学校毕业参加工作,不是童年了。应是对过往的护士工作的回忆。]3.本文节选自《野葫芦引》第三卷,原文没有标题。请你从“中国女兵”“为正义而战”中选择一个作为标题,并说明理由。(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①选择“中国女兵”。内容上,文中主人公“我”是一名护士,也是一名女战士,涉及的水姐、小木也都是“中国女兵”,这个标题点明了本文的主人公,情节也围绕女兵的抗日事迹展开;本文提到“我是一个女兵,一个中国女兵”,具体写了“我”“水姐”“小木”三个中国女兵,这个标题既呼应文中的“中国女兵”,又有利于引导读者联想到中国女兵的群像,升华主题。②选择“为正义而战”。“水姐平时就话少,当时只平静地说了一句:‘我们为正义而战。’”“水姐渐渐呼吸困难,抓住我的手,一字一字地对我说:‘你要让人知道,我们都是爱国青年,我们为正义而战。’”,“为正义而战”是主人公水姐的话,文中两次提到这句话,再以之为题目,可以突出水姐这一人物形象;“抗日战争爆发……本来就没有家,难道还要失去国吗”“不抗日还活着干什么?”,“为正义而战”对应抗日战争,因为是保家卫国的战争,所以爱国的女兵们能无惧牺牲,这一题目突出了抗日战争的正义性。[答案]

(示例一)选择“中国女兵”。理由:①“中国女兵”这个标题点明了本文的主人公,情节也围绕女兵的抗日事迹展开;②本文写了三个中国女兵,通过这个标题有利于引导读者联想到中国女兵的群像。(示例二)选择“为正义而战”。理由:①“为正义而战”是主人公水姐的话,突出了水姐的形象;②“为正义而战”突出了抗日战争的正义性。★4.当一个故事包含在另一个故事之中时,小说就产生了多个叙事层次,如《红楼梦》《石门阵》等。请分析本文的叙事层次及这样叙事的效果。(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三个叙事层次:①孟嵋、丁医生发现、谈论小册子的故事;②“我”讲述的自己的故事;③“我”讲述的水姐和小木的故事。(2)效果:①增强了叙事的艺术性、真实性、复杂性;②多视角叙述故事、表现人物,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③呈现多元感受与多元评价,增强小说的立体性。二、[主题:历史现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北上(节选)徐则臣先听见波浪拍击船帮的声音,意大利人小波罗醒来。头脑昏沉,四肢极不清爽地酸疼,肉肉地,闷闷地。窗外传来悠远高亢的说话声。他尝试着扒住窗框。无数的中国人正在挖河筑堤。男人们一例短打①,辫子缠在头上或者脖子上;年轻的裸着上身,裤子卷到膝盖处;有穿草鞋的,更多人打着赤脚;牵绳的,测绘的,挖土的,抬泥的,推车的,拉车的,下桩的,打夯的,穿梭往来,不亦乐乎。当官的挺着肚子站在高处,陪同者伸直手在比画,风吹起他们的衣角和胡须。也有女人出没其间,拎汤罐端瓷碗,给干活儿的男人送水送饭。河道宽阔,堤岸高拔,新鲜的泥土敞开在他们脚下。他听不见河工现场琐碎的嘈嘈切切,却在整个场面之上发现了一曲整饬昂奋的合唱,既欢快,又劳苦,仿佛滚沸的巨型大锅里升腾起的雄浑蒸汽,但他听不懂。他很想听懂。他犹豫一下,敲响了身后的舱壁。谢平遥②来到隔壁。跟着窗外的节奏,他给小波罗翻译出来:嗨!嗨——甩开臂膀挺直腰,脚步走稳好登高。嗨!嗨!嗨——你也挑来我也抬,取出河土垫河崖。河堤修得高又宽,土掩大水保家园。嗨!嗨!嗨——头号大筐装满尖,运河挖得深又宽,南北二京好行船。大船装来江南米,小船又运青竹竿。抬上堤坝筐放稳,筐筐箩箩莫要慌。嗨呀嗨!嗨——嗨!原来是运河蜃景。一阵风起,清晰的场景很快模糊了;再一阵风,蜃景消失了,南旺湖碧波荡漾。小波罗的伤口出现了白中泛黄的脓点。到沧州,找了一个在当地相当著名的郑大夫。这位南洋学成归来的西医把辫子塞到白大褂里头。“要我看,咱们大清国就一直没找对跟洋人打交道的方式。要么暗通款曲,私下里能穿一条裤子;要么转过身就翻脸。要不是各地的教会医院都被毁了,迪马克先生的这点小毛病怎么会拖延成这样?还有用义和团对付列强,怎么想的!你们知道吗?”他把脑袋伸到谢平遥面前,近得谢平遥能数得出他两道稀疏的眉毛一共有多少根。“听说去年义和团进京,端王特把义和团的大师兄们招去,给皇太后表演刀枪不入的神功。表演完了,皇太后当场嘉许。等大师兄们走了,荣禄问太后,您信吗?太后说,把戏是假的,几十万条精壮汉子是真的,打起来,可以用他们去堵洋人的枪眼嘛。”说完了,他大笑不止,一直笑到眼泪流出来才停下。谢平遥被笑蒙了,这传闻好笑吗?“那郑大夫认为应该如何处理与列强的关系?”“我哪里知道?肉食者鄙,这事不该我干。想必谢先生知道?”“惭愧,在下才疏学浅,岂敢置喙。”“那谢先生的意思是,不懂就得沉默,听之任之?”“在下绝无此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跟郑大夫一样赞成顾炎武先生的观点。”谢平遥不喜欢此人夸夸其谈,但对方言之成理。他倒是发现自己这些年懈怠了,愤怒与激情因为无奈而日渐消磨,而长途水路上,单一的生活与景观更加剧了这一消磨。他在大夏天里打了个激灵。可是,服下药后的第二天小波罗出现频繁的抽搐。他让谢平遥把大家都叫到床前。他让孙过程和邵常来把他扶到半躺着。“说实话,在受伤躺倒之前,运河对我,就是一个东方古国伟大的壮举和奇观而已,上了岸三分钟我就会彻底忘掉。受了伤动不了了,从济宁开始,一天二十四小时跟这条河平行着躺在一起,白天听它涛声四起,夜晚听它睡梦悠长,我经常发现,我的呼吸跟这条河保持了相同的节奏,我感受到了这条大河的激昂蓬勃的生命。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遗憾的是,刚发现喜欢上这条河,我就不行了。我不甘心。我想把这条河完整地走一遍,完整地走上两遍、三遍、十遍、二十遍、一百遍。”小波罗凶狠地连抽几口烟,接连着咳嗽了好几声。“如果运河是个人,我真想问问它,为什么不能让我多活几年?运河说话了:该来就来,该去就去,就像河水一样。我突然就明白了,对死应该跟对生一样决绝,对生也应该跟对死一样坦荡。所以,我把各位招来,借这个机会跟各位告别。”小波罗闭上眼,又睁开了。“我所有行李都在这里,”他说,“就作为礼物送给各位了。”陈婆先哭出来。接着是邵常来。老陈也跟着揉眼睛时,谢平遥就让大家散了。小波罗:“请将我葬在通州的运河边上;随便哪个地方,务请在运河边上。拜托了!”他伸出嶙峋的手,皮肤上爬满死亡的黑影。“我答应你。”谢平遥握住他的手。窗外是运河琐细的涛声。蝉在岸边的杨柳树上嘶鸣。小波罗缓缓地闭上眼,此后再没有睁开。并肩行驶的一艘官船上有人在谈漕运。一个说:“这怕是最后一趟了。”另一个说:“果真要废?”“宫里传出的消息。”公元1901年,岁次辛丑。这一年七月二日,即公历8月15日,光绪帝颁废漕令。七月二十五日,即9月7日,庚子国变,签订《辛丑条约》。公元1901年,岁次辛丑。这一年六月二十日,即公历8月4日,意大利人保罗·迪马克死在通州运河的一艘船上。(有删改)【注】①短打:古代汉服的一种,又称“竖褐”“短褐”。②谢平遥:清朝翻译官。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一个清末旧式知识分子,谢平遥尽管曾意气风发,立志报国,但面对乱世,他最终还是放弃了内心的理想与追求。B.“该来就来,该去就去”,小波罗彻悟: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在心理上完全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哲学。C.小波罗临死前,说了一番话并把随身携带的行李分给其他人,不仅见其善良,也见其面对死亡的坦然。D.谢平遥与郑大夫的对话侧面揭示了大运河由兴盛逐渐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清政府腐败无能,无力抵制列强的入侵。√A

