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教案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141《故都的秋》教案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141《故都的秋》教案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141《故都的秋》教案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141《故都的秋》教案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讲读课抓住关键字词“清、静、悲凉”,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揣摩文中写景的精彩语句段落,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领悟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眷恋之情,感悟大自然的美。欣赏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的美,领悟作者的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情境导入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可见相同的秋天,在不同人眼中各有不同。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女伤春,士悲秋”的传统,这“士悲秋”说的是中国的文人大多有一种悲秋情结。翻开文学史册,有多少人行走在秋风秋雨之中。毛泽东独立寒秋,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他感到的是无限的壮美!而杜甫在风中登高,看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他感到的是时光飞逝、壮志难酬的悲凉!在郁达夫的笔下,秋又具有了怎样的特点?(图片展示北国秋景)文体知识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是最自由的文体,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散文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揭示其社会意义。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喜爱。散文特点:形散神不散、意境深邃、语言优美朗读感悟——正音潭柘寺(zhè)驯鸽(xùn)落蕊(ruǐ)平仄(zè)颓废(tuí)一椽(chuán)橄榄(lǎn)蟋蟀(shuài)细腻(nì)嘶叫(sī)普陀山(tuó)歧韵(yùn)解题将“故都”换为“北京”、“北平”行否?有何不同?明确:①不用“北京”因为民国期间1928年6月20日,改北京为北平。②不用“北平的秋”,因为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当时的都城是南京,“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③“秋”——表明描写内容。因此本文是写景抒情散文,作者写对故都北平秋景秋色的回忆,表达对故都之秋的向往和眷恋。初步阅读,整体感知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从原文中找出句子。明确:“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描绘了几幅秋景图?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为每幅图取一个名字)。明确:秋晨静观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果奇景图在记叙秋景时,是以什么顺序来展开的?明确: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的特点,但这些景物具有了“清、静、悲凉”的共同点,这就是文章的“神聚”。思考总结课文的结构明确:总起(12):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忆秋)。分写(312):

记叙故都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绘秋)。总括(1314):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恋秋)。深度品味,赏析句子五幅画面分别写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采用什么方法来描写景物?为什么这样写?明确:故都秋的总特色:清、静、悲凉。作者主要从声、形、色、味的方面写故都的秋。秋晨静观图①“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②“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③“一椽破屋”“破壁腰”:衰败、凄清、冷色调。秋槐落蕊图①“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②“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秋天的萧条秋蝉残鸣图“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这嘶叫的秋蝉”:本身就是一种悲凉。秋雨话凉图①“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②一层秋雨一层凉:秋风秋雨愁煞人。秋果奇景图“淡绿微黄的颜色”:清、静的淡色。“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来了。”:寒冬将临的氛围。故都的人(都市闲人)在这秋色中有哪些行动,怎样体现“清、静、悲凉”?明确:租一椽破屋住,泡一碗浓茶赏天色,听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细数日光,静对牵牛花的蓝朵,踏秋槐落蕊,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听秋蝉嘶叫,用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人物身份是平民。行动——清闲、语调——平静、感叹——悲秋对比品味1.【思考】:文章只写了北国之秋么?哪些地方还写了南国之秋?为什么这样写?阅读文章的一、二段和结尾,这几段写了什么?用什么手法来写?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以这些具体家常事物来作比,饶有趣味,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喜爱之情。《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关于“秋天的诗”的议论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方法点拨:①内容上:这一部分写出了……,丰富了文章内容。②结构上:(题目)这一部分照应了题目中的“……”,承接了上文,关于……描写,引出了下文……。③主旨上:这一部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④艺术效果上:这一部分运用了……手法(分析手法,说出效果)(读者)明确:①内容上:这一部分写出了古今中外有关“秋”的诗句表达出了人类对于秋“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共同感受,丰富了文章内容。②结构上:这一部分照应了题目中的“秋”,承接了上文,关于故都秋色奇景的描写,引出了下文直抒胸臆对故都的秋的喜爱。③主旨上:这一部分有突出了文章作者对于故都的秋的赞美与留恋的主旨。④艺术效果上:这一部分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小结:写景技巧明确:选材上:选取典型的景物去体现秋的特点。角度上:从声、形、色、境等方面入手;从视、听、味、触等感官入手。效果上:分别从色、形、声、味、实,来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清”、“静”、“悲凉”,体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形”是五幅故都的秋景图,“神”是“清”、“静”、“悲凉”。思考探究郁达夫为什么会把北国的秋景写得如此之“清、静、悲凉”?明确: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主观方面:①抑郁善感:三岁丧父,17岁赴日留学,异国他乡生活了屈辱的十年。②审美追求: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作品往往从自然触发人生感伤。③家国情怀:民不聊生、颠沛流离,“悲凉”是对整个人生和民族命运的感悟。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明确: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寂廖、悲凉,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