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精研】古诗鉴赏简答题探究-以《宿千岁庵听泉》为例 课件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精研】古诗鉴赏简答题探究-以《宿千岁庵听泉》为例 课件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精研】古诗鉴赏简答题探究-以《宿千岁庵听泉》为例 课件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精研】古诗鉴赏简答题探究-以《宿千岁庵听泉》为例 课件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精研】古诗鉴赏简答题探究-以《宿千岁庵听泉》为例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中真意觅何处,比量文字寻题径——以《宿千岁庵听泉》为例你能说出这四行拼音表达的文字?Duànzhú

xùzhú

fēitǔ

zhúròu提示3:它表现的是原始初民从制作工具到狩猎的过程,它还有一个题目,叫《弹歌》。提示1:这是我国有记载的最早的诗歌,根据内容判定是一首上古的歌谣。提示2:这首诗歌中谈到的“zhú”是当时制作工具绝佳的材质。断竹,

续竹。

飞土

逐宍(肉)。

《弹歌》2020-2024全国卷、新课标卷古代诗歌阅读简答题一、感知高考试题,明确考试方向年份、卷别篇名作者朝代体裁题材问题设置2020年全国I卷《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唐代七律酬和赠答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020年全国II卷读史

王安石宋代七律说理诗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2020年全国III卷《苦笋》

陆游宋代七律咏物诗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2020年新课标I卷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唐代五律

送别怀人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2020年新课标II卷赠赵伯鱼(节选)韩驹宋代

七律

酬和赠答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2020-2024全国卷、新课标卷古代诗歌阅读简答题年份、卷别篇名作者朝代体裁题材问题设置2021年新课标I卷《寄江州白司马》杨巨源唐代七律酬和赠答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2021年新课标II卷《示儿子》

陆游宋代七律家训嘱托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2021年全国甲卷《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

陈师道宋代七律酬和赠答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2021年全国乙卷《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宋代词闲适诗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2020-2024全国卷、新课标卷古代诗歌阅读简答题年份、卷别篇名作者朝代体裁题材问题设置2022年新课标I卷《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魏了翁宋代词即事(景)抒怀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2022年新课标II卷《送别》李白唐代古体诗送别怀人本诗是如何表达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2022年全国甲卷《画眉鸟

》、《画眉禽

》欧阳修文同宋代七绝咏物诗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2022年全国乙卷《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唐代五律送别诗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2020-2024全国卷、新课标卷古代诗歌阅读简答题年份、卷别篇名作者朝代体裁题材问题设置2023年新课标I卷《答友人论学》林希逸宋代七律酬和赠答(说理诗)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23年新课标II卷《湖上晚归》林逋

宋代七律即事(景)抒怀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2023年全国甲卷《临江仙·身外闲愁空满眼》晃补之宋代词送别诗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2023年全国乙卷《破阵子·看破空花尘世》陆游宋代词闲适诗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2020-2024全国卷、新课标卷古代诗歌阅读简答题年份、卷别篇名作者朝代体裁题材问题设置2024年新课标I卷《宿千岁庵听泉》刘克庄宋代七律即事(景)抒怀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2024年新课标II卷《雨后为山亭独卧》叶梦得宋代七律即事(景)抒怀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2024年全国甲卷《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吕本中宋代七律酬和赠答(即事(景)抒怀)颈联中“软”“低”二字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诗歌鉴赏命题特点

1.选材以唐诗宋词为主,从体裁上看,多近体诗,尤其是律诗、词;从题材上看,既关注传统的题材诗,如山水田园诗、即事(景)抒怀诗、咏物言志诗、送别诗……,也关注新高考背景下选材由传统到注重古诗的交际属性的趋势,如寄赠诗、酬和诗、干谒诗等题材类型。2.主观题设问除了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外,还涉及了比较鉴赏、诗歌形象的作用、赏析炼字炼句、赏析语言特色、手法等。3.注重教考衔接,理解部分诗歌内容直接或间接用关联到教材知识。

4.从学科素养看,要建构相应的知识体系,正确理解古代独具特色的形象化理论话语,能根据问题合理地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知识与能力。二、分析参考答案,探寻答题规律(2024新高考I卷)《宿千岁庵听泉》刘克庄因爱庵前一脉泉,襆衾来此借房眠。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16.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联想迁移,细思比对(2024新高考I卷)《宿千岁庵听泉》刘克庄因爱庵前一脉泉,襆衾来此借房眠。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16.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如何读懂一首诗1读标题2读作者3读意象5读关键句7读注释读关键词4读典故6联想迁移8……考生作答例示