[A项,“但面对乱世,他最终还是放弃了内心的理想与追求”错误。结合原文“‘在下绝无此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跟郑大夫一样赞成顾炎武先生的观点。’谢平遥不喜欢此人夸夸其谈,但对方言之成理。他倒是发现自己这些年懈怠了,愤怒与激情因为无奈而日渐消磨,而长途水路上,单一的生活与景观更加剧了这一消磨。他在大夏天里打了个激灵”,可见他的内心没有放弃理想与追求。]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北上”为线索,各色各样的小人物应“运”而聚,有意大利人、清朝官员、平民百姓和南洋学成归来的西医。B.“窗外是运河琐细的涛声。蝉在岸边的杨柳树上嘶鸣”一句,纯用白描写景,以动衬静,衬托了小波罗即将死亡的哀伤。C.通过对郑大夫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可见普通民众对清政府统治的不满,却又找不到解决的方案。D.小说的结尾,小波罗之死、大运河的废漕与清政府的坍塌形成了一种对照,具有深刻的思想隐喻。√C

[C项,“通过对郑大夫的……心理描写”错误。原文“这位南洋学成归来的西医把辫子塞到白大褂里头。……他把脑袋伸到谢平遥面前,近得谢平遥能数得出他两道稀疏的眉毛一共有多少根。‘听说去年义和团进京,端王特把义和团的大师兄们招去,给皇太后表演刀枪不入的神功。表演完了,皇太后当场嘉许。等大师兄们走了,荣禄问太后,您信吗?太后说,把戏是假的,几十万条精壮汉子是真的,打起来,可以用他们去堵洋人的枪眼嘛。’说完了,他大笑不止,一直笑到眼泪流出来才停下”,据此看出没有心理描写。]7.小说详细描写“运河蜃景”,有什么作用?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