1.诗人用“怒声、细点”“壮伟、清圆”“溪当户”“屋是船”多个对比,反复描写千岁庵前泉水之美,表达诗人对听泉之雅的追求。2.将怒声与细点形成对比,表现出泉水水声的多样性,湍急似雷,柔美如雨,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体会到泉水的可爱。3.以“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对比,写出泉水有时如怒声壮伟,有时如细点清圆,细致地写出了泉水的变化,赋予情态,突出泉水的独特变化,将变化描绘得更加细致和具体,让读者更好地体会泉水之美妙。

4.(1)“骤闻”与“久听”形成对比,作者的感受由“人景分离”进为“人在景中”,做到了个体与环境的融合,体现其听泉的忘我。(2)“怒声”与“细点”,“壮伟”与“清圆”将泉声截然不同的气质描绘,简洁不失生动,体现作者听泉的细致投入及其主观情感的动容。5.(1)通过“骤”和“久”的对比,说明听泉时长的不同,感受也不同。(2)“溪当户”“屋是船”体现泉水生动,令人身临其境,侧面说明泉水动听。(3)把泉水之声与管弦之声作对比,作者更中意泉水之声,抒发对听泉的喜爱。考生作答例示(1)赏析能力不足,只抄录颔联、颈联,而未就“对比”手法做具体赏析,生硬套语。(2)抓不住关键信息,答题的关键信息在颔联、颈联,考生谈及首联、尾联;设问重点落在“对泉声进行了生动描写”,但考生重在谈感受、效果。(3)只抓住一点,不及其余,造成要点不全;没有分点,笼统作答。(4)答非所问。题目明确要求从“对比”的角度谈及泉声,考生分析无关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答题存在问题主要有:1.首先,读题审清题意,明白“问什么”。(题干直接点明“对比”手法)。2.其次,定位答题区间,明白“比什么”。通过审题干,要把对比的区间定位到“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即诗歌的颔联和颈联,首联记叙,尾联议论,两联未描写泉水声音。3.再次,确立对比点,明白“怎么比”。(体现对比思维,句式基本一致)。4.最后,确定答题思路,拟写答案要点,精准专业表达。诗歌鉴赏简答题答题思路参考答案①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后感觉水声逐渐弥漫于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②激流声与涓滴声的不同:泉流时而汹涌,听来壮阔雄伟;时而滴沥,听来清亮圆润。变式1:本诗颈联与“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描摩声音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三、研磨真题,举一反三(变式设问)参考答案:(1)相同点:都描摩出声音雄壮的特点,极富画面感和动态感。(2分)(2)不同点:

本诗颈联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描摹出泉流声时而壮阔雄伟,时而清亮圆润,突出泉声变幻不定的特点。(2分)

《琵琶行》两句主要运用比喻的手法,描摹出琵琶声高亢激昂、激烈紧张,突出音乐推向高潮的特点。(2分)变式2:

诗歌紧扣标题中的“听泉”来结构全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三、研磨真题,举一反三(变式设问)参考答案:

首联,交代了听泉的缘由以及为听泉所做的准备。(2分)

中间两联,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对泉声进行生动描写。先描写乍听与久听的不同,再描写激流声与涓滴声的不同。(2分)

尾联,引用王羲之《兰亭集序》来作结,表达出诗人对泉声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分)变式3:有学者认为,把《宿千岁庵听泉》中的“湍流”一词改为《兰亭集序》中的“清流”更好,你是否支持这种观点?请简要分析。三、研磨真题,举一反三(变式设问)答案示例一:

我不支持这种观点。理由如下:①“湍流”相对“清流”更能体现泉声的动态和力度,与诗中对泉声多变的描述相呼应。②“湍流”与全诗雄浑壮阔的意境更相合,“清流”则显得过于清静。③“湍流”的激越澎湃与诗人听泉时内心的喜悦激动之情更相合。答案示例二:

我支持这种观点。理由如下:①《兰亭集序》中说的是以流觞曲水代替“丝竹管弦”,而“清流”比“湍流”更适合“流觞曲水”活动。②诗人因爱泉来此“借房眠”,内心是宁静而喜悦的,“清流”与这样的心境更契合。③诗人在“庵”中听泉,“清流”比“湍流”更符合“庵”的环境特点。变式4:结合《兰亭集序》,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人生志趣的?变式(4)(1)《兰亭集序》山高形胜,林密气爽,流清境幽,为流觞曲水之乐营造了清幽的意境。(2分)(2)诗人听着耳畔的泉流声,不禁思接千载,联想起兰亭雅集,跨越时空与前人产生了共鸣。(2分)(3)诗人运用此典,表达出对泉声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分)。诗歌鉴赏三步走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读懂是鉴赏和表达的基础。古代诗歌鉴赏诗歌的形